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侠影时间城主:萧延中:解读晚年毛泽东的悖论情境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7:34:01
萧延中:解读晚年毛泽东的悖论情境 2009年12月08日 13:50 凤凰网历史综合 【 】 【打印共有评论0

 

这个社会太平庸了,怀念毛泽东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

网友: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吸收毛泽东时代的什么长处?

主持人:我想顺着这位网友的问题问,毛泽东思想给当代社会发展留下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现实意义?

萧延中:毛泽东时代人们是有理想的,这个理想的内容今天当然不能照搬照抄,可以根据新的时代情境做若干调整,但毋庸置疑的是,人类群体生活必须有理想。如果只顾眼前的短期行为,只满足于功利主义的生活方式,那么,从长久发展来看,这个社会的发展前景并不好。你可以腰缠万贯,你可以是一个亿万富翁,但是充其量你也就活一百多岁。当社会富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看到人类生活物质层面的需求以外,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我们现在要减肥,我们不吃饭,你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美。“美”是什么?它就不仅仅是个生理上舒服的问题,而是一种精神感受,一种精神享受。

人类生活与动物行为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人有丰富的、深刻的,甚至可以讲是温情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与今天的物质生活比较起来,毛泽东时代总体上应当是贫困的,而且二者的差距很大,但是为什么今天有些人还要怀念那个时代呢?人们并不是怀念它的贫困,而是怀念那个时代人与人相处的关系,怀念当时人们活着还是有理想的那种精神境界。我个人认为,当今这个社会仍然需要毛泽东时代的精神滋养,不是指毛泽东时代具体提倡的全部东西,而是说相对于今天这个时代,毛泽东时代对信仰、精神层面的因素强调得更多一些,他曾说过,“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他的著作中很多次使用了“灵魂”这个字眼。毛泽东时代就是强调精神生活,相对来讲对物质生活比较淡泊。但是现在这个社会有点反过去了,仅仅就是吃好穿好就完了,其它层面的东西都没有了。

主持人:毛泽东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一个神人,不简单是一个国家领袖,他一生之中的很多传奇经历被后来人赋予神话色彩,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被大家赋予很多真实历史之的外虚化的东西,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萧延中:中国现在是个没有英雄的时代,这个社会太平庸了,人们就是为吃喝拉撒在奔忙,为了虚荣身份在操劳,甚至连“睡”都牺牲了。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中的时候,本质上大家谁也看不起谁,别看你有那么多钱,也别看你又那么高的名,老子未必看得起你。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但是任何社会没有英雄是不行的。华盛顿纪念塔就在出力在美国的首都,他们心目中也是有英雄的。

毛泽东这个人是个很罕见的人物,我愿意把他看成是天公造化,很难找到这样一种人。流传了很长时间的关于他的故事很多都是真的。他作为中共的军事最高指挥官,打了半辈子仗,但是子弹就是从来不招他。好多次警卫员在他身边被炸死了,那个警卫员在他身边被炸死,血都溅到了他的身上,但他却未伤毫末。这是1970年毛泽东自己对斯诺说的。据记载,这样的传奇经历竟达13次之多。每次都是几乎不行了,但最终没事。我想过好长时间,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它究竟具有什么意思?最理性的答案只能说是一种巧合。还有,毛泽东打了半辈子仗却没摸过枪,只有在1965年解放军大比武的时候,罗瑞卿总参谋长请他到十三陵观看大比武的比赛,看完之后他拿着枪打了几下,据说命中率并不高。

还有一个大家都说得很多的所谓“九九之谜”。第一个是毛泽东1927年9月9号秋收起义失败后上井冈山。当时被人抓住了,但有设法逃跑了;第二个是1949年9月9号已经进入了北京城。那一天他在修改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共同纲领》,这可是新中国第一部准《宪法》呀!我相信今后历史会对这部文献给与更高的评价;。第三是1970年9月9号毛泽东去世。在中国文化中“九”是吉数,九再往上走就十,10就是1加0,是单数的重迭。毛泽东的经历是六个“九”串在一起。这样就有人传,说是已超过了“九五之尊”的易经极数。人们传颂这样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赋予毛泽东某种意义。这种意义无法是想说:毛泽东这个人来历不凡,这个人不是一般人,这个人这一生走过来是你我俗人所无法比的,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崇拜是连在一起的。

建纪念堂、放水晶棺是不是毛主席的意图不好说

主持人:毛泽东这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是蛮特别的,他是不怕死的,也说干革命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萧延中:我写过一篇文章,《毛泽东“革命牺牲”的政治学》,写的是他的前期。现在正在写毛泽东建国后对于死亡的看法,历史数据非常丰富。大量证据告诉我们,毛泽东一直挂念着死亡。

主持人:死亡对于他是如形影伴随了一辈子。

萧延中:是这样的。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的“老三篇”,毛泽东三篇著名的政治散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这三篇文章原则上都是用于祭祀活动的。《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直接就是为张思德和白求恩所致的悼词,《愚公移山》也是中共七大结束的闭幕词。当时在前面举行了一个政治仪式,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烈士致哀,紧跟着毛泽东致闭幕词。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毛泽东的政治散文写得非常深刻,也非常漂亮。可以说是直捣心扉。

死亡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区域,但是这个区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人一辈子都不免一死,怎么个死法?为什么去死?自己活着的时候怎么看待别人的死?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利夫顿(Robert Jay Lifton)就创造过一个重要的“幸存者”概念。他说,当我们一起活着的时候,别人牺牲了而我却幸存下来的时候,这个人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内疚。为什么我没死,反而是我的兄弟死了?这种压抑就会把“负疚感”转换成一种“责任感”,就会基于一种为兄弟复仇的动机而干出一番超出凡俗而一般人不敢干的,超越眼前利益的事情来。所以,死亡意识对于毛泽东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很深刻的。这需要很专业的学术分析,这里不展开探讨。

主持人:他死亡以后对于自己遗体处理方式的设想,包括水晶棺材,为什么这样做?

萧延中:就我知道的有限的信息,毛泽东似乎没有说过他死后要保留遗体。证据是湖南滴水洞,就是在韶山冲上边毛泽东自己所说的“西方的那个山洞”,那是他早年成长的地方。据资料称,1976年9月8号滴水洞得到电话通知,说要做好一切准备,有重要任务。按常规这是准备迎接主席回来的信息。但9月9号毛泽东就去世了。我没看到具体的材料,但按常识判断,是不是有可能毛泽东最后的遗愿是要最后回到韶山去?是不是准备火化?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材料,不知道。国外的一些材料不可信,我也证实不了,说毛主席连说烧掉,烧掉,不留尸体。但是我没有办法证实。但韶山滴水洞管理部门在1976年9月8号收到电话通知,要求做好接待准备是有证据的。是不是临终前毛泽东期望回湖南?没有看到数据,也可能没有来得及做这些事情。后来建纪念堂、放水晶棺是不是毛主席的意图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