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中男主角生病的:陶恕拾珍集(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9:34:37

陶恕拾珍集(3)

·         如何對付魔鬼?

·         正確的方向是前進

·         不要以正統信仰自誇

·         持守信心

·         神對聆听的人說

生命之本 (作者:蘇文峰)

 

如何對付魔鬼?陶恕 著 王梁素雅 譯

 

  人性有罪惡的傾向。我們本能地不是走向這一個極端,就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因此常犯錯誤。

  從一般基督徒在面對魔鬼時的態度看,不難找到這個愛走極端的傾向。據我觀察所得,發現屬靈人面對魔鬼時,不是不屑一顧,就是太用心思了。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對的。

  在世上,我們有一個不容輕忽的仇敵,他在創世記第三章就出現了,最後又在啟示錄第二十章看見他。換句話說,他在人類歷史開始時就存在,直到地上結束時他還存留。

  這仇敵並非是宗教的幻想產品,也不是人為了方便而把他當作邪惡的化身。這仇敵的存在甚為真實,就如人的存在一般。聖經把他冠上人格,詳盡地描繪他,所以絕對不可能是個比喻。聖經描繪他如何在一些實際情況下說話和行動,因此他也絕對不是一種想像。

  聖經宣告魔鬼是神的仇敵,也是一切善人的仇敵。聖經說他是撒謊者、訛騙人的、殺人的,用欺詐和詭計來達成其目的。因為他是個靈,所以可隨意在「地上走來走去,往返而來」。他雖然不是無所不在(惟有神才是無所不在),卻是無孔不入。對他來說,這就已經足夠了。

這仇敵還有其他許多稱號,包括:龍、古蛇、魔鬼、撒但。除了他以外,還有好些污鬼,以及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和「天空屬靈氣的」惡魔,他們都在魔鬼的指揮下作惡。這些天地間的不法之徒橫行無忌,用滿了血腥的史筆寫下了人類的歷史,給地上帶來的浩劫,罄竹難書。我們每天翻閱的報章和收聽的新聞廣播,都記錄了這些邪惡鬼靈所帶來的破壞。

 

撒但恨惡神,但不為甚麼,只因為祂是神。撒但也恨惡神所看為寶貴的一切,原因也不過是因為這是神所珍愛的。人是照著神的樣式造的,所以撒但對人的仇恨也格外深。神對信徒愛護有加,因此,這些黑暗的權勢對信徒的惱恨就變本加厲。

  信徒如果不理會這些仇敵的存在,就最愚昧不過了。活在這群惡者圍攻的世界裡,時刻都危機四布。如果對這些危機完全不在意的話,那就更加危險了,令世界變成愚昧人的樂園。

  我們不能低估仇敵的力量,更不能大意,以致落在他那邪惡的陷阱中;我們應該時刻對他存有戒心。「我們並非不曉得他的詭計」,如果他沒有把握使我們變為心懷二意的人,就會反過來叫我們整天疑神疑鬼,令我們經常處於憂心忡忡的陰影下。事實與迷信兩者之間僅有一線之差。我們要認清仇敵的存在,同時勇於拒絕他為自己裝上的一切迷信色彩,因為真理必叫我們得自由,而迷信卻會奴役我們。

 我知道有些信徒為了全神貫注地抵擋邪靈,弄到自己失魂落魄,心思混亂。他們分秒不懈地防範魔鬼,實在值得同情;但他們如此戰戰兢兢地生活,結果叫自己筋疲力盡,身心瀕於崩潰,只好不時狂亂地呼求神,奉基督的名斥退魔鬼,才得以苟延殘喘。他們跟無知的招魂者相反,對魔鬼神經過敏,幾乎精神錯亂,而且極度神經質和迷信,遇上不如意的事,就認為背後是污鬼邪靈作怪,常被嚇得毛髮直豎。他們雖曾大聲叱喝魔鬼,卻早已嚇得魂不附體了。

