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启刚意外曝二胎计划:网络社群的信息传播机制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5:53:23

网络社群的信息传播机制---以QQ群为例

(2011-06-17 12:10:42)转载 标签:

网络社群

qq群

公共事务

信息传播

微传播

碎片化

杂谈

网络社群的信息传播机制---以QQ群为例 

by杨庆冬

 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各种网络社群迅猛发展,其作为新兴舆论载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网民介入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网络社群在未来的突发事件中很可能成为影响力极强的传播工具。以QQ群为首的网络虚拟社群,一方面因其“一对多”的基本传播特征使其在公共信息传播中有着放大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因其封闭性而使得其实际的放大效用难以评价。本文试图以QQ群为例,结合相关的QQ群中公共事务信息的传播案例来探讨网络虚拟社群中公共信息的传播机制,主要从包括信息的来源、内容、信息形态、传播特征、互动模式及影响范围等方面来做一些有益的分析讨论,进而试图归纳总结网络社群的信息传播机制,为网络社群的治理提供可能的现实依据。文章认为:随着智能移动媒体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人作为个体已经蜕化为社会矩阵中的信息节点,每个人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分享和交换的成本变得极低;当QQ和微博结合时,最强大的即时信息传播网络得以建立,QQ群则进化为重要的公共舆论空间,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还是信息产生与加工的场所;微传播时代背景下的QQ群极大的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而其碎片化结构与分布式网络特性,让QQ群的治理面临挑战。

 

关键词  网络社群  QQ群  信息传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网络普及率不断提高

据《2011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手机网民占总体网民比例升至66.2%;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3.53亿,使用率高达77.1%,而在网民手机上网应用中,手机即时通信的应用比例则最高达到67.7%。[1]另外,作为一直独家垄断中国即时通信市场份额超过80%、手机即时通信市场60%的腾讯公司也在2010年3月5日宣布QQ同时在线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2]由以上数据可见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以QQ群为首的网络社群在用户规模及影响范围上的快速扩展。

1.1.2 网络社群迅猛发展

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里,人与人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且越来越离不开信息的交换,因此满足各种需要的“网络社群”被建立起来并迅速受到人们的欢迎,这其中尤以基于即时通信服务形成的网络社群发展的最快。网络社群是由网民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对方、共同分享信息、情感而聚在一起的群体,网民透过社群网络互相分享资讯、交流沟通来建立人际关系。中国的网络社群以QQ群和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社交网站为主要形式。据公开数据,截止2010年中国的QQ群已经超过5000万个,开心网的注册用户数已经达到8000万,人人网更是高达1.2亿。[3]这样庞大的用户群不仅为网民间的信息分享提供了便利而且成为了网民介入公共事务的新途径。

1.1.3 网络社群改变舆论格局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手机上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通过网络曝光迅速地被更多的网民所关注,甚至引爆全国的舆论话题,以至于演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使得一些地区性、局部性甚至偶然性的问题的影响范围迅速扩大甚至失控,最终成为全民参与的公共事务。在这些网络围观背后,传统网络媒体,如网络论坛、博客的新闻爆料功能不断弱化,门户网站的新闻影响力也在逐渐降低,新闻跟帖明显减少,已经不再是网民首选的介入公共事务的媒体,而以微博客、网络社群等为代表的新兴舆论载体的作用越来越受关注,因其独特的信息传播特征,使网络社群在未来的突发事件中很可能成为另一种影响力极强的传播工具。[4]

1.2 选题意义

1.2.1 网络社群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重要工具

网络社群已经不再只是传统媒体之外信息传播和动员的一个出口,而因其有消性和灵活性具有了一定的公共性,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公共领域,成为帮助普通公民或弱势阶层发出自己的声音、设置议题的重要场所和工具。网络社群因其是由部分具有相关性(同学、同事、朋友、共同兴趣)的网民构建的封闭性交流空间,其分权、匿名和灵活的特点为网民介入公共事务、参与公共讨论和公共活动提供了可能的空间。而且网络社群的尤其是在当今的以移动上网和微信息传播为特点的网络传播中,网络社群在公共信息的传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在2010年4月,腾讯公司推出微博客服务,实现了“微博客+QQ+手机终端”,这必将使QQ的信息传播功能大为加强,从而使QQ群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关键途径。

1.2.2 网络社群需要规范治理

网络社群因其封闭性,所以在管理上具有相当的“自组织”性,一般由社群成员实行自律管理,这就为一些网络社群从事非法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能。而早在2009年底,公安部就提出要加强对QQ群的监控管理,并在2010年里关闭了大量传播淫秽色情等非法信息的QQ群。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目前这种依靠大量“网评员”和关键词过滤技术对网络社群的治理仍显不足,而且随着网络社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其治理也就越来越困难。因而本文对以QQ群为首的网络社群的信息传播机制的研究就具有了迫切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选取web 2.0环境下的QQ群,以其为例来探究网络社群的中信息传播机制。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依托于庞大的QQ用户规模,QQ群的数量同样庞大,据公开数据称已经超过5000万。几乎每1个QQ用户都至少加入1个QQ群,可以说每一个用户都在群里活动,而且多数用户都添加的群数量超过1个。由用户自定义主题的各种QQ群组几乎涵盖所有的可能的话题,网民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加入其中进行互动交流,而建立在各个不同群组之上的QQ群聊就成为网民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QQ群聊已经不仅仅虚拟远程群体交流行为,而是融入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公共信息交换领域。

由于不同QQ群的活跃度不同,而本文旨在探讨QQ群中信息传播的机制,所以笔者将选择一个以投资理财为主题、活跃度较高的超级QQ群(人数上限500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持续的追踪群内的内容和对聊天记录的分析,分析归纳QQ群的信息传播机制,主要包括信息来源、信息传播影响因素、信息传播特征、信息互动模式、信息内容和形式、实际影响力等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1.3.2 研究方法

在前面对与网络社群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继续针对以社群信息传播机制为研究内容的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结合QQ群中信息传播的实际情况,辅助以特定QQ群的聊天记录的内容挖掘,以及必要的网络问卷调查,展开对QQ群信息传播的研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网络社群”的定义

