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盟主席让平的全家照:(1133)马边彝族自治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18:10:24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地处乐山﹑宜宾﹑凉山三市州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2383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彝族占37%。 马边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是乐山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是乐山跨越式发展的后劲所在。有磷﹑铅锌﹑铜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磷矿储量24.8亿吨,列全国八大磷矿第四位,是乐山市磷化工基地。水能资源可开发56万千瓦,是乐山市两河流域开发的重点区域。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潜能巨大。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莲山万亩人工林和石梁大佛(宋代)﹑明王寺(明代)﹑荣丁东皇殿及佛殿(明代)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不少可供漂流的河段。其中马边大风顶国家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万公顷,主要保护大熊猫

目录

·                                 • 地理位置

·                                 • 民族风俗

·                                 • 自然保护区

·                                 • 旅游资源

·                                 • 经济区位

[显示全部]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理位置

 

马边彝族自治县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地处乐山市南面,境内地理位置北纬28°25′30″至29°04′14″,东经103°14′40″至103°49′40″,南北最长60.5公里,东西最宽58公里。东北邻沐川,西北交峨边彝族自治县,东部与宜宾市屏山县接攘,南部和西部分别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雷波和美姑毗连,幅员面积2383.38平方公里。

马边彝族自治县-民族风俗

 

一、生活习俗

(一)居住

马边彝族为一户一屋的小家庭,数户或数十户杂错相邻,成自然村落。

彝族所居之房屋甚为矮小,多用木料穿抖的排列落地式结构,围土墙,双斜面屋顶,盖木瓦板,瓦板上压石头,称“瓦板房”。彝称“窄易”或“枇易”。还有用木立柱,盖瓦板,围以竹笆,冬天为防风避冷,竹笆外围以蕨草或苞谷杆。彝称“祖易”;有的顶盖茅草或竹笆彝称“日易”或“批易”。现木排列瓦房逐渐增多,“日易”、“批易”基本消失。高卓营、铁觉、永红、白家湾、三河口、先家普等主要场镇农民、个体户还建有二层楼或三层楼的混泥砖瓦房。

彝族房屋每户一屋三间,正中为厨房兼客堂,右侧为寝室和贮藏贵重物品处所。左侧作储藏粮食磨坊和鸡圈之所。厨房左上角设火塘,塘周立三石以撑锅铁,名曰“锅庄”,彝称“甘奴”。塘内烧火,用以炊事、照明、取暖。塘边座次,主人在右(靠寝室一方),客人在左,右上席为贵,不作客座。房门为独扇。

彝族修造房屋,必先请看星象之人择定吉日,吉日择定后,如用泥巴筑墙,则以吉日那天开始动工,如一天修不完,可继续修。至于竹笆瓦板屋须在吉日当天完工。搬进房子也要择吉日,如屋未修好而吉日已到,仍须搬进住上一宿,然后搬出再修。

房屋完工之日,即最后盖瓦(盖草或盖瓦板)之日,左邻右舍均每家携粑前来相助,主人要专杀一猪或一羊来酬谢前来相助之人。住新房要择吉人,如毕摩算出屋内有邪气,要牵一公牛或公羊先进屋沿屋走一圈后才进人,意为有角之物把邪气顶出,保主人平安。

凡住房屋,居住已久,人死二、三,则又须搬迁,原屋不再住,如死老年人则不一定搬迁。
富裕人家房屋建筑注重装饰,房门两侧用小木块的正方形带花图案饰。屋檐横方起翘状,横方撑柱雕刻锯齿形或马蹄图案。梁坊、横架雕刻有牛羊头图案。锅桩石呈鹰嘴状,雕有方环交错连续图纹。壁板用小木块拼镶。住房一般用竹面楼,用以放置家什和炕粮食。

解放后,仿照汉区建木梁穿逗结构瓦房,排列多为“五柱二”“五柱三”“五柱四”。四壁多为土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境宽裕的人家用砖砌壁。场镇附近、公路沿线的人家建有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房屋和数层楼的混凝土结构房屋。

 (二)服饰

马边彝族的服饰美观、精致,服装色彩鲜艳,图案别致,刺绣精美;服饰男女截然有别,老人小孩也各具款式。主要有:襻呗、施噜、阿褙、哦绨、哦尔、襻子、袯、褙、啦、嘻哟、嘻绨帕、麻珙井嘻、胡胡、依伙、呷比、罗斯、具毕、勒助、勒格、蒙诺、咪井、拉打、卜古

(三)饮食

马边彝族的食物以苞谷、荞麦、洋芋为主,以豆类、油麦、元根萝卜、青菜佐之;近年来,在涉农部门的扶持、帮助和技术指导下,除河谷平坝地区外,高山地区也种植小麦、稻谷、红苕等农作物,增加许多粮食种类,粮食产量也大大增加。肉类有猪、羊、牛、鸡,煮或烧烤砣砣肉吃。其独具风味,自成民族风格食品的当算荞麦粑、苞谷粑、泡水酒、砣砣肉、酸菜汤等等。

(四)器具

石器

1、石磨。用青石打制,操作时由手握把柄推转,磨糟用整木凿成。

2、碓。主要用于舂谷物,捣柱是用一硬木质的粗木棒做成。

3、石臼。用于舂海椒、花椒、大蒜等佐料。

4、水缸。用整石凿成。

木器

1、高足木盘。直径约为30cm,盘口呈葵花状。里外生漆涂刷,盘口边沿和外表面用红黄漆绘成图纹,多为盛饭肉之用。

2、木钵。里外用生漆涂刷,外表再用红黄色漆绘制图案装饰,带以盛汤盛菜之用。

3、木碗。用色漆绘制猫眼、日月等图纹等饰之;用于调食炒、面或以酒具使用。

4、酒壶。壶身呈椭圆形,酒壶两半成子母合扣,壶顶呈珠塔状,壶身用色漆彩绘图案装饰。壶腹部上端斜插一竹管至壶底。足底中央装置一竹管至壶心,酒从足底部竹管注入。饮酒时从壶上端竹管吸饮。酒壶无论倒置和斜置,酒均不溢出。

