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一中2016招蓝印班:马维详催眠术教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07:12:53
催眠术史
催眠术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技术。长期 以来,在人们心中它一直带有神秘的色彩。随着现 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努力探讨催眠术的奥秘, 使其不断科学化,系统化, 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 重视。
心理学家发现催眠术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 它能给人以智慧和启迪,而最主要的,它作为一种 心理治疗技术,能使许多疑难怪症康复如初,使焦虑忧郁的情绪瞬间即逝, 从而体验到人生的温馨与乐趣。数千年的实践证明,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遗憾的是, 由于催眠术长期以来为宗教神职人员所掌握,又为一些江湖术士所利用, 使它的声誉受损,遭到非议。特别是在我国,由于政治上的种种原因,催眠术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承认。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提高,催眠术作为心理治疗技术,近几年也引起了我国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重视, 同时也受到各界的关注,对它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越来越广泛,催眠术获得了新生。
本讲义将系统介绍催眠术的历史发展、理论研究、操作方法和应用范围。读者通过学习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掌握应用。当然,作为一位催眠师,还应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我衷心期望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同行们,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使催眠术造福于人民。
要科学地认识催眠术这种古老的技术,有必要了解它的发展史。
催眠术的由来
催眠状态很早就在人类生活中出现了,但长期笼罩着神秘的色彩,被宗教所利用,虽在民间传播,但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仅见于一些神学或原始艺术之中;从点滴的文字记载中考证,催眠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我国古代武林中的"定身术",用双眼凝视对方,口中念念有词,手指划动可使对方身不由己地呆滞直立一处,这与目前的暗示催眠术所呈现的催眠状态,有许多相似之处。
为了对催眠术有一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和系统的了解,有必要阐述其历史演变过程。催眠术由神学理论发展到科学的心理生理学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 阶段。
(1)神学时期
15世纪以前漫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都是用"神"或"魔"来解释。催眠术为神职人员所应用,作为一种"法术"或"法道"来呼神祛魔。如古罗马僧侣每当祭日之时,在神前进行自我催眠,呈现失神状态--催眠状态,为教徒问卜消灾。有的寺庙中为虔诚的教徒进行类似集体催眠的祈祷,让他们凝视,9己的肚脐,不久就会双眼闭上,呈现催眠状态,见到神灵,甚至听到神的旨意,以此来解脱忧虑和烦恼。在2世纪,希腊神庙的僧侣挖一个洞,里面升腾着硫磺蒸汽,施术的僧侣经过数日禁食,体虚之际缓缓走进洞窟,吸着蒸汽,不久即呈现神志恍惚样的催眠状态,为人占卜预言。在有的神庙里,神职人员用凝视古镜之法渐入催眠状态,为教徒问卜。
在《新约全书》中也有类似催眠现象的记载:如果丈夫认为妻子有外遇,不贞,就将妻子送到祭司那里。祭司使那妇女站在耶和华面前,蓬头散发,祭司拿着诅咒的苦水,说:"如你与他人行淫,愿耶和华叫你的大腿消瘦,肚子发胀"。用暗示言语来观察其生理变化,以鉴别该妇女有无不规行为。如若该妇女感到肢瘦腹胀说明有不规。
"眼目闭住的人能看见全能者的奇象"实际上是催眠暗示后可以出现各种幻觉,甚至有鬼神附体之类的幻觉体验。如一位佛学院的小和尚,在佛前静坐念经,久之呈现飘飘欲仙的催眠状态,看到了神的降临。众僧认为这是虔诚者才能体验到的境界,实质上这种现象是通过自我催眠而呈现的一种催眠状态,是一种暗示性的视勾觉,而非真有神的降临。
总之,古代对这种催眠现象的描述,都用"神""魔"来解释。当时催眠术这一专用名词还未出现,但使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催眠状态则早已有之。
(2)流体学时期
15世纪后期,对催眠术的理解,逐渐从神力的影响转为天体星相对人体内体液的影响,从而开始注意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尽管不符合科学的原理,但能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不仅对催眠术的认识是一大进步,同时也开创了新的流体学说理论。
占星术就是流体力学说的一个典型代表,是以天星影响人体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有人认为,星与星相互间有启动它物的能力,对人亦然。而宇宙中酌各种奇异现象、心理上的治疗也不例外,都是受了天星影响。因此,催眠之中出现的各种神奇现象是受天星作用的结果。天星如何会影响人体的呢?他们认为,整个宇宙充满着"磁气",人体内的磁气是天星所赋予的,因而,人体与天星相互间能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人之生存、思维、情感等活动不仅要靠摄食,更要依赖磅礴宇宙的磁气来营养。星与星之间、星与人之间是通过磁气产生影响,而人与人之间也能通过磁气相互影响。一个人的意志启动他人意志,从而征服他人意志则是通过这种磁气作用,它能浸入到一切物体之中,发挥作用,甚至是相隔的物体也能相互影响,一个人的想象力则具有一种支配远隔物体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从而解释了远距离催眠的原理。人的意志力也能对药物发生一种特异的效应,实质上这就是现代药物心理学的研究课题。还有人提到,精神生活能依赖宇宙间的磁气力而浸入种种事物中,并保持其本身特有的性质,发生活动。
这时期催眠术已逐渐被医生用来诊断疾病, 尤其在治疗心理创伤上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曾哄动一时。随之,催眠术遍及欧美各国,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之中。
直到18世纪,麦斯麦(F.A.Mesmerl734-1815),才开始系统地进行催眠术的研究工作,提出动物磁气流体学说。麦氏曾研究过神学、哲学和法律,以后从事医学的研究,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当时受到磁石治病的影响,也使用该法治愈了许多病人,影响极广,由于前来就诊的病人急骤增多,个别地使用磁石治病感到费时太多,已不能满足众多病人的要求。因此,他创造了使用磁气桶进行集体治疗的方法:嘱病人围磁气桶坐定,桶内盛满磁水、铁屑等物,桶顶放置一根发亮的铜丝,各人接上一根通向磁桶的铜线,提示磁气可以通过铜线转到人体内。当一切安排就绪后,麦氏身着黑色催眠服,手持磁棒,低声念着单词重复的催眠语,不久受术者就进入集体催眠状态,再予以各种暗示进行心理治疗,治毕就暗示醒来。麦氏认为;磁气的流动影响了人体内磁气流通而起治疗作用,故又称为"动物磁气"学院,后来经测定磁气桶实无磁气。麦氏后来又创造手按法,取得了同样的效果,但他仍坚持认为磁气通过手心能影响他人体内磁气韵流动而治病。由于医学界同行的嫉妒和无情的指责,麦氏不得不弃医返乡,抑郁而死。后人为纪念他,在德国立了纪念碑。这种流体学说的观点持续了约三个世纪。也可以认为是催眠术的科学萌芽阶段。
(3)科学时期(又称心理生理时期)
18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不断发展厂心理生理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受产业革命思想影响,催眠术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与研究,认为催眠状态是由于心理的暗示作用,神经系统疲劳等原因所产生的,从而对催眠术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有一位英国医生叫布雷德(C.Braid),1841年11月他去观看一位瑞土医师表演催眠术为病人治疗。 布氏带着挑剔的眼光想从中找出欺诈的手法,但他未发现任何破绽,病人被治愈了,布-氏反被奇异现象所吸引,为之震惊,继而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经过多次观察,发现受试者总是闭着双眼,表现疲劳,布氏认为这是一种人为的睡眠方法。布氏从开始对催眠术的怀疑、蔑视逐渐变得相信并开始应用催眠术。他经过多次试验,发现令受术者凝视盛满水的玻璃瓶,也能取得同样效果,达到催眠状态,从而布氏认为这是视神经疲劳后引起的睡眠。根据这一观点,布氏引用希腊语"hypnus"(睡眠),提出Hypnotism(催眠术)一词,从此人们将"麦氏麦术"改为催眠术。达一术语一直延用至今。