网络社群(Internet Communities / Network Communities)又称虚拟社群(Virtual Communities)或虚拟社区,由于近年来“社区”概念流行且往往附加了地域的内涵,本文中为强调其人群的聚合的特点,故采用“网络社群”的说法。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人们除了现实生活之外的“另类空间”,在这个另类时空里,人们尽可能的复制了现实生活,当然包括将现实世界的各种属性的“圈子”“群体”“组织”等也搬到网络上,搭建起相应属性的“网络社群”,并且因为网络的跨时空、跨阶层等特性让各种属性的社群都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壮大。因此,我们可以将网络社群看做是人们在网络上实现社会互动的社会生活单位和空间。顺着互联网的发展历史看,典型的网络社群的例子主要有:电子布告栏(BBS)、留言板、讨论区、新闻组、即时通信软件(ICQ、MSN、QQ等)、微博客、社交网站(SNS)等。

瑞恩高德(Rheingold, H. 1993)在《虚拟社区: 电子疆域的家园》(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 stan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最早提出“网络社群”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籍由互联网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上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关怀,从而形成的群体”。[5]而琼斯(Jones, S.G. 1997)则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网络社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社区理论”,指出“网络社区的存在是与之相关的网络社群存在的证明”,“网络社区是网络社群赖以存在的网络空间,是网络社群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6]此后又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并定义网络社群。约翰·哈格尔三世(John Hagel Ⅲ)和阿瑟·阿姆斯特朗(Arthur G. Armstrong)在他们的《网络利益》主要突出了网络社群的虚拟性,认为这是一个供人们围绕某种兴趣或需求集中进行交流的地方。另外埃瑟·戴森也在其《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在网络世界里,一个社群即意味着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一个单位”。[7]随后刘(Liu, G.Z. 1999)在琼斯研究的基础之上,主要研究分析了在线聊天室(Internet Relay Chatting,简写IRC),即现今的基于即时通信软件上的群组,如QQ群、MSN群,提出“网络社群理论”,着重分析在线聊天室网络社群存在的条件。[8]

在网络社群里,社群成员虽然可能所处空间地理位置、所属社会阶层不同,但通常需要具有共同的价值观、语言、话题、经验、目标等共同的特征属性,而且个别核心成员必须将其个人的属性或目标与社群的属性高度关联起来,以此来维系整个社群的稳定,而其他社群成员则不需要刻意界定归属问题,因为人们大多同时属于多个社群。人们按照各自的需求和兴趣参与到多样化的社群中,并且主要依赖社群来获取信息、建立人际关系。将学者们提出的观点简单归纳,本文认为“网络社群”应该包括:共同的网络空间、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稳定的具有共同属性的成员、有效的互动交流。这四点将为本文的研究分析提供必要的基础。

2.2 相关研究现状

2.2.1 网络社群的相关研究

网络社群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被美国和英国的一些社会学者所关注。随着国外的网络社区的不断发展壮大,从社会学角度关注网络社群信息传播对现有社会的影响和改造及其对既有信息传播活动带来的冲击和特点。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包括凯斯·桑斯坦的《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由琼斯主编的《虚拟文化》,史密斯和克劳科主编的《赛博社群》。国内较早对网络社群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兰,其研究成果包括《网上社区个案研究之一---豆瓣》、《网上社区个案研究之二---百度贴吧》、《网上个案研究之三---猫扑》等多篇文章,视角比较偏向社会学方向。[9]

有关网络社群的研究伴随着中国网络社群的发展一直在深入。由不同视角切入的关于网络社群的研究以管理学和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最多,近年来由商务视角,主要着眼于网络社群的商业应用方面的研究明显多起来,而从传播模式角度针对网络社群的信息传播研究则较少。从研究内容看主要有:对于网络社群的演变与发展机制的研究,包括网络社群的形成原因、分类、特征和构成要素;对于网络社群中信息行为与用户关系的研究,包括用户的信息互动与人际互动模式的探讨;对于网络社群中的知识传播与管理的研究,包括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共享关系的研究。

尽管对网络社群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是对于网络社群发展非常重要的交互与服务问题仍然未能看到有足够说服力的研究成果。这其中不仅包括缺乏比较可行的方法对网络社群中的人际网络进行分析,还包括web 2.0环境下网络社群如何实现规范治理的问题。而网络社群的规范治理已经随着网络社群越来越多的介入公共事务而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也成为网络社群能否健康、可控、有序发展的关键。

2.2.2 网络社群信息传播的研究现状

网络社群中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使得关于网络社群信息传播研究具有了跨学科性,在实际研究中必须更多需要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实践中,学者们针对网络社群的信息传播进行论述的理论非常多。在陈远等人的《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述评》中,从空间、结构、交互、规则四个层面,归纳了能够阐释网络社区内涵及其信息传播机制的若干相关理论,并对公共领域理论、场理论、个体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自组织理论、互动理论、对话理论、“信息沟”理论、规则服从、把关人理论、沉默的螺旋等理论在网络社区的表现和变化进行了探讨。该文基本概括了所有与网络社群相关的信息传播的理论研究。[10]

基于上述理论,国内对相关社群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社区方面,如BBS、百度贴吧、SNS社区和微博客等这样相对大型且开放的社区,而对于在信息传播领域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QQ群却往往因其封闭传播的特性而较少研究。就论文检索的结果看,关于BBS、贴吧、微博客等信息传播机制都已经有相关的研究,除微博客外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以QQ群为代表的即时通信社群(如MSN群、飞信群等)的信息传播机制进行有益的尝试性探讨。

第三章 QQ群信息传播概况

3.1 QQ群概述

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依托于庞大的QQ用户规模,QQ群的数量同样庞大,据公开数据称已经超过5000万。QQ群是一个自由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微型网络空间,是一种由用户驱动的网络服务,由用户自主参与、协同创造、自由交流分享和自主管理。这些特性使QQ群成为最普遍和最广泛的网络交流工具,几乎所有的话题和主题都可以在QQ群中即时探讨。

与BBS、贴吧不同,QQ群交流具有封闭性,群内的信息传播并不容易被群外的人看到,这使得QQ群在较长时间内并不是非常受人关注,尽管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其存在。随着手机上网的普及,移动QQ已经成为手机的必备配置,再加上QQ终端上捆绑的QQ微博,这极大的加快了QQ群内的信息交流和群内外的信息交换,QQ群在网络信息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才日渐为人们所认识。