  最要命的是他們的反應很易感染別人,使一群原來在喜樂中敬拜的信徒,變成一群受驚的、手舞足蹈的「神經漢」,完全失去喜樂。

 

聖經教導我們要常將主放在自己眼前,成為我們仰望的中心;就算撒但匿伏在我們身旁,他也只能退居一隅,就如耀目的陽光下,遠遠的一點黑影而已。反過來說,如果把撒但時刻放在眼前,而神卻退居一邊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此本末倒置,只有引來悲劇。

  把仇敵趕出去的祕訣就是把基督存於心中。羊群只要緊挨著牧人,就不用怕狼來偷襲。撒但並不害怕善於禱告的羊,他只怕牧人。

  接受聖經正確教導的信徒,在得著聖靈的啟示後,就不會懼怕魔鬼,反而在必要時能站起來抵擋這些黑暗的權勢,藉著羔羊的血和祂自己所見證的道,勝過魔鬼。這些信徒雖然自知身陷險境,但他們懂得如何應付。他們操練自己常經歷神的同在,從不讓自己過分的疑神疑鬼。(本文摘自《午夜的復興》)

 

正確的方向是前進  陶恕 著 雷育強 譯

 

今天基督徒的表現,在心理學上稱為倒退,我們看來對此漠不關心。我們的方向並不是後退,而是前進。

最無補於事的事情莫過於坐下高唱:「向後退,向後退,時光飛逝」,我們不能使時光倒流,重拾以往美好的日子,事實上,我們也用不著這樣做。

如果借助一部「時間機器」,可以容許我們其中一個回到過去,探訪過去一些輝煌的時代,這個人定會非常失望,他會覺得自己身處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方,一點也不快樂。

每一個人都有其歷史位置,像大衛一樣,他必須遵行神的旨意,服事他那個世代的人。他就在那時代與神有美好的相會。那是在他的「今天」,而不是在甚麼淒涼的「昨天」,他發現神榮耀的豐富,完成神交託他的任務,並贏取他的冠冕。

心理學家將一些不正常的精神狀況,解釋為一種不自覺地想逃避成人生活責任,而嘗試回到出生前的寧靜和安全的心理。我們有一個習慣,就是往後退,希望可再次體驗往日一些美好的日子、靈裡火熱的感受。這習慣使人懷疑我們已經失去了爭戰的意願,因此從前線往後退到一個較安全的地點,可以在那裡安靜地坐下做夢,夢想把敵人打敗,大獲全勝。

今天就是我們的日子,沒有哪個人曾經享有一些屬靈的榮耀是我們今天不能享有的,只要我們遇到的情況跟他們一樣。就算我們現在面對的情況更困難、更黑暗,那只會叫我們顯得更榮耀、更光亮。我們的神不單是昨天的神,祂亦是今天的神,而且我們可以肯定,無論我們以後的日子如何,信實的神必定會與我們同在,正如昔日祂與亞伯拉罕、大衛、保羅同在一樣。

在聖經裡面,正常的方向並不是向後退,而是永遠向前進。雅各回到祭壇去,但他這樣做並不是向後退,而是向前走。那個浪子並不是說:「我要回去。」他說:「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由他身處的地方到他父親的家,在德性上他是邁進了一步,這表示相對過去的行為,他有了很明顯的進步。

神的旨意應該是每一個人生活的正確目標。神所處的地方正是我們渴望到的地方,任何向著神的行動都是一個前進的行動。甚至悔改也不是一個向過去作出的退步,而是向著更光榮的未來前進的決心。補償不是回到昨天,而是向蒙福的明天前進。

有人會在屬靈生命上走回頭路。個別的基督徒會從以往曾經擁有的屬靈位置上退下來。有一些宗派或宣教組織,雖然曾大大的興旺過,但亦會一時間在地上完全隱退。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已經向後退,應該立刻改變方向,再次向前進。優越的屬靈經驗、聖潔的生活、與三位一體的神充滿喜樂的相交、戰勝肉體,以及聖靈的恩賜與能力,這一切曾經將我們分別出來,使我們與別不同,今天又如何?這應該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

