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柠时光学霸笔记咋样:[英]培根《新工具》(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3:36:00
目录
◆ 序言    P.1——6.
◆ 第一卷:1-50    P.6——28.
◆ 第一卷:51-70   P.28——51.
◆ 第一卷:71-90   P.51——78.
◆ 第一卷:91-115 P.78——97.
◆ 第一卷:116-130 P.97——114.
◆ 第二卷:1-10   P.115——128.
◆ 第二卷:11-20  P.128——176.
◆ 第二卷:21-30  P.176——201.
◆第二卷:31-39  P.201——245.
◆ 第二卷:40-48  P.245——300.
◆ 第二卷:49-52  P.300——321.
※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许宝骙 译
新工具①序言
有些人自认把自然界的法则作为已被搜寻出来和已被了解明白的东西来加以规定,无论是出于简单化的保证的口吻,或者是出于职业化的矫饰的说法,都会给哲学以及各门科学带来很大的损害。因为,他们这样做固然能够成功地引得人们相信,却也同样有效地压熄了和停止了人们的探讨;而破坏和截断他人努力这一点的害处是多于他们自己努力所获得的好处的。另一方面,亦有些人采取了相反的途径,断言绝对没有任何事物是可解的——无论他们之得到这种见解是由于对古代诡辩家的憎恨,或者是由于心灵的游移无准,甚至是由于对学问的专心——他们这样无疑是推进了理性对知的要求,而这正是不可鄙薄之处;但是他们却既非从真的原则出发,也没有归到正确的结论,热情和矫气又把他们带领得过远了。②较古的希腊人③(他们的著作已轶)则本着较好的判断在这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对一切事物都擅敢论断,另一个极端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敢希望了解——之间采取了折中的立场。他们虽然经常痛苦地抱怨着探讨之不易,事物之难知,有如不耐性的马匹用力咬其衔铁,可是他们仍毫不放松尾追他们的对象,竭力与自然相搏;他们认为(似乎是这样)事物究竟是否可解这个问题不是辩论所能解决的,只有靠试验才能解决。可是他们,由于一味信赖自己理解的力量,也不曾应用什么规矩绳墨,而是把一切事物都诉诸艰苦的思维,诉诸心灵的不断动作和运用。
① 拉丁文为NovumOrganum,这是针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 tle)所著《工具论》(Organum)一书而命名的。——译者
② 关于上述两种学派,参看一卷六七条。——译者
③ 参看一卷七一条。——译者
至于我的方法,做起来虽然困难,说明却很容易。它是这样的:我提议建立一列通到准确性的循序升进的阶梯。感官的证验,在某种校正过程的帮助和防护之下,我是要保留使用的。至于那继感官活动而起的心灵动作,大部分我都加以排斥;我要直接以简单的感宫知觉为起点,另外开拓一条新的准确的通路,让心灵循以行进。这一点的必要性显然早被那些重视逻辑①的人们所感到;他们之重视逻辑就表明他们是在为理解力寻求帮助,就表明他们对于心灵的那种自然的和自发的过程没有信心。但是,当心灵经过日常生活中的交接和行事已被一些不健全的学说所占据,已被一些虚妄的想象所围困的时候,这个药方就嫌来得太迟,不能有所补救了。因此,逻辑一术,既是(如我所说)来救已晚,既是已经无法把事情改正,就不但没有发现真理的效果,反而把一些错误固定起来。我们现在要想恢复一种健全和健康的情况,只剩有一条途径——这就是,把理解力的全部动作另作一番开始,对心灵本身从一起始就不任其自流,而要步步加以引导;而且这事还要做得象机器所做的一样。譬如,在机械力的事物方面,如果人们赤手从事而不借助于工具的力量,同样,在智力的事物方面,如果人们也一无凭借而仅靠赤裸裸的理解力去进行工作,那么,纵使他们联合起来尽其最大的努力,他们所能力试和所能成就的东西恐怕总是很有限的。现在(且在这个例子上稍停来深入透视一下)我们设想有一座巨大的方塔为了要表彰武功或其他伟绩而须移往他处,而人们竟赤手空拳来从事工作,试问一个清醒的旁观者要不要认为他们是疯了呢?假如他们更去招请较多的人手,以为那样就能把事情办妥,试问这位旁观者岂不要认为他们是疯得更厉害了么?假如他们又进而有所挑选,屏去老弱而专用精壮有力的人手,试问这位旁观者能不认为他们更是疯到空前的程度了么?最后,假如他们还不满足于这种办法而决计求助于体育运动的方术,叫所有人手都按照运动方术的规则把手臂筋内抹上油,搽上药,前来办事,试问这位旁观者岂不要喊叫出来,说他们只是在用尽苦心来表示自己疯得有方法、疯得有计划么?而人们在智力的事情方面亦正是这样来进行的——也正是同样作发疯的努力,也正是同样求无用的并力。他们也是希望从人数和合作中,或者从个人智慧的卓越和敏锐中,得出伟大的事物;是的,他们也还曾力图使用逻辑来加强理解力,正如用运动方术之加强筋肉。但是他们的一切这些勤苦和努力,在一个真正的判断说来,只不过是始终使用着赤裸裸的智力罢了。实则,每一巨大的工作,如果没有工具和机器而只用人的双手去做,无论是每人用力或者是大家合力,都显然是不可能的。
① 拉丁文原本中把dialectica 和logica 两个名词,有时交替使用,有时分别使用,而英文本一律译作logie。按:dialectica 是古希腊学者们以对话问难的办法追出矛盾,求得真理,克服论敌的一种方术(为别于后来的名同而实异的“辩证法”起见,拟译为“问难术”),三段论式的逻辑是和它有联系但也有不同的。如本序言中所有“逻辑”字样,似可据原本改译。以后各条,不——具注。——译者
在提出这些前提之后,我还有两件事情要提醒人们不要忽视。第一点,当我想到要减少反对和愤慨,我看到可幸的结果是,古人们所应有的荣誉和尊崇并未由我而有所触动或有所降减;而我是既能实现我的计划又能收到谦抑的效果的。假如我是宣称与古人走同一道路,而我却要产出较好的事物,那么,在我和古人之间就必然会在智慧的能力或卓越性方面发生一种比较和竞赛(无论用什么技巧的词令也是不可避免的)。虽说这也并没有什么不合法或什么新奇之处(如果古人对于什么事物有了错误的了解和错误的论定,我又为什么不可使用大家所共有的自由来和它立异呢?)但是这一争论,不论怎样正当和可恕,以我的力量来自量,终将是一个不相匹敌的争论。但是,由于我的目的只是要为理解力开拓一条新路,而这条新路乃是古人所未曾试行、所未曾知道的,那么情事就完全不同了。在这里,门户派别的热气是没有了;我只是作为一个指路的向导而出现,而这又是一个权威很小的职务,依赖于某种幸运者多,依赖于能力和卓越性者少。这一点是仅关于人的方面的,就说到这里。至于我所要提醒人们的另一点,则是关于事情本身的。
希望大家记住,无论对于现在盛行的那种哲学,或者对于从前已经提出或今后可能提出的比较更为正确和更为完备的哲学,我都是绝不愿有所干涉的。因为我并不反对使用这种已被公认的哲学或其他类闲的哲学来供争论的题材,来供谈话的装饰,来供教授讲学之用,以至来供生活职业之用。不仅如此,我还进一步公开宣布,我所要提出的哲学是无甚可用于那些用途的。它不是摆在途中的。它不是能够在过路时猝然拾起的。它不求合于先入的概念,以谄媚人们的理解。除了它的效用和效果可以共见外,它也不会降低到适于一般俗人的了解。
因此、就让知识中有双流两派吧(这会是对二者都有好处的);同样,也让哲学家中有两族或两支吧——二者不是敌对或相反的,而是借相互服务而结合在一起的。简言之,有一种培养知识的方法,另有一种发明知识的方法,我们就听其并存吧。
谁认为前一种知识比较可取,不论是由于他们心情急躁,或者是由于他们萦心业务,或者是由于他们缺乏智力来收蓄那另一种知识(多数人的情况必然是这样),我都愿意他们能够满其所欲,得其所求,但是如果另外有人不满足于停留在和仅仅使用那已经发现的知识,而渴欲进一步有所钻掘;渴欲不是在辩论中征服论敌而是在行动中征服自然;渴欲寻求不是那美妙的、或然的揣测而是准确的,可以论证的知识;那么,我就要邀请他们全体都作为知识的真正的儿子来和我联合起来,使我们经过罪人所踏到的自然的外院,最后还能找到一条道路来进入它的内室。现在,为使我的意思更加清楚并以命名的办法来使事物变得熟习起见,我把上述两种方法或两条道路之一叫作人心的冒测,①而另一个则叫作对自然的解释。
① 拉丁文为anticipatio,英译文为anticipation;培根使用这字,有其独具的意义,一卷一九、二六两条中有确切的说明;通常译作“预测”或“推测”,似不切当;我试译为“冒测”,以供商榷。——译者
此外,我还有一项请求。在我自己这方面,我已决定小心和努力,不仅要使我所提出的东西是真实的,而且还要把它们表达得在不论具有怎样奇怪成见和奇怪障碍的人心之前都不粗硬,都不难受。但对一另方面,我也不能说没有理由(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学术和知识的复兴工作当中)要求人们给我一种优遇作为报答,而这就是:假如有人要对我的那些思考形成一种意见和判断,不论是出于他们自己的观察,或者是出于一大堆的权威,又或者是出于一些论证的形式(这些形式现在已经取得了象法律一样的强制力),我总请他不要希望能够于顺路一过之中来做这事;请他要把事情彻底考察一番;请他要把我所描写、所规划的道路亲身小试一下;请他要让自己的思想对经验所见证的自然的精微熟习起来;还请他要以适度的耐心和应有的迟缓把自己心上根深蒂固的腐坏习惯加以改正:当这一切都己做到而他开始成为他自己的主人时,那就请他(假如他愿意)使用他自己的判断吧。
第一卷:1-50
语录①
——关于解释自然和关于人的领域——
第一卷②
第一章

人作为自然界的臣相③和解释者,他所能做、所能懂的只是如他在事实中或思想中对自然进程所已观察到的那样多,也仅仅那样多:在此以外,他是既无所知,亦不能有所作为。(批注:指出个人认识的有限性。)
① 拉丁文为aphorismi,英译文为aphorism;培根在一卷八六条中对这种文体有所述说,我据以译作“语录”,试供商榷。——译者
② 本卷一三○条,旨在“先为人心做好准备,以便它去理解并接受下卷所说的东西”。这又从两方面来做:一方面,首先“刷洗、打扫和铲平心的地面”,就是廓清“某些旧见解的强烈成见”(一至一一五条,是“破坏部分”);然后,另一方面,“还要把心放在一个好的位置亦可说是一个便利的方位上去看摆在它面前的东西”,就是使人们对所介绍的新事物不先存“一种虚妄的预想或预期”而先得“一些健全的和真确的看法”(一一六至一三○条,为下卷——或可说是建设部分——预作交代)。前一方面或前一部分,按其内容实质说,包含着三个驳辩:一是关于任其自流的人类天然理性的驳辩,二是关于论证的驳辩,三是关于学说亦即关于公认的哲学体系和教义的驳辩。参看一卷一一五条。——译者
③拉丁文为naturaeminister,英译文作servantOfnature;英译本原注指出:据该伦(Galen,公元第二世纪时希腊名医)在其著作中所屡次引述,希波克拉特(Hippocratos,公元前第五世纪时希腊名医,号称“医学之父”)曾称医生为naturaeminister。这句话似乎是说医生有“参赞造化”的作用;培根袭用此词来说明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似乎亦有此意;若译为“臣仆”或“仆从”,似未尽达,故译作“臣相”,试供商榷。——译者

赤手做工,不能产生多大效果;理解力如听其自理,也是一样。
事功是要靠工具和助力来做出的,这对于理解力和对于手是同样的需要。①手用的工具不外是供以动力或加以引导,同样,心用的工具也不外是对理解力提供启示或示以警告。(批注:提示方法对于思维的重要性。)
① 参看序言第二节。——译者

人类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一;因为凡不知原因时即不能产生结果。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②而凡在思辨中为原因者在动作中则为法则。(批注:服从‘客观性’,是一切正确认识的基础。自古华山一条路。)
② 参看一卷一二九条,七节;二卷一、二、三、四诸条。——译者

在获致事功方面,人所能做的一切只是把一些自然物体加以分合。此外则是自然自己在其内部去做的了。③(批注:‘客观定义’为‘客观逻辑’服务。)
③ 在一卷七五条中,培根似乎否定了这条所说的意思。他在另一著作“DeAugmentisscientiarum”二卷二章中又企图把这两种见地结合起来。
五①
着眼于事功的自然研究是为机械学家、数学家、医生、②炼金家和幻术家所从事着;但都(如现在的情况)努力甚微,成功亦少。(批注:‘方法’不当。)
① 参看一卷八五条。——译者
② 克钦(G.W.Kitchin)评注说:说到机械学家、数学家和医生,培根的这段评议就在他著作此书时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那时,机械学方面已经产生了速度计量器、望远镜和其他一些有用的巧制;数学方面亦有开普勒(Kepler)和伽利略(Galileo)等人大堪矜夸;而哈维(Harvey)和吉尔伯忒(Gilbert)的一些发现则为医学研究开辟着新的天地。

期望能够做出从来未曾做出过的事而不用从来未曾试用过的办法,这是不健全的空想,是自相矛盾的。(批注:提醒人们:客观认识的方式,是可变的。)

从许多书籍和许多制造品看来,心和手所产出的东西是很多了,但所有这些花样乃是出于少数已知事物的精化和引申,而无关于原理③的数目。(批注:具体认识,还不足以构成‘科学体系’。所以,‘原理’问题,非常重要。)
③ 参看一卷八五、一○三、一○四诸条。——译者

并且,已得的一些事功又还是得自偶遇和经验④而非出于科学;因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科学还只不过是把若干已经发现的事物加以妥善调整并予以提出的一些体系,而并不是什么发明新事功的方法或对新事功的指导。(批注:培根注意到:从‘科学事实’到‘科学抽象’,更需要合理的思维方式。)
④ 拉丁本原文为experientiae,英文本译作experiment。弗勒(Fowler)教授指出,这是指感觉经验而言,有别于通过正当指导的观察和实验。——译者

在各种科学当中,几乎一切毛病的原因和根源都在这一点:我们于虚妄地称赞和颂扬人心的能力之余,却忽略了给它寻求真正的帮助。(批注:‘科学事实’与‘科学发现’,如果不能带来‘思维方式’的突破,还不能算是真正成功。)
一○
自然的精微较之感宫和理解力的精微远远高出若干倍①,因此,人们所醉心的一切“象煞有介事”的沉思、揣想和诠释等等实如盲人暗摸,离题甚远,②只是没有人在旁注视罢了。(批注:客观存在层次的多样性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① 克钦指出,关于这种自然的精微,培根似乎认为,要查究到隐秘过程和隐秘结构,要发现出法式,就可揭示出来,阅读第二卷可见。——译者
② 若照拉丁本原文字面宜译,应译作“实是发疯的事”。揣其意思是:这些揣想既是根据对于这事的不确当的想法而作,所以必然远远摸不着真理的边,看来只象是发疯,正如一个蒙住眼捉迷藏的人在旁观者看来象是在发疯一样。
一一③
正如现有的科学不能帮助我们找出新事功,现有的逻辑亦不能帮助我们找出新科学。(批注:即使坚持了‘客观性’,也会使人发生认识的停滞。)
③ 弗勒指出,从一一到一四条应当连起来看;它们说明培根对于旧逻辑的总的非难。——译者
一二
现在所使用的逻辑,与其说是帮助着追求真理,毋宁说是帮助着把建筑在流行概念上面的许多错误固定下来并巩固起来。所以它是害多于益。(批注:不应该‘责怪’工具,而应该‘谴责’那些使用工具的人。把认识方式‘绝对化’,并不符合‘客观性’的本质要求。)
一三
三段论式不是应用于科学的第一性原理,①应用于中间性原理又属徒劳;这都是由于它本不足以匹对自然的精微之故。所以它是只就命题迫人同意,而不抓住事物本身。(批注:只能证明,亚氏对‘客观性’认识的‘处理’还比较粗糙。)
① 弗勒指出,这相当于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最后原理”;他经常申言,这种“最后原理”既是三段论所从以出发的最后大前提,所以它本身是不容更用三段论式来证明的。——译者
一四
三段论式为命题所组成,命题为字所组成,而字则是概念的符号。所以假如概念本身(这是这事情的根子)是混乱的以及是过于草率地从事实抽出来的,那么其上层建筑物就不可能坚固。所以 我们的唯一希望乃在一个真正的归纳法②。(批注:这实际上是一个对概念‘客观性’界定的问题。也是认识的核心问题。)
② 这里第一次提到真正的归纳法。参看一卷一○四、一○五、一○六条;注意一七、六九和一○五诸条中对普通归纳法的批判。——译者
一五③
我们的许多概念,(无论是逻辑的或是物理的)都并不健全。“本体”、“属性”、“能动”、“受动”及“本质”自身,都不是健全的概念;其他如“轻”、“重”、“浓”、“稀”、“湿”、“燥”、“生成”、“坏灭”、“吸引”、“排拒”、“元素”、“物质”、“法式”以及诸如此类的概念,就更加不健全了。它们都是凭空构想的,都是界说得不当的。(批注:‘不准确’还不算谬误的‘要害’,‘最可恨’就是现代诡辩论在 ‘抽象与具体’之间,把概念‘掏空’!)
③ 本条和下一条应与一卷六○条合看。——译者
一六
我们的另一些属于较狭一种的概念,如“人”、“狗”、“鸽”等等,以及另一些属于感官直接知觉的概念,如“冷”、“热”、“黑”、“白”等等,其实质性不致把我们引入迷误;但即便是这些概念有时仍不免因物质的流动变易和事物彼此掺合之故而发生混乱。至于迄今为人们所采用的一切其他概念,那就仅是些漫想,不是用适当的方法从事物抽出而形成起来的。”(批注:理由牵强。)
一七
这种任意性和漫想性,在原理的构成中也不减于在概念的形成中;甚至即在那些确借普通归纳法①而获得的原理中也不例外;不过总以在使用三段论式所绎出的原理以及较低级的命题中为更多得多。(批注:有歧义,总能找到主观原因。)
① 弗勒指出,这是指那种仅凭简单枚举的归纳法,有别于培根自己所要用以代之的科学的归纳法。参看一卷六九、一○五两条。——译者
一八
科学当中迄今所做到的一些发现是邻于流俗概念,很少钻过表面,为要钻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必须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一条更为确实和更有保障的道路从事物引申而得;必须替智力的动作引进一个更好和更准确的方法。(批注:概念是主观认识客观的唯一载体,也是最容易出现客观性偏差的地方。)
一九
钻求和发现真理,只有亦只能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飞越到最普遍的原理,其真理性即被视为已定而不可动摇,而由这些原则进而去判断,进而去发现一些中级的公理。这是现在流行的方法。另一条道路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引出一些原理,经由逐步而无间断的上升,直至最后才达到最普通的原理。这是正确的方法,但迄今还未试行过。①(批注:在保证客观性前提下的两种认识方式:从一般推广到个别,通常起到巩固和完善作用;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可以获得重大突破。培根认为,这是他当时的一个新发现。)
① 参看约翰·密尔(J.S.Mill)对这条的批评,见他所著《逻辑》一书第六卷第五章第五节。(参看一卷二二、一○四两条。——译者)
二○
理解力如任其自流,就会自然采取与逻辑秩序正相吻合的那一进程(就是走前一条道路)。因为心灵总是渴欲跳到具有较高普遍性的地位,以便在那里停歇下来;而且这样之后不久就倦于实验。但这个毛病确又为逻辑所加重,因为逻辑的论辩有其秩序性和严正性。①(批注:只要有客观性,‘逻辑’不应该‘排斥’任何新概念。不合‘主观逻辑’的东西,未必不合‘客观逻辑’。)
① 本条中的几个“逻辑”字样,在拉丁文原本均为dialectica。——译者
二一
理解力如任其自流,在一个清醒的、沉静的和严肃的心灵说来,特别是如果它没有被一些公认的学说所障碍的话,它亦会在另一条即正确的道路上略略试步,但浅尝辄止;因为理解力这东西,除非得到指导和帮助,本是不足以匹敌、不配来抗对事物的奥秘的。(批注:无论怎样‘理解’,‘客观性’都是第一位的。)
二二
上述两条道路都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出发,都是止息于最高普通性的东西;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无限的不同。前者对于经验和特殊的东西只是瞥眼而过,而后者则是适当地和按序地贯注于它们。还有,前者是开始时就一下子建立起某些抽象的、无用的、普遍的东西,而后者则是逐渐循级上升到自然秩序中先在的而为人们知道得较明白的东西。②(批注:从具体归纳中认识和发现一般规律。)
② 参看二卷四条二节。——译者
二三
人心的假象①和神意的理念②二者之间有绝大的不同。这也就是说,某些空洞的教条和象在自然中所见到的那样标示在创造上的一些真正的钤记与标志这二者之间有绝大的不同。”(批注:把‘现象’当作‘本质’的情况,十分普遍。)
① Idola 一词,在墙根用来(照这里的上下文看来),不是指什么崇拜的对象,而是说一种幻象或假象——这是希腊字的原义。弗勒在注中指出,培根在CogitataetVisa 一书中(第十四段)还曾使用spectra 一词(分光景,有幻景之意——译者)作为和idola 一词有同样力量的字眼。
② 神意的理念(divinaementisideae)这一用语系直接借自柏拉图(Plato);但培根在这里用来,显然不是柏拉图所讲的那种脱离物质的理型之本义,而具有他自己所赋予的特定意义,由本条下句的补充说明可见;又,一卷一二四条中亦有大意相同的说明。——译者
二四③
由论辩而建立起来的原理,不会对新事功的发现有什么效用,这是因为自然的精微远较论辩的精微高出多少倍。但由特殊的东西而适当地和循序地形成起来的④原理,则会很容易地发现通到新的特殊的东西的道路,并从而使各门科学活跃起来。(批注:主观推理‘归纳’,远不如客观事实‘归纳’。)
③ 参看一卷一二一条三节。——译者
④ 拉丁本原文是abstracta,英文本译作formed,意义不够确切,应译作“抽象出来的”。——译者
二五
现在所使用的一些原理,因为仅是由贫乏的和手工性的经验①以及很少一些最普通常见的特殊的东西提示而来,故其大部分的范围都仅仅恰合于这些东西而把它们包收在内;那么,它们之不会导向新的特殊的东西也就无足怪了。而若是有些前所未察和前所不知的相反事例偶然撞来,这原理则借略作一些无关宏旨的区划而获救并得保存下去②;而其实只有改正这公理本身才是真正的途径。(批注:在培根看来,客观认识不能深入发展,与思维方式因循守旧有关。)
① 克钦提示说,这或许是指上文第二条所论赤手做工不用工具的情况来说的。——译者
② 弗勒注释说:例如,在伽利略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物体坠地的时间长短是与其重量成反比例的。但有些物体,例如火焰,却并不下落而是上升。对于这一例外,人们于是就用轻浮这条原理来解释,说轻的物体则是向上的。又如,古代天大学中有一条假设,说天体一定都是圆满的。但伽利略却借望远镜发现了月球存有着凹陷。这时人们便解答说,那些凹陷处必是填满着透明的晶体的。——译者
二六
为区别清楚起见,人类理性以上述那种通用方式应用于自然问题而得出的结论,我名之为对自然的冒测(指其粗率和未成熟而言人至于另一种经由一个正当的和有方法的过程而从事实抽出的理论,我名之为对自然的解释。(批注:培根评价,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基本还停留在感性阶段。‘主观性’相当明显。)
二七
对于同意这一点说来,冒测颇是一个足够强固的根据;因为即使人们都疯了而都疯得一样,他们彼此之间也会很好地取得一致的。(批注:思维‘惯性’。)
二八
就着赢取同意而言,实在说来,冒测还远较解释为有力。因为冒测是搜集为数甚少而且其中大部分又是通常习见的事例而成,所以它能径直触动理解力并充填想象力;至于另一方面,解释则是随时随地搜集到处散见的各种各样的事实而成,所以它不能陡然地打动理解力,因而在当时的意见面前,它就不能不显得粗硬和不协调,很象信仰的一些神秘的东西一样。(批注:无论是否‘愿意接受’,客观本质从来都不会为人所动。所以,任何时候,也只有人的认识去‘适应’它。)
二九
建筑在意见和武断的一些科学当中,冒测和逻辑①是有效用的;因为在那里目标乃是要迫人同意于命题,而不是要掌握事物。(批注:被‘经院哲学’误导。)
① 拉丁本原文为dialectica。——译者
三○
若是使用冒测的办法,纵使尽聚古往今来的一切智者,集合并传递其劳动,在科学方面也永远不会做出什么大的进步;因为在人心里早已造成的根本错误不是靠机能的精良和后来的补救能治好的。(批注:主观性‘闹独立’的结果。)
三一
若期待用在旧事物上加添和移接一些新事物的做法来在科学中取得什么巨大的进步,这是无聊的空想。我们若是不愿意老兜圈子而仅有极微小可鄙的进步,我们就必须从基础上重新开始。(批注:对于认识的‘客观性’而言,一方面必须是‘具体的’、‘确定的’,否则,就无所谓‘判断’;另一方面,认识的‘方式’(即角度)又是可以调整的,因此,才有可能‘深化’。这是两个不同问题,根本不能相互混淆。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既有‘绝对化’的倾向,更有‘诡辩论’的状况。这些表现形式,都是因为人的‘主观性’在‘捣鬼’的缘故。)
三二①
古代著作家——实在是一切古代著作家——的荣誉并未有所触动;因为我所挑起的较量并非属于智慧和才具,而是属于道路和方法,并且我所自任的角色又不是一个裁判宫,而只是一个向导员。(批注:暗批‘主观性’权威。)
有一点必须明白地声明:要用冒测的办法(也就是说,要用现所通用的推论的办法)来对我的方法或这个方法所导致的一些发现做出什么裁判,那是不会恰当的;一个自身正被审判着的法庭所做出的判词,当然不能强我去服从它。(批注:反对‘主观逻辑’坚持‘客观逻辑’的唯一办法,就是用‘事实确证’。)
① 参看序言第三节。——译者
三四
即使只想把我所提出的东西对人们传授和解说明白,也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人们对于那本身其实是新的事物也总是要参照着旧的事物去领会。(批注:这也是‘主观性’以‘思维习惯’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普遍的‘惰性’。)
三五
保加(Borgia)关于法军征意一役曾经这样说过:他们只是手执粉笔前来画出自己的寓所,并不是使用武器来打开自己的进路。①我亦愿意使我的学说同样平平静静地进入那适于接受它和能够接受它的人心之中;因为,凡分歧是发生在第一性原则和概念自身以及甚至是在论证的形式的时候,驳辩总是应用不上的。(批注:为了捍卫‘客观性’,培根把一切可能的敌人,都挡在门外了。)
①克钦指出:这个保加就是亚力山大第六(AlexanderVI);所说法军征意一役是指查理第八(CharlesVIII) 于公元一四九四年,在五个月之内就征遍了意大利。——译者
三六
我们的传授方法只有一条,简单明了他说来就是:我们必须把人们引导到特殊的东西本身,引导到特殊的东西的系列和秩序;而人们在自己一方面呢,则必须强制自己暂把他们的概念撇在一边,而开始使自己与事实熟习起来。(批注:放弃先入为主,面对客观事实。这已是一切‘科学思维’的基本‘出发点’。)
三七②
有些人主张确实性是绝对不能获致的,③这学说和我所采取的进行途径在其最初起步时也有一些一致之处;但这两个学说在结局上却远远地分开了,并且是相互反对。主张那种学说的人们只是简单地断言,一切事物都是不可解的;而我固亦断言,若用现所通用的方法,则对自然中的事物确是不能了解多少。但是由此。他们却进至根本破除感官和理解力的权威;而我呢,则进而筹划要供给它们以帮助。(批注:‘主观性’只能根据‘想象’做判断;‘客观性’却是根据‘事实’做判断。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这种‘主观性’作了各种‘伪装’,但是,仍然难以掩盖它在客观上的无比荒谬性。‘马列诡辩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② 本条应与一卷六七条未节以及一二六条合看。——译者
③ 拉丁本原文在这里使用了acatalepsia 一字。参看一卷六七条和注。——译者
三八①
现在劫持着人类理解力并在其中扎下深根的假象和错误的概念,不仅围困着人们的心灵以致真理不得其门而入,而且即在得到门径以后,它们也还要在科学刚刚更新之际聚拢一起来搅扰我们,除非人们预先得到危险警告而尽力增强自己以防御它们的猛攻。(批注:‘主观性’的表现:惯用‘相似性’冒充‘相同性’。)