QQ群自上线以来,各种辅助功能越来越完善强大,基于QQ的庞大用户规模,QQ群已经成为中国网民最重要的网络交流场所,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流量。据艾瑞咨询数据,2009年QQ用户主要使用的功能中,QQ群聊和文字聊天分别以69.1%和61.6%占据第二、三位。腾讯QQ无可比拟的知名度和几乎每个网民都有QQ的现实,QQ群以“优质社会网络、无限拓展好友;高效即时聊天,在线群聚互动;实用群体空间,时刻分享精彩”的目标沟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们,极大的拓展了人的交流空间,使中国网民提前进入了“群居时代”,在网络里实践了“人以群分”。

QQ群目前提供诸如购物、追星族、影视音乐、老乡会、商业金融、同事录、同城对碰等22个大类,每个大类还包括2级子分类和3级子分类,这些分类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可能的主题和话题,满足尽可能多的小众需求。据“腾讯soso”检索数据,超过半数的2级子分类下覆盖的QQ群数量超过10万个。每个QQ群人数不同,普通群人数上限为100人,高级群人数上限为200人,超级群上限为500。除聊天功能外,QQ群功能主要还有群邮件系统、群硬盘(群共享)、群相册、群BBS等功能,这些功能有效满足了群内用户不同层次的信息交流需求。其中群邮件和群共享极大的方便了网民们数据交换的需求,与群聊天时的碎片化信息不同,群邮件和群共享一定程度上为网民间进行完整的大容量数据和信息的分享与交换提供良好的平台。艾瑞咨询数据表明,文字聊天虽然依然是QQ用户经常使用的功能,但是文件传输已经排到了第二位,聊天表情符号以及背景功能的多样性选择也深受用户的喜爱。[11]

3.2 QQ群信息传播环境

QQ群的信息传播环境不仅涉及群内部管理规则的约束力和执行情况,还与外部信息管理环境有关,包括腾讯公司与政府的舆论管理政策、相关媒介的信息环境。在内外环境共同影响下的QQ群,其内部信息传播、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实际上与线下的信息传播环境有很大的相似性,随着网络监控的完善和“网络评论员”的存在,QQ群里的信息传播环境并不比其他的开放型社区更好,尤其是在群成员流动性较大的群里。

3.2.1 QQ群内部环境

QQ群内部环境简单的指群聊的环境,一般包括群规、用户群特点、群文化、群管理水平等。一般的群都有群规,主要内容是关于群成员言行的规范标准,对群聊话题和主题、交流准则及相处方式、成员的增减条件、广告与垃圾信息的处理等方面做出规范。而群规的约束力体现在群规的执行上,因此群主的管理水平好才能有良好的群聊环境。许多原本治理良好的群则由于群主变更而逐渐冷清。不同群因其主题和话题设定而具有不同特征的群成员,在以高中学生为主的群里可能气氛比较活跃,而在以中年人为主的群里话题讨论可能相对比较理性。另外,长久形成的讨论传统对于新入群的人也会有规范的作用。经观察,群内冲突多是由理念冲突而起,经言语冲突而激化,进而冲突扩大化引起大范围的秩序混乱,因此对言语冲突的控制相当重要,是维持良性讨论氛围的重要手段。至于一些散步广告和垃圾信息的成员也要及时清理。良好的群内环境是群气氛活跃的基础和关键,就经验来看,所见的气氛较好的群都有一个良好的群管理团队,并能有效的执行群规。

已有的案例表明网上言论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安全,尤其是在政府加强对QQ群的管理之后,尤其是对时政讨论类的QQ群的封杀,在加上“网评员”的无处不在,使网民都开始自觉的在群聊时绕过敏感话题和敏感字符。这也是目前大多数的QQ群都以娱乐类、经济类话题为主,而很少涉及时政类话题。而在有些成员较少且严格控制入群成员的私密群里,因为不用担心讨论内容外泄,其话题讨论的自由度会比一般群大。总体来说,QQ群的内部环境主要在舒服和安全两个方面。

3.2.2 QQ群的外部环境

群外部环境主要是外部的网络舆论环境,包括政府的舆论管理政策、与该群相关的媒介的舆论环境。在网络舆论环境较宽松的情况下,会有更多的群聊话题涉及时政类话题,群聊气氛也会更加活跃而激烈;而在网络舆论环境紧张的情况下,群管理人员处于安全的考虑会更严格的执行群规,群聊气氛往往比较压抑。有些QQ群,比如某著名博客的博友群、某书的书友群、某网站网友群等,其内部的群聊环境与外部的相关媒介的环境密切相关,可以说QQ群只是这些相关媒介的延伸,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这些媒介的讨论环境。

另外,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我们忽略了网络技术层面的物理链接问题可能对信息传播过程的负面影响,比如网络障碍引起的QQ群内图片不能正常显示的影响。我们注意到QQ服务是基于服务器/客户端工作的网络技术,对物理网络环境有一定要求,网络环境和QQ服务器的正常运行是QQ内信息传播的前提和基础。在此,我们将类似的物理网络环境相关的问题也归类到QQ群的外部环境,但是并不打算在文中过多提及。

3.3 QQ群信息来源

按照信息发布媒介分类,QQ群信息的发布终端有电脑笔记本终端QQ软件、移动QQ(手机、iphone、ipad等)、web QQ。随着手机上网的普及,移动终端的规模将不断扩大,移动终端将成为互联网上最庞大的即时信息节点。任何移动终端都可以即时发布信息,也可以即时收听他人的信息,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分享和交换。微博客的发展已经证明,移动终端的普及极大的降低了信息流动的成本同时也极大的加速了信息的流动速度。而当腾讯微博与QQ捆绑时,我们可以肯定:最强大的即时信息传播网络已经建立,每一个使用移动QQ的人都将成为这张网络里的信息节点。

按照信息产生性质,QQ群的信息一般可以分为内部自产的信息包括相关主题的讨论、灌水无意义信息和问询求助信息,外部输入的信息媒体转载信息和小道消息。群内的信息流量以成员间关于群主题相关的话题的讨论为主,而媒体转载信息和小道消息往往只是话题引起的缘由或者只是个人分享欲望的体现。在非活跃时段,群里则充斥着各种灌水无意义的信息,包括问候打招呼、闲言碎语和其他关于经验或心情的分享,中间伴随着大量的符号表情的运用。而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往往问询求助的方式呈现。

