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彦斌烟花爆竹:福泉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2:11:45

福泉市

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东经107°14′24〞-107°45′35〞,北纬26°32′28〞-27°02′23〞。东邻凯里市和黄平县,南与麻江县接壤,西界贵定、龙里、开阳三县,北和瓮安县相连。南北最长55.2千米,东西最宽52.1千米。总面积1690.8平方千米。总人口30.89万人(2003年末)。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

目录

·                                 • 基本概况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沿革

·                                 • 资源优势

·                                 • 民俗文化

[显示全部]

福泉市-基本概况

 

福泉市位于黔中腹地,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既有世界罕见的高品位磷矿资源,又有浓香四溢的“高原牌"系列水果,还有绮丽迷人的名胜古迹,素有“亚洲磷都"、“水果之乡"、“文化名城"的美誉。

福泉市现辖9镇7乡,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8万,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卫生文明城市。这里区位优越、交通发达、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是贵州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福泉市

福泉日照充足,土地肥沃,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农业前景喜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烤烟等。境内宜林荒山荒地约40万亩,现已开发近5万亩种植果、药、桑、茶和用材林木。马场坪镇万亩果园场年产水果近百万公斤,所产梨、桃、桔、葡萄、中华猕猴桃等蜚声全国,供不应求。优势品种“高原福梨"以果形美观、色泽鲜丽、皮薄汁多、含糖量高的特点被选定为1998年西南7省区经济协作会贵州“8.28”活动指定水果。

福泉地理区位优越。是大西南出海的主要通道和华东、中南地区通往大西南的咽喉要道,位于湘黔、黔桂、马遵三条公路和湘黔铁路交通线上,距龙洞堡国际机场仅80余公里。正在兴建的大西南出海通道贵新高等级公路及株洲至六盘水铁路复线贯穿市境。北上四川的福泉至遵义铁路将于2003年动工修建。

福泉市交通电力通信网络发达。省道、县道、乡道及矿烟经济道共计162条,基本形成了以贯穿市境南北的马瓮公路为主动脉的公路网络。市属企业及个体运输业户拥有客货运输车辆达2000余辆,在全省每百人人均拥有客货运输车辆中居第一;已建水电站21座,装机14100KVA,国家电网覆盖全市,建有22万伏变电站1座,11万伏变电站6座,正在建设的11万伏变电站2座和50万伏变电站1座;市内16个乡镇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全部实现了光缆数字传输并已开通国际互联网,电视综合覆盖率已达100%。

福泉市-行政区划

 

福泉市

福泉市辖2个街道、9个镇、6个乡:金山街道、马场坪街道、城厢镇、黄丝镇、凤山镇、陆坪镇、地松镇、龙昌镇、牛场镇、道坪镇、高坪镇、兴隆乡、藜山乡、岔河乡、仙桥乡、高石乡、谷汪乡。

福泉市-历史沿革

 

清朝为平越县。1953年改为福泉县,因境内福泉山而得名。1996年改市。

福泉市


  
2000年,福泉市辖9个镇、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29272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厢镇81133黄丝镇15434风山镇16472陆坪镇16704地松镇12969龙昌镇23039牛场镇32403道坪镇22756高坪镇12958兴隆乡8251藜山乡13392岔河乡3795仙桥乡11236高石乡13360谷汪乡8818

2003年,福泉市辖9个镇、6个乡、2个办事处,173个村委会、18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30.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5.0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6.7万人。
2003年9月至2004年4月,福泉市将173个行政村撤并为60个行政村。
  
2006年,福泉市辖2个街道、9个镇、6个乡:金山街道、马场坪街道、城厢镇、黄丝镇、凤山镇、陆坪镇、地松镇、龙昌镇、牛场镇、道坪镇、高坪镇、兴隆乡、藜山乡、岔河乡、仙桥乡、高石乡、谷汪乡。

福泉市-资源优势

 

深厚的文化沉淀和底蕴

福泉市


殷周时期,是梁州、荆州商裔,越领且兰国地。春秋战国时期置且兰县,隋唐五代置宾化县,宋代为黎峨里寨,明先后为平越安抚司、军民指挥司、贵州新镇道、平越军民府,清置平越直隶州,1914年改为平越县,1953年改为福泉县,1996年12月撤县设市。
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以“古城文化”最为著名。秦汉时期夜郎王竹多筒诞生地“竹王城”遗址;有被誉为“黔中瑰宝”的明代古城垣,有距今400多年名载《中国桥梁史》的葛镜桥。道教武当山内家功开山鼻祖张三丰在福泉修道成仙等传说更为“古城文化”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民间文化。这块古老的热土还是人才辈出的宝地。明初的平越卫指挥张信受封为隆平侯;总兵安大朝开疆卫土,载入《明史》等等。

