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敬伟:尹明善:47岁创业的亿万富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2:25:43
  尹明善:47岁创业的亿万富翁(一)
  
  1986年6月的一天,在长沙市一家民营的书报刊发行公司里,进来了一位年近半百身躯瘦削的书商,从他那浓重的川味口音中,发行公司的经理很快明白了他的身份及其来意,便盛情接待。
  
  客人是重庆一家名为“教育书刊社”的老板,刚下海不久,也是专业从事方兴未艾的民营二渠道的书报刊批发生意;这次来长沙,就是准备到全国闻名的黄泥街书市批购一些书刊,运到重庆去销售。因得知这家民营书刊发行公司是长沙书业界的“大腕”,其又正在经营向全国总发行几种畅销杂志,所以,这位重庆书老板特专程上门拜访,一则与长沙同行沟通感情建立联系,二则来批购该公司发的那几种杂志。
  
  同为从国营单位下海,又在进行同一行业,尤其是大家都同属民营性质,因此,感情的沟通便很快实现;而有关创业的初衷、行业发展的前景憧憬、经营技巧的探讨等话题,在不经意的交谈中,主宾双方几乎都一下子有了互为知音的感觉。
  
  “在我们面前,你至少是前辈,是专家!”得知这位重庆老板是从出版社下的海,机械工人出身的长沙老板便由衷地摆出请教的虚心之态。
  
  “你们都还只三十来岁,多年轻啊!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时期,你们大有可为啊!可惜,我已年近半百了,快老了。”重庆老板则不无羡慕、并深抱遗憾地对年轻的长沙同行说。
  
  时间不长的谈话,很快被不断新进来的业务联系打断。在一位个子矮胖皮肤黝黑的广东客商大咧咧地踏进门后,重庆老板便起身告辞,说:以后多联系,来日方长。
  
  思绪从与重庆老板的情感交流氛围里出来后的长沙老板,立马又进入了与那位广东客商生意谈判的游戏规则中。
  
  两手中指各戴了一颗硕大金戒指的广东书老板,姓伍,是当时全国民营书报刊发行业中鼎鼎有名的“大亨”级人物,他由于进入民营书刊行业时间早,做事有魄力,并经营有方,且为人豪爽,故,他不仅早已成为了中国首先富起来了的那批人中之一个,而且,其名声还享誉于整个刚刚兴起的全国民营书刊发行业界。他能同谁往来业务,便常常能成为对方向外夸口的荣耀。
  
  长沙书刊发行公司的老板,虽然很喜欢与重庆老板探讨“干事业”的心得憧憬,但,广东伍老板带来的实打实立马可兑现的赚钱生意,更使他不敢马虎,接待伍老板也更不敢大意。所以,在起身只送重庆老板到办公室门口后,即很快转身又用灿烂的笑容,去欢迎伍老板的到来。
  
  在离上述那个不经意的时间、那次并无重大特色短暂往来的15年后,那家曾在全国业界小有名气的长沙书刊发行公司,已不复存在,年轻的公司老板也离开了书业,多年的奋斗,仅只换来了家庭生活的提早进入小康,事业的梦想却仍无着落,壮志未酬却白发已生;而那位当时凭三个歪歪斜斜的“伍XX”莶名,便能一次从各地批调价值可达几百万的书刊,因而在全国书刊发行界威名赫赫的伍老板,则在经历了一系列生意跌落直至发生某些变故等事情后,多年前便销声匿迹杳无音信,不再为业界所知,商场江湖也再未见其影踪。
  
  然而,随着历史画页的翻动,当年在长沙自称“老了”的那位重庆书老板,其大名,如今却赫然先后二次矗立于的《福布斯》中国巨富排行榜上了!
  
  2002年的《福布斯》中国前100名巨富名单中,他又傲然跻身挺立其中。虽然,这排行榜是美国人喜欢搞的商业游戏,而并非包括他在内的中国富商们主动的争龋但,能进入中国巨富前100名位置的《福布斯》排行榜,毕竟表明了这些名人现在其事业的兴旺热度与财富的巨大拥有量。
  
  这位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当代中国历史的前民营重庆教育书刊社的老板、现已拥有十几亿资产的中国重庆力帆集团的董事长、总裁,名曰尹明善,今年65岁。
  
  2000年11月8日,李鹏委员长到重庆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尹明善是唯一出席会议的民营企业家。会后,李鹏委员长亲切对尹说:“尹明善,过来,过来,我俩单独照个像,表示我对民营企业家的支持”。李鹏委员长曾于1997年专程视察尹明善的力帆集团,而力帆集团几年的迅猛发展及成长,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1年3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中,更是欣然对尹明善大加赞扬:“你是一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并在几次全国政协会上点名予以表扬。
  
  现在的尹明善,身上除了企业“老板”的重任外,其头上也更有了一系列光环耀眼的头衔:重庆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民营科技企业联合会理事长,重庆市光彩事业促进会执行副会长。2002年被选为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会长。
  
  这后一个头衔,即重庆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会长,实际也是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历来全国与省市区三级的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会长,都是由在职党政干部出任,并非由企业老板们担当。但,尹明善近期却率先在全国被选举担任了这一要职。其意义,除了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外,同时,也是尹明善个人的某种份量的展示。    尹明善:47岁创业的亿万富翁(二)
  
  坎坷人生,艰难困苦,是否反而玉其晚成?
  