布雷德对催眠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843年发表《神经性睡眠论》,提出催眠状态的几个阶段和对神经症的治疗作用。1850年催眠术已作为麻醉方法应用于外科手术中,称之为"催眠麻醉术",代替药物麻醉进行手术,曾风行一时。催眠术虽然获得了新生,但又带来了催眠术的滥用现象,甚至把它描写成治病的万灵回春术。但随着化学合成药物和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逐渐感到催眠术并非"仙术"。而且其治疗效果又不稳定,其应用受到许多限制,渐渐地又失去了它应有的信誉。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采用自由联想法代替了催眠术。
总之,催眠术在医学各领域中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某些方面有它一定的使用价值,至今仍为人们所运用。为了对催眠术进行深入的研究,19世纪后期法国建立了两个催眠研究中心,并明确提出催眠术是由于暗示的心理过程造成的;其本质是暗示牲增高状态。有些药物可以提高人的暗示性,如麦角酸二乙胺(LSD)和南美仙人掌毒碱等。1974年希尔加德(E.Hilgard)本人通过人为的致痛试验进行对照,结果证实催眠状态下能止痛,并认为这是暗示所产生的作用·。巴甫洛夫也做了大量研究,他认为催眠是部分的睡眠,催眠性抑制可以时而笼罩着大脑半球这一区,时而那区,时而范围大,时而范围小。催眠抑制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不同,由于抑制过程深度和广度的变化,决定催眠性睡眠有不同程度,
目前,对催眠状态的心理生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各国相继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催眠术也已为许多医生所掌握,广泛应用于临床。
5.我国催眠术的发展
我国催眠术的真正起源和发展,因文字记载有限,只能见于古籍之中。如唐明皇夜游月宫的故事(见于《唐逸史》《仙传括遗》中):开元中秋夜,明皇于宫中玩月,罗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否"?乃取杖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上同登,行至大城阙,曰:"此月宫也。"《初刻拍案惊奇》说唐明皇在月宫中看见了一块"广寒清虚之府"的金字匾额,又从宫中仙女处学得了《霓裳羽衣曲》这也许是民间的传说,也许是罗公远使用了催眠本,在暗示下使唐明皇出现各种神奇的幻觉。另外,还有周穆王看到西极天国神仙下凡,能人烈火,能穿金石等记载,都可能是催眠后幻觉的表现。我国儒家的 书籍中也有类似催眠禾的描写,只是认为催眠术为 "怪力乱神"的巫术。催眠术在民间传播也较普遍,古籍中也有记载。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中详细介绍。
我国催眠术的应用也同国外一样,最早见于寺庙中,神职人员常常运用催眠术来传教、占卜、祛疾。他们不但使用自我催眠,也应用集体催眠的方法。他们经自我催眠术后,看上去好似神灵附体,然后为教徒观相问吉。有些人还能使用纯熟的集体催眠术,使教徒们集体进入催眠状态,通过暗示还能使众教徒们听到神的旨意,见到神的姿容。民间巫婆装神弄鬼的失神状态,也具有类似的特点。
我国对催眠术进行真正有系统的研究是在20世纪初,1909年由余萍客、刘钰墀等人首先创建了中国心灵俱乐部(后改为中国心灵研究会),开展丁心理与催眠术的研究工作,出版有关催眠刊物60余种,如《催眠术》、《电镜催眠术》、《催眠疗病学队》、《催眠学问答》等,培训了大批学员。鼎盛时期研究会会员多达八万余人,可说是我国催眠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但同时,也出现了滥用催眠术的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其声誉急骤下降,甚至受到抨击,从而阻碍了催眠术的进一步发展,不久即陷入了低潮,解放后,仅有少数医生为了治病的目的小心翼翼地应用催眠术,但不敢传授,更谈不上推广。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心理科学得到应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这一学科的研究,催眠术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开始复苏,值得庆幸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期全国催眠术讲习班终于1986年10月在山东省泰安市开学了,来自全国的50余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在讲习班期间不但进行了理论学习,也进行了示教,运用催眠术治愈了一些"奇病怪症',一位面黄肌瘦、体弱无力的厌食症患者,3个月未进颗粒粮食,只是以水果充饥;在催眠术治疗中能遵循医生的指令,津津有味地饮水进食。催眠后情绪瞬间好转,愉快地同教师和学员们同桌就餐,见效之速非药物所及。在结业会上还进行了快速催眠示教。通过学习,学员基本上掌握了催眠术的要领,学员返回各自单位后已能使用催眠术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6.民间催眠术的传播
催眠术所产生的神秘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惊奇,实际上民间催眠术经常以娱乐的方式进行。如四川民间"请扇子神"的游戏,是在炎热的夏季,以请扇神消暑取乐,其方法是令受试者凝视旧扇,聆听施术者的请神"咒语",少时受试者头昏眼花,睡意绵绵,神情恍惚,顿感清凉。通过施术者的暗示,体验到身处极乐的仙境,看到仙女的舞姿,并与群仙饮酒同乐。当"请扇神"离去后,受试者随之清醒,可回忆起仙境游乐的佳景。
"降青蛙神",也是我国民间的一种集体游戏。夏秋季节,明月当空的夜晚,群童席地围坐,选一名10岁左右男童居于其中,静坐闭目,聆听群童"念咒",焚香暗示他,不久男童进入迷茫状态。这时告诉他青蛙神降临其身,于是该男童会象青蛙样四肢着地,学着青蛙跳跃,翻滚,当表演完毕再"烧符念咒"请神退去,该童就会清醒,而对这一经过一无所知。
"请竹篮神",这是女孩玩耍的一种游戏。挑选一名少女,手捧竹篮,顶上缚一根竹筷,坐在群女孩之中,全神贯注地聆听群女唱歌,注视焚香的缕缕青烟。经过邀请竹篮神降临的暗示后,该女进入催眠状态,呆滞不动,让群女提问,以篮子上的竹筷摇动次数作为回答的信号。当群女再次唱歌,请"神"归去后则该少女就会醒来,但她不能回忆术中一切表现。
一些农民们也有请扁担神的娱乐方法,以此来消除一天的劳累。尽管方法各异,但都是运用暗示来达到催眠的目的。
"关亡"为大家所熟悉,曾流传于全国各地农村,至今一些文化落后、交通闭塞、迷信色彩浓厚的地区仍可见到。这些人就是采用催眠术的方法,使受试者呈现催眠状态,请来死者的亡灵,使受试者成为死者的化身与人对话或叫亡灵陈述不幸和要求。当亡灵退去,受试者清醒后,就根据亡灵的要求供酒备菜、烧香膜拜,以示"还愿",也用此法治病。
还有所谓巫婆,她们采用自我暗示,使自己达到催眠状态,请来亡魂,以亡魂的口吻讲话,为人卜凶吉,有的以此骗取他人钱财。其实并无真正的亡灵或亡魂,只不过是一种催眠现象,不通过暗示是不可能出现这类现象的。
7.睡眠与梦的生理学研究
为了对催眠术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必要熟悉正 常人的睡眠与觉醒的规律,睡眠与梦的生理特点。
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在人们感到十分劳累,睡眠是清除身心疲劳的唯一途径。经过 一夜充足的睡眠后,身心会感到十分轻松愉快,精神振奋,体力充足,甚至能在梦境中体验到月间所未能享受到的乐趣,所以人们总是十分重视和珍惜睡眠。
过去认为睡眠是一种被动的保护性抑制状态。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现已证实并非这样。捶眠是一个主动过程,在睡眠中脑神经和其他生理心理过程仍然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在睡眠过程中,觉醒与睡眠一直有规律地交替进行着,以维持机体正常运转功能。
睡眠脑电图研究已证实,人入睡之后必先经过慢波睡眠,根据睡眠的深浅和波形分为1期、2期、3期和4期睡眠,再转入快波睡眠,并如此重复(见图)。
每夜总共约4-6个周期,每一周期约90分钟。
第1期睡眠为浅睡眠,从刚入睡开始,每次约0.5-7分钟-,约占一夜总睡眠时间的5%,由浅睡眠进入第2期中度睡眠阶段,第二期约占总睡眠时间的50%,第3期深睡眠约占10%,第4期最深睡眠约古10%。快波睡眠共占睡眠总时间的25%。