如果我們經過坦白的自我檢討,發覺自己離開了天父曾經帶領我們去的青草地,那我們不要再浪費時間緬懷過去,我們要起來向前走!讓我們到神那又新又美好的地方去,那地方就在我們前面,讓我們立即往前跑吧!(本文摘自《無盡的一章》)


不要以正統信仰自誇  陶恕 著 王梁素雅 譯

 

歷代以來,基督教信仰絕少是純全的。除了基督和那些被聖靈充滿的使徒外,在歷世歷代中,沒有某一位信徒或某一宗派的信徒能對所有真理都有純全的認識。

 

一位偉大的聖徒曾說過,真理是如此浩瀚威嚴,沒有人可以完全擁有它,只能有賴全體得救被贖的信徒,一齊把它發掘出來。

 

感謝神,真光曾明亮地照耀列國和萬民,使千萬人都在這光中朝著天家走去。可是,不管信徒內心如何單純、一生如何順服,沒有人可以不受自己靈性本質上的各種限制,而能直接從神寶座那兒領受這真理的亮光。人手中的一塊泥土受到搓揉後,本質上雖仍舊是泥土,卻已加上人的手印。同樣,神的真道經過人心思上的領會後,仍舊是真理,但免不了添上人的意念。被動的心思不能接受真理,必須對真理有主動的反應,它才能進入人心。因此,真理在經過人心思上的接受後,總有或多或少的改變。

  神的光照進人心,自然會受了一些反射,就如光線通過稜鏡折射一般。人的罪性、氣質、偏見、教育背景、文化影響、當時風尚等等,都會叫人的心偏離焦點,扭曲了內心所看見的影像。

  當然我所指的,僅限於神學性的和宗教性的真理。這些真理能保存多少純正的內涵,就要看當時當地持守這信仰的人之道德水平怎樣,以及一般教會對信仰的實踐如何了。但屬靈的真理--即聖靈向人心靈直接啟示

的真理--卻永遠不變。不管對象是誰,聖靈向人的啟示永遠是一樣的,

絕對不受因時而異的儀式和教條或當時的宗教風氣所影響。聖靈將基督榮耀華美的光輝照射人心,人心內頓時對神產生敬畏,在毫無阻隔的情況下得著光照。衛斯理(Wesley)和華滋(Watts)在神學理論上的意見雖然大相逕庭,但他們愛唱同一首敬拜的詩歌,也可以同心高唱。縱然兩人因在神學觀點上的分歧,從而對真理的認識並不一致,但在聖靈感動下,他們仍能同心敬拜神。

  不同時代的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來解釋基督教教義。十九世紀時,在美國四處遊行傳道的宣教師大異於馬丁路德或中古時期的修士,甚至和初期教會的教父亦大不相同。四世紀時,在尼西亞(Nicea)為了辯證真道而召開會議的主教們,當然亦有異於在二十世紀初期,同樣為了要辨明真理而起來駁斥那些批評家的聖經學者和聖徒。

  神學跟哲學一樣,易受當代的趨勢所左右。中古時代的基督教教師,致力攻擊塵世的虛榮和人肉身內在的敗壞。早期的美國教會,則著重強調地獄和陰間的教義;當時一些受歡迎的傳道人不厭其煩地描述地獄的可怕,其詳盡深入,比聖經所記載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較為近代的教會裡,講章和聖詩的主題又回到神是愛的真理上,神對世人的大愛就成為當時福音派所著重的主題了。