  在尹明善于47岁起步创业之前,在他掘到了事业的第一桶金之前,他的人生轨迹中,又有些什么与事业成功有关的内容呢?
  
  他曾对一家杂志社的记者采访时诉说:早在五十年前,我就开始了自己最初的商旅生涯。
  
  尹明善生在重庆涪陵乡下的一个小地主家。1950年,12岁的他和50多岁的小脚母亲,便被“运动”到荒山顶上一间被弃用的茅草屋,仅凭一块薄地,几个锅碗,生存甚为艰难。
  
  体力不足以种田出粮,只能靠智力养家糊口,他决定“做生意”:从一个好心人手里借了五角钱,步行到城里把钱批发成针,再回到乡下沿村叫卖。每天五角钱的针能卖一块多钱,每天赚得的钱,买够米后就存起来作“流动资本”。几个月后,他就“富裕”得拥有了好几块钱。
  
  尹明善说:最值得记住的就是,通过卖针,我居然懂得了今天所说的资金调用及拆借。
  
  “我是在乡下卖掉针,获得资金,再到重庆进货;有一个相识的年轻人卖鸡蛋,是先在乡下拿钱收购鸡蛋,然后运到重庆卖掉。我主动找他商量,讲”融资“的办法:我们两人的资金可以合在一起用,我在乡下卖针卖得的每一分钱都交给你去买鸡蛋,你可以多几块钱多收购一些鸡蛋;到重庆你卖掉鸡蛋后把钱交给我,我就可以多购进一些针头线脑。现在看来,这其实是非常成功的资本运作,而我当时只有12岁”。
  
  12岁的孩子不得不“做生意”,与其说是尹明善的聪明能干,还不如说是尹明善少年时代的艰辛困苦。虽然,当时的磨难,并不一定就是能构成今天辉煌的必然前提;但,已成为了“穷人的孩子”的尹明善,早早便不得不为生计着急奔波的经历,却无疑为他后来的大器晚成锻造了不可缺少的素质。
  
  生意做了一年多,赚了十几块钱。他把钱都给了母亲,赤手空拳地到重庆求学读书。
  
  他考上公立中学,并因成绩优异而获得了助学金。
  
  命运首次翻手将他托起。一入课堂,他就成了这里最出类拔萃的学生。学习成绩扶摇直上,入校不久就能倒背整本地理课本;高一第一学期解完了整个高中阶段的数学题;高一下半期自修完大学数学专业的课本;高中二年级,解答出当时中国数学界一些顶尖难题。
  
  为了“全面发展”,他还刻意在其它方面下功夫。中学时就能在报上发表文章;自学音乐、作曲,写了很多为同学称道的曲子;酷爱体育理论,对排兵布阵有天然兴趣;18岁,成为重庆一中女子篮球教练,率领球队比赛一举夺冠。
  
  正当他稍有得意之时,命运却又覆手将他打翻
  
  1958年春天反右复查,高中三年级的他,因被揭发“有右派言论”而被踢出学校;1961年上升为“反革命”,发配到塑料厂监督劳动。从此,历经20多年“牛鬼蛇神”的日子,朋友反目,恋人断交,进步年年无望,运动场场有份。“政治上有问题”的人大家敬而远之,他也自甘戚戚,天天在书本里埋藏。(励志名言  www.lz13.cn)大凡一个人经历了20多年的压抑,稍一松懈,他的一切就可能很快“过期”。但尹明善却实实在在地看了20多年的书,久而久之,甚至养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陶醉在学习的过程中,而并不奢望读书肯定能有一个最后的结果。
  
  1979年,命运终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也落实了政策。一位官员向他宣布平反决定时说:“尹明善,你还年轻,你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当时,尹明善想:是的,我还年轻!姜子牙八十一岁出山,我今年四十一岁,一切都并不算晚。
  
  虽然,1986年他到长沙时,曾不无羡慕过那些远比他年轻的同行,曾发出过“老了”的叹息,但是,实际在他尹明善的内心本质里,则永远没有“老了”的观念。既然“姜子牙八十一岁还能出山”,四十多岁,五十多岁,六十多岁,对一个欲干一番事业的人,又怎么不是年轻呢?!
  
