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眼狐狸是人吗:人心管理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6:04:41
 概述
“人心管理”是近年来国内外新兴的一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通过有效的心灵梳理式管理,使员工心态趋向平正,心情达到舒畅,从而自觉自愿地、积极能动地、和谐快乐地、团结合作地实施并完成目标任务。        人心管理的主要方面        人本管理专家认为,领导力的核心是对人的关心。这种关系是私人的,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地说,人心管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管理者要回收拢人心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有人问你:世界上什么投资回报率最高?你会如何回答?日本麦当劳的社长藤田田的答案是:在所有投资中,感情投资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谭小芳老师了解到,藤田田在自己所著的畅销书《我是最会赚钱的人物》中提到,日本麦当劳每年支付巨资给医院,作为保留病床的基金。当职工或家属生病、发生意外,可立刻住院接受治疗。即使在星期天有了急病,也能马上送到指定医院,避免多次转院带来的麻烦。  有人曾问藤田田,如果员工几年不生病,那这笔钱岂不是白花了?藤田田回答:“只要能让职工安心工作,对麦当劳来说就不吃亏。”藤田田的信条是:为职工多花一点钱进行感情投资,如果可以收拢人心,绝对值得。感情投资、收拢人心——能换来员工的积极性,由此所产生的巨大创造力,是其它任何投资都无法比拟的。

2、识“人心”的能力决定一个人的生命得失

  首先,人心管理就要有识人心的能力。比如,岳飞羡慕古代的陈雷和管鲍,他们对朋友的友情如金似石、生死不移,他更感叹在自己的时代,人们前一刻还如胶似漆,情同手足,后一刻却翻脸无情,势如水火。  显然,战场上驰骋纵横、无往不胜的岳飞,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同我们一样困惑、迷茫。他期盼如君子般坦荡荡的理想人际交往,可在现实中,一个能吐露心事的人也很难找到。他明白人心隔肚皮的道理,却没有掌握看穿人心的技巧。如果他懂得一些看穿人心的技巧,说不定还可以避免以"莫须有"的罪名而身首异处的命运。  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想要读懂人心,就要掌握科学的心理技巧和说服方法。好的读心技巧可以让管理者更精明,让员工更有效率,让谈判更顺利,让业绩有更大提升……  有时候,下属一个无意识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能反映出深藏不漏的本意。谭小芳老师建议管理者不要为假象所迷惑,掌握最重要的信息,关键时定能出奇制胜,控制大局。