  目前我們又處於另一個過渡時期。清楚認定教會去向的人是有福的;不管神學風氣如何轉變,有兩件事卻是我們可以確定的:第一,神一定會按時興起祂的見證人,總有人會持守神的真道,就是那受聖靈感動而寫下來的信條。救恩的真理絕不會完全向人隱藏起來,清心的人和心靈痛悔的人都可隨時找到基督,蒙祂救贖。第二,聖靈是正統信仰的保衛者,祂總會向心裡柔和謙卑和信靠神的人說同樣的話。蒙光照的心一定會與其他同蒙光照的人同心領受真理。我們最怕使聖靈擔憂,以致祂不能向我們說話,撇下我們任由自己的智慧所操縱。難怪基督教圈子內充斥了一大堆學者,卻少了敬畏神的聖徒。教會裡有大批能運用邏輯學,會說高言大智,與對手激辯的衛道之士,卻沒有先知和頌讚的信徒。這就有如一叢灌木,雖經過細心修剪和栽植,但灌木叢中卻沒有燃燒荊棘的火。

 

真理永恆不變,但形式、重點或演繹方法卻是變幻無常的。叫人欣慰的,是基督能切合不同種族與年齡的人之需要。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裡,不管當地的信條重點或宗教習慣如何相異,只要人肯放下成見,毫無保留地信靠祂,祂就必賜下生命與亮光。聖靈從來不會對與基督有關的爭辯作見證,但對於宣告基督的被釘、受死、埋葬、復活、現今且升到至高者的右邊等真理,聖靈總是親自作證。

 總括來說,我們不能自認已經擁有全部真理,更不要自信永遠無差錯,反倒要存敬畏的心,在主被釘的腳前俯伏,承認祂是真理,以順服祂的命令來榮耀祂。(本文摘自《午夜的復興》)

 

 

持守信心  陶恕 著 雷育強 譯

 

使徒行傳、保羅書信以至希伯來書,都強調持守信心的重要。眾使徒之所以這樣說,顯然因為在他們眼中,基督徒的人生恰如一條既艱苦又漫長的旅程;雖然至終會得著榮耀冠冕,但期間卻要付上極大的信心和決心,方能走完。

  由此看來,不論是耶穌的教訓或是使徒的教導,都沒有今天廣泛流傳於教會中的那種「一次即成」的信仰觀念。現今一般的福音聚會單為叫人決志而設計,慕道的朋友只要表示決志,眾人就認為已經打勝了仗,就如已將一尾魚兒放在籃內一樣,救贖行動既已完成,其他工作便再沒需要了。可是,無論是使徒或是歷代忠心的教會領袖,都從沒有這樣的教導。

  信靠基督是一個過程,並不可以像注射黃熱或霍亂疫苗那樣,一時間便可達到目的。罪人悔改信主,得著赦免和永生,只是信主旅程的開始。他要一直追求神,直至生命結束,以至永永遠遠。「耶穌對信祂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約八31)認同耶穌的話、與之彼此呼應的,是巴拿巴在彼西底和安提阿向信徒所說的一番話:「堅固門徒的心,勸他們恆守所信的道;又說:『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就把他們交託所信的主。」(徒一四22-23)

  有些教會為了讓會眾在完成宗教責任後,可以整天於高爾夫球場上盡興,便把主日崇拜提早至清晨舉行。這樣,會眾一方面可以對神克盡責任,又可在不太麻煩的情況下盡情享受餘下的時間。看到這個例子,我們也許覺得很可笑,但當想到自己同樣也會一早盡上宗教責任,以便在餘下時間安然地過普通人的生活時,相信我們就會笑不出來了。

 

在這個時代,很多人把救恩視為一種保險-付了代價(或讓主付代價)

後,我們就以為大功告成,根本沒有想過要繼續追求長進。這種觀念實在要不得,也不合乎聖經的標準。

 

其實,真正的信心生活是一個過程,是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目標本身,所以決不能停下來。決志信主只不過是整個過程的開端,以後我們要與主同行,度世上的日子。雖然這段路又辛苦、又艱難,卻極為美妙。因此,每個走畢全程的人都會覺得非常值得。

 

(本文摘自《無盡的一章》)

 

 

 

 

 

 

 

 

 


