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23岁罐装面膜:由《滕王阁序》看“地标式建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09:01:29

再读王勃的《滕王阁序》除了有感于王勃的少年英才外,对其写作的原因产生了点想法。据记载:滕王阁,为唐永徽四年(657)高祖子滕王李元婴为洪州都督时所建,以封号为名。高宗时洪州督都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由此我想到了《岳阳楼记》序:“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这里说得就很明白,“政通人和”也就是政治清明,天下大治。至少在古代当官员们觉得自己做得不错时就会搞点什么纪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地标式建筑”。滕王阁如此,岳阳楼如此,今天,当我们在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有没有一点异样的感觉?什么叫“政通人和”,当父母官们大兴土木之时,他的子民们的生活到底如何?再者,在修建过程中,每个椽子下面会不会都埋着若干老百姓的冤魂?一将成名万骨枯啊!

再看今天,这个城市搞一个最高建筑,那一个城市也不甘落后兴建一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一,也许许多年后,如果此建筑质量过关的话,它还会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回味的东西,但在今天,这些所谓的“地标式建筑”到底给人们会留下什么呢?我并不否认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应留下一些文化的符号,但这些符号是否要顺其自然,而不要刻意,更不要带有少数人的功利色彩呢?因为人不能空活在过去与未来,更主要的是要过好当下。

与此相比我更欣赏《兰亭集序》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饮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兰亭集序》。文人骚客们发发牢骚、抒发一下内心的情感,哪怕是附庸风雅又有何妨,毕竟这些人代表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心声,他们的身上刻有那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迹。

当然如果建一楼就如同老百姓经过辛苦工作终于集全家之力建了间房一样简单有效,那也还是有理由庆贺一下的。

                                                                                                        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