  是呀!对比“姜子牙八十一岁还能出山”那标杆,的确,只要你想干,能动手干,一切年龄都并不为晚,你总能干出些什么的。
  
  掘获第一桶金后的睿智随着政策的落实,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头,不久,尹明善当了重庆电视大学英语教师;1982年,重庆出版社恢复,他前往应聘,又成为一名编辑。
  
  两年之后,重庆外办下属一个涉外公司出现亏损,数十万的窟窿想找个能人去填上。市外办副主任是尹明善的朋友,看老尹平时交谈头头是道,认定他是经商之材,调去出任法人代表。尹明善没有辜负他,一年多之后,亏损填平,账上赢利数十万。
  
  公司正准备大发展,他却向他的朋友递了辞职报告。
  
  因为,曾有过的朦胧理想,在清晰的现实面前,冲动与焦虑都很强烈,年龄紧迫感和社会变革的轰鸣声,使他在期待中,始终不断在寻找能使他大显身手的舞台。此时,他已认定,改革开放的形势不可逆转,如果别人不能给你理想中的舞台,何不自己去创造一个舞台?
  
  1985年底,他离开涉外公司,正式下海,创办了“重庆职业教育书社”,成为重庆市最早的民营二渠道书商。半年之后,他编辑发行的第一套书《中学生一角钱丛书》,总发行量突破千万册大关,每本能赚一分钱。书商尹明善一炮而红,而且红遍了大江南北。
  
  到1989年,他已经成为重庆市最大的民营二渠道书商。因为太顺,所以,他反而开始反思:这个行业尽管在全国正烽火连天,活跃异常,但也已是一眼见底。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它注定将是一个做不大的行业。他决定关门,退出书刊发行行业。
  
  如果说,少年时代的艰苦生活,显露了尹明善聪慧能干的质素;青年时期的政治磨难,衬托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意志;那么,尹明善在1989年书刊发行经营尚处在红火之中,却能够断然退出,而另寻商机再择新业,则就充分展示了他那非凡独到战略眼光与敢作敢为的大将风度。
  
  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刊发行行业状况的人,是难于充分认识到尹明善在1989年主动从书刊行业撤退、而重择商机举措之非凡意义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尹明善在1989年的书业大撤退,也就肯定不会有他今天的宏大事业,也更谈不上他能跻身于《福布斯》中国巨富排行榜等等一系列令人嘱目的辉煌。
  
  这样的评价与判断,是不是有些片面?是不过于牵强?
  
  然而,近二十年来的中国书刊发行业发展进程事实,却充分有力地支持了这个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刊发行业虽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体制上的原因,改革的触角在书刊出版产业领域中,相对于其他产业(商业、服务业、工业等),其进程与力度,却始终处于缓慢速度与滞后水平状态。致使计划经济的模式与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仍在决定着出版产业的主要运行内容;政企不分、政企一体的状况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并主宰着出版企业与国有新华书店系统的经营方针。因而,民营书刊企业的发展,则仍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一系列限制性政策或公开或隐性的制约,而始终尚未能产生出一个象其他产业那样公平竞争的巨大的自由成长空间。
  
  这种改革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也就必然制约民营书刊发行企业迅速攀越事业项峰的可能。  尹明善:47岁创业的亿万富翁(三)
  
  因此,改革二十年来,虽在各行各业中都已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民企巨头,产生了一大批资产达数亿级的富商,甚至,连改革很长时期后才允准民营资本进入发展的汽车行业里,也冒出了数家巨型民营企业。而唯有书刊发行业,虽然改革的步子迈得很早,至今已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光阴,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却始终没有能产生出一家可以称之为“巨头”的大企业,始终没有能产生出一个象刘永好(饲料)、张宏伟(建筑)、任正非(通讯)、王文京(软件)、张剑(空调)、史玉柱(软件与保健品)、朱保国(保健品)等那样的民营大企业家;在书刊发行业中,虽然每年都可产生出一批新老板,每个老板也都能赚到一些钱,但是,却始终没有能出现一个可以在阳光下生存发展的亿万富翁!
  
  甚至,这种特殊的行业状况,即便在尹明善退出书刊行业已有12年之际的今天,也尚没有出现改观的迹象!
  
  由此可见,尹明善在12年前书刊发行业尚红红火火之际,就能意识到书刊发行业“已是一眼见底”、“它注定将是一个做不大的行业”的判断,是何等的睿智!其眼光又是何等的高瞻!
  