对睡眠时间的要求,个体差异很大。新生儿需要睡眠时间较长,每天约睡16-18小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一岁时每天约需睡12小时,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完善,睡眠规律和睡眠时间逐渐稳定,到年老时睡眠需要量有所减少,约6小时左右。睡眠需要量与机体及大脑的活动量呈平行关系。强体力劳动、体育锻炼能使睡眠量增多,主要是增加第3-4期慢波睡眠;紧张的脑力劳动或精神紧张也会增加睡眠量,主要是快波睡眠量增加,这样梦也会增多。许多实验研究证明,慢波睡眠增加与躯体疲劳恢复有关,快波睡眠则有利于精神活动,如记忆、思维等恢复和增进。梦境多出现于快波睡眠期,说明梦是伴随着睡眠而出现,是在睡眠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反过来说没有睡眠就不会出现梦境。一般说在快波睡眠期醒来就能较清晰地回忆梦境,而在慢波期醒来一般不能回忆在快波睡眠期的梦境,甚至不感到做梦。实际上任何入睡眠中都会做梦,只是在于觉醒时是处于哪种睡眠期,能否回忆的问题。尽管如此,有关睡眠与梦韵生理学研究仍在不断地深入和
8.梦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从睡眠周期的转换可以明确地知道,梦是睡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人都有梦的体验,而且梦的数量是相当衡定的,对梦境回忆能力各自不同,内容也有区别,这种差别与个体的性格、情绪状态、社会生活、文化背景有关。
一般说,性格内向的人,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感受,睡眠较浅表易惊醒,常能回忆生动的梦境,甚至感到"通宵做梦",性格外向的人,对梦境回忆的程度较差。
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因此自感梦多,而且有清晰的回忆。
居住在城市的人,由于受社会文化等影响较大,他们多倾向于外部的竞争活动,对梦就会淡然处之,回忆程度也就差些。在农村,尤其是文化落后的偏僻地区,人们常把梦作为谈话的内容,相互议论,释梦,他们对梦的内容也很重视,所以对梦境回忆程度很高。
做梦者对梦境内容的兴趣也影响回忆的程度。感兴趣的梦、紧张程度高的梦回忆程度就高。所以人们所谈的梦,多是梦者感兴趣的或引起梦者不安的梦境内容,很少涉及到平淡无味的梦境。
对梦境回忆的程度,也可经训练而提高,如梦者多次努力回忆梦境,一段时间后他对梦境的回忆能力就能提高。如神经官能症病人,因对梦的了解不够,常常喜欢忆梦,久而久之就会感到梦越来越多,并且非常清晰,造成心理紧张。如果我们正常人也经常喜欢忆梦,则对梦境的回忆能力也会提高。
梦境内容有时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有时是非常离寄古怪的,但无论如何,梦境内容取材于客观,是梦者既往或现实生活中经历的反映,只是重新进行了各式的排列组合。有人分析认为,不同职业的人,有不同的梦境内容。睡眠时相与梦境内容有密切关系,并有一定的规律。第1,2睡眠周期,梦的内容以重演日间的经历为主;第3,4睡眠周期中多为往年或幼时情景和体验;第5周期中梦常具有隐喻和象征的特点。影响梦境内容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经历、情绪等都会影响梦境内容。
儿童的梦境内容比较简单、带有稚气,多为形象性内容,以熟悉的人或动物为主要内容,且常与日间活动有联系。梦境内容常能反映出儿童的性格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梦境内容趋向复杂化。
成人梦境内容多离奇、荒诞、杂乱,具有象征性的特点,如高飞、潜水、遁土,裸体被追逐或攻击等。女性的梦境多倾向于室内,而男性多倾向于宜外。
梦境内容与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常常相联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梦亦能提高入的思维和智力活动的能力,并有利于清醒时注意集中的能力,增强记忆和创造性,能够调节人的情绪活动,消除紧张、抑郁。也有人特相反观点,认为梦是睡眠不深的反映,会导致心理紧张、不安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关于梦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发泄与满足
弗路伊德认为,梦使被压抑的愿望得以满足,这种发泄在梦中可通过直接的、间接的或经化装后表现出来。人如果饥饿便可做赴宴、品尝类味佳肴之类的梦。妈妈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因故未去,孩子很失望,当晚就可能梦见到公园玩的情景,这就是愿望得以满足的直接表现。有的则是以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弗洛伊德认为,大量的梦都是经过化装后表现出来的,特别是原来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欲望,由于平时受到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和自我严酷的监督作用,不能在清醒状态下任意表现出来。当睡眠时,这种约束与监督作用减弱,原来被压抑的愿望就进行巧妙的化装,用隐喻或象征方式反映出采,以此求得满足。弗洛伊德确认,梦对探索疾病的症结,剖析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是非常有价值的线索。任何一种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梦的内容也不能没有意义,是由于人潜意识中某种东西所引起的。所谓东西,实质上是性本能,梦则带有象征性,是性的发泄和满足,从而消除心理紧张,以避免疾病的发生,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这种观点是性本能学说,目前受到许多学者的反对和批判。
(2)调节与补偿
目前许多研究证明,梦境内容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高度概括了这一观点。有人用"水剥夺试验"证明这一观点。就是被试者经体力劳动后,虽口干但不给水喝,结果被试者在梦境中出现了淙淙清泉,而木出现体力劳动时的情景。说明梦境内容与觉醒时的心理生理有着密切联系,起着调节和补偿作用。中外许多关于梦的奇闻轶事,例如科学家能在梦中顿悟日思不得其解的课题,作家亦能在梦中领悟到创作的灵感……。许多实验证明梦能提高记忆力,推迟遗忘的进程,使遗忘停顿,这种停顿是睡眠中梦的快波在起作用。如果快波被剥夺则记忆明显受损,有人发现当被试者脑电图中出现快波(有梦境的睡眠波)时,立即唤醒他,被试者就出现记忆力下降的情况。
梦境对心理也同样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日间 心理上的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亦可从梦中得到调节。如梦中能见到久别的亲人,虽然能意识到这是梦境,但梦中相见也使思念亲人的抑郁焦虑心绪得到一些安慰,从而缓解了这一紧张情绪。瘦小体弱的儿童,常常受到别人欺负,他可能梦到自己成为大力士、勇敢的斗士、受人尊敬的将军,从而得到启示,并努力克服自卑心理和懦弱的性格。有人在1969年曾对瘫痪病人的梦进行研究,发现病人总是梦见瘫痪的残肢是正常的,活动得很好,动作特别多,梦中的行为与觉醒时的行为表现相反,说明梦能对心理进行调节和补偿。有人认为这种调节和补偿的理论是通过潜意识在起作用,它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任何心理活动过程要是超越了正常范围,在梦境中即会进行补偿和调节,使精神和躯体保持平衡状态。
(3)启示与促动
阿德勒对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做梦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梦者能从梦境中得到启示和促动,创造新的成就。梦是未来行为按照自己的生活风格打下的草稿,有助于为未来作准备。也是未来解决问题的试演,试演虽不等于真正的实施,但能起到预示和启发的促动作用。
一位21岁的妙龄女子,由于多次受到男性的追逐和威吓,被强行抚摸、接吻,导致精神紧张,出现厌恶的呕吐发作,常常在睡眠中梦见只身进入深山密林,在摘桃之际被男性追逐,深感不安,突然从梦中惊醒,梦后该女子得到启示,不再单独外出,以避免类似事件的重演,症状也就逐渐缓解。
一位体弱的学生,由于斗殴受伤,又受到双亲惩罚,一夜梦到与手持凶器的魔鬼搏斗,失败而腾飞逃离。醒后得到启示,不再与人斗殴,并认真参加体育活动,努力锻练身体。
另-位高中二年级学生,只满足于临时抱佛脚所取得的较好成绩,平时贪玩,很少自觉复习功课。一次在梦中参加出国高考,迟到了半小时,被拒之门外,在万分焦急中突然醒来。日后总感到惴惴不安,深怕自己高考会落榜,于是开始抓紧学习,每门功课都认真对待,成绩显著上升。