3.4 QQ群信息内容

由于群主题的不同,不同群的主要信息内容也各有侧重,但总体来说以娱乐类、生活类和经济类信息为主。在没有外部信息刺激的情况下,QQ群作为一个封闭的小型网络空间,其内部信息交流一般情况下将围绕群主题进行,从目前的16个大的分类性质看,群主题主要分娱乐类、生活类和经济类,相应的各个群内的聊天内容也是与这三类主题相关的话题,但是因为群主题的不同,各类话题的比重各不相同。例如投资理财主题的QQ群里可能更多的是经济类信息,而影视明星群里则偏重娱乐类信息,同学、同事和老乡会群里更多的是生活琐碎、闲言碎语着茶余饭后。QQ群一旦受到外部信息冲击,就会产生大量的讨论内容,这也是激烈的信息分享过程。具有冲击力的外部信息包括媒体转载信息、小道消息和突发事件信息。因为这类信息包涵的内容相对繁杂,一般情况下,在此笔者统称为公共事务信息,即与公共问题相关且已经或将要产生公共影响力的信息,简单说就是与公共事务相关的信息,其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除过以时政新闻为主题的QQ群,其他的群内信息中公共事务类信息比重较小,而时政新闻群要么经常面临封禁难以持续存在。

3.5 QQ群信息形态

QQ群内的信息形态包括文字、图片、链接、表情符号。QQ群聊以文字聊天为主,表情符号和图片为辅。表情符号和图片的运用能够很好的表达个人的情绪或态度,有助于营造群聊氛围,活跃群成员的参与度,刺激群成员的讨论积极性。随着对文字内容的舆情监管的加强,图片舆论和视频舆论越来越受重视,相应的在群里图片、表情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带有倾向的新闻截图已经超过转载文字和链接,成为刺激群内话题的重要触发源。在目标群的聊天记录统计中,5天共计531条记录中,图片记录34,表情符合记录74条,考虑到部分图片被以表情符号发布到群里,即约10%的群聊发言是图片形式的,而所有聊天发言中图片与表情符号的比例合计超过20%。当“有图有真相”被网民们认可后,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信息被“图文并茂”的图片化,并以图片的形式传播在众多的QQ群里。有理由相信,随着手机终端的图片处理能力的增强,“图文并茂”的信息传播将越来越常见,尤其是突发事件信息的图片化将极大的提高信息的影响力和可信度。

3.6 QQ群活跃度

不同的QQ群,人气不同,活跃程度不同。QQ群的活跃度分为6级,最活跃为5级,最不活跃为0级。越活跃的群,其信息分享的速度越快,信息传播的影响范围也越大,而活跃度小于2级的群一般很难发生较大规模的话题讨论。活跃度在2级以上的群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每天的聊天记录非常多,群成员的流动性较大需要定期(以日、周或月为单位)清理潜水的成员。由于超级群(上限500人)都是由普通群或者高级群升级而来,因而超级群的活跃度一般相对较高,且成员数目众多又鱼龙混杂,所以超级群里的信息传播生态更为复杂。另外,据对目标群自5月14日(周六)到5月18日(周三)共5天的24小时群聊记录,通过ROST Content Mining[12]内容挖掘软件进行“聊天分析”之后,手工统计结果如下图:

 

图3-6某群聊天记录统计

QQ群一天的活跃时段有如下规律:下午比上午活跃,晚上比上班时间活跃;周末则比工作日活跃,尤其是周末的晚上更活跃。上午的活跃时段为11点到12点半左右,下午的活跃时段为15点到17点,晚上则是20点到22点,周末的活跃时段为下午的14点到17点,18点20点,周末晚上的活跃时段会往后延长至23点。从图上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周末的聊天记录数量远大于工作日。

3.7 QQ群成员

QQ群成员一般可以分为群主及管理员、明星ID或意见领袖、普通ID或灌水者、潜水者。群主与管理员负责维护群内讨论秩序,在群聊过程中执行群规。明星ID或意见领袖指群内讨论的主导者或重要的信息提供者。一般群主自身就是意见领袖,主导整个群内的聊天秩序,在群聊过程中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明星ID在群里有比较超然的地位,是信息舆论的有效引导者,这种精神领袖地位需要明星ID自身的能力和时间积累形成。群里的明星ID一般不止1个,但是基本都会有一个核心ID,在核心ID的带领下,这些明星ID共同参与讨论并一起主动整个QQ群的舆论方向。普通ID和灌水者的存在有助于活跃气氛,实际上多数的明星ID都是从普通ID开始从灌水做起的,只是普通ID或者灌水者往往不能在讨论中提出有价值的信息,而是信息的接受者。当然在群内灌水多了,也会提高知名度,但是这不能与明星ID相比。普通ID或者灌水者在活跃的群成员中比重最大,尤其是在活跃的超级群里,他们的表现不稳定,互动参与率不是很高,偶尔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疑难问题发表下见解或者寻求帮助。这类人在不活跃的时候与潜水者一样,只看不说或者很少说话,仅仅只是查看聊天记录,获取知识。几乎所有的QQ群里都存在着一批潜水者,他们往往就是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第四章 QQ群信息传播特征

4.1 QQ群传播特点

4.1.1 即时性与延时性相结合

QQ群在即时聊天的同时可以保存聊天记录,不仅可以保存到本地电脑,还可以保存到群社区,没有参与群聊讨论的成员可以自行查看聊天记录了解整个聊天过程,从而完成信息的传播分享过程。每一个使用QQ的人,都有一批固定的好友或者常去的群,一旦身边有事发生,即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即时的发布到好友或QQ群里,而这些事件或消息又可以病毒式的继续传播,使更多人知晓,这极大的增强了舆论的穿透力。QQ群内即时的信息交流不仅让信息及时的被解构而且扩大了影响范围。在腾讯微博推出后,相信距离QQ群与微博的即时性信息交互并不遥远,即时信息与延时信息的结合会更好。

