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5:58:37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下面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作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吃透新课程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2、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主动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并有意识的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要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2、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3、优化教学过程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问题才能促使教师教学方法更新,有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求索中得以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并引发敢问、爱问和善问的学习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产生学习冲动的源泉,是积极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土壤。因为创新始于问题,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那么,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是利用情景渗透材料,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在探索问题之前,应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使学生能以极高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之中。

二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可探究的质疑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目标转化成可探究的问题,使“教”与“学”有的放矢,学生通过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训练,逐渐学会发现、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达到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因此,可以这样说,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必然会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是创建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由于长期的传统教学只注重“学”,而不注重“问”,因此即使学生提问,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是浅层次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多提为什么?是什么?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做行吗?等深层次问题。

3,数学教学要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有关学者人脱离了生活的的本是是课本,脱离了生活的课堂上是死课堂。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远离浮躁,让我们为学生营造一个绿色的数学课堂,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体味到数学的魅力。那就让我们深入生活,为数学课堂引来源头活水。

一、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让知识贴近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单纯的教材内容并不是囊括生活的全部,①“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教材变成了范例,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常见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接纳知识开启方便之门,随之而来的同伴交往接收信息,到内化知识,甚至应用知识,所有都来的自然顺畅,理所当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需要,调用生活中的积极元素,灵活处理教材,学生掌握知识才能推陈出新,体味数学的魅力。

二要  日常生活“数学化”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景,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气学生“我要学”的欲望。

三要  运用经验,在生活中启发数学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的接纳知识,而是让知识再创造。运用已有的经验,联系生活,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再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课堂上,我们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充分了解学生。

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 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我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