资源富集,区位优越
1.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达20余种。其中以储量达3.2亿吨、P2O5含量在28%——36%之间(最高达40%)的磷矿为优势矿种,享有“亚洲磷都”之称;煤、铁、铅锌、重晶石、硅石等也倍受青睐,开采规模较大。
2.旅游资源独特。古城文化、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一应俱全的旅游资源,融“古、幽、奇、险”于一景,“山、水、树、林、泉、洞、寨”争奇斗妍,非常独特。著名的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城垣、道教圣地福泉山、豆腐桥等历史人文景观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洒金谷、自然生态旅游区蛤蚌河等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有龙井“奇泉奇树”、胜过云南“茶花王”的茶花和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千年古银杏树等令人惊叹的罕见景观。

福泉市


3.区位优势明显。市城区位于湘黔铁路和湘黔、黔桂、马(场坪)遵(义)三条主干公路交汇处,贵(阳)新(寨)高等级公路和株(洲)六(盘水)铁路复线贯通市境南部,沿高等级公路至州府和省城分别只有半小时和1小时车程,是贵州南下北上、东进西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工业发达,贸易活跃
国家投资高达60多亿的全国最大磷化工业基地——瓮福矿肥基地在市境内已建成投产。现以磷化工为龙头,煤炭、冶金、建材、包装、农产品加工等多行业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黄磷、钙镁磷肥,普通过磷酸钙、磷酸氢钙、植物油等产品畅销全国、远销东南亚各地区。

福泉市-民俗文化

 

福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世居着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从古且兰国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福泉人民祖祖辈辈在这块古老而又富庶的土地上建家立业,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城文化。

福泉市


早在春秋时期,今福泉这块热土已发育了土著的且兰文化以及牂牁夜郎文化,当时的图腾崇拜有的遗传至今。秦统一中国后,强迁中原豪富罪臣散居外地,汉代又“遣将吏发卒以治塞”。这些被贬为边官的罪臣和豪富、军士迁入且兰(今福泉)等地,带来了中原等地的发达文化。加之先进生产工具与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到了明代,朝廷派遣官吏增多,兵卒屯田,大批汉族劳动者亦一同迁入。外来文化的大量传入与融合,使平越古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明宣德年间,平越首设官学教育。明、清两代,平越先后设有卫学、府学、州学、县学等各类官学以及书院、试院等教育体系,平越府学及墨香书院在黔省颇负盛名。各类官学旨在培养科举人才,选拔官吏。明正德年间,平越卫学生员黄绂高中进士,开平越科举先河,官至户部尚书等职。康熙乾隆年间,牛场渚浒王氏族中先后中举13人,其中王梦旭、王梦尧、王士俊叔侄三人为同朝进士共职翰林,世称王长“一朝三翰林”。明清时期,平越共中进士20多名,举人130余名。平越进士举人之多,在黔南乃至全省位居前茅,实为“黔南文星所萃者也”。

随着外来文化的传入,平越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许多骚人墨客、达官显贵的足迹和诗词。其中有徐霞客、林则徐步履平越的美传;王阳明的《七盘诗》至今仍在山谷回荡;道教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在福泉山筑台结亭,得道成“仙”,云游四方,宣扬了道家的伦理道德。明、清两代,平越以诗词、书法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比较丰厚,仅福泉山诗文佳作;进士黄绂、王士俊的专著与诗文成了传世佳作;进士王政恒擅诗文,素有“江南才子”之称;邑人盛仲芳与张茂英、金声号称“藜峨三隐”;邑人奚荣先编修的《平越府志》居黔省修志前列;平越卫指挥奚国柱于万历年间在仙影岩所书的“神留宇宙”四字,笔势飞动,堪称一绝;竹王城内莲花岩摩崖的“天削芙蓉”四字,刚劲韧拔,有关史料记载为明建文皇帝朱允火文南行于此御题。张三丰在平越修道期间,所著诗文遍传民间,《真仙了道歌》、《三丰答献王诗》等佳作广为传颂,福泉山高真观上“只许清风把道院,通无色相到禅扉”等众多楹联篆刻在殿柱之上,三丰文化将古城文化推向了鼎盛时期。

以道教、佛教为主的宗教文化亦广泛传入与发展。一批观阁寺庙拔地而起,星罗棋布在平越各地,仅城内就广布20多处。这些古建筑的精湛建造技艺充分展示了当年宗教寺庙文化的风貌。其中福泉山的建筑群体素有“道冠黔南”之誉。与宗教文化同时鼎盛的还有古迹文化与石刻文化。这些文化古迹群体中,计有城池2座,土司衙门2处,石桥百余座、摩崖碑刻几十处、塔碉牌坊数十座,以及学宫、驿站、屯堡等古建筑。这些文化古迹,不少尚存至今,有的成为传世珍宝。
在民间,唱花灯、跳阳戏、迎二郎神、玩龙灯以及芦笙舞蹈、山歌对唱、锁呐吹奏等民间文化活动盛行,民间故事、歌谣广泛流传。除迎神活动已停外,其余均沿袭至今。其中,花灯剧目及山歌情调为一方所长,全省少有的古老阳戏被称为戏剧中的活化石。

