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有多自大:自然何需回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9:39:13

最近家里的小狗生病了,宠物医院的医生说这是品种问题:博美到了这个岁数,基本都会有这样的毛病。于是我关心了一下博美的品种源头,竟然是从北极雪橇犬人工培育出来的。将一种好几十公斤、一米多长的大狗,培育成不到四公斤、几十厘米的小博美,这个过程肯定是“反自然”。但是我们养博美的人却没觉得家里的小宝贝有什么“不自然”,因为这个品种已经定型,并且很适合在人类城市家居环境中生活。

现代人很强调“回归自然”,其实憧憬的是一种相对慢节奏、无公害的生活环境,而非真正的“原始自然”环境:真掐了他的宽带、停了他的水电气、砸了他的抽水马桶、一个星期不许洗澡、再把手机没收,你看他们有几个还喊“回归大自然”?其实我们都已经是在城市里过惯了的“小博美”,真不给任何装备就把我们扔回大自然,我们还真没有当初鲁滨逊的本事。“自然”和“原始”不是一个概念,城市生活也是一种自然,而在这种环境中追求“原始”生活,反而是不自然。

在音乐界“原生态”的概念一直有争议。作为一门学科,“原生态音乐”是有其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的:它提供给我们音乐形式演变的肇始资料,并使音乐的发展阶段和内在基因的研究有了相对原始的参照。但是如果以“原生态”作为审美导向,这其实就像让现代人重新回到荒山里一样:偶尔周末去旅游一天没问题,你让人家把家搬过去就不讲理了。音乐艺术发展了数千年至今,它必然是遵循各个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变迁来调整自身的表现形式,这就像无论是藏獒还是京巴,都是为了不同主人的生活环境和审美喜好培育出来的品种,在生物学上可能藏獒更“原始”,但对于养狗的人而言无所谓哪个品种更“自然”,有所谓的是哪个品种更“适合”。藏獒养在城市的二居室里是“反自然的”;京巴养在青藏高原的寺庙里也是“不人道的”,可见是否“自然”不在于品种本身,而在于它与环境的匹配与否。原生态音乐在原生态环境是“自然”的,在当代的城市里他只能是城市人猎奇的对象,不可能被成为长期、普遍的欣赏。同样,摇滚乐在城市里是广为流传的音乐,而到了深山老林的半原始部落里,就成了异端的噪音了。因此凡是由大众审美导致的音乐形式的变化,都是合理的:有人喜欢,于是有人创作,或者有人创作,之后有人喜欢——无论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总之是有人创作了音乐,有人喜欢这种音乐,这就是自然。

真正“反自然”的,是以各种高尚的名义,强迫人接受和环境并不协调的音乐;或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人工“杂交”出某种概念化的音乐。这就好比某位酷爱藏獒的“专家”在媒体里呼吁在全国各大城市家庭中推广饲养藏獒,以提高当代人“忠诚”、“坚毅”的素质;或者某位领导觉得吉娃娃和京巴配出的串儿很可爱,于是下发文件要求全国的吉娃娃都要和京吧配种繁育,并将这个“新品种”命名为“北京吉娃娃”,作为有中国特色吉娃娃优良品种的典型代表推广到全世界……音乐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当它需要改变时候,它自然会改变,并不需要太多有“先见之明”的热心人士为它的前途过份操心,更不需要太多有崇古情结的“有识之士”为它的“变异”痛心疾首。在不受商业炒作和行政干预的前提下,我们身边的音乐往往就是最“自然”的音乐。

喜欢动物的人都知道,所有品种的狗都是经过人工驯化、培育出来的,要想养真正纯粹的“原始狗”,那就只能养狼去了。音乐其实也是一样,它本身就是人为创造出来的音响,并非大自然中“原生态”的声音,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并没有纯粹意义上绝对的“原始”音乐。音乐的演化本身就是其自然发展的过程,只要这种演化是以“自然”的方式进行,它就是合理的。所以其实“自然”就在身边,再强调“回归自然”,那其实就是回归“原始”,偶尔怀旧还成,非要“回归”不可,那就真要有原始人大无畏的勇气和情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