① 弗勒在注中说:培根的最著名的、无疑亦是《新工具》全书中最重要部分之一的假象学说于本条开始。这里要指出的是,培根所举的诸种假象,其较早的形式(从“AdvancementofLearning”一书中所举可见)乃相当于族类假象、洞穴假象和市场假象三种,而“这一学说所经历的一个实质变化则为剧场假象之随后加入”。这个假象学说遍见于“VaLeriusTerminus”、“AdvancementofLearning”、“TempotisPar-tusMasculus”、“partiSSecundaeDelineatio”、“Distributiooperis”和“DeAug- mentis”等书,而以在《新工具》中所论最为完整。
人们常说,这假象学说在此以前早经培根的那位伟大的同姓者即罗杰·培根(Ro-gerBacon)提出过,他在《opusMajus》一书中曾指出人心的障碍(offendicula)有四种,就是引用不够格的权威、习惯、俗见和掩饰无知井炫示表面知识。但是受理斯(R.Ellis)对这点作了正确的辩驳。他说,一则《Opus Majus》这书当时还仅有手稿,培根恐怕不会看到;二则这位培根所说的“假象”与那位培根所说的“障碍”二者之间并无多大相应合之处。人们之所以想到前者系袭自后者,或许是因为有见于二者所共有的四分法;但我们看到,“假象”在这学说的原始形式下,却是仅有三种而并没有四种。——译者
三九
围困人们心灵的假象共有四类。①为区分明晰起见,我各给以定名:第一类叫作族类的假象,第二类叫作洞穴的假象,第三类叫作市场的假象,第四类叫作剧场的假象。②(批注:皆为‘主观性’所误导。在社会领域尤其明显。)
① 弗勒指出,培根原先曾把这四种假象分为两组,这在一卷六一条开头处还留有痕迹。在介绍剧场假象时,他在那里写道:“剧场假象不是固有的,亦不是隐秘地渗入理解力之中,而是由各种哲学体系的‘剧本’和走入岔道的论证规律所公然印入人心而为人心接受进去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四种假象曾分为固有的和外来的两组,前者包括前三种假象,后者则就是剧场假象一种。这种分法在“Distributiooperis”一书中曾见采用。还可参看“partis Secundae Delineatio”一书中的说法(见受理斯和斯佩丁(J.spedding)所编《培根哲学论著全集》第三卷第五四八页)。在《新工具》当中,这个更高一层的分法却不见了。这是因为,诚如斯佩丁所说,”当培根要把这些假象分别地一一加以描述时,他就觉到,若把市场假象划入固有的一组则有逻辑上的矛盾,若把它划入外来的一组又有实际上的不便;于是便决定根本放弃这个对分法而把四种假象通列起来了”。——译者
② 弗勒指出,这在”valerius Terminus”一书中叫作宫殿的假象。——译者
四○
以真正的归纳法来形成概念和原理,这无疑乃是排除和肃清假象的对症良药。而首先指出这些假象,这亦有很大的效用;因为论述“假象”的学说之对于“解释自然”正和驳斥“诡辩”的学说之对于“普通逻辑”③是一样的。(批注:看来哪个时期,都少不了‘诡辩论’的影子。而且,‘客观效果’极坏,没有反例。)
③ 拉丁本原文为dialectica。——译者
四一
族类假象植基于人性本身中,也即植基于人这一族或这一类中。若断言人的感官是事物的量尺,这是一句错误的话。正相反,不论感宫或者心灵的一切觉知总是依个人的量尺而不是依宇宙的量尺;①而人类理解力则正如一面凹凸镜,它接受光线既不规则,于是就因在反映事物时掺入了它自己的性质而使得事物的性质变形和褪色。(批注:对‘主观性’的第一类批判。也即:没有‘主观真理’。)
① 本句中的两个“量尺”,在拉丁本原文均为analogia;二卷四○条末句有相同的语,原文亦均为analogia。而英文本在这里则译作accordingtothemeasureof,在那里则译作withreferenceto。这样,同一原文的两处译文就有分歧,两句之间意义就有不同;而就本句来说则与原文就有出入,并且还和上句中的“量尺”(拉丁本原文为mensuram)混淆起来,以致本条整个意义不明。按:analogy 一字,在这里也和在三四条当中一样,是用其一般的意义,即“参照”、“比照”之意。据此,故本句应照拉丁本原文以及二卷四○条正确的英译文改译为“不论感官或者心灵的一切觉知总是参照着人而不是参照着宇宙”。这样,才合于原本,前后诸条之间才无歧义,而本条意义亦才得澄清。——译者
四二
洞穴②假象是各个人的假象。因为每一个人(除普遍人性所共有的错误外,都各有其自己的洞穴,使自然之光屈折和变色。这个洞穴的形成,或是由于这人自己固有的独特的本性,或是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与别人的交往;或是由于他阅读一些书籍而对其权威性发生崇敬和赞美;又或者是由于各种感印,这些感印又是依人心之不同(如有的人是“心怀成见”和“胸有成竹”,有的人则是“漠然无所动于中”)而作用各异的;以及类此等等。这样,人的元精①(照各个不同的人所秉受而得的样子)实际上是一种易变多扰的东西,又似为机运所统治着。因此,赫拉克利泰(Heraclitus)②曾经说得好,人们追求科学总是求诸他们自己的小天地,而不是求诸公共的大天地。(批注:对‘主观性’的第二类批判。也即:自以为是。实际上,‘主观标准’,从来就没有任何客观意义。)
② 弗勒指出,这个譬喻系袭自柏拉图所讲的洞穴的神话,见“Republic”一书第七卷开头的一段。但是如汉弥尔顿(W.Hamilton)所指出,柏拉图的原喻实相当于族类假象而无当于本条所述的这类假象。
① 元精这概念在一卷五○条以及二卷六条和四○条中屡见讲到,尤其在后两条中有些颇为侄诞的说法,这学说是这样的:一切有生的和无生的物体之中都包有元精,渗透于可触分子,它是完全触不到的,亦没有任何重量,只借动作或作用来显示它自己;活的物体之中更有两种元精:一种是粗重的,就象其他质体中所有的那样,另一种是动物元精或有生命力的元精,为肉体与灵魂之间交通的媒介,为生命现象的基础。培根深信此说,但并没有说出根据。克钦指出,这是学院派的用悟和学说,而培根由于既看到自然过程中有些事物来得说明,又提不出什么较好的见解,于是就乐意依从了他们。爱理斯说,作为培根的寿命论的基础的这一概念,似乎是和揣想生理学的开端同一时代的产物。弗勒则说,这一学说或许是直接袭自帕拉塞萨(Palfacelsus,公元一四九三至一五四一年,瑞士医学家和炼金家),亦或许是一般地袭自当时的物理哲学,他还指出,这种学说亦可视为原始的物神崇拜思想的一种残存。──译者
② 古代唯物主义皙学家,伊弗所(Ephesus)人,公元前约五三六至四七○年。他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并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造成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活火”。——译者
四三
另有一类假象是由人们相互间的交接和联系所形成,我称之为市场的假象,取人们在市场中有往来交接之意。人们是靠谈话来联系的;而所利用的文字则是依照一般俗人的了解。因此,选用文字之失当害意就惊人地障碍着理解力。有学问的人们在某些事物中所惯用以防护自己的定义或注解也丝毫不能把事情纠正。而文字仍公然强制和统辖着理解力,弄得一切混乱,并把人们岔引到无数空洞的争论和无谓的幻想上去。(批注:对‘主观性’的第三类批判。也即:言行不一。)
四四
最后,还有一类假象是从哲学的各种各样的教条以及一些错误的论证法则移植到人们心中的。我称这些为剧场的假象;①因为在我看来,一切公认的学说体系只不过是许多舞台戏剧,表现着人们自己依照虚构的布景的式样而创造出来的一些世界。我所说的还不仅限于现在时兴的一些体系,亦不限于古代的各种哲学和宗派;有见于许多大不相同的错误却往往出于大部分相同的原因,我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同类的剧本编制出来并以同样人工造作的方式排演出来。我所指的又还不限于那些完整的体系,科学当中许多由于传统、轻信和疏忽而被公认的原则和原理也是一样的。
关于上述各类假象,我还必须更扩大地和更确切地加以论列,以使理解力可以得到恰当的警告。(批注:对‘主观性’第四类批判。也即:传统障碍。)
① 弗勒指出,这在“TemporisPartusMasculus”一书中叫作剧幕的假象。一译者
四五
人类理解力依其本性容易倾向于把世界中的秩序性和规则性设想得比所见到的多一些。虽然自然中许多事物是单独而不配对的,人的理解力却每爱给它们想出一些实际并不存在的平行物、连属物和相关物。由于这样,人们就虚构出一切天体都按正圆轨道而运动之说,而完全排拒了(除在名字上外)螺旋线和龙头龙尾的想法。①由于这样,人们就把“火”这一元素连同它的圈盘抬了进来,以与感官所知觉到的其他三种元素配在一起,硬凑成四。②由于这样,人们还把这些所谓元素的密度比例强制地规定为十比一。①诸如此类的其他梦呓还有许多。这些幻想不仅影响着教条,并且影响着简单的概念。(批注:都是‘主观定义’(想象)的结果。所以,中国人自从陷入了‘阴阳五行’的这种‘诡辩循环’之后,除了立足于‘主观性’之外,就再也没有能体现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可言了。)
① 其实,就当培根著此书时,开勃勒业已论证了关于行星按椭圆轨道运动的三大法则;而培根没有引为论据,看来他似乎不曾知道或者不曾同意于这个发现。(双曲的螺旋线画在轨圈上面就表现出天体纬度中的不平匀,参看二卷四八条关于自发的旋转运动一节中所说螺旋线对运动轨圈的关系各点。古天文学有一种想法,认为黄道与月底轨圈以及诸行星的轨圈相切,上下各有凸出于轨圈的部分;上部的凸出圈叫作龙头,下部的凸出圈叫作龙尾。上述两点都说明着天体运动不是接正圆轨道进行的。所以培根在指出人们从爱好整齐的本性出发而作出正圆运动的虚构时,指责他们完全否认了这两点想法。——译者)
② 弗勒指出,古人们想象四大元素各有其自然的地位,其自下而上的层次为土、水、空气、火;火圈高于空气之上(克钦则说,古人们把四大元素想象为共绕一个中心的四套圈盘,其自内而外的层次为上、水,空气、火、火圈远在空气之外),所以和前三种元素不同,是人们的感官知觉不到的。
元素数目之所以为四,是源于元素性的属性之数有四,那就是:热、冷、湿、干。这四种属性每两种轮番相互结合,计有六种不同的花样;其中除冷与热、千与湿两种因本身矛盾不能成立外,其余四种结合正分别相当于四大元素。
① 弗勒指出,此说盛行于经院派,实导源于对亚里斯多德的一段文字的误解。亚里斯多德在“De Generationeet Corruptlone”一书第二章第六节曾提到“什一比例”之说,但他是为着举例当作假设来提出的。一译者
四六
人类理解力一经采取了一种意见之后(不论是作为已经公认的意见而加以采取或是作为合于己意的意见而加以采取),便会牵引一切其他事物来支持、来强合于那个意见。纵然在另一面可以找到更多的和更重的事例,它也不是把它们忽略了,蔑视了,就是借一点什么区分把它们撇开和排掉,竟将先人的判断持守到很大而有害的程度,为的是使原有结论的权威得以保持不受触犯。讲一个故事来作譬喻:有一次,有些人把一个庙中所悬的一幅许愿得逃船祸图指点给某人看,问他还承认不承认诸神的威力;这人却反问道:“不错,但那些许愿之后而仍然溺死的人又在哪里画着呢?”②这句话乃是一个很好的回答。其实,一切迷信,不论占星、圆梦、预兆或者神签以及其他等等,亦都同出一辙;由于人们快意于那种虚想,于是就只记取那些相合的事件,其不合者,纵然遇到的多得多,也不予注意而忽略过去。至于在哲学和科学当中,这种祸患则潜入得远更诡巧;在那里,最先的结论总是要把一切后来的东西,纵使是好得多和健全得多的东西,染过一番而使它们与它自己符合一致。此外,无关于如上所写的那种快意和虚想,人类智力还有一种独特的、永久的错误,就是它较易被正面的东西所激动,较难被反面的东西所激动;而实则它应当使自己临对两面无所偏向才对。实在说来,在建立任何真的原理当中,反面的事例倒还是两者之中更有力的一面呢。①(批注:在‘客观性’面前,人们也总是企图为自己的‘主观逻辑’占领‘一席之地’。)
② 弗勒指出,西塞罗(Cicero)在“De Natura Deorum”一书第三章第三七节曾述及这个故事,据说这“某人”乃是戴高拉斯(Diagoras,公元前第五世纪希腊哲学家,以“无神论者”作为姓氏)。狄欧坚尼莱遏夏斯(Diogenes La.rtius,公元第二世纪希腊历史学家,著有“哲学家传记”十卷)在略有变他的形式下亦讲到这故事,则指其人为犬儒学者狄欧坚尼(Diogenes the Cynic);但他同时说戴商拉斯亦有此事,------译者
① 弗勒指出,培根在这里似指排除法,这在第二卷中是讲得很多的。参看一卷一○五条。——译者
四七
人类理解力最易被同时而陡然打入心中从而足以充填想像力的一些事物所引动;经此之后,它更假想一切其他事物和那些包围着它的少数事物多少总有些相似:虽然它并不能看出怎样相似。至于说到要往复从事于许多远隔而相异的事例,俾使原理得像入火一样受到一番考验,②那么人的智力就完全迟钝而不相适,除非有严格的法则和统治性的权威来强制它到那里去。(批注:感性社会的‘特征’。)
② 本书二卷从二一到五二条就是这种努力的例示。——译者
四八
人类理解力是不安静的;它总不能停止或罢休,而老要椎向前去,但却又是徒劳。正由于这样,所以我们总是不能想世界有什么末端或界限,而永远似不得已地想着总还有点什么在外边。我们也总是不能想那悠悠永古究系如何而流到今天;一般所认定把时间划为过去的无限和未来的无限的那种想法是无法站得住的,因为那样势必发生无限有一大一小之别,而无限就消失下去而趋向于成为有限。①关于一条线的无限可分割性,②同样由于思想欲罢不能之故,也有着相同的微妙情形。而在对原因的追查当中,这种欲罢不能的情形则作祟更甚:对于自然中的最普遍的原则,本只该照着它们被发现的样子认定它们就是绝对的,而不能再以什么道理来把它们归到一个什么原因;可是人类理解力由于自己不能罢休之故,却仍要寻求自然秩序中的什么先在的东西。结果,它在努力追求较远的东西中却回头落到近在手边的东西上,就是说,落到目的因上;而这种原因分明是与人的性质有关而与宇宙的性质无关的)而正是从这个根源上就把哲学搅得不成样子了。①可以说。把一个对于最普通的东西还要寻求原因的人和一个对于附属的、特称的②东西也不想寻求原因的人相比,前者并不是一位较不拙劣和较不肤浅的哲学家。(批注:‘无限’、‘绝对’可以看成是:人类从‘有限’、‘相对’概念中,得出所谓对称性‘合理推论’。如果宇宙就是一个巨型‘有限’,你怎么办?)
① 说无限没有大小之别,一分大小,就失其为无限而趋为有限,这是对的。至于说无限一分过去和未来就要发生一小一大之别,这却不合逻辑。这话不外两个意思!或则把过去的无限误想为极大的有限,因而当然要说未来的无限迟早要大过于它,或则因为未来无限地转为过去,就误以为过去必然要大过于未来。前者是把最大的有限与无限混为一谈;后者是没有见到:假定一条线是无限长而没有上下端极,就根本无所谓中点(即上下各半),因之更无所谓偏上偏下(即上短下长或下短上长)的。──译者
② 这是指亚里斯多德的话;他的著作中有几处都说,在理论上,每一尺一寸都是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的。
① 参看二卷二条。——译者
② 弗勒说,这是逻辑上的一个名词,指与相应的普遍命题处于对待关系中的特殊命题,例如,对于“一切甲都是乙”这一全称命题来说,“有些甲是乙”就是特称命题。
四九
人类理解力不是干燥的光,③而是受到意志和各种情绪的灌浸的;由此就出来了一些可以称为“如人所愿”的科学,大凡人对于他所愿其为真的东西,就比较容易去相信它。因此,他排拒困难的事物,由于不耐心于研究;他排拒清明的事物,因为它们对希望有所局限;他排拒自然中较深的事物,由于迷信;他排拒经验的光亮,由于自大和骄做,唯恐自己的心灵看来闲为琐屑无常的事物所占据;他排拒未为一般所相信的事物,④由于要顺从流俗的意见。总之,情绪是有着无数的而且有时觉察不到的途径来沾染理解力的。(批注:‘主观性’的‘问题’。)
③ 弗勒指出,这一用语是借自赫拉克利泰,他有一句常被称引的名言说,“最聪明的心乃是一种干燥的光”。
④ 拉丁本原丈是parad Oxa,应据以改译为“他排拒似非而是的事物”。——译者
五○
人类理解力的最大障碍和扰乱却还是来自感官的迟钝性、不称职以及欺骗性;这表现在那打动感官的事物竟能压倒那不直接打动感官的事物,纵然后者是更为重要。由于这样,所以思考一般总是随视觉所止而告停止,竟至对看不见的事物就很少有所观察或完全无所观察。由于这样,可触物体中所包含的元精的全部动作就隐蔽在那里而为人们所不察。由于这样,较粗质体的分子①中的一切较隐微的结构变化(普通称为变化,实际则是通过一些极小空间的位置移动)也就同样为人所不察。可是恰是上述这两种事物,人们如不把它们搜到并揭示出来,则在自然当中,就着产生事功这一点来说,便不能有什么巨大成就。同是由于这样,还有普通空气以及稀于空气的一切物体(那是很多的)的根本性质亦是人们所几乎不知的。感官本身就是一种虚弱而多误的东西;那些放大或加锐感官的工具也不能多所施为;一种比较真正的对自然的解释只有靠恰当而适用的事例和实验才能做到,因为在那里,感官的裁断只触及实验,而实验则是触及自然中的要点和事物本身的。(批注:‘感性思维’的‘判断依据’,就是自己的‘主观标准’。)
① 弗勒指出,培根在物质的最后构成的问题上似乎采取了在某些方面与德谟克利塔斯(Democritus)的原子论相同的学说;这就是说,他认为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若干极小的分子在一定的排列之下所组成。他与德谟克利塔斯不同之处则在:他否认存在虚空的假设;他亦不承认物质是不可变的。参看二卷八条。——译者
第一卷:51-70
五一①
人类理解力依其本性倾向于作些抽象而赋予流逝的事物以一种本体和实在。但是,把自然化成一些抽象实不如把自然析为若干分子为合于我们的目的,如比其他学派探入自然较深的德漠克利塔斯②学派就曾是这样做的。我们所应注意的对象,与其是法式,不如是物质,不如是物质的结构和结构的变化,不如是单纯的活动,③不如是活动或运动的法则;因为法式只是人心的虚构,④除非你管活动的那些法则叫作法式。(批注:离开了‘客观性’,一切都是徒具形式。)
① 本条为二卷二至七各条对隐秘过程和隐秘结构的论述准备了张本。——译者
② 古希腊哲学家,唯物论者(公元前四六○年生)!最著名的学说为原子论。与一卷五七条合看,可看到培根对这个学派的全面评价,从而理会培根自己研究自然的态度。——译者
③ 拉丁本原文为actus purus,英文本在这里译为simple action,在一卷七五条又译为pureact,我统一地译作“单纯活动”。克钦注释说,所谓单纯活动,是指一物体在自身之内由自身所作的活动或进展,如植物的生长就是。——译者
④ 培根之使用法式(form)一词,他自己在二卷二条中说,“是因为它沿用已久成为熟习之故”,在二卷一七条中又警诫人们,“不要把我所说的话应用到他们的思辨迄今所想惯的那种法式上去”。于是同一“法式”之名,在培根用来就有两种迥不相同的意义:有时就是所谓“沿用已久”,“人们所想惯”的那种“法式”(而这又是培根所要否定的),有时则是他自己所讲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法式”。他在这里以及在别处所否定的,诚如弗勒所指出。是象柏拉图所讲的idea(理念,或译理型)那种东西,即“那种在物质上不是全无界定就是界定不当的抽象法式和理念”(见二卷一六条);他更反对“法式产生存在”的意见,认为那是人心本身的一个错误(见二卷二条)。至于培根自己所讲的法式(在哲学术语上称为“培根式的法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则是“绝对现实的法则和规定性”,是物质中的单纯性质和单纯活动的法则,是“事物的真正区别性”,是“真正的种属区别性”。参看一卷六六、七五、一二四,二卷一至二○各条,特别是二卷一七条。——译者
五二
综上所述,我所称为族类假象的假象就是这些样子。它们或则起于人类元精本质的齐一性,①或则起于它的成见性,或则起于它的狭窄性,或则起于它的不知罢休的运动,或则起于情感的注入,或则起于感官的不称职,或则起于感受的样式。(批注:都是处在一种主观感性的思维状态。看似‘合理’,实属荒谬。)
① 上文第四五条指出“人类理解力依其本性容易倾向于把世界中的秩序性和规则性设想得比所见到的多一些”,这里进一步说明这种本性的根源是在人类元精本质的齐一性。培根在“Advancement of Learning”一书中说过:“由于人的元精具有乎匀和划一的本质,所以往往就自然中设想出并杜撰出较实际为大的平匀性和划一性”,这话可资参证。——译者
五三
洞穴假象起于各个人的心的或身的独特组织;也起于教育、习惯和偶然的事情。属于这一类的假象,数目是很大的,花样是很多的;我将仅举那搅浑理解力最甚和最须指出加以警惕的几条为例。(批注:身心都受到社会的影响。)
五四
有些人留恋于某种特定科学和思索,这或则由于他们幻想自己就此成为有关的著作家和发明家,或则由于他们曾在那些东西上面下过最大的苦功,因而对它们有了极深的习惯。这类人若再从事于哲学和属于普遍性质的思索,则会在服从自己原有的幻想之下把这些东西加以歪曲和色染。在亚里斯多德那里就特别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他把他的自然哲学做成只是他的逻辑的奴隶,从而把它弄成富于争辩而近于无用。①又有一帮化学家从火炉中的少量实验就建立起一个异想天开的哲学,仅以少数参考事物为骨架;②又如吉尔伯忒,他也是在十分辛勤地致力于磁石的研究之后一下子就进而建造了一个合于自己所心爱的题目的整个学说体系。③(批注:现在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只是解决了‘认识形式’如何保持概念的‘一致性’。却没有探索,怎样才能使概念更为‘客观’的问题。)
① 关于培根对亚里斯多德的意见,参看一卷六三、六七条以及一卷一一至一四关于批评旧逻辑的各条。——译者
② 参看一卷六四、七○条。——译者
③ 吉尔伯忒(William Gilbertof Colchester)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和詹姆土一世的御医,著有《磁论》(De Magnete)一书(一六○○年出版)。克钦引海兰姆(Ha11am)的话说,吉尔伯忒的《磁论》“集合别人关于这个题目的所有的知识,而他同时就成了英国实验哲学之祖”(见海兰姆所著《欧洲文学史》第二卷第二部第七章第二一节)。
培根在本书中许多地方(一卷六四、七○,二卷三五诸条)讲到他,总是指责他所用方法的狭隘性。英译本原注就此评论说,实则“他的《磁论》一书经得起科学的考验,比培根自己的多数科学揣想还强得多”。克钦亦指出,吉尔伯忒是考伯尼(Copernicus)体系的坚强支持者,还远远走在培根之前。克钦说,“他的错误(假如可以算是错误的话)乃在过多地自缚在磁力这一个题目上,而又倾向于期待从这里得到过大的结果”。克钦又提到,伽利略在其第三篇对话中讨论到吉尔伯忒的体系时,亦是带有很大敬意的。他还指出,培根在“De Augmentis Scientiarum”一书第三卷中却亦承认了吉尔伯忒应得的赞扬。——译者
五五
涉及哲学和科学方面,不同的人心之间有着一个主要的也可说是根本的区别,这就是:有的心较强于和较适于察见事物的相异之点,有的心则较强于和较适于察见事物的相似之点。大凡沉稳的和锐利的心能够固定其思辨而贯注和紧钉在一些最精微的区别上面;而高昂的和散远的心则善能见到最精纯的和最普通的相似之点,并把它们合拢在一起。但这两种心都容易因过度而发生错误:一则求异而急切间误攫等差,一则求闲而急切间徒捉空影。(批注:在思维认识过程中的两种‘主观性’倾向。只要不依托‘客观性’,都属于‘小聪明’而已。)
五六
还可看到,有的心极端地崇古,有的心则如饥如渴地爱新;求其秉性有当,允执厥中,既不吹求古人之所制定,也不鄙薄近人之所倡导,那是很少的了。这种情形是要转为有大害于科学和哲学的;因为,这种对于古和新的矫情实是一种党人的情调,算不得什么判断;并且真理也不能求之于什么年代的降福——那是不经久的东西,而只能求之于自然和经验的光亮——这才是永恒的。①因此,我们必须誓绝这些党争,必须小心勿让智力为它们所促而贸然有所赞同。(批注:‘派别’本身就是纯‘主观性’的偏见,只会对‘客观认识’有害无益。)
① 参看一卷八四条。——译者
五七
专就自然和物体的单纯法去思索自然和物体,这会使理解力破碎和散乱;专就其组合与结构去思索,则又会压垮理解力而使之融解。这种分别在刘开帕斯(Leucippus)②和德漠克利塔斯学派与其他哲学相比之中就可看得清楚,那一学派是如此之忙于分子,以致很少注意到结构;其他学派则迷失于赞叹结构,以致没有钻到自然的单纯的东西。因此,这两种思辨应当交替见用,俾使理解力既能深入又能概括,俾使上述那些不利之点以及由之而来的一些假象得以避免。(批注:各执一端的‘学术门派’,也使得思维认识容易发生偏执。)
② 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约四五○年生),阿勃德拉学派(school of Abdera)的创始人,首创原子论;德谟克利塔斯则是这学说的主要阐发者。——译者
五八
综上所述,洞穴假象大部分生于几种情况:或则先有一个心爱的题目占着优势,或则在进行比较或区分时有着过度的趋势,或则对于特定的年代有所偏爱,或则所思辨的对象有偏广偏细之病。这些就是我们为要屏绝和剔除洞穴假象而应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和加以警戒的,概括他说来,凡从事于自然研究的人都请把这样一句话当作一条规则:——凡是你心所占所注而特感满意者就该予以怀疑,在处理这样问题时就该特加小心来保持理解力的平匀和清醒。(批注:保持客观性。)
五九
市场假象是四类假象当中最麻烦的一个,它们是通过文字和名称的联盟而爬入理解力之中的。人们相信自己的理性管制着文字,但同样真实的是文字亦起反作用于理解力;而正是这一点就使得哲学和科学成为诡辩性的和毫不活跃的。且说文字,它一般地既是照着流俗的能力而构制和应用的,所以它所遵循的区分线也总是那对流俗理解力最为浅显的。而每当一种具有较大敏锐性或观察较为认真的理解力要来改动那些界线以合于自然的真正的区划时,文字就拦在路中来抗拒这种改变。因此我们常见学者们的崇高而正式的讨论往往以争辩文字和名称而告结束;按照数学家们的习惯和智慧,从这些东西来开始讨论本是更为慎重的,所以就要用定义的办法把它们纳入秩序。可是在处理自然的和物质的事物时,即有定义也医治不了这个毛病;因为定义本身也是文字所组成,而那些文字又生出别的文字,这就仍有必要回到个别的事例上来,回到那些成系列有秩序的事例上来。关于这一点,等我讨论到形成概念和原理的方法与方案时,我立刻就会谈到。(批注:人类文明的发展证明: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同样都需要‘客观性’。)
六○
文字所加于理解力的假象有两种。有些是实际并不存在的事物的名称(正如由于观察不足就把一些事物置而不名一样,由于荒诞的假想也会产生一些“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名称出来);有些虽是存在着的事物的名称,但却是含义混乱,定义不当、又是急率而不合规则地从实在方面抽得的。属于前一种的有“幸运”、“元始推动者”①、“行星的轨圈”②、“火之元素”③以及导源于虚妄学说的其他类似的虚构。这一种的假象是比较容易驱除的,因为要排掉它们,只须坚定地拒绝那些学说并把它们报废就成了。(批注:诡辩论的‘主观政治’更是假象。)
① 克钦引《新工具说明》中的解释说:徒勒梅(claudiuSPto1emy)的天文学体系设想,有一个至大无外的圈子或空球,把一切圈子也即行星和恒星的各个轨圈都包收在内,它自己带动着所有这些圈子每二十四小时绕行地球一周;它就叫作“原始推动者”。——译者
② 克钦注释说:据设想,这些轨圈乃是实在的晶样的圈子,众星都安置在里边,在行星的那些圈子外边还有一个圈子,所有的恒星都系在上面,弥尔顿(JohnMilton)有诗道:“那些恒星,固定在它们那飞行的轨圈中”。见《失乐园》第五卷一七六行。——译者
③ 参看一卷四五条和注。——译者
至于后一种,即由错误和拙劣的抽象而发生的那一种,则是错综纠结,并且扎根很深。请以“潮湿的”这样一个词为例,试看它所指称的几个事物彼此间有多少一致之处,就会看到“潮湿的”一词乃只是这样一个符号,被人们松散地和混乱地使用着;来指称一大堆无法归结到任何一个恒常意义的活动。它可以指称一种容易把自己散布于任何其他物体周围的东西;也可以指称一种本身不定而且不能凝固的东西;也可以指称一种易向各方缩退的东西;也可以指称一种容易把自己分开和抛散的东西;又可以指称一种容易把自己联结和集合起来的东西;它还可以指称一种易于流动并易被开动的东西;还可以指称一种易于贴附他物而把它浸湿的东西;也还可以指称一种易于做成液体或本系固体而易于溶化的东西。这样,当你来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如用这一个意义,则火焰可以说是潮湿的;如用另一个意义,则空气可以说不是潮湿的;如再换用一个意义,则微尘可以说是潮湿的;如另换用一个意义,则玻璃亦可说是潮湿的。在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原来这个概念只是从水和一般普通液体抽象而得,并未经过什么适当验证的。(批注:把‘形容词’当作‘名词’使用,把‘现象’当作‘本质’确认了?)
