霂樵:(1026)汝城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0:37:01

汝城县

  汝城县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江西两省接壤,有“毗连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美称,是镶嵌在五岭山麓的一颗璀璨明珠。全县辖15个乡8个镇,总面积为2401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8万,占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0%。

中文名称: 汝城县 行政区类别: 县 所属地区: 中国中南 下辖地区: 城关镇,小垣镇 政府驻地: 城关镇 电话区号: 0735 邮政区码: 424100 地理位置: 湖南省东南部 面积: 2401平方公里 人口: 36万 气候条件: 温暖湿润,热量丰富

目录

基本概况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东经113°16′~113°59′,北纬25°19′~25°52′之间。东邻江西省崇义县,南界广东省仁化县、乐昌市,西接宜章县 ,北连资兴市、桂东县。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63公里,总面积为2424.96平方公里。县境内多丘陵和山地,概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通庄园”。全县辖15个乡(其中民族乡3个),8个镇(其中少数民族聚居镇2个),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37.05万人。汝城是湖南省五大少数民族散居县之一,世居瑶族、畲族、壮族等少数民族。    

汝城县地图

境内山水清嘉,景色秀丽,有巍峨雄伟的文塔,有风光秀丽的清风岩、白石岩、连珠岩,有幽静雅致的濂溪书院、白石书院、云头书院,有商代牛头岭、神仙带、汉代百园、宋代破船埂等历史、人文景观。更有令人留连忘返的天然温泉和气势磅礴的万亩竹海,是旅游观光、避暑度假和投资兴业的理想场所。  汝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尤以地热、森林、水能、矿藏得天独厚。汝城县是湖南省重点林业县,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8%,森林覆盖率73.69%,拥有树种85科667种,其中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达13种。近年来,又培育和发展了各类名优水果11万余亩。汝城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县内有大小河流696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7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9.8万千瓦,是发展山区小水电的绝佳之地。同时,汝城还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生产加工集散地,地下矿藏十分丰富,现已探明有贮量丰富的赤铁、钨、钼、铋、铅、锌等30余种,其中铁矿、优质花岗石分别达1.23亿吨和10亿立方米。  汝城代代有名人,并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红军长征经过汝城,历时半个多月,冲破了敌人第二道封锁线,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留下光辉的足迹,朱良才李涛两位开国上将以及全国政协常委宋裕和、天文学家李洪光、著名诗人朱子奇、武汉美  

汝城县地图

术学院院长朱志元等诞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  改革开放以来,汝城人民充分发扬革命老区优良传统,用勤劳和智慧建设自己的家园,经济与社会各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实施“开放带动”和“对接广东”战略,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全县形成了高山无公害反季节瓜菜、杂交制种、特种养殖、优质稻、农特产品六大特色产业,构筑了以水电、冶金、森工、建材为支柱的四大产业体系。钨精矿、大理石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尤其是水电产业蓬勃发展,总装机容量达到13.56万千瓦,居全省各县(市)之首。汝城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自然地理

地质

  汝城县内地层经过“加里东”、“印支”、“燕山”等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类型。自元古界至新生界,除寒武系上组、奥陶系、志留系及三迭系缺失外,其余震旦  

汝城县

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均有分布。汝城县处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中段与新华夏“多”字型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构造极为复杂,形迹多样,按其力学性质、展布方向,大体可分为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山字形构造和旋转构造。县内岩浆岩分布面积较大。约为54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5%;所见岩体呈岩基、岩株、岩枝、岩脉状产出,形成时代主要为燕山期,印支期只有小块出露。

地貎

  汝城县内地貎主要特征是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丘冈盆地相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系呈树枝状,向东西南辐射。经过县境的八面山、诸广山山体主脉及其支脉大多呈北、北东向展布。西部通天窝--寒山--东岭一带山岭,山脊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此线以西是海拔在600米以下的文明小盆地。此外,尚有海拔700米以下,长约50公里、宽约20公里的汝城中部盆地。  汝城县东南到东部则为东岭--集龙山地;在北部山岭中间,则有海拔800米以下的南洞盆地。县城海拔593米,县境内有海拔标注1000米以上的山峰274座,基本上分布在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14座。最高点五指峰,位于小垣镇境内,海拔高1726.6米。最低点在南  