3、管理人心要会激励人心

  比较有趣的是,“激励”(encouragement)一词的拉丁文的词根“cor”的字面含义就是“心”。“勇气”(courage)一词也同样。有勇气就意味着有心。激励——提供或给予勇气,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给别人心。英国国王里查德一世(1189年至1199年在位)因为他的勇气而受到高度颂扬。你知道抒情诗人怎么称呼他吗?里查德——狮心王。  这些语言的来源告诉我们,当我们在讲到勇气和激励的时候,我们并不仅仅是指现代贺卡上所用的那些动情的辞藻。相反,在这种情境中,“心”这个词意味着当面对巨大挑战的时候的勇气,当面对着巨大困难的时候所拥有的希望,以及即使面对很大变数的情况下依然不屈不挠地要努力做到最好的决心。  在创造社会资本的过程中,领导者激励人心,使得人们团结在一起并彼此帮助。当领导者要求人们具有某些价值观或是达到组织的目标的时候,他们需要激励、鼓舞员工依靠自己的能力全力以赴——即使承受许多压力。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鼓励。鼓励会提高绩效,巩固我们的决心,并且会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否则的话,为什么要面对着观众表演?为什么不干脆对着空房子唱歌,在空的舞台上演出,或者自娱自乐?为了做得最好,我们需要掌声而且需要知道我们和其他人是相联的。我们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鼓励和力量。        人心管理的主要体现         首先,心术要正。企业领导者都希望自己的员工为人要直,做到“不贪、不拿、不占”的三不要。也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员工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其次,要有必胜的决心。企业领导者为得到最好的结果,都希望员工可以不畏困难,拥有必胜的决心,这样的气势保证了最佳结果的出现; 再次,要有持之以恒的恒心。无论是处于哪个岗位的员工,都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待工作能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管子》的“人心管理”         管子》是一部中国古代经济管理学的百科全书。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诸侯霸主。由于《管子》一书讨论了经济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各朝各代都有其现实意义,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颇大。即使到了今天新经济时代,《管子》对于当代中国新一代的企业家也仍然有其特殊的意义及伟大的启示。  《管子》一书讨论了经济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各朝各代都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实际影响很大,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从现代经济管理的角度着眼,《管子》是一部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专著。同时,《管子》涉及到经济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论述之具体,堪称为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方面极有价值的一部百科全书。  《管子》是以管仲名义而成书。《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着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由此可知,司马迁也认为《管子》为管仲所作,因此,我们说《管子》是管仲所作应该是无异义的。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曾辅佐齐恒公,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为主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管仲的思想,产生于诸子百家学派形成之前,亦影响了后来诸子百家的思想架构,尤其是他的管理思想和实行的措施,更为后来诸子所称道。就如孔子,除了对周公之前的圣贤极为赞赏外,对后代的政治大家都很少置评,但在《论语·宪问》篇中却对管仲由衷地钦佩,发出赞美之辞:“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并且赞不绝口:“如其仁!如其仁!”因此,管仲的政治成就及其思想,在后来的诸子之中都是完全被认可的。  管子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 “心的管理”是其管理思想的核心。从《管子》“人心管理”的思想出发,探讨其蕴涵的关于人和人才的深刻认识,这对现代企业科学管理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管子》对人的认识

  现代企业中,提倡“以人为本”。《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虽然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以人为本”的提出代表了企业管理的深层革命,突破了原有的“以物为本”的模式,标志着现代管理学的日趋成熟与升华。但就严格意义而言,西方当代如诺基亚所扛出的“以人为本”的大旗,实质上都还只是在初基层次,认识到的只是人作为手段的价值,或称为“手段善”,即善待于己有价值者,也就是把人当为“资本”的“以人为本”。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还是在深厚的中国文化精蕴中才能存在,才能体现,才能实现。因为在人类历史上真正具智慧、能深入,而谈所谓“人”的问题的文化只有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即如:《牧民》有说:“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时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量民力,则无事不成。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不偷取一时,则民无怨心。不欺民,则下亲其上。” 以《管子》为例,则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真实含蕴“以人为本”的精旨思想,自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均无不以“重民”、“恤民”、“善民”、“安民”、“惠民”等为其思想要冲,而宏大其精神。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文化,实质上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文化。  在充满智慧、精蕴的《管子》思想体系中最为精要的是:调和自利与利人的矛盾,辩证自利与利人的统一。《管子》中自利与利人辩证统一的精辟智慧,对现代经济管理学方面而言,远超过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亚当·斯密等人的理念,尤其是《白心》中所说:“非吾仪,虽利不为;非吾当,虽利不行;非吾道,虽利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辩证思想,置之千古万世,掷地有声,确不可移。《管子》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结,从另一方面而论又是一种内在的“善”、动力。 《形势解》中所说:“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管子》主要思想精华之一就是“自利”与“利人”的辩证统一,也就是与《易经一乾文言》中所说的“以美利利天下,而不言所利,大矣哉”的“义利不二”的思想是相同的。西方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比人人追求公共利益而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更大;泰勒则把人视为追求一己之利益的“经济人”;孟德维尔则更明确提出“私恶即公益”的著名论断。这种价值观念越来越受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认同,企业的自利性是天经地义的,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同时这种自利本身在西方学者眼中就存有道德合理性。但“自利”的根本是在“利人”的前提之下,也就是经济效益如存在于社会效益之中,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不可分割的“不二”的“共命体”。唯有在如《管子》中主张的“自利”与“利人”辩证的统一的思想主导之下,现代企业的管理方面才能超越西方管理学的片面性与机械性,而得以升华到“自利利人”,“己达达人”的“以人为本”的企业公益境界。因此,《管子》对于现代企业最主要的、最重要的不是其中的管理方法或管理方案,而应该是它的管理思想,即如何管理“人心”的管理思想。

