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克币还能起死回生么:[经济杂谈]流动失衡:经济危机大幕开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2:04:09
经济论坛』 [经济杂谈]流动失衡:经济危机大幕开启  

                                                                                                   作者:木棉小树  发表日期:2011-8-25 23:46:00

回复 
                2011年的夏季注定是个多事的季节。8月2日,全球瞩目的美债违约警报虽然解除,但是解决方案并无实质内容。8月4日,欧洲央行月度会议做出的决策依然让人看不到欧债危机缓解的希望。8月5日,就在人们对当天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尚未反应过来的时候,著名的评级公司标准普尔突然将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级下调到AA+,评级展望负面。这一举动立即引发全球性的股灾。而标准普尔这家百年老店,也在瞬间成为众矢之的。但是,如果把这次全球股市的下跌归咎于标普显然有失偏颇。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3A和2A+的区别实在是不足以引发如此规模的股市动荡。从全球主要股市的走势来看,道琼斯指数在7月22日前后就走出明显的顶部形态,并且一路大幅下挫至8月8日。日经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的走势和道琼斯指数也并无二致。因此标普下调美债评级的举动只是一个短期的解发点而已,并且这一触发点还为巴菲特这样的高手提供了难得的抄底机会。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美债危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美元失衡历史重演
   (一)“庞氏骗局”遇到“天花板”
   顾名思义,美债危机就是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到期还不上了。可能有人会说,反正美元是美国的货币,直接印钞还钱就是了,怎么会到期还不上呢?首先,美国国债是美国财政部发行的,美元的发行权却是由美联储掌握的,美国财政部没有印刷美钞的权利。其次,美联储是完全独立的,自主决定美国所有的货币政策,就算是美国总统也拿它没辙。再次,就算美联储肯印钞替财政部还债,14万亿美元(美国国债余额)的巨额基础货币一旦出笼,会演变成126万亿流通货币(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正常情况下是9),而美国2010年底的广义货币M2不过9.1万亿。这就意味着印钞还债将会引发无法想象的通货膨胀。关键你还了之后别人还会买你的国债,总不成天天印钞还钱?所以,美国财政部只能用自己的财政收入来还债。但是,既然美国财政部在不停地发行国债,说明其财政收入长期入不敷出的状态,也就是说,美国国债是个公开的“庞氏骗局”-美国财政部一直在发新债还旧债。而“庞氏骗局”总会有玩不转的时候。8月2日,美国国会根据《自由债券法》所赋予的权利,想为国债余额设置“天花板”以停止“以债养债”的游戏,美国国债立刻面临违约风险。欠债还钱才是正道。可是多年来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为什么财政收入会长期入不敷出呢?
   (二)“冰火两重天”
   美元是国际货币,绝大多数大宗商品也是用美元来标价的,美国的企业和P民在在享受着国际收支便利性的同时,也天然面临着一个“致命缺陷”: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什么意思呢?因为美元是主要的国际货币,那么在流通中总会有一部分沉淀在国外。如果只是沉淀在国外也不要紧,早晚也会流回来,只要它处在流动当中,比如各位读者手中的美元和企业手中的美元。个人手中的钱早晚要花掉,企业的钱更要花了,要么投资要么采购。但是美元只能在国外花(除非你兑换成人民币),因此企业和个人手中的美元始终处在流动当中。问题就出在一部分美元会被外国政府“储备收藏”起来,而一旦美元成为外汇储备,就意味美元储备中的大部分美元不再流动了,或者说“飘浮”在金融领域脱离了商品流动。也就是说,美国经济天然面临着通货紧缩的风险。一旦美元被储备的数量太大的话,美国经济就会出现严重下滑:企业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财政收入当然也会减少。
   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货币数据。美国的货币统计分两个层次:M1和M2。M1的内容包括现金、旅行支票和活期储蓄,英文叫做Currency、 travelers checks和 demand deposits。因此美国的M1的流动性极强,几乎是完全意义上的货币。M2的内容是在M1加上货币市场存款帐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定期存款、隔夜回购协议和隔夜存于欧洲非美国银行的美金等。从美国M2的构成内容大家不难发现,美国的M2可以理解为M1+非实体经济循环中的存款。于是我们可以用M1占M2的比重来衡量美元的失衡程度(用M1占GDP的比重亦可,但是不如这一指标直观)。
   

 


 
  •   
       通过对1970-2010这40年的M2/GDP、M1/M2、美联储基准利率和CPI这四个指标的观察,我们首先发现美联储“全球央行之典范”的美誉绝非浪得虚名:M2/GDP的比值40年如一日稳定!即便是在危机爆发后的三年内,这一比值也未超过0.6。高度的信用才是美元购买力长期稳定的根本原因。
       但是,与M2/GDP比值长期高度稳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1占M2的比重从1995年开始持续下降到2007年。2000年后,M1/M2的比值开始迭创新低,同时还伴随着M2/GDP比值的上升,这说明美元的失衡程度越来越严重。也就是说,在美国实体经济的通缩越来越严重的同时,金融领域的美元却泛滥成灾。而美元失衡最严重的时点恰恰出现在金融危机初显端倪的2007年!