汝城县

面的三江口开发区,海拔160米。地面最大绝对高差1566.6米。  汝城河流有沤水、浙水、秀水、策水,汇入东江,属湘江水系;集龙河汇入赣江;九龙江、城溪江汇入北江。  汝城县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为三省分水岭,属长江水系湘江流域面积1590.25平方公里,属赣江流域面积501.78平方公里,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面积308.82平方公里。县内共有大小河流696条,河流总长1766.2公里,水资源总量22.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19.8万千瓦,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4.08亿立方米。全县现有大小水电站91处,总装机13.89万千瓦。

气候特征

  :汝城县境内山岭陡峻,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立体气候的特色,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特点是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暖多变,夏无酷热,冬少严寒,无霜期长。

四季

  :县境内的春季平均有79天,平均气温18.2°C;最早入季日期为2月20日  

汝城县

,最迟入季日期为3月27日;夏季较长,平均有101天,平均气温24.4°C;秋季平均有68天,平均气温17.4°C;冬季时间最长,平均有117天,平均气温8.1°C。按照气温来划分四季,其长短、迟早,各年均有变化。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春末稍暖;三伏始热,立秋更烈;10月底天气渐凉,立冬后时见冰霜。春节前后,一般有一、二场大雪。

日照

  :汝城日照充足,光合潜力大,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73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39%。全年太阳总辐射113.12千卡/平方厘米,光能资源较充足。

气温

  :汝城气温宜人,素有“小昆明”之称。但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都很大。海拔650米以下的中部平原区,年平均气温为16.6°C,>=10°C的初日是3月24日,终日是11月21日,>=10°C活动积温为5097°C。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中旬,为25.6°C;日平均最高气温为28.4°C,无上限高温天气。

无霜期

  :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73天,但实际变化很大,最长达317天(1970年),最短仅232天(1969年、1974年),相差达85天。最早初霜出现在10月24日,最迟初霜出现在下年的元月2日。晚霜最迟出现在4月6日。

降水

  :汝城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多雨中心的附近,雨量充沛。县城附近平均年降水量1547.1毫米;最多年份2303.6毫米;最少年份1051.9毫米。县城平均降水日数183天。最多年为222天,最少年为156天。从降水的时间分布来看,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5-6月,另一个是8月。  主要灾害性天气:县域内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三低冷害(春季低温、五月低温、秋季低温)、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冬季冰冻。

矿产资源

  汝城县位于南岭北麓多金属成矿带,矿藏资源分布较广,矿种较多,特别是有色  

汝城县

金属矿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铁、钨、钼、铋、铅、锑、锌、铜、铍、铀、锡、汞、硫铁、重晶石、砷、花岗石、大理石、莹石、稀土、煤、石灰石、磷、钾长石等23种。其中铁、钨、铜、稀土、钾长石、莹石矿、大理石储量较大,铁矿1.23亿吨、钨矿10万砘、钾长石80万吨、莹石矿100万吨、大理石10亿立方米。有矿床、矿点、矿化点(指成矿条件差、矿化微弱,不具工业意义的矿化现象)共95处。其中大型黑色金属矿床1处,大型有色金属矿床1处(茶山脚钨矿),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5处。现已开采的有钨、钼、铋、煤、石灰石、赤铁、铜、铅、锌、铀、莹石、硅石、稀土等。其中以钨、铁、煤、石灰石的生产量最大。

生物资源

  汝城县山地多,气候适宜,植被良好,有利于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县内发现的野生动物的品类较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品种兽类有水鹿(山牛)、鹿、刺猬、獐、水獭、野山羊、穿山甲等。2002年在与广东交界的杨东山上发现了华南虎的踪迹;禽类有野鸡、野鸭、鹰、猫头鹰、鹄、斑鸠、鹭、雁等;鱼类有白鲦、鳜鱼、银鱼、黄尾鲴等。  汝城县野生植物种类有灌木83科、677种。境内的珍贵树种有银杏、水杉、福建柏、华南五针松、凹叶厚朴、白花泡桐、华南栲、金叶白兰、铁坚杉等。还有黄山松、梧桐、喜树、椿树、拐枣;供观赏的树种有木樨、南方红豆杉、木莲、大果马蹄荷、百日青、香木莲、木芙蓉等。野生的竹类有:苦竹、毛竹、水竹、方竹、刚竹、紫竹、黄竹、凤尾竹、实竹、丛竹、斑竹等。县内野生药用植物,有700多种。主要有汝升麻、枸杞、血水草、湘砂仁、绞股蓝、虎耳草、百合、丹参、龙胆草、白芨、淫羊藿、虎杖、杏叶沙参、石菖蒲、十大功劳、败酱草、肿节风、隔山香、珠砂根、莪术、天南星、异叶天雨星、华重楼、水龙骨、矮地茶、青箱子、秋海棠、尾花细辛、山木通、络石藤、苦参、黄莲、八角连、藁木、玉竹、落新妇、黄荆、灯台莲、卷柏、藜芦、石斛、石仙桃、前胡、土独活、山竹子、三尖杉等。