不过文字中的歪曲性和错误性是有若干不同程度的。错误最少的一类之一是些实体的名称,特别是那最低一种的并经很好地演绎而得的名称“白垩”和“泥”这概念就是妥当的,“地”这概念就是不妥当的);错误较多的一类是关于活动的字眼,例如“生成”、“坏灭”、“改变”等等;至于错误最甚的则是关于属性(作为感官的直接对象的属性除外)的字眼,如“重”、“轻”、“稀”、“浓”之类。不过在所有这些情形当中,总有一些概念必然比另一些概念略好一点,这个差别是与人类感官所接触事物的丰富程度的不同成比例的。(批注:在生活中,对于‘程度’的‘判断’,往往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通常是‘主观感觉’。)
六一
剧场假象不是固有的,也不是隐秘地渗入理解力之中,而是由各种哲学体系的“剧本”和走入岔道的论证规律所公然印入人心而为人心接受进去的。若企图在这事情上进行辩驳,那是与我以前说过的话相违了——我曾说过:我和他们之间既在原则上和论证上都无一致之处,那就没有辩论之余地。①而这样却也很好,因为这样便不致对古人的荣誉有所触动。古人们并未遭受任何样的贬抑,因为他们和我之间的问题乃仅是取径的问题。常言说得好,在正路上行走的跛子会越过那跑在错路上的快腿。不但如此,一个人在错路上跑时,愈是活跃,愈是迅捷,就迷失得愈远。(批注:在认识的‘起点’上,从‘主观性’出发,还是从‘客观性’出发,走的完全不是一个方向。东西方文明的总体‘差异’,就在这里。)
我所建议的关于科学发现的途程,殊少有赖于智慧的锐度和强度,却倒是把一切智慧和理解力都置于几乎同一水平上的。譬如要画一条直线或一个正圆形,若是只用自己的手去做,那就大有赖于手的坚稳和熟练,而如果借助于尺和规去做,则手的关系就很小或甚至没有了;关于我的计划,情形也正是这样。②但是,虽说针对某种特定对象的驳斥实属无益,关于那些哲学体系的宗派和大系我却仍须有所论列;③我亦要论到那足以表明它们是不健全的某些表面迹象;④最后我还要论列所以发生这样重大的立言失当和所以发生这样持久而普遍一致的错误的一些原因。⑤这样,可使对于真理的接近较少困难,并可使人类理解力会比较甘愿地去涤洗自身和驱除假象。①(批注:准备提出克服‘主观性’的理由。)
① 参看一卷三五条。——译者
② 参看一卷一二二条。——译者
③ 见一卷六二至六五条。——译者
④ 见一卷七一至七七条。——译者
⑤ 见一卷七八至九二条。——译者
① 参看一卷七○条末尾。——译者
六二
剧场假象,或学说体系的假象,是很多的;而且是能够亦或者将要更多起来的。迄今多少年代以来,若不是人心久忙于宗教和神学;若不是政府,特别是君主政府,一向在反对这种新异的东西,甚至连仅仅是思考的东西也反对,以致在这方面辛苦从事的人们都有命运上的危险和损害,不仅得不到报酬,甚且还遭受鄙视和嫉视;——若不是有这些情形,那么无疑早就会生出许多其他哲学宗派,有如各家争鸣灿烂一时的古代希腊一样。正如在天体的现象方面人们可以构出许多假设,同样(并且更甚)在哲学的现象方面当然亦会有多种多样的教条被建立起来。在这个哲学剧场的戏文中)你会看到和在诗人剧场所见到的同样情况,就是,为舞台演出而编制的故事要比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更为紧凑,更为雅致,和更为合于人们所愿有的样子。(批注:‘情感世界’也有‘真善美’的需求。)
一般说来,人们在为哲学采取材料时,不是从少数事物中取得很多,就是从多数事物中取得很少;这样,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哲学总是建筑在一个过于狭窄的实验史和自然史的基础上,而以过于微少的实例为权威来做出断定。唯理派的哲学家们只从经验中攫取多种多样的普通事例,既未适当地加以核实,又不认真地加以考量,就一任智慧的沉思和激动来办理一切其余的事情。(批注:这意味着人们总是‘客观’的不彻底。只要一有机会,就想开宗立派,‘自圆其说’。)
另有一类哲学家,在辛勤地和仔细地对于少数实验下了苦功之后,便由那里大胆冒进去抽引和构造出各种体系,而硬把一切其他事实扭成怪状来合于那些体系。(批注:先入为主,附会现象。马列诡辩论,在认识上就属此类。)
还有第三类的哲学家,出于信仰和敬神之心,把自己的哲学与神学和传说揉合起来;其中有些人的虚妄竟歪邪到这种地步以致要在精灵神怪当中去寻找科学的起源。(批注:仍然是为‘主观目的’,寻找某种‘外在借口’。)
这样看来,诸种错误的这株母树,即这个错误的哲学,可以分为三种:就是诡辩的、经验的和迷信的。(批注:实际上只有一个本质,即:在人们的认识当中究竟含有多少‘客观性’?它们都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吗?)
六三
第一类中最显著的例子要推亚里斯多德。他以他的逻辑①败坏了自然哲学:他以各种范畴范铸出世界;他用二级概念的字眼强对人类心灵这最高贵的实体赋予一个属类;②他以现实对潜能的严峻区分来代行浓化和稀化二者的任务(就是去做成物体体积较大或较小,也即占据空间较多或较少);①他断言单个物体各有其独特的和固有的运动,而如果它们参加在什么别的运动之中,则必是由于一个外因;此外他还把无数其他武断的限制强加于事物的性质。总之,他之急切于就文字来对问题提供答案并肯定一些正面的东西,实远过于他对事物的内在真理的注意;这是他的哲学的一个缺点,和希腊人当中其他著名的体系一比就最看得明白。如安那撒格拉斯(Anaxagoras)的同质分子遍在说、②刘开帕斯和德漠克利塔斯的原子说、①帕米尼底斯(Parmenides)的天地说、②安庇多克里斯(Empedocles)的爱憎说,③以及赫拉克利泰所主张的物体皆可融解为无所差别的火质而复重铸为各种固体的学说④等等,——他们都有些自然哲学家的意味,都有些属于事物性质、属于经验和属于物体的味道;而在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中,则除逻辑的字眼之外便几乎别无所闻;而这些字眼,他在他的形而上学当中,在这一更庄严的名称之下,以居然较象一个实在论者而不大象一个唯名论者的姿态,还又把它们玩弄了一番。在他的关于动物的著作①和问题集以及其他论著当中,诚然常常涉及实验,但这事实亦不值得我们予以任何高估:因为他是先行达到他的结论的;他并不是照他所应做的那样,为要构建他的沦断和原理而先就商于经验;而是首先依照自己的意愿规定了问题,然后再诉诸经验,却又把经验弯折得合于他的同意票,象牵一个俘虏那样牵着它游行,这样说来,在这一条罪状上,他甚至是比他的近代追随者——经院学者们——之根本抛弃经验还要犯罪更大的。(批注:培根的批评,很中肯。它证明:即使保持了‘思维形式’的‘一致性’,还不能解决‘思维内容’的‘客观性’。‘亚氏’自己,也是如此。)
① 拉丁本原丈为dialectica。——译者
② 克钦指出,这或许是指亚里斯多德在“DeAnima”一书第二卷第一章第七和第十一节中对心灵所下的定义而言。按:那个定义是说,“心灵乃是自然有机物体中的潜在心灵的现实化”;这样一来,就把心灵分为现实的和潜在的两个属类,亦就是对心灵多赋予了后者一个属类。而所谓“现实”和“潜在”则是二级概念的字眼。接经院派的逻辑的术语说,几关于具体事物的性质、类别以及具体事物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叫作初级概念(firstintention);凡关于初级概念的性质、类别以及初级概念与初级概念之间的关系的概念,则叫作二级概念(secondintentiOn)——例如“现实”对“潜在”就正是指称这类关系的字眼。——译者
① 弗勒指出,这似乎是指亚里斯多德在《Physica》一书第四卷第五章中的一种说法而言。接:爱欧尼亚学派的安那克西曼尼斯(Anaximenes)曾首先提出浓化与稀化来说明某些元素的相互转化,例如水是浓化了的空气,空气是稀化了的水。亚里斯多德有见于此,认为二者是互为潜能与现实,于是就把浓化和稀化这两个性质转为现实对潜能这一对概念。培根对这一点的指责似乎是说:浓化和稀化是物质的性质,有着自己的任务,就是去做成物体体积较大或较小,亦即占据空间较多或较少,这些正是自然哲学所应观察和研究的;而在亚里斯多德的物理学中却把它们化为逻辑的字眼,这是亚里斯多德以他的逻辑败坏自然皙学的又一点。——译者
② 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约四三○年)。他的学说,要点如下:一切东西部由与它同质的分子(homaeomera) 所构成,例如骨的分子同于骨,血的分子同于血,这叫作“种子”;和安庇多克里斯所讲的火、空气、土、水四种元素各为一个”根子”不同,“种子”是每一个都包含着这四种元素;因此,“在一个世界里的东西不是可以象用一把斧子般把它们分开或切断的”,每一东西当中都有其它东西的”部分”在内;至于”种子”与“种子”之间以及东西与东西之间的不同,则是因为它们彼此间相互含有的“部分”多少不同:这就是安那撒格拉斯的同质分子遍在说。—— 译者
① 关于这两位哲学家,已见一卷五一、五七两条的脚注。他们的原子论要点如下:一切物体都由一些小到知觉不到的、不可分的、坚固不变的分子即原子所构成:这些原子在质上没有差别,差别只在形状、方位和排列,在这些方面的千差万别的花样就形成物体的千差万别的属性;这些原子,通过虚空,游荡于无限的空间之中,一切东西之生成乃是它们运动和偶然凑拢的结果。——译者
② 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第六至第五世纪),伊里阿学派领袖。亚里斯多德在“‘Metaphysica”一书第一卷第五章曾有如下的叙述:帕米尼底斯既然宜称除存在外别无不存在的东西存在,所以他就认为存在必然为一,而别无其他东西存在:可是他又被迫随循眼见的事实,假认在法式上为一的东西在我们感觉上则多于一,于是他就举出两个原因亦即两个原理,那就是热和冷,亦即火和土;并把前者列于存在,把后者列于不存在。培根所说帕米尼底斯的天他说(coelumetterra),或许是据此而言。——译者
③ 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约四九○至四三○年)。他提出土,水、空气和火为四大元素的学说,认为一切东西都由这四者混合而成;而爱和憎则为运动的原因,从而亦为这些元素所以混合的原因。——译者
④ 见一卷四二条脚注。——译者
① 在生物学方面,亚里斯多德有“HistorlaAnimalium”、“DePartibusAni- malium”、“De Motuet De Incessu Animalium”、“De Generatione Animalium”等著作。——译者
六四
经验派哲学所产生的教条却比诡辩派或唯理派还要畸形怪状,因为它的基础不是得自普通概念之光亮(这种光亮虽然微弱和浮浅,却不论怎样是普遍的,并且这种概念的形成是参照到许多事物的),而只是得自少数实验之狭暗,因此这样一种哲学,在那些日日忙于这些实验而其想像力又被它们所沾染的人们看来是可然的,并且只能是准确的;而在一切其他的人看来则是虚妄的和不可信的。关于这方面,在炼金家及其教条当中有着显而易见的例子,虽然在这些时候除在吉尔伯忒②的哲学当中再难在别处找到这种例子了。对于这一类的哲学,有一点警告是不可少的:我已先见到,假如人们果真为我的忠告所动,竟认真地投身于实验而与诡辩的学说宣告永别,但随即跟着理解力的不成熟的躁进而跳跃或飞翔到普遍的东西和事物的原则,那么这类哲学所孕的莫大危险是很可顾虑的。对于这个毛病,我们甚至在此刻就该准备来防止它。(批注:应该看成是对新的诡辩形式的一种警告。果不其然,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手法’,就被他不幸言中了。)
② 参看一卷五四条和脚性。——译者
六五
迷信以及神学之糅入哲学,①这对哲学的败坏作用则远更广泛,而且有着最大的危害,不论对于整个体系或者对于体系的各个部分都是一样。因为人类理解力之易为想像的势力所侵袭正不亚于其易为普通概念的势力所侵袭。那类好争的、诡辩的哲学是用陷阱来困缚理解力;而这类哲学,由于它是幻想的、浮夸的和半诗意的,则是多以谄媚来把理解力引入迷途。因为人在理解方面固有野心,而任意志方面的野心也复不弱,特别在意气昂扬的人更是如此。(批注:马列诡辩论的‘自我幻想’与‘迷信’、‘神学’,没有丝毫区别。无非是增加了欺骗性。)
关于这类哲学,在古希腊人当中有两个例子: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②是一个刺眼的例子,他是把他的哲学和一种较粗糙的、较笨重的迷信联结在一起;另一个是柏拉图(Plato)及其学派,①则是更为危险和较为隐微的,在其他哲学的部分当中,同样也表现出这个情形,如人们引进了抽象的法式,引进了目的性原因和第一性原因,而在最多数情节上却删除了中间性原因,以及类此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加以最大的警惕。因为要尊奉错误为神明,那是最大不过的祸患;而虚妄之易成为崇敬的对象,却正是理解力的感疫性的一个弱点。而且现代一些人们②正以极度的轻浮而深溺于这种虚妄,竟至企图从《创世记》第一章上,从《约伯记》上,以及从圣书的其他部分上建立一个自然哲学的体系,这乃是“在活人中找死人”。③正是这一点也使得对于这种体系的禁止和压制成为更加重要,因为从这种不健康的人神糅合中,不仅会产生荒诞的哲学,而且还要产生邪门的宗教。因此,我们要平心静气,仅把那属于信仰的东西交给信仰,那才是很恰当的。① (批注:为‘主观性’涂抹上一层所谓的‘虚光’。)
① 参看一卷八九条。——译者
② 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为五七二至四九七年);曾在意大利南部克鲁顿(Kro-ton) 地方聚徒结社,既是宗教团体,又是学术宗派,称为“毕达哥拉斯之徒”(Pythago-reans),大盛于公元前第六世纪后五十年,至第四世纪末叶渐熄。
培根指责他以迷信或宗教糅入哲学,又称他为神秘主义者(见一卷七一条),他把宗教上的洁净观念引入生活和学术:除奉行某些食戒和某些仪式外,并认定以药物洁净肉体,以音乐洁净灵魂。他主张轮回说式再生说,他的数理哲学亦带有神秘主义:认为奇数与偶数的对立同于法式与质料的对立,认为“一”同于理性,“二”同于灵魂。——译者
① 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四二八(七)至三四八(七)年),雅典(Athens)人;二十岁从学于苏格拉底(sOcrates);三十出游,学到苏格拉底以前一些学派的皙学知识;四十返雅典,创立学园(Academy), 聚徒讲学,亚里斯多德即其弟子之一。
培根指责柏拉图的哲学有迷信和宗教成分,具体他说,是指他的忆往说(doctrineorReminiscencc,见《Meno》和《Phaedo》两篇对话);但主要的是一般地指他的绝对理念说(doctrineofabsofuteldeas)。培根还说过,柏拉图以自然神学败坏了自然哲学(见一卷九六条),这话可资参证。
至公元第三世纪,新柏拉图主义更发展了柏拉图思想的神秘的一面。——译者
② 克钦指出,这或许是指弗洛德(RobertFludd,一五七四至一六三七年,医生和通神学者)而言:他著有《摩西哲学》一书,就是根据《创世记》头几章建立起一个物理学概略。还有赫钦逊(JohnHutchinson,一六七四至一七三七年,一个神学狂热者,著有《关于宗教的一些思想》一书,从圣经引绎出一切宗教和哲学〕,亦属这一流人物。——译者
③ 此成语出自《路加福音》第二四章第五节。培根在“DeAugrnentisSclentia-rum”一书第九卷中曾再次引用。(按:照上文读来,似乎应说是“在死人中找活人”才对。——译者)
① 克钦指出,这是暗指马太福音第二二章第二一节。弗勒提示说:“我们必须记住,这种情操,在我们今天已经成为老生常谈,在培根的时代却是新奇的,几乎讲不通的。”——译者
六六
以上略论或是建立在普通概念上,或是建立在少数实验上,或是建立在迷信上的各种体系的一些为害不浅的权威,就讲到这里。余下要讲的还有思辨的错误题材,特别是自然哲学中的错误题材。人类理解力有见于在机械性方术当中物体变化主要在于拼合或分离,为这一观感所沾染,就进而想象事物的普遍性质中亦有类闲情形。元素的构想以及元素会合乃成自然物体的构想,就是由这个根源而来的。再者,人们既思想自然是自由地动作,同时又遇见各类事物的不同种属,动物有若干种,植物有若干种,矿物有若干种;由此他们就很便当地过渡到一种想法,认为自然中原有某些始基法式是自然意欲加以推演的,而其余的花样则是出于自然在实现其工作的过程中受阻出轨,或是出于不同种属的相互冲突和相互串种,由于前一个揣想,我们就有所谓元素性的始基属性;①由于后一个揣想,我们就有所谓隐秘本性②和种属性德;而二者实都属于思想的空洞纲目,心灵于此获得休歇,也因此而舍其较坚实的事业。医生们致力于物质的二级属性,即致力于吸力、拒力、稀化、浓化、扩张、收敛、消散、成熟以及其他类似的动作,这是较为合于目的的;若不是有上述两点纲目(即元素性属性和种属性德)把他们的正确观察败坏在这些别的事情上——即不是把这些二级属性归结到始基属性及其隐微而无从较量的混合物,就是不去用更深和更辛勤的观察来把它们推展到三级、四级的属性,而使这种钻研在中途夭折下来——则他们早就做出更大得多的进步了。并且上述这一类的力量(我不说相同的,而说相似的)还不应仅在有关人体的医药方面来寻求,在一切其他物体的变化方面也是应当去寻求的。(批注:培根认识到了: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层次性。在这些层次中,构成了自然界内在的‘客观逻辑’。当然,对于‘人类社会’,应该也不例外。)
① 元素性属性(见一卷四五条注)就叫始基属性。物体的一切其他属性,凡由这些始基属性配合和互化而成的,则叫作二级属性。——译者
② 弗勒引牛顿在《光学》第三卷中的一段话说:“亚里斯多德学派所谓隐秘本性,不是指各种明显的性质,而是说各个物体中隐有一些性质,为产生明显结果的一些不可知的原因。这种隐秘本性的说法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步,所以近代人把它排斥了。若只告诉我们说,一切事物都有一种隐秘的种属本性,会产生出明显的结果,这等于什么也没有告诉我们。”——译者
但远远更大的一个毛病还在于:他们所取作思辨对象和探究对象的乃是事物“所从以”产生的一些静的原理,①而不是事物“所借以为产生的一些动的原理。前者只归趋于谈论,后者才是归趋于事功的。至于在自然哲学方面已被公认的体系当中所有关于运动的一些流俗的区分,如所谓生成、坏灭、增大、减小、变易和位置移动等,也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他们的意思无疑只是这样:一个物体如在其他各方面都无变化而却从它的地位上动了,这就是“位置移动、它如在地位上没有改变,在本质方面也没有改变,而却在属性中有所改变,这就是“变易”;一个物体如果由于有所改变而体积和容量不同于前了,这就是“增大”或“减小”;它如果改变到一种程度以致本质和实质都变掉而转为另一个东西,这就是“生成”和“坏灭”。所有这些都只是通俗之说,丝毫没有深入到自然里面,因为它们都只是运动的度量和界限,而不是运动的种类。他们所示及的乃是“到何程度”,而不是“用何方法”或“从何根源”。因为他们没有提示到任何关于物体的欲求和关于物体各分子的发展的东西;他们只是当运动已使事物在感官面前呈现为显然大异于前时,才开始标志其区分。②即当他们愿就运动的原因有所提示并据以树立一种区划时,他们却又以极度的疏忽只提出了自然运动与强力运动之分;①这区分实乃完全出自流俗概念,因为一切强力的运动事实上也是自然的,外来的能生力量只不过是促使自然动作异于故常罢了。但是,抛开这一切不谈,如果有人观察到(举例说吧)物体中有一种欲求要相互贴靠,俾自然的统一体不致大有间离和断裂而造成一个虚空;如果又有人说物体中有一种欲求要保持其自然的体积或张度,所以每当遭到向里压缩或向外扩展的时候就立刻起而奋斗以图恢复其自己,并重复回到原来的容量和广袤;或者如果再有人说物体中还有一种欲求要趋聚于性质相类的块体,例如浓厚的物体趋聚于地的球面,稀薄的物体则趋聚于天的圆周;——那么,所有这些和类闲的运动才真正是属于物理一类的运动;②而另外的那些则完全是逻辑的和繁琐哲学的东西,这从这一比照当中也可以看得十分明白了。(批注:马列诡辩论的‘立论依据’,即所谓‘三大规律’,就是把‘现象’当作‘本质’来‘处理’。正因如此,它才充满了现实与历史的悖论。)
① 弗勒注释说,这个毛病是说人们只注意于质料因而忽略了能生因。——译者
② 克钦指出,培根在这里所非难的正是亚里斯多德在《Catelgorles》一书中所举的六种运动。——译者
① 关于这一点,参看二卷四八条中所论第三种运动即自由运动,那里有进一步的说明。——译者
② 参看二卷四八条,培根自己在那里举出了十九种真正属于物理一类的运动。 —— 译者
此外还有一个并非较小的毛病,就是:在他们的哲学和思辨当中,他们的劳力都费在对事物的第一性原则和对自然中具有最高普遍性的一些东西的查究和处理;而其工作的效用和方法都是完全出自中间性的事物。由于这样,所以人们一方面则要对自然进行抽象,不达到那潜而不现、赋形缺如的物质不止,另一方面则要把自然剖解到直抵原子方休,而这两个东西又怎样呢?它们即使是真的,也不能对人类福利有多少作用。(批注:检验认识的‘客观性’,只要看它是否真正发现过‘客观真理’就足够了。另外,它的认识方式,也必须经得起人们质询。)
六七
那些哲学体系还有一种任性无度的情形表现在给予同意或拒予同意,这亦是应当对理解力提出警告的;因为这种任性无度,由于它阻塞了通抵假象而加以剔除的道路,似乎多多少少助使假象确立起来并长存下去。(批注:由于自然界存在着层次性和规律性,因此,也就必然地存在着有条件的‘科学抽象’。与之截然相反的‘伴生物’,就是那些无条件的‘主观抽象’。所谓哲学,往往如此。)
这种逾度的情况有两种:第一种表现在这样一派人,他们轻于有所决定,因而使各种科学都成为武断的和钦定的;另一种表现在另一派人,他们否认我们能够了解什么东西,从而倡导了一种漫无所向也终无所达的探究。在这两种之中,前者压制了理解力,后者削弱了理解力。①亚里斯多德的哲学,在以敌意的痛驳毁灭了一切其余的哲学(如阿图曼诸王对待其弟兄那样)之后,就在所有各点上都立下了法则;这样做了以后,他又进而个人抬出一些自己所提示的新问题,而又同样地予以解决。这样做来,就再没有什么东西不是确定的,不是已经决定的了。这种做法至今还由拿着他的继承者并在他们当中使用着。(批注:亚里士多德解释世界,有他‘主观性’的一面,但是他‘再坏’,也坏不过‘现代诡辩论’!)