       上溯到1970年,M2/GDP比值上升伴随着M1/M2连续下降的情形分别出现在1972年、1977年和1984年。这期间的结果分别是:
       1973年国际货币体系宣告解散。1977年,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布鲁梅萨(MichaelBlumeuthal)以日本和前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为理由,对外汇市场进行口头干预,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措施来刺激美国的出口,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整个70年代全球经济处在经济危机状态:高通胀伴随着高失业,经济自然也就停滞不前了。
       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终于扭转了美元失衡的状态,美国和全球经济都回到了正轨。而在美元平衡情况最好的90年代,恰恰是世界经济发展最稳定的时期。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1995年之后,美元失衡的历史再一次重演了,而美元失衡到一定程度的话,必然会引起全球经济危机。但是现在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M1/M2的比值在2000年就跌破了1984年的低点;1972、1977和1984三个时点的“技术”共同点是:M1/M2比值连续下降,M2/GDP比值连续上升2年。以此推断,2002年就应当爆发又一次危机。为什么直到2008年却爆发了一次“金融危机”?答案是“次级贷”延缓了危机的爆发。
       1994-1998年,南美和东南亚经济体由于无法坚持的固定汇率纷纷爆发债务危机,结果新兴经济体由此得出一个荒谬之至的结论:外汇储备越多越好。于是,美元失衡程度从1995年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2000年开始突破美国和全球经济的可容忍程度。因此,2000年之后美国经济就进入了一个“冰火两重天”时代:一方面金融领域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实体经济领域通缩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要有一个通道能够使得金融领域的美元流到商品流通当中:那就是借贷!只有借贷既能够满足金融领域的美元挣钱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借贷者的需要。但是借贷需要风险评估,只有符合条件的客户才能获得贷款。但是符合条件的人就那么多,金融领域的钱实在是找不到别的出路,也不能光炒作商品啊。要想再贷出去就得想办法降低贷款标准,于是“次级贷”就此产生。只是这一“流通管道”必须以不动产价格的不断上涨为条件。当不动产价格上涨到无法持续的水平的时候,崩盘就在所难免。而金融领域的美元多到贷款赚钱都等不及的程度了,于是便由“次级贷”衍生出一系列的金融产品。
       在不动产价格开始下跌之后,“次级贷”衍生出的“次级债”等金融产品自然按顺序崩盘,附着在“次级贷”投机链条上的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就成了“一条线上的蚂蚱”,结果是金融领域和实体领域的美元流动性双双急剧下降。这就是金融危机产生的路线图。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M2占GDP比重长期高度稳定的情况下,2000年之前长期稳定的凯西-谢勒房屋价格指数却在2000年突破历史高点后以近乎直线角度攀升至2007年。很多人认为美国不动产价格止跌回升才是美国经济好转的标志,这是大错特错。之前的不动产价格上涨只是维持“次级贷”链条的需要,现在这一链条的断裂就意味着不动产价格会下跌到2000年之前的价格水平,那才是正常的价格水平。
       和70、80年代的情况一样,美元失衡导致的另外一个后果是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因为金融领域的钱多到无路可走,投机炒作大宗商品就成为必然。炒作资金多了,大宗商品波动的价格轴心自然就会抬高,波动幅度自然也会变大。这使得全球实体经济的经营环境变得恶劣,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美国的实体经济,因为大宗商品是用美元标价的,美国的实体经济没有汇率调节缓冲的余地。但是尽管如此,1995年至今美国制造业的产值和利润份额依然是雄居全球之冠。
       那么,是不是美国经济“崩溃”了就意味着其他经济体尤其是导致美元失衡的新兴经济体“崛起”了呢?
       (三)什么是买卖?