地热资源

  地热是汝城一道独特的风景,县内有汝城温泉、罗泉、汤口、大汤、塘内、铜坑等地下热水资源,其中位于热水圩的汝城温泉古称“灵泉”,是我国中南六省最大的热田,地热异常面积达300公顷,水温一般为91.5 ℃,最高达98℃,25.5-91.5℃的地下热水开采量为5540吨/日,90℃以上的远景开发量可达14740-15960吨/日,是湖南省流量最大、水温最高、开发利用前景最好的天然热泉,其水质与陕西的“华清池”相似,经常洗浴,对人体有独特的医疗保健作用。“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数九寒天,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瓜果飘香,热水地热开发已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距县城10公里处的暖水罗泉,有地热面积5亩,水温45-50℃,日流量2500吨,可饮可浴,经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技术评审组鉴定,属含锶、偏硅酸、生碳酸钙型矿泉水,开发的“太乙泉”矿泉水被定为全国优质矿泉水。

森林茂密

  :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全县有林地278万亩,人平有林地6.19亩,高于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394万立方米,樟、梓、楠、桐及水杉等稀有树种遍及全县,其中药用植物700多种。始建于2003年的九龙江森林公园,2005年升为省级森林公园,公园海拔处在185至1381米之间,现有管辖面积15644.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3.62%,森林蓄积量194万立方米,楠竹60万根,气候宜人,属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县森林覆盖率73.69%,拥有树种85类667种,属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有13种。竹木畅销全国各地。桐油、山苍籽油、土纸、棕片、竹笋、笋干、香菇、玉兰片、茯苓等畅销国内外。  

国土资源

  汝城县版图面积360.13万亩(折合2400.85平方公里)。其中实际面积359.69万亩,外县飞地0.44万亩。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1%。全县人平土地资源11.47亩,人平林地9.16亩。有耕地29.92万亩(其中水田26.35万亩,旱土3.57万亩),果园2.41万亩,林地279.62万亩。此外,在邻近县市的飞地有2600多处,面积约31.5万亩。

历史沿革

  “汝城”之名始于东晋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9年),分原晋宁县地置汝城县,隶属桂阳郡(《 宋书 ·地理志》)。  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南边境地,设汝邑。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年)置汝城县。  春秋、战国时期,汝城为楚南边境地。秦代属长沙郡,为郴县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南部置桂阳郡,汝城属桂阳郡郴县地。东汉顺帝永和元年(136),析郴县置汉宁县,汝城为桂阳郡汉宁县地。三国时,汉宁县改为阳安县,汝城为阳安县地。西晋初,阳安县改称晋宁县,汝城属晋宁县地。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始分晋宁县地置汝城县,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属桂阳郡,汝城县之名始见于史籍。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废汝城县置卢阳郡。陈文帝天嘉元年(560),置卢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废卢阳郡,卢阳县隶属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名义昌县,县城迁至城头寨附近,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属桂阳郡。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因避庄宗李存朂的祖父李国昌之讳,楚马氏奏准改义昌县为郴义县,县址依旧,属郴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改郴义县为桂阳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县治迁今址。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两乡置桂东县,自是桂阳、桂东各为一县。元、明仍为桂阳县,属郴州路。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举兵叛清,在衡州称帝,号周王,避讳“桂”字,曾一度将桂阳县改为义昌县。次年(1679)二月,吴三桂病死,兵败,复称桂阳县。  民国2年(1913),因撤州建道,把郴州、桂阳州撤销,两州各县统一划归衡阳道,原桂阳州改为桂阳县,为避免两县同名,本县复称为汝城县,属衡阳道。民国7年废道,汝城县直接归湖南省统辖;民国26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汝城县属郴县专区。1952年11月,属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年又属郴县专区。195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汝城、桂东两县合并为汝桂县,县人委驻汝城县城。1960年7月,郴县专区改名为郴州专区。1961年5月,撤销汝桂县,恢复汝城、桂东两县建制。至1988年,汝城一直属郴州地区。1994年郴州撤地建市,汝城隶属郴州市管辖。