① 关于这两种学派的划分,序言中一开头就提出了。——译者
另一方面,柏拉图学派却倡导了不可解论。①这派最初是讥嘲和鄙视那些较老的诡辩家们,如蒲鲁台高拉斯(Protagoras)、②喜庇亚斯(Hippias)③和其余等人,认为他们最可耻不过之处乃在于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但新学园派却正以此做成一个教条,并当作一种主义来加以主张。④虽然他们说他们绝没有象比罗(Pyr-rho)⑤及其皈依者那样破坏任何研究,而倒承认,固然没有一个事物可视为真理来加以主张,却也有些事物可视为可然来加以追求;虽然他们的这种办法比那种强制的论断看来象是比较持平;但是,尽管这样,只要人心一经绝望于寻求真理,那么它对一切事物的关注就会变得较淡;结果是人们就岔到快意的争辩和谈论上去,就象是飘荡于由对象到对象之间,而不去在一条严重审究的途程上坚持前进了。实则,如我在开始就说并一贯力主的,人类的感官和理解力纵然较弱,也不应剥夺掉它们的权威,而应当供给它们以助力。①(批注:柏拉图等人始终在‘主观性’中‘兜圈子’,‘知与不知’意义不大。尤见‘亚氏’非凡。)
① 原文在一卷三六条和这里都使用了acatalepsia 一字。据克钦指出,培根在“AdvancementofLearning”一书中,自己把这字译为incomprehensibleness。按:培根使用这字,是指这样一种学说:认为自然事物不可理解,特别认为感觉知识不确定又靠不住。柏拉图的理念说就否认感官世界中能有什么确定的东西,能有什么真正的知识,所以培根说他倡导了这个学说。这与后来康德(Kant)所讲的以自在事物根本为人类认识所不能及的“彼岸”那种“不可知论”还有不同,所以试译为“不可解论、——译者
② 古希腊诡辩派大师(公元前约四八○至四一○年);他有一句名言,说“人为万物之尺度”。——译者
③ 古希腊诡辩家之一,以博学多能著称,创有一套记忆术。——译者
④ 新学园派发展为怀疑主义和折衷主义,大盛于公元前第三、第二两世纪,其主要代表为阿斯西老斯(Arcesilaus)和卡尼底斯(Carneades)。——译者
⑤ 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约三六五至二七五年);彻底的怀疑论者,认为事物的真实性质是不可能知道的,因此对一切事情都只可存疑而不应判断。这样讲来,当然任何研究都被破坏了。——译者
① 参看一二六条。——译者
六八
关于几类假象及其辅翼,概如上述。我们必须以坚定的和严肃的决心把所有这些东西都弃尽屏绝,使理解力得到彻底的解放和涤洗;因为建立在科学之上的人国的大门正和天国的大门无甚两样,那就是说,没有人会走得进去,除非象一个小孩一样。②(批注:只有去掉‘主观性’,才能获得‘客观性’。)
② 克钦指出,“非象赤子一样就走不进夭国的大门”这句话出自《马太福音》第一八章第三节。——译者
六九
邪恶的论证可以说是假象的堡垒和防线。我们在逻辑③中现有的论证不外是把世界做成人类思想的奴隶,④而人类思想又成为文字的奴隶。⑤实在说来,论证实际上就是哲学和科学本身。因为论证是怎样,视其树立得是好是坏,随之而来的思辨和哲学体系也就怎样。现在,在从感宫和对象到原理和结论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论证都是欺骗性的和不称职的。这个过程包含着四个部分,也就有着同数的错误。第一点,感官的印象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感官既不得用,又欺骗我们。不过,感官的缺陷是要予以弥补的,它的欺骗是要加以纠正的。①第二点,从感官的印象来抽取概念,这做得很恶劣,以致概念都是不明确的,都是混乱的,而实则它们应当是明确而有清楚界限的。②第三点,现在的归纳法是无当的,它是以简单的枚举来推断科学的原则,而不是照它所当做的那样使用排除法和性质分解法(或分离法)。③最后,第四点,那种用以发现和证明的方法,即首先树起最普遍的原则而后据以考校和证明中间原理的那种方法,实乃一切错误之母,全部科学之祟。④关于这些事情,我现在只是略略提及,等到进行了人心的补过和洗涤以后,进而要提出关于解释自然的真正道路的时候,我还要更详细地加以论说。⑤(批注:总结出认识过程中的四种‘主观性’倾向,即:感觉谬误;概念失真;简单判断;牵强附会。它们与‘客观性’都沾不上边。)
③ 拉丁本原文为dialectica。——译者
④ 参看一卷五四、六三两条。——译者
⑤ 参看一卷四三、五九、六○诸条。——译者
① 参看一卷三七、四一、五○、六七、一二六诸条。——译者
② 参看一卷一五、一六、六○诸条。——译者
③ 参看一卷一七、一○五两条。——译者
④ 参看一卷一九、一○四两条。——译者
⑤ 详细论说见一卷一○○至一○六诸条。——译者
七○
最好的论证当然就是经验,只要它不逾越实际的实验。因为我们如搬用经验于认为类似的其他情节,除非经由一种正当的、有秩序的过程,便不免是谬误的事。可是现在人们做实验的办法却是盲目的和蠢笨的。①他们是漫步歧出而没有规定的途程,又是仅仅领教于一些偶然自来的事物,因而他们虽是环游甚广,所遇甚多,而进步却少;他们有时是满怀希望,有时又心烦意乱,而永远觉得前面总有点什么东西尚待寻求。就一般情况来看。人们之做试验总是粗心大意,仿佛是在游戏;只把已知的实验略加变化,而一当事物无所反应,就感到烦倦而放弃所图。即使有些人是较为严肃地、诚恳地和辛勤地投身于实验,他们也只是注其劳力于做出某一个实验,如吉尔伯忒之于磁石,化学家之于黄金,都属此例。这种前进的途程实是企图既小,设计也拙的。因为一个事物的性质若仅就那个事物本身去查究,那是不会成功的;我们的探讨必须放大,才能成为更较普通的。②(批注:培根认为,对‘客观性’的浅尝辄止,是导致认识停顿的根本原因。)
① 克钦提示说,这里指出人们做实验时常有的四个毛病:一、缺少一种选择定向的方法(这要靠一些享有优先权的事例来救活);二、用力薄弱,做实验没有足够的多样变化;三、仅仅追求一种实验或一个题目,而忽略一切其他;四、急于得到实践上的应用。——译者
② 参看一卷八八条。——译者
即使人们有时亦图从他们的实验中抽致某种科学或学说,他们却又几乎永是以过度的躁进和违时的急切歪向实践方面。这尚非仅从实践的效用和结果着想,而亦是由于急欲从某种新事功的形迹中使自己获得一种保证,知道值得继续前进;亦是由于他们急欲在世界面前露点头角,从而使人们对他们所从事的业务提高信任。这样,他们就和亚塔兰塔(Atalanta)一样,跑上岔道去拾金苹果,同时就打乱了自己的途程,致使胜利从手中跑掉。①在经验的真正的途程中,在把经验推进至产生新事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神的智慧和秩序作我们的模范。且看上帝在创世的第一天仅只创造了光,把整整一天的工夫都用于这一工作,并未造出什么物质的实体。同样,我们从各种经验中也应当首先努力发现真正的原因和原理,应当首先追求“光”的实验,而不追求“果”的实验。②因为各种原理如经正确地发现出来和建立起来,便会供给实践以工具,不是一件又一件的,而是累累成堆的,并且后面还带着成行成队的事功。关于经验的一些途径,其被阻与受困一如判断之被阻与受困的一些途径,我在后面还要讲到;③这里只是把通常的实验研究作为一种坏的论证来提一下罢了。现在,依照手中问题的顺序,我还须就另外两点有所阐说:一点是前文刚刚提到的迹象(表明现在通行的思辨和哲学体系是情况恶劣的一些迹象),①另一点是那种初看似觉奇怪难信的情况所以存在的原因。②指出迹象就能酝酿人们的同意;说明原因则能免除人们的惊奇:这两件事都大有助于从理解力当中根绝假象的工作,使这工作较为容易并较为温和一些。(批注:所谓‘经验’,就是已经被社会公认的内容。认识往往到此止步。)
① 克钦指出,这个譬喻是培根所喜爱的,见一卷一一七条,在“AdvancetnentofLearning”和“FilumLabyrinthl” 两书中亦曾说到。按:这故事是这样的:亚塔兰塔是希腊一位美丽的公主,以捷足著称。凡求婚者,竞走能胜则许嫁,败则死。最后,有名喜普门尼(Hippomenes)者冒险应赛。他怀有爱神供给的金苹果数枚,投之路旁诱她岔出拾取。她第一次拾取后仍能领先;经再三诱扰,终于在竞走进程中落后,遂为求婚者所得。——译者
② 参看一卷九九、一一七、一二一各条。——译者
③ 见一卷八二、八三,又见一卷九八至一○三各条。——译者
① 见下文七一至七六条。——译者
② 见下文七八至九二条。——译者
第一卷:71-90
七一
我们所拥有的科学大部分来自希腊人。罗马的、阿拉伯的或后来的作者们所增加的东西是不多的,也没有多大重要性;而且不论所增加的是什么,也是以希腊人的发现为基础。③现在且看,希腊人的智慧乃是论道式的,颇耽溺于争辩;而这恰是和探究真理最相违反的一种智慧。这样看来,诡辩家这一名称,虽为那些愿被认作哲学家的人们轻蔑地抛回而转敬给古代修辞学者高嘉斯(Gorgias)、④蒲鲁台高拉斯、喜庇亚斯和普拉斯(Polus)等人,实也大可适用于这类人全体,包括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齐诺(Zeno)、①伊壁鸠鲁(Epicurus)、②笛欧弗拉斯塔斯(Theophrastus)③和他们的继承者克里喜伯斯(chrrysippus)、④卡尼底斯(Carneades)⑤以及余人在内。这两群人的不同之处仅在:前者是漫游的、图利的,往来于各城市之间,挂出他们的智慧来出售,并且收取价钱;而后者则高自位置、,表现尊严,有固定的寓所,开设学校来讲授他们的哲学而不收取报酬。这两种人在其他方面虽不相等,却同是论道式的,同是把事情弄成争辩,同是树立哲学宗派以至异端邪说而为之哄斗;所以他们的学说大部分只是(如戴昂尼夏斯[Dionysius}对柏拉图嘲笑得很对的说法)“无聊老人对无知青年的谈话”。⑥但是较早的希腊哲学家们,如安庇多克里斯、安那撒格拉斯、刘开帕斯、德漠克利塔斯、帕米尼底斯、赫拉克利泰、忍诺芬尼斯(Xenopha nes)、①弗罗劳斯(Philolaus)②以及其余诸人(至于毕达哥拉斯,我把他当作一个神秘主义者置而不论),③以我们所知,则都不曾开设学校;而是较沉默地、较严重地和较单纯地——也就是说,带有较少的虚矫和炫示的意味——投身于对真理的审究。正因如此,所以照我看来他们也是比较成功的;不过他们的事功却在时间进程中被那些有较多东西来投合流俗能力和嗜好的琐屑之辈所掩蔽了:时间有如河水,总是把轻的、虚胀的东西流传给我们而任有分量的东西沉没下去。④但尽管这样,他们也仍未能完全免于他们民族的通病,他们还是过多地倾倒于野心和虚荣,要建立宗派以哗众取宠。而真理的审究如竟歪到这类细事方面去,那就不能不令人绝望了。这里还有一层也不可略而不论,那就是如埃及僧侣给希腊人下的考语,或毋宁说是一种预言,所说:“他们永远是孩子,既无知识之古,也无古之知识”。⑤的确,他们真是具有孩子的特征,敏于喋喋多言,不能有所制作;因为他们的智慧是丰足于文字而贫瘠于动作。这样看来,从现行哲学的源头和产地看到的一些迹象是并不好的。(批注:考察思维源头,人类要摆脱‘主观性’实属不易。)
③ 弗勒评注说,这种责备是过分了。我们至少可以说,罗马人一定发明了一些机械性方术,才能建造那样大的道路、水渠、桥梁和大剧院等,阿拉伯人则发明了现在使用的数字、代数、蒸馏法;在医药学方面亦有贡献;而化学的研究亦是由他们开始的。 —— 译者
④ 高嘉斯(公元前约四八○至三七五年),生于西西里(slcl1r),长居雅典著名的演说家、修辞学家和哲学家,是诡辩派的重要代表之一。——译者
① 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三四一至二七○年);创学于雅典,称伊壁鸠鲁学派(EpicureanSchool);他认为求乐是人生的自然目的,而心灵方面的愉快远高于物质方面或感官方面的享乐。——译者
② 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约三四○至二六五年);创学于斯多阿(Stoa),称斯多阿学派(StolcSchool),其说以遵奉理性,苦乐无所动于中为主。——译者
③ 笛欧弗拉斯塔斯(公元前三七○至二八七年);亚里斯多德的大弟子和继承人:著作甚富,以《论人的性格》一篇为最著。——译者
④ 克里喜伯斯(公元前二八○至二○九年);继克林席斯(Cleanthcs)之后为斯多阿学派的领袖。——译者
⑤ 卡尼底斯(公元前约二一五至一二五年);继阿斯西老斯之后为新学园派的领袖。——译者
⑥ 克钦指出,这里提到的是老戴昂尼夏斯(戴昂尼夏斯父子两个,都是Syracuse 的暴君):他和柏拉图的会见以及他所说的这句话,见狄欧坚尼莱遏夏斯所著《哲学家传记》第三卷第一八章。——译者
① 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约五七○至四八○年)。他考查自然现象,认为凡有生物都有一个根源,植物和动物各有其自然的根源。据称他曾说过这样几句话:“爱休脖亚(Ethiopia)人的神是黑皮肤、扁鼻子;斯瑞斯(Thrace)人的神是好看的、蓝眼睛的!假如牛会绘画,它们的神就会是牛。”——译者
② 毕达哥拉斯学派后期学者之一。——译者
③ 参看一卷六五条和脚注。——译者
④ 克钦指出,以轻浮重沉的现象比拟学术真理的存废,是一个荒唐的谬误:而培根似乎颇欢喜这个论据,在一卷七七条中又这样说,在“AdvancementofLearning”和“FllurnLabyrinthl”两书中亦有此说,——译者
⑤ 这句话出于柏拉图对话集中“Tilnaeus”一篇。
七二①
时间和年代的特性也不比国度和民族的特性给出较好的迹象。因为在那个时期,人们无论对于时间或地方都仅有一种狭窄而贫弱的知识,这乃是最坏的一种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把一切寄托于经验的人们。回溯至千年以上,他们就没有配称为历史的历史,而只有一些古代的寓言和传闻。至于说到世界的方域和地区,他们则仅知道一小部分;他们笼统地把一切在北方的人都称为塞西人(Scythians),②把一切在西方的人都称为塞尔特人(Celts);③他们对于非洲南至伊西奥庇亚(Aetniopia)以外,对于亚洲东至恒河(Ganges)以外,就一无所知;关于新世界各地,他们所知就更少了,甚至在道听途说中或较有根据的传闻中都不曾听到过;还不止此,世界上有多种气候和地带,有无数民族呼吸生活于其中,这在他们竟称为是不可居的;至于象德谟克利塔斯、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诸人的游历,①实在不过是一种郊外散步,说不上什么长程旅行)可是在他们却作为壮举来谈说了。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时代,新世界的许多部分以及旧世界的各方的界限都是已经知道的了,我们的经验库藏也增加到无限的数量。这样说来,如果我们(象占星家一样)从那些哲学体系的出生年月抽取一些迹象,那对它们是推算不出任何伟大之处的。(批注:对‘客观存在’所知甚少,孤陋寡闻。)
① 参看一卷人四条。——译者
② 古时所谓塞西(scythia)地方,包括欧洲东南部以及亚洲西部迄东这一大片地区,住在这区域里的人有许多种族,统称为塞西人。——译者
③在史前时代,欧洲西部曾两次为雅利安(Aryan)各族所侵入,现在把这些移民统称为塞尔特人。——译者
① 克钦注明,德谟克利塔斯曾游历到亚洲大部分,有人说他甚至到过印度和伊西奥庇亚。柏拉囹只到过西西里、埃及和塞伦尼(Cyrene)。毕达哥拉斯则到过埃及、亚拉伯、弗尼夏(Phoenicla)、巴比伦,可能还到过印度。——译者
七三
在所有迹象当中,没有比从果实方面看到的迹象更确实或更显赫的了。因为果实和事功可说是哲学真理的保证人和担保品。现在且看,从希腊人的所有那些体系当中,以及从它们所衍出的各别科学当中,过了这么多年,竟指不出一个实验是趋向于救济和嘉惠于人类情况的,也指不出一个实验是真可归功于思考和哲学理论的。塞尔萨斯(Celsus)②坦白地和聪明地承认了这一点,他告诉我们说:医学的发现,其实验部分是在先的,此后人们才去对它作哲学的研究,才去追求并赋以各种原因;而不是经由相反的过程,不是由哲学和对于原因的认识引到其实验部分的发现和发展的。①这样看来,在埃及人以神圣的尊荣和礼仪所崇报的那些发明家当中畜类的偶像竟多于人的偶像,这就并无足怪了;这是因为畜类以其自然本能曾做出了很多发现,而人们以其理性的讨论和结论则很少有所发现或完全无所发现。(批注:如果不关注‘客观性’,那你生活在什么时期都一样。)
② 塞尔萨斯是奥古斯塔(Augustus)时代(或者稍晚)的罗马名医。他遵循希波克拉特的方法,观察和注视自然的动作,予以规限而不加以违反。著有《论医》(“De Mediclna”)一书,为研究古代医学的宝贵资料。——译者
① 这段话,塞尔萨斯并不是作为他自己的意见来说的;相反,他是在表述医学方面的经验学派所抱持的见解,而这恰是他所反对的。培根在他的著作中有好几处重复了这种引述上的错误。
化学家们的努力诚然亦产生了一些果实,②但这乃是偶然产生的,顺路产生的,或是由于象机械学所做的那样把一些实验加以变化而产生的,而不是由任何方术或理论所产生的。因为他们所规划出的理论,与其说是帮助实验,毋宁说是搅乱它们。至于那些从事于他们所谓自然幻术的人们,也只能拿出极少的发现来,而那又是很肤浅和象是骗人的。这样看来,正如在宗教方面我们受到警告要以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信仰,同样,在哲学方面我们也应当依照相同的规则要以果实来评判学说体系;而假如这体系是不出产果实的,我们就应当宣告它毫无价值,特别是当它不仅不产生葡萄和橄揽等果实反倒带有争执、辩论之荆棘和蒺黎时,我们就更应当作这样的宣告。(批注:对于‘马列诡辩论’,可以下这样的‘结论’。)
② 克钦指出,他们已经发明了酒精、硝酸、硫酸、挥发性碱,火药和其他一些东西;这虽然还不能与近代化学的发明相比,却已是不可轻视的了。——译者
七四
我们还要从哲学体系和各种科学的增长与进步这一方面抽取迹象来看。凡建筑在自然上面的东西都会生长和增加;凡建筑在意见上面的东西则只有变化而无增加。因此,那些学说假如不是象一棵植物扯断了根,而是保持紧密连接于自然的胎宫并继续从那里吸到营养,那么就不可能发生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两千年来的经过情况,就不可能是:各种科学都停立在原来的地方而几乎原封不动,不仅没有显然可见的增长,而且相反,只在最初创立者手中繁荣一时之后随即衰落下去。且看各种机械性方术,由于它们是建筑在自然上面和经验之光上面的,就有着相反的情况,它们(只要一天保持其通俗性)是一贯在繁荣着和生长着,仿佛其中有一种生命的气息;它们起初很粗糙,然后又便利些,后来又得到润饰,是时时都在进步着的。(批注:‘文明进步’就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较量。)
七五
还有一个迹象(这与其称作迹象,毋宁说是证据,而且是所有证据中最有力的一个),就是人们现所追随的那些权威人士们的自供。即使那些勇于自信而为一切事物订立法则的人们,当其在比较心沉气静的状态时,也常常抱怨自然之隐微,事物之难知以及人心之疲弱无力。假如他们止于说到这里,那么,固然有些秉性怯弱之辈会被吓倒而不再前进搜求,却亦有些比较热情而富有精神的人们会更激奋起而勇往直前。但他们尚不甘于仅为自己解嘲而已,他们还进而认定,凡在他们自己或者老师的知识所及之外者都是根本在可能界限之外,并且好象是根据着他们方术的权威来宣告那是不可解或不可能做的;这样,他们就最擅断地和最无分际地把自己之无力发现转为对自然本身的诬告,转为对世上余人的绝望。那个尊奉不可解论为主义而判处世人于永久黑暗的新学园派就是由此而来的,那种认定法式①或事物的真正区别性,(那事实上就是单纯活动的法则)为人力莫及、不能找出的见解也是由此而来的。由此而来的还有关于活动和动作部门的一种见解,认为太阳的热和火的热在种类上大有区别,——唯恐人们会想象到能够借火的动作来演出和形成什么有闲自然作品的东西。由此而来的还有一种概念,认为人的工作仅仅是去组合,至于混合工作则非自然莫属,②——这又是唯恐人们会向技术要求什么能够产生和改变自然物体的力量。这样说来,从这个迹象来看,人们大可得到一种警告,不要把自己的前程和劳力混缠于那些不仅令人感到绝望而且自趋于绝望的教条。(批注:也只有‘主观性’才有禁区,而‘客观性’则正好相反。当我们看到,社会充满‘黑幕’的时候,还能说它有‘客观性’吗?)
