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吉奥工贸有限公司:媒体札记:刑诉法,进步退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8:11:26

胡锦涛和来访的菲律宾总统微笑握手画面按例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和《新闻联播》时段里。新华社通稿里中国国家主席那句“中方一贯主张南海争议应当由当事国双方通过协商谈判和平加以解决。在争议解决前,有关国家可搁置争议,积极探讨在相关海域的共同开发”,成为商业门户网站首页转载时的标题点。

比起贸易往来,市场化媒体显然更关心那个曾在夏天引发一连串外交争端的南中国海(“菲律宾西海”)问题,而《环球时报》更是可以代言很多愤怒民众的心声:《没必要对阿基诺三世太热情》。在以此为题的昨日社评中,这份《人民日报》子报认定菲方如今只字不提南海争端、迅即指向经济合作的做法是“在中美之间玩‘平衡游戏’”,呼吁不给马尼拉“以小欺大”的机会,更要求阿基诺三世“做出必要的承诺,比如菲律宾不再在南海挑事,搞更名、登岛之类的激进行为。”

在公开号召“阿基诺三世这次来华,应当面对中国舆论的冷淡,甚至嘘声”同时,这份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畅销报纸强调,“如果阿基诺三世像之前什么都没发生一样,高高兴兴地来,并如其所愿,拿着70亿美元的合同高高兴兴地离开,回去以后脸一变,又大唱菲美军事合作,联合其他国家在南海对付中国,这对南海地区决不会是一个好的示范。”

为了说明自己讥讽“一个多月前,他还在委屈‘不能被大国欺负’,如今,阿基诺却用‘结婚50年的夫妻’形容中菲关系”是多么拥有民意基础,这份报纸还使用下属网站来搜集中国网民对这个南海邻国的“四大不满”,公布结果显示,“南海问题、美菲联合军演、香港人质事件的处理是网友们对菲不满情绪最为集中的三大议题”,““纵容反华言论,放任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滋长”名列第四。而后,环球网宣布,“记者29日联系了菲律宾驻华使馆,并将中国网民的‘不满’提交给了使馆新闻处官员。菲律宾驻华使馆方面表示将尽快给予记者答复。”

央视新闻频道也在昨晚以“环球视线”讨论“避谈内海只谈经贸”,主播认定这位一个月前还在国情咨文中宣布要用武力捍卫菲律宾在南海领土主权的总统,采取的策略是“到中国谈经贸,回国和选民谈南海”,“都是利益在起作用”。出镜专家嘲笑阿基诺那句“结婚50年的夫妻”在形容国家关系时是多么不恰当,预测这位总统回国后一定会在政府控制的媒体上“不会过多谈到‘亲情牌’这件事”,“这只是做给我们看的”。正如《21世纪经济报道》今晨头版所言,70多亿美元合同到手,“阿基诺达到目的”。

南海未靖,东海生忧。替代菅直人上台的野田佳彦,三天来已被中国市民报章讨论了个遍,焦点议题就在于他的“鹰派”传统:出生在军人家庭、主张参拜靖国神社、曾要求日本国会制定决议确认钓鱼岛是日本领土、声称“甲级战犯”依照日本国内法律不是“战争犯”。

中共中央机关报甚至给了这位新任日本首相一份特别的“见面礼”,由海外版封面连发两文,前日分析《中日关系如何登高望远》,昨又寄语《温故创新,君子务本》。在这两篇被人民网推至首页头条的评论中,作者前事不忘,“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一些首相上任后,在国内政治右倾化潮流影响下随波逐流,有的甚至推波助澜,利用民族主义抬升人气,结果造成日本同邻国关系紧张,民众友好感情也受到损伤,其中的教训也是相当深刻的”,以之为后事之师,“明年将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两国关系面临改善的新机遇……今后就看日本的决策者做何选择了。” 

在得知“日本新首相野田佳彦在当选前夕表示,日本要与亚洲国家实现‘双赢’”之后,新华社亦于昨晚发出国际时评《抓住深化中日关系的重要机遇》,强调“如何看待那段侵略历史,尊重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情,一个正确的历史观是实现‘双赢’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在历史问题上处理不慎,中日关系就有可能受挫,甚至倒退。”

那家素以强硬示人的畅销报纸就更是不愿说“祝贺上任”的场面话了,《野田应就“强硬言论”做出澄清》。胡锡进和他的同事们宣布,“日本社会近年针对周边的悲情其实是画地为牢,它把日本应有的战略视野变成了与周边摩擦术的专注和精通”,批评野田佳彦的前任们“带头制造麻烦,说不负责任的话,表现很像一个社区的‘小头头’”。文末,这篇《环球时报》社评寄语:“祝愿野田登位首相成功,祝愿他的任期创造长的、而非短的新纪录。但他必须清楚,今天的日本首相位子,不是用来摆弄强硬姿态的舞台。如果有人真这么干,倒彩声一定会压倒正面的掌声。”