一些研究还说明;梦常能早期预报日后逐渐明朗化的精神和躯体疾病。例如有一位妇女,曾几次梦见参加宴会而无食欲,胃部疼痛,只能喝少量清汤,为此她精神紧张,害怕真的得上什么胃病。起初,别人都认为她"神经过敏",怎能相信梦呢。不久她突然呕血,去医院作胃镜检查,证实胃贲门处有个如黄豆大小的病灶,经病理切片检查证实有癌变的可能性。至于精神病,发病前常会出现各种紧张不安的梦境。一位中学女教师,因梦多、失眠、工作能力下降,经常赴精神病院看"神经衰弱"症,还梦自己"患有很重的精神病"、"流落街头"、"被学校解职","肢体瘫痪"、"丈夫提出要离婚"等等。三个月后,果然她的精神病症状愈加明确,后来还数次自杀未遂而被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
阿德勒认为:梦从属于觉醒的自我,梦具有预期的功能。说明梦对个体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而这一心理活动一定因某种刺激所引起,有时在某些情况下尚未体会到罢了。
(4)虚无与有害
有人认为,梦是毫无意义的-种幻想性表现,反对梦的象征性解释,梦总归是梦而不是现实。而紧张的梦会使人感到不安,会影响大脑的休息,是有害的,因此凡是"整夜'做梦,总要求助于医生。持这一观点的人,是对梦的生理心理缺乏足够的认识。梦境的内容总是和个体的客观社会、文化等因素相联系。原始人不会梦见今日的卫星、导弹和计算机;正象我们现在还不会梦见遥远的将来一样。梦多不等于睡眠相对减少,如果认为由于梦而直接造成心理压力,还不如说是因为对梦不理解而产生的心理紧张。应该说,梦本身对人并无不良的影响,梦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生理现象。
9.催眠术的近代理论
为了探讨催眠术的奥秘,许多人曾进行专门研究,但至今还无确切的科学依据说明人类催眠现象发生的种种规律,在催眠状态下一些特殊功能是如何产生的?有人认为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神经生理的影响,或是生物的返祖现象,但是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完满地解释催眠术的内在机制。近几十年来则倾向于综合性模式的理论,即心理、神经生理等解释模式。不过,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都难以使人信服,现就近代几种理论分述如下。
(1)心理学理论
这是一种纯心理学的观点,不强调与催眠有关的生理方面的变化或神经方面的变化,仅强调心理因素,是用心理分析的理论来解释催眠及其作用。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认为诱发催眠状态并起到治疗作用的是心理暗示,能否被催眠的关键在于受术者接受暗示的能力。他把受术者看作是扮演角色,受术者暗示性很高便易于进入催眠状态所表现的角色,能全盘地吸取暗示并通过催眠状态下的潜意识而起作用,从而调整心理动力平衡的失调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但是这种纯心理学的观点不能解释心理暗示通过什么途径产生催眠状态。也不能解释神经、生理的许多变化或者动力平衡调整的机理。这种单纯心理学观点使人感到费解。
(2)生物学理论
它是从生物返祖现象的观点出发,把催眠状态中的感应关系、顺从关系看作是人类原始性服从的一早期形式,是一种幼稚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方式,是精神功能回归到原始阶段的重现,表现宿赖、服从和模仿性的特点,就象海绵一样地吸取暗示并反应在精神活动的各方面。因此认为,催眠现象是一种原始性本能的返祖现象,是一种生物退化性的表现。
这种理论只是从表面现象来推理,并没有真正说明返祖现象的实质和找出更多的客观依据,也没有实验证实其正确性。
(3)生理学理论
这是以巴甫洛夫为代表的条件反射的理论,把重点放在脑的生理机制上。这种理论认为催眠是一种一般化的条件作用,把引入催眠状态的刺激语看成是一种条件刺激。巴甫洛夫发现,给关在实验室,的狗一种单调重复的刺激,狗也会渐渐入睡或出现四肢僵直。巴甫洛夫认为:催眠词也是一种单调重复的刺激,而且是描述睡眠现象的内容,所以催眠词作为一种与睡眠有关的条件刺激,使大脑皮层产生选择性的抑制,也就是从清醒到睡眠过程的中间阶段或过渡阶段,催眠是部分的睡眠。后来对这一观点又有进一步的修正解释,认为催眠状态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一种形式,伴有外周感觉缩小。催眠状态下只能与催眠师保持单线交往的这种感觉集中,好比中心视力集中注视于某物时清晰而精细,而周围的视野区域虽较宽广,但精密度就低且模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催眠样体验,诸如全神贯注于一本有趣的书刊杂志或倾注于感人肺腑的影片、戏剧时就会失去正常的时空定向,忘却周围的一切。但目前大多数人认为,用这种局部的生理学来解释,尚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观生理指标和针对性的实验依据。睡眠脑电图与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仍未取得一致的足够证据以说明催眠是部分的睡眠。
有人基于条件反射的理论,结合心理暗示的观点来解释催眠。他们将暗示所扮演的角色,与受引导趋向的心理生理学观点结合在一起,认为暗示性刺激是催眠状态出现的一个很好的启示器。人在成长过程中常会积累这样一些经验:比如说某人一个牙科医生,那么他一定会镶牙,说他是一位机械师,那么他-定会修汽车。基于这种定型化的观念,他也认为催眠师一定会催眠,那么,他就会接受描述睡眠的暗示性刺激而进入催眠状态。
(4)精神病理学理论
持该观点者是从精神病学的观点出发,其代表人物夏柯是二位精神病学家。他认为:催眠是神经病理现象的结果,催眠和癔症都是中枢神经中一些疾病的产物。他们以这两者的神经素质为出发点来推断,催眠成功的关键在于受术者的暗示性,而不在于施术者的技巧,癔症也有很高的暗示性,所以凡易被催眠者都具有高度暗示性,这与癔症的基本神经素质是相似的。但多数人不同意这一观点,一个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正常人也能被催眠,而催眠状态与癔症具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基础。这种偏颇的观点,将正常心理活动与病理心理活动混为一谈,现已被人否定。
(5)神经生理学理论
随着科学事业的进展,神经生理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从宏观走向神经结构的微观研究,提出催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的交通关系,尤其是丘脑下部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罗伯特1960年从脑电研究中提出催眠是由一种电阻塞引起的。在催眠状态下进行脑外科手术,当医生碰到病人脑部海马区域时,病人会突然觉醒,然后再施催眠而进人催眠状态,再一次刺激海马区域时,他又很快脱离催眠状态。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神经生理学理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今后的研究将会有更多的突破。遗憾的是这种研究仅仅限于纯神经生理学,摒弃心理学观点,所以仍不能使人完全信服。
(6)心理神经生理生物综合理论
对催眠术的研究目前已趋向于综合性解释模式,催眠术所产生的催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神经、生理活动过程。心理的暗示可以导致神经活动和生物学改变及产生生理等方面的变化已得到证实,但通过什么物质在起作用,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催眠所能产生的特殊功能是何麦理?催眠状态下进行外科手术的止痛功效其机理是什么?是否需要改变一些病理性观念或某些信念?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解决。总之,过去的任何单一解释模式都已不足说明催眠术作用的机理
催眠术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施术方法、方式、时间的速缓进行归类,但其中有重复和交叉(见下表)。
属性
分类
特点
1.施术人
自我催眠
他人催眠
自己对自己施术,选定一个意念,采取坐或卧位进行自我暗示。
由催眠师负责施术,采取个趴或集体等方式进行。
2.暗示条件
言语催眠
操作催眠
如放松催眠法:应用词作为暗示性刺激进行催眠
如手按抚法;采取手按等操作:方法进行暗示。
3.意识状态
觉醒时催眠
睡眠时催眠
在意识清晰状态下施行催眠。
在睡眠状态下施行个别催眠术.
4.主动性
合作者催眠
反抗性催眠
能主动合作下进行催眠.
不合作时进行催眠.
5.速度
快速催眠
慢速催眠
在瞬间使进入催眠状态。
逐渐进入催眠状态。
6.人数
个别催眠
集体催眠
施术者对受术者单独进行催眠。
对一组或一群体同时进行催眠。
7.距离
近体催眠
远离催眠
直接对受术者催眠或面对面催眠
施术者与受术者相离两地约定施术时间进行催眠法。有借助电话方式进行催眠的方法叫电话催眠。
8.客观因素
自然催眠
人工催眠
由于受客观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催眠现象.
由施术者来施术产生催眠现象。
9.程度
深度催眠
中度催眠
浅度催眠
施术后达到深度催眠状态谓深度催眠。
施术后达到中度催眠状态谓中度催眠。
施术后达到浅度浅眠状态谓浅度催眠。
10.用药情况
麻醉药催眠
非麻醉药催眠
应用麻醉药进行麻醉分析的催眠。
用非麻醉药与暗示结合进行催眠.
