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牛皮沙发:大伯之忧与“农家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0:12:57
大伯之忧与“农家乐” 本报记者 魏永刚

我的老家在山西长治市平顺县,63岁的魏松科是我的本家大伯,他住在阳高乡东坪村,1974年退伍回村后就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大伯带着村里人,忙修地,忙承包,忙栽树,忙生产,忙了几十年。这两三年,县里提倡发展旅游,大伯心花怒放。他说:“咱这地方山好水好,土地不多,要建工厂找不到地方,但发展旅游真是走对了路,相信谁来这里看看都会喜欢的。”

为了响应县里的号召,大伯带领大伙儿在村里搞建设,发展旅游,热火朝天干起来。他先是把村下的一片乱石滩改造成了绿油油的草坪,在草坪的外围还安装了石碾子、石磨,修起了石头桌凳,营造出一方宁静的天地。他又和村里人一道,从好几里地外开凿出长长的石条,认真整修了村里的栏杆,建起了一两千米长的石头栏杆。他还按照城里人的标准改造村里的窑洞,铺上地板砖,买来席梦思床,办起了农家旅社。不仅如此,他还费尽口舌给村里人做思想工作,帮助村里人整修房屋……

几年下来,村里的面貌有了新变化,走进山沟,远远就可以看见山坡上绿树丛中映出的粉墙。遗憾的是,经过这样一番努力,这两三年来村里没有来过一个旅游的人。

这次我回乡蹲点调研又见到大伯,他的喜悦变成了一脸忧愁:咱农民搞不了旅游吗?农民搞旅游应该怎么搞?

大伯提出了一个大问题。

“农家乐”作为一种旅游业态,应该“乐”在农家,而这个农家乐的“农家”并不是一家一户的概念。作为旅游的“农家乐”需要一种整体的思路,要让游客能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感受到农家的气息。而大伯的村子只有十几户人家、几十口人,如果周边村里形不成农家乐的旅游气氛,单单这样一个小村是很难发展起来的。试想,客人来了不用半小时,小村就走遍了,还怎么“游”呢?因此,发展农家乐需要在一个较大范围来规划,形成“游”的大环境。

大伯这几年还有一个体会:发展农家乐,很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客人的吃饭问题。农村的许多农产品,都是农民自己家地里种的,城里人来了,当然吃起来放心。大伯说,农民做饭的过程却不能让城里人放心,卫生过不了关,城里人就不敢留下来吃饭。看了山,看了水,却留不下“饭钱”。所以发展农家乐,还需要在留客人吃饭上下点功夫。

归根结底,发展农家乐需要农民更新观念,需要培养一批新农民。大伯对我讲了一件令他苦恼的事:村里盛产花椒,但都是以大麻袋卖给小贩。大伯定制了一批可以装半斤、一斤的包装袋,希望包装后的花椒能卖个高价钱。但农村妇女在装袋子时总要缺斤少两。他去做工作,这些妇女回答说:“我们买的东西不也有分量不够的吗?我们当然要少装点。”这让他哭笑不得。他说:“不提高农民素养,就难以发展旅游”。发展农家乐主体还得靠农民。我们需要在修路、建旅社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但更需要在培养农民上费心思。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新农民就难有新农村。

“农家乐”眼下成为不少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这种旅游方式轻松自在,既增强了城里人对农村的认识,达到了放松身心的目的,也让农民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有了好山好水,要发展农家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