一些观察者认为中国媒体有“阵营”之分,环球系与南方系分属两端,而这场对峙今天正有呈现。

昨天,《南方都市报》即以社论领头表达对刑诉法修改中的“公权扩张”疑惑,今天,又由素有紧密联络的律师斯伟江出面撰文,批评道,“公检法博弈数年,最终的草案反映了一个规则,赢者通吃,有博弈能力的部门拿到最大,如公安、检察,得分多多,作为嫌疑人的代表律师,民众群体的意见,并没有多少体现在草案中。而全国人大给全社会反映意见的时间只有一个月。这种立法资源分配上的不合理,毋庸说,加剧了草案乃至最终法律内容的不公平”。文末更是高声警告:“草案规定甚至回到1996年前,这和社会进步现状之间的撕裂,必将影响我国的未来社会走向”

同是今晨,广东省委机关报旗下另一干将《南方周末》也已出街示众,在法治版刊出北大教授陈瑞华的“隐忧”:“为了避免普通公民被随意监听、私人财产被任意没收、无辜者‘被精神病’,立法者应该为相关人设置必要的权利保障和救济程序。”

事实上,虽然中国绝大多数市场化媒体不可能像南都、南周那般冲锋在前,但民主理念和市场策略都已经让更多新闻同行倾向这个阵营,时评版更是早已成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优势高地。凤凰网晨间评论频道所荐即有四条,分别是东方早报之《新刑诉法应更多体现当事人权利》、《陈光中:“通知家属有碍侦查”留的口子有点大》;《华商报》之《消除刑诉法修订“焦虑”须倾听公民表达》;以及中国青年报记者对“中国刑事辩护第一人”田文昌律师的采访,由其批评“草案仍未赋予公民‘沉默权’”。

这个阵营人数众多--同在今晨,网易正用评论头条刊出来自新京报的作者疑虑《“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又何必“如实回答”》;搜狐新闻首页专题警告“不受约束的‘秘密侦查’会变成魔鬼”,并就此开通微博讨论;新浪也推介来自《齐鲁晚报》评论员之议,《刑诉法修改应正视民众的担忧》。

至少从音量上来看,《环球时报》是“少数派”,这从今天那篇宣布“刑诉法修正草案并非‘倒退’”的社评被新浪转载后迅速登上“踩”榜亦可见一斑。文章开篇宣布,“修正的大方向显然是保障人权、限制公权力,这个大方向是中国社会这十几年对公平正义不断追求的结果,今天中国人对程序正义的觉醒是空前的”,进而批评那些中外舆论的质疑“并不专业”:“西方一些媒体对修正案草案‘通知家属’条款的攻击,是对艾未未案不满的情绪残留。中国少数人跟着起哄,宣称草案‘太可怕’,或者是没搞懂刑诉法‘通知家属’条款的来龙去脉,或者是跟着西方舆论的调子跑惯了。”

 

该报即以“通知家属”为例,分析为什么这一条款“最容易引起不满和理解混乱”:“西方近来不断宣称在中国有异见人士‘失踪’,仔细琢磨这是偷换概念,被司法关押,只是有的通知家属稍慢了点,但怎么能算是‘失踪’?然而这个词的确蒙蔽了世界上不少人,包括一些中国人。中国拘捕嫌犯后通知家属的实际平均速度,的确比司法发达的国家慢,一方面这是中国法律基本建设仍不充分的表现,这完全不是中国现阶段的政治故意。另一方面这应成为中国加强司法程序正义最重要的突破口之一,中国公检法系统应像打一个战役一样,力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文末,作者更是警告此间舆论“不要动辄把一个问题做恶意解读”,而期待“司法机关不要对已有的进步自满,而要对各种尚存的问题‘零容忍’。”

如果说《环球时报》是阵营先锋,那么《人民日报》必是主将。各种力量的角斗,使得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今天既以整版剖析“为何谣言这么多”,理解“谣言只是表面现象,它体现的是社会信任度的降低,社会信任度降低的根本原因是转型期的社会失范,是社会发展难以避免的阶段”,也邀得“辟谣联盟”核心成员吴丹红(吴法天)撰文,由这位“学习和研究刑事诉讼法十余载的青年学者”出面批评“秘密拘捕”说:“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完全曲解了修正草案中的文本以及立法原意,得出的结论也是荒唐的。”

在分析相关条款的文义和历史沿革后,这位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认定此番修法“实际上是对侦查权的严格限制”,“不管步子大小,都是进步,而不是退步。”并进一步批评“某些人说话时不求甚解、曲解原意;媒体抓住一个吸引眼球的话题就肆意炒作”,反问:“如果……致使这种限制侦查权滥用的条款因缺乏支持而‘原地踏步’,这岂不是帮了倒忙?”