5、酒杯。高足体小,小巧玲珑,有用鹰爪、雁爪做足的木质酒杯,称“鹰爪酒杯”“雁爪酒杯”;还有铜质酒杯、银质酒杯等。

6、木勺。匙部呈扁圆形,手柄装置匙边侧,就餐时作匙使用;还有匙大而柄长、作锅内舀汤用的大木勺。

竹器

竹斗。口大底部小呈喇叭形,量器,约盛装30市斤左右粮食。

竹升。圆形,量器,可容纳3公斤玉米。

竹篓。圆柱体形,体积小,播种时盛种子挂在腰间,也可在采茶、收割时使用;另一种呈长方形或三角形,孔眼大而稀,作盛木勺之用。

簸箕。细编,呈大圆形平底,作揉团粑和晒谷物用。

簸箩。体小,边沿用细篾编制呈棱角,用于盛饭或盛面面;底部稀眼的专做筛子;用硬篾编制,形呈扁园的专盛苞谷粑用。

竹箱。按一定图案编制,呈长方形,四边成棱形,上有盖,用于装衣物或贵重物品。

撮箕。用于撮垃圾、撮土和施肥,硬篾编制。

筐筐。口大底小,稀眼,用于背肥、收苞谷等。

皮革器具

盔甲,盔用牛皮制成帽形,内外用生漆涂刷数层,用于保护头部;甲用牛皮制成小方块穿孔,用漆涂刷后串连成衣装,打仗时穿于身上,以作保护躯体。

手护筒。牛皮制成筒形,戴在手腕上护手。
皮碗。牛皮制作,用于调食炒面或作酒具用。

金属器具

银碗。造型与用途与木碗同。

铜锅。淡紫红铜铸造,形体似茶壶,上有盖,一般用于野外炊事。

铜瓢。口圆平底,有手柄,用于舀水。

苗族的家用器具基本与邻居的彝族和汉族相同。

(五)传统节日

1、库施

库施,即彝族过年。具体时间是在农历10月15日前后。离过年日期一月左右,以自然村寨为单位,请看星象之人择吉日为节期。为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有利于统一安排机关、学校的节假时间和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002年10月14日乐府函[2002]99号规定:“每年农历十月初五为彝族年节,农业十月初五、初六、初七日为彝族年假期。” 这样将乐山市的彝族年节统一并固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五、初六、初七这三天。

库施前要准备好足够的年货。年节期间有不少禁忌,如不能推磨、不能劈柴,不能挖地等。因此,年前半月,一般人户都要煮泡水酒,磨好年节期间的主食苞谷米粑,荞粑、油麦面等,储备烧柴、蕨草。距过年期二至三天推豆腐,点魔芋;过年的头天要磨刀、捆杀猪架、挖地灶、备佐料(蒜泥、海椒、木姜子等)等,晚上举行家宴,彝称“觉勒机”,必用上年年猪油、肉炒豆腐、魔芋、笋子。宽裕之家,如备两头年猪的还要先宰一头,或杀一只羊、一只鸡,并敬献先灵,敬祖先返家过年。

过年期一般为三天,尽情欢乐。

第一天,彝称“乌迂”,即杀猪。鸡叫起床,清洗家什,把屋内打扫干净,把垃圾倒到十字路口;在火塘边的客人坐处,辅上过年用的蕨草后,将已在火塘内烧红的石块夹于盛有清水的木盆内,产生水蒸气发出哧哧之声,在锅庄、寝室、家什、拴年猪用的绳子上绕一圈后,把水泼于屋外,意在去污秽。彝称“尔擦苏”。天蒙蒙亮时,女人们在屋外的地灶燃火烧开水准备烫猪毛,小伙子们则逐户按猪。把猪按倒后,让它嚎叫,声音越高越久越吉祥。杀猪时专人执盆(盆内先放好盐、蒜泥、木姜子等佐料和清水)接猪血,共同看猪血是否纯洁。颜色呈火红叫“查”(意为热),注意防火和醉酒。呈紫黑色示屋内有邪气。呈深红、浅红示吉祥。猪血来的多则示来年粮丰畜旺;彝族的猪血用途较多,所以要十分珍惜;如贯香肠、做豆渣粑等,原料都要混合猪血。猪杀死后装置磨糟用开水烫毛(也有用火烧毛的),把毛刮干净后抬至“烟甘”或“贝斯”(用篾编制的专用篾笆)或用蕨箕草铺垫的地上进行剖腹。取猪脾、苦胆观看财喜,并将苦胆挂在灵牌之前的柱上,如猪脾平展,颜色紫红,边缘没有缺口或缺口为单数为吉,如不平展示有人将醉酒或屋内有点邪气;苦胆大而胆汁多为佳,示来年粮食丰收,过年猪肥壮之意。随即取肝、腰子、脾、胸部肉,切成砣砣肉煮食,彝称“色虎”。先将一些腰子、脾、数片肝和数个砣砣肉加两个粑装入“苦惹”(木碗)或“瓦意”(竹编小簸箕)内在锅庄上绕一圈,斟第一碗泡水酒,敬献祖先灵位。无灵位之家置于寝舍内祭祖,父母健在者送至父母享用。祭品安排妥当,再请其它人食用。食毕,可送些“色虎”与邻居尝食,意为年食家内家外之人均共享用。

“色虎”是象征性的顿餐,吃了“色虎”后,还要煮一顿正式的饭菜食用。

吃“色虎”之前,家里的鸡、狗、猫等六畜要关拴好,不可在祭祖前沾上猪血、肉,待吃过“色虎”后才把六畜放开。

彝族年节的头一天家人比较忙碌。用饭后,家里人各做其事,腌挂腊肉、贯香肠、做豆渣粑等,至下午六、七点,甚至晚九、十点才能把事情做完。腊肉、香肠挂好后,火塘升火,熏炕生肉,昼夜不灭。

第二天,彝称“朵博”,是相互拜年的一天。鸡叫起床,把猪心肺砸切成碎肉,混笋子豆腐等煮成心肺汤,在天亮之前食毕,具有猪心肺吃的早,来年农活早忙完之意。

吃完早饭,彝家山寨处处活跃起来,同村寨人三五成群,挨家串户,相互拜年祝贺。每至一家,进屋前均要高吼“哎……哦……拜年来勒!”(拜年来罗),主人喊“哦博拜年来”(欢迎来拜年)后进屋,主人舀出满碗泡水酒招待客人。客人很客气地接酒喝后,边称赞酒味边问主人“乌几乌勒沾”(猪脾胆是否吉祥)主人作满意的回答后亦询问客人的脾胆情况。有的客人还用手指测量(顺着量)主人家挂着肉的肥度。

彝族非常好客,拜年者不分生人熟人均以礼相待,酒肉款待。远道而来的拜年者,不论有无亲属关系,不分生疏均要主动友好地讯问客人的姓名、家支、居住地点、家庭近况、粮食收成等情况,使人感到陌而不生,娱乐活动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天,摔跤、口赛、妞妞伙(咏歌)、打牌等,直至天明。

这天还有一个“阿依舍惹”的集会。上午各自然村落的小孩子,均带上煮熟的猪蹄肉、泡水酒至一指定地点混合分食,意为团结友爱。

第三天,彝称“乌吾楚”,意为吃猪肠。下午五、六点采鲜青菜煮在肠汤内食用。据说晚一点吃猪肠汤,意为来年粮食才能够吃,不至于闹夏荒。这天出去拜年的家人均要回家过夜,传说回来过年的祖先们在回去之前,把全家所有的人秤称一下,以保安康。还要拍打一下吹胀后挂在壁上的猪膀胱,留下印记,印记大而深者来年过年猪又大又肥壮。

第四天,彝称“阿普吉”。鸡叫起床,在锅内烤几个很薄的荞粑,意为给祖先带去路途食用;将前三天献祖先之肉、粑等祭品烤热一并放在祖先灵位前。随即舀一点猪饲料,装在猪槽内,将拴年猪的绳子套成一个圈置于糟上,唤猪吃食。意为先辈即起程,请将过年猪牵走。此时,如豢养有猪狗的人户,男主人出门站在山岗上随公鸡鸣叫,呼出“哦—哇!哦—哇”的唤狗声,有的还呜枪。具有送走祖先,来年猪狗猎得更多的野物或唤进财宝之意。献毕祖先,把年节期间敬献祖先之酒肉拿出,将肝片、腰子、脾等先给长辈食用,然后家人分食。