风土人情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解放前,在畲旅中,大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同时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曾盛行过封律买卖包办婚妇,父母有包办子女婚姻的权力。虽然有行歌作媒的风俗,但最后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约束。旧时,畲族人民只准在本族盘、蓝、雷、钟四姓中通婚,原则上同姓不婚,因为姓氏少,居住分散,所以也允许同姓不同香炉(即同姓不同宗的)可以结婚,其中和五代以外平辈通婚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在过去,畲族不准与汉族通婚。若是那家和汉族缔结婚姻关系,就要遭到亲友和社会的仇视和孤立。解放后,民族政策得到落实,现已实行和汉族通婚。畲族男女婚姻虽然听从父母之命,但婚前的恋爱还是比较自由的,可以互相见面、约会、唱歌、定情。无情则无歌,情歌被称为“缘歌”(意即结姻缘的歌)。一般都是在祭祖活动中,或参加别人婚嫁的场合中,或在山上、河边、赶集等公共场合里,或男女双方在劳动中,或去亲戚家玩,通过对歌,互相熟悉,逐步建立感情,经过彼此了解,情投意合,订下终身之爱,然后就是回家告诉父母,托媒说亲,最后送礼定婚了。  在畲族人民中,至今还保留着古老而有趣的婚礼风俗。其仪式简单而古朴,特别是在整个婚娶过程中,以唱歌贯彻始终,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习俗。婚嫁迎娶那天,新郎领着“行郎”和担着酒菜、彩礼的 “赤郎”,到新娘家来“叫亲”。一到新娘家门口,新娘的姐妹和嫂子们拿着板凳和衫树刺,拦住他们,这叫“拦赤郎”。这时,媒人要放双响爆竹,拿出一双红包,才能让新郎进门。可是,女方又关起大门,唱起《拦门歌》,唱毕,男方的“行郎”唱起《开门歌》,女方才开门迎人正堂。这对,新郎不能入座,要站在右边,由女家长辈老人前来问好。然后一起向香火堂上作揖礼拜,再由煤人、行郎带着新郎,向长辈老人一一鞠躬敬礼后,到左边入座。  接着,“行郎”一边唱着《接亲歌》,一边将男方担来的礼品,一一清点给女方。然后女方主人送上茶和洗脚水,用对唱山歌形工,来接待男方喝茶、洗脚,这叫《脱草鞋》。喝茶、洗脚完毕,“赤郎”把已备好的一只“对盏鸡”呈放在香火桌上,以示祖宗过目。同时,唱起《对盏歌》,还要送给女方主人一只小红包,表示谢意,俗称“剪刀包”。上述礼仪完成后。“赤郎”就去女家灶头点火起厨。这对,女方要举行“考赤郎”活动。有的地方叫“借镬”。这时,女家将灶房内一物用具都藏起来了,灶头上空无一物。“赤朗”要唱着借镬语,向女家借用具,如借一付挑水桶,则唱“灶庭黄云载水一对”;借镬灶,则唱“四四方方一品墙”;借火钳,则唱“姊妹不分一对”;借盐,则唱“海上白糖……,要念唱四十多句的借镬语,才能把厨房灶间里使用的东西借全。客人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得有理,点头称赞;讲得不达理,还要重复唱念。如借不齐,由“赤郎”求情,主人方拿出借用。用具借完后,当“赤郎”去洗镬和点火时,姑娘们偷偷把糖撒在镬内,让"赤郎”洗不干净;又将柴火弄湿。让“赤郎”点不着火,尽情作弄“赤郎”,嬉耍为戏。  到了第二天天快亮时,“行郎”叫人连连打统,催促新娘上田。新娘开始梳妆,先洗过脸,由一个人替她梳妆,两个人提着灯照着。在整个梳妆过程中,包括脱下女儿装、穿上新娘服、梳头、包罗帕、插银花,歌手们都围着不断地唱。新娘做什么,歌手唱什么,以山歌来戏弄新娘。这里要介绍一下畲族新娘的头饰——凤冠。其冠呈尖角状,头冠外扎四条用数百颗白矾珠缀成的珠带,额前是一块形契牌,上缠三块小银牌,冠下披一条约一尺长、一寸宽如红绫带。凤冠左右插有各种小件头饰。如银一耳簪、银钗、耳挖、耳环、银牌、银项圈,银链等。其饰有“九连环”、“九子十三孙”等名称,含婚后发子旺孙之意。