4.1.2 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群内开放、群外封闭是QQ群的基本特点。群内作为一个开放、民主的话语空间,因而在群聊话题和个人情绪方面的表现更加真实。封闭性体现在群内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虽然不受外部成员影响,但是外部信息却可以由内部成员输入而并不影响其传播效果,而外部成员要参与其内部的信息交流,必须加入到该群中。开放性则表现在群内成员的自由出入和信息输入输出的相对自由。就目前发展来看,QQ群中的信息呈现单向流入的态势,外部信息经内部成员输入后在群内产生相应的讨论,然后一般就停留在群里,最多留下聊天记录或者被转载到其他的群里,即群内讨论的结果最后被内部消化,却没有输出到群外的网络空间。在腾讯微博推出之后,相信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QQ群向外输出信息的趋势可能越来越明朗。因而QQ群整体上成为封闭的信息加工盒子,却在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上体现出极大的开放性,这将极大的扩展QQ群的信息传播效果。

4.1.3 匿名传播与非匿名传播相结合

就个人来说,QQ群内成员分为熟识的好友和陌生的匿名用户。在QQ群传播中不管是“一对一”的虚拟人际传播还是“一对多”的群传播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匿名性,这种匿名性与网络虚拟的平等性一起使QQ群几乎成为意见自由市场,用户之间彼此并不认识,因而在讨论问题、发表见解时更容易畅所欲言,这种匿名传播实际上对QQ群中的舆论领袖有一定的削弱作用。而与熟识的人进行信息交流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也更容易形成共同的情感倾向。在群内的信息交流过程中,与熟人的互动聊天同样会受到匿名用户的关注,这实际在无形中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也为更广泛的信息冲突提供了可能,这同样也是一些成员群聊中的信息安全产生担忧的主要原因。陌生的匿名用户的存在在扩展信息传播的同时,可能会将群内的相关信息泄露到群外,这可能相关成员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当下的QQ群,由于聊天内容的碎片化,很难对一些复杂问题进行系统讨论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而且聊天记录的整理与发布的成本也较高,所以QQ群内部信息外泄的并不多。但是随着微传播时代的到来,由于匿名传播的存在而带来的这种隐忧应该被大家逐渐重视。

4.1.4 成员分散性与聚合性的结合

QQ群成员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分散性,却因为共同的属性特征而聚合到一起。每个成员都具有多重角色,被聚合到多个QQ群里。这时QQ群其实成了各种主题的信息超市,每个成员在群里分享信息的同时接受自己需要的信息,群不再只是信息交换的场所,而兼有信息加工的功能。在一些具有明显标签性质的QQ群中,其群聊话题往往使大家都感兴趣、重视的,在这样的讨论中发言,不仅是自我表达的需要,更是效率较高的传播方式。不同阶层、地域、经历的QQ用户被一些共同属性所聚合在一起,就这些共同话题进行讨论互动,这使加入该群的人获得了某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传统的媒体和社区则由于难以有效的实现信息互动而不受待见,微博的兴起实际上打破了传统媒体和社区僵化的信息空间,但是微博的过度支离破碎使其沦为吵杂的信息集市,这同样阻碍了信息的分享交换。QQ群内成员的聚合度大于微博,不像微博那样破碎,同时又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交流的霸权,又拥有比SNS社区、BBS或贴吧更良好的用户间交流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分散性与聚合性的结合,这不仅对于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作用,更为信息的吸收和加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1.5 微传播与传统传播相结合

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使我们进入微传播时代,传统的大篇幅文章被快速的略过,人们倾向于用简短的文字或图片来表达自我,而“图文并茂”的图片信息则是这种微传播的重要形式。微博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形态,微博这种更低成本、更多受众、更大规模的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让信息开始泛滥,大量的冗余无效信息让受众反而变得稀缺,日益缩短的注意力、耐心和娱乐化的阅读习惯让传统的大篇幅文章越来越不受待见。QQ群聊其实是这种微传播的动态表现,不仅为淹没在海量冗余信息中的人们提供一个微小且安静的交流空间,而且为那些坚守传统传播模式的人提供了交流平台。传统的大篇幅文章不仅可以被大段的粘贴到群里,还可以网址链接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浏览入口,另外群邮件和群共享功能还能提供文章、书籍、大容量数据的分享、交换与下载。

4.2 QQ群信息传播影响因素

QQ群实际上仍然是由现实中的人们群聚而成的社会网络,只不过借助网络人能够实现跨地域、阶层的基于共同话题的更大范围的群聚,归根到底其还是着眼于人的关系网络。QQ群里的信息传播便是基于这样的关系网络,但是并不是想象中的有组织化的传播运作,而是由每个个体节点无意识的自发的传播行为来实现,每个用户都成为强度不一的信息节点,并自己掌握信息的发表权和传播权,任何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节点,并以他人为节点继续传播。QQ群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小型的广播空间,实际上起到了信息传播中的放大器的作用。散布在整个网络空间的庞大数量的QQ群,一方面圈住了大量的网民,成功分流了网民的注意力,将海量的信息流圈在各个群内部,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缩短了实现更大的信息传播的范围的时间。对于QQ群中的某一个体来说,他的传播能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而对于某一具体信息来说,它的传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是本节分析的基本方向。

4.2.1 影响个体节点传播效果的因素

QQ群的去中心化和对组织化传播的颠覆使得信息传播更多依靠个体的能量,当个体足够多的时候,形成实质上的集群化传播,尽管这些个体之间并无联系。在不考虑信息本身属性的话,QQ群中个体的传播能力与个体人际关系的范围、强度和节点的性质相关。信息发布者的群越多,群越活跃,而且群里的熟人越多则信息传播的速度就越快、传播范围也越大。QQ群中的信息普遍存在着可信度的问题,而如果个体之间是朋友、同事和同学等关系的话,则这种认同关系将助力信息的传播。同样的即便彼此模式的群成员,也可以在频繁的互动中建立信任从而确立类似于朋友、同事的牢固关系,进而扩展信息扩散的范围。

在个体的社会网络之外,个体发布的信息价值如何也是关键因素。QQ群中聚集大量的用户并不是为了听其中的明星ID闲言碎语些没什么价值的观点,他们更多的是佩服那些能够提供有价值信息的人。所以经常会发生某个ID并不活跃,甚至多数时候可有可无,但是其每每观点独到见解新颖,因而被大家接受。这里并不是讨论信息的性质问题,而是说信息发布者的个人能力,诸如学识、经验等的积累在实际的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节点间的信息流动机制也是影响信息传播的重要方面。实际上正是极其方便的信息发布和推送机制让微博客的信息量迅速飙升。QQ群在信息推送机制上仍然不是很方便,一定程度上迟滞了用户间的信息流动和信息交换。目前QQ群已经实现群内信息到腾讯微博的快速流动,微博信息到群内的流动或许值得期待。