以后,各家背上酒、肉、荞粑、鸡蛋等食品,带上小孩去岳父母、舅父母家拜年。

2、索旧

彝语索旧为汉族“送旧”的音译。时间在汉族除夕前的一个晚上。家家推豆花,煮食彝族年节时特留下的猪尾股肉。宽裕之家要宰杀猪或羊或鸡庆贺。还要祭先辈灵位。

3、杜延

彝语“杜延”为汉语“端阳”之音译。系汉族的端阳节,彝族也要过这个节日。据说端阳节这一天如下地做农活,青苗会遭虫害,或旱死,或涝死,所以这天一般不做农活。清早,家人扯一把篙草和一颗大蒜挂于门口,意为避邪;若家有幼童的还把蒜和黄姜用线串起来,挂于小孩的帽子和衣服上,可避瘟邪;有的上山找天麻贮存作备用药,据说这一天采到的天麻治风湿病和哺乳妇女乳胀痛、乳腺炎病特有效。

端阳节要煮豆花食用,有的要杀鸡庆贺;因不能做农活,大家休闲在家。青年人则不甘寂寞,梳装打扮,着新衣新裙,相互邀约,三五成群去场镇上玩耍。每年这天的县城街上热闹如赶场,穿着艳丽的彝族青年随处可见。

二、礼仪

  (一)婚姻

民主改革前,马边彝族婚姻是与奴隶制紧紧相连的,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和彝族内婚的制度。

马边的诺伙,为保持其血统的“纯洁”、“高贵”,决不与节伙家支及其以下的挖甲和呷西通婚。在一般情况下节伙不与挖甲通婚,挖甲不与呷西通婚。节伙与挖甲通婚是自贬身份,因此一般节伙不敢轻易同挖甲结亲,只有贫穷的节伙在出不起高价聘银的情况下,才和较为富裕的挖甲通婚。

马边的诺伙和节伙都不与其它民族通婚;同家支内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彝谚说“姑姑的女儿不用说都是舅舅家的媳妇,姑姑要舅舅的女儿作儿媳不费什么力气”。一般情况下,舅舅的女儿可能嫁给姑姑的儿子。姑姑的女儿舅舅家表示征聘,别人不能再聘。如舅舅家没有表示征聘,姑姑的女儿另嫁他家,结婚时要给舅舅家一份礼钱。如舅舅家已经表示征聘而姑姑的女儿另嫁,男方还应另给舅舅家一份银子作为开口钱;姨表兄妹不允许联姻,彝族的姨表兄妹之间的亲属称谓与自己的亲兄妹相同,通称“玛子”“尼莫”。意为哥哥妹妹,“姨表兄妹如亲兄妹,差别只是不住在一屋”。

马边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少数诺伙和富裕节伙也存在一夫多妻;一般是无子女或有女无子而娶第二妻;有因转房而有第二妻、第三妻,但没有小老婆之说,不同于汉族的妾媵制,各立门户,丈夫轮流住宿。

转房,彝称“施”。妇女死去丈夫后,尚在生育年龄,要转嫁给丈夫的兄弟。根据“兄死弟在,牛死厩在”的习惯,尽先同胞兄弟,如果没有同胞兄弟,按血统近远顺推。如平辈中没有适当人选,也可以转给长辈或晚辈,但上下不超过三代为限,侄媳可以转给叔父,后母可以转嫁给儿子,儿媳可以转嫁给公公。但姑表亲不能转嫁给丈夫的父亲,因为姑姑的女儿是父亲的甥女。亲生母不能转嫁给儿子。

彝族妇女出嫁必须高额聘礼(身价钱),聘礼钱随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财产多寡而定,少的几十两,多则上千两白银。呷西与少部分挖甲子女则由主子配婚,只有卖身价格,而无身价钱。

此外,还有姐妹共嫁一夫,姐死妹再嫁姐夫和少量的抢婚的情形。

1、说亲。彝称“富君赫”或“富呷木”。过去,马边彝族提倡早婚,盛行父母包办婚。一般男女在童年的时候,就由父母或亲族(家支)包办,托媒人搭桥,算命合婚。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男方家看中某家的门第显赫且有女待嫁时,请一媒人(大多是有做媒经验的男子,彝称“富木措”)到女方家说媒。媒人到女方家后,先向对方说明来意,然后介绍男方家的家世、家境、年岁、人品等情况。征的同意后,问及身价多少。女方家提出初步的身价后,媒人向男方家传达女方家的要求,男方家依据女方家提出的要求进行磋商讨论后,再请媒人向女方家转告意见,这样反复多次,媒人几经来回奔波。直至征得双方意见一致后,才可订亲。

另一种是好心的媒人,觉的某家女与某家男适合婚配时,先向男方家或女方家提出合婚设想,征得同意后,代表一方向另一方提亲。同样地征的双方同意后才可订亲。

近年来,马边彝族的说亲、提亲有了很大的改进。普遍而越来越趋向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见,不比骨头、不讲门第的形象,并且大量出现了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男方再请媒人向女方说亲的自由婚姻。

过去诺伙定婚多由莫口(相当于管事)或节伙头人充当媒人。节伙定婚多由同等级的家支、邻居充当媒人。

2、订亲。彝称“俄惹木”。说亲说妥后,男方择定吉日,通知女方家订亲的日期。届时,男方家请数人携带大部分聘金(聘金不能一次性付清)、酒前往女方家。走近房屋时,女方家的姑娘们象征性的向客人泼水。进屋就坐后,客人向主人说明来意,并把聘金交与对方;对方则用盛有玉米籽(荞籽或豆籽即可)等谷物的簸箕来接聘金,并从中拿出一点现金(一般是伍元、拾元、数拾元不等)做为回礼送给客人们(民改前讲究送鸡);然后杀一猪招待客人,取出猪苦胆胰脏观看吉凶(彝称“乌吉乌勒赫”),如苦胆又大又黄,胰脏又直又肥,象征吉祥相配,可以缔结婚约;如胰脏卷曲就不能相配。看吉凶是象征性的,一般不能用胆脾的吉凶与否来决定两家联姻与否,既使胆脾呈凶也会自圆其说,吉多凶少;次日女方家也同样派遣数人前往男方家。男方家亦杀猪招待客人,取猪苦胆、胰脏看吉凶。至此,订亲仪式结束。

“俄惹木”后,双方不得反悔,男女双方不能随便娶嫁他人和与他人发生性行为。如一方违约悔婚,就按“一个鸡蛋赔两个”的方式对对方进行经济赔偿外,还要打酒洗脸皮和“依查朵”(意为喝热汤,打杀猪羊招待对方以赔礼)。