经济概况

  2005年,在汝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汝城”为目标,按照“认真搞好保先教育,努力实现保先目标”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和安全生产监督力度,强化投资主体,不断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综合

  全县经济得到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85048万元,同比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656万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144602万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84790万元,增长9.5%. 全县产业结构暂趋合理,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19.5:50.7:29.8,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1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5.4个百分点。初步测算,2008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4454万元,同比下降2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758万元,下降5.5%,第二产业增加值57745万元,同比下降62.4%,第三产业增加值102951万元,增长4.3%。人均生产总值为6366元,同比下降31.3%。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41:25.73:45.86。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工作有待继续加强;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经济下滑风险犹存,结构不合理和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县域经济实力整体水平仍有待继续提高。  八件实事圆满完成。经省市两级考核验收,全县为民办八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19小项考核指标已全面或超额完成。其中: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危房改造、农村五保户供养等15小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占项目总数的78.95%,八件实事的顺利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改善。  经济环境不断优化。2005年,通过开展经济环境专项治理,推行政务公开,整治收费秩序,遏制了“三乱”歪风;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深入开展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推进依法治县,“四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深入开展“平安汝城”创建活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进一步改善了社会治安面貌。着力建立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加大对重大不稳隐患的化解力度,较好地防止了重大群体性事件上的发生。通过严打整治工作,社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通过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2005年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显粗放,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脆弱;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不长;农业的弱势地位依旧明显,农村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通等瓶颈制约有待进一步缓解;资源、环境、安全生产压力有所加强。

农业

  农业产业平稳发展。2005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519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农业产值45238万元,增长7.9%,林业产值9748万元,增长7.41%,牧业产值32442万元,增长3.74%,渔业产值731万元,增长1.7%。  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在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产量179500吨,比上年增长4.5%;油料3780吨,增长17.17%;棉花300吨,增长43.5%;水果35123吨,下降9.9%;果用瓜19512吨,下降8.9%。  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全年生猪出栏37.8万头,增长1.6%;家禽出笼102.8万羽,增长0.59%;肉类总产量27879吨,下降1.85%;禽蛋产量1648吨,水产品产量1020吨,与去年基本持平。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05年,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产值比为50.5:10.9:36.2:0.8:1.6。全年种植粮食播种面积46.92万亩,推广种植超级稻和优质稻29.6万亩,杂交制种1.21万亩,杂交玉米6万亩,商品瓜菜8.62万亩;新增小水果1.48万亩。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水利建设投入资金1417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922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000亩;投资2500万元,新建移动通讯基站29个;完成退耕还林1.2万亩,珠防林0.25万亩,迹地更新2.3万亩,引导民营造林8000余亩。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扶持发展市级规模农业龙头企业4家,全年实现总产值3740万元,带动基地总产值5899万元,分别增长48.12%、36.8%。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163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320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29个,生产开发项目136个,集体经济项目55个。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2005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403120万元,为历史之最;增加值127733万元,增长22.4 %,占全县GDP的44.8%,比上年提高1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7871万元,增长30.8%,实现利税28604万元,增长113.1%。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434.63%,比上年增加142.33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迅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产钨精矿7954吨,增长91.2%;钼精矿2320吨,增长211%;人造板92299立方米,增长170.7%;水泥8.29万吨,39.7%;成品钢材140800吨,增长70.6%;铁合金3120吨,增长148.2%;发电量75804万千瓦小时,增长55%。  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337053万元,增长109.8%;产品销售率为100.3%。

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887万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3523万元,增长27.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8.8%;国有投资2976万元,私营等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为132911万元,占97.8%;第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83646万元、52241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61.6%、38.4%;水、电、城市建设等基础产业投资继续保持旺盛活力,三星工业园、渔仔口电站、淇南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3805万元,增长17.2%;有资质等级证书的建筑企业达6家、房地产开发企业6家。

