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桌面怎么下:养生----畏寒怕冷人必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0:11:48

一、望 

  看形体:胖多痰湿,瘦则多虚

     “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所以形体很肥胖,基本可以判断是痰湿体质。胖人确实多数是痰湿体质,虽然有一些报道说,肥胖的人也有是阴虚体质的,但是就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来说,单纯性肥胖属于阴虚体质的非常少。因为阴虚体质和肥胖的发生机理是反着的,阴虚内热就消耗多,所谓有口福,怎么吃都不胖,“浸油缸都不肥”。我常开玩笑说,可能是细胞线粒体特勤奋吧!而肥胖的机理正好是反的。

  形体肥胖分两种:如果摸上去肌肉结实,行动灵活,体重并未达到肥胖标准,只是超重,这种人多数是平和、湿热、痰湿体质,气虚不明显。如果很慵懒,动作拖泥带水,走路拖拖沓沓,经常一屁股坐那儿,整个人显得沉重倦怠,这种人多数是痰湿间夹阳虚或气虚体质。

  形体消瘦,体重不达标,皮下脂肪又少,基本上是虚性体质。如果瘦而肌肉松软,脸黄,说话气若游丝,语声低怯,以气虚体质为主;如果精瘦结实,灵活,精力不错,通常是阴虚内热体质;如果形体干瘦,面色口唇发暗,皮肤干燥,舌质紫暗,多数是以瘀血体质为主。

  看神气:静多偏虚,钝则痰湿

  “无热不生烦”,体内但凡有热,不论实、虚,比如湿热、阴虚内热、阳虚上热下寒等,神就容易兴奋、躁动、波动。如果气虚、阳虚,神多数偏于安静、消沉,甚至抑郁。如果痰湿多,就会反应迟钝,思维动作缓慢。气郁、瘀血体质则看上去会比较郁闷、不开心、不开朗,也会有抑郁。

  有的人身体就像一个症状感觉放大器,稍有不适即周身痛苦,如临大敌,草木皆兵,全身上下一遍检查,结果往往问题并不大。这种患者通常敏感多疑,既容易心神不定、焦虑不安,又容易钻牛角尖、难以自拔,常见于女性虚性体质者。对于这种患者,医生的交流技巧特别重要,要令其安静一些、“迟钝”一些。

  有时医生面对病人,也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医生选择适当的语言语调,热烦的令其安静,消沉的令其提劲,郁闷的令其舒展,过度敏感的令其适当“迟钝”。这样患者会增加对医生的信任感,治疗的顺应性也会好许多。

  看面色:暗多瘀血,白则虚

  中国人是黄种人,正常面色应该是黄而有光泽,透出少许血色。当然,肤色有深浅,不论白皙还是黝黑,都应该有光泽。

  面色萎黄,即黄而没有光泽、血色,是血虚;皮肤黄而油腻,多为湿热;面色、口唇发暗,月经前或受寒、失眠时常出现黑眼圈,多是瘀血体质;面色白而缺乏血色、没有光泽,是阳虚。

  看舌象:红则多热,苔厚则湿

  舌象比较能够反映人体本质性的变化,尤其是舌体大小、舌质颜色。

  舌体胖大,又淡又嫩,质软的,说明是虚性体质,阳虚、气虚常见;舌体胖大,很红,是热性体质,一般食欲旺盛;感觉舌头明显胀大,舌尖红赤,吃东西时好像要咬着舌头似的,说明是吃多了热性东西或者吃得太多了,容易生口疮。

  舌体瘦小、色淡而萎软,是气血虚;舌体小,但是很红,舌苔也不多,是阴虚或者有内热;舌体颜色发紫发暗,或者有瘀斑瘀点,是瘀血。

  舌体边缘经常有牙齿痕,是气虚。

  舌苔经常很厚不退,不是湿热就是痰湿;如果没有舌苔,是阴虚。舌苔很厚腻时不要进补,少吃肉;舌苔发黄时,多喝水,多吃些清凉的水果;舌体变得很胖大似乎塞满口腔,要注意减少饭量,让肚子稍微有点饥饿感,少喝水少吃咸;舌头出现明显齿痕时,说明疲劳,身体需要休息了,可以适当进补。

  看眼睛:无神则虚,浑浊多湿

  目光炯炯有神,那就是偏于热性或者平和体质;目光无神,是虚性体质,气虚、血虚、阳虚都会出现。

  眼睛巩膜上面经常有脂肪沉淀,或者常年有很细小的血丝,看上去比较浑浊,多见于瘀血、痰湿和湿热体质。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上热下寒的阳虚体质,也会见到浑浊的眼睛。