3、送嫁妆。彝称“贝觉砷”。订婚后,男方家根据女子的年龄决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女子的年龄在17、19、21、23等逢单的岁数时可举行婚礼;婚期择定后,离婚期约1月左右时间时,男方派人向女方送去备好的嫁妆——百褶裙(也有送钱的),并送去余下的聘金和一对仔鸡一小猪,随带口信通知女方举行婚礼的日期。

迎亲  婚期前3至9天,新娘节食,只吃少许蛋和水,以防背走时在途中解便;因此有身体不能支持而卧床的。
婚前的头日或数日前,女方家要进行“阿咪喜”(意为嫁女),时间一般是两天;第一天“维惹”,即宴请家支亲属。之前要通知家支亲属“阿咪喜”的日期,到时家支亲属们成群集队携酒、钱等前往朝贺。因嫁女娶妻是家支亲属容易集中的场合,前辈有意带领晚辈子女前往向前来朝贺的其它亲属介绍,相互认识,以便以后相互照应。如是吃舅舅钱(彝称“俄宜正” )、叔伯钱(彝称“潘俄正”)的新娘的亲舅舅和叔伯除了各送一桶泡水酒外,还送去一只除去内脏的整猪。场面十分热闹,晚上姑娘们围着将要出嫁的新娘唱离别之歌,歌曲娓婉动听,含有忧伤的曲调,催人回肠。

同时,男方家也在结婚日的头天也举行“维惹”,宴请家支亲戚。

婚前一日或数日,男方派遣7、9、11……成单数的青壮年汉子,带酒一坛,小猪二只及其它彩礼赴女方接亲。其中一人必须是新郎的胞弟和堂弟,身背斗笠,彝称“宪木贝”。

当接亲队伍进入新娘家庭院或房门时,新娘的姐妹,同伴们一轰而上,一边嬉戏一边向接亲者泼洒早已备好的凉水和抹锅灰。水花飞溅,笑语盈门,直至女方长辈出面制止迎客,才告结束。接亲者进屋,把酒和小猪交给管事者,主人敬酒待客,宾主畅饮互相问候,随后进餐。饭后进行摔跤比赛,宾主双方选出一个小孩比赛后再进行成人比赛。晚上,主客双方各出一善歌者进行赛歌,称“卓”或“伙”,直至一方服输为止,所以往往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凌晨鸡鸣时,为新娘打扮更衣,换上新衣裙,把发辫梳成独辫。姐妹们唱“出嫁歌”以示惜别之情。天亮,新娘披新毡衫,戴新娘花帽,掩面覆胸,由新郎之弟或堂弟背新娘上路,其后迎亲者轮流替换(解放前路远的还要备马,人背骑马结合)。娘家送亲人数不限,多系兄弟伯叔,另随一、二个姐妹侍候新娘。途中背着新娘严禁在坎上或石板上歇息,背亲者需要替换时须以线毡铺地,让新娘坐上休息后才能替换。到途中不能从桥上通过,须涉水而过。背新娘涉水过河时,在背亲的小伙子们中选一身强力壮者背着新娘,其他人并排成两排,手挽着手,尽力扶着背亲者和新娘,使其新娘安全过河。禁忌新娘湿水,落水为不吉利。如在路上遇着另一接亲队伍。对过时双方均要千方百计走对方之上方,有的甚至不惜冤走一、二里路来回避。如实在不能回避,两个新娘要互赠缝衣针,意为是姐妹同时出嫁,不分彼此,互无冲煞;在路途歇息的次数须是单数,最好是九次。如路途遥远,而途中过夜,新娘只能宿野外,不能住进人户。

婚礼  新娘到来之前,新郎家在住宅附近搭一临时性的棚子,备酒肉等候。新娘至离夫家数里时,新郎方派数名青年携酒前去接亲,以示尊重。新娘到后先安在棚内重新打扮齐整后进屋,有一长者将新娘头上的红蓝二线摘下放置于新房门槛之下(红蓝二线是妇女初婚时的标志,再婚妇女无此标志)。把新娘引进房内,由娘家特派的伴娘陪守。此时,主人家开始宴客,十人八人一堆,席地而座。凡来贺者,不分亲疏,不论有无贺礼,均给酒肉,或食或捎,听其自便。同时,小姑子特给新娘、新郎作荞面疙瘩,并给新娘梳头,把单辫梳成双辫。梳头毕,新娘由新郎之弟从新房背至堂。送亲小伙子们趁此向男方姑娘们互相挑逗嬉戏作乐,抢其头帕,借此向姑娘要酒喝。过一些时候,双方派出摔跤能手在屋外摔跤,迎亲时的负方,要调整阵容,力争扳回,双方成平局最好。毕,宾主围坐在火墉边饮酒边赛口词,各方择一知识渊博,吐词流利的人参赛。男方向送亲者赠送礼钱(不直接给本人,由一送亲者代表集体领取)。送亲者返家时,主人端酒于路旁,欢送客人。婚宴就此结束。

回门  新娘在夫家住3至11天后回门(有的是婚礼的当天)。由新郎率亲友5至9人,带1至2只绵羊,酒一坛,若干荞粑,熟鸡蛋等,偕同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新娘在刚出夫家门不远时,有一新郎的姐妹或弟弟把新娘拦住把她抱住,往回看一下夫家,意为留念自家,回头告别公婆及兄弟姐妹。

到达娘家时,新娘先在屋外的桃李树和竹簇下着装,打扮成刚出嫁时一样后新娘新郎紧跟进屋,旁杂人等不能在门口挡住去路。新娘的姐妹们此时想方设法向新姑爷泼水,但千万不能错泼在新娘身上,故有心计的新郎在过此关时,紧挨着新娘进屋,一点水也没淋着。进屋后,把所带礼物交与对方管事者。岳父家敬酒为新姑爷洗尘,新姑爷则借花献佛,先向岳母敬酒,以示尊敬。然后一一向岳父、叔伯、长辈敬酒。女方将新郎牵去的绵羊宰杀招待客人和前来庆贺的邻居亲友。次日,新姑爷和送亲人返回,岳父要送女婿一定的礼物,或送钱,或送鸡。新娘留在娘家居住。

居住一段时间后(一般不跨年),夫家择吉日举行回亲仪式。彝称“喜门约拿姑”。夫家派遣新郎之弟去把新娘迎回。新娘由父亲、叔伯、兄弟、伴娘(可以用姐妹承担)陪送至夫家,夫家杀猪宰羊盛情款待。所需用的牲口和酒,如新郎之姐妹已有出嫁,就用他们承担。同时夫家要送钱物与送亲者。次日,新娘的父兄弟回转,留下新娘和伴娘在夫家住一段时间。此间,夫家要请毕摩进行一次祭祀活动,新娘也同夫家的人一起接受“俄其赫”(用猪或羊、鸡在全家人的头上旋转,以求消灾祈福)。毕摩在念招魂经时把新娘的名字也念进夫家成员的行列中,从此后新娘就是名副其实的夫家人,每进行一次祭祀活动新娘都必须参加。

