韩国人棒子舞蹈:“国情”何时不再是“魔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2:39:11
上星期中国男子足球队又换教练了:西班牙国家队前主教练卡马乔来华,却受到媒体一致质疑,有说他水平有限,有说他脾气不好,更多的是说他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国家队的水平,充其量相当于西班牙甲级联赛末游保级球队,以卡马乔的资历,执教这样的球队,水平上没有“有限”的道理;相比起国内羽毛球、女子中长跑、短道速滑队那些位功勋教练,卡马乔的脾气应该也不会更大,或者说,对队员的脾气不会更大,但对领导和媒体到真难说了。于是在我看来,“中国国情”是对卡马乔唯一合理的“诅咒”:在中国,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关怀”、“有关部门”的协助、媒体的“支持”,想在球队里得到团队的尊重都很困难,更甭提带队打进世界杯了。

其实自从中国经济腾飞之后,国内各个领域高薪聘请“外教”已经相当普遍,在音乐教育领域,不仅各大音乐专业院校都有外籍教授,很多地方院校也通过聘请外教的方式,力图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还有各种形式的短期大师班,外籍“大师”也是展示大师班“档次”的重要标志。在这些来中国执教的大师中,也分几种类型:一种是由所在国政府或慈善机构的文化推广项目资助,义务来中国“扶贫”的,这些外教来华执教时间不长,但水平很高,工作态度也很认真。但由于是“国家公派”的任务,外教本人通常不太在意在中国的宣传和“人脉”积累。而且在很多国人看来:不要钱的肯定不是好东西,所以经常是国内不冷不热的接待,外教公事公办的上课,最后无声无息的走人。这和很多欧洲国家派到中国免费为青少年球员进行培训的教练,在国内受到的“待遇”是一样的。另一类是国外退休或暂时赋闲的音乐家,因为其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学识,被国内音乐院校的领导相中,从国外“挖”来的专家。这类外教的水平通常很高,至少在国内的同行之上,而且通常在某一学术领域有专长。但是这些外教由于是被“请”来的,所以在“合作”意识方面都有各自的底线,改变环境的意愿远超过适应环境的觉悟,经常会和国内固有体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潜规则发生冲突。因此这类外教通常是像“请神仙”一样请进来,没两年又像“送瘟神”一样送回去。这种情况,和来华执教的大部分外国教练如李章洙、霍顿等等的情况一样:来是因为领导“力主”,去是因为领导“震怒”,总之是领导“拍板”决定外教的去留。还有一类外教,是在国外境遇不佳,通过各种关系被介绍到国内执教,目的就是挣钱。这类“淘金客”外教水平差异很大,其中不乏有真才实学,在本国怀才不遇、到了中国大放异彩如科萨诺维奇式的,也有江湖野路子全靠“忽悠”如施拉普那式的。但这类外教的共同特点,是特别愿意主动改变自己来适应“中国国情”,和中国同行“打成一片”,对领导的指示不折不扣的坚决执行,因此往往也是在国内最“吃得开”的一类外教。

其实经过长期的比较,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外教在观念、水平、能力等等方面,和国内的优秀教师并没有天上地下的区别,而他们之所以在来华之初会显得那么与众不同、鹤立鸡群,是因为他们认真、严格、诚实、坚持原则的学术态度。而这正是和“中国国情”所冲突的地方:我们“做人之道”的潜规则,正是“凡事不要太认真”、“对人不能太苛刻”、“不能总是说真话”、“领导说啥就是啥”,很多事情不是不懂、不知道,而是懒得管、装傻。而外国专家初来乍到不懂这一套,完全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短期内当然会有显著地效果。但当周围的环境对他不再有“洋专家”的新鲜感和敬畏感,大家开始真拿他当“自己人”相处的时候,矛盾就会暴露出来。解决之道只有两条:逐渐适应“中国国情”,跟着当地的老大有肉吃;或者坚持原则拒绝同化,直到走人。因此我们会发现,很多外教在中国时间久了,无论演奏技能还是教学中的敏锐性都会下降,最终“达到”和国内同行差不多的水平。这和在中国长期执教的外籍足球教练是一样的——最多三年,洋帅都会变的和土帅一样的用人思路、战术规划一模一样,甚至脾气秉性都有几分“国家干部”的气质。

米卢庭诺维奇是在中国执教最成功的外籍足球教练,他有真才实学,又深谙江湖规则,在国内上至足协领导,下至媒体记者,都觉得他是一个“有水平、懂事理”的好教练。但是当他离开中国之后,这位“神奇教练”再未有神奇的表现,好像他在中国中了魔咒,从此失去了“法力”。中国足球水平也一如既往的在原地打转,踢不好也死不了。在“外教”问题上,音乐教育界是否可以汲取足球界的教训:既然搞的是西洋艺术,就别老强调自己的“国情传统”,要么不请,请了就该尽量的“移风易俗”,而不是让外教“入乡随俗”,先将自身的水平达到真正的国际水准,才有资格和眼界搞自己的“中国特色”。再说外教大多早晚都是要回去的,让人家适应了这一套“中国国情”,回了老家还怎么混?不过在这一点上,足球界的外教们倒是令人眼前一亮——有好几位经过在中国的一番磨练之后,回国后都转型成了成功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