二、闻——耳和鼻也是判断工具

  听声音:有无中气,最为重要

  声音轻浅,没有中气,是气虚;声音底气足,中气足,通常是痰湿或平和体质。

  闻味道:异味较大,非热即湿

  经常汗味、体味特别大,是痰湿或湿热。经常有口气,提示内热、有积滞。痰湿、湿热、阴虚内热、上热下寒的人容易出现口气。


三、问——最直接的判断方式

  问二便:尿黄多热,便烂脾虚

  经常小便很黄,说明体内多热;喝了水就要去厕所,夜尿又多,这是阳虚;每遇精神紧张则小便频数或经常因为要不要小便而心神不安,常见于气郁、气虚的女性。如果小便深黄发红、淋漓涩痛则要到医院及时检查治疗。

  长期大便量少干燥,可见于阴虚、气虚。大便经常烂而不成形,可见于气虚、阳虚、痰湿。如果经常大便干结或粘腻、味道臭,小便黄,这是典型的湿热体质。遇到精神紧张就会大便烂的是气郁体质。

  还有的人平素大便很好,但是稍微吃一点不干净、太油腻等食物,就很敏感,马上会拉肚子,这并不是坏事,不能说是脾胃虚弱,反而是一种非常好的自我保护,据我自己的观察,这种人虽然不是很强硕,但是往往身体素质还挺好。

  问情志:敏感多虚,压抑多郁

  凡事思虑过多者,多为气虚、血虚、气郁;容易伤感悲忧者,多为气虚、阳虚;七情难以舒展,内向压抑者多是气郁;容易惊恐不安者多是阳虚、气虚。

  问家族史:痰湿体质要小心

  妈妈或者爸爸是痰湿体质,中心性肥胖,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要小心,很可能你也是痰湿体质,要早早地扼制痰湿体质明显的偏颇。体质偏颇以后,会慢慢走父母这条路,得高血压、糖尿病的几率大大增加,所以要尽早预防。先天因素、家族因素对于体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是遗传,一方面可能是家族内部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和养育后代的经验造成的。

  问寒热:阳虚外寒,阴虚内热

  畏寒怕冷、耐夏不耐冬、常年手脚发凉,尤其到了冬季手冷过肘和足冷过膝、睡不热被窝、身患每遇寒冷则发作或加剧的慢性病者,基本可以判断是阳虚体质。

  怕热、耐冬不耐夏、四肢温暖,尤其到了夏季手心脚心发热,喜欢吹空调喝冷饮者,是热性体质。

  还有的人尤其是女性,冬天怕冷,夏天怕热,不耐寒热,一冷就穿很多,一热就喝冷饮吹空调,对气候的适应性很差。据我的观察,这种人似乎情绪不稳定波动大的居多,常见气郁体质、气虚体质。

  素体血虚的女性也会见畏寒怕冷、手脚冰凉,但是通常都伴有头晕、心悸、多梦、面色萎黄、月经量少色淡的血虚表现。

  问汗液:汗出重要,过汗则虚

  汗是水谷精微在阳气的蒸腾下气化生成的。正常汗出是耗能散热的过程,对于调节体温、能量代谢很重要。少汗或无汗,能量代谢就会缓慢不畅通,闷在里面,内生痰湿、郁热、湿热。汗出太多,比如白天不活动汗出(自汗)、晚上入睡后汗出(盗汗)都不正常,见于气虚、阴虚体质。

  汗少或无汗,又能吃的人,肥胖往往在所难免;而自汗或盗汗,又胃口差、饭量小的人,消瘦、失眠、健忘、心慌就会出现。

  有的人很容易出汗,吃饭、喝茶、运动、天稍热会出汗明显,不喜欢空调,可见于平和体质、偏于气虚体质者,这种人往往身体素质不错,情绪也较为稳定平和,也不容易发胖,因为能量代谢有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汗出畅通,内热容易发散出去。

  运动、热食、热饮、天热时,比别人明显汗少者,通常见于气郁、湿热、痰湿体质,少汗无汗会令人容易发胖、肿胀、闭经、烦躁易怒、生痤疮等。因为能量消耗少、水液代谢不畅、内热散不出去。