做完祭祀后,新娘可走可留,如回娘家男方不再派人相送相迎。以后的三请四迎均由丈夫自己负责,新娘遇逢年过节、农忙季节和祭祀活动等均可来回自由。

坐娘家  女子婚后,不论年龄大小均不及时到夫家落户。坐娘家期限无定,或一年或三五年或稍长不等,直至夫家要求或新娘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落户,妇女在怀第一个小孩时,娘家要送一顶荷叶帽与女儿戴,表示已经当了妈妈。

民改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彝族青年男女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受移风易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姻事简办,程序简化,婚姻有了很大的改进。


(二)丧葬

马边彝族人死后实行火葬。丧葬大致有:着寿衣、吊唁、出丧、超度灵魂等四个过程。

着寿衣  病人断气前,牵绵羊一只拴于其侧(也可用猪),断气时由专门守护的人将绵羊勒死,或用鸡打死,以示随同死者灵魂升天。人死后,由家属用热水或酒给死者洗脸手,换新装寿衣。寿衣大都是死者生前备好的,彝称“死木决坎”。男寿衣有:“俄绨”(头帕)一个,“施鲁”(泡毡)(1至3件,上衣二件以上,裤1至2条,白色裹腿布一副,竹麻鞋或纯布鞋一双;女寿衣有:“俄鲁”(荷叶帽)一顶,“施鲁”1至3件,上衣两件以上,裙两条以上,白色裹腿布一副,竹麻鞋或纯布鞋一双。服色以兰、青、白为主,忌穿红、黄、花。老年人死后加覆白布单,口衔银耳钏或碎银少许。把尸体放置于屋内“呷婆”(储杂物的房间)的灵床上,头朝上侧卧,面男左女右,意为便于男性执刀或执弓箭,女性左手扯羊毛线。并将死者家里的贵重物品,或挂或放在尸体周围,或用竹箕盛上鸡蛋、肉、粑、酒等祭品,以示拜祭。彝称“唝杂”;如死者生前系抽兰花烟者,还点有兰花烟作祭。

吊唁  尸体放置停当,家人并嚎啕大哭,同时放枪或火炮报丧。相邻人家听到哭声后都纷纷前来吊唁,年老的劝慰死者亲属节哀,年轻的则帮助家人料理家务。同时派遣村里的小伙子去居住远处的亲属处报丧。报耗人到了死者亲属家里时,先用酒请对方喝,也可以水代酒。等对方喝了酒后,才告诉恶耗,意为用酒节哀之意。死者亲属则须宰鸡款待报耗之人。主客吃毕饭,不论是白天黑夜均马上起程前往,村寨里凡知晓此事的,每户出一至二斤酒陪同前往。已出嫁的女儿,直系亲属还带有猪、牛、羊等牲畜(彝称“呷贝邛”)前往吊唁。每个村落的吊唁者可达数十人或上百人。吊唁队伍临近死者家,便鸣枪或放鞭炮致哀,至亲开始嚎声啼哭。对方听到枪声后立即鸣枪应和,便派人前去迎接。吊唁者中,妇女在前,男子在后,进屋后立于灵前放声痛哭,至亲或情意深厚者以边哭边叙述死者在世时的种种好处来抒发怀念婉惜之情。至主人端来酒劝其哭才作罢。

停尸天数的多少,是要看死者家的财物承受能力和发葬时日的近远,及子女亲属是否到齐吊唁来决定;大体上家境富裕者,停尸的天数多一些,贫穷人家相应少一些;也有人死之次日是发葬时日,除此过5至7日后才有发葬时日的,虽家境宽裕也可过夜发葬。但大都一般是停尸一日后发葬。其间,死者家属用酒、肉等食物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属朋友,每宰杀一牲畜均要从屋外牵至尸侧,有一会念经之男子,手捧一碗酒,边念经边用酒喷向尸体和牲畜,彝称“布”。意为告诉死者此牲畜是你的某某亲属给你送的礼物,望你不要拒绝,带到阴间去豢养。“布”毕,把牲畜牵出屋外宰杀煮好把肉汤分食给在场的众人。若死者的亲兄弟姐妹、子女家人中有人与死者年岁相符的(彝称“库邛”,根据死者与生者的出生年月,八卦等推算出。彝族认为死者与生者的年岁相符,死者的魂魄会附在活着的亲人身上,容易遭灾。彝族很忌讳这一点),在吊唁期间往往请毕摩打鸡念咒语经,为家人祈福消灾保平安。所打之鸡肉除了毕摩和家人外,外人决不能食用,如外人食用,打鸡效果不灵。

出丧  尸体停留2至3天后,择吉日举行火葬仪式。天亮后管事者派人去砍烧尸柴,接着将尸体移置担架捆扎好。起灵时尸体由两名非亲属的青壮男子抬往火葬场地,送葬队伍边走边哭、边吼、边朝天鸣枪以壮威护送。并由二人持火把于灵前,以示给死者照明引路。一孝子背负一袋油麦面粉随同前往,接近火葬场地时,孝子由亲友抓住头发返回。油麦口袋置于尸体担架上。同时,用以祭供的牲畜全部打死,意为亲友送给死者家畜至阴间去豢养。
火葬场地一般选在村落附近的小山岗上,火化处挖一坟坑,在坑上用4根较粗的生柴按东南西北立“井”字形,上交叉堆放其它烧尸柴(男九层,女七层),湿柴在下干柴在上。尸体连同担架头朝东置于柴堆上,盖以树枝,放上供品:玉米或荞粑一个,用竹箕装好,放一个木盆(彝曰“库惹”),内盛水及一个木勺(彝曰“依尺”),置于其侧,然后用所引之火把,由“撮呗社苏”(负责焚尸的主要负责人)从头脚两端同时点火,进行火化。此时其他人返回,只派数人与“撮呗社苏”一起离坟地一定距离燃一堆火,围坐守候负责焚尸。火化毕,把骨灰埋入坟坑内,覆盖土后上垒5至7块石头(男7女5 ),以作坟志。如死者系老年人,火化后把骨灰撒入深山竹林中,以祈求死者保佑子孙后代,如竹林一样繁茂兴旺。坟地用铧口翻土后,撒入荞子或菜籽。

尸体焚化后,请毕摩用一只鸡边念咒语边抓住鸡腿往主焚尸人身上从头到脚抹擦数遍然后将鸡打死取鸡翅、脚、头挂于焚尸人回来的路上,鸡肉就地取火烧烤吃。彝称“库事”,意示去秽。

傍晚,请毕摩到家驱鬼,以净住宅。毕摩扎一草束(彝称“阿树耍把”)念经作法后,派几位小伙子把草束送至火葬场地插入坟志后回家。全程丧礼结束。同时,请毕摩算时决定死者家眷何时离家去别处居住一至五夜,以观死者魂魄之去向。

凶死者,如自杀、摔死、淹死等非正常死亡的,抬尸不能抬在肩上,焚尸时要去河边沟边。不满周岁的孩子一般进行土葬。过去非彝根呷西死后,无火葬资格,尸体被卷入烂披毡挖坑掩埋。麻风病、痨病死者一般不火葬,尸体送至深山,用一个囤粮的木桶或两口大锅将尸体密封盖住,深埋土葬。