 三

比起说文解字的刑诉法,“11刀自杀”更有语感。

这正是两天来的微博论坛热议话题:湖北荆州公安县纪委主任谢业新在自己的办公室离奇死亡,经查身上共有11处刀伤。当地警方认定其为自杀,但无法让死者家属接受,以至于在周一晚上的新闻发布会上现场讨说法。

继《新京报》周二率先跟进后,更多报章开始聚焦。《新闻晨报》以“手刃自己11刀自杀不信?反正公安信”的“王勇平体”形容事态,并配发浑身血迹的制图模拟当时场面,用副题通报:“警方回应家属质疑,称没有义务去调查自杀动机”。而公安县公安局副局长王建平那句“谢业新身上多处刀伤中,致命伤为胸骨上窝处,其他伤均为试探性自杀伤”更是瞬间走红,人们迅速联想到“躲猫猫死”等一系列过往冤狱,怒斥警方罔顾常识、挑战公众智商,推测此事与谢生前参与调查的该县副书记贪腐案有关。

是的,常识,这再次成为时评家们认定必有黑幕的依据。《重庆晨报》说,《请问,如何用11刀杀死自己? 》,摘录微博调侃“自杀,又一个奇迹”;《扬子晚报》上,苗蛮子已在斥责“身中11刀的‘自杀’, 太违背社会常识了”……

不过,和近日沸沸扬扬的“月饼税”话题一样,也有人出面批评此间媒体大有“没事找事、挑动矛盾”之嫌。昨天即有法医在微博上点名批评《每日经济新闻》官方微博,指其将官方通俗化解释“试切创”这一术语时的“试探性自杀伤”减去最后一字,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不是在创造词语,是在创造新闻、创造阴谋”。

 

“自杀案件中,死者身上通常会有创口浅、不致命的“试探伤”,这是死者没有医学基础,无法很快找到致命器官造成的。根据目前可以掌握到的尸检证据来看,死者颈部、腕部、胸部几处试探伤,以及而其身上无抵抗伤等证据确实不能排除自杀的可能”——腾讯今日话题编辑想来也是看了这段专业分析,在《“11刀自杀”有没有可能》中承认“‘试探伤’确有其事”,宣告“家属提出的主要疑点也未必成立”。同时,专题结语亦批评“结论很可能是对的”的警方“那种不屑于给你解释清楚的态度,实在让人又可气又无奈”:“当事人作为在职官员在岗自杀,这已经是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为还死者清白,还家属公道,还公众一个真相,警方绝对有义务解释死者自杀动机为何。”

《新闻晨报》今天更是请来李玫瑾,由这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解释,“人在极度痛苦时会选择自虐式自杀”,更认定理论和实践上“自杀者有能力完成多刀残杀行为”,“11刀也并非罕见,国外最多有100多刀的案例。”

不过,在网民聚集的平台上,李教授的专业知识恐怕只能带给她更多羞辱,不满者认定这位曾直接导致药家鑫获得“钢琴男”称号的犯罪心理学专家再一次“出卖良知”。这些客观上为警方辩解、矫正常识的专业解说,如何抵得过预设立场——于是,少了一个字的“试探性自杀”,以及更加精简、更加利于传播的“11刀自杀”在今天仍然能够引来诸多义愤填膺。红网评论《“试探性自杀”10刀的结论究竟在试探啥》;继昨日《官员“自杀”结论别成息事手段》之后,《广州日报》今天更是允许作者嘲笑《“试探性自杀”之说震古烁今》:“这大约是自有人类语言以来所创造出来的最匪夷所思的词汇……不知从何时起,一些部门面对公众,其回应对基本常识的违背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晨间,多有门户选择“康菲承认尚未完全清理油污”和“海洋局今起核查”的相关消息作为新闻头条,央视《新闻1+1》亦于昨晚警告“康菲的时限,污染的底线!”,由出面专家预测“渤海溢油源并未封堵, 仍有再次渗漏可能。”

不过,对渤海边的大连人来说,一家石化厂带来的环境安全威胁更加急迫。昨天下午,新华社援引中石油消息,称“免去蒋凡大连石化公司总经理职务,成立事故调查组进驻大连石化,在安监总局指导下,调查8.29火灾事故。”

现在看来,《辽沈晚报》8月30日那个怒斥“都这样了还说没污染?!”的头版还是有作用的。据这份本地畅销报纸报道,“昨日上午10时06分,大连石化公司厂区内875号柴油储罐起火。经过300多名消防队员扑救,大火于昨日下午1时20分被彻底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有的哥向记者表示,从大连港就能看到大股浓烟,并闻到刺鼻的烧焦气味。而大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中称‘对大气环境未造成污染’。”

那些擅于总结的编辑记者们更是顺藤摸瓜,中新社通报,根据其能源频道整理资料发现,“这是自去年7•16储油罐输油管线爆炸后,大连经历的第四场大型储油爆炸事故。”《中国青年报》也已经在翌日报道中引用安全生产监管人员评价,“中石油企业事故短时间内频发,可能不是意外,企业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应当把安全生产和人民生命始终放到第一位。”

或许正如一海之隔的山东《齐鲁晚报》评论员在《谁惯坏了频频出事的中石油?》中所言,“因为利益的羁绊,地方政府部门很难像国家海洋局那样,走向与中石油对簿公堂的原告席。”在外地同行和本地网民们质疑中石油的社会责任和大连本任市委书记夏德仁的石化战略时,大连媒体没有表现出此前质问康菲时的慷慨激昂:《半岛晨报》前天以头版左下角标题导读“火已扑灭,无人员伤亡,未造成周边海域污染”,今天更是没有给蒋凡最后一次上封面的机会。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