交通运输

  交通事业繁荣安全。2005年,投资规模扩大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交通运输业增长加速。全年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18551万元,增长7.8%。乡村公路建设得到加强,交通条件有较大改善,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标准货运周转量609968万吨公里,全县旅客周转量52313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604735万吨公里,均增长5%,全年完成通村公路建设21条98.6公里。全县公路里程达1633.7公里。  2005年,邮电通讯事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9362万元,增长24.2%。  县内贸易与外资外贸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2005年,全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激发了全县人民的消费预期,商贸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79万元,增长13.1%。其中,县级零售额21725万元,增长12.97%;县以下农村零售额16854元,增长13.25%。在行业分组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459万元,增长13.09%;餐饮和住宿业 5106万元,增长13.09%;其他行业6014万元,增长13.10%。  招商引资喜结硕果。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955万美元,增长13.02%,实际利用内资64211万元,增长42.69%;外贸出口548万美元,增长236.2%。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后劲明显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537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33万元,增长50.56%;上划中央两税7848万元,增长91%,上划“两个所得税”792万元,增长0.25%;地方税收收入5355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9.53%。全年财政支出23653万元,比上年增长48.57%,财政保障功能持续加强。  金融机构存贷款迅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77273万元,比上年增长20.29%。其中城乡储蓄存款129316万元,增长30.89%,人均储蓄存款3575元, 比上年增加818元,增长29.7%;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110334万元,比上年底增长8.3%,其中短期贷款42172万元,下降4.3%;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2451万元,比年初减少814万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各项保费收入共2492.3万元,下降10.3%。其中:财产险收入501万元,增长21.3%, 人寿险收入1991.3万元,下降15.9%。当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728.3万元,增长9.38%。  教育、科技、广播电视、卫生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校布局、鼓励民间投资兴办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工作效果明显。全县拥有普通中学28所,职业高中学校1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所,小学182所,幼儿园16所,共有在校高中生6131人、初中生20317人、职业中学生1136人、成人中专培训学生1008人、小学生21860人,在园幼儿数4546人(含农村学前班);各类专任教师2871人。中小学教育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全县小学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3%;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71%,初中教育完成率达98.32%。每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396.46人。高考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上线率达96.9%,高考录取人数为1147人,其中本科436人。  科技事业得到较大发展。2005年,全县科技工作突出科技发展与创新的主题特色,强化科技对县域经济促进与支撑作用,科技事业得到较好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年内县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348万元;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9人,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2项,培育新品种新产品10个,申请专利13项 ,取得省级以上先进科技成果4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全县拥有卫生机构29家,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90张,卫生技术人数792人(以上不含诊所),农村村级医疗网点284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272人;卫生宣传与疾病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卫生事业经费支出592万元,增长79.7%;疾病控制成效显著,计划免疫覆盖率为91.43%。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全县拥有有线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收转节目站145座,卫星地球接收站1座,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1.4万户,网络总长642.5公里,增长38.9%。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83.2%。县乡广播电视联网扩容工程进展顺利,新增进村入户网改10685户。  人口、就业、人民生活与环保  人口增长仍在有效控制范围内。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361769人,增长0.8%,其中男性人口191683人,女性人口170086人,男女性别比为112.69︰100;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6970人,农业人口324799人;全年出生人口3383人,死亡人口1269人;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7‰,计划生育率为95.56%。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总人口中,农村人口260980人,城镇人口100789人,城镇化水平达27.86%,提高2.45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平工资14730元,比上年增加2035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24元,增长15.88%;农民人均纯收入1967元,增加170元,增长9.46%。下岗职工生活费基本发放到位,人平2055元,确保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与社会的稳定。  农民生活消费有所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35元,比上年增长4.04%,恩格尔系数为53.25%;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优于农村,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05元,恩格尔系数为36.77%。  劳动就业稳中有升,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全社会从业人员21.7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80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61人,其中安置“4050”人员43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6663人。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内征收养老保险费3012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912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37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217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812人;社会救济渐趋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015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658人,社会救济13979人次。  环境治理取得较大成效。2005年,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达100%,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为95%,项目建设三同时执行合格率为95%,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但环保形势依然严峻。

