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虎啸5:媒体称中国部分青少年网上相约自杀 多因抑郁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3:19:36

自杀或许并不新鲜,但陌生人通过互联网相约赴死的现象,却成为近来自杀行为的新现象。

羊城晚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各种各样的自杀网站、百度帖吧、QQ群,成为网上相约自杀行为的温床和土壤。

基于互联网的相约自杀现象,出现了与传统自杀行为大相径庭的特点———传统相约自杀者通常为50至60岁的老年人,相约对象多为患有精神病的家人和夫妻,且现象极为罕见,青少年极少参与其中;而互联网相约的主角几乎全是年轻人,他们完全不认识对方,彼此之间最多只是柏拉图式的朋友关系,自杀的动因往往是患有抑郁症。

心理医生阿坤“潜水”发现 想与人群聊 须通过验证

向记者提起网络相约自杀之事的是阿坤(化名)。

阿坤服务于一家心理诊所,一次无意中听到一位来院求诊的病人,讲起“相约自杀未遂”的事,便与之聊了起来。“不聊不知道,一聊吓一跳,我才知道,有相约自杀的QQ群”。

经病友介绍,阿坤联合四名同事,一起在网上查询,终于看到其中一个名为“地狱×”的群,便试着想进入。“一开始进不去,要进行身份验证。我将自己的状态修改为‘求解脱’后,终于通过了”。

阿坤发现,群里活跃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名号里都有“鬼”字。“真有些空灵的感觉”。在论坛的公告栏上,阿坤发现了这样的字样:此处禁止讨论杀人或杀自己。“我觉得这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阿坤决定潜伏。

慢慢地,有人主动上来聊天了。

“你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生无可恋?”

阿坤佯答:“我失恋了。”

对方又问:“真的不想活了吗?”

阿坤复:“怕死啊!”

对方建议:“如果你还有一丁点活的欲望,我还是建议你活下去。如果真的感觉到痛苦,我可以提供死的方法,死得比较舒服的方法。”

如此直白赤裸的表达,着实让阿坤吓了一跳。“因为我还有生的想法,言语中,没有表示出非死不可的态度,他可能觉察到了这一点,也就没有进一步聊下去了”。

短暂的对话,让阿坤验证了求诊病人的说法。虽然再没有人更明确地和他谈论“死亡”的话题,可潜在群里,他还是在群聊空间里,看到这样的聊天记录———不讨论自杀叫我们进来干吗?

阿坤苦恼地说,“告诉你们这件事,就是想请你们揭开这其中的幕布,告诫那些人,珍惜生命。”

阿华:跟群友学习自杀方法

在阿坤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那位求诊的病人:阿华(化名)。

阿华,今年20岁,身高不到一米六,瘦小的身材,气若游丝的声音,只让人担心他营养非常不充足。

阿华不爱讲话,就算是在家,一天和父母的交流,也不超过五句。“我从小就怕和人交往,每次春游、秋游时,同学们在一边玩,我就到处捡柴火,他们嘲笑我,可我不愿意和大家说话,那样子,我感到有压力。”

两年前,读高三的阿华辍学了。辍学的原因不是学习不好,也不是不爱学习,而是他自学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支持。考虑到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阿华决定从高三开始,在家自学。这一举动,在阿华父母眼中被视为“逃学”。接下来,家人和阿华每天发生争执,心理本来就脆弱的阿华最终选择了退学,并从惠州的家里跑了出来,流浪到深圳。

苦闷和孤独无法排解,两年了,阿华几乎每天都睡不着,不断地发噩梦,梦见自己被家人被朋友嘲笑。阿华开始在网上寻找解脱。

在网络世界里,阿华发现了QQ世界里的一个个自杀群。

据阿华介绍,这些自杀群,表面是游戏群和聊天群,因为怕被和谐,所以用一些隐匿的名称:如生命、天堂、结伴、上路等。他自己加入的自杀群,里面有90多人,看上去只是一个游戏群,群友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份。

在这个群里,阿华学到许多自杀的方法:吃安眠药、烧炭……

“我共有四次这样的行为,第一次是吃了很多安眠药;后两次是安眠药加烧炭,地点在小旅馆里。”

为什么选择小旅馆?记者问。

阿华说,因为一些小旅馆不用查身份证,而且密封性好,面积不大。

“他会推荐地点,还会给安眠药,甚至卖氰化纳给我,5克收500元,算便宜的了。”

“他是谁?”

“群里的人。”

“你认为‘他’这种行为对吗?”

“我只认为这是违法行为。”

“你接受?”

“我只想快点结束(生命)。”

“第四次是怎么回事呢?”

“第四次,是我在网上约人一起烧炭,但,她报警了,还将我送到医院,进行心理治疗。”

“为什么要约人一起?”

“缺乏勇气,时间很短,又找不到办法。多一人一起,勇气会大很多。这是冲动之中做的决定。”

小雪:曾多次自杀如今醒悟

在访问阿华的过程中,阿华提起过一个人,那就是小雪(化名)———阿华第四次实施自杀时,将其送进医院的女孩。

9月4日,记者在中山大学校园里,见到了这位神秘的姑娘。

小雪今年18岁。在她右手手臂上有不下十处刀痕,还有一个大大的烟斗烫伤。

看上去十分清秀的小雪,安安静静地站在记者面前,如果不是听她讲述自己的故事,一点也不会联想到,她是曾有过自杀倾向的人。

若干年前,小雪在百度帖吧和一些论坛里写了想自杀的意愿,希望找一个伴,“于是有人主动找来,向我推荐了一个群。”