       国际贸易说白了也是生意,也是买卖。而无论是大生意还是小生意,正常的状态应该是都处在不停的循环当中。一旦这种循环持续不下去了,生意也就做不下去了。
       其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整体,而美国则无疑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发动机。无论我们愿意承认也好,不愿意承认也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被主流媒体广为诟病的美国P民的消费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美元失衡就意味着美国的经济下滑,美国的失业率上升和美国P民的消费能力下降;也就意味着全球其他经济体中和美国企业做买卖的企业销售额要下降,经营情况要下滑,员工收入要下降甚至要失业;也就意味着其他经济体的企业相互之间的贸易也要下滑,员工收入也要下降甚至失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买卖买卖,“买”出了问题,“卖”从哪里实现呢?如果大家都想卖的话,谁来买呢?钱如果都被一部分经济体“收藏”了,买方还会有钱买吗?经济的本质在于流动,国际货币的“被收藏”则阻断了流动。
       其二,美元失衡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使全球实体经济领域的企业经营雪上加霜。
       其三,由于控制汇率必须要印刷本币买外汇,因此控制汇率的经济体本币数量不断增加,恶性通货膨胀开始出现。控制或者干预汇率的同时会导致国内价格体系扭曲,然后资源配置结构和投资回报就会扭曲。价格扭曲和通货膨胀的双重作用下,社会贫富差距必然会扩大,因为货币的流向失去了平衡。而控制汇率的结果就是外汇储备。控制汇率促进出口的作法本质上相当于用出口商品换回来了本币,这已经很难说是国际贸易了。说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这样做还不如直接印刷本币,然后开着直升机撒钱给P民:既能促进消费,又能保证公平和效率;既可以避免产能过剩和资源危机,又不会受到国际社会的非议。一举四得的事情,何必绕那么复杂的一个圈子呢?
       其四,当其他经济体拥有了美元储备之后,只能存在美国的银行。因为美元是美国的货币,你只有存放在美国的银行里才可能获得利息。如果你想获得再高一点的无风险收益的话,最好的选择就是购买美国国债。结果外汇储备越来越多,美国的财政收入更加入不敷出,然后你持有的美国国债也越来越多,国债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你此时已经无法分清这么多外汇到底是纸还是钱的话,你还觉得担心呢。
       所以,美元失衡就意味着买卖无法持续,就意味着全球经济的循环流动无法持续。和上世纪70、80年代相比,这只是历史的重演,只不过这一次储备美元的“罪魁祸首”从发达国家变为新兴经济体。因为我们吃惊地发现,“次级贷”危机仅仅是流动性危机,美元失衡引起的经济危机才刚刚开始。被全世界口诛笔伐的“次级贷”,居然是这些年维持全球经济运转的货币流通循环管道,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诚如茅于轼所言:只有双赢或者双输的生意,没有损人利己的生意。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肯尼迪政府财长康纳利的名言:美元是美国的货币,但是是你们的问题。
       那么,在“次贷危机”之后,各国采取的政策是否解决了美元失衡的问题呢?
        
     二、一派乱象
  
   “次级贷”危机之后,各国纷纷出台措施,以应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流动性危机,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美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前所述,“次级贷”既然只是美元从金融领域向实体领域回流的一个管道,断了也就断了,何了会引发金融危机呢?问题出在金融领域极度泛滥的美元实在是找不到赚钱的出路,美国的投资银行们饥不择食地把“次级贷”包装出了太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两房”等一系列金融机构都成了一条线上的蚂蚱,大家都有食吃的前提是是房价只能涨不能跌。因为获得“次级贷”的人本身就是信用评级不好的人,最好只能依靠房价上涨来“以新贷还旧贷”,这个链条早晚要断裂。结果房价一下跌之后,一部分人还不上钱了,结果依附在这个链条上所有金融机构全部玩完,准确地说,货币在“次级贷金融产品链条”上突然停止了流动。这样一来,不仅美元从金融领域向实体领域的流动速度突然下降,金融领域的美元流动也突然下降,钞票突然不够用了,金融危机就此产生。
   因此,“次级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是流动性危机,这就比较好办,想办法恢复流动性即可。恢复流动性有两个办法:一是印钞票,增加基础货币;二是让将货币的流通速度恢复到正常水平,不必印刷钞票。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采取的是后一种办法:该借给钱的借给钱,该收购的收购,流动性自然得以迅速恢复。反正可以发债,不愁没有“子弹”。这些办法具体措施的报道多如牛毛,这里就不浪费篇幅了。等到流动性回复正常之后,借出去的钱自然也就可以收回,事实上2010年底美财政部为恢复流动性的花费除了花在“两房”身上的外基本全部收回了。但是,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次级贷”本来是美元从金融领域向实体领域回流的一个管道,维持着美元失衡程度不至于恶化,虽然不正常但是作用却相当关键。可是现在这条管道断了,怎么办?
