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味千拉面外卖:人迎寸口对比诊断法临证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5:38:40

人迎寸口对比诊断法临证应用

(2011-03-28 17:46:00)转载 标签:

人迎寸口

健康

分类: 中医漫谈 《内经》中脉诊法有3种,即寸口脉诊法、寸口人迎对比脉诊法及三部九候脉诊法。如今寸口脉诊法广泛应用于中医教学和临床中。其中三部九候脉诊法由于过于繁琐及许多部位的不方便(如鼠鼷部的触诊),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目前临床较少应用,而寸口人迎对比诊脉法虽然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却为从医者所忽略,临床应用也较少。笔者临床观察发现,该法对众多疾病的的辨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理论溯源

  寸口脉象主要反映躯体内部脏腑中气血的盛衰。《素问·五脏别论》云:“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与胃,变见于气口。”据此可以认定,五脏六腑之气血虽然均从胃中所化生,但五脏六腑气血盛衰变化却可以通过手太阴肺脉的寸口处而显现出来。

  至于人迎脉象,《灵枢·禁服》云:“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日平人。”说明“寸口”反映了人体“中”的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而位于颈部的人迎脉则反映了人体“头面身形肢节”等“外”的气血变化,《灵枢·五色》还特别举例予以说明“人迎盛坚者伤于寒”。外感寒邪侵袭,邪气留于肌表,阳气卫外为固,与外邪交争于肌表,故而发生人迎脉“盛坚”的实大有力脉象。

  2应用说明

  一般来说,人迎与寸口的搏动力度以及大小浮沉是一致的。所谓“阴阳上下,其动一也”(《灵枢·动输》),但常人脉象搏动情况会随节气的变更而有微小的变化,春夏季节人体阳气浮越于表,所以,人迎脉会有轻微的浮大;而秋冬季节阳气内收于体里,此时寸口脉会显得微大一些,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如果没有明显的疾病表现,虽然在春夏人迎微大那是人体正常的阳气浮于表的反映,不属于疾病。需要注意的是,“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大小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灵枢·五色》)。如果人体已经发生疾病,体内阴阳二气必然已经发生不平衡,此时寸口与人迎脉大小应该有所不同,人迎与寸口应该有或大或小的变化与差别但如果此时人迎与寸口脉象搏动力量和浮沉相等,反而说明人体元气大虚,体内阴阳气血或均虚弱无力抗邪,或体内外邪气均旺盛,此时患者已经有死症,这时疾病反而更难以治疗和恢复了。

  如《灵枢·终始》云:“人迎与寸口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日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邪气侵犯人体内外,或气血均已严重不足.此耐患者身体情况不良,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至于患者的预后,如“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泄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所谓勿刺者,有死症也”(《灵枢·热病》)。此时寸口静说明风热邪气尚未侵入内腑,仍然在表,而反映体“外”的人迎脉躁动,说明邪气仍在体表三阳之脉,所以应该“取诸阳脉,五十九刺”,使之汗出,风热去而发热之病好转:同时需要注意“实其阴”,因外泄而导致的不足,但一定要引起注意的是:身体高热而人迎与寸口二脉却非常平静无躁动现象,此时身体元气大亏,阴阳二气已经不能出外抗邪,是非常危险的情况,此时不宜进行针灸治疗了。

  当属于身形外在的头面、肢节等发生气血逆乱病变,但还没有内侵及脏腑的时候,经常会在寸口脉无所反应,笔者经常遇到头晕失眠患者,寸口细弱无甚起伏,但是人迎脉却浮大有力,显示出阳热有余,甚至上入头脑之象,所以笔者认为寸口与人迎对比结合来进行病位判断,对疾病的在表在里及是否表里同病以及疾病虚实的判断则显得简单而容易了许多,并且避免了单纯诊断寸口脉象的不足。

  综合看来,人迎的脉象也可反映身体内部“阳”气的变化。寸口的脉象可以反映体内脏腑“阴”气的情况,即“气口候阴,人迎候阳”(《素问·阴阳别论》)。在《灵枢》与《素问》中多处提到了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如“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灵枢·四时气第十九》)。此时,医家已经通过人迎与寸口脉象的对比变化来进行病位及病情发展趋势和预后的判断。

  3典型病例

  患者,女,25岁,几内亚籍,2006年1月9日初诊。患者5年前开始头痛,颈项硬僵,按压之肌肉僵硬疼痛甚剧,尤以触压风池处为甚,伴眠差,左乳房经常胀痛,小腹胀满,月经失调,每月经期淋漓不断,舌苔,薄黄,寸口弦滑而小弱,人迎则躁动搏指非常有力。诊断:头痛(少阳胆经郁热)。治以发散邪热、疏通少阳经气为主,补益荣血以涵养收敛阳气为辅。取穴:瞳子髂,风池,合谷,外关,百会,四神聪,足窍阴,太冲,三阴交,太白。针法:针刺入欲刺深度,出现得气感应后,以大拇指与食指捻针,大拇指向前顺时针转动针体为补;反之,大拇指向后捻提针体逆时针转动为泻。经3次针灸治疗后睡觉已好,头痛已不显,颈部触压仍然疼痛,人迎脉搏动有力,但势头已经减轻,前后共治疗22次,所有症状均基本消失,再诊寸口与人迎二脉脉象趋于平和而暂停治疗。

  按:本案患者是热邪郁于体表的足少阳胆经经脉,故表现为人迎浮大搏指有力而寸口小弱弦滑,又说明足厥阴肝经阴血也有所不足,故取泻风池、百会、四神聪、瞳子謦,“越诸阳之热逆也”,以发散在头表之热邪;外关、足窍阴疏理少阳经脉之气;取用太白、三阴交即可健脾补血养血,以达到补血养肝、敛阳入阴、养血祛热的目的,又能防止肝病传脾。

  4结语

  依据笔者临床观察,人迎脉象主要反映患者身体阳气方面的变化,“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颔,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阳明者也”(《灵枢·动输》)。人迎既属于足阳明胃经,也是入脑的路径,且“胃脉在足”,所以人迎脉搏实有力多有“火热”挟血上壅,引起“血之气并走于上的厥证”,以及“气上不下,头痛巅疾”。因为阳气主动,有“火”的特征,而火性炎上,故人迎脉搏动坚实有力的患者,均有火热上炎入脑表现,故多有头痛、昏晕、失眠等表现,此时治疗最宜清泻火热,引血下行,针刺多取阳经泻法,配合选取阴经腧穴来养阴血以涵阳。而人迎脉微弱时,也有肢体无力、易汗出、头昏等症状,这反映了人体表阳的衰微不足,此时宜温补元气,针刺多用补法,也可配补阴经腧穴,补气温里,实内以充外。另外,有的患者可能发生“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的病理表现,此为盛阳之邪充实四肢所致,所谓“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素问·阳明脉解》)。另一方面,寸口脉象则反映了气在“中”的变化,即反映五脏六腑营阴之气变化,所以,寸口脉大而有力一般肯定有邪气在“中”,邪气有余,壅滞气血运行,故多有胸腹部胀满、疼痛等邪气留滞有余表现。总之,人迎与寸口对比诊脉法反映了人体阴阳二气在“中”、“外”的不同变化,不可轻易偏废而遗弃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