催眠治疗的一般程序
施术者应以诚恳、关心和支持的态度接待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病人对医生产生信任感。
确立诊断。催眠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治疗前应对受术者作全面的检查,对可疑有器质性疾病的病人,必要时应做某些特殊检查,防止贻误病情。
在进行催眠治疗前,应先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进行催眠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简单介绍什么是催眠治疗,并保证替病人保密,以取得病人和家属的配合。
对每个病人要作具体分析,了解病人年龄、性别、职业、婚姻、信仰、文化水平、经济地位、家庭和社会环境。建立完整病历,记录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既往病史、个人生活史、个性、家族疾病史、治疗情况,还应请陪伴的监护人签名。
在催眠状态下让病人充分体验轻松愉快的感觉,使精神和躯体都得到放松,改善病人的情绪。这样有利于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继续接受治疗。
在催眠状态下挖掘病人心底矛盾和引起疾病的症结,为制订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针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鼓励、保证等心理暗示治疗,便能迅速适应社会,提高'心理免疫功能"以防御外界各种应激。
解除催眠状态前应按催眠程序所规定的暗示语消除醒后不适后遗症。一般暗示语为:"清醒后你会感到心旷神怡,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脑子清彻如镜。"
催眠感受性的检验法
除了根据一般情况估计推测受术人的感受性强弱外,还可用以下方法检验其催眠感受性强弱。具体实施方法较多,以下介绍九种,可供选择应用。
注视转睛法施术者面对被试者伸出食指,令被试者凝视片刻,观察其能否较久地注视手指而不它视。然后缓慢地上下,左右移动手指,观察其眼球是否随指移动。如能服从指令则说明注意力易集中,催眠感受性强,反之则弱。必要时可反复训练,提高这种感受性。如上法凝视掌心亦可。
闭眼法令被试者静坐,全身放松,微闭双眼。施术者对面而坐,观察其眼睑是否眨动,眼球是否频频移动。如眼睑经常眨动,眼球移动频繁,则感受性弱。可询问被试者闭目时有否杂念,有者感受性则弱,相反则感受性较强。
举手法施术者面对被试者稍坐片刻,然后要求被试者按照指令举左手或举右手,多次交叉试验。如能按指令执行,慢慢举手者则感受性强。如经常举错,说明被试者注意力不易集中,感受性弱。如举错手能立即自行更改,说明有一定的感受性。
抬手法嘱被试者站立,将手臂放松,施术者握着其一手臂上下摆动,如无抵抗甚至自行上下摆动说明感受性强;如有抵抗,手臂肌肉久久不能放松,呈被动摆动,则感受性差。有时被试者未能领悟放松的方法,需重复教他放松,再进行检验。如反复试验仍然不能放松,说明感受性差,不易被催眠或不会进入深催眠状态。
摆手法嘱被试者站立,双手同步向前后摆动,当听到施术者叫停的口令对就停下来。在被试者双手摆动数次后(双手向前摆动时)立即叫停,观察双手是否固定不动,如不动,则说明感受性强,如恢复原来站立时双手下垂的位置者,说明感受性不强。
躯体摇摆法嘱被试者双脚并立,微闭双眼,施术者立于对面,双手夹住其双臂,使其身体左右摇摆约7-8次,中途突然松手,观察被试者是否倾倒,如其左右摇摆而无抵抗,甚至自行摇摆,松手后又有倾跌现象,说明感受性强,相反者感受性弱。
后倒法先告诉被试者要测验催眠感受性强弱,希望合作,不要怕跌倒,会帮助他防止跌伤。施术者立于其后,令双脚并立,两手下垂,闭眼,头向后倾,放松全身肌肉,轻轻扶住他的头部,嘱慢慢地往后倒,当手离去不扶他的头时,仍然继续往后倾倒者,则说明感受性强;若不后倒或双脚移动怕跌倒,证明感受性不强,也说明他有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难以被催眠。也可往前倾倒来检验其感受性。
下肢放松法请被试者平卧,两下肢平伸,令尽量放松腿部肌肉,观察下肢和足有否移动。能遵照施术者的指令尽量放松肌肉,下肢没有抵抗,说明有较好的感受性;难以放松,肌肉有抵抗说明感受性不强。
感觉检验法用二杯白开水,令被试者尝试,要求他辨别出哪-杯是微甜的糖水,哪一杯是无味的白开水,如被试者认为某一杯是糖水,则暗示性较强,说明催眠感受性高,如认为都是白开水,则暗示性不强,说明催眠感受性低。也可暗示被试者某杯有点甜,要求他再仔细辨别,观察其感受性,如能感觉出有甜味,则说明感受性较强。
通过以上检验,不但可以评价受术者催眠感受性强弱,使催眠师心中有数,采取相应的方法,而且也是进行了一次催眠术前的暗示训练,为施行催眠术打下了一定基础。
催眠状态的判定
经催眠后是否进入催眠状态,虽可按催眠深浅度进行测验,但在催眠施术中还要善于观察受术者的各种表现.掌握进入催眠状态时的特征,以判别是否进入催眠状态。尤其要善于发现有些不诚实受术者装模作样来愚弄施术者。催眠状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面容面部肌肉松弛,表情显得呆滞,脸色由红渐转苍白后再转红。
眼两眼微闭,眼睑自然下垂,轻触睫毛亦无眨眼,眼睑无颤动或眨动。眼球转动减少或只有较慢的眼球游动。令试睁眼仅眉毛上提而不能睁开,用手上提眼睑时有眼球躲避现象,只见巩膜或服球上移。
口咽上下口唇不紧闭或微张开,无口唇蠕动,无吞咽动作,也无咬牙咀嚼动作。
颈颈部肌肉松弛后不能主动随意转动头颈,被动运转时颈无抵抗,将头部置于不适位置也不能自行调整。
四肢四肢肌肉呈松弛状态,抬手提脚时无力而沉重,突然放手后会迅即下垂。放置在不舒适的位置无抵抗,也不能自行调整。
呼吸平稳而均匀,有时大口喘几;口气再处于平稳而均匀的呼吸状态,甚至能听到鼾声。
脉搏由快渐慢,前后约相差5-10次/分钟。
感知觉主观感知面部及肌体发热,对来自外界的其它刺激感知减弱,痛觉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也可因暗示敏感而增强。
暗示性在催眠状态下暗示性增高,只接受施术者的指令,可出现暗示性幻觉,错觉把白开水当作是糖水等暗示性表现),而不接受他人暗示。
交往只与施术者保持交往,但反应较平时迟钝,呈被动状态。回答问题时语言较慢,音量略低,呈疲劳嗜睡状态。
一般性催眠操作
(1)自我催眠术
自我催眠术无需他人帮助施行,无需特殊的条件和环境,随时可以施行。一般通过他人催眠体验后,易于掌握。初期掌握有一定的困难,但经反复实施后就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自我催眠对养心安神、调节情绪、增强记忆、消除疲劳等自我保健和防病治病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目的与意念:
施行自我催眠的目的与意念应明确。如为了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或是为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或想念亲人意欲相见,或治疗失眠等目的,以此目的作为催眠时的意念。
催眠体位:
施术时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取坐位或卧位。为了迅速入睡,可按照平时睡眠的习惯更衣上床。为了解除紧张焦虑或自我保健可取坐位。
醒复信号:
施术后醒复时间的信号应先拟定,要坚信会按时醒来。醒复信号可以规定为数小时后以时钟敲击的次数作为信号。如为了延长睡眠时间,改善早醒可以拟订晨间醒复时间。
具体实施:
施术前微微活动四肢,舒展腰背肌肉,松解衣扣,使胸腹感到宽松。微微沉静片刻,慢慢地深呼吸3次,微闭双眼再聆听呼吸时发出的微弱声,待完全沉静后依次从头部肌肉到下肢肌肉逐一放松,当体验到这种轻松感后就根据拟定的目的或意念来暗示。这时可慢慢地平举双臂,双眼尽量平视,当手臂感到酸软无力时就自然放平,眼皮沉重时就随其自然闭合,再暗示自己;"无力了,已开始想睡了,就会进入催眠状态,睡吧!……睡吧!...."
一位大学一年级男学生,入学半年余,常常思念亲人,影响了学习。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成绩下降。进行自我催眠时,为达到会见母亲的目的,规定施术后一小时醒复。先做弯腰下蹲、活动四肢,然后静坐在沙发上数分钟,并深呼吸数次,按自我催眠程序很快进入催眠状态。醒复后虽不能完全回忆催眠中的情况,但感到宽慰愉快,当夜睡眠明显改善。每日一次自我催眠,3次后恢复正常,不再思念故乡的亲人,能专心致志地学习。
一位高中三年级学生因担心高考落第经常失眠、做恶梦,而心情抑郁焦虑。医生给他进行放松性催眠后,病情迅即好转。为进一步增进疗效,在医生指导下,每夜又施行自我催眠。取得满意的效果,入睡时间加速,睡眠时间延长,醒后有一种极其轻松的感觉。6次治疗后痊愈,后来他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考试,并考取某大专班。
(2)他人催眠术