行政区划

  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南岭山脉中段与罗霄山脉南端交接部,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美称。  Rucheng Xian  431026  424100  城关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汝城县辖8个镇、12个乡、3个民族乡。  城关镇  辖:城南、城内、城东、城北、城西5个居委会;新井1个村委会。  小垣镇  辖:后洞村、简水村、白云村、大塘村、冬茫村、大山村、走马7个村委会。  热水镇  辖:热水、邓家洞、长塘、大水山、桃金洞、鱼王、东江水、高滩、黄家洞、黄石、星火、横瑞12个村委会。  土桥镇  辖:佳富、土桥、龙谭桥、寨富、水口、宽量、西林、横迳、刘家岭、黄家、合兴、金山、黎明、足田、迳口、东坑、东槽、青龙、永安、上槽、坳口、周家、坳背23个村委会。  三星镇  辖:杉树园、梓槽、梓水、正水、旱塘、殿华、秀溪、岭头、胜利、南水、前山、见头冲、白泉、石塘、西黄、范龙、仙居、星村、付水、三星、城郭21个村委会。  暖水镇  辖:罗泉、双联、东村、巷头、曹家、北水、双溪、泉源、蒋步、白勾10个村委会。  大坪镇  辖:黄屋、东沤、上祝、联村、鲁塘、平湾、谭屋、毛家、城溪、李屋、新南、五桂、下祝、大坪、官路、欧村、山口、龙兴、堆上、溪头、乌泥洞20个村委会。  三江口镇  辖:三江口居委会;兰洞、塘田、上里、中心、明星、红光、下里、沙界、仙溪、大塘、九龙11个村委会。  城郊乡  辖:南门居委会;津江、予乐、锦堂、甲亨、云善、益道、东正、横巷8个村委会。  附城乡  辖:东溪、磨刀、上联、上泉、江头、东方、斗山、陈家、曾家、官桥、新堂、邓家、向东、道南、长安、联江、云内、朱家、廖家、下联20个村委会。  井坡乡  辖:塘坑、云先、龙虎、古塘、上袁、明星、平塘、朱家、浆湖、白玉堂、下青、兴曹、岭塘、大村、泉溪、阳星16个村委会。  文明乡  辖:青山、塘下、黄土、长远、大地、山田垅、长垅、宣溪、新东、快乐、山田铺、韩田、新田、上庄、长城、洞头、向阳、新旭、五一、沙洲、秀水、横江、竹下、中洞、楼江、良田、二都、浅堆、文市29个村委会。  盈洞瑶族乡  辖:盈洞、联丰、深山、新华、兰山、新取、狮形、坳下、姜阳、永联、新明11个村委会。  岭秀瑶族乡  辖:联和、香岭、塘茶、古桥、宝南、永利、东山、长洞、大兴、大源、蒲竹、三合12个村委会。  田庄乡  辖:文泉、乾甫、塘丰、蔡家、白泥坳、田庄、上塘、集裕、洪流、新联、新付11个村委会。  南洞乡  辖:育才、光明、淇南、淇岭、育林、大麻、山联、吕洞、西边山、东边山、高月11个村委会。  永丰乡  辖:先锋、北林、西塘、破石界、龙内、银坑、小坑、东沙、南楼、涧布、横坪、青草、山坑、山口洞14个村委会。  濠头乡  辖:五七、高源、濠头、排源、宽坑、下河、黄家土、红星、扶竹舟、埠头、社溪、庙前、宝沙、樟溪、上河、丰坑16个村委会。  益将乡  辖:桥头、益将、流溪、腊岭、远光、山田6个村委会。  集龙乡  辖:园凼、永南、集龙、联心、庾龙、刘村、联盟、潭集8个村委会。  马桥乡  辖:西腊、金宝、烟竹、扬家洞、霞留、焦坪、马桥、石泉、上流、大油头、梓洞、小塘、廊木13个村委会。  外沙乡  辖11个村委会:梅木村、高村村、外沙村、坳头村、冲头村、梓里村、珠目村、荷塘村、下洞村、潘溪村、长春村。  延寿瑶族乡  辖17个村委会:下扬村、留富村、留观村、郭家村、中坪村、九如村、桑坪村、松西村、官亨村、寿水村、新坡村、东寿村、铜城村、城江村、山眉村、温平村、坪坑村。
扩展阅读:
  • 1

    汝城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rc.gov.cn

  • 2

    汝城新闻网http://www.zghnrc.gov.cn/

  • 3

    百度汝城贴吧http://tieba.baidu.com/%C8%EA%B3%C7

  • 4

    汝城网 http://www.rucheng.cc

开放分类:
地区行政区划
 “汝城县”相关词条:
洞口县平江县宜章县临武县安仁县炎陵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北湖区苏仙区资兴永兴县隆回县洞口县 平江县 宜章县 临武县 安仁县 炎陵县 城步苗族自治县 北湖区 苏仙区 资兴 永兴县 隆回县 凤凰县 嘉禾县 桂东县 桂阳县 汝城大学生联络促进会 老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