   1.扩大财政支出
   如前所述,美国经济目前的问题在于美元流动出现前所未有的严重失衡,其解决手段只能是想方设法将“飘浮”在金融领域的美元回流到民众手中。只有实现这一目标,经济才能正常循环和发展。调节经济只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两招,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天然面临着并且正在面对着货币政策严重失效的问题,所以美国政府解决问题之道只有从财政政策入手,那就是扩大社会保障支出及增加政府投资。奥巴马政府就正在做这样的事情:进行医疗改革;推出高铁投资计划。但是问题在于美元流动失衡导致美国财政收入长期入不敷出: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局的数据,美国2009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较2001年上升6.5%,而同期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却下降了4.7%。没有钱就只好举债:2010年美国国债余额每半年增加1万亿。而1982年美国国债余额突破万亿之后到1990年的8年间,美国国债余额每4年才增加1万亿。
   但是这个办法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因为一来无限制地发行国债终归会有偿债压力,8月2日的美债上限表决不就惊出奥巴马和全球一身冷汗么?二来扩大社会保障支出也有个限度,福利太好人们就不工作了。三来政府投资只适用于非常时期,比如1933年大萧条时期,不能作为常规手段。
   问题的本质在于,没有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只能短期治标,无法治本。
   2.量化宽松
   尽管美国的货币政策失效,但是并非没有办法可想。伯南克就想出一个办法叫量化宽松:美联储买卖国债。
   大家知道美联储自己并没有钱,也不能借钱,要买卖国债只能印钞票。但是问题在于美国国债的流动性非常好,美联储就算印钞票买国债的话也可以随时卖掉,一买一卖并不会对货币流通量产生影响。何况美联储还从财政部借了2000来亿美元来干这个事,也不涉及印钞票的问题。但是,量化宽松起到一个作用:加快了金融领域的美元流通速度,同时给美元持有者在心理上造成一定恐慌。其结果就是美元汇率贬值。而美元汇率贬值有利于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从而加速美元回流。同时,如果新兴经济体在美元贬值的情况继续控制汇率不放的话,通货膨胀的压力就越来越大,除非放松汇率管制以减少被动投放本币从而也减少外汇储备。同期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进一步增强这种效果。应该说第一轮量化宽松的效果非常明显,美国的贸易月度逆差由2008年10月份之前5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迅速下降到2009年中期300亿美元的水平。伯南克实在是个人才!不过量化宽松并非美联储独创,比如日本就这么干过,《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也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也可以买卖国债。
   但是美联储没有想到的是新兴经济体全都是“忍者神龟”,根本不惧怕通货膨胀和价格扭曲,死扛着汇率不放,中国的发改委官员和央行行长甚至声称中国经济能够忍受更为严重的的通货膨胀。于是美联储在2010年下半年实施的二次量化宽松的效果和第一次相比大打折扣,月度贸易逆差水平只是在2010年下半年的6个月不再恶化,之后再度一泄千里。这导致伯南克一度说了句气话:实在不行就开着直升飞机撒钞票。QE3实施与否,意义已经不大了。
   美联储也好,美财政部也好,彻底没辙了。因为除了开直升飞机撒钞票外,再也没有办法能让美元自然流动到P民的手中。最终折腾到现在的结果是:
   1.居高不下的失业率。2011年3月份8.8%的失业率居然是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
   2.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2010年10月,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最富裕和最贫穷的美国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这些数据使社会工作者担心,贫富差距扩大可能对美国社会整体的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1年7月26日公布的研究指出,美国房市崩盘、经济衰退,造成白种人和少数族裔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到25年来最大。而到了2010年8月份,美国居然有数千万人要靠领取食品救济券度日?!
   一言以蔽之:美国P民的消费能力极度萎缩中,没有钱了。
  
   (二)新兴经济体:学习日本好榜样,盯着美元印钞忙