  尹明善是从中国书刊发行业界中成长涌现出的唯一的民营大企业家,唯一的一位亿万富商。但是,最终帮助他走向大企业家亿万富翁之路的,却并不是卖书的“教育书刊社”,而是生产销售摩托车的“力帆”集团。
  
  放弃是如此的容易,也如此之快,以至于整整一仓库的存书没有卖掉,便干脆用了几大卡车,将其拉到废品收购站,书当废纸卖。尹明善的高素质本领之一,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做事超出别人的想象,该退就退足,决不拖泥带水,决不磨磨赠赠。
  
  人们对敢于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都能给予很高的评价,赋于很大的赞扬。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能认识到,善于放弃、敢于放弃,也是任何一位成功人士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既然已知一件事情发展的有限度,那么,适时而退,善于放弃,便显示了思维的智慧。而能够断然撤出,敢于放弃,则又体现了气魄的非凡。
  
  从书刊发行业撤退出来后,尹明善并没有一下子就找到新的商机,但是,他却拥有了重新选择道路的充分主动权。从事书刊发行业所掘到的第一桶金,既让他的生计有了保障,也使他拥有了投身于新行业所需的启动资本。
  
  在人生事业上,主动性撤退与被迫性败走的区别意义,就在于处于前者的人们,重新再战时,能够从容地调动与使用自已已拥有的全部优势,包括自已清醒的智慧与极隹的竞技心态,并可以从容选择最隹的下一个方向;而处在后者状态的人,则常常既无法施展自已尚存的有利因素,也往往没有了重择道路的自由,而只能让自已别无他择地听任不测命运的安排。
  
  人们陷入某种不顺境况时,常常哀叹自已的命运不好。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没有什么人会永远都处于绝境,相反,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的有过办事得心应手的顺利时期。只是,相当多的人都难于象尹明善那样,想到并做到人们常说的“见好能收”,从而能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与空间。(励志名言  www.lz13.cn)经常见到的情况则是:或因缺乏明智的思维,故掌握不了撤退的正确时机,从而每每轻易地丧失了人生的主动权;或因贪婪所致,在思维中将“花无百日红”的古训抛得无影无踪,结果导致一些即便原本很聪明的人,也常常一下子就陷进泥坑,还无法自拔。
  
  幸好,尹明善既有因勤奋学习而具有的清醒头脑,又能有他以往的艰难经历所溶铸成性格了的谨慎作风,这样,便使他能在创业的每一个阶段中,始终牢牢地把握住自已人生的主动权,从而也终于能将自已开创的事业攀上了很值得一书的高峰。
  
  成功的尹明善,他的历程确能给人们不少有益的启示,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一定要好好把握自已人生主动权的观念、理智。
  
  在退出书刊发行业后,尹明善花了两年半时间,怀揣自己浪漫的商业梦想,从从容容地南下北上,东西考察,左寻右探,去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寻找能令自己生根发芽成长发展的商机。
  
  其间,他甚至跑到四川外语学院去强化了半年英语,成为该校年龄最大的学生(52岁),后来也被老师誉为最勤奋进步最快的学生。
  
  1991年,他租来别人的执照做香烟生意。这里,他看到了:利润虽丰厚,但做法太“黑”,不仅百分之百的偷税漏税,而且其中充满了黑社会的“码头文化”。一个月后,他逃了出来,或者说又一次主动撤出。尹明善抱定的信念是:凡不能在阳光下公开的生意,是无法成长为真正的事业的!即便它可赚大钱,也不能干。
  
  有段时间,他帮助朋友在重庆解放碑做百货生意,自己则义务做参谋好几个月。那段时间,使他对真正的市场脉象,有了进一步的切身的体会。
  
  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终于,他发现了家乡重庆山城独有的一个重大商机:摩托车!
  
  55岁时,开始了第二次再创业的辉煌历程90年代的山城重庆以摩托车闻名,行业老大“嘉陵”和老二“建设”都齐集于此,因而,也带动了一大批生产销售摩托车及配件的民营企业,人称“摩托帮”。不过,在外人看来,当时,这条道上已经有两只大老虎拦路,更已有数不清的同行在虎视耽耽,没有相当的实力,要一头扎进这个行业,风险也是不小的。因为,两大摩托集团随便有个小动作,虽可使一些人一夜致富,但也能让另一些人转瞬垮台。一位“摩托帮”朋友,经营着一家校办摩托车厂。有一次聊天时告诉尹明善,他每个月需要几百台发动机,却要到河南去买,价格很高而质量很差,而本地的嘉陵、建设是不愿意把发动机卖给其它小厂的。
  
  正在到处探寻商机的尹明善,敏锐地从这个信息中找到了他想要的灵感。在仔细研究了当时摩托行业的状况,并盘算了其间的风险与机会的比率后,时年已55岁的尹明善,决定进入摩托车行业,倾注他第一次创业时掘获的全部资金20万元,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再创业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