  问经带:经宜规律,带忌多黄

  经常性的月经量偏少、经期延后、色暗、痛经者一般多见于瘀血、气郁体质;经常性月经量多、经期提前、色鲜红则以热性体质居多;月经颜色淡红,多是血虚、气虚体质。

  白带长期偏多,色白,伴有容易疲倦者,多是痰湿、气虚、阳虚体质;而带下色黄,阴痒者,多是湿热。


四、切——了解脉象的基本知识

  如果对中医感兴趣,大家可以学一学脉象的基本知识,对判断自己的体质很有帮助。医学要从医生的手中解放出来,走向大众。

  脉象有力,节奏整齐,说明身体状况好,最起码反映心肺功能好;如果半天还摸不到脉,好不容易摸出来了,很细,若有若无,那就是虚性体质;如果脉象细,胃口又好,就很容易发胖。

  脉象似一根直直的琴弦,叫弦脉,也叫肝脉,意味着肝脏功能不调。要注意呵护好肝脏,否则容易形成或者加重瘀血体质和气郁体质。

  在平静状态下,脉象比较快,是有热(实热或虚热);脉象明显慢,是阳虚。

  养生不是养老,养生贯穿生命全过程,越早越好。养生是对生命的保养,而非对疾病的治疗。养神修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简单顺势,保护环境,是养生的四大基础,如果没有这几个基础,养生无从谈起。