   这些年来新兴经济体都在学习日本好榜样,坚持认为通过低估汇率促进出口是发展经济的最重要的手段。于是新兴经济体几乎全部在低估汇率,而这种作法的本质是盯着美元发行货币。因为你要想低估汇率就得发行本币买外币,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低估汇率-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基础货币也越来越多-通货膨胀越来越厉害-商品制造成本上升-越要低估汇率以降低出口价格。日本的泡沫经济已经证明这个循环不可持续,应当引以为戒,结果居然成为学习的榜样?!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本来是新兴经济体转“危”为“机”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好时机,因为外部需求突然急剧下降,正好可以借鉴当年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标,致力于充分就业和消除各种经济差距,形成和发达国家一样的内生性增长循环经济模式。这就需要从分配制度和分配结构的公平性改革入手,自然形成以消费为原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结果倒好,几乎所有的新兴经济体都在汇率上大做文章,导致出现媒体所谓的“各国开打汇率战”,结果就是自己的货币发行量失控。这其中尤以中国为甚。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人民币的“缓慢升值”进程戛然而止;原本为应对通胀而进行的加息进程也戛然而止,并且一年期存款利率迅速降低到2%的历史低点;原本停下来的印钞机轰然启动,“印钞放贷”成了一项政治任务。问题在于,中国在次贷危机之前所面临的是通胀问题,是流动性过剩问题,这和次贷危机造成的美元流动性短缺完全是相反的。本来人民币汇率的过度低估就导致了货币流通量越来越多,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火上浇油。截至2011年6月末,中国央行共计发行基础货币27.52万亿,其中竟然有82.3%是外汇占款。“输入型通胀”的说法固然“政治上正确”,但却距离真相实在太过于遥远。借用伯南克的一句话:如果新兴经济体继续盯着美元发行钞票的话,那么,通货膨胀就是自己的政策选择。
   其实不仅仅是新兴经济体,日本央行在金融危机之后两次干预汇率用日元买美元,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莫不如此。
   所以,和美国相反的是,新兴经济体的问题在于内部,却偏偏想从外部解决。于是,伴随着外汇储备金额惊人地增长,中国、俄罗斯、印度、越南这些经济体在享受着不动产价格以“金砖速度”窜升,还要面对早已经超过GDP实际增速的CPI死扛着低利率;一边沉醉于数外汇数到手抽筋的喜悦,一边提心吊胆怕美债违约。既希望保持出口的高增长,又要“收藏外汇”,还要指责买家不出高价;一边高喊要增加P民收入提振消费的口号,一边却眼睁睁看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经济转型变得越来越难。
   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四国”忙活到现在的结果是:惊人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惊人的贫富差距;可以预见的日益严重的失业率。可以预见的是,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基本上已经或者正在进入“滞胀”状态。
  
   (三)欧元区:作茧自缚
   我们再来看世界经济的另一极:欧元区。欧元区经济体这两年埋头应付于欧债危机,对于外部的问题几乎无法顾及。那么欧债危机是如何发生的呢?
   众所周知,欧元区内部中,德法两国是相对发达的经济体,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属于相对欠发达国家。如果不统一使用欧元的话,汇率的市场调节一定会使各个国家的进出口处于平衡状态,除非你去人为高估汇率。但是,现在货币统一了,汇率的自动调节功能消失了,于是欧元就会从欠发达国家流向德法两个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因为德法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产品价格自然就低。何况德国的一些“高精尖”制造产品具有绝对优势,你要想买的话只此一家,别无选择。这表现在经济数据上就是:2002年2月28日,所有第一批加入欧元区的国家都停止使用原有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后,德国的净出口率立刻就从上年的2%迅猛增长到当年的4.6%,之后一路上升到2007年的7.1%。2003-2007年,德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
   与之相反的是,西班牙没有加入欧元区之前,进出口几乎处于完全的均衡状态,1999年之前的几年净出口率还是正的呢,结果1999年加入欧元区之后立刻晕头转向找不着北,净出口率由正变负,连年扩大。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情况非常相似。
   希腊在加入欧元区之前本来净出口率长期为负,1999年加入欧元区之后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葡萄牙的情形和希腊如出一辙。
   净出口率长期为负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欧元在不断地流出,通缩越来越严重。
   爱尔兰的问题比较特殊,它采取了低税率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其企业税率只有12.5%,而德国是30%,法国是33%。这样不仅会吸引大量投资,并且必然带给贸易顺差,因为你的税率低,东西自然就卖得便宜。但是问题是欧元区的贸易都用欧元,投资和顺差流入一定会导致爱尔兰的流动性泛滥。结果是截至2009年末,爱尔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金额的存量达2100亿欧元,2009年的贸易顺差是387亿欧元,单单这两项合计就是2487亿欧元,是爱尔兰2009年GDP问题的1.5倍。这还没有计算其经济中本来存在的流通货币,可见爱尔兰的货币流通量达到了多么惊人的地步。而爱尔兰又没有象德国那样通过立法把不动产的金融属性剥离,所以爱尔兰不动产泡沫的产生是必然的。所以呢,爱尔兰的问题和希腊、“两牙”、意大利都不同,基本上属于不走正道的那种。