神對聆听的人說

圣經是和著淚水寫成的;其中的珍寶,也只對哭泣流淚的人顯現。神對淺薄輕浮的人無話可說。

神在山上對戰競發抖的摩西說話。正是這位摩西,俯伏在神的面前,甘愿為以色列人的緣故,求神把自己的名字抹去;而神就使用他救出了自己的百姓。但以理持久禁食、恒切禱告,天使長迦百列便從天而降,把未來世紀的奧秘向他啟示。主所鍾愛的約翰因沒有人配展開、配觀看那七印封嚴的書卷而大哭,長老中的一位便以那欣喜的消息安慰他說: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已經得胜。(啟示錄5:4-5)

詩篇的作者常常是一邊流淚、一邊寫詩的;先知們無法隱藏他們心靈的沉重。即便是在使徒保羅那封充滿喜樂的致腓立比人書中,我們也看到,保羅提到許多以基督十字架為敵的人,提到他們的結局就是沉淪時,便流下淚來。這些改變了世界的屬靈領袖全是心?懮愁的人,正是從那顆沉痛哭泣的心中,涌出了他們對世人的見證。淚水本身并無力量,然而,在基督的教會里,淚水和力量是緊緊連在一起的。

令人深感不安的是,現在研讀當年滿?懮傷的先知們所寫下的信息的人,竟然僅僅是出于好奇,他們從不曾為這個悲慘世界洒過一滴淚。他們對未來的末世極感興趣,卻全然忘記圣經上記載末世預言的目的,是告誡我們要在屬靈生命上和倫理道德上預備自己,以能面對末世的來臨。

据我所觀察,至少是在北美大陸,基督再來的教義已經被人遺忘,甚至在一般信奉圣經的信徒中也已沒有什么影響力了。導致這种情形的有好几個因素,我相信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那些由淚水凝成的先知書是由一批決不會流淚的圣經學者來講解、教導的。他們似乎哄動一時,也收了許多奉獻,而后來的事實證明他們的講解中有許多謬誤,因此,人們對末世預言之類便失去了興趣。這正是魔鬼的詭計,效果甚佳。我們也必需引以為戒:屬靈的事決不能草率處理;否則,我們將自食其果。

這些無淚的人給我們帶來的另一個說不清的惡果是為病人禱告。以往一直有敬虔的圣徒以為病人禱告為己任,祈求神按他自己的旨意醫治他們。据說,司布真靠禱告醫治的病人比一個倫敦的醫生治好的病人還多。而這些無淚的人卻把祈禱醫治的圣職變成了生財之道。他們像圓滑、健談的推銷商一樣推動醫病運動,從而牟取暴利。他們所擁有的龐大牧場和巨額投資表明他們是何等成功地讓病人把錢拿了出來。而他們這樣行,竟是奉那位在世上無枕頭之地的懮患之子的名!

若不是出于愛心而作出的行為,無論怎樣貌似合乎圣經,也只是作在黑暗之中。根据公平法則,淺薄宗教徒的心靈終會被真理的強光灼痛,而無淚的眼睛凝視真光時,必然盲目。

我們這些不注重宗教儀式的教會常常會看不起那些恪守傳統儀式的教會。的确,他們的崇拜儀式對他們的會眾來說,或許意義不大,甚至毫無意義。但這并不是因為儀式本身,而是因為會眾本身。反之,我觀察到我們所熟悉的那种二十分鐘前才匆匆安排的即興崇拜,也漸漸陷入一個既不協調、又毫無生气的程序,也几乎和“彌撒”一樣公式化了。重儀式的崇拜至少是美的,而我們的崇拜則是丑的。傳統崇拜是多少個世紀的精心工作,它力求抓住美的東西,力求保持一個神圣、肅穆的崇拜气氛;而我們現在的崇拜卻常常是臨時湊合,實在無法為之美言。美其名曰是“自由”,其實純粹是敷衍了事。

其理論基礎是如果聚會沒有預先設計的話,圣靈就可以自由運行了。的确如此,如果所有的崇拜者都存有敬畏之心、并都被圣靈充滿的話。而事實是,我們的崇拜中,既無秩序,也無圣靈;只有公式化的禱告,除了細微的改變外,千篇一律,每周如此;所唱的詩歌本來就平平,再加上多年來反复吟唱,也早已失去意義了。