阳虚体质养生
一、阳虚体质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
  阳虚体质的人怕冷,尤其是背部和腹部特别怕冷,一到冬天就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很多年轻女性也常见手脚发凉,不过如果仅仅是手指、脚趾发凉或发凉不超过腕踝关节以上,不一定就是阳虚,与血虚、气虚、气郁、肌肉松弛无力有关。
  阳虚体质者常见头发稀疏不茂密、黑眼圈、口唇发暗。毛发虽然长在头部,但是营养根基、生长动力则来源于肾,所以“肾其华在发”。肾藏精、精生血,血养发,因此,通常精血大亏的人,比如手术外伤大失血、慢性失血、严重贫血、殚精竭虑的人,会脱发。毛发生长的动力在于肾阳,因此自幼毛发就稀疏黄软的,常见于阳虚、血虚体质。为什么会常见黑眼圈或者口唇色晦暗呢?从中医讲,肾阳虚通常拖累脾胃阳气而导致脾肾阳虚,就是脾肾两脏阳气不足,而眼圈、口唇都会反应脾脏的问题。
  阳虚体质常见舌体胖大娇嫩,脉象沉细。舌头看上去很嫩,就像婴儿的舌一样;脉象很沉细,一开始摸的时候,好像都摸不到脉,再往下深摸,才发现脉藏在里面,很弱很弱,这是因为阳气鼓动力不够。
  我要特别提出特殊而常见的阳虚体质表现形式:上热下寒。这是由于下焦阳气明显虚弱,根基不牢,虚阳上浮,漂到头面五官了,形成肚脐以下阳虚阴盛,如尿多、夜尿、便烂、腰腿冷痛、白带清稀;头面五官则常见牙痛、口臭、面红油腻、痤疮、烦躁失眠等热象。应该说下寒是真,上热是假。所以在此提醒各位,有热上火,不一定要吃清热解毒败火的药物。
  因为阳气不足,所以性格比较沉静,情绪会消沉,因此气虚和阳虚的人,容易有抑郁的倾向。
三、易感肥胖、痹证、骨质疏松等
  阳虚体质的人,如果脉象沉细,但是食欲很好,要注意,这种情况很容易发胖。头发容易脱落,形成毛发早秃。素体阳虚的人,睡眠轻,容易惊醒。睡眠不好可能是阳虚体质常见肥胖和黑眼圈的原因。
  阳气虚的人,到了更年期、老年的时候,非常容易患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的很多中成药,都是补肾阳的。
  慢性结肠炎与阳虚体质也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阳虚的人,容易患痹证。痹证就是指遭受风寒湿邪侵袭,血脉痹阻不通,引起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得类风湿关节炎的女性,体质主要是气虚、阳虚。所以治疗类风湿的时候,不能只对疾病本身进行治疗,一定要调整病人的体质,补阳、补气。
  阳虚的人,容易水肿。因为阳虚,水不能被阳气蒸腾向上弥散,而是往低处流了,于是停滞于局部,形成水肿,尤其是下肢踝关节上下。
  有些阳虚的人性功能低下,缺乏性欲。女性性冷淡,男性常见阳痿、早泄、滑精。
  阳虚体质的人痤疮一般较为严重,这是上热下寒。上热是假,下寒是真。阳虚体质的上热下寒如果喉咙痛、睡不好觉、有点烦、有痤疮或者口臭,不能随便吃清热解毒或泻热通便药。中医有个术语叫“虚阳上浮”,就是下边阳气太虚,藏不住,漂浮上来了。如果痤疮炎症反复发作,比较顽固,要注意往往是有下寒,这个时候要暖下边,然后局部再稍微一处理,痤疮就会减轻很多,甚至不发了。这不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而是从临床的实际治疗中总结出来的。
  气血津液在阳气激发鼓舞下,上升至头面五官,这叫“清阳上升”。头面五官得到营养,显得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如果阳虚而清阳不能上升,就可能出现低血压、耳鸣、色斑。
  阳虚的人还容易患以受寒遇冷则发作加重为特征的各种痛证,如胸痹(类似于冠心病)、腹痛(慢性胃肠炎)、关节痛、头痛等。阳虚、气郁、瘀血体质都容易患痛证,但是各有特征,比如气郁体质的疼痛多和情绪有关,以胀痛为主;瘀血体质的疼痛和受寒遇冷、七情不和都有关系,但是以固定不移的刺痛为主。
  阳虚体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常见以下间夹体质出现:阳虚兼瘀血、阳虚兼痰湿。这个好理解,阳虚,热量动力不足,血脉不畅通,久之瘀血渐生;水液缺乏蒸腾气化,河流不畅,久之痰湿渐生。
四、阳虚体质养生原则:不伤不损阳气
  阳虚体质的养生原则是什么呢?不伤阳气,温化水湿,畅通气血。当阳虚体质没有出现明显偏颇时,做到不伤不损阳气就是了。
  饮食养生:忌食生冷,多吃温热
  第一,少吃或不吃生冷、冰冻之品。
  寒性明显的食品对阳虚体质的影响较大。饮品方面有冰镇饮料、冰镇果汁和新鲜椰子汁;新鲜水果和蔬菜方面有柑橘、柚子、香蕉、西瓜、甜瓜、火龙果、马蹄、梨子、柿子、枇杷、甘蔗、苦瓜、黄瓜、丝瓜、芹菜、竹笋;其他还有绿豆、绿茶、海带、紫菜、田螺、螃蟹等。如果嘴馋很想吃上述食物,一要量少;二是可以配温热食物;三是蔬菜尽量不要凉拌生吃,最好在开水中淖一淖或者炖、蒸、煮。我有一个阳虚体质的朋友,很喜欢吃甘蔗,但是一吃就不舒服,她想了一个办法,将甘蔗切成一小段一小段蒸热再吃,别有一番味道,还不伤阳气。
  阳虚的人少喝西瓜汁、苦瓜汁、黄瓜汁、雪梨汁等,这些果蔬都性凉,如果再冰镇一下,就凉上加凉,更伤阳气。大约20年前,有一次,朋友请我吃饭,由于天气很热,口又干又苦,我就要了一杯生榨苦瓜汁,亲眼看着服务员把一个又大又肥的苦瓜榨成一杯碧绿的汁,还随手放了几块冰。我喝了之后,当天晚上腹部发凉、疼痛难忍、腹泻,第二天早上舌苔白厚腻,口淡口寡,不想吃东西,比平时怕冷,也不大想吹空调了,显然是过食寒凉,大伤脾胃阳气了,这次经历让我印象很深刻。如果到夏天的时候想吃苦瓜,就要想办法去掉它的寒气。比如用煲的方法,把苦瓜和新鲜瘦猪肉一起,煲得很烂很烂,非常好吃,既有肉香又略带清苦,还不伤阳气。有人喜欢吃凉拌苦瓜,可以先在开水中淖一淖,再多加一些姜丝或蒜汁,姜、蒜属热性,可以缓解苦瓜的寒凉之性。
  有很多女性每天吃很多水果,因为想美容。吃水果对皮肤确实有好处,但是要看你是什么体质。比如阳虚、气虚、痰湿的人,吃太多水果,会影响脾胃功能,不仅对皮肤没好处,反而会伤脾胃。

第二,减少食盐的摄入。阳虚体质多盐饮食很容易引起肥胖、肿胀、小便不利、高血压。

  第三,阳虚体质的人可多食温热之性的食物。

  果品类有荔枝、榴莲、樱桃以及龙眼肉、板栗、大枣、核桃、腰果、松子等。干果中最典型的就是核桃,可以温肾阳,最适合腰膝酸软、夜尿多的人。

  蔬菜类包含生姜、韭菜、辣椒、南瓜、胡萝卜、山药、黄豆芽等,山药以河南出的铁棍山药最好。阳虚、气虚体质者秋冬季经常喝些山药板栗红枣糯米粥,不仅暖身暖胃,还能补阳气。