   换句话说,德国、爱尔兰和法国相当于现在的新兴经济体,汇率被低估,价格被扭曲,面临通胀压力和失业率增加的压力;希腊、“两牙”、意大利,相当于现在的美国,面临巨大的通缩压力和失业率增加的压力,公共财政入不敷出,只好也搞“庞氏骗局”以债养债。欧债危机之所以最先从希腊爆发,是因为从指标来看希腊的经济情况最差;而德国没有出现资产泡沫的原因是德国的不动产没有金融属性。但是尽管如此,德国的通胀率在2011年7月达到了2.4%,已经连续6个月超过了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上限。而所有这些问题谁都无法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因为大家所用的欧元谁的都不是。一切症结全部剑指一个点:欧元。
   大家都知道欧元是诺奖得主蒙代尔发明的,他也因此成为“欧元爸爸”。“欧元爸爸”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因为他的“最优货币理论”和“不可能三角理论”。后者认为:一个经济体最多只能实现货币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货币政策三个目标当中的两个,不可能三个目标同时实现。比如香港,汇率是固定的,资本也可以自由流动,但是香港的货币政策不可能独立,因为要稳定汇率必须盯着美元发行货币。但是,欧元的推出恰恰和“欧元爸爸”的“不可能三角理论”自相矛盾:欧元区货币统一就相当于把各成员国的汇率锁定,货币也可以自由流动。既然“不可能三角”已经实现了两个,那么欧元就一定无法独立,无法独立就意味着它的总量无法控制,流向也无法控制。事实上1979年欧共体就曾经建立过“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汇率锁定,货币自由流动。结果是英国和意大利的经济越来越“冷”(汇率高估),德国的经济越来越“热”(汇率低估)。德国当时面对东西德统一经济过热的现象一加息,欧洲货币体系就分崩离析了。而当时的货币机制恰恰就给了索罗斯们赚钱的天赐良机。
   欧元的出现无非是将1979年的欧洲货币体系的重演,唯一的不同就是将各国的货币统一了。
   如果再回到货币本质上的话,欧元本身是个没有主权信用保障的“超主权货币”,而“超主权货币”本身就不是货币。何况,欧元又是第二大国际货币,和美元一样天然也面临着被其他经济体储备一部分的“特里芬难题”。这使得欧元自身的缺陷更加突出。所以,欧元的问题首先就不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统一的问题,而是货币独立性的问题。因为如果重债国的国债无人购买的话,只有欧洲央行印钞购买了。果然欧洲央行2011年8月份第2周已经买入了220亿元的重债国债券-欧元的独立性已经开始丧失。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欧元都是个天生的畸形儿。即便没有金融危机,欧元危机也会发生,只不过时间上会推迟一点。不仅如此,欧债危机目前仍然只是开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斯洛伐克、爱沙尼亚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1年加入欧元大家庭,使用欧元的时间还短,还处在新鲜好玩的状态。相信再过几年,这几个经济体中必然会有人焦头烂额地发现:欧元这玩意,一点都不好玩。让我们拭目以待。
   欧元区经济要想恢复正常,也得想办法想欧元回流到缺钱的几个经济体的P民手里,光买重债国的国债解决不了问题。这样有以下几个办法:
   1、德国、法国、荷兰等几个贸易顺差国或者有钱国定期出份子钱,份子大小由欧洲央行和IMF来定,然后由欧洲央行和IMF的人员收上来钱后开着直升飞机上希腊、“两牙”、意大利、爱尔兰等这些重债国撒钱,至少每半年撒一次。每年开一次会,确定谁出份子钱、出多少和上哪儿撒钱。会议费用、调查费用和直升飞机油钱什么的IMF负责报销,毕竟兹事体大,事关全球经济。
   2、欧元区国家统一成一个联邦国家:一个中央政府,一个央行,一个财政部,人员和财产可以自由流动,不得限制。这样欧元就成了真正的货币,不再是“超主权货币”。只需要专心应付被其他经济体收藏储备的数量。如此“欧元国”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二极”。德国和法国提出来的什么“欧元区经济政府”只是个形式。而大家提出的发行统一债券,基本上没有操作性可言:谁来发行?谁来负责还本付息?债券如何分配?统一债券不还是发新债还旧债的“庞氏骗局”吗?
   3、欧元解体,大家散伙,原来用什么钱再用回去什么钱。债权债务由欧洲央行和IMF一起确定解决方案,该免的免该还的还。货币,本来就是个经济工具。
   显而易见,欧元区经济体所能够选择的方案只有解散欧元。否则,欧洲经济不但为全球经济的恢复平衡帮不上忙,反而会添乱。毕竟欧元区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元早一天解散,欧元区国家就早一天解脱,除此之外,别无他途。除非欧元区国家统一,但是那会是一个奇迹。总有一天我们会恍然大悟:真正的“超主权货币”原来只有冥币。
   一言以蔽之,欧元区P民们现在也没多少钱了。
  
   (四)日本:执迷不悟
   金融危机对于日本本来也是个转型的机会,结果日本政府到了今天还在坚持“干预汇率-汇率扭曲-价格体系扭曲-资源配置结构扭曲-资本溢出-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继续促进出口-干预汇率”的恶性循环。如果不是日本开放了市场的话,日本还会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于是, 2010年日本的贫困人口已然占到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有1/7的儿童生活在贫困之中!如果说造就日本经济起飞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缩小各种经济差距的话,到了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发展的目标已经迷失了,迷失到把经济发展的目的和手段本末倒置了。这一迷失,就是20年。现在正在向第三个10年昂首阔步地迈进。日本的P民也没有钱了。