在我們大部分的聚會中,你找不到虔誠的沉思,看不到靈里的合一,感覺不到神的同在,沒有安靜的時刻,沒有庄嚴的气氛,沒有對神的贊美,沒有對神的敬畏。我們所有的常常是一個遲鈍的或多嘴的領唱詩的人頻頻謅出的無聊的笑話,還有主席報節目時為了把整個聚會內容連在一起而像電台主持人一樣叨叨出來的連篇廢話。

神的家極需复興。我們需要悔改,需要謙卑,需要眼淚。愿神賜給我們?

 

A.W.陶恕著真意譯  編者按:A.W.陶恕(A.W.Tozer,1897-1963)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十五歲蒙召,与神同行五十年,被譽為“二十世紀的先知”。本文譯自GodTellstheManWhoCares,AlliancePublications:India,1973.Page9-12.


生命之本作者: 蘇文峰

 

在現代美國教會史中,陶恕博士(A.W.Tozer,1897~1963)是一個被稱為“二十世紀的先知”的神仆。他經常一針見血地指出福音派教會及信徒靈命的弊病,以簡洁易明的文筆闡明有關生命和敬虔的信息。

 

 1950年至1963年,陶恕擔任宣道會《宣道生命》( Alliance Life)雜志的編輯時,曾在社論中提到:“生命中有些重要而根本的元素,像柱子承托起整座建筑物一般重要。幸好這些元素并不多,而且不難發現。這些元素包括:愛、忠誠、正直及信心,再加上其他較次要的元素,就成為了一切高度复雜的上層結构的基礎。有智慧的人會簡化他的生命,直接走向中心點。因為他知道自己只需留心那些生命的基本元素,其他一切就不用擔心了。”

 

陶恕認為,許多基督徒在生命中,常浪費太多精力去追求無數不重要的事。他們看來很忙,外表似乎滿有恩賜、才干,但就像离根的枝子一樣,經不起日晒雨淋,很快就枯乾。因此在另一篇〈以靈為生命之本〉的社論中,他再次提醒:“神是個靈,万物都藉他所造,賴他而生,所以靈是万物的實體,也是眾生之本。

  然而,我們無需深究其中的哲學理論(即使有的話),才能有此信念。我們只需相信圣經,就可清楚知道人其實是個靈,而身體只不過是外殼,內在生命才最重要。整本圣經更讓我們看到生命的內外層面,并強調內在生命較短暫的外在生命更為重要。

  因此,信徒若要胜過世界,就要像保羅美妙的凱歌一樣:‘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4:18)對基督徒而言,有价值的乃是永恒中那些看不見的東西。人看到的東西,在神來說,价值都不大。因此,神不在乎人的容貌或能力,而在乎人的內心。人生其余的部分,也只不過是一個居所,讓這內在的永恒生命居住而已。要解決人生的种种問題,就要從靈命著眼,因為靈是生命的核心。如果人先處理內在生命的問題,很多困難都會迎刃而解。假如我們愿意把解決外在問題的一半時間,用於解決內在的毛病,成績必定會叫我們欣慰不已。此外,我們要心境平安,往往先要与神建立和諧的關系,這种說法似乎很奇怪,但事實确是如此。就如黎明降臨,并不是因我們驅走黑暗,而是我們等待晨光的結果。

  教會的問題源於靈,也要以靈解之。無論錯在哪里,我們在解決教會問題時,都得認清問題的性質,并要從其本體開始。不管信徒有甚麼毛病,他都可透過禱告、愛心和按圣靈行事得著醫治。可惜,當問題出現時,我們往往以其他方法加以解決,若不成功,我們才想起這個方法。

  注重生命的本質、回到屬靈的根源、抓住最重要的事,正是我們今日中國學人生命成長最需要的信息。筆者謹以陶恕博士這些勸導,与眾弟兄姊妹共勉。

 

本文參考書目:《無盡的一章》、《義人之根》、《午夜的复興》(香港宣道出被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