4.2.2 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

对于某一具体信息来说,其信息价值是每一个节点决定是否继续传播的重要考量,当然对于信息发布者的认同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多数情况下,每个信息节点以信息是否有价值来决定传与不传,这对于基于人际关系网络传播的信息来说,每个节点都类似于“开关”,每个节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信息传播的范围和效果。有些时候,信息的传播者可能虽然对传播的信息价值做了否定的判断,但是却会因为自己认同这条信息的发布者而选择继续进行信息传播。这其实不简单是对信息发布者的认同,而是体现了QQ群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这种信息传播活动已经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信息接力传播,而是包涵了网民对信息背后的社会关系、文化、心理和情绪等不同层面的价值的认同。

任何的社会网络中都必然存在着强弱不同的权力关系,而这种权力关系将对网络中的信息流向产生重要作用。QQ群中的群管理、明星ID或意见领袖比普通ID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他们对于群内的信息传播的规模、走向和结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一个话题能否得到明星ID的响应会明显影响话题的讨论氛围。在信息传播中,得到意见领袖认可的信息将会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4.3 QQ群信息传播模式

4.3.1 QQ群结构

从整个QQ网络中来看,QQ群是一种典型的具有碎片化结构的分布式社群。每个个体可以与其他个体自由交流,也可以到QQ群进行多人同时互动的话题讨论,群与群之间通过拥有多重角色的个体联系实现信息的互通。


                      图4-3-1 QQ群的碎片化结构

上图中每个节点都是一个QQ号后的一个人或多个人。以任意信息节点A为例,其既可以与独立个体B相互交流信息,可以与3群的节点D交换信息,也可以在1群和2群中进行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互动。在1群里,群主对其他的普通ID或灌水者具有一定的影响,普通ID之间彼此也有一定的信息互动,节点A以普通ID的身份参与群内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在2群里,群主本身即是明星ID和意见领袖,对普通ID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而且以群主为核心的活跃ID又同时是4群的成员,即群内成员之间可能存在更小的交流圈子,潜水者较少参与2群的群聊过程,与群内其他成员也少有交流,这样的人是会被群主定期清理出群的。节点A与节点D虽然信息互动较多,但是并不能进入D所在3群,只能通过D简介了解3群的信息,同样也可以经过D将信息传播至3群内部。散布在网络中松散的诸如A一样的节点很多,但是QQ群的存在为他们以多重身份实现自我表达的欲望提供了空间。

以每个QQ为信息节点建立起的庞大信息流动网络中,QQ群成为信息传播路径上的放大器和信息在加工的中继器,这是一个基于简单个体传播上的复杂整体互动模式。各个传播主题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具有明显的分布式网络特征,但是仔细审视每个群内部或者每个节点处的信息传播过程,会发现其仍然是最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QQ群结构上的信息流向上看,这个复杂互动模式更多的体现出传播的双向性、互动性、多向性、能动性和复杂性。

整体上看,QQ群这种网络社群其最大的特征在于打破并跨越了等级森严科层制,形成一种由草根式链接形成的碎片化结构,这样的结构破坏了传统的阶层化组织方式,也就破坏了传统的按照阶层分布的信息资源优势以及相应的其他资源优势。从信息节点的角度看QQ群这种结构,每一个地位平等的节点通过相互信任建立起链接关系,以相同的属性标签形成一个个的“小圈子”,每个节点都会因其多重角色和多重属性而加入多个“圈子”。事实上,QQ群作为一种“复杂自适应系统”,每个系统都汇集了许多的自治成员,“自治”意味着每个成员根据内部规则和所处的局部环境状况而各自做出反应。这与服从来自中心的命令或者服从整体环境而做出步调一致的反应截然不同。这些自治成员彼此高度链接,但并非连到一个中央枢纽上,他们组成了一个对等网络,由于没有有效的控制中心,也就是其管理和中枢是去中心化的。这样的分布式结构其存在如下的特点,即没有强制性的中心控制,次级单位具有自治的特质,次级单位之间彼此高度链接,点对点的影响通过网络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13

4.3.2 QQ群信息传播机制

QQ群信息传播的过程即是来自某信源的信息内容以某种信息形态通过QQ用户和QQ群传递给其他用户的过程。整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基于聊天之上的,其就情感、主题或话题的讨论口语化特征明显,加上网络带来的虚拟性和双向互动性,让整个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具有明显的随意性、零散性和缺少权威性。这实际上使QQ群在平时主要充斥着大量无意义的闲言碎语式的冗余信息,而使可能具有价值的信息淹没于众人的口水里,当外部的刺激性信息传播到群内时,群聊内容又会转换为关于该消息的讨论,有价值的讨论内容仍然存在着被淹没的可能。正是由于群内信息的碎片化和冗余信息比重大的原因,群聊内容的讨论结果并不容易保存,这对于话题的延续和信息的继续传播相当不利。如何做到像现实中多人聊天那样,能够使有价值的信息更容易的被人们捕捉到并有效的保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虽然QQ群存在大量的无效信息,让群内的信息互动秩序看起来很凌乱,但是基于发言/回复机制上的信息互动却是最基本的信息交互模式,以此我们建立起QQ群的信息传播机制。在这个信息传播过程中包括QQ用户(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传播路径和信息传播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等因素。



图4-3-2 QQ群信息传播模式

QQ群信息传播中用户的发布者和受众的角色可以自由的即时切换,用户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信息,区别只在于发布的信息量与接受的信息量可能会有所不同,有的用户发布信息多,有些用户接受信息多,所以在传播模式图中采用了双向的箭头表示信息流向,以此体现信息的双向流动。

在群内用户A与用户B之间的信息互动,彼此的互动对象都是动态的,随着群聊的进行在快速的变换,因而有影响力的ID总是能够较长时间的成为别人互动的对象。在QQ群里不同类型的用户其影响力不同,据前文所述,明星ID或意见领袖能够主导群内的信息传播过程,在于其与普通ID的互动中更多的是信息发布者的角色,能够长时间的成为普通ID或灌水者的信息互动对象。而普通ID或灌水者总是更多的扮演起信息接收者的角色。

