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叶号重巡洋舰:通俗与低俗,界限在哪里(议言广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6:59:53

通俗与低俗,界限在哪里(议言广场)

《 人民日报 》( 2011年09月01日   14 版)

  制造噱头的相亲节目、言不及义的搞笑内容、冗长拖沓的肥皂剧集……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品丰富,娱乐化、消费化内容的增多难以避免。在影视节目等文化产品中如何划清通俗和低俗的界限?文化产品的“大众化”和“化大众”是什么关系?如何培育属于我们时代的审美需求?

             

  【微博之论】

  @李茂萍:眼下,六类低俗电视节目正推波助澜,影响着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态,值得警惕:一是以恶搞、整人形式娱乐观众;二是以奇装怪行、无忌言语吸引眼球;三是以性为看点,用暴露镜头、暧昧字眼诱惑观众;四是以残忍血腥为噱头,谋取看点;五是窥探隐私,触碰道德底线;六是以巨奖刺激诱惑观众。

  @孙老蔫: 一日,一个书生即兴吟出:“路边一枯树,树上两个杈”,与他同行的欧阳修马上对道:“春来苔为叶,冬至雪当花”。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出三点启示:一、俗只是一种谦称,俗未必俗,雅未必雅。二、俗和雅可共存,并可互相转化。三、莫论俗少谈雅,暂且放下话匣子,时间自会证明它。

  @文国云: 通俗与低俗只有一字之差、一线之隔,电视娱乐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提是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只有走通俗化的道路,才能被认同。但如果一味强调看头、噱头、搞笑,只为娱乐而娱乐,甚至不惜以低级趣味来制造娱乐,追求通俗就会变成媚俗,流于庸俗,堕入低俗。

  @我爱大海:通俗是语言问题,是语言的大众化;低俗是格调问题,是内容的庸俗化。

  @太极中平:俗来源于生活,文化中的通俗是提炼、展现大众认知的艺术,低俗就是炫耀超越公众接受能力的炒作。以剧烈反差来吸引注意是个艺术手法,而用美丑逆转来吸引眼球则是道德低下。通俗追求的是与民同乐,低俗饥渴的是名利钻营。

  @黄土高原黄土包:若没有高雅的艺术充实市场,低俗的东西自然就会挤上来。人的精神生活就跟物质生活一样,没有大米白面,吃糠咽菜也能充饥。只要通俗健康的文学艺术占了主流,人们从心理中就会厌烦远离那些低俗的东西。

  @嘉昌: 通俗与低俗,面对的都是大众,形式都是明白易懂,可是前者是引导大众向美,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精神的艺术享受;后者却是引诱大众向丑,带给人们的是无聊、庸俗、低级趣味和感官的刺激。

  @方舟东江: 区别影视节目等文化产品是通俗还是低俗的界限,关键是看它究竟是一味地迎合市场中的低级趣味,还是尽可能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满足大多数人的精神追求。

  (观点来源:人民微博)  

                

  “文化消费品”

  折射社会需求

  强国博客博友  天佑中华

  文化产品面向市场,收视率、销售量决定了生产者的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也有着商品的属性,同样需要市场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一些快餐化、消费化的内容,既难以避免,也无可厚非。只要没有逾越社会伦理的标准,没有违背主流价值的要求,我们应该宽容看待这些内容。

  想象一下,工作了一天的上班族,回家之后不能对着电视中的娱乐节目乐一乐,或者一边做家务一边看看选秀节目,而是要耗费脑筋研读《论语》,要上一堂又一堂“政治课”。这样的生活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也正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意义不是那么重大、品位不是那么高雅甚至内容不是那么严肃的文化产品的存在。

  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由于公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娱乐化、消费化的文化产品,总是存在。比如宋词,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就是通俗歌曲,所以才能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而其中也不乏“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的内容。正是因为当时文化人士持续不断地努力,才使得这种民间的通俗文学能够登堂入室,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象征。

  这些消费化、娱乐化、快餐化的文化产品,正反映着公众对于文化的渴求。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没有理由不重视,更没有理由轻视之、鄙夷之。对于文化工作者,尤其如此。我们需要的,是从中掌握公众的心理和需求,努力注入更积极、更健康的内容,提升其品位,最终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

            

  要相信公众

  的文化判断力

  广东读者  唐  昊

  现在,各种影视剧和电视节目、出版物、演出等文化产品,非常丰富。但是,繁荣背后也有问题。有网友把电视节目的内容总结为:“青年男女搞对象,演员歌手做游戏,少男少女比唱歌,老头老太拼杂技,大奶二奶比心计,心理专家笑嘻嘻,小叔小姑分家产,全国观众来评理。”虽是段子,在很大程度上也确是客观存在。

  文化产品是商品,然而毕竟不是普通的商品。对个人,它直接作用于思想;对社会,它影响着文化、价值观念。一些低俗的文化产品,往往满足于人的物质欲望而博得眼球,因而屡屡出现。这可谓文化领域“市场的失灵”,此时尤需“有形之手”的调控,反对那些庸俗、低俗甚至恶俗的文化产品。

  然而,我们也需要相信公众的文化判断力。老版的《红楼梦》、《西游记》播了又播,《潜伏》、《亮剑》等赢得业界口碑的同时赢得高收视率,也正说明:那些低俗的作品可能能取得一时的轰动效应,但终究是会被大众抛弃的。文化产品要经得起市场和时间的双重检验,首先要经得住公众的检验。

  所以,我们在加强对文化产品管理的同时,也需要尊重和认可公众的选择。正如王蒙曾说:俗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俗。如果我们能够在大众化、通俗化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高端文化产品,相信公众也会“用脚投票”,真正形成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