   所以,日本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根本就谈不上,更指望不上。
  
   至于欧洲的另一极英国,也在宽松货币政策的“跟风”之下进入“滞胀”, 2011年4-6月份的失业率达到7.9%,7月份通胀率上升至4.4%。
   综上所述,各大经济体折腾了快三年之后,美元失衡的情况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新兴经济体的印钞大跃进之下,货币流动的失衡也进一步加剧。欧元区作茧自缚,同样是流动的失衡。这实在是一个无言的结局:世界经济正在以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向危机的泥沼中慢慢滑去。          
          三、双输还是双赢?这是个问题
  
   谢国忠说,2008年以后世界经济就一直不正常。他说得非常对,因为“次级贷”这个货币流通管道在2008年被截断了。否则他这句话中的时间点应当要提前几年。
   在1970年之后,每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本质都是流动失衡的危机,既是货币流动失衡的危机,也是商品流动失衡的危机,这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因为一切经济要素的流动最终都要通过货币的流动来体现。而世界经济的失衡不可能依靠哪一个经济体来解决,因为买卖是双方的事情,不是哪一方的事情。因此协商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别无他途。这既是WTO、IMF、WB、欧盟等国际组织成立的原因和必要性所在,也是G8、G20峰会定期召开的原因和必要性所在。
   但是,在今天世界经济出现极端失衡的时候,协商变得非常困难。欧元区经济体焦头烂额,忙于处理内部事务;英国尽管置身于欧元区之外,但是讲话份量不够,而且基本上已经进入“滞胀”状态而应接不暇,唯一能够对世界经济乱局起到关键扭转作用就剩下中美两国。无奈中美在价值观上的分歧太大,尽管奥巴马政府已经通过外交努力多次劝说新兴经济体停止控制汇率储备美元,但是很显然,这样的努力迄今为止没有收到任何成效。但是问题在于全球经济目前的状态是不可持续的状态,在无法协商解决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极端的情况:“贸易战”。
   欧盟8月11日宣称准备通过对中国产品征收高关税的方式对抗中国廉价商品:从9月中旬开始提高从中国进口的墙砖和地砖的进口关税,最高达到69.7%(不只是对中国);同时还将对中国的自行车及自行车零件的反倾销税延长5年,并将税率提高到48.5%。铜版纸和玻璃纤维可能会是下一个对象。而这种状态如果延续下去的话,恐怕欧盟的“贸易战”对象只能越来越多。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元失衡程度继续加剧的情况下,美国的失业率是无法得到改善的。最终美国很可能也会抡起“贸易战”的大棒。那才是真正的乱局开始,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每一次经济乱局引起的政治后果就是右翼势力的上台,比如大萧条之后的纳粹,因此2011年恐怕只是乱局的开始。
   解铃还须系铃人,世界经济能否恢复平衡与否取决于新兴经济体,因为美元失衡的原因源自新兴经济体内部。因此,新兴经济体必须真正开放市场,放开汇率管制,放开资本流动管制,然后用自己手中的外汇储备去买本币而不是提高什么存款准备金率。唯其如此,美元的流动才能恢复平衡,新兴经济体的本币流动才能恢复平衡,经济的流动也才能恢复平衡。世界经济恢复平衡与否的主动权,就握在新兴经济体手中;新兴经济体未来的转型希望,也握在新兴经济体自己手中。要么双赢,要么双输,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而欧元的解散,则有助于世界经济恢复平衡,否则只会对恢复的过程形成拖累。
  
   四、“三重门”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30年其实从未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刚开始“摸着石头过河”;1994年之后走上了低估汇率促进出口拉动经济的道路,然后每当外部需求出问题的时候就用政府投资来“保8”。1994年之后中国的消费从来就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因为中国的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货币的流动几乎从来就没有正常过。3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前进道路上出现“三重门”:
   第一重门: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三重扭曲:扭曲了土地和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扭曲了中国的农业;扭曲了民众的收入分配。占一半人口的农民人均收入不到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并且社会保障不如市民,这是消费不振的最重要的原因。7亿农民(准确地说是7亿农民中的“老弱病幼残”)耕种18亿亩土地的小农经济,终于导致中国农业全面走向崩溃,连起码的安全食品都吃不到了。土地价格的扭曲则导致大量土地包括耕地被浪费。这一重门的关键症结在于建国后就实行至今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