由催眠医师施术,施术的方法很多,可以个别进行也可集体施术。现就常用的几种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凝视法应通过术前准备阶段再施术。根据不同情况让受术者取坐位或卧位,令微闭双跟静息数分钟,嘱慢慢地呼吸,观察呼吸、脉搏及眼球活动情况。当呼吸平稳、脉搏节律缓慢有力,眼睑不眨动,眼球也很少转动后开始施术。告之,深深地呼吸,放松胸部肌肉,不要屏住气,腹部也放松。现在试着呼吸三次。当受术者注意力完全集中后就能按照指令去执行,此时可用一支笔或一点灯光置于受术者眼前30-50厘米处,嘱睁开双眼凝视这一点,切勿它视。当受术者集中精力注视时逐渐由远而近,由高而低移动视物,同时暗示:"你眼皮会感到沉重,视力模糊;疲劳不想睁眼了,全身肌肉也已疲劳无力了,你非常沉静轻松,眼皮就要闭上了…睡吧!……睡吧!'当受术者闭上双眼后就立即暗示;"你已入睡了,眼皮再也睁不开了,全身也无力了,你在催眠状态中会感到全身轻松,手也抬不起来了,睡吧…."为了验证受术者是否进入催眠状态,可嘱作抬手、睁眼试验,如进入催眠状态就能接受不能抬手睁眼的暗示,并且已与催眠师保持单线联系,建立感应关系,对外来的其它刺激没有反应。
在催眠状态下便于了解心理创伤,应用分析、解释、诱导等心理治疗。当治疗完毕后应予以暗示;"通过今天催眠,醒来后你会感到轻松愉快,豁然开朗。"然后再用醒复的暗示信号叫醒受术者;"请注意,我将叫醒你,我数到3时,你会突然醒来。我数了,1--,2--,3,好,醒来了。"受术者立即就会醒复。
放松法主要是通过重复单调的言语暗示,以全身肌肉放松作为条件达到催眠状态,这种方法常能达到较理想的催眠深度。
施术时一般取卧位,先让受术者静卧床上,进行自我放松一段时间后,检验受术者四肢活动时肌肉放松的程度。如未能充分放松,就令受术者全身肌肉尽力收缩,屏住呼吸,然后再放松,此时受术者会感到全身肌肉无力,深深地喘息,休息2-5分钟后就可施术。
施术时嘱受术者微闭双眼,放松前额、眼睑和面部肌肉,让受术者反复体验数分钟。再嘱放松颈部肌肉,试作转动脖颈,如无抵抗,就意味着颈部肌肉放松了。继续.放松上肢肌肉,使之完全放松不能抬手。再放松胸部肌肉,要求大口呼吸数次,聆听自己的呼吸声音。最后放松腹部和下肢,当下肢不能抬起时就证明已放松。当全身肌肉放松后就加强暗示:"你全身肌肉已全部放松了,不想再动了,一点没有力气了,不能动了,现在你已进入催眠状态。你尽情地体验-下在催眠状态中的轻松舒适感吧!你会感到全身暖洋洋的,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疲劳了,入睡了!睡吧!……睡眠越深就越感轻松,深睡吧!深睡吧!"这时受术者就会进入较深的催眠状态,为了验证受术者是否真正进入催眠状态,可用暗示语;"你上肢肌肉放松了,抬不起来了,抬抬看……"如真的抬不起来,说明已进入催眠状态。或暗示:"我弯曲你的上肢时,肌由会收缩得强直有力,注意肌肉就收缩了……"当弯曲受术者上肢时可发现肌肉收缩,也就证明受术者确已进入较深的催眠状态。
(3)操作性催眠术
这种方法对一些暗示性不强的受术者较适合,其方法较多,现介绍常用的几种方法。
抚头施术者用手轻轻地按抚在受术者头顶部,此时受术者有一种头部重压感,同时要求他体验安抚部位有一股暖流,缓缓地向颅内流动。当他体验到时就说明已接受了暗示。这时暗示;"暖流在继续地流向颅内,你的整个头部感到温暖,面部也会感到发热,你再体验一下"…"如已体验到就再继续加强暗示:"现在你的眼皮会感到很沉重,不能睁开了……"如眼皮已闭上,再暗示:"现在暖流继续向颈部、胸部、上肢流动,注意体验你的手心也发热了,手也不想抬了,也抬不起来了……"试抬手确不能抬时就证明已开始进入催眠状态,但仍然暗示:'暖流已流向下肢,你下肢也发热了,脚底已感到发热了,清你注意体验……"如受术者感到脚底发热,也不能举腿,或暗示使肌肉收缩,肌肉确已收缩,就说明已达到较深的催眠状态。
手触法先告诉受术者该法需全神贯注于施术者手指,并体验手指触及之处会有一种特殊沉重感,肌肉会突然松弛无力。当受术者完全领悟后就开始施术。
嘱受术首先闭目沉静片刻,要求注意聆听自己的呼吸后想象施术者手指触及到前额、眼脸、上肢及下肢时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当发觉受术者业已沉静,呼吸平稳,脉搏频率微有下降,上肢肌肉松弛时就开始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压在眼睑上,使眼闭合,暗示;"你眼皮感到很沉重,眼球也有一种重压感,不能转动。"如手指感到眼球不频频转动就抬起手指,并暗示:"你眼皮已很沉重,睁不开了,越来越沉重,睁不开了.""你试试确实睁不开了,你睁睁看!"如眼皮不能睁开,就意味着受术者已接受暗示。再用手指轻轻触及双肩和上肢同时暗示,"你肩部也感到沉重了吧!沉重了,肩也无力了。上肢也沉重无力,抬不起来了,你体验一下这种沉重而轻松的感觉。"受试者若抬不起上肢后就继续轻触下肢,并暗示:"下肢也感到沉重无力了,也不能动了,体验一下,确实不能动了。"试探脚也不能动时就暗示;你全身已不能动了,你已沉睡无力,舒服极了……你已进入催眠,但能清晰地听到我的声音,感到很亲切;你只能听从我的指令,在我的指令下,能使你享受到最幸福愉快的漫长时刻,随后我会把你叫醒,你尽情地体验这种舒适的催眠状态吧!"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后可以让他休息十分钟左右,唤醒之前一定要加暗示:"你已睡了很长时间,醒来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最后用唤醒暗示语叫醒受术者。
感应法这种方法多在天气热时使用,其基本方法类似手触法的程序进行,但施术者的手不触及到受术者皮肤。用手掌心接近受术者暴露的头面、上肢和下肢,使他体验手掌心的暖流导致肢体的沉重疲劳感达到催眠的目的。.
(4)睡眠性催眠术
对于一些暗示性不强或不合作的受术者,或年幼儿童,利用夜间熟睡之机进行催眠的方法谓曰睡眠性催眠。施行催眠前可以不告诉受术者,由家属陪同轻轻进入受术者卧室。施术者静坐在受术者床旁数分钟,然后用温暖的手心接近其前额部(切莫接触到其皮肤),仔细观察受术者有否眨眼、转动头颈、翻身或口角嚅动等反应。如有反应就意味着已对施术者手心的暖流发生反应;无任何反应就继续观察,耐心等待,此时轻轻地说;'你现在睡得很好,不会醒来,你仍然在熟睡,你只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你能回答我的问题,边睡边回答吧!"这时,可以轻声提问非常简单易答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叫什么名字?"如能回答就证明已与催眠师建立了联系,再暗示:"好,你睡得很好,你会无忧无虑地与我交谈,出你想要说的心里话。"这时应根据受术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发掘心理问题的症结,进行分析、解释和指导性暗示,达到治疗目的。
(5)反抗性催眠术
受术者接受催眠时可以不同方式和程度表现出抵抗,可以表现在外部,也可表现在内部。施术者尤其要善于发现隐藏在内部的抵抗心理,解除抵抗情绪。这类受术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配合不良(内部抵抗) 不配合(外部抵抗)
虽愿意接受催眠但不知怎样配合 不接受催眠是怕暴露隐私
愿意接受催眠心理顾虑较多 不接受催眠因担心有不良作用
出现配合不良的现象首先是施术前准备工作不够或不当。
第二是客观条件的影响,如有第三者在场(尤其是受术者反对的人)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干扰。第三是不安全感,通常发生于女性,当男性施术者单独为女性催眠时,某些人会产生这种心理状态。
解除受术者配合不良的方法有以下四点。
第一,施术者在施术时发现受术者难以催眠或催眠不深时可以在催眠中向受术者了解产生抵抗的原因,针对其原因诚恳地解释、保证。要求受术者在催眠中对施术者的指导语不要句句回答,只要求照着去做,去体验。并暗示:"催眠对你有好处,催眠越成功对你越有好处,易于接受催眠的人,一般都是能干和智力较好的,心理功能健全的人。"
第二,在下一次施术前还应进行催眠感受性测验,提高受术者的暗示性。
第三,进行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嘱受术者模仿施术者的动作,反复做下蹲、举手、擦掌、摸面、抬脚等动作。再上肢放松、闭眼凝视现象中的一点。在进行上述动作训练中如无注意力分散就达到目的。告之:"通过训练后能提高你的注意力,消除一切紧张。"
第四,进行放松训练:先使全身肌肉用力收缩然后放松,反复数次,直到能体验无力放松感为至。
施术方法:
对配合不良的受术者,在施行催眠中的暗示语应随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暗示语:"在催眠时内心的顾虑是不必要的,催眠的威力能迅速消除你内心的抵抗,你会感到头昏无力,无法抵抗。你注意力已集中了,内心开始平静了,眼睛不能睁开了。请注意我数到10时'你会在催眠术的威力下进入愉快的催眠状态。"1--,2一,你已听到我数了,你开-始沉静了。3--,你的眼皮变得沉重无力了,眼皮睁不开了。4--,你会感到面部肌肉也松弛了你体验一下吧!……体验到了。5--,6--,你的两侧上肢也已无力了,抬不起来了,你体验一下吧...确已无力了,抬不起来了。7--,8--,你两侧下肢也随之无力,不能动了,想动也动不起来了,反抗已无用了,你动不了,试试看…好!不能动了。注意我再数下去,你就会进入催眠了,9-一。已催眠了,全身无力了,当我数到10时你什么都不知道,就处在很深的催眠状态中。不要担心,我会用特殊方法把你唤醒,注意我数了,10--你被催眠了,睡吧!深深地睡吧!"