超度灵魂  死后数十日,或数月,或数年,儿女要请毕摩选定吉日,到火葬场地做灵牌,然后带回家中供奉,使死者的灵魂从此得到寄托,彝称“麻都递”。灵牌神圣不可侵犯,逢年过节或家人患病,要向灵牌敬献酒食。分家时连同房屋由最小的儿子分得并原地供奉。以后还要举行隆重的送灵牌仪式,彝称“撮毕”,系把灵牌送往本家支祖先共同归宿的高山岩洞,晚辈送终义务始告完成。

三、彝族人际礼仪

马边彝族自治县

称谓  马边彝族讲究礼貌,对长辈、平辈、晚辈及其他亲戚朋友的称呼均有讲究,常用称呼如下:

1、对长辈的称呼

 (1)孙辈对祖辈的称呼。

曾祖父、曾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称阿皮。

祖父、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统称为阿普。

祖母、伯祖母 、叔祖母、统称为阿尾。

外祖母、伯外祖母、叔外祖母统称为阿玛。

(2)、晚辈对长辈的称呼。

舅父、姑父、岳父统称为俄尼。

舅母、姑母、岳母统称为阿博。

父亲称为阿大,叔父姨父统称为潘吾。

妈妈称为阿母,叔母姨母统称为莫尼。

2、对平辈的称呼

(1)夫妻之间,按彝族习惯一般不喊名字。婚后未育,一般也不直呼其名。已育的丈夫呼妻子为阿依阿莫;妻子呼丈夫为阿依阿贝。

(2)亲兄弟之间称为吾俄依也。堂兄弟、襟兄弟之间统称潘俄吾俄依也,姨表兄弟互称莫易麻子。亲姐妹之间统称吾莫尼妈。堂姐妹、姨表姐妹之间统称潘俄吾莫尼妈。亲兄弟、堂兄弟、姨表兄弟对亲姐妹、姨表姐妹、堂姐妹称呼为尼莫、潘俄尼莫和莫易尼莫。姐妹对兄弟统称是马支、潘俄马支和莫易麻子。

(3)姑舅表姐妹互称为阿咪阿惹,姑母的子女称舅舅的女儿为俄尼莫阿咪,称舅舅的儿子为俄乃惹;舅舅的儿女称姑母女儿称阿惹,称姑母的儿子为阿贝惹。

马边彝族自治县

3、对晚辈的称呼

(1)舅舅对外甥女的称呼为惹莫,对外甥子的称呼是尼莫惹。

(2)公爹称儿媳为惹莫,婆呼媳为喜莫。

(3)叔伯、姨爹对内侄女的称呼是阿咪杜,对内侄子称呼为惹杜。

(4)孙女统称为儿妈;孙子统称为阿耳。


4、陌生人之间的称呼

(1)男同志之间的称呼:

对小男孩称为阿依;对年轻人称达施;对壮年人称为苏依,对老大爷称为莫素阿普。

(2)男同志对女同志的称呼:

对女同志统称为阿咪惹;对小女孩称为阿依;对年轻姑娘称为喜乃;对成年妇女称为尼莫;对老大娘称为莫苏阿妈。

(3)女同志对男同志的称呼:对男同志统称为让布惹;对小男孩称为阿依;对青年人称为马支;对老大爷称为莫苏阿普。

(4)女同志之间称呼
对小女孩称阿依;对女同志统称为阿咪惹;对老大娘称为莫素阿妈。上述称呼按各自年龄而定,一般5至10岁呼为阿依;10至25岁称为达施或喜乃。25至40岁呼为贝者或阿咪惹;45岁至55岁呼为苏依;55岁以上呼为莫苏阿普或莫苏阿妈;60岁至80岁以上的人呼其他年龄小的人可以称阿依,同年龄的人互相不能叫阿依。男女之间年龄相近的呼马支或尼莫。

马边彝族自治县-自然保护区

 

马边彝族自治县

【管理体制】  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前身为保护区管理所,属县林业局下属机构。1997年,管理所从县林业局分离,设副科级“管理处”。2000年,升格为县政府直属科级事业单位——保护区管理局,下设1室3股,有正式职工12人;基层保护站5个,管护点7个,森林管护员52名。

 【基础设施建设】  1994——2000年,实施“大熊猫栖息地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建设投入的力度。1997年,争取大熊猫栖息地工程建设项目资金18万元,局自筹资金7万多元,购置北京213吉普车一台,缓解了巡护监测的交通困难。1998年,争取该项目资金20万元,对管理局职工宿舍进行危房改造,拆除了原木结构职工宿舍(危房),在此基础上修建砖混结构职工单身宿舍一幢。1999年,争取该项目资金16万元,建成白家湾保护站。积极争取省林业厅下达大风顶保护区德援项目赠送日本尼桑皮卡越野车一辆,用于保护区日常巡护。争取省林业厅护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万元,在觉罗豁丝厂拉打修建碾岜地戈森林防火瞭望台。

 2001年,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巡山设备装备工作,保证了保护区巡山工作的正常开展。

 2002年,总投资1106万元,建设保护区一期工程,其中国家投资663万元,地方配套投入443万元,主要用于三项建设:一是保护工程。即建设3个保护站用房;3座森林防火瞭望台;界碑、标牌;森林防火巡逻便道;600口沼气池;森林防火设施、林火监测设备、通迅设备。二是科研监测工程建设。即建设大熊猫医疗救护站用房及救护设施;科研及监测设备。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即建设管理局业务综合楼;局、站址水电、院区建设;办公、通讯及水电设备。

 2003年,启动保护区一期工程业务综合楼项目建设。前后出现5次较大的垮塌方,县政府每次组织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现场办公,研究施工技术方案,解决施工中的实际困难。通过努力,先后完成了3次土地扩征,挖运土石方24000余立方米,高标准完成挡土墙1800余立方米,并基本完成综合楼主体工程建设。同时,全面启动其它子项目建设:完成建设保护区一期工程防火巡逻便道和高卓营、沙腔、永红保护站;丝厂拉达瞭望台主体建设正抓紧进行之中;完成涡马普瞭望台地基平整工作。

 【保护及开发利用】  1994——2000年,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及管理办法》、《护林防火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以提高周边群众的保护意识。狠抓巡护监测,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为提高科技含量,适应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大熊猫保护等的需要,确定固定巡护监测样线3条,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巡护监测。坚持每月7天巡山制,每年巡山护林人员进行巡护累计达2500余人次,巡护面积达30164公顷。1999年与大渡河造林局(原大渡河水运局)合作对大风顶片区森林实行封山育林后,加大了对保护区的巡山护林力度。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强化火源管理,建立森林防火机构,设立防火检查哨卡,层层落实防火责任。每年出动1200余人次对保护区重点防火区进行巡护,巡护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确保保护区无森林火灾发生。加强基层保护(管护)站建设和管理,管理局与保护(管护)站签订了“保护(管护)管理目标责任书”。实行站长负责制、人员驻站制、经费包干制,坚持定期与不定期指导检查各站工作,确保实现“保护”的各项目标。