2.管子对人才的认识

  在《管子》中阐释“人心管理”最精辟的是《心术上下》和《白心》、《内业》诸篇,这四篇后世通称为“管子四篇”。《霸言》说:“争天下者,必先争于人。”《管子》“以人为本”的先机,一言道尽。“必先争于人”,是“争于”哪一类“人”呢?《管子·内业》中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又说:“凡人之性也,必也平正。”“正德”、“心静”就是“平正”,也就是所“争之人”必须达到和具足“内静外敬”的涵养。内心沉静,外表敦敬,人性自然趋于“大定”,道德修养即可完成。  《侈靡》中说:“若夫教者,标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邃然若皓月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人们从内心中真切地感受到、体验到一种远静动人,悲情怨解,令人神往至高无上的美德,从而达到“贤者不肖者化焉”的境界。 “必也争于人”是“争于”这种“贤者不肖者化焉”的“人”,也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3.管子对人才德性修养培养(管理)的见地

  如何提高、培养这一类人的德性修养,《管子》提出“静因之道”。《心术上》说:“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无知(虚灵),其应物也若偶之(如实反应),静因之道也。”有道君子内心要保持虚灵不昧,摈除私欲成见,因循客观事物,如明镜一样应物反映。具体而言,就是“天曰虚,地曰静,乃不忒。洁其宫(心),开其门(六根),去私毋言,神明若存。”人的内心犹如房宫,首先要打扫清洁,客人才好进来。故要去除私欲成见,以“虚”“洁”相待,如此耳目等六官才能合适地洞开门户,完美地、主动地吸收道德教化。这就是“静因之道”。  “静因之道”也就是“人心的管理之道”。《内业》说:“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何谓解之?在于心治。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又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在先秦诸子之学中,首开“心学”之论的当是《管子》,后来的《庄子》、《荀子》等都秉受了他的影响,对于“心体”展开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探讨。尤其是后来的禅宗,更是吸取了《管子》中的“治心”、“安心”等的思想作为“明心见性”的方法论。《管子》在对于“人”和“心”的问题上作出深入的探讨和论说,可以说是极其独特也是极其别致的,尤其是在“心性”思想方面别具一格,也是《管子》在“心的管理”方面的卓越之处。  《心术上》:“心之在体,君之位也。”《管子》的“心术”,是指心的作用和功能。《心术上》首先指出“心”在人体中是居于主导、君的位置,说明“心”的重要性。《心术下》:“圣人载物,不为物使。心安则国安,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其中“心安则国安,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和《内业》中:“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虽有所重复,除“乱简”之外,还应看出“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此思想殊胜之处,充分说明“治心”、“安心”、则“百姓治矣”的道理,同时,更说明“心的管理”的重要性。  《心术下》:“中不精者,心不治。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内心不专一,则心也就无法宁静。内心不充实,则心也就无法致远;内心不正则行为乖失百姓则不奉从。因此领导者内心要如天一样的毫无私情妄欲,才能普覆天下。要如地一样的毫无私情妄欲,才能承受天下。内心不能宁静,不能致远,是因为私情妄欲所致,内心为私情妄欲所障,天下之民焉得不乱。  《管子》四篇中对于“心的管理”一再重视强调,可见在《管子》管理思想的体系中“心的管理”是占主导地位的。恰恰是“心的管理”对于历代的中国文化思想中有其殊胜的影响外,还居于主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内在精蕴起到了引导作用,也开启了智慧和德行的民族情性。  《管子》同时还将“心体”上升到“道”的层面,更是成为后世禅宗心学的借鉴。《管子》首开了中国独特的管理“心”的思想体系,对于现代全球人类“心智”和“德行”的提升都有其具体的、可遵循的、可持续的可资学习和借镜之处。它对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进行深化和升华,使得现代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更好地培养和利用人才,通过对“人心的管理”使人才能够尽其所才,为企业、社会、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