对这类受术者施行催眠时,尽量少要求他作口头回答,否则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催眠的成功率。
另外还有些被催眠者不接受催眠,叫他坐不肯坐,叫他卧也不肯卧,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催眠者应分析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催眠。
一般来说,不接受催眠的人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担心在催眠中不知不觉地暴露内心的隐,私,会受到谴责,或成为别人的笑柄。有的担心会影响工作或家庭关系。
第二,尽管进行了充分的术前准备,但由于受术者对催眠不理解,总怀疑催眠后会醒不过来,甚至出现许多"后遗症"而顾虑重重,拒绝催眠。
第三,对本身病态认识不足,毫无接受治疗的要求,如癔症发作时则拒不接受治疗,甚至担心别人会误解自己是精神病,把催眠治疗当作治疗精神病的手段。
第四,一是不信任医生,二是不信任催眠能治病。
对以上顾虑的解除方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向受术者申明对任何人的隐私都会严守秘密,这是催眠师的基本医德,催眠并不是去了解人的稳私,而是为了解除心理的压抑,催眠状态下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不能作为被谴责的证据。
催眠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从无催眠后不会醒来的例证,如果不唤醒也会经过沉睡后自然地醒来。催眠会使人记忆增强,脑子清晰,精力充沛。
第二,对无自制力的病人,应告之催眠能增强抗病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消除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催眠的目的是使病人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恢复疲劳,更好地工作与学习。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催眠后你就能体验到这些。你今后反而会主动要求我们为你催眠,催眠对人体没有任何害处。
第三,向受术者说明抗拒是无用的,催眠的强大威力最终会使人进入到催眠状态。反抗是一种消极的无能表现。催眠能使人,精神振作,受到鼓舞。医生总是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帮助他们,同情病人的遭遇,为此用催眠的方法来消除病人心理的压力,使之能愉快地生活、工作。
对外部反抗的受术者施术时可请家属帮助,将受术者双手抓住,压在沙发上或床上。用强硬和果断的口吻顺水推舟地暗示:"不用反抗,反抗是无用的,越反抗越会疲劳,就越容易被催眠!"用拇指和食指微微压住受术者的双眼并暗示:"闭目,你会感到双眼酸胀,无力抵抗了,你大口换气,换气可减轻双眼的酸胀感,胸部的压力也会减轻,你试试看…"稍停一会再暗示:"你已沉静了,不能反抗了,安静地躺着吧!你会感到很舒服!"这时受术者会表现出无力疲倦的神情,当发现这种转机时,就暗示:"一个健康的人非常容易集中精力,能清晰地听懂我的说话内容,你双眼睁不开了,试试看",这时可以松开压迫眼球的手指,观察眼睛是否能睁开,如睁不开就证明已开始被催眠了,如能睁开就暗示:"你虽能睁眼,但很吃力,仍然要闭眼,闭上就舒服了。"(由于长时间压迫眼球,睁眼后会感到眼花,视力模糊)。再暗示:"好!你双眼闭上了,感到很舒服是吗?催眠后会更舒服,你再也睁不开眼了,你四肢也无力了,睡吧!睡吧!……"此时可以验证一下是否进入催眠状态。如仍未进入就按放松催眠法予以催眠,达到催眠目的。
对反抗者进行催眠时,施术者要有坚定的信心和耐心,切勿轻易放弃,要善于捕捉"战机",哪怕是微小的变化和进展,因势利导地进行催眠。
(6)集体催眠术
集体催眠是对一组受术者同时进行催眠,集体催眠的人数没有一定的限制,可有数人到数十人甚至数百人。可为了治疗的目的,根据不同的病种和要求来组合进行集体催眠治疗。在集体催眠前应进行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求遵守催眠的规则,勿影响他人,各人倾注于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易于取得成功。集体催眠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困难,如果施术得当甚至比个别催眠会更易成功,因为在群体中相互有影响和促进作用,而且有一种集体的安全感。
施术时根据条件可取坐位或卧位,分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入静各人闭目全身放松,聆听自己的呼吸声,各受术者进入入静状态。
第二,凝视要求凝视自己的脚尖,如围圈而坐进行催眠时可以凝视中间的一物(一般微微发亮的金属球或针最为理想),要全力集中,不要它视,注意施术者的指令,而不要求回答,只要求聆听和体验。然后用一种缓慢而清晰的声音暗示:"现在都已集中注意力凝视,你们会逐渐地感到视力模糊,已感到模糊了,你感到疲劳就闭上眼睛,有人已闭上眼睛了,已不想睁了,闭上眼休息吧!'。
第三,放松暗示受术者:"请注意,现在开始放松面部肌肉,体验一下面部肌肉放松后的舒适感,再放松上肢,放松!放松!"此时会看到受术者手部微微移动,说明在执行指令,如发现个别人未动可能未执行指令或已进入催眠状态,可以试验一下肌肉是否放松,以证实催眠与否。如个别受术者未达到第三步,就个别加强暗示。
第四,催眠当受术者已入静和放松后就采用催眠暗示语进行暗示:"现在你们已感到非常轻松,非常沉静,你们再体验一下这种舒适感,你们会感到全身温暖,暖流在全身流动。你们能清晰地听到我的指令,你们只与我保持联系,只与我联系,只听到我在说什么,你们已进入催眠状态了,睡吧!睡吧!在睡眠中只能听到我的指令,你们都已进入催眠状态了。"可以对受术者用各种暗示的方法进行检验,以证实是否进入催眠状态。
第五,治疗根据制订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性暗示。如治疗失眠多梦,可暗示:"通过今天的治疗你们得到一次充分的休息,大脑功能得到了调整,今后每当你们上床睡觉时就能迅速入睡,会睡得很深很深,睡得很甜很甜,也不会再做梦了,在深深的睡眠中不会被任何声音吵醒。、从今天催眠中已证实你的脑机能已恢复了,不会再为失眠多梦担忧,失眠多梦已彻底好转。你已完全正常了。如果你醒后感到轻松,就证明你已恢复正常了。"现在让你再继续体验这种轻松感。体验吧!是非常舒适的,非常轻松的,虽然你醒来不能记住在催眠状态下我的一切指令,但这种指令在你潜意识中继续发挥作用,你醒来后;仍然会感到轻松,头脑清醒如洗,不会有任何忧虑,你会感到睡眠是最愉快,最舒服的时刻。"
第六,唤醒当治疗结束时就用暗示性唤醒指令来唤醒:"现在我准备唤醒你们,你们注意我的指令,当我从1数到3时,你们都会突然醒来,注意我开始数了;1--,2
3。好!大家都醒了。"
(7)快速催眠术。
也叫瞬间催眠术,可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快速催眠易于达到深度的催眠状态,一般适用于催眠感受性较强者,对催眠要求较为迫切的人或经过几次成功的催眠者。施行快速催眠前的准备工作是催眠成功的关键。催眠前应使受术者消除对突然进入催眠状态的紧张恐惧心理,争取充分的合作。告诉他:'当你瞬间内进入催眠后,会帮助你坐在身后的沙发上或躺在床上,决无跌倒的危险性。你能体验到快速催眠带来的快乐,任何杂念都,会瞬间即逝,沮丧和忧郁的情绪也会烟消云散,只.有在快速催眠的催眠状态下才能.收到这种特殊功效。当你能迅速完成我的指令,就会进入催眠状态。准备工作就绪后令受术者直立,双脚并拢,大口呼吸几次,使全身肌肉松弛一下,尤其要消除胸部的紧迫感,可以询问一下受术者是否感到轻松,如点头或轻微地回答,就意味着施行催眠时机已到,嘱受术者闭上双眼,施术者一手扶在受术者腰背部,·一手轻轻按压在其头顶部,暗示,"当'我大声一叫,睡吧!你就会突然进入催眠状态,顿时会感到全身松软无力往后倒。你注意现在已开始感到无力了,身体己开始晃动,晃动越来越明显。"如确有身体晃动说明受术者已接受暗示,应抓紧时机暗示;"准备好,你马上进入催眠了,我在你头上的手一松,你就会入睡。往后倒,我会扶住你的,注意!"立即大叫一声:"睡吧!"同时松开压在头上-的一只手,用双手扶住进入催眠状态后突然后倒的受术者,让他坐在沙发上或卧躺在床上。如未能进入催眠状态,或催眠不深,施术者也不必慌乱,:可仍然让他坐在沙发上或卧于床上,再使用放松法继续进行催眠,也会获得满意的效果。
(8)远距催眠术
施术者与受术者相隔两地,远距离施术,使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这种方法实质上是经暗示后受术者根据既往受术时的经验,"按施术者的指令在家中施行的一种"自我催眠法"。一般要经过几次较满意的他人催眠后才能获得远距离催眠术的成功。
施行远距离催眠术应由施术者事先约定受术者在什么时间,地点,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并告诉醒复的信号或时间。为了保证能按时进行,施术者可以在前一次成功的催眠状态下进行"约定暗示",醒来后受术者虽不能回忆约定时间,但也能照着去:做,这就是催眠的后作用。