用户各自的传播内容不同,且会因其身份角色的变换而变化。对于信息发布者,其需要选择整理的传播内容实际上是信息源,即其将要传播的信息,包括信息来源、信息内容和信息形态等方面。信息源主要采集整理与外部的网络信息环境里,受政府信息管理政策的影响。而整理后等待传播的内容实际上可能存在着违反群规的风险,这里用户需要权衡群规与新知识之间的理,然后决定是否将外部信息输入到群内部进行讨论。对于信息接受者,传播内容的选择整理实际是将群内讨论产生的有价值信息整理输出的过程。这里不仅涉及群内规则对群内信息向外输出的限制,还涉及外部信息环境的规范要求,包括将碎片化的群内信息整理成片段化的完整信息。

外部信息环境为用户提供了可供讨论的素材,而内部信息环境为群聊讨论提供政策支持和活动激励。只有规范良好的群聊秩序,才能激发用户的活力,活跃群内的聊天气氛,这样才能激起更多用户的发言欲望,信息传播活动才会顺利有效进行。群聊讨论过程,其实也是原有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和新信息的产生过程,这些新的信息不仅是对群内信息交流的肯定,对群内信息环境形成正面的反馈,同时可能被输出到群外部的信息空间里,实现群内与外部网络的信息互动和共享。

在QQ群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用户通过阅读其他人的发言获取信息,经过自身的解码构建自己的知识库,这些知识即传播中形成的积累的有效信息,不同用户各自获取不同的知识,各取所需。作为信息交互的用户之间可以进行比如提问、心情共享或补充信息等信息反馈,而且彼此都可以及时通过发言/回复进行信息的二次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传播和接受的两种角色的行为转换是动态的可以即时切换的,但是信息传播过程不会中断而是随着用户的切换而继续延续。

QQ群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交流是传播的主体,用户是信息传播行为的行动者,QQ群传播环境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起重要的支持作用。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各个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缺一不可。

4.4 QQ群内特定信息传播效果

随着中国进入社会转型的社会矛盾多发期,利用QQ群传播不和谐信息和犯罪的趋势有所加强。网络的匿名性和隐匿性给虚假信息的传播者更多的侥幸,让QQ群成为了虚假信息、不和谐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和传播渠道。由于矛盾多发期,各种公共事务类新闻较多,这些新闻信息极易成为引爆群体不良情绪的诱因,从而导致群体的不理智行为,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带来破坏性的结果。更有甚者,直接以QQ群来联络、谋划不法行为,例如网络诈骗、传销等。为此公安部特意加强了对QQ群的监控。

由于每个人参与的QQ群数量、性质和在群中所处地位等各方面的不同,对QQ群内信息传播的实际效果一直难以有效测量。在前文的分析中,笔者认为QQ群平时的讨论话题大多是娱乐类、生活类的,此类信息大多在产生后很快将成为冗余信息,直接在QQ群内沉淀。而那些能够在QQ群内外被持续传播的信息一般为公共事务类信息(可以粗略的看作与时政相关的信息)。经长期观察,笔者发现:(1)在公共事件刚发生,QQ群主要以相关主题的讨论为主,其中以文字讨论为主,夹杂少量的相关主题的图片,这样的群内讨论随着该事件的影响力的变化而变化,当该事件逐渐淡化,则群内讨论也会减少,如果该事件在某段时间社会重新热议,则群内讨论也会相应的增多;(2)随着该事件影响的消退,群内相应的文字讨论逐渐减少,一般一周之后,群内涉及该事件的文字讨论就几乎没有了,而相应的涉及该事件的图片则会经常在群内出现,并一直持续甚至与基本的表情符号一样常用。

因此笔者尝试对QQ群内涉及公共事务类的信息的实际传播效果做一个简单且粗略的分析。笔者选取了一个以投资理财为主题的超级QQ群(实际481人),该群的成员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至40岁,从大家对公共事务类信息的相信情况来简要分析QQ群信息传播效果。笔者通过群邮件发布了一份调查问卷,只有一个问题,即“对于QQ群内的公共事务类信息,您的态度是怎样的?”,共设计了12个选项,单选且限每个QQ用户只能选择一次。最后返回75份结果。

表4-4问卷统计结果



 

据统计结果看,81%的调查对象倾向于相信来自QQ群中的公共事务类信息,只有19%的人倾向于不相信。倾向相信的对象中完全相信的占36%,倾向于相信却不完全相信的最多达40%,另外5%的人从不相信转为相信。倾向于不相信的对象中完全不相信的只有4%,更多的是大部分不相信的人,占到12%,还有3%是由相信转为不相信的。而不管相信与否,有80%的人都选择会“主动搜索相关新闻以了解更多信息”,即大部分的调查对象并不会轻易相信。此外注意到“参与QQ群讨论后”从相信转变为不相信和从不相信转变为相信的比例都较低且相差不大,说明QQ群讨论对网民是否相信公共事务类信息的影响较小,即QQ群讨论的作用更多在加强网民原本的相信程度而不是改变这种相信的性质。

另外在问卷收集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样的留言,“怀疑、了解、再看”“先了解这个信息,然后解读信息的背后涵义”“事物都有两面性,看你从哪个角度看”说明该群的成员相对比较理性,更愿意从多元的视角来考量群内的信息。而“政府辟谣,我就相信”实际上体现了政府公信力面临信任危机。

第五章 QQ群信息规范治理的对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革新,QQ群的功能也会不断完善升级,更加符合人们的互动要求,伴随腾讯公司相关相关社区类服务的更加成熟,QQ群的互动粘性将继续加强,信息处理功能也会进一步加强,QQ群将不再只是一个信息的交流地,而是集信息生成、加工、传播、交流于一体的信息整合空间,这无疑使QQ群的信息传播、组织动员和舆论生成、传播和消费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尤其是在手机网民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QQ群已经开始更直接、更深刻的影响到现实舆论层面,尽管QQ群的主要功能仍然以娱乐交流为主,但是未雨绸缪地筹划如何规范治理QQ群的信息传播秩序已经是摆在管理层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从现实来看,政府部门面对越来越多的网络爆料和网络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QQ群内的信息也是五花八门,QQ群信息传播确实需要政府的规范治理,但是政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应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能仍然抱着老观念来与web 2.0时代下的网络社群打交道,仍然像“防火、防盗、防记者”一样来防网络媒体,甚至视媒体为歹徒,这都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终究要被淘汰的。目前政府对QQ群的监控主要是服务器端的文字监控、图片监控和网络评论员的渗透。也正是这样的监控使得以时政类话题为主的QQ群很难存活,这充分肯定了政府监控的实际效果。