① 这里所说的法式是培根式的法式,与一卷五一条所否定的法式完全不是一回事。参看前条和脚注。——译者
② 这是指该伦而言,他在《DeNaturalisbtlsFacultatibIJs》一文中曾把自然内在的形成力量与方术外加的动作对立起来。参看一卷四条,培根在那里肯定了他在这里所否定的这同一命题。
七六
另有这样一个迹象,也不应略而不论,这就是:以前在哲学家中间曾存在过这样大的分歧以及这样五花人门的学派,这一事实就充分表明了那由感官到理解力的路径不是画定得很精细,而哲学的共通的基础(即事物的性质)则被割切而碎裂成这样许多含糊而繁复的谬见。这些时,关于第一性原则和整个体系上的意见分歧虽已大部分消灭,但在哲学的一些部分上仍存在着无数问题和争执。由此就可清楚地看出,无论在那些体系本身当中,或是在论证的方式当中,都没有任何准确的或健全的东西。(批注:只要面对‘客观性’,就没那么多‘废话’了。)
七七
一般意见认为,关于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无论如何总是有着很大程度的一致同意了。因为在它一经发表之后,旧哲学家们的体系即告衰亡,而其后也没有更好的东西出现;这样,它就象是规建得非常之好以致能收前后两代于扈从之班。对于这种见解,我要有所答复。首先,一般所谓随亚氏著作问世而旧体系即舍消亡之说根本就是一个错的观念;事实是此后很久,甚至直到西塞罗(Ci cero)时代以及其后若干年,旧哲学家们的著作还是依然无恙的。①只是到了以后,当野蛮人泛滥到罗马帝国使人类学术遭到沉溺之祸的时候,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体系乃象几块较空、较轻的船板飘浮于时间的浪头而独获保存下来,至于说到众皆同意一层,如果我们更明锐地深查一下,则人们也是受了欺檬的。因为真正的同意乃是各种自由的判断通过恰当的考验而归于一致。而人们对于亚里斯多德的哲学的同意却绝大多数是出于先入为主的判断和依于他人的权威;所以这只是一种苟从与附合,而说不上是同意。再说,即使那是一种真正的和广泛的同意,我们也不应把同意当作可靠的和坚固的证实,相反,它事实上只是一种强有力的臆断。而在一切测断当中,尤以在知识问题上(神学除外,政治也除外,因为那里有投票权)①而以同意为根据的测断为最坏;因为,如我以前所说,凡能取悦于众的东西只是那打动想象力或以普通概念的锁链来束缚理解力的东西。②因此,我们正可恰当地把弗雄(Phocion)关于道德问题的话语移用于知识问题上来说:人们如果得到群众的赞同和喝彩,就应当立刻检查自己可能已经犯了什么错误。③这样看来,这个迹象可以说是最为不利的一个了。(批注:针对当时的‘诡辩学说’,亚里士多德根据‘保持概念的一致性’出发,创建了‘形式逻辑’。这种认识规则,实际上对认识的‘客观性’,也有一种基本约定。但是,它没有能够进一步解决在概念使用上的‘主观性’问题。因此,它还是一种‘软性’约定。)
① 克钦指证说,不仅培根所喜爱的较早的希腊哲学家们的著作存在无恙,就是斯多阿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的著作也存在无恙,还有新柏拉图派的著作亦是这样。——译者
① 培根的意思不是说,在神学问题和政治问题上多数票就一定正确有效;他只是说,从事情的性质来看,在那些问题上,以同意作为论据这一点,比在纯粹学术问曰上更有分量。(关于在神学问题上进行投票这一点,克钦指出,培根无疑是指某些教会会议靠参加者投票来对教义问题和纪律问题做出决定这种情况而言,甚至象尼斯会议(CouncilofNice〕就是用多数表决来肯定真正信条以反对阿吕亚斯主义[Arianlsln〕的。——译者)
② 参看一卷二八条。——译者
③ 弗雄是古时雅典的一位将军和政治家,反对雅典的民主制,这里所引述的这句话出于波鲁塔克(Plutarch)所著《伟人列传》中的弗雄传。——译者
以上七节所论是从现行哲学和科学的根源、果实、进步、创始人的自供以及一般人对它们的同意等等几点来看它们的迹象,表明它们的真理性和健全情况都不是良好的。①(批注:既往的‘思维方式’还没有真正解决‘客观性’问题。)
① 这几句话在原本[克钦注本〕和英译本都是接排在上句之后,并未分节;这样分节,是译者根据文义和结构,为醒目起见,擅自处理的。——译者
七八
现在要进而说明这些错误所以产生以及它们所以经历这多年代而长久存在的原因;这些原因很多而且都是很有力的。说明了这点,人们就会不再诧异怎么我所提出的这些考虑迄今不曾为人所注意;而唯一诧异的只在它们怎样又在今天终于进入了某个人的头脑而成为其思想的主题;这在我自己说来,我老实地认为只是某些可喜机缘的结果而非由于我的才具有任何优越之处,只是时间的产物而非智慧的产物。②(批注:完全确立认识的‘客观性’,正是培根的‘卓越’之处。)
② 参看一卷一二二条。——译者
现在且说,第一点原因,所谓那么多的年代,假如认真地秤量一下,就收缩到一个很小的范围。在人们的记忆和学术所展延到的二十五个世纪之中,我们好不容易才能拣出六个世纪是丰产科学或利于科学的发展的。因为在时间中和在地域中一样,也有荒地和沙漠。算来只有三次学术革命也即三个学术时期是可以正经算数的:第一期是在希腊人,第二期是在罗马人,第三期就在我们也即西欧各民族了;而这三期中的每一期要算有两个世纪都还很勉强。至于介乎这三个时期中间的一些年代,就着科学的繁荣成长这一点来说,那是很不兴旺的。无论阿拉伯人或者经院学者们都提不到话下,他们在这些中间时期,与其说是对科学的分量有所增加,毋宁说是以大堆论文把科学磨损得象一条蹂躏了的道路一样。这样看来,科学进步之所以如此贫弱,首先可以恰当他说是由于过去有利于科学的时间很为有限之故。(批注:如果有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坚持‘主观性’,就是阻挡一切 ‘文明进步’的‘第一障碍’。无人能逃过此劫。)
七九
第二点,还有一个从各方面呈现出来的重大原因,就是,即使在人类智慧和学术最发达(假如真可算是发达的话)的那些时代里,人们也只以最小部分的苦功用于自然哲学方面。而其实正是这个哲学才应被尊重为科学的伟大的母亲。因为一切方术和一切科学如果被拔离了这个根子,则它们纵然被打磨、被剪裁得合于实用,却是不会生长的。①现在且看,大家都知道,自从基督教取得信仰,力量强大以来,绝大多数的才智之辈都投身于神学去了;最高的报酬都施于这个事业,各种各样的帮助也都极其丰富地提供给这个事业;这种对于神学的专注主要地占据了属于我们西欧人士的那历史的第三阶段或时期;而就在此时文献亦正开始兴盛,宗教的争论也正开始兴起,这就又加强了这种情况。另一方面,说到前此一个时期,即以罗马人为主体的第二时期,那时哲学家们的思考和劳力主要是使用在和消耗在道德哲学上面(道德哲学之对于异教徒,就如神学之对于我们一样)。并且,在那些时候,最优秀的才智之士又普遍投身于公共事务之中;这是因为罗马帝国的广度需要大量的人去服务。至于再说到希腊时期中自然哲学看来算是最发达的年代,那只不过是短短一瞬的时间;因为在早期,所谓七哲,①除泰利斯(Thales)②外,都是投身于道德学和政治学的;而在后期,当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上以后,③道德哲学就更空前地流行,从而使人心对自然哲学背离得愈远了。(批注:从‘自然哲学’到‘科学哲学’,仍然还是最有价值。)
① 参看一卷七四条。——译者
① 希腊七哲是:(一)梭伦(Solon),他的格言是”认识你自己”:(二)契罗(Chilo),他的格言是“考虑结局”,(三)泰利斯,他的格言是”凡有担保的人就是稳固的人、(四)毕亚斯(Bias),他的格言是“多数人是坏的”;(五)克留勃拉(Cleobulus),他的格言是“避免极端”;(六)庇塔喀斯(Pittacus),他的格言是”紧捉时机”;(七)勃吕安德(Periander),他的格言是“在勤劳努力面前没有不可能的事”。——译者
② 泰利斯(公元前第六世纪),希腊哲学家,属米勒塔学派(MilesianSchool)。据说他曾预言到公元前五八五年五月二八日的日食,据亚里斯多德称述,他首先提出了宇宙有一种单一的物质元素的设想,并且说那就是水。——译者
③ 克钦指出,这话出于西塞罗所著“DlsputationesTuscalanae”一书第五卷第四章第十节。——译者
还不止此,即使在自然研究发达的时期,由于人们的无谓争论和夸炫新意,也使得那个时期本身败坏而无结果。(批注:即使从‘客观真理’中引伸出‘主观意义’都已经很愚昧,更何况是从‘主观逻辑’出发的‘诡辩哲学’!)
这样看来,在那三个时期当中,自然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被人忽视,就是受到阻碍。我们既已看到这点,那么,对于人们之不会在其所不注意的事物上面做出什么进展也就不必感到诧异了。④(批注:就是‘思维方式’本末倒置了。)
④ 这几句话在原本和英译本都未分节;这样分节,是译者擅自处理的。——译者
八○
此外还须添述一个原因,就是:自然哲学即使在对它注意的人们中间,特别在那后两个时期,也始终不曾拥有一个摆脱一切而全力从事的研究者(除开某个在僧房中从事研究的僧侣或某个在别墅中从事研究的士绅),①而一直是被仅仅当作通到其他事物的便道或桥梁来对待的。这样,这个伟大的科学之母就因横来的侮辱而被贬黜到仆役的职务上,只去伺候医学或数学的业务,也只去以一种打底子的染料来浸染幼稚而不成熟的智慧,使它以后更适于接受他种色染。实在讲来,除非把自然哲学贯彻并应用到个别科学上去,又把个别科学再带回到自然哲学上来,那就请人们不必期待在科学当中,特别是在实用的一部分科学当中,会有多大进步。因为缺少了这个,则天文学、光学、音乐学、一些机械性方术以及医学自身——还不止此,人们将更觉诧异的是连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逻辑科学也都在内——一并都将缺乏深刻性,而只在事物的表面上和花样上滑溜过去。因为这些个别科学在一经分了工而建立起来之后,已是不再受到自然哲学的营养的了;而其实,自然哲学从它对于运动、光线、声音、物体的结构和装配以及人的情感和理智的知觉等等的真正思辨当中,是应当能够抽获对个别科学灌注新鲜力量和生机的方法的。这样看来,科学既已与它的根子分离开来,则它之不复生长也就毫无足怪了。(批注:‘客观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反映同一性的普遍性原则。)
① 克钦指出,前者无疑是指在牛津书斋中的罗杰·培根,后者或许是指笛卡儿(Descartes)。
八一
科学过去之所以仅有极小的进步,还有一个重大的、有力的原因,就是下面这点。大凡走路,如果目标本身没有摆正,要想取一条正确的途径是不可能的,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但对于这一点,绝大多数人却没有感到,他们只是雇佣化的和论道式的;只偶然有智慧较敏、又贪图荣誉的工匠投身于新发明,而他这样做时多半是以自己的财产为牺牲。一般说来,人们绝无以扩增方术和科学的总量为己任之意,所以即在手边已有的总量当中,他们所取和所求的也不外那对他们的演讲有用,能使他们得利、得名或取得类此便宜的一点东西。即使在大群之中居然有人以诚实的爱情为科学而追求科学,他的对象也还是宁在五花八门的思辨和学说而不在对真理的严肃而严格的搜求,又即使偶然有人确以诚意来追求真理,他所自任的却又不外是那种替早经发现的事物安排原因以使人心和理解力得到满足的真理。而并不是那种足以导致事功的新保证和原理的新光亮的真理。这样说来,既然科学的目的还没有摆对,那么人们在办法上之发生错误就不足为奇了。(批注:总的说来,人们不仅对‘客观性’认识不足,而且对自己的‘主观性’认识更加不足。)
八二
正如人们已把科学的目的和目标摆错了,同样,即令他们把目标摆对了,他们所选取的走向那里的道路又是完全错误而走不通的,谁要正确地把情况想一下,就会看到这样一件很可诧异的事:从来竟不曾有一个人认真地从事于借一种布置井然的实验程序径直从感官出发来替人类理解力开辟一条道路;而竟把一切不是委弃于传说的迷雾,就是委弃于争论的漩涡,再不然就是委弃于机会的波动以及模糊而杂乱的经验的迷宫。现在,让任何人沉静地和辛勤地考查一下人们在对事物进行查究和发现时所惯走的是什么道路,他必定会看出,首先是一个极其简单而质朴的发现方法,一个最通常的方法。它不外是这样:当人们从事于发现什么事物时,他首先要找出和看一看别人以前对这事物所曾发表过的一切说法,然后自己就开始沉思,以其智慧的激荡和活动来吁请,亦可说是来召唤他自己的元精来给以神示。这种方法是完全没有基础的,是只建筑在一些意见上面而为意见所左右的。(批注:正确判断的‘标准’,究竟属于‘客观性’,还是‘主观性’?)
其次,又或许有人把逻辑①召进来替他做这发现。但逻辑除在名称上外是与这事无关的。因为逻辑的发明并不在发现出方术所由以构成的一些原则和主要的原理,而只在发现出看来是协合于那些原则和原理的一些事物,假如你是更好奇一些,更诛求一些和更好事一些,硬要去追问逻辑是怎样检定和发明原则或始基原理,则它的答复是众所皆知的:它只是把你推到你对于每一个方术的原则所不得不有的信任上去。(批注:这些形式上的‘主观努力’,不能改变‘客观本质’。)
① 本节中的“逻辑”,在原书中均为dialectica。——译者
最后还剩下单纯经验这一条道路。这种经验,如果是自行出现的,就叫作偶遇,如果是着意去寻求的,就叫作实验。但这种经验只不过是如常言所说的脱箍之帚,只不过是一种暗中摸索,一如处在黑暗中的人摸触其周围一切以冀碰得了条出路;而其实他不如等到天明,或点起一支蜡烛,然后再走,要好得多,真正的经验的方法则恰与此相反,它是首先点起蜡烛,然后借蜡烛为手段来照明道路,这就是说,它首先从适当地整列过和类编过的经验出发,①而不是从随心硬凑的经验或者漫无定向的经验出发,②由此抽获原理,然后再由业经确立的原理进至新的实验;这甚至象神谕在其所创造的总体上的动作一样,那可不是没有秩序和方法的。③这样看来,人们既经根本误入歧途,不是把经验完全弃置不顾,就是迷失于经验之中而在迷宫里来回乱走,那么,科学途程之至今还未得完整地遵行也就无足深怪了。而一个安排妥当的方法呢,那就能够以一条无阻断的路途通过经验的丛林引达到原理的旷地。(批注:运用‘经验’,常常错在‘非类对比’。)
① 参看一卷一○二条。——译者
② 随心硬凑的经验,原文为praepostera,克钦注释说,这是说人心先定了主见,然后去找适合于它的事例;一卷六三条在批判亚里斯多德的实验时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关于所谓漫无定向的经验,参看一卷七○条第一点。——译者
③ 参看一卷七○条末节。——译者
八三
还有一种见解或虚骄之气,虽系屹立已久但确很虚妄而有害,也无端地加强了上述的毛病。这就是:人们认为,若与那种局于感官、限于物质的一些实验和特殊的东西保持长久而密切的接触,就有损于人心的尊严;特别是因为那些东西要搜求是费力的,要沉思是不值的,要讲述是粗俗讨厌的,要实践是不够旷放的,而其数目又是无限,其精微处又是过于纤细。这样,对于经验,且不说是予以放弃或处理不善,乃竟是以鄙视的态度而加以排斥;因而最后就走到了这样一种地步:真正的道路不只是被放弃了,而竟是被锁断和堵绝了。(批注:中国传统的‘形而上’思维方式,就是这种‘主观性’最集中的体现。贻害无穷,万世不复!)
八四
人们之所以在科学方面停顿不前,还由于他们象中了蛊术一样被崇古的观念,被哲学中所谓伟大人物的权威,和被普遍同意这三点所禁制住了。关于最后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讲过。①(批注:只能以前世‘为师’,形成‘主观性’的‘支点’。)
说到所谓古,人们对它所怀抱的见解是很粗疏而且无当于这字眼本身的。因为只有世界的老迈年龄才算是真正的古,而这种高龄正为我们自己的时代所享有,并不属于古人所生活过的世界早期;那早期对于我们说来虽是较老,从世界自身说来却是较幼的。②我们向老年人而不向青年人求教有关人类事物的更多的知识和较成熟的判断,因为老年人经验丰富,所见所闻所思想的事物都是多而且博,这是很对的;同样,我们也有理由希望从我们的这个年代——只要它知道自己的力量并愿奋发表现出来——得到远多于从古代所能得到的东西,因为它正是这个世界的较高年龄,其中已堆积和贮藏着许多实验和观察。(批注:所谓‘师古’的本质,就是为了‘肯定’主观逻辑。我们看到,中国人不仅精于‘篡改历史’,而且惯于‘按图索骥’。在这一点上,连披着‘革命家‘外衣的毛泽东也不例外。)
① 见一卷七七条。——译者
② 这点见解在培根虽非引述而来,也或许并非袭自前人,但在培根以前或同时的一些作家中确有不少所见略同的说法。其中可指称的,有吉尔伯忒、伽利略、堪帕奈拉(Campanella)所著”Apologia proGalileo”一书和勃鲁诺(GiordanoBruno)所著“CenadiCenere”一书。至于以历史早期为世界的幼年之说,更见于伊斯德拉(Esdras)的著作第二卷;又,一五四六年出版的开斯曼(Casmann)所著“problemataMarina”一书中也有此说。(克钦又指出,塞尼卡[Seneca]亦有较晚时期才真是较老年龄的想法,曾为罗杰·培根在”OpusMajus”一书中所称引。——译者)
在我们的时代,由于人们的经常的远航和远游,自然中可能对哲学引进新光亮的许多事物已经摆明和发现出来,这一点也不能是毫无所谓的。很明确,在我们这时代,当物质的地球的方域——就是说,大地、海洋以及星宿等方域——业经大开和敞启,而我们智力的地球若仍自封于旧日一些发现的狭窄界限之内,那实在是很可羞的了。(批注:这实在是‘客观性’对‘主观性’的一种极大讽刺。)
至于说到权威一层,人们若如此折服于作家而却否认时间的权利,这只表明他智力薄弱;因为时间乃是众作家的作家,甚且是一切权威的作家。有人把真理称作时间之女,①而不说是权威之女,这是很对的。(批注:任何‘权威’,都只能在‘领域内’活动。跨出一步,冒充‘真理化身’,那就必然会被历史耻笑。)
这样看来,人们的力量既经这样被古老、权威和同意这三种蛊术所禁制,他们于是就变得虚萎无力(象中了魔魇的人一样),不能追伴事物的性质,这也就不足诧异了。②(批注:这些‘主观性’的障眼法,阻碍了人们的‘客观认识’。)
① 见吉里阿斯(AulusGellius)所著”NoctesAttltrvoe”一书第十二卷第十一章。
② 这里的分节,是译者擅自处理的。——译者
八五
指使人们的努力满足而停止于现有发现的还不止上述崇古、权威和同意三点,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人类所久已保有的一些事功本身的赞赏。因为人们看到机械性方术所提供人们利用的供应是怎样繁多和美好,自然会多倾向于赞赏人类的富有而少有感于他之所缺乏;就不复想到人们对于自然的创造性的观察和动作(这些乃是那一切繁多花样的生命和动因)实在不多而且也不是深入掘得的;也就不复想到其余一切能事不过只是耐心以及手和工具的精微而规矩的运动——就以制造钟表(当作例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件精微而细密的工作:其机轮闲在模仿天体的轨道,其往复有序的运动似在模仿动物的脉息;可是即使象这样的工作,它所依据的有关自然的原理也不过只是一两条。(批注:满足于现状的普遍心态。)
再说,你如果就着文化性方术的精化程度,或甚至亦就着那有关对自然质体加工的机械性方术的精化程度来考察一下;具体地说,关于前者,就是把天文学中关于天体运动的发现,音乐学中关于谐音学的发现和文法学中关于字母系列中各个字母的发现(中国人至今还未采用)等类之事观察一下;关于机械性事物者,就是把拔克斯(Bacchus)和西律斯(Ceres)①的工作上的发现即制酒和制面包的方术的发现,关于珍馐美味的发现,以及关于蒸馏法和类似东西的发现等等也观察一下;并且与此同时你如果再想一想这些方术之达到现有的完美程度系经过何等漫长的时间(除蒸馏法外,它们都是很古的①),再想一想(如上面所讲关于钟表的话)这些方术所借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有关自然的原理者是何等之少,还想一想这些方术之得以发明又是怎样轻易地和明显地出于偶然的提示;你如果这样考察一番,你对人类的情况就将停止惊叹,而相反倒会发生悯怜,因为你看到了在这多岁月的进程当中方术和发明方面竟有这大的饥荒和歉收。可是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发现却还是在哲学和知识性方术之前的。这样看来,假如必须说出实情,就应当说,当唯理的和教条的科学一经开始,那有用事功的发现就告结束了。(批注:培根感叹:人们如果在固有的‘思维框架’之内思考,很难取得新的发现。)
① 拔克斯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其形象是坐一辆驯虎所驾的车子,手执一条缠满了常春藤叶子的长矛。西律斯在希腊神话中称为地母,是司农的女神,凡大地之上的一切谷物果实皆她所赐。——译者
① 据说坡森(Porson)曾肯定,蒸馏法是古人早就知道的。狄汤(Dutens)在《OriginedesDécouvertes》一书中亦主张此说。
再看,假如有人又从作坊转入图书馆而惊异于所见书籍门类之浩繁,那么只须请他把它们的实质和内容仔细检查一下,他的惊异一定就会调转方向。因为,他一经看到那些无尽的重复,一经看到人们老是在说着和做着前人所已经说过和已经做过的东西,他就将不复赞叹书籍的多样性,反要惊异于那直到现在还盘踞并占有人心的一些题目是何等地贫乏。(批注:低层次‘解说’,于事无补。)
假如他再往下把那些可称怪异而不妥靠的方术看一看,把炼金家们和幻术家们的工作更切近地考察一下,则他或将简直不知应当对他们笑还是应当对他们哭。炼金家是在培育着永久的希望,事情不成时,总是归咎于自己的某种错误:不是恐怕自己没有充分了解这个方术或其著作者的语意(因而他就转向对古法和秘传的追求),就是恐怕自己在制炼中在分量上或时间上有毫厘分秒的差池(因而他就把试验无限地重复下去);而同时,当他在试验过程的一些机会中居然达到一点新的或尚属有用的结论时,他又认真地把它们看作是大功将至,以它们来展足其如饥如渴的心,把它们极度地张大起来,而尽将余事寄于希望之中。诚然,炼金家们不是没有许多的发现,不是没有带给人们以有用的发明;不过他们的情节却如寓言中所讲的一个老人的故事:那老人以其葡萄园中的窖金遗给诸子,而故称不知确切地点,诸子于是就辛勤地从事于翻掘园地,虽然没有找到什么金子,可是葡萄却由于这次翻掘而变得更加丰茂了。(批注:陷入‘主观性’的愚昧之后,即使再去‘认识客观’,也不可能获得‘真理’。因为,‘立场’已经错了。)
再说到自然幻术的一流人物,他们是以交感和反感①来解释一切事物的;这乃是以极无聊的和最怠情的构想来把奇异的性德和动作强赋于质体。假如他们也曾产出一些事功,那也只是旨在标奇取誉而不是旨在得用致果的一些东西。②(批注:‘主观逻辑’不存在‘客观原理’。这就是认识产生出一切谬误的根源。)
至于说到迷信的幻术(假如我们也必须说到它的话),特别应当指出,它不过只是那些荒诞迷信的方术在各民族、各时代以及各宗教中所曾从事过或玩耍过的某一特项而已。这些都是可以揭过不谈的。 综上所述,人们对于丰富的见解正是形成贫乏的原因,这也是没有什么奇怪的。③(批注:现代诡辩论就是这样一个混乱不堪的杂烩:主观,封建,迷信,狡辩,欺诈,自欺,误导,荒谬……)
① 关于墙根对交感和反感的见解以及他自己所讲的自然的感应性,参看二卷五○条第六点。——译者
② 关于培根对自然幻术的见解,参看一卷七三条、二卷九条和三一条末节。——译者
③ 这里的分节,是译者擅自处理的。——译者
八六
进一步讲,人们这种对于知识和方术的赞赏——这种赞赏本身是很脆弱而且近于幼稚的——又被那处理和传授科学的人们的一种手法和造作所加强着。这就是说,他们在把科学提到世人眼前时系如此出以虚夸和卖弄,又如此加以装扮和粉饰,竟把科学弄得真似各部齐全,已告完工。你若看一看它们的方法和门类,它们确似已经应有尽有,包罗其所能包。虽然这些门类是内容窳败,仅如空箱,但在常人看来总是表现着一个完整科学的形式和计划的。应当指出,那最早和最古的寻求真理的人们却是带着较好的信条,也带着较好的前程,乐于把他们从对事物的思辨中所集得的并且意在储以备用的知识装在语录里面,也就是说,装在简短而零散的语句里面,而并不用造作的方法编串起来,也不号称或自命包罗了全部方术。不过若就现状言现状,人们既把传给他们的东西当作早臻完美全备,就不复在其中寻求进步,那是并无足怪的。(批注:‘无知’才会‘自作聪明’。)
八七