  肉食类有羊肉、牛肉、狗肉、鹿肉、鸡肉等。羊肉性温顺、柔和,补阳、补气又补血。在煲羊肉汤的时候,里边可以放一些当归、白芍,吃起来又补阳气又补血。一到冬天就手脚冷麻的人,可以喝当归生姜羊肉汤,这是东汉张仲景的食疗方子。狗肉性烈、刚燥,阳虚的人,如果吃太多狗肉,虽然能补充阳气,但是也会把虚火补出来。所以狗肉只能适当吃一些,不能多吃。那怎么去缓解狗肉的刚燥呢?吃了狗肉火锅,可以配一点点凉茶、小米粥、白米油(也叫米乳)或者冰糖炖银耳。

  水产类有虾、黄鳝、海参、鲍鱼、淡菜等。有两道很好吃的菜——韭菜炒虾仁和韭菜炒核桃,可以改善阳虚体质,尤其适合男性。

  调料类有麦芽糖、红茶、花椒、姜、茴香、桂皮等。冬季用花椒、生姜、茴香、桂皮等炖肉食较好。

  第四,可以适当调整烹调方式。

  在体质出现较为明显的寒热虚实偏颇时,最好选择焖、蒸、炖、煮的烹调方法。首先,这些方法能够保证食物的天然冲和之味,也就是鲜味。“食在广州”,粤菜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追求食物的天然冲和之鲜味,就是 “原汁原味”。所以广州人说汤、菜好吃,一般不说“香”,而说“鲜”。其次,这些烹调方式能够平抑食物的寒热之性。

  因此,阳虚体质者吃寒性食物或者热性体质者吃热性食物时,应选择焖、蒸、炖、煮的方法,以减寒热之性。

  精神养生:保持安静,避免消沉

  阳虚体质者以安静、沉静、内敛较为常见,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可强行令其兴奋、亢奋、张扬,选择适合安静、沉静、内敛性格的工作会比较好。

  但是,如果安静、沉静、内敛过度就很容易陷入抑郁、忧愁、悲伤中难以自拔。阳虚体质者在遇到情感困扰、环境变化、久坐不动、阴霾天气、秋冬寒冷时很容易抑郁、忧愁、悲伤,严重影响生命感受、生存质量。如何避免呢?一是增加户外运动,当心神遇到困扰时,宜用形体的活动缓解,运动能令人单纯、向上而忘掉一切不快;二是多见阳光,适当增加室内的光照,让周围环境明亮起来;三是听轻快、活泼、兴奋的音乐。

  阳虚体质的人容易受惊吓,睡眠轻,敏感,容易兴奋但会很快消沉,心神不稳定等。这是因为元阳不固,虚阳上扰,致使心神根基不牢。对此,一宜锻炼腹式呼吸,使气沉丹田,令阳气下潜,气息深沉缓慢很利于稳定心神;二宜多做一些静神而动形的太极拳、五禽戏、气功等;三宜学些修身养性的传统文化,去除不必要的情绪敏感波动,增加保护心灵的钝感。

药物养生:平和补阳,防止燥热

  阳气虚较明显,但又没有达到明确疾病的时候,可以吃一些较安全的中药来做保健。比如鹿茸、补骨脂、益智仁、桑寄生、杜仲、菟丝子、肉桂、熟地、人参、黄芪等。如果是阳气虚腰痛和夜尿多为主,用桑寄生、杜仲加瘦猪肉和核桃煮汤吃,又美味又改善体质,还能够治病。

  中成药有什么?有参茸丸、金匮肾气丸、龟鹿二仙膏、右归丸、壮腰健肾丸、壮骨关节丸等非处方成药(非处方药简称OTC,购买时不需要医生处方)。用于改善体质时可以减量服用。体质明显偏颇时,可以连续吃几天。


气虚易疲劳易感冒---喝黄芪水

 

黄芪体质--面黄缺乏光泽。肌肉松软,腹壁软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平时易出汗,畏风,遇风冷易过敏,鼻塞,咳喘,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凡有以上症状者多属“气虚”,可用黄芪泡水喝。不过一定要刚烧开的开水,才可以泡出药味,但最多也只能析出十分之三四的药效而以,有点浪费药才,建议煎煮效果更佳。

  清朝绣宫内称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玉屏风散”主药就是黄芪,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不适用者:脉细数、舌质红,肾阴虚者,不宜服用。

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的表现: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

湿热的表现:有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

热毒炽盛的表现:有各种化脓性感染,如痤疮感染、咽部感染、腹膜炎等,表现为满面通红、咽红、咽干、咽痛、口苦口干、唇舌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2、每天用黄芪30克,水煎服。或水煎好后代茶饮。加枸杞15克,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3、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4、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配上当归更是补气补血。

冬季御寒暖胃食谱--芋艿麦片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