虽然加强对网络媒体的信息规范治理迫在眉睫,但是更重要的仍然是重新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的公信力危机是一切不和谐信息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的缘由。许多政府部门一出问题就要求删除、封堵信息,甚至跨省抓捕当事人、查封网站,正是政府部门的这种做法让网络媒体获得生存空间,成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并逐渐取得人们的信任。真相是谣言最好的“杀毒剂”,政府不将真相公诸于众,公众自然转向谣言和小道消息,公众对真相的好奇往往强过真相本身。而一些政府部门不尊重网络信息传播规律,自己说话遮遮掩掩,还指责网民“不明真相”,殊不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随着网民的学历越来越高,政府说假话的极易被揭穿,而成本却越来越高,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就是在一次次的“不明真相”中逐渐消耗的。实际上网络时代,网民允许政府犯错误、说错话,但是绝对不会容忍政府说假话来欺骗自己的公民,而更不能容忍政府漠视民众日渐提高的智商。QQ群作为网络媒体,同时可能是未来最具影响力的信息传播工具,对于政府的监控必然是另一个更大的挑战。

网络时代是全民“麦克风”的时代。即时网络信息的传递使每个普通人都能够成为“记者”,可以即时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各种网络途径发布出去并得到相应的反馈。只要话题足够吸引眼球,就能在短时间内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普通人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欢迎。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信息不可能被完全删除,所以靠“堵”的方式一方面阻止民众去了解真相,另一方面责备民众“不明真相”是极其不明智的。政府真正要做的是遵从网络传播规律,尊重网络民意,及时给予网络民意以满意反馈等方式尽快修复已经千疮百孔的政府公信力。一个失去民众信任的政府,即便他说的都是真的,也不会有人信的,因为民众已经被欺骗的不敢在相信他们的任何言语了。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多事情并不是他不清楚或者没看见,只要他还对政府充满信任,他还相信政府的公信力,那么即使他受到再大的挫折,他终究还是会站到政府一边的。可是这种信任一旦失去,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政府宰相挽回这种信任的时候,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对此,政府部门应该把握“真实”的原则。官方说法应该力求事件整体真实、事件细节真实和事件逻辑真实。一些政府部门一再在细节和逻辑上挑战民众的智商,这正是矛盾激化的潜在原因。

QQ群信息规范治理在提高网民的素质之外,更多的还是落在政府公信力的重建问题上。只有民众恢复对政府的信任,任何谣言自然不攻自破。否则单方面的要求网民提高素养,而不提高政府部门的素质,恐怕只会助长目前这种信息混乱局面。另外,必要的监控技术开发也是必要的,当然民众更希望这种花纳税人的钱开发的技术不会被用来监控自己的公民。

 第六章结语

现代社会,计算机、手机等智能移动媒体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也让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的发布并接收信息,人机一体成了一个个移动的信息节点。这个过程中,即时通信已不仅仅只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社会需求,也是对随时随地收发信息的欲望的体现。由于人们往往加入不止一个群,信息和图片又能在瞬间从一个群流转到另外的群,这种类似于病毒传染的信息传播模式使QQ群的动员和组织潜力倍受关注,极易聚集起心理倾向和情感一致的网民,并在短时间催化形成相当规模的力量,所以QQ群的存在不仅带给人们便利、满足人们信息交流的需求的同时,也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关键话题的舆论集散地,也为一些不法分子互相联络进行非法活动提供了平台。对此应该转变观念,以有效措施来应对QQ群内不和谐信息的传播,实现QQ群信息的规范治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秩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各种网络社群迅猛发展,其作为新兴舆论载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网民介入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网络社群在未来的突发事件中很可能成为影响力极强的传播工具。以QQ群为首的网络虚拟社群,一方面因其“一对多”的基本传播特征使其在公共信息传播中有着放大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因其封闭性而使得其实际的放大效用难以评价。本文主要以QQ为例研究网络社群的信息传播机制,详细分析了QQ群中的信息来源、信息内容、信息形态、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信息环境、信息传播特征、信息传播模式等要素,并针对加强QQ群的监控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文中通过探求QQ群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进而构建起QQ群信息传播机制。文章认为:随着智能移动媒体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人作为个体已经蜕化为社会矩阵中的信息节点,每个人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分享和交换的成本变得极低;当QQ和微博结合时,最强大的即时信息传播网络得以建立,QQ群则进化为重要的公共舆论空间,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还是信息产生与加工的场所;微传播时代背景下的QQ群极大的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而其碎片化结构与分布式网络特性,让QQ群的治理面临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1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2011

[2][11] 艾瑞咨询. 中国即时通讯行业发展报告2009-2010年[R]. 北京: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10

[3][4] 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  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R]. 北京:人民网舆情检测室,2010

[5] Rheingold H.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M] . Cambridge: MIT Press, 2000

[6] Jones, Q. Virtual-communities, virtual settlements & cyber-archaeology: A theoretical outline [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997, 3 (3)

[7] MBA智库百科. 虚拟社群[EB/OL]. http://wiki.mbalib.com/wiki/网络社区 , 2011-05-21

[8] Liu, G.Z. Virtual community presence in Internet Relay Chatting [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 1999,5 (1).

[9] 邓胜利,胡吉明. Web 2.0环境下网络社群理论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05)

[10] 陈远,倪超群,邹晶. 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8(02)

[12] 沈阳.2008. ROST Content Mining System : software for Content Mining and Analysis. Wuhan University, HuBei, China.

[13] Kevin Kelly. 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M]. Basic Books , 1995

[14] 王欢,杨庆冬,张克雍. 微博客:介入公共事务的新途径[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50608/150615/13564217.html, 2010-12-23/2011-05-21

 

前一篇: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制度腐败现象浅析后一篇:美元套利交易风险及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