还有一层,这些旧体系的信誉又在新体系提倡者的虚妄和轻浮的衬托之下而获得了不少的增添,特别以在自然哲学的活动的、实践的部门中为尤甚。世间历来不乏侈谈者流和梦呓之辈,部分出于轻信,部分出于欺骗,在人类面前许了不少愿,说什么能使人延年益寿,能使人减少病痛,能修整残缺肢体,能迷骗感官;又宣称有方术足以约束和刺激感情,足以启发和提高智能,足以变化质体,足以任意加强和放大各种运动,足以在空气中造成印象和引起变化,足以把天体力量引取下来而加以处理;又宣称还有方术能预言未来事物,能把远处的事物搬近,能使隐秘的事物显现;以及其他种种。关于这些胡吹的许愿家,我们可以大致无误地这样来论断:在哲学方面,他们的这种虚妄与真正方术之间的差别,正如在历史方面,该撒(Julius Caesar)或亚力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Great)的业绩与高卢的亚马地(Amadis de Gaul)①或不列颠的亚脱(Arthur of Britain)②的业绩是不可同日而语一样。当然因为这些杰出的将军们确曾实际做出了比那些虚构的英雄们在杜撰中所做到的还要伟大的事情,还特别因为那些事情又是以并非荒诞怪异的行动为手殷和方法来做出的。当然,真正历史的信誉若因其有时曾为寓言所伤、所诬而遭到贬抑,那是不公平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一些新的拟议,特别是当它们连带涉及新的事功之时,由于那些骗子们过去亦曾作过同样企图之故就引起人们成见上的很大反感而遭到反对,那也是不足怪的;因为那些骗子们的过度虚妄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厌恶,对于一切真正从事这种企图的人的伟大用心,迄今还是有其破坏性的影响的。(批注:扩大愚昧,最能体现主观性。)
① “高卢的亚马地”是中世纪一部有名的散文体传奇,第一版于一五一九年印行。本事概略如下:号称“狮骑士”的亚马地爱上了大不列颠的公主欧吕安娜(Oria-na),可是她已被许婚于罗马皇帝,而亚马地又救公主于难,于是情敌发生了冲突。罗马皇帝率军舰来战,战败被杀,亚马地取得了胜利。——译者
② 传说中的亚脱十五岁就做了不列颠王,正当第六世纪撒克逊人(Saxon)入侵的年代,他率其骑士战胜攻取,开疆拓土,其英雄业绩遂汇为《圆桌故事》(“TheRoundTable”)一书;诗人探尼生(Tennyson)曾为此作《亚脱王之歌》。——译者
八八
使知识受制更甚的还在于人类气魄的渺小及其所任工作的微细和琐屑。而尤其坏的是,这气魄渺小本身却还带着一种傲慢和自尊的神气。(批注:人性缺陷。)
首先,我们看到,在一切方术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并已成为很熟习的伎俩,就是作者总把自己方术的弱点倭责于自然,这就是说,凡为其方术所不能达到的,他就以那个方术自身为权威断言那在自然中是不可能的。当然,如使各该方术自任裁判,那就没有一个方术能被判处。再看,现在时髦的哲学又在抚育着某些教义,其宗旨(如果审慎地考查起来)乃在对人们劝说,凡困难的事物,凡足以支配和征服自然的事物,都是不能期之于方术或人的劳力的;如前面所论日热火热不同类的学说,以及关于混合工作的学说,就是属于此例。这些事情,正确地看来,完全导向对人类权力的无理限制,导向一种经过考虑的和出于人为的绝望;这不仅搅害了希望的预测,并且还切断了努力的动脉和鞭策,把经验本身的许多机会都抛掷掉;①而所以致此的原由,则在于人们把自己的方术认为已臻尽善尽美,也在于人们有一种糟糕的虚荣心,要使人相信,凡迄今尚未发现和尚不了解的事物在此后也永不能发现和永不能了解。(批注:研究‘主观性’,最有科学意义。)
① 关于以上各点,参看一卷七五条。——译者
即使有人相当地投身于事实,努力要找出一点新的东西,他们的目的和意愿却又局限于仅仅查究和做出某一发现而不傍及其他,如磁石的性质,海潮的涨落,天体的系统,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看来多少有些奥秘而一向又未理出什么成绩的事物。而其实,要仅就某一事物自身来查究该事物的性质,这乃是最笨不过的做法。因为同一性质可以在某些事物当中是隐而不露,而在另一些事物当中则是显而易见;正因如此,于是在前者就产生惊奇,在后者则刺激不起注意。即如我们在黏合性这一性质上所见的情况就是这样:在木头或石头当中,黏合性是看不出的,我们也就在“坚实”这一名称之下将它滑放过去,也不进一步探讨连续性的分离或分解又为何得以避免;而关于水泡,则因我们有见于它形成了薄膜,又很古怪地形成了半圆,以致连续性的分解得以暂时避免,遂认为是极尽微妙之事。总之,事实上有些在某些事物中看来是隐秘的而在另些事物中则属显著而周知的性质,人们的实验和思想若永远仅仅投在前一些事物上,那么他就永远不会认识到其中的这些性质。(批注:对于‘本质’的客观认识,也有层次性。)
但是一般地说来,在机械学方面,如果有人只消把一些旧的发现精化一下,装饰一下;或者把几个合为一个;或者把它们装配得更合于实用;或者把作品的容积改得比前较大或较小一些;或者有其他类此的情形,那也就算是新的发现了。(批注:对于‘已知现象’做一些有限度地‘改动’,不会触动事物的‘本质’。)
这样看来,人们既是自足和自喜于这样琐细而带有稚气的工作,甚至还想象自己在其中已经是在努力追求着,假如还不是已经完成着,什么了不起的大事,那么,高贵的和对人类有价值的发明之至今不得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批注:站在‘主观性’的立场上,就不可能真正尊重‘客观性’。‘马列诡辩论’的所谓‘客观性’,完全是从‘主观需要’出发,进行‘选择’。不可避免陷入荒谬。)
八九
还有一个不应忘记的情况,就是自然哲学在各个时代中都曾有一个麻烦而难对付的敌人,那就是迷信和对于宗教的盲目而过度的热情。在希腊人中间,我们看到,那首先向当时尚未开窍的听众陈说雷电风雨的自然原因的人们是算犯了不敬神明的大罪的。①就是以后到了基督教时代,当有人以最能令人信服的根据(即没有一个正常的人现在会想到去反对的那种根据)来主张大地为圆形并从而断言对蹠人的存在时,那基督教会的有些神父们也不曾表现较多的宽容。②(批注:‘马列诡辩论’的所谓‘理想’,就是一种欺骗。连它自己也没打算过‘实施’。)
此外,就现在情况而论,由于有了经院学者们的总结和体系,就使得关于自然的谈论更为困难和更多危险,因为那些经院学者们已经尽其所能把神学归成极有规则的一套,已经把神学规划成一种方术,结局并还把亚里斯多德的好争而多刺的哲学很不相称地和宗教的体系揉合在一起了。③(批注:表现为‘知’的‘主观愚昧’。终因违反‘客观性’而与‘马列诡辩论’有着必然相同的历史命运。)
① 这可举亚里斯多芬尼(Aristophanes)的剧本《云》为例。(亚里斯多芬尼是公元前第五世纪时雅典的喜剧作家,他反对任何人对当时的宗教、哲学、政治、社会以至文学的信条作任何改变或修正;《云》这一剧本就是讽刺苏格拉底的。——译者)
② 这可举拉克坦夏斯(Lactantius〕和奥古斯丁(St.Augustine)为例。(奥古斯丁在“DeClvitareDei”一书第一四卷第九章中曾说:“即使世界是圆的,我们也不能就说对面有陆地;即使对面有陆地,我们也不能就说上面有人住着。”——译者)
③ 参看开勃勒所著“De Stella Martis”一书的引论。
别有一些人的思考以另一条不同的道路走向同一的结果,他们要从哲学家的一些原则中演绎出基督教的真理,并以它们的权威来证实那真理。他们把感官和信仰的这种结合作为合法的婚姻而铺张地加以庄严化,他们拿这种可喜的花样翻新来娱悦人心,但是同时他们也以人神的交混而把神的事物贬低了。还要知道,在这种神学与哲学的混合物当中,还只有那些已被公认的哲学学说是被收罗进去的;至于一些新的学说;纵然是较好的改变,也无不被赶尽杀绝。(批注:没有‘客观规律’的‘铁证’在手,想和‘主观性’讲‘道理’,就只能是枉费心机。)
最后,你还会看到,由于某些神学家的鄙陋,任何一种无论怎样纯洁的哲学的通路都几乎全被封闭了。有些人是脆弱地害怕,唯恐对于自然更深入一步的搜求将会逾越所批准给诚心深思的界限,于是就不正当地扭歪并搬运圣经之言来反对那窥测神圣奥秘、探入自然隐微的人们,而不知这些实并不为何种禁令所取缔。①还有些较为精细的人则忖度并熟虑到一点,认为如果第二性的原因能不为人所知,则一切事物就能较便当地被归结到神圣的手和杖上面去;这一点在他们认为是大有关于宗教的,而其实这无异是以谎言去媚悦上帝。又有些人根据过去的例子,顾虑到哲学中的运动和变化终将不免成为对宗教的侵袭。还有些人更是十分担忧,唯恐在自然研究当中会找到什么东西来推翻或至少来摇撼宗教的权威,尤其在不学之人更甚。这后两种的恐惧,在我看来,实饶有俗世智慧的意味;仿佛人们在其心思深秘之处对于宗教的力量和对于信仰对感官的统治权先有所怀疑而不信任,因而才恐惧对自然真理的查究将会危及它们。着把事情真地想一想,按照上帝的话来说,自然哲学实在既是医治迷信的最有把握的良药,同时又是对于信仰的最堪称许的养品,因而就正应当被拨给宗教充当其最忠诚的侍女,因为宗教是表现上帝的意志的,后者则是表现上帝的权力的。有人说得好,“你们错了,既不知道圣经,也不知道上帝的权力”,①这话是一点也不错的。若是那样,就把关于上帝意志的消息和关于上帝权力的思量二者配在一起而融为一个不可分解的结合体了。不过就现状说来,那在人心方面具有最大威力的宗教既经由于某些人的鄙陋和狂热而被拉来参加反对自然哲学,那么自然哲学的生长之遭受阻遏自是不必诧异的了。(批注:以势压人,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野蛮粗暴的惯用伎俩。)
① 克钦指出,这大概是暗指圣保罗(St.Paul)的《致哥罗西人书》(TheEpistletotheColossians)第二章第一八节而言。——译者
① 克钦指出,这句话出于《马太福音》第二二章第二九节。——译者
九○
再说,在学校中、学园中、大学中,以及类似的为集中学人和培植学术而设的各种团体中,一切习惯、制度都是与科学的进步背道而驰的。在那里,讲演和实习都排定得如此严整,致使任何人都难在这常经以外去思想或揣想什么事物。若有一二人竟有勇气来使用一点判断的自由,那他们须是全由自己独任其事,不能得到有人相伴之益。而如果他们对此也能忍受下去,他们又会觉到自己的这种努力和气魄对于自己的前程却是不小的障碍。因为在这些地方,一般人的研究只是局限于也可说是禁锢于某些作家的著作,而任何人如对他们稍持异议,就会径直被指控为倡乱者和革新家。其实,在国事和方术之间分明是有很大区别的;由新运动而来的危险与由新见解而来的危险根本不是一回事。在国事方面,即使是旨在改善的变革也是不被信任的,因为这总会搅动那业经确立的东西;因为这一方面的事情是依靠于权威、同意、信誉和意见,而不依靠于论证。而方术和科学则应如矿穴一样,从四面八方听到新事功和新进步的喧声。可是,这事情尽管在正当理性上说来是如此,在实践上做的却并非这样。上述关于管理和管制学术各点,对于科学的进步是加上了一道严厉的限制。(批注:已经确立的教育和学术体制,只是为了普及和扩大已有的‘知识’。这种‘保守性’,也阻碍着‘创新’。)
第一卷:91-115
九一
进一步说,即使嫉视消除了,只要人们在科学园地中的努力和劳动得不到报酬,那仍是大足阻遏科学的成长的。现在的情况是耕耘科学和酬报科学两事不落在同一人身上。科学的成长是出于伟大的才智之士,对科学的奖品和报酬则握在一般人民或大人物之手,而他们除极少数外是连中等学问都没有的。并且,这类的进步不止得不到奖品和实在的利益,就是连舆情赞扬都博不到。因为这种事情高于人们的一般水平,为他们所不能接受,而反要被舆论的狂风所压倒、所扑灭。这样说来,一个事物不被人尊崇就不会兴旺,这是没有什么可怪的。(批注:‘基础研究’=‘原理研究’;‘应用研究’=‘实用研究’。利益比重,仍不相等。)
九二
但是,对于科学的进展以及对于科学当中新事业和新职务的承担方面的远远甚于上述诸点的最大障碍还在于这一点,就是人们对那些事感到绝望并认为不可能。聪明的和严肃的人们在这些事情方面往往是全无信心,他们总是想到自然之难知,生命之短促,感官之富于欺骗性,判断之微弱无力,实验之难于进行,以及类此等等;从而就认为在世界悠悠运转的时间和年代当中,科学自有其来潮和退潮,一时生长和繁荣,一时又枯萎和衰落,而在达到某一点和某一情况时就不能再进一步。因此,假如有人所信或所许有过于此,他们就认为这是出于无羁勒的和未成熟的心灵,并且认为这类尝试总是开始时顺利,走下去困难,而终于陷入混乱。现在,正因这些思想是自然地投合于持重而善判断的人们,所以我们就更须好好地注意,切不可被那种对于最美最精的对象的爱好之情所吸引,以致松弛了或减低了我们判断的严肃性;我们必须勤谨地考察究竟有何足资鼓励我们的东西现出曙光以及出现在哪一部位;我们并须撇开那些飘风般的、比较轻浮的希望来彻底筛检那些提供较大稳定性和较大恒常性的希望;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效法那种老成谋国的智虑,其规则就是对于人事不予信赖,并就比较不利之处去作估计。①(批注:对于‘科学’而言,‘原理’的‘客观意义’,远大于实用。)
于是我就必须论到希望一事②,特别因为我不是许愿大家,既不愿强制也不愿困缚人们的判断,而要拉着手引导他们兴高彩烈地行进。虽然说.要鼓动人们的希望心最有力的办法是把他们带到特殊的东西上去,特别是带到我在“发现表”中所类编和排列出的那些特殊的东西(一部分见于《复兴论》的第二部,大部分见于其第四部)①上去,因为这已不仅仅是就事物的许愿而径是事物自身。但为“事缓则圆”起见,我仍将按照我的计划先为人们作心理准备,而在这项准备当中,灌注希望乃是一个非不重要的部分。因为若不灌注希望,则其余一切只将反倒令人忧愁(由于给予人们一种看法,比他们现所保有的看法把事物看得更糟和更加轻蔑,并使得他们更加彻底地感到和知道他们自己处境的不快),而不会引起人们的活跃或激发他们的努力去从事于尝试。因此,我适当把我的一些构想宣布和提示出来,这足以表明我们有理由对这种事情怀抱希望。这正和哥仑布(Columbus)的做法一样,他在进行横渡大西洋的惊人壮游以前就先说明他所以坚信必能于已知地域以外发现新陆地和新大洲的种种理由,这些理由起初虽遭拒绝,其后终为经验所证实,并且成为许多伟大业绩的前因和端始。(批注:坚持‘客观认识’永远充满希望;恪守‘主观想象’一世没有前途。)
① 以下的分节是译者擅自处理的。——译者
② 下文九三至一一四条。——译者
① 克钦注明,据培根自己在“DistributioOperis”中所说,所谓《复兴论》的第二部就是本书《新工具》;所谓第四部则是第二部的特定应用,其中搜集了许多为进行探究之用的例,就象本书第二卷第一三条中所列关于“热”的那些事例。
九三
事端出于上帝②:我们手中的这个任务上面既这样强烈地印有善的特性,可见分明是由上帝那里发出,因为上帝才正是善的元宰,光的父亲。我们又知道,在神的动作当中,即使最小的开端也必走到它的结局。而且,正如人们关于精神的事物所说,“上帝的统治行于不知不觉之中”,①在上帝一切更大的工作当中也是这样;一切都平滑地、无声地流过,而工作在人们未觉其开始以前就在顺利进行。在这里,我们还不可忘记但以理(Daniel)关于世界最后一些阶段的一件预言,那是说:“许多人将来来往往,而知识将增加起来”。②这明白地暗示出,世界的全部通行(这一点现在似乎已由这样多的远程航行来完成了,或正在完成过程中)和科学的向前进步这两件事乃是被命运,也即被上帝所命定要在同一时期之内碰头的。(批注:‘客观性’是对整个人类的‘恩赐’,决不会向谁倾斜。)
② 这句话出于阿雷塔斯(Aratus,希腊诗人,著有两首教训诗,曾为圣保罗所称引——译者)所作“phenomena”一诗中。
① 克钦指出,这句话出于《路加福音》第一七章第二○节。——译者
② 但以理是希伯来的一位先知。《旧约》中有但以理书;这句话出于该书第一二章第四节。——译者
九四
其次,还要提到一点极其重要的情由作为关于希望的一个论据。这论据是就过去的错误和迄今所踏过的道路着想而得出的。从前曾有人对于一个管理不智的政府提出检讨,说得是对极了:“凡就着过去说来是最坏的事情,对于将来说来都应当看作是最好的事情。因为,假如你确已做尽你的职务所要求的一切,而事情仍然并不见好,那么,连可能进一步改善的希望在你都是没有的了。但现在是,你的许多不幸之事并非由于环境的力量所使然,而系出于你自己的错误,那么,你就可以希望,一经消除或改正了这些错误,便会做出一番大革新来”。①同样,在发现和培养科学方面,人们在这样漫长的岁月历程中,假如是已经走了正确的道路而还未能有所进展,那么,向前进展仍属可能之说无疑可算是大胆而轻率的。但如果是道路根本就走错了,而人们的劳力是花费在不当的对象上的,那么,这说明困难并非起于事物本身——那就不在我们的权力之内——而系出于人的理解力以及理解力的使用和应用——这却是大有补救和医治之余地的。因此,把这些错误指陈出来,这会有很大的用处。因为,这同一原因在过去所造成的障碍有多少,对将来给希望所提供的论据也就有多少。关于这些错误,虽然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一部分,我认为在这里还应当用简单明白的话语再把它们表述一番。(批注:由于‘主观性’在‘作祟’,才使人们的‘客观性’认识,被严重地‘挫伤’了。)
① 克钦注明,这段话出于德谟辛尼斯(Demosthenes,古希腊大演说家,公元前三八五至三二二年,对企图征服雅典的马其顿国王菲列普进行了长期的揭露和谴责,著有极其出色的三大演讲——译者)《反菲列普演词》第三讲。
九五②
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教条者。③实验家象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象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纲。④而蜜蜂却是采取中道的,它在庭园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而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正是这样,它既非完全或主要依靠心的能力,也非只把从自然历史和机械实验收来的材料原封不动、囫囵吞枣地累置在记忆当中,而是把它们变化过和消化过而放置在理解力之中。这样看来,要把这两种机能,即实验的和理性的这两种机能,更紧密地和更精纯地结合起来(这是迄今还未做到的),我们就可以有很多的希望。(批注:从经得起任何‘客观检验’的‘普遍事实’出发,提炼出反映‘事物本质’的‘客观规律’。就是培根‘科学归纳法’的核心要求。)
② 自九五至一○八诸条所举各点错误,与前文论假象各条所提到者颇多相同之处,虽有重复之病,也可互相阐发。——译者
③ 参看一卷七○、八二两条。——译者
④ 参看序言和一卷六七条。——译者
九六
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纯粹的自然哲学,所有的都是被点染过并被败坏了的:在亚里斯多德学派那里,它是被逻辑所点染所败坏;①在柏拉图学派那里,它是被自然神学所点染所败坏;在后期新柏拉图学派,如扑罗克拉斯(Proclus)②及其他诸人那里,它又是被数学——那是只图给予自然哲学以确切性,而并不图生发它或产生它③——所点染所败坏。若有一个纯而不杂的自然哲学,则较好的事物是可堪期待的。(批注:‘自然哲学’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客观逻辑’。)
① 参看一卷五四、六三两条。——译者
② 参看一卷六五条。——译者
③ 参看二卷八条。——译者
九七
我们至今还不曾遇到一个心志坚定的人能毅然决然扫荡一切陈旧学说和普通概念,并以由此而致的公正平匀的理解力去对特殊的东西作崭新的考查。由于这样,所以象我们现在所有的人类知识还只是杂七杂八、编列未当的一堆,其中包含着许多轻信和偶然事项,也包含着我们一起始时所吸得的一些幼稚概念。(批注:但对认识而言,概念的‘客观性’问题,仍然大于概念的‘精确性’问题。)
现在,如有年龄成熟、感官健全、心灵纯净的人投身于经验和特殊的东西而从头做起,则较好的希望是可以寄托在他身上的。在这一点上,我以和亚力山大大帝的命运相同的命运期许于我自己;希望人们不要在未听完以前遂以虚妄见责,因为我所想说的意思正是趋向于驱除一切虚妄的。关于亚力山大及其事业,伊斯金尼斯(Aeschines)曾说过这样的话:“当然,我们不过那‘与草木同朽’的人们的生活;我们是为着这一目的而生的,就是要使后世之人可以来谈论我们的奇迹”,这话意味着亚力山大所做的事在他看来是很神奇的。①而在后一年代,李维亚斯(Titus Livius)对这事情又有较好和较深刻的见解,他实际是说,亚力山大“所做的不过只是鼓起勇气来蔑视那虚假的可畏现象罢了”。②我想,与此相似的论断也会由后世之人加到我自己身上,就是说:我并不曾做出什么伟大的事,只不过把被认为伟大的事认为较小一些罢了。同时,我还要说,如我所已经说过。除非有科学的新生,希望是没有的。而所谓科学的新生则是把它从经验上有规则地提高起来并重新建造起来,这一工作,没有人(我想)会说是已经有人做过或想过的。(批注:看到了‘科学认识’只能服务于‘客观性’。已不简单。)
① 伊斯金尼斯(公元前三八九至三一四年),希腊大演说家,与德谟辛尼斯为敌。当Ctesiphon 提议以雅典名义授予后者以金冠时,伊斯金尼斯曾痛斥他为违法。他在这段演词中曾说到雅典力量之虚弱,并说到亚力山大之毁灭西比斯(Thebes)。这里所引的这句话,据原书注明,见于“DeCorona”一书,第七二页(H.Stephan本)。 —— 译者
② 李维亚斯(公元前五九至公元后一七年),罗马著名历史家、著有《罗马史》。这里所引的话,据原书注明,见于第九卷第一七章。——译者
九八
现在,说到经验的根据——因为我们总是要归到经验来的———直到目前,我们不是还没有根据,就是只有极其薄弱的根据。还不曾有人做过搜索工作,去收集起一堆在数量上、种类上和确实性上,足够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察,或者采用其它任何适当的方法来指教理解力。相反,有学问的人们,但亦是轻忽而又懒惰的人们,在建立或证实他们的哲学时,却采用了某些无稽的谣传,含糊的流言,或者经验的一些假态,并赋予它们以合法证据的重量。譬如一个国家指挥百僚,处理庶政,不以大使和可靠使者的书札报告为凭,却以街谈巷议为据,现在在哲学当中处理对经验的关系时所采用的办法就正是这样。现在在自然历史当中找不出一个事物是适当地查究过,证明过,算过,衡过或量过的。当然,凡在观察中是粗疏模糊的东西在指教时就一定是欺罔和无信的。有人或许认为我这话说得很怪,而且近于不公平的指责,因为他看到亚里斯多德以如此伟大之身,得如此伟大君王财富之助,已经纂成一部如此精确的动物史;而继起的人们又以更大的辛勤,也以较少的矫饰,做了很多的补充;而且此外还有别人对于金属、植物以及化石也做出了富赡的历史和叙述。如果有人这样想,那么他似乎没有正确地领会到我们现在要干的是什么。须知,为作自然史而作的自然史与那种为对理解力提供消息以期建立哲学而集成的自然史是迥不相类的。二者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而特别是这一点:即前者仅仅包含着各式各样的自然种属,而不包括着机械性方术的各种实验。而正如在生活事务方面,人的性情以及内心和情感的隐秘活动尚且是当他遇到麻烦时比在平时较易发现,同样,在自然方面,它的秘密就更加是在方术的扰动下比在其自流状态下较易暴露。这样说来,在作为自然哲学的基础的自然历史一旦在较好的计划上纂成之后,亦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是可以对自然哲学怀抱许多好希望的。(批注:培根认为,对‘自然状态’的描述,不等于就是‘自然本质’的发现。而‘自然哲学’的任务,则应该体现出后者。)
九九
再说,即在极其丰富的机械性的实验当中,那种对于指教理解力方面最为有用的实验却是尤为稀少。因为机械学者由于不肯自苦于查究真理,总是把他的注意局限于那些对自己的特殊工作有关系的事物,既不提起他的心也不伸出他的手去搞任何其他事物。但是,只有到了自然史当中已经接受进并集合起多种多样的本身无用而专能帮助发现原因和原理的实验的时候,①我们才有良好的根据去希望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类的实验,我称它为光的实验,以别于另一类所谓的果的实验。②(批注:即在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某种对现象的‘陈述’。)