施术方法;先坐定或平卧,按平时受术时的体位和方法进行。施术时受术者能象既往受术时一样"听到"施术者的指令,在催眠状态下能感受到施术者的一言-行,也能按照原先规定的信号醒来,虽然催眠的深度较前为浅,但受术者会感到确实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催眠,也会有一种轻松感,同样起到催眠治疗的效果。
(9)电话催眠术
使用电话作为传递催眠信息的工具,在电话中进行催眠。这种方法目前在美国普遍应用,多施用于紧张焦虑的或心神不宁的人。受术者都是经过他人施术后再在电话中接受催眠术,这样可减少受术者往返就诊的时间。
一般由受术者挂电话与施术者联系,施术者在电话中要求受术者按照指令坐在沙发上,采用放松法,通过电话暗示:"你已放松了吧?,你四肢无力,眼也睁不开了,是吗?"并从电话中回答的.声调和反应等获得反馈,一旦获悉有进入催眼的信息就暗示:"你将进入催眠状态了,催眠醒来后你会感到又经过了一次成功的催眠治疗,你的心境会更加好起来。你注意,当你把电话挂上后你就会突然无力,进入催眠状态,当电话铃再一次响时你就会突然醒来,注意!你已无力了,挂上电话吧!睡吧!你催眠了,再见!"这样受术者就能在电话施术中进入催眠状态。间隔一段时间后,施术者根据不同的时间安排再挂电话问候受术者,受术者听到电话铃响就会醒来,汇报催眠后的情况。
(10)灯光催眠术
在一个幽静、舒适温暖而光线暗淡的催眼室内进行。受术者在施术者的陪伺下进入催眠室,然后坐在柔软的沙发上,聆听优雅的催眠曲,同时放松全身肌肉,注视距离约二米处的灯光,灯光由明渐暗,同时播放催眠暗示语,这样受术者会逐渐进入催眠状态。这种方法简而易行,可以个别也可集体进行,可以节省施术者的时间,也不必花更多的精力就能达到深度催眠。
深度催眠术操作
催眠状态的深度可分为三等:浅度、中度,深度。其判定方法如下。
浅度此时受术者呈安静的放松状态,全身肌肉松弛,感到手足沉重,眼皮乏力,不想抬手动腿,也不想睁眼,感到"心中明白"脑子清楚,能感受到周围的情况,可听到别人的讲话声以周围嘈杂音,'此时除与催眠师保持良好的感应关系外,也能与其他人模糊地建立一定的联系。此时的暗示性不很强,受术者保持着一定的判断能力。可以被外来的强刺激唤醒,清醒后基本上能回忆催眠状态中的情景,仅感到"未睡着,心中明白,只是不想'动而已。"
中度呈嗜睡状态,全身肌肉松弛无力,无自主的随意运动,暗示性增强,批判力差。用针刺皮肤时痛觉减退,虽能判别有针刺感,但却不逃避。能感到全身温暖,如沐浴在阳光下,有的会感到象在海滩上散步,非常轻松愉快,甚至有美好的"梦境出现,清醒后大都不能回忆或仅模糊地有片段回忆,出现睡眠时间误差现象(感受睡眠时间要比实际睡眠时间长得多),虽然只睡了短短数分钟,清醒后却感到睡了几小时。
深度面部表情呆滞,肌肉完全松弛,可以在暗示下起步行走,但动作较迟钝。此时仅与施术者保持单线的感应关系,对周围的任何刺激均无感受,呈现高度的暗示性,失去自制和判断力,绝对听令于施术者,可出现各种暗示性幻觉,看到久别的亲人,抱物件当作亲人拥抱接吻;嗅到玫瑰的芳香;听到悦耳的音乐。暗示下能使全身肌肉达到高度僵直状态和各种蜡样屈曲的姿势,对痛觉等刺激,完全丧失。一杯白开水可以经暗示而当作糖水津津有味地喝上数口。清醒后对催眠状态中的情况全部遗忘。
深度催眠法就是在浅催眠的基础上加深,加深的关键有以下几种方法。
(1)连续加强催眠性暗示
进行放松催眠后再深入进行暗示,暗示语的语调越来越慢:"你已进入催眠状态,为了加深你的睡眠,请再放松。"当放松面部肌肉后让受术者充分体验放松感,必要时用手试着提开上睑,说,"现在真正的放松了,眼皮很松了,一点也睁不开了,再放松,再放松·....,很松了..."上肢再放松,放松一点也无力了。"此时试着弯曲上肢,,有意识地将手臂微微抬起突然放掉,任手臂突然下垂,并暗示:'这就真正放松了,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我给你按摩一下,你的上臂肌肉会紧张收缩不能弯曲,注意就要收缩了。"可以试着弯手臂,如肌肉确因收缩而不能弯曲就证明在催眠状态下具有较强的暗示性,再暗示:"现在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了,只能听到我的讲话,并按我的指令去执行,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不会影响你,也听不到外界的任何声音,但只能听从我的指令。"你已沉睡了,再沉睡,睡深一点!再睡深一点……"。
(2)间断加深催眠性暗示
进入浅催眠状态后让受术者休息片刻,暗示:"你已进入浅催眠状态,不会有任何人打扰你,睡吧你会越睡越深,等你睡深时我再与你联系,只有我的声音你才能听到,睡吧!"稍等数分钟再进行加深催眠性暗示:"你睡得很深了,现在你极为沉静,再深睡,你就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再深睡吧!试听自己的呼吸声,外面已无干扰声音,深睡吧!"间隔一段时间后与受术者联系:"现在你睡得很深,你会感到躺在温暖的沙滩上沐浴着阳光,很舒服,无忧无虑,再继续享受这种愉快舒,适吧!"这时要求回答是否有如上所说的感受,如受术者回答已经体验到了,就证明受术者已进入深催眠状态。
(3)快速加深法
在浅催眠状态下,受术者业已接受一定的暗示和指令,此时可以告诉受术者:"我将帮助你迅速地进入深催眠状态","你坐起来或站起来,但仍不会醒来,当我突然叫一声深睡吧,你就能沉沉入睡锤。"这时要扶住受术者防止突然深睡后倒暗示,"注意,当我叫一声深睡,你就会突然倒下入睡''外界的任何声音你都听不见,只能与我联系,注意我叫了--"随之叫一声:"深睡了。"受术者会立即进入深催眠状态。
后催眠性暗示
在催眠状态下施术者对受术人的任何暗示都具有很高的权威。正如一位病人描写的那样:"我好象是一架机器人,催眠师运用遥控器(催眠术)控制着我,我无条件地服从他的一切指令,执行他要求我做的一切。"这种现象不仅在催眠状态下能出现,也能在催眠状态醒来后表现出来。如在催眠状态下施以暗示,指令受术者在醒后某时执行某种行动,受术者清醒后就能按指令执行,称之为后催眠性暗示。例如在催眠状态中暗示:"经过这次催眠术后,你今晚睡眠一定很好,要睡到明晨8点钟,九点时你会感到口干舌燥,要喝一大杯冷开水。"当唤醒受术者后,虽不能回忆受术时的暗示内容,但到第2天早晨,受术者就能逆照施术者的暗示,准时于8时醒来,约9时则寻找冷开水,然后很快喝下去。问何故.则诉口干,但他矢口否认是躺人的指使或催眠师的指令,而是因为口干唇燥,非冷开水而不解渴。有趣的是受术者并不看表,就能按时醒来,并在指令规定的时间内突然感到口干唇燥,甚至在催眠暗示下,要求受术者醒来后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或动作时,也能按时遵照指令执行,受术者自己也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去做。有人认为这是无意识(the unconsciousness)在起作用,主张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受术者在无意识中仍时刻在进行估计,并来忘记所受的指令,如果再进行催眠,则能述及所接受指令的内容和时间。说明觉醒对的心理活动和深催眠时的心理活动是不连贯的、相分离的,而前后两次催眠状态中的心理则是互相连贯的。日本一篇"催眠杀人"的小说生动地描写了"后催眠性暗示"的作用,该小说叙述了一位催眠术医生对一女性病人施行催眠术,指令她如何去杀死丈夫,女病人按催眠术医生的指令杀死了丈夫,当被捕后不能解释杀人的动机和过程。当再次使用催眠术后女病人回忆起是由催眠术医生所指使。这说明暗示在催眠术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施术者应有充分的认识并加以注意,避免不正确的暗示造成不良的后果。
在心身疾患方面的应用
心身疾患是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刺激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所产生的疾病,心身疾患的发病、发展、预后、转归、预防和治疗,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心身疾患所包括的范围很广,大致可分为三大类:植物神经系统障碍、代谢和内分泌障碍以及过敏性疾患。现在,虽然这些疾病都有了相应的躯体治疗措施,但对许多病人来说,还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催眠治疗对心身疾病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施行催眠术治疗心身疾病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发现和揭示心理遭遇,弄清这些矛盾症结的性质以及对患者影响的程度,患者是怎样评价和对待这些遭遇。
第二,改善情绪,提高患者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患者了解性格上所存在的问题。
第三,正确认识和理解心理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消除因躯体疾病所带来新的心理紧张刺激对机体的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