要加入这样的群,并不容易,一定要经过身份验证。一般来说,进行身份验证的暗号要在百度帖吧站位留言里寻找。群主给个验证暗号,想入群者,就在百度帖吧去寻,暗号对上了,才给加入。而自杀群的名称为了不被和谐掉,特别在群号或群的名称中间,加上一些标点符号,以此来隔开群号号码。

据小雪说,这个群里有三四十个Q友,都是与她有类似想法的人,一般是在对话框里聊,讨论一些自杀的方法。有意向相约好地点和方式时,转入私聊。

在网上,他们共同搜索安眠药卖家,“网上随便买,他们也不会查买家的身份和用途。”因为有时买到了假药,小雪和网友便一家家地到社区医院开药。“去社区医院,就跟医生说自己经常失眠,医生一般开半个月的药,大概是十几颗。一家家医院地凑,也可以凑够几百颗。”

小雪有些任性。2007年,当父母发现女儿有抑郁症时,小雪提什么要求,他们都答应,直到最后,小雪在出租房里自杀。“每次都是我提要求,他们都会允许我做,只是每一次,都是我自己先放弃。”这样的反复,大约有四次,每次自杀后,父母为小雪操碎了心。望着以前自己不爱的父母,小雪终于内疚了,她明白自己也是有责任的:“我不能再让父母伤心和失望。”

从心理治疗诊所走出来的小雪,如今在中大进修动漫设计,开始计划自己的未来。她能帮助阿华,也是因为她选择了阳光。

“8月16日,当阿华约我时,我知道,他不是真的想(死),他跟我讲,他想学新概念,还想摆地摊,还要跑步……他应该好好地活下去。”小雪说:“我在心理医院接受过治疗,我知道,他该去哪里。”

专家支招预防自杀

药物可调理

家人多陪伴

如此花样少年,为何会有这等悲观人生态度?

按照阿华、小雪讲述的方法,记者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中输入“寻找自杀伴侣”几个关键字,搜索结果有七页,涉及信息多为电影介绍、与网络自杀相关的研究与评论。而在外文主要搜索引擎Google中输入关键字“Look for suicide partner”(寻找自杀伴侣),搜索结果多达31600000条,第1页的10条结果中竟有七条为寻死者发出的启事,更有一条可直接链接到境外一个庞大的自杀论坛。

点击进入该网页,主要有三块内容:青少年抑郁中心、自杀论坛和诗歌论坛。页面上方有一行大字写着“No Registration Is Required ”(无需注册)。更令人惊恐的是,该论坛的“粉丝”可不少,记录显示,该网站平均日访客量为590,总访客量达到331101;平均日浏览量928,总浏览量为惊人的1125590;平均每天有两个新帖发布,截至2011年9月3日,总帖数已达到23527;会员总数为1360个,如果某个会员不再发言,那他(她)很有可能已经自杀成功了。

难道就没有办法进行事先预知和观察,并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主治医师曹延福说,一般而言,自杀者通常有几个先兆:一是突然忧郁,患者会变得少言寡语、闷闷不乐、食欲不振。二是突然变化很大,变得十分活跃,不断地安排事情,如告别,或出远门,赠送纪念品等。三是在言语中的表现。他们向亲人、朋友倾诉,当中透露出不想活的念头,或者抱怨生活没有意思,或者是在网上聊天或者记日记。

“出现这些征兆时,一定要帮助他们化解心中的困扰。一些在一般人看来是很小的事情,到了他们眼中可能都是百分百自杀的理由。一般人觉得可以解决的困难,在他们看来就是走投无路。”

张星是白云心理医院的心理治疗师,她说,有网络相约自杀倾向的人本身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尽是负面的词,比如:形容自己又矮、又丑、又无能。他们自杀的原因,大多为三个,一是逃避现实,二是找不到活下来的意义,三是受到外界重大刺激。

如果是重大创伤事件导致的自杀倾向,就需要家人的陪伴和观察,以防真的出现这类行为;如果是因缺乏自我价值而导致的自杀倾向,则需要了解患者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找到自我价值,“因为他们只会看到自己阴影的部分。”

“就阿华而言,”曹延福分析说,“他的问题不单纯是心理上,而且在生理上也有问题。他的身体在生物学上有改变,体内一种叫五羟吲哚醋酸的神经介质在脑内浓度降低,而导致患者悲观低落,从而出现自杀观念的。遇到这样的病患,医院可以通过药物进行调理治疗。”

在自杀者当中,自杀未遂者的数量是自杀成功者的十倍,因此,心理危机干预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家人和朋友能及早发现,并送往医院治疗,自杀行为会减少很多。

“让人感染生的希望”

当记者问起阿华和小雪,可不可以加他们为QQ好友时,他们都欣然同意了。  在网上,记者再次和他们聊起了生与死的话题。

记者:以前你们怎么看待勇敢?

阿华:能够一个人很坦然地赴死,就是勇敢。

记者:现在呢?

阿华:敢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叫勇敢。

记者:你们现在还在那些自杀QQ群里吗?

阿华:没有。

小雪:我退出了。

记者:如果再回到这个群,会怎么样?

阿华:会再感染。

记者:那你们认为什么事才算是积极的?

阿华:我想当背包客。一个背包,四处旅行,孤独是我最大的收获。

小雪:我学动漫设计,在画画时,我会感到放松。

记者:阿华为什么会选择当背包客?

阿华:我喜欢孤独,长时间的孤独,会磨砺自己的心智。

日本网络自杀率逐年在上升

网络自杀(Internet Suicide)指的是通过互联网而实施的自杀行为,谋求自杀的个体借助网络的便利达成自杀协定,相约赴死,因此也称网络集体自杀(Internet Group Suicide)。

2000年10月,日本首次曝光一例网络自杀;2003年此类自杀造成的死亡数为34例,2004年为50例左右,2005年则攀升至9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