① 克钦指出,象培根为发现“热”而搜集的若干事例,就是这种实验之一例。参看二卷一一至二○条。——译者
② 关于所谓大的实验和果的实验,参看一卷七○、一一七、一二一各条。——译者
这一类的实验具有一种大可赞美的性质和情况,就是它们永远不会不中或失败。这是因为,人们应用它们时目的不在于产生什么特定的结果,而在于为某种结果发现其自然的原因,所以它们不论结局如何,都同样符合人们的目的;因为它们解决了问题。(批注:作为一种‘原理性认识’,真正发现了事物的‘客观本质’,也就找到了特定的‘客观规律’。‘科学史’的发展,已经得到了确证。)
一○○
但是,我们不仅要谋求并占有更大数量的实验,还要谋求并占有一种与迄今所行的实验不同种类的实验;还必须倡导一种完全不同的、足以促进和提高经验的方法、秩序和过程。因为经验当它循着自己的轨辙漫行时,如我在前面所说,只是一种暗中摸索,只足以淆惑人而不足以教导人。但是一旦它能照着确定的法则,守着有规则的秩序,并且中途不遭阻扰而向前行进时,那么,知识方面许多更好的事物是大可希望的。(批注:对于‘客观性’认识,也存在究竟是:停留在‘表面’,还是深入到‘内部’的问题。必须靠修正‘思维方式’才能解决。)
一○一
但是,即使理解力或哲学进行工作时所需要的自然史方面的以及经验上的一堆材料已经准备在手,理解力若是一无装备而仅靠记忆去对付它们,那还是不能胜任的,正如一个人不能希望用记忆的力量来保持并掌握对天文历书的计算一样。可是在发明方面的工作迄今始终是思维多于写作,经验是还不曾学会其文字的。而我们知道,发明的历程若非由文字记载保其持续推进,总是不能圆满的。一旦文字记载广被采用而经验变成能文会写时,就可以希望有较好的事物了。(批注:即使是‘客观性’思维,也需要正确的方法来‘统驭’。否则就会不得要领。)
一○二
再说,特殊的东西乃是数目极其庞大的一支军队,而且那支队伍又是如此星罗棋布,足以分散和惑乱我们的理解力,所以我们若只凭智力的一些小的接战、小的攻击以及一些间歇性的运动,那是没有多大希望的。要想有希望,必须借着那些适用的、排列很好的、也可说是富有生气的“发现表”,把与探讨主题有关的一切特殊的东西都摆开而排起队来,并使我们的心就着那些“发现表”所提供的、经过适当整理和编列的各种补助材料而动作起来。(批注:面对复杂的现象,应该根据事物的‘层次’界限,归纳出‘重点’,然后进行‘分类’处理。)
一○三①
即使特殊的材料已经恰当有序地摆列在我们面前,我们还不应一下子就过渡到对于新的特殊东西或新的事功的查究和发现;或者,假如我们这样做了,无论如何亦不应停止在那里,虽然我不否认,一旦把一切方术的一切实验都集合起来,加以编列,并尽数塞入同一个人的知识和判断之中,那么,借着我上面所称作“能文会写”的经验,只须把一种方术的实验搬到另一些方术上去,就会发现出许多大有助于人类生活和情况的新事物——虽然我不否认这点,可是从这里仍不可能希望到什么伟大的东西;只有从原理的新光亮当中——这种新原理一经在一种准确的方法和规律之下从那些特殊的东西抽引出来,就转过来又指出通向新的特殊东西的道路——方能期待更伟大的事物。我们的这条路不是一道平线,而是有升有降的,首先上升到原理,然后降落到事功。(批注:从客观现象中找出‘结论’。)
① 本条和下一条充分表明培根是怎样把演绎法与归纳法结合起来,而不是只要归纳法而不要演绎法;充分表明他不是不要最普遍的原理,而是只要那种从特殊的东西出发、通过真正的归纳法、经由正当的上升阶梯而最后达致的非抽象的最普遍的公理,然后它就转过来又指出通向新的特殊东西的道路。——译者
一○四①
但我们却又不允许理解力由特殊的东西跳到和飞到一些遥远的、接近最高普遍性的原理上(如方术和事物的所谓第一性原则),并把它们当作本可动摇的真理而立足其上,复进而以它们为依据去证明和构成中级原理。这是过去一向的做法,理解力之被引上此途,不止是由于一种自然的冲动,亦是由于用惯了习于此途和老于此道的三段论式的论证。但我们实应遵循一个正当的上升阶梯,不打岔,不躐等,一步一步,由特殊的东西进至较低的原理,然后再进至中级原理,一个比一个高,最后上升到最普遍的原理;这样,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科学有好的希望,因为最低的原理与单纯的经验相差无几,最高的、最普遍的原理(指我们现在所有的)则又是概念的、②抽象的、没有坚实性的。唯有中级公理却是真正的、坚实的和富有活力的,人们的事务和前程正是依靠着它们,也只有由它们而上,到最后才能有那真是最普遍的原理,这就不复是那种抽象的,而是被那些中间原理所切实规限出的最普遍的原理。(批注:培根强调:‘科学认识’必须依据‘客观性’本身的‘自然法则’,进行‘理解’和‘判断’。不能另搞一套。)
这样说来,对于理解力切不可赋以翅膀,倒要系以重物,以免它跳跃和飞翔。这是从来还没有做过的;而一旦这样做了,我们就可以对科学寄以较好的希望了。(批注:一切‘科学认识’的本质,就是具体去把握产生‘规律’的‘有效条件’。)
① 参看一卷一九、二二两条。——译者
② 拉丁文为notionalia,英译文为notional。克钦指出,这是烦琐学派所喜用的一个字眼,这里的意思则只是说“居于人心的概念之中,而不是居于实存的事物之中”。
一○五①
在建立公理当中,我们必须规划一个有异于迄今所用的、另一形式的归纳法,其应用不应仅在证明和发现一些所谓第一性原则,也应用于证明和发现较低的原理、中级的原理,实在说就是一切的原理。那种以简单的枚举来进行的归纳法是幼稚的,其结论是不稳定的,大有从相反事例遭到攻袭的危险;其论断一般是建立在为数过少的事实上面,而且是建立在仅仅近在手边的事实上面,对于发现和论证②科学方术真能得用的归纳法,必须以正当的排拒法和排除法来分析自然,有了足够数量的反面事例,然后再得出根据正面事例的结论。这种办法,除柏拉图一人而外——他是确曾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形式的归纳法应用于讨论定义和理念的①——至今还不曾有人实行过或者企图尝试过。但是为要对这种归纳法或论证作很好的和很适当的供应以便利它的工作,我们应当准备许许多多迄今还没有人想到的事物,因此我们也就必须在此中比迄今在三段论式中作出更大的努力。我们还不要把这种归纳法仅仅用于发现原理,也要把它用于形成概念。正是这种归纳法才是我们的主要希望之所寄托。(批注:克服‘形式逻辑’的‘缺陷’。)
① 培根在这里述明了自己的真正归纳法,参看一卷一七、四六、六九、七○,八八诸条,以便从普通归纳法与它的对比中来加以理解。——译者
② 拉丁文为demonstratio,英译文为demonstration。克钦指出:培根在这里把这一术语错用到指称相反的东西上去了,照以前的逻辑著作家们的用法,“论证”一词是严格地专用于演绎法的,由于培根根本否认演绎法为达致真理的有系统的方法,所以就把“论证”一词照近代的意义来使用,等于“严格证据”的同义语了。——译者
① 这又是若干段文字之一,足以表明培根毫无自命为归纳法的创见者之意。
一○六
在用这样一种归纳法来建立原理时,我们还必须检查和核对一下这样建立起来的原理,是仅仅恰合于它所依据的那些特殊的东西,还是范围更大和更宽一些。若是较大和较宽,我们就还要考究,它是否能够以对我们指明新的特殊东西作为附有担保品的担保来证实那个放大和放宽。这样,我们才既不致拘执于已知的事物,也不致只是松弛地抓着空虚的影子和抽象的法式而没有抓住坚实的和有其物质体现的事物。一旦这种过程见诸应用,我们就将终于看到坚实希望的曙光了。(批注:科学界定‘原理’的内涵与外延,也是‘客观性’认识的基本要求。)
一○七
在这里,还应当回忆一下前面所说过的一点,就是:要推展自然哲学的界线俾把各个特定科学包收进来,也要把各个特定科学归到或带回到自然哲学上去;这样才使知识的枝叶不致从它的根干劈开和切断。没有这一点,进步的希望也是不会很好的。①(批注:‘自然哲学’所体现的,就是科学认识中的‘客观逻辑’。)
① 参看一卷七四、七九两条。——译者
一○八
以上只是从消除或修正过去的错误一方面来解除绝望并鼓起希望。现在要再看看还有什么别的道路成为希望的根据。在这里,这样一个想法立刻就出现了:既然当人们还并非着意寻求有用的发现而是另忙于其他事物的时候,仅仅出于偶然和机遇,尚且有许多有用的发现做了出来,那么,如果人们投身于追求它们并以此为其专业,又是本着方法和依着秩序而不是凭着间歇性的冲动去做,当然无人能够怀疑他们是会做出远远更多的发现的。虽然有一次两次人们也会于偶然中碰到苦求不得的事物,但是通体说来情况无疑是与此相反的。由此可见,要以较短的间歇得到远远较好而且较多的事物,应当期之于人们的理性和努力,期之于人们的指导有方和用志专一;而不应期之于偶然的机遇,动物的本能,以及类此等等,——而以往的发明却竟是以这些为其根源的。(批注:养成‘客观性’认识和思维的习惯,就是‘社会理性’形成的标志。没有这个基础,社会很难进步。)
一○九
希望的另一论据可以由这样一点抽得:有些已知的发明在其被发现前是很难进入任何人的头脑而为人所想到的;它们总是径被认为不可能而遭搁置。因为人们凡在构想会出现什么时,总是把曾出现的东西摆在面前作样子;凡在预度新的东西时,总是出以先被旧的东西所盘踞、所染过的想像。形成意见的这种方法是很谬误的,因为从自然这一泉源所发出的水流并不是永远束在旧的槽道里面来流的。(批注:中国传统思维走向‘玄学’(诡辩论的一种),就在于它从‘主观性’出发,只能看到各种‘表面现象’;根本就不懂得‘客观存在’为何物?)
举例来说,在发明大炮以前,假如有人从它的效果上来描述这东西,说有一种新的发明能在远距离外撼动以至摧毁最坚固的碉楼和城垣;人们听了,必定首先就想到炮弩和其他机械,想用一切方法,想用能撞击能发射的重物、轮盘和类似的机器来加倍想象它们的力量;至于说会有一股带火焰的疾风,猛然而暴烈地发出并爆炸起来,这个想法就很难进入任何人的想象或幻想;因为除地震和闪电而外,人们从来不曾见过与这东西直接相仿的事物,而地震和闪电则是自然的伟作和神奇,为人所不能模拟,于是这个想法就径直被人们排拒掉了。(批注:证明了:如果不把‘客观事实’摆在面前,‘主观性’是绝不肯‘轻易服输’的。)
同样,在发明蚕丝以前,假如有人说,有一种线发明出来了,可以供衣着和铺陈之用,比麻线和毛线都精得多,结实得多,也美观和柔软得多;人们一听,必会首先直接地想到某种丝状的植物,某种走兽的较精的毛,或是某些飞禽的羽片和绵毛;至于说是一个小小虫儿所作的茧,这种小虫又是如此之多,并且是一年一度重生起来,那无疑是他们从来也没有想过的,甚至,即使有人说到什么小虫,人们必定还要加以嘲笑,又认为他在梦想一种新的蜘蛛网呢。(批注:客观的‘可能性’与主观的‘可能性’,从来也不会相处于同一个‘级别’之上。)
同样再说一例,在发现磁石以前,假如有人说,某种工具业经发明,能够用来精确地观察和辨认天体的部位和方向;人们听了,一定是听其想象所至作出各式各样的构想,想到一些天文仪器的更精巧的构制;至于说能发现出一种东西,其运动悉合于天体但本身却非一个天体,而只是一种金属或石类的质体,则他们必断为是完全不可信的。上述三种东西以及类似的东西,自有世界以来多少年都是隐而不显,而其最后之被人发现亦非由于哲学和理性的方术,而是出于偶然和机遇;这是因为,如我在前面所说,它们与以前所知的任何东西是种类完全不同,相去非常之远,所以人们就没有一种预先存想的概念可能导致它们的发现。(批注:所举三例,都是被主观的合理想象给‘否定’掉了。难道它们就不存在了吗?)
这样看来,我们就有很多的根据来希望,在自然的胎宫中还贮有许多极其有用的秘密东西,与现在已知的任何东西都不贴近,也无可比拟,而完全处于人们想象的熟路之外,迄今尚未被发现出来。无疑,在此后若干年月的行进和运转当中,这些秘密迟早亦要同其他已经现出的东西一样自行现露出来;不过若是使用我们现在所论的方法,我们就能迅速地、痛快地、同时一齐地把它们引现出来和提前促成罢了。(批注:努力排除‘主观性’干扰,完全秉持‘客观性’态度,才是获得一切真理性认识的唯一途径。自从‘指鹿为马’时代开始,从上到下,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口是心非,时至今日,诡辩不已,也很难做到‘客观’起来。)
一一○
还有属于另一种类的发现尚侍指出,它们证明着有许多高贵的发明可能就在我们脚边,而人们却踏过而无所见。尽管在火药、蚕丝、磁石、糖、纸以及类此等等的发现方面看来是有赖于事物自身的以及自然的某些性质,说到印刷这个方术方面,无论如何总没有什么不是显明易见的东西了。但是就在这里,由于人们没有见到:排版虽比手写较难,但二者却有一种区别,即一版排出可有无数印本,而手写则只能有一本;也或者又由于人们没有见到:墨水可以浓化到能印而不流(在字型朝天由上下印时更是如此);——我说,只是由于人们没有见到这些事情,就空过了这久的悠悠岁月,而没有做出这一大有助于传播知识的最美妙的发明。(批注:有‘发明’,却不能获得‘推广’。反映出了主观认识的狭隘性。)
在这一种发明的进程中,人心方面有着这样一种蹩扭情况和不顺当的根性,开始是不信赖它自己,随后又蔑视它自己:起初不相信任何这类事物能被发现,既经发现以后则又不能理解何以人世与它迷失如此长久。正是这一情况本身大可取作希望的又一论据;这就是说,还在大量可以发明的东西剩留在那里,不仅可用那些尚待发现的做法,就是借助于上文所说的“能文会写的经验”来把那些已有的做法搬运、比较并应用一番,也能把它们推演而揭露出来。(批注:出于主观原因,‘有用知识’被人随意‘闲置’,也是‘科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一一
希望的根据还有一点也不可略而不论。让人们但想一想他们在效用远差、价值远低的事情和业务上对于理解力、时间以及资料的无限耗费吧;只要把其中一小部分移用于健全而坚实的研究,就没有任何困难是不可克服的了。加论这一层,我想是有好处的,因为我明白地承认,要照我所设想的亦是它所应有的样子来集成一部自然史和实验史,①确是一件伟大的,亦可说是庄严的工作,而且也是需要很多劳力和费用的。(批注:整理新旧‘知识材料’,逐步形成‘科学体系’。这既是培根对科学事业的‘理想追求’,也是人类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① 克钦注明:培根意图把这一资料集作为《复兴论》的第三部分,《复兴论》共六部分,但他只完成了其中的第一、第二部分。——译者。
一一二
同时,人们切不必因特殊东西之繁多而感惊慌,却正应以此来鼓励自己的希望。方术所从事的和自然当中所有的特殊现象诚然繁多,而人的智慧在脱离了事物证据时所虚构出来的东西则更多得多。①再说,前一条路象在广场上明设标的,而且并非遥远;后一条路则绝无标的,而只有无尽的纠缠。人们一向都只和经验短短接触,都只把经验轻轻撇过,而在智慧的沉思和索解上面所浪费的时间则属无限。其实,如果有人真能以此来解答我们的问题并在每一情节上都能告诉我们自然中的真相是什么,那么一切原因和一切科学的发现便应是短短几年就能完成的工作。(批注:‘客观真理’总是简洁明快的,‘主观逻辑’总是繁琐含糊的。因此,培根才说,坚持‘客观性’,人类有前途;坚持‘主观性’,人类没希望。)
① 克钦提示说:这样,所以要选择适合的事例,即所谓享有优先权的事例。
一一三
此外,我想人们还可从我本人这个例子得到一些希望。我说这话,并非出于自夸,乃是因为说来有用。如果有人沮丧失望,就请他看看我是怎样的。在与我同时的一切人当中我是国务最忙的一个;②我的健康亦不很好(因此也就白丢了许多时间);在所说的这件事上我又完全是一个开荒者,既无他人的轨辙可循,也未得到任何人参加商讨;只是由于我坚决地走上真路,使我的心服从于事物,我想我尚且把这事多少也推进了一些。那么,就请人们再想一想,当道路业经这样指明之后,在人们富有闲暇,加以共同劳作,加以屡代相承等等条件下,我们的希望又当如何:希望当然是更大的,因为这条道路原非一个人在一个时代所能走完(如同在推理方面所有的那种情形),而是需要把许多人的劳动和努力在最大效果下先行分工,然后再行集合起来(关于搜集经验尤其应当这样)。不要很多人都做相同的事,而要每个人各管一件事:只有到这时人们才会开始知道自己的力量。①(批注:就‘科学认识’而言,亚里士多德‘规范’了‘理性思维’的‘主观形式’;而培根则‘规范’了‘理性思维’的‘客观内容’。)
② 克钦说:培根在这里这样说到他自己,是完全正确的。他的前人和后人,有谁象他既这样深研洞察到科学的一切部门,而同时又那样活跃地投身于社会生活的事务呢?
① 克钦指出,这里有了近代所谓分工原则的萌芽。——译者
一一四
最后,由新大陆向我们吹来的希望的风信②即使是较其实际为微弱而难于觉察,我们(假如我们的精神不是完全沮丧)也必须用一切办法来做一番尝试。须知不尝试的损失与不成功的损失二者之间是无比较可言的:不尝试是根本抛弃了取得巨大利益的机会,不成功则不过损失了人们的小小一点劳力。如实说来,从我所已论过以及置而未论的道理来想,我看我们是有着足够的甚至用不了的希望,不仅足以使勇者敢于尝试,并亦足以使心情智明的人发生信心。(批注:培根以一种推心置腹的谈话方式,鼓励人们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算出机会大于风险。)
② 这是暗引PeterMartyrAnghiera 所述哥仑布发现新大陆的故实:他当时观察到一年中某些时候有西风吹到葡萄牙海岸,遂据以得出结论说必有陆地在产生这些风。
一一五
关于解除人们绝望心理——这是延缓和阻碍知识进步的最有力的原因之一——的根据,我现在已论述完毕。这就同时把我关于过去所有错误,懒惰与无知的迹象和原因所必须说的话亦作了一个结束;特别是因为有些不在通俗判断和通俗观察之列的比较隐微的原因是必须归到前文所论人心假象一方面来看的。(批注:在培根看来,‘假象’虽在自然界中有,但在‘主观性’方面表现更多。)
至此,我的《复兴论》中的破坏部分也应该结束了。这个破坏部分包含着三个驳辩:第一,关于任其自流的人类天然理性的驳辩;第二,关于论证的驳辩;第三,关于学说也即关于公认的哲学体系和教义的驳辩。我进行这些驳辩所用的也是唯一能用的办法,乃是就着迹象以及原因的证据来立论;因为我既然在第一性原理以及在论证规律上都与他人毫无共同之处,我就根本没有展开他种驳辩的门径。(批注:从‘客观性’出发,培根批判了:传统的‘主观性’思维方式。)
说到这里,已是进而讲论这方术本身和解释自然的规则的时候了;但还有些话须要说明在先。因为在这第一卷论述中我原是打算先为人心做好准备,以便它能理解并接受下卷所说的东西;而现在我既已刷洗、打扫和铲平了心的地面,那么剩下的事就是还要把心放在一个好的位置亦可说是一个便利的方位上去看我所要摆在它面前的东西了。要知道,在一件新的事情,不仅某些旧见解的强烈成见会对它造成伤害,对于所介绍的新事物若先存一种虚妄的预想或预期,这同样亦会造成伤害。因此,关于我所拟议的这些事情,我力图先给人们一些健全的和正确的看法,①虽然这好比是暂时先支子金(姑且这样说)而作为母金的那个事情本身则尚待下文分解。(批注:第一卷即将结束。任务:扫荡‘主观性’。)
① 下文一一六至一三○条。——译者
第一卷:116-130
一一六
于是我首先要求人们,不要认为我愿意照着古代希腊人以及近代某些人如泰莱夏斯(Telesius)、柏取夏斯(Patricius)和塞维林纳斯(Severinas)②等人的样子在哲学当中建立一个新的派别。因为我的意向既不在此,我亦不认为某人对于自然和对于事物的原则怀有某种抽象概念便会对人们的命运有多么大的关系。无疑,属于这一类的许多旧的学说总会复活,许多新的学说亦总会出现,正如关于天体就可假设许多学说,都很合于天文现象而彼此却各不相同。(批注:粗略的‘解释’,总是似是而非的。其中往往含有‘主观性’的‘合理想象’。)
至于在我这方面,我却不以任何这种揣想的同时也是无益的事情来给自己找麻烦。相反,我的目的是要试试能否就在事实本身当中来替人类的权力和伟大把基础打得更坚固些,把界限推得更宽广些。并且虽然我对于某些特殊题目在不完备的形式下握有一些我以为比现所公认的要真实得多、准确得多同时也实惠得多的结果(这些我都已收入《复兴论》的第五部分),但我仍没有整套的或普遍的学说可以提出。因为看来现在还没有到做这样一种尝试的时候。我也不能希望终我一生能把《复兴论》的第六部分完成(这一部分是命定要讲那从对于自然的合格解释中发现到的哲学的人我只要清醒地和有益地鞠躬尽力于中介性的职务,为后世播下一些较纯的真理种籽,自己则尽到开创这伟大事业的责任,那我就认为是很够了。(批注:正因牢牢把握住‘客观性’,培根才能高屋建瓴,俯视万象。)
② BernardinoTelesio,一五○八至一五八八年,意大利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文艺复兴中科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在拿不勒斯(Naples)创立学园;其学着重经验的方法,又认为热和冷是物质中两个扩展着的、相互矛盾的力量,企图以此来解释一切物理现象;著有“DeNaturaRerumjuxtapropriaPrincipia”一文。
FrancescoPatrizio,一五二九至一五九七年,泰莱夏斯的弟子:曾发表“NovadeUniversisPhilosophia”一文,反对亚里斯多德。
MarcoAurelioseverino,意大利医生;亦曾著论反对亚里斯多德。
以上三人都是和培根差不多同时的人。——译者
一一七
正如我不求创立一个学派,同样我也不许下什么有关特殊事功的奉献或诺言。人们诚然不免要想,我既然这样经常地提到事功,并且把什么事都归结到这一目的,那么我自己总应当认真地做出一些事功来。但是我的程序和方法,我业经屡次明白宣示亦愿再来宣示一次,却是这样的:我不是要从事功中引出事功,或从实验中引出实验(象一个经验家),而是要从事功和实验中引出原因和原理,然后再从那些原因和原理中引出新的事功和实验,象一个合格的自然解释者。并且,虽然在我的发现表(即《复兴论》的第四部分)当中,在特殊东西的举例(见第二部分所引证)当中,以及在我的关于历史的议论(在第三部分中有所发挥)当中,即使中智的读者也能随处见到许多高贵事功的征兆和轮廓;但是我仍公正地承认,我现在所备有的自然史,无论是由书本中搜集而来或是由我自己调查而来,实在还是既不足够丰富,也未经足够精确的检证,来供一种合格的解释之用的。(批注:应该说,培根是真正研究‘思维方式’的大师。它的‘客观意义’更大。)
这样说来,如果有什么人对机械性的研究较为适宜,较有准备,也有聪明能够仅弄实验而猎获一些事功,那么就让他以一切方法尽其努力从我那历史和列表当中顺便搜集许多事物,应用它们来产生事功,这也足以充母金到期以前的子金之用。至于我自己,由于我的目标更有大于此者,所以我深以在这类事情上作非时的逗留和过早的打算为不当,认为那是象亚塔兰塔赛跑一样(如我所常说的)。我不能象那个孩子为追逐金苹果而跑上了岔道,我是要在这竞赛中倾一切赌注来博取方术对自然的胜利;我也不能犯急性病去刈割那尚未吐开的小草或谷穗,而是要等到适当的季节来得一场好收获。(批注:‘工具’就是‘方法’。)
一一八
无疑,人们读了我的自然史和发现表以后,还会在那些实验本身当中看到一些不甚准确或甚至很为虚妄的东西,这就不免令人想到我的那些发现所依据的基础和原则就是虚妄的和可疑的。但是这并不致引起什么后果;这一类的事情在起初总是必不可免的。这只象在写就或印就的篇章上出现一两个写错或排错的字母,并不会十分妨碍读者,因为这类错误很容易随着文义而获得校灭。同样,在我的自然史当中也会出现许多做错了或断错了的实验,而亦随即很容易地因原因和原理的发现而被消除掉和排弃掉。但假如在自然史和实验当中的一些错误是重要的、经常的和有连续性的,那就非智慧或方术的妙用所能校正或补救,这却是真的。再说,由此并可想到,假如在我以这等审慎、这等严肃、也可说这等宗教性的小心所搜集成和考验过的自然史当中,尚且在细目上仍有某些虚妄或错误乘隙钻进,那么,对于那种相比之下是十分粗疏而不精确的普遍自然史,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呢?对于那些建筑在这种沙滩(甚至可说是流沙)上的哲学和科学,我们又该说些什么呢?这样说来,请人们就不必为这一点而担心吧。①(批注:就认识的本质而言,如果思维方式‘错了’,远远比实际观察的‘错误’,要‘致命’的多。)
① 本条是一项很明智亦很重要的启示。我们读本书第二卷时,常见培根在物理知识方面有些错见;对于这种情况,应当怎样看呢?克钦提示说:这些错误在我们今天看来觉得奇怪,在培根当时则是可以原谅的,有时甚至是值得赞美的。这些错误并不足以玷污他的原则;而且没有谁比培根自己更乐于改正这些错误。大凡一种生长着的哲学,其职能之一就是接受好的东西而减除一切前人的错误;正因如此,所以多数物理学著作往往不出几年就要报废。而本书的光荣之处却在前进的时间并不能使它作废,而且随着物理科学的发扬,它还将愈来愈受到尊重;因为它的一般原则是站得住的,它对自然的洞察是深入的,甚至它的某些错误也往往是足资启导的。——译者