福泉市



清末,平越废科举,兴学堂,近现代文化教育开始起步。抗日战争期间,县境地处抗战后方,又是黔东交通枢纽,蒋介石、冯玉祥等政客曾途经县境下榻,一批军政机关与外省民众迁居县内。外来文化的传入,促进了全县经济、文化的发展。交大唐山工程学院(含北平铁道学院)及桂林师范学院驻平越期间,县城一时形成了从幼稚园、小学、中学至大学的教育体系。这一时期可谓平越文化教育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交大茅以升院长严谨治学,热心地方文化教育事业,至今仍在民众中留下难忘的印象。交大兼办的平越中山中学成为当时全省的名牌中学。当年平越的历届高中毕业生,大多数考入省内外大学。县人刘从甫毕生从事桑梓教育,为人师表,深得学生爱戴。

40年代,县内始有电影院等现代文化设施,县城等地广泛开展诗词创作及抗日宣传活动,县人刘文钦、刘樵松、刘剑魂的诗文推崇一时,时称平越“三刘”。
纵观福泉历史,朝朝出人才,代代出名人。历代英杰志在四方,业绩累累,不少还为家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明初平越卫指挥张信修福泉山道观及捐资办学,成为桑梓家乡的楷模;明代举人葛镜罄尽家资建桥(葛镜桥)而流芳百世;清代名臣王士俊捐巨金修平越府学受世人颂扬;辛亥革命时,甘浩义为在平越建立民国政权而英勇献身。这些志士仁人的崇高美德,亦谱写了古城文化的历史赞歌。

新中国成立后,福泉悠久的古城文化又步入了新的发展历程。文化活动领域广泛涉及文化教育、文学创作、文化艺术、群众体育以及广播、电影、电视等诸方面。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广播电视从无到有,覆盖全县,群众文化活动遍及城乡各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以神话故事为主体的民间文学大放异彩。所有这些,无不充分展现了现代文化的发展风貌。文化教育方面,全县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均取得较大成就。4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初高中毕业生和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并向省内外大专院校输送一大批专业新生。历届毕业生中,大部分扎根县内为建设家乡奉献聪明才智。

福泉文化的发达与进步,还体现在工农业发展、科技进步等许多方面。近几十年中,全县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兴建、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磷化工业的崛起以及交通邮电面貌的改观,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城镇建设的布局等等,都充分展现了福泉文化的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福泉人民生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胸怀壮志,开拓进取,致力于经济建设。福泉正由传统的农业经济步入工农业并举的现代经济格局,使灿烂的古城文化更加辉煌。

福泉市-旅游胜地

 

福泉是贵州东线旅游的第一站,山、水、洞、泉融合与古、幽、奇、险汇聚是福泉旅游景观的特点。
福泉历史上历为府州驻地,境内文物古迹甚多。县城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内设有贵州古城屯堡博物馆,为古城增添了姿色。兴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垣,至今大都保存完好,成为黔中瑰宝。城垣的小西门水城依山围水而建,里外三层,围拦河水入城,建筑奇特,被称为“贵州八达岭”,今为国内罕见。城内福泉山,传为明代道人张三丰修道得仙之处。山形秀拔,山上古木参天,泉水不竭,古迹较多。登山向东远眺,藜峨山酷似古佛仰卧,庄重安谧;向西北观看,古城墙蜿蜒起伏,好似蛟龙腾云驾雾;向南鸟瞰,犀江流经田园山庄间的犀牛潭河段,俨如道家太极图,潭水清澈,波光潋滟。城东23公里的凤山镇杨老村,有座千古之谜的竹王城遗址。古城依山傍水而建,城内古迹、传说甚多,是研究古夜郎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已被《中国名胜大词典》收录。

福泉市


距市区2公里处的洒金谷,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2-4公里。三条江水在此汇合,故又称三江口。洒金谷两岸悬崖峭壁,奇木茂密,藤萝蔓延。谷中瀑布飞花四溅,石涧飞帘飘曳而下,江水幽深清澈,可乘舟游览。高达近百米的三江口大桥凌空飞架,恰似一虹锁三江,蔚为壮观。峡谷上游有夜雨洒金的仙影岩及幽深曲折的仙人洞,下游是古意悠然的葛镜桥,俗称豆腐桥,今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建造奇绝,是古代京滇驿道要衢,雄伟壮观,已载入《中国桥梁史》一书,堪称一绝。洒金谷风景区已定为贵州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近年来有美国、日本等国游客到此观光,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逾万人次。

市境内的风光胜迹遍布各地,且各具特色。其中,有奇山异洞独具一格的小岩胜景;有松涛滚滚、溪水潺潺、云雾缭绕的“十万千”奇观;有原始植被完好、飞流瀑布众多、自有小气候特色的蛤蚌河神奇景观;有传说神奇、俨似古代兵营且具浓郁民族风情的仙桥石林;还有堪称全国之最的千年古银杏与神秘的龙井泉等等。福泉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中,几乎每一胜迹都具有生动迷人的神话色彩。神话旅游成了市内一大特色,游人进入福泉,恍如闯进了一个神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