   第二重门:出口和非出口二元结构。汇率的扭曲 、“促出限进”的关税和出口补贴形成国内价格体系的三重扭曲。这三重扭曲形成的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超发和高投资,造成国内的通货膨胀和资源危机,将价格体系再一次扭曲。中国的出口补贴最为荒唐: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去补贴出口商品的价格,唯一的作用却是给出口企业报价的计算添乱?!这一重门的关键在于放开汇率,取消出口补贴,降低关税。
   第三重门:垄断和非垄断二元结构。中国的垄断企业垄断的恰恰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最重要的资源,资源、资金和服务要素价格几乎全部被扭曲。其中对经济最为关键的垄断是银行业,因为银行业的垄断造成了利率管制的存在,从而扭曲了所有经济要素中最基本的资源价格:资金使用价格。超低利率才是中国2000年之后通货膨胀压力的根源所在,也是资产泡沫的根源所在,也是中国银行业风险接近临界点的根源所在。这一重门的关键在于银行业的开放。
  最终的结果是:“看得见手”无处不在,中国经济已经被扭曲成了麻花,货币的总量和流向都失去了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最应该早早确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国民收入分配调节机制至今也未能建立。这导致中国经济转型成为不可能的任务:一方面P民们既没有钱也不敢花钱,又哪里来的消费欲望和能力?另一方面价格体系高度扭曲,资源又怎么可能改变配置结构呢?过去高度依赖的出口难以为继,因为美国P民现在没多少钱了,欧洲P民没多少钱了,日本P民也没多少钱了。3.2万亿美元之巨的钞票被你“收藏”了,他们还能有多少钱买你的东西?指望“金砖兄弟”和新兴经济体消费中国的商品,恐怕又是一个奇迹:先不说他们能不能消化得了中国的巨大产能,他们还指望着中国P民消费他们的商品呢。
   所以,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条件是:维持现状,外部需求不可持续,内部需求也将越来越畸形,显然不可持续;如果转型,又必须跨越“三重门”。无奈中国上上下下现在自己给自己设置了想象中的陷阱,结果居然把经济的转型当作了坏事?!既然这样,又为什么要转型?一方面知道自己在饮鸠止渴,另一方面又认为转型需要代价,那么,是不是不转型就没有代价?轻重权衡,任重道远,何去何从?
   1.维持现状
   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状态,“滞胀”将不可避免。事实上2007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出现“滞胀”特征:2004-2007年M2占GDP比重连续四年下降,但是通货膨胀仍然在2007年开始发生。这也可以从侧面印证中国近年的GDP增长速度的统计数字很可能存在重大缺陷。在“滞胀”状态下,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很难找到出路了,资金最好的选择只能是投机。君不见从2007年开始,中国人把几乎所有的商品都炒了个遍之后,2011年则直接“炒钱”了-想办法把钱从银行贷出来后再按照市场利率贷出去。全民高利贷则直接把贫困村炒成了“宝马村”。
   2.跨越“三重门”
   如果说中国经济要想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必须跨越“三重门”。而这个过程,将是中国经济向一个真正市场化的开放经济体转型的一个过程。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实体经济首先要面对利率的大幅提升,除非你能够获得银行的正规贷款。也就是说,短期内出现经济下滑的风险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中国经济又一次要面临大浪淘沙的过程。退一步说,就算货币政策会重新放松,恶性的通货膨胀将会使实体经济彻底崩溃。覆巢之下无完卵。
   所以,实体企业应当尽早降低资产负债率转而储备现金,以准备过冬并在适当时机出手“剪羊毛”。面对系统性风险,进攻固然勇气可嘉,寻求自保之法或许才是明智之道。
   1、行业
   银行业以及与之高度关联的担保业等目前已经是高危行业,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考虑到银行业的重要性,为谨慎起见,看空金融业。传统行业所受影响较小,其中家电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也许会超出大家的想象,属于有眼光者可以在适当时机抄底的行业。因为中国的家电行业在低行业集中度下和不利的价格扭曲状态下依然取得令人瞩目之业绩。由于是非周期性行业,医药行业或许是唯一一个风险系数较低的行业,属于可以进攻的行业。因为中国正在跑步进入老年社会。
   2、外贸
   外贸企业早就应该尽可能采用日元结算,而不是一味地抱怨人民币“升值”。所有企业都赚钱不正常,有生有死才正常。尽量避免用美元和欧元结算,美元贬值趋势明显,欧元的波动幅度将会越来越大。
   3、投机
   日元是最好的投机对象,国际货币之一,近乎于0的利率,明显被低估的汇率。日本央行每一次入市干预汇率时,都是做多日元的绝佳出手时机。出手后,再用买到的日元买入以日元标价的有息金融产品,即可坐享日元升值和息差双重收益。胆大的更可运用杠杆投机,收益更大,风险很低。
   此外泰国铢和智利比索也是比较好的投机对象,有明显的升值压力。不过在进行外汇投机有个前提,你手里的钱最好是美元,最后你还会换回美元。
   4、黄金
   如果美元流动失衡状态无法改变,黄金价格将迎来一波大牛市,其价格涨幅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另外本次股票市场的下跌和2008年底的背景完全不同,那一次是流动性短期内锐减后又迅速恢复;这一次不是流动性的问题,而是经济下滑乃至出现危机的问题,因此抄底务须谨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