 2001年,为提高职工思想业务素质,促进保护事业的发展,分批对职工进行了岗位及业务知识培训。完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可研报告及审批。落实香港海洋公园合作措施。完成与大渡河造林局合作项目封山育林任务。

 2002年,为确保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安全和区内生物的多样性,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狠抓保护、科研和社区建设,逐步实现保护管理科学化、科学研究现代化、综合利用持续化、社会发展系统化、基本建设标准化、管理机构合理化,把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建成设施完善、运营灵活、管理高效的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牢牢把握国家对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强化火源管理,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加大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进行《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香港海洋公园聘请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和省林业厅技术人员对管理局职工及周边村民等50人进行野外巡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了巡护人员野外巡护的技术、技能。为减轻周边群众上山砍伐薪碳柴的压力,实施社区共管,促进周边群众的发展。在保护区周边社区为群众实施600口生活用沼气池项目,当年建成10个示范户。

 【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以保护大熊猫、羚牛、珙桐、水青树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7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东经103°14ˊ——103°24ˊ,北纬28°25ˊ——28°44ˊ,南北长约37公里,东西宽约15.3公里。保护区东临波罗依打、车枯波惹、涡马普、嘎斯涡麻;西接罗姑波、日别依皆、涡巴皆、觉都、览部皆,以雷波、马边两县县界;北倚挖黑河、波罗依打,总面积30164公顷,森林覆盖率74%。外围保护带面积29700公顷,其中国有林场面积12179公顷。涉及永红、铁觉、高卓营、白家湾、瓦侯库、沙腔、烟峰7个乡的部分村庄及中山、觉罗豁国有林场。

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是目前世界亚热带山地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区内山势陡峭,海拔间于800米——4020米之间,高差悬殊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植物呈垂直带谱状分布,完整地保存了从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至高山草甸等多种不同的森林类型。森林植物群落组成复杂、多样,珙桐、水青、三尖杉、大树杜鹃等特有珍稀植物丰富,已知高等植物198科,1021属,2430种。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1种,二级10种,三级23种。保存了许多白垩纪、第三纪的孑遗物种及高山峡谷区自然植被的原始样本,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生物物种基因库。保护区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鸟的王国。目前,已记录的动物种类约5000多种,其中脊椎动物268种,两栖类7种,爬行类10种,鱼类15种,兽类58种,鸟类18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二级保护动物38种,本地特有鱼类8种。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是区内保护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其中大熊猫约30只,占小凉山山系大熊猫野生种群的三分之二以上。此外,还聚居着四川山鹧鸪、小熊猫、血雉、红腹角雉等珍稀保护动物。因此,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重要自然保护区之一,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

马边彝族自治县-旅游资源

 

马边彝族自治县

马边彝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有极具开发价值的三大旅游景区:一是以生态旅游城市和荞坝自然人文景观为主体的综合游览区。景区内有全国罕见的明王寺彝族悬托石佛、珍贵的石梁站佛、荞坝古镇吊脚楼、三国古战场遗迹石仗空等历史文物景点,引人凭古吊今,暇思万千。有“城在森林中,家在花园中、水从城中绕”的生态县城。又有黄莲山万亩人工林以及穿牛鼻等荞坝十里古道奇丽风光,具有建设甲级旅游景区的基本条件,是人们避署度假首选;二是万担坪峡谷风光。万担坪峡谷位于马边河上游银河,全长6公里,峡谷绝仞千辟,悬崖万丈,谷底怪石嶙峋,潭瀑相连,风光秀丽,极具观赏价值;三是珍稀动植物观赏考察。以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有万亩珙桐、5万亩杜鹃和万亩高山草甸等景点,可观日出、云海,考察观赏大熊猫、金丝猴、珙桐、桫椤等珍稀动植物,组织开展民俗风情游等。

明王寺

马边明王寺,坐落在马边县建设乡永乐溪后村,离县城六公里,始建于明代成化初年。据《马边厅志略》载:由于整个寺庙处在五座大山之间,旧称“五龙山牛望寺”,后经弘治年间重修殿宇,打造佛像,初具规模,改称“明王寺”。该寺鼎盛时期为清道光年间,占地约五亩。由于历史原因,加上岁月剥蚀,现仅剩佛殿和三清殿等三百零八平方米的建筑。

钟鼓楼、天王殿、佛殿及后面的三清殿均为木结构建筑,殿内的神像已经损毁很多。在正殿的屋梁上,高过头顶的石佛,全部悬托在梁架上,离地面两米多高。正殿后面的三清殿里还有十一尊这样的悬托石佛。据考证,这种悬托于大殿半空的佛像,在佛教寺庙中极为罕见。由于这些佛像悬在空中,人的视力的高度很难达到,加上岁月的剥蚀,石佛像显得有些模糊,让人很难辨别。几百年来,明王寺虽然香火不断,但直到最近,这群石佛中还有彝族佛像的秘密才被人发现。一九九五年,由于明王寺三清殿十二尊悬托石佛被盗,后被马边公安机关从井研县追回,并将佛像存放在该县文化馆。最近文化部门准备将佛像请回明王寺,当人们用清水清洗佛像时,无意间才发现掩藏其间的彝族石佛秘密。

在正殿和三清殿的十五尊悬托石佛中,有十一尊佛像与其他佛像不同,其佛像的光头前方有一小撮“天菩萨”,与彝族“天菩萨”极其相似;这些佛像服饰的花纹图案,与彝族男子服饰的花纹图案极为相似;这些佛像是赤足踩在祥云上,与彝族人在艰苦条件下赤足求生存的生活状况也极为相似。这批彝族悬托佛像坐落在正殿有四尊,三清殿有七尊。明王寺示建于明代,当时该地区属彝族活动区域。但佛像中为何出现彝族造型,这些造型与彝族神话有何关系,以及这批佛像在大小凉山彝族历史与佛教文化历史上的价值和地位,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马边彝族自治县-经济区位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宜宾市结合部,境内有丰富的水能、矿产、动植物资源,实施矿、电、磷一体化发展战略,马边将成为乐山市最大的水电、磷化工业基地。

马边彝族自治县-水能资源

 

马边境内有大小河流溪沟226条,马边河属岷江水系重要支流,集雨面积为2035.69平方公里,其中: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6条,50-100平方公里的14条;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高卓营河、挖黑河、宪家普河、大竹堡河及马边河干流,理论蕴藏量为65.64万千瓦,可开发电站51座,装机容量为54.712万千瓦。

 

马边彝族自治县-电业情况

 

【经营管理】   1994——2000年,马边电力公司于1996年改制成由职工集资入股、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归口水电部门管理。县水电局负责编制全县水力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组织协调电气化建设,负责水利水电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指导地方电力管理等工作。县电力公司负责经营电网和公司所属电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接受县水电等部门的监督、管理、指导。全县29个乡镇供电管理,由电力公司所属6个供电所分片区管理。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县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落实岗位责任制,公司各部门、站、所、班、组、员工层层签定责任书,将工作业绩与工资挂钩,兑现奖惩;完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调度水平不断提高,于1996年建成自动化调度系统,提高了运行水平。

