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安全与文化安全:南师开示:“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哪个是本来面目”作何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23:37:38

一个问题:“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这三句话就是《六祖坛经》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时候,六祖叫惠明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于么”就是唐代的术语,客家话里头好像有这一句。这个还保存。闽南话有没有相(似的话?)……这个时候——“于么”这一句话,中原、湖北人还有这句话——“么子”,你来做什么?有什么事啊?么子,就是“于么”的么子。“于么时”,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个“哪个”是问号。后来有许多人讲禅学的,把“于么时”、正是这个时候,不思善,“那个”——变成肯定语了,他说这个就是本性,完全错了,这个禅学这样讲很危险了!

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你要晓得,如果有一般人认为这是得道的境界,刚才首先提过,是错误的。“不思善、不思恶”,当我们不思善不思恶,你就要看自己;有时愣住了,也没有想好的、也没有想坏的,这是属于“无记性”。

那么无记性你说是哪一种“量”呢?这就很难讲。怎么很难讲呢?这个拿“三量”来讲,意识境界——不思善不思恶是意识停止作用一下,暂时——不是“停止作用”,这个话有语病,讲唯识讲因明就不可以乱下一个名词了。不思善不思恶,意识——暂时,用三个字,唯识的:“流注住”。这个留住一样、停留。流水的“流”、注意那个“注”,停住在那里。我们意识之流之流注,像一股流水在流。不思善不思恶,并没有两头切断,不是“三际托空”,这个时候啊,愣住了的境界是“无记性”。那么“无记”当然不是意识清明的现量。如果说这是意识糊涂的现量啊,这个“现量”可以用。但是“现量”几乎限制在清明。那么它是属于非意识的现量。那么这个时候,不思善不思恶,无记性不是无念,正是有念,这个“念”是什么?念在无记。

所以啊,我们宋朝以前,有禅宗的大师到西藏来传禅宗的佛法。说禅宗以什么为宗?无念为宗。把六祖的无念拿到了一半。《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六祖把这个名词分开了,“无”是无妄想、没有一切妄想,“念”是念真如。这个叫无念。《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那么一般人把无念当成什么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恶,那很糟!那是无记性。无记性当然不是“性境”。(也)可以说是性境,什么性境?糊涂的性境,就是糊涂性境,它不能算是“独影”,它也不能算是“带质”。

所以啊,这个无念要注意,所以学佛、一般人的学佛,尤其大家学佛,以为打坐学佛,到达了无念什么都不知道是入定,很糟糕的!你们许多打坐学外道也好、学佛也好、学密宗也好、学显教也好,认为什么都不知道,目的也想达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没有感觉、没有知觉,以为(是)入定……你恰恰到了“无念境”,无念境无记性。你这样修持来生的果报走入畜生道,资格最高的是变猪。变成动物,吃饱了,头脑没得思想。

不要说这个,我可以告诉你(我)本身的经验。我曾经修过无念定,修了半年以后,我所有的文字忘记了,拿起笔来不会写字,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马上可以做到。统统丢光了。马上自己警觉到这不是(道)。所以宗喀巴大师也晓得,所以西藏人批驳汉人没有佛法、没有(真正的佛法,)就是这样来的。这个无念怎么是佛法呢?无念是无记性、大昏沉。所以它是这个道理。

那么六祖接引惠明禅师呢?看《六祖坛经》你要注意哦,他是一个教育的方法。他(惠明禅师)不是赶六祖吗?从那个山岭上大庾岭,江西朋友有好几位,蔡生就是江西人,大庾岭他晓得的,大庾岭头翻过去就是广东了,广东境界了。爬上那个大庾岭(气喘嘘嘘的),这样赶上去呢,那么六祖没有办法了,已经赶到人,都看到啦。六祖所以把衣钵一丢,扔在那个石头上,人就躲到草里头了。那个惠明法师军人出身,是个将军,那么他出家了以后——他武功很高,所以他就赶到了,那么,很多的师兄弟还没有到。结果一看到衣钵啊,他一边喘气一边赶紧抢这个衣钵,衣钵拿不动了。这个里头就是问题了,一件衣服一个饭碗,他当过军人,武功也很高,大庾岭爬得那么快上来,一个衣服都拿不动了。难道手麻痹了?怎么样都拿不起来,他就叫了,叫六祖,说:能上座呀,我不是为衣钵来的啊!我不是抢衣钵、不是为传位来的呀!我是为求法来的啊!六祖才钻出来,“是真的呀?”“真的!”那么他要传法。那么你想在那个气喘嘘嘘的,那个一身汗流,六祖趁这个时候,六祖的禅宗的教育方法来了!

人到疲劳劳累到极点,这个杂念妄念自然少了。所以文人不运动,那个思想永远停不了,脑子越来越灵光,身体越来越差劲,一个个有病,眼睛的近视越来度数越高,那就是缺乏运动了。他那个运动之下,那个上来,然后叫他,—— “唔,这个时候,你好好站着!”没有叫他打坐哦。想象(中),当然(应该)是站着,你看那个书上记载。“不思善不思恶”,你什么都不要想。一个那么讲,一个就听他的样子了,就站在那里什么也不想,那么六祖讲:“于么时,”这个时候,问他了:“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个“哪个”是问号,提起来的参究、思维,(善恶)也不想,什么都不想,不想的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虽然不思善不思恶,你知道自己不思的灵知之性还在呀!所以这个时候——啊!悟道了。

不是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是禅哪!大错而且特错啊!那个是猪禅。拿闽南话叫“嘀唝禅”,那还叫禅啊?!“

所以啊,不思善不思恶,再进一步说,真达到无念境界,不是不思善不思恶。所谓禅宗的语录上经常:“善恶路头相次绝”,这就对了。很多祖师讲,“相次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路头”,两条路,两头的路。相对的,相次的。绝,那么当中(中)间的空灵、自性灵明现出来了。所以要注意哦!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唯识教了你,研究《成唯识论》的(知道),无想定就可以做到这样。无想定不是正定,外道定,没有悟道的,所以无念无想,特别注意。所以你看,通宗不通教很严重。佛法教你三十七菩提道品,(从)四念处开始。四念处,“念”是中国的翻译,所以念佛也是念。这个念实际上代表了什么?你研究了唯识,念就是代表了心量,整个的心量的统称,心的量。这个叫做念。

 

《唯识与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