一一九
在我的自然史和实验当中,人们还会看到许多琐屑的、普通都知道的事物;还会看到许多卑贱的、低级的事物;最后亦还会看到许多过于隐微和仅属揣想的,而且看来是一无用处的事物:所有这些事物都会打消和打断人们的兴趣。(批注:从‘不客观’,到‘伪客观’,再到‘真客观’。培根则致力于解决最后一点。)
先说所谓普通常见的事物。人们应当常常想着,他们一向所习惯的做法不外是把罕见事物的原因归溯到常见的事物,至于对常见的事物则从来不问其原因,而径认实然为当然。由于这样,所以他们对于冷、热、软、硬、稀、浓、光、液体、固体、重量、生气、无生气、相似、不相似、天体运转、机体组织、以及类此等等,便都不去查究它们的原因,而是在认定它们为自明的事物之下,据以对比较不常出现的其他事物进行争辩和判断。(批注:司空见惯,反而,习以为常。)
但是在我,由于我清醒地知道,若不首先恰当地考察和找出常见事物的原因,以及那些原因的原因,就不能对罕见的或非凡的事物做出什么判断,更不能揭示出任何新的事物,所以我必然不得不把一些最常见的事物收纳在我的自然史当中。不仅如此,依我判断,哲学一向所遭受的最大阻碍正就是这样一点:人们都不留心注意于熟知习见的事物,只是于过路中把它们接受下来而完全不究问其原因;至于对有关未知事物之求知还不如对既知事物之更常注意。(批注:所谓‘原因’,即为‘本质’。正因为它们是稳定发生的,所以才会有独立的‘客观本质’存在。)
一二○
再说那些所谓卑贱的或甚至污秽的事物,即那些如朴林尼(Pliny)所说须先道歉然后才好出口的事物。①这也必须容纳在自然史当中,正不亚于那最华美最贵重的事物,而自然史也并不因此而蒙玷污,犹如太阳既照宫殿也照阴沟,而并未染到污垢。至于我自己,我并不是要建立一座万神殿或金字塔以资人矜夸,而是要在人类理解中照着客观世界的模型来给神圣的庙宇奠定一个基础,因此,我就依照那个模型。凡值得存在的东西就值得知道,因为知识乃是存在的表象;而卑贱事物和华贵事物则同样存在。并且,正如某些腐烂的质体——例如麝鹿和香猫——有时会产生最甜的香味,同样,从卑贱可鄙的事例中有时也会发出最好的光亮和消息。关于这点,说到这里已足够了,已太多了;因为这类的吹求本不过是妇人孺子之见而已。(批注: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它。不同层次的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客观价值’。不能根据‘主观好恶’决定取舍。当然,从‘客观性’出发,不仅能够明确区别现象的‘真假’,本质的‘有无’,也能判断人性的‘善恶’。因此,‘客观标准’也成为鉴定真伪科学的‘试金石’。)
① 朴林尼:二三至七九年,罗马博物学家;维苏维亚(Vesuius)火山爆发时,趋往观察,为烟气窒息而死;他博览群书,汇集前人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记载,成《自然史》一书。此处引句即出于该书第一卷。——译者
一二一
还有一点反对意见却必须较仔细地来看一看。有人说,这部自然史当中有许多事物对于普通理解力说来,实在说即对于那种习于现有体系的理解力说来,似乎是奇怪地也且无益地过于精微了。关于这一点,我必须特别把前面说过的话重说一下,那就是说:我开始暂时是寻求光的实验,而不是寻求果的实验;我这样做时,我常常说过,乃是仿照上帝创世的榜样,那是在第一天仅只造出了光,把整整一天的工夫都用于这一件事,并没有在当天插进任何物质的工作。①(批注:建立须臾不离开‘客观性’的‘科学方法论’,就是培根对科学事业的最大贡献。)
① 参看一卷七○、九九、一一七诸条。——译者
这样说来,若认为那类事物无用,就等于说光是无用,只因它不是一个坚实的或物质的东西。实情是,经过很好考校和界定的关于朴素性质的知识正像光一样;它指明了通向自然作坊中一切秘密的门路,实际也含有并拖带着成群结队的事功在后面,它也给我们打开了最高贵的原理的源泉:可是它自己本身却并无多大用处。同样,字母系列中的各个字母若是分开而从其自身来说,也没有什么用处或意义,可是它们却是作文的材料和一切谈话的工具。又如东西的种子,它是有着很多潜在性德的,可是除非发展起来也没有什么用处。又如光这东西本身,其散乱的射线若不弄成辐辏在一点,也是不能传布它们的功用的。(批注:所谓‘科学方法论’,即‘正确思维’基本原理。它的运用基础,必须保持‘客观性’。)
若说反对思考中的精微,那么对于经院学者们又当怎么说呢,他们溺于精微到过甚的程度;他们的精微之处又是费在文字上面,或至少也是费在通俗概念(这与文字实是一回事)上面,而不是费在自然的事实上面;他们的这种精微又不仅在原始中为无用而且在后果上也无用;他们的这种精微又和我所说的那种不一样,并不是眼前诚然无用后效则属无穷的;——对于他们的这种精微,又当怎么说呢?人们应当明确这一点:争辩上的议论上的一切精微若非到公理发现之后才来应用,那是违时的也是出乎常理之外的;应用精微的真正的、适当的或至少是主要的时机乃在对经验进行衡量并据以建立原理的时候;因为那另一种精微虽能抓攫自然,但绝不能把它握牢。人们关于机遇或幸运的一句说话无疑可以真确地移用于自然,那就是说,它前额有一堆卷发,后头却是秃的。①(批注:从‘认识论’上来看,在人类‘思想史’中,只存在‘客观唯物论’与‘主观唯心论’的基本分歧。那些‘半截子’唯物论,‘伪装’唯物论,‘经院哲学’,都不过是‘唯心论’的表现方式。为了确立‘主观逻辑’,必然都会使用‘诡辩论’。古今中外皆如此。)
① 机遇前额有一堆卷发,后头却是秃的——克钦注明,这出于菲德拉斯所作题为“OccasioDepicta”的一则寓言,见其寓言集第五卷第八首(Phaedrus,罗马奥古斯塔时代的一位寓言作家,用诗的体裁写出九七则,多数是根据《伊索寓言》改写),英谚有“要捉机遇,捉其前发”(takeoccasionbytheforelock)一语,盖源于此。(这寓言和这谚语是说:要捉机遇,须预作准备,迎头去捉,若落在后头,就无可把捉;而培根移用此意于解释自然,则是说:须适时地在掌握到实在的经验之后来建立公理,而不可违时地从空无所据的原理出发去进行争辩。——译者)
总之,关于鄙视自然史中收纳常见的事物、卑贱的事物、过于精微的事物、和在原始情况中无用的事物这一层,我们大可把当年一个贫妇对一位高贵王于的答语来作喻解,当那王子把贫妇的请愿斥为冒渎尊严,不值一顾而加以拒绝时,她就说道:“那么你就别当国王好了”。①毫无疑义,凡把那类事物认为琐细可鄙而不屑加以注意的人是既不能赢得更不能统治自然这个王国的。(批注:‘客观’无‘小事’,‘主观’无‘大事’。不要把自己当成什么不起的‘一棵葱’。)
① 这是马其顿国王菲列普的轶事,见Plutarch 所著“Apophthegmata”。
一二二
有人又会想,我们怎么可以同时一举而把一切科学和所有作家都推在一边,而且还不借任何古人的帮助和支持而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这未免是奇怪也是鲁莽的事了。(批注:‘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客观性’,还没有完全重视起来。)
我知道,假如我所选定的做法比较不是这样诚意的,那我大可很容易地替我这些提议找到权威,只须把它们归溯到希腊以前的远古(当时自然哲学许是比较更为发达,虽然由于还未经过希腊人这传声筒的扩大吹嘘而比较少有声息),或者甚至只须把它们一部分归溯到某些希腊学者,就可以替它们既找到支援又求得声誉,正如家世不明的人们援借宗谱来自称华族远裔一样。但我不是这样。我一切依靠事物的证据和真际,我拒绝一切形式的虚构和欺骗。并且我认为,我们当前所要做的发现之是否早为古人所知晓,是否随事物之变迁与年代之擅递而迭有兴衰,这和我们当前的任务根本没有什么关系,正如新世界之是否那古人所熟知的雅特兰地(Atlantis)岛,②抑或现在才是第一次的发现,这也和人类没有什么关系。总之,新的发现必须求之于自然之光亮,而不能溯求于古代之黑暗。(批注:正因为是‘古人’,所以认识才会‘幼稚’。动用‘权威’,只是为自己在制造‘合理性’的依据。利用‘虚假概念’,达到‘真实目的’。手段仅此而已。)
② 克钦注明,见柏拉图对话集中的“Timaeus”篇。——译者
至于说到我那种责难的广泛性,我们只要把事情认真思量一下,必然就会看到,这样的责难比那种局部性的责难不仅是较为确当的,而且也是较为客气的。因为各种错误如果不是根于始基的概念,则一定早有某些真实的发现来纠正虚妄的发现。正因各种错误是属于根本性的而不是属于判断虚谬以及粗心失察之类,所以人们之没有获得本未企求的东西,没有达到本未树立的目标,也没有完成本未走上或本未坚持的途程,那是并无足怪的。(批注:客观缺失,判断无效。)
至于说我那种责难含有傲慢自夸之意,那我可以说明,假如一个人自称单凭手劲和目力就能比别人把一条直线画得较直,把一个圆形画得较正,那么他当然是在和别人挑起能力的较量;但如果他只说,他凭借尺和规的帮助能比那单凭手眼的人把一条直线或一个圆形画得较好,那就不能算怎样自夸。这一层说法,希望人们留意,还不仅适用于我自己这首次的、发轫的尝试,并且也适用于此后担起这项工作的一切人们。我这种发现科学的方法大能划齐人们的智慧,而甚少有赖于个人的卓越性,因为在这里一切事情都是凭着最可靠的规则和论证来做的。①这样说来,我在此中的贡献,我曾常说,与其归之于能力,毋宁归之于幸运;与其说是智慧的产物,毋宁说是时间的产物。②无疑,在人们的思想方面也和在人们的工作和事业方面一样,机会多少也是有些关系的。(批注:‘客观性’本身,决不会有丝毫‘厚此薄彼’的‘主观性’企图。这就是它的‘公正’之处。)
① 参看一卷六一条。——译者
② 见一卷七八条。——译者
一二三
说到这里,我可以引用前人说过的一句戏谑之言来说明我自己(因为它把我和别人之间的区别标明得异常真切),那话是说:“如果一个人喝水,一个人喝酒,那么我们的想法是不会相同的”。①现在在科学问题上,别的人们,古代的也好,近代的也好,都是喝着像水一样的未经提制的饮料,有的是自发地涌自理解力,有的是为逻辑所抽起,象用辘轳汲取井水一般;而我所举以祝福人类的杯酒则是从无数葡萄滤出的,那些葡萄都是当熟到恰好的时候一簇一簇被摘下来,聚在一起,在压榨器中将汁挤出,最后还在大桶中加以纯化和净化。这样看来,我和他们思想之不同正是无足怪的。(批注:比喻生动,贴切。挥洒自如。)
① 这是菲罗克拉特(Philocrates)说到德谟辛尼斯的话,见后者所著“DeFalsaLegatione”一书。
一二四
无疑,有人又想,我自己所设置的目标和鹄的(这又正是我反对别人的一点)并不是真确的,也不是最好的;因为思辨真理比一切事功的宏效伟绩都要更为崇高和更有价值;若长此急切地沉溺于经验、物质以及个别事物的波动变异,则无异把心灵撤离抽象智慧之澄静天界,②而把它拖曳在地面或竟是把它降入扰攘混乱的阴府。对于这话,我很同意;并且他们所指为如何如何可取的那一点实在正是我所要做的事。我正是要在人类理解中建造一个世界的真实模型,如实然那样,而不是如各人自己的理性所愿望的那样;而要这样做,就非辛勤地把世界解剖一番不成了。我还要说,人们在哲学体系中凭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愚蠢的、杜撰的世界影像都必须抛入风中,使其消散净尽。我们应当知道在人心假象和神意理念之间(如前文所说)有着何等巨大的区别。前者不过是一种任意的抽象,后者则是造物者自己打在创造上的章记,以真确而精细的线条划印在物质中的章记。①这样说来,真理和功用在这里乃是一事:②各种事功自身,作为真理的证物,其价值尤大于增进人生的安乐。③(批注:哲学上的‘主观抽象’,被黑格尔彻底‘改造’成为了‘诡辩论’。难怪他‘有资格’获得了什么‘终结者’的‘恶名’。)
② 克钦指出,这是暗指柏拉图式的亦是亚里斯多德式的一种想法,参看亚里斯多德所著“NicomacheanEthics” 第十卷第七章。
① 参看一卷二三条和注。——译者
② 拉丁本原文在这里用的是ipsissimceres 二字,照字面看,实不能译作“乃是一事”,不过原译者认定培根的意思必是这样。(这样认定是完全有根据的。本书一开头在第三条中就说,“人类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一”;二卷第三条中又说,“法式的发现能使人在思辨方面获得真理,在动作方面获得自由”;二卷第四条中说得更清楚,“凡在动作方面是最有用的,在知识方面就是最真的”。这些话都可以为这句话作注解。——译者)
③ 关于培根对真理与事功的关系、科学的目的以及怎样达到这目的等问题的见解,也就是说,关于培根是否一个简单的功利主义者的问题,细读此句并参看一卷八一、一一七两条,就可有所理解。——译者
一二五
还有些人会想,我所正在做着的事不过是前人所已经做过的事。这就是说,古人们也曾采取我现在所采取的途程;因此也就是说,我在经过一切这些骚动和挣扎之后,最后也不免要达到古代早曾盛行过的许多体系之中的某一体系。他们说,古人们在开始思考之初,也曾备有大堆丰富的事例和特殊的东西;把它们分条列目地汇成长编;据以完成他们的哲学体系和各种方术;并在把事情弄明白之后就将那些体系和方术发表出来,——可是这时却仅在几个地方插入少数的举例以当证明和解说之用,至于要把全部札记、注解、细目和资料长编一齐刊出,古人们认为那是肤浅而且亦不方便。他们说,这种做法正和建筑工人的办法一样:房屋造成之后,台架和梯子就撤去不见了;古人们无疑是这样做的。对于这一点反对意见(或毋宁说是一种疑虑),我要指出,只要人们还没有十分忘记我在上文所说过的话,谁都会很容易地予以答复。古人们所惯用以从事探讨和发现的方式是他们自己所明白承认的,在其著作的浮面上就可看到。这个方式简单地就是这样:他们从少数例子和特殊的东西(加上一些普通概念,或许还加上一部分最流行的公认的意见)一下子就飞到最普遍的结论或科学的第一性原则,并把它们当作定而不移的真理,进而以中间命题为手段从它们引出并证明一些较低的结论,而从这些较低的结论当中来构建方术。①在此以后,假如又有与他们的教条相违反的新的特殊东西和例子被提出而引起讨论,他们不是对自己的规律作一些区划或解释而把它们巧妙地熔入他们的体系之中,②就是干脆把它们作为例外而粗暴地加以排除;①至于对那些不相违反的特殊东西,他们则努力要用合于他们那些原则的原因来作解释。但要知道,这种自然史和经验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远远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并且还要知道,那种飞到具有最高普遍性的东西的做法把一切都毁光了。(批注:批评了古代哲学中普遍存在‘主观抽象’的‘思维方式’。)
① 参看一卷一九,二二、一○四、一○五诸条。——译者
② 参看一卷二五条和注。——译者
① 克钦举例阐论说,关于对待所谓例外现象的正确态度,可举天文学者们对天王星问题的处理为例:他们看到天王星的扰乱情况,这看来是足以作为反证来推翻有关行星运动的法则的;他们并没有把这一事实解释掉,而是去追求它的原因,由此又发现了海王星。又如,归纳起来的叫人不得不承认引力这条法则的例证是太强有力了,实在不能因一个看来似乎相反的事例就把它推翻的。
一二六
还有人想,我既这样禁止人们在未经正当地通过中间阶梯来达到具有最高普遍性的东西以前不得把什么原则视为业经确立而加以宣布和予以制定,我便是主张将判断悬搁起来,而这就走到希腊人所说的不可解论,即不承认人心有了解真理的能力。关于这一点,我要说明,我所思所陈的实际上不是不知论,而是利知论;不是不承认理解的能力,而是供以装备俾真确地进行理解。因为我并不取消感官的权威,而是要给它以帮助;我并不轻视理解力,而是要管理它。②我们应知所须知,而尚以所知为不周,若以所知为已周,而却不知所须知,那就差得多了。(批注:人的认识,究竟是应该为‘客观逻辑’还是为‘主观逻辑’服务?)
② 参看一卷三七条和六七条末节。——译者
一二七
还有一点,与其说是反对。不如说是疑问。人们问,我提倡这种方法,是只说自然哲学应当照此进行呢,还是说其他各种科学以及逻辑、伦理学、政治学等亦都应当照此进行呢?我回答说,我前面所讲当然是指着所有这些而言的。正如那种以三段论式来统治的普通逻辑不仅被及自然科学而且被及一切科学,同样我这种依归纳法来进行的逻辑也是通贯一切的。我不独在冷、热、光、植物以及类此方面制成历史和发现表,关于忿怒、恐惧、羞耻以及类此等等;关于政治方面的事情;关于精神动作如记忆、分合①、判断和其他等等,我亦都同样制成历史和发现表。可是要知道,在把历史准备好并排列妥当之后,由于我的解释方法不限于涉及心的活动或思论(如普通逻辑那样)而且还涉及事物的性质,所以我要对人心提供一种规则和指导,使它在每一情节都能恰当地把自己投在事物的性质上。因此,我在有关解释的学说中又提出许多不同的条规,以便人们依其探讨主题的性质和情况来略略变化其发明方法。(批注:只在‘客观性’范围内谈论问题,‘真假’,‘是非’,‘真理’,‘善恶’,‘正义’……才有明确意义。)
① 这里所谓分合(compositionanddivision),爱理斯说,或许是谓综合和分析(synthesisandanalysis);弗勒则指出,这是循用亚里斯多德的术语,意谓肯定和否定(affirmationandnegation)。
一二八
还有一点其实连怀疑都不该发生,那就是问我是否要把现行哲学、方术和科学全都推倒并加以摧毁。我回答说,远非如此;我是最高兴看到它们被使用,被培植,并受到尊崇的。若说现在时兴的各种技术不该继续去作争论的材料,不该继续去作谈话的装饰品,不该继续去供教授先生们或生意人士们方便之用,总之是说不该继续像通用货币那样凭大家同意而流行于人们之间,那是毫无理由的。不仅如此,我还直率地宣告,我现在所倡导的东西根本很少适合于那样一些目的,因为它除在效果上和事功上外是不能降低到为一般人所领会的。①我这样宣称我对于公认的科学的好感和善意究竟是多么诚恳,这从我所发表的著作特别是几卷《进学论》(Advancement of Learning)当中可以充分看到,所以我就不图再以文字作进一步的证明了。可是同时我亦提出经常的和明白的警告说,要凭现在通用的方法,那是既不能在学说方面和科学的思辨部分方面做出什么巨大进步,也不能把它们实现为什么宏伟事功的。(批注:改变知识服务于‘主观逻辑’现状。)
① 参看序言第四节。——译者
一二九
说到这里,只有再就心目中这个目标的卓越性略谈几句了。这些话若在早先说出,或许被看作空疏的愿望;现在希望既经鼓起,不公正的成见既经消除,再说这些话也许就有较重的分量。再说,假如我自己业已把一切做完,而没有机缘再邀请别人来帮助和参加这个工作,那么即到现在我也仍要避免说这些话,以免人们会认为我是在宣布自己的功罪。但是由于我要促进别人的努力和燃起他们的热情,那么我就该使人们留心到某些事情,这却是适宜的。(批注:介绍新方法。)
首先要说,引进著名的发现,这在人类一切活动中应该高居首位,这是历代前人所作的评判。历代对于发明家们都酬以神圣的尊荣;而对于功在国家的人们(如城国和帝国的创建者、立法者、拯救国家于长期祸患的人、铲除暴君者,以及类此等人)则至高不过溢以英雄的尊号。人们如正确地把二者加以比较,无疑会看出古人的这个评判是公正的。因为发现之利可被及整个人类,而民事之功则仅及于个别地方;后者持续不过几代,而前者则永垂千秋;此外,国政方面的改革罕能不经暴力与混乱而告实现,而发现则本身便带有福祉,其嘉惠人类也不会对任何人引起伤害与痛苦。(批注:坚持‘客观性’认识,只会给人类造福。)
再说,发现可以算是重新创造,可以算是模仿上帝的工作,正如诗人说得好:
脆弱的初民不知道耕稼,
雅典人首先播种真伟大,
从此生长出油油的田禾,
再造了我们下界的生活。①
① 卢克吕夏斯(Lucretius),公元前约九五至三一年,罗马诗人,作了一首题为DeRerumNatura 的哲学训言诗,凡六卷,倡无神论和唯物论;这里所引的几句见于第六卷一至三行。——译者
说到这里,可以指出所罗门(Solomon)确有值得称道之处。虽然他在统治帝国方面,在金银财富方面,在丰功伟业方面,在朝廷家室方面,在舰队武备方面,以及在名耀海内敬在人心等等一切方面莫不显示其伟大有力,可是他都不把这些引为光荣,却只说道:“上帝的光荣在于藏物,国君的光荣则在于把它搜出”。①(批注:坚持‘客观性’认识,就是找到‘本质’,发现‘规律’。)
① 见圣经,箴言第二五章第二节。
其次一点,让人们想一想在欧洲最文明的区域和新印度最野蛮的地方之间人们生活是怎样大不相同,他们就会感到“人是人的上帝”②这句话乃是有道理的,不仅从人们所得到的帮助和福利说来是这样,从生活情况的比较说来也是这样。而这个差别却是从何而来呢?这无关于土壤,无关于气候,也无关于人种,这个差别只在方术。(批注:坚持‘客观性’认识,就是坚持‘科学方法论’。)
② 克钦注明,这是引用开希里阿斯(Caecilius)的一句箴言,可是培根把它的原意扩展了。——译者
复次,我们还该注意到发现的力量、效能和后果。这几点是再明显不过地表现在古人所不知、较近才发现、而起源却还暖昧不彰的三种发明上,那就是印刷、火药和磁石。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看变化来;竟至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都仿佛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批注:坚持‘客观性’认识,可以促进科学发展,极大地改变人类文明和物质生活状态。科学普及,意义非凡。)
进一步讲,我们不妨把人类野心的三个种类也可说是三个等级来区分一下。第一是要在本国之内扩张自己的权力,这种野心是鄙陋的和堕落的。第二是要在人群之间扩张自己国家的权力和领土,这种野心虽有较多尊严,却非较少贪欲。但是如果有人力图面对宇宙来建立并扩张人类本身的权力和领域,那么这种野心(假如可以称作野心的话)无疑是比前两种较为健全和较为高贵的。而说到人类要对万物建立自己的帝国,那就全靠方术和科学了。因为我们若不服从自然,我们就不能支配自然。(批注:世界只有一类‘本质’,那就是‘客观本质’;只有一类‘标准’,那就是‘客观标准’;只有一类‘规律’,那就是‘客观规律’;只有一类‘真理’,那就是‘客观真理’。因此,为什么不立足于‘客观性’呢?)
再说,既然人们把某种个别的发现尚且看得比那种泽及人类的德政还要重大,那么,若有一种发现能用为工具而便于发现其他一切事物,这又是何等更高的事啊!还要以光为喻来说明(完全说真的),光使我们能够行路,能够读书,能够钻研方术,能够相互辨认,其功用诚然是无限的,可是人们之见到光,这一点本身却比它的那一切功用都更为卓越和更为美好。同样,我们对事物进行思辨这件事本身也是比各种发明的一切果实都要更有价值,只要我们的思辨是如实的,没有迷信,没有欺骗,没有错误,也没有混乱。(批注:‘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
最后再谈一点,若有人以方术和科学会被滥用到邪恶、奢侈等等的目的为理由来加以反对,请人们也不要为这种说法所动。因为若是那样说,则对人世一切美德如智慧、勇气、力量、美丽、财富、光本身以及其他等等也莫不可同样加以反对了。我们只管让人类恢复那种由神所遗赠、为其所固有的对于自然的权利,并赋以一种权力;至于如何运用,自有健全的理性和真正的宗教来加以管理。(批注:培根确信,当社会形成‘客观性’认识和思维以后,‘科学成果’被人滥用的情况,就会大大降低了。因为‘主观性’已经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愚昧‘土壤’。)
一三○
现在已到我来陈述这解释自然的方术本身的时候了。在这一方术当中,虽然我觉得我已经提出了真确的亦是最有用的条规,可是我却既不说它是绝对必要的(好象没有它就什么事都不能做的样子),也不说它是尽善尽美的,因为我认为,人们只要手边备有一部正确的自然史和经验史而辛勤地致力于此;只要能够恪遵下述两条规则:——第一,要把公认的意见和概念都撇在旁边,第二,暂时不要萦心于最高普遍性以及仅差一级的次高普遍性——,那么,他们就能不借任何方术而单凭心所固有的真纯力量来走入我这种解释的方式。因为所谓解释,原不过是心无障碍时所作的真实的和自然的活动罢了。不过若说,有我的条规则诸事较有准备亦较有把握,这却是真的。(批注:再三提示,首先要铲除‘主观偏见’。)
我亦不说我的那些条规是再不容有所改进的了。恰恰相反,我既是不单就心本身的机能来论心,而且要就其与事物的联系来论,那么我当然就必须主张:发现的方术是会随着发现之前进而前进的。(批注:‘科学方法论’不是‘真理’的‘终结者’,它只会发展人类对真理的客观认识。培根对此,立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