 2001年,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002年,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江苏澄星集团、嘉能、光大、海天、劲松、林凤、顺明、中天、大西洋、云兴等县外企业开发马边河干流及支流电站。

 2003年,3月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为进一步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发挥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优势,马边引进乐山电力局下属嘉能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收购马边电力公司的国有股份,成为马边电力公司的控股股东。

 【电站建设】   1995年马边被列入国家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县。全县新建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共计5.725万千瓦,包括:装机 1600 千瓦的彝湾电站;装机7650千瓦的稀泥沟电站;装机48000千瓦的波罗电站。投资150万元改造双溪电站和荞坝电站,共计新增装机175千瓦:双溪电站原装机容量为75千瓦,改造后为125千瓦,新增容量50千瓦;荞坝电站原装机容量为125千瓦,改造后为250千瓦,新增容量125千瓦。1998年马边河干流官帽舟电站开始勘察工作,1999年底该电站的预可研全面完成。全年累计完成电源建设投资27921万元。2000年底,全县地方水电装机达到6.418万千瓦,完成发电量27430万千瓦小时,发电收入5486万元。在建电站两座:装机容量4000千瓦的银河电站和4000千瓦的色拉电站。

 2001年,7月28日马边遭遇50年一遇的洪水。此次洪水给装机48000千瓦波罗电站厂区枢纽带来5000余万元的重大损失;320千瓦的东光电站报废。8月建成装机4000千瓦的色拉电站。年底装机120000千瓦官帽舟电站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全面完成,并通过省计委、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的审查、批准。该电站总库容为3.62亿m3,具有年调节能力,引用流量158.62m3/s,设计水头86m,最大水头115m。年底全县累计装机容量67860千瓦,年发电量19731千瓦时,实现发电收入6243万元,上缴税金936万元。

 2002年,3月四川寅河集团进入马边注册四川马边光大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开发高卓营河及其支流的水能资源。5月完成高卓营河流及其支流的水能资源开发规划报告;高卓营河共计规划电站7座,装机10.6万千瓦,分别为:高卓营河支流金河上的16000千瓦的黑阻电站、20000千瓦的中山电站、8000千瓦金河电站,高卓营河支流银河上的14400千瓦马拟电站、在建的4000千瓦的银河电站,高卓营河干流上20000千瓦的铁觉电站、20000千瓦的高卓营电站 。并于同年7月通过市水利局的批准。6月乐山嘉能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进入马边注册马边嘉能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开发宪家普河和挖黑河的水能资源。8月完成宪家普河和挖黑河水能资源规划报告。宪家普河共计规划电站6座,装机50000千瓦,分别为:5000千瓦的小鱼孔电站、5000千瓦的大鱼孔电站、6000千瓦宪家普电站、 4000千瓦涉水坝电站、12000千瓦梅子坝电站、18000千瓦茶溪电站。挖黑河共计规划电站3座,装机6.8万千瓦,分别为:44000千瓦的挖黑电站、16000千瓦的沙腔电站、8000千瓦的烟峰电站。并于同年9月通过市水利局的批准。

 2003年, 6月马边引进江苏澄星集团作为官帽舟电站的开发业主。续建电站1座(银河电站),业主马边银河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装机容量4000千瓦。新开工建设电站7座,装机容量103400千瓦。

 【电网建设】   1994——2000年,1995年马边编制上报《马边农村初级电气化规划报告》,同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三批初级电气化建设县。农村电气化建设期间,建成110千伏线路23公里、35千伏线路24公里、10千伏线路92公里、低压线路342公里、35千伏变电站1座(容量2500千伏安),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181万元。1999年通过省市有关部门验收达标。马边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解决了6个乡、54个村的用电问题。全县29个乡(镇)、203个村通电率均达到100%,户通电率达到90.55%,合格通电户率达到90.14% ;以电代柴户为4701户,占总户数的10.8% ;县电网电压合格率达93.66% ;发、变电设备年平均事故率低于0.17次/台年,杜绝了重大设备人身伤亡事故;发、供电设备完好率97% ,电网综合网损率10.6%;2000年总用电量达到3401万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达到200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285千瓦时。1999年,县政府被国家水利部授予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县农村初级电气化领导小组被省水利电力厅评为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先进集体;陈阳县长、鲁春华局长、刘吉庆总经理、罗小强等四位同志被水利部评为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先进个人。建成波罗电站—沙湾110kv输电线路,该线路经过马边境内沙腔、苏坝、建设、劳动、石梁,沐川县境内火谷、利店、黄丹,犍为境内泉水,沙湾境内福禄等地到达沙湾110kv变电站。线路全长120公里,总投资3300万元。该线路是波罗电站的专用输电线路,也是马边与国家大网唯一的电力出境通道。2000年8月编制并上报《马边彝族自治县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报告》,并分年度逐步实施。2000年马边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开始启动,根据国家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有关规定,结合马边农村电网情况编制《马边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规划报告》,上报省、市有关部门审批。

 2001年,自治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网建设与改造领导小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实行业主负责制和资本金制:马边电力公司作为实施业主;国家按照总投资的20%下达国债资金作为农网改造的资本金,其余资金由实施业主作为农网改造专项贷款承贷注入。马边完成农网建设与改造一期工程:新建两条35kv线路240公里;新建、改造10kv线路302公里;新建、改造低压线路475公里;新建两座35kv无人值班变电站,容量4500KvA,对杨柳湾变电站和劳动变电站实行自动化改造;新建、改造10kv配电台区13250KVA/207座。农网一期工程完成总投资2885.11万元。国债资本金573万元。

 2002年,完成马边农网建设与改造二期工程:新建、改造10kv线路160公里;新建、改造低压线路1230公里;新建、改造10kv配电台区8500KVA/89座。农网二期工程完成总投资2850万元。国债资本金560万元。3月,马边被列入全国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6月,马边首座110kv变电站由乐山嘉能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在劳动建成,变电容量20000KvA。该变电站的建成,彻底打破多年来制约马边电力企业发展瓶颈,为马边磷化工企业的电力需求提供了保障。

2003年,11月马边农网一、二期建设工程,通过省、市相关部门的验收。马边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及十五农村电气化建设,全面改善了农村用电条件,提高了群众的用电水平。全县累计装机容量达67860千瓦,完成发电量30728万千瓦时,完成销售总额8047万元,上缴税金996万元;全县总用电量为5668万,人均用电量为320千瓦时,生活总用电量为1702万千瓦时,户均生活用电量为376千瓦时。11月,乐山嘉能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完成的马边220kv输变电网络规划通过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审查、批准。该规划为马边可开发的50万KW水电装机容量的开发、输出提供了保障。12月,动工新建规划项目梅子坝110kv变电站和梅子坝——劳动22公里110kv线路。年底马边以35千伏电压等级为骨干的县级电力网络和10千伏配电线路已经覆盖全县29个乡(镇),地方电网拥有110千伏线路23公里,35千伏线路153公里,10千伏线路546公里,低压线路1660公里;拥有35千伏变电站5座,变电容量23200千伏安,10千伏变电台区328个,变电容量18710千伏安。马边电力对外连接通道波罗——沙湾110kv线路1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