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来中国狂吃肉:做什么真就不吃什么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2:37:29
前几天电视新闻里在说“血燕”造假的事情,我不吃这东西,与我无关,所以一边开着电视,一边上网看着微博。忽然电视里一位燕窝产业的资深人士说的一句话,把我的耳朵“拽”了过去:“一般做燕窝的老板,都不吃燕窝。”这个“句式”太熟悉了:“做馒头的都不吃馒头”、“做醋的都不吃醋”、“做油条的都不吃油条”……想必行内人士深知这些入口之物制作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潜规则”,虽不敢挺身而出揭秘破了行规,但求自己和家人不吃以自保。

曾经有一位一起在音乐学院念书多年的老同学,毕业后久未联系,多年后突然打电话给我,是听说我对发烧音响有些了解,咨询这方面的情况。我问他买音响打算以听什么类型的音乐为主?他告诉我:“哎呀,你也知道,像咱们这样的人,当然不会听古典音乐啦!”我当时没反应过来——像我们这样从小专业学习古典音乐十几年、之后又从事这个行业好几年,为什么“当然不会听古典音乐啦”?但仔细一想,这样的事情其实挺普遍:很多古典音乐专业工作者,除了自己本行的“专业学习”外,平时会欣赏古典音乐的唱片吗?除了老师、领导、同行、朋友举办的那些“必须去”的音乐会,且不说自己买票,就算有人送票,平时一年会去现场听几场“古典音乐”音乐会?

如果说“做古典音乐的都不听古典音乐”,这是以偏概全了。很多古典音乐工作者,同时也是古典音乐“发烧友”。他们工作之余的消遣,就是收藏和聆听唱片、去音乐厅听音乐会——工作和业余爱好融汇在一起,这是一种幸福。而这类音乐家,在工作中通常也都是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严格遵循艺术规律和原则进行演奏、创作和教学,不会因为名利,浮躁的随波逐流,搞“小伎俩”、“大忽悠”。这就像做馒头的如果做的是“无添加”馒头,他自己不会不吃;酿醋的如果酿的是“纯天然”醋,他自己不会不喝;炸油条的如果用的是“干净油”、“放心面”,他自己馋了也会来上一根。做古典音乐的如果做的是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抒发、自身个性不加扭曲的展现,那投入其中“自拔”都难,怎么会“当然不会听古典音乐啦”!怕就怕平时糊弄、造假,或者被糊弄、被扭曲习惯了,一听见古典音乐就反胃恶心,那当然不会有听古典音乐的“好胃口”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八喜冰激凌多年来一直赞助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打开艺术之门”暑期艺术节,每场音乐会都有大量的冰激凌赠送给观众,余下没送出去的就得由音乐堂的工作人员自己“消化”。因此据说音乐堂的工作人员后来再也不吃冰激凌了——这可不是因为八喜冰激凌不好,是多年来吃的已经伤了。有的时候古典音乐工作者白天排练、上课五、六个小时,回到家你再让他听上俩小时马勒交响曲或看上一部瓦格纳的乐剧,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但“实在听不动了”和“听了就想吐”是完全不同两种情况:前者是因为精力耗尽、审美疲劳,需要清静一下身心,以便尽快的恢复状态;后者是从内心厌恶、反感这种音乐,如果不改变现有生活和工作状态,永远也不会对它产生兴趣。“吃伤”了的东西停上个把月,再吃还是美味;“心伤”了的音乐逃避一辈子,再听还是反胃。

对于很多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古典音乐工作者而言,也许当初学习这门“手艺”不是自己的选择,后来从事这门行业也不是自己的理想。但既然做了这行,做的快乐一些,总比做的生不如死要好。谁都不会否认:古典音乐本身是个好东西,前提是做它的人得把它做好。做好了,乐趣也就来了;做不好,自己恶心自己。而做得好坏与否,既是由演奏家的艺术才能、技术高低决定的,同时也是由音乐家对待音乐的态度决定的。技艺的精湛与否最终决定了音乐形式上的质量,但并不完全决定音乐艺术的感染力,更不能决定音乐家本身的快乐与否:并非所有“手艺”高超的音乐家都真的喜爱音乐、活的很快乐。很多音乐工作者也许专业技术并不完美,但只要他们是真正爱音乐、懂音乐的人,也就是真正能够用音乐为自己生活带来快乐的人。而爱音乐,就必须认真对待它,不唯利是图的掺假、糊弄,这不仅是为了维护古典音乐的名誉,更是为了让自己有个享受古典音乐的“好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