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格鲁斯:佛教的宇宙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7:57:25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其内容包含时间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空间上的四维上下;蕴涵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无穷无际。十七世纪左右,伽利略开启天文探索的科学之路,人们才慢慢发现,地球仅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而由无数个像太阳一样的恒星所组成的银河系,不计其数地分散在整个宇宙之中。宇宙规模的庞大、结构的复杂,非常人所能想像,令人叹为观止。早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对于广大的时间与空间已经有精深的见解,佛经中处处可见佛陀叙说宇宙世界的组成。关于宇宙的问题,佛陀于不同时地作过说明,由于内容深广,后世佛弟子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使得佛教的宇宙论内容广阔,学派林立。佛教对宇宙的说明是多方面的,从宇宙的系统形状来说,有世间论;从成立要素来分析,有万法论;从宇宙的转动研究,有因果论;从现象来谈,有缘起论;从实相说,有本体论。由以上诸说可知佛教对宇宙的观察与了解,已超越现代科学家,这些立论实为人类欲探讨宇宙奥秘的宝贵指引。

大千世界的组成——佛教的“世界”一词含有“天地万物”、“宇宙”之意,《楞严经》卷四云:“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由此可知,佛教的“世界”,包含时间和空间。佛教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小“世界”所构成,《起世经》中记载:首先由众生业缘的风颳起,在虚空中形成盘状的大气层,称为“风轮”。接着在大气层上空中心,由风所集,逐渐成云,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层;此水由于业力的缘故,不往外溢,周围并有风轮为墙,维持住水层,此称“水轮”。由于众生的业风,水轮之内逐渐形成硬石,称为“金轮”;金轮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谓的大地。“须弥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围有九山、八海环绕,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诃(东胜神洲)、拘罗洲(北拘罗洲)、阎浮提(南赡部洲)、瞿陀尼(西牛贺洲)。阎浮提就是我们生长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称为“须弥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根据《起世经.阎浮洲品》描述:一千个世界集合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合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为一个“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一佛的化境,约当为一个银河系。在宇宙中存在着数不尽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经称为“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世界”,可见宇宙的浩瀚广大。由上可知,佛经的宇宙观与现代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现代科学家甚至还未能到达佛经宇宙观的无尽境界。科学家说银河系之上是星云团,这个星云团有一百万亿银河系,无怪乎佛教讲到世界都是说无量无边;讲到众生,就是无数无尽、不可说、不可说。

有情世间——宇宙世界在佛教可大分为专指山河大地的“器世间”和有情生命所构成的“有情世间”。以须弥世界而言,有情众生所存在的处所,有所谓“三界”之说,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具有婬欲、情欲、色欲、食欲等,其众生种类又可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等六类,称为“六道”。一般而言,地狱居于须弥世界的底层,然后渐次提升,住着饿鬼、畜生、人、阿修罗等;从须弥山的山腰处开始,住着四大天王,山顶是“忉利天”(三十三天);依序上升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等欲界二十八天所在之处。欲界的上面是色界,此处的众生已远离婬欲和食欲,由化生而有,一切色身、宫殿、用具皆庄严曼妙。色界众生因习“定”而生,依序分为四禅天、梵天、五那含天、无想天。再往上是无色界,因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已无身体、宫殿、国土,是纯粹的精神世界,共有四天,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三界为六道众生所居,其众生特色与居处虽有优劣,却免不了生死的轮回,故属迷界;《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佛教圣者的境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则超出三界之外。六道众生因善恶业缘而在三界中轮回不已,如果能趋向圣道,则可往生佛国净土,不受生死之苦,乃至成佛做祖,与宇宙实相相融不二。

世界的成住坏空——佛教讲无常,是因为洞悉宇宙万物乃至有情生命不断经过成、住、坏、空四劫,无时无刻都在变异之中,生灭循环不已。每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总合为八十中劫,称为一大劫。成劫:为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的时期。即由有情的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的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住劫:为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的时期。此一时期,每一中劫含括增劫和减劫;人寿由八万四千岁,每经百年减少一岁,渐次递减至人寿十岁,称为“减劫”;人寿由十岁,每百年增加一岁,渐次递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合一增劫减劫约当一千六百万年,二十中劫合计为三亿二千万年。每逢减劫时,便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坏劫:此一时期的世界经由火、水、风三灾而毁坏。首先是有情生命的灭绝,称为趣坏、有情坏;其后,世界出现七个日轮,起大火灾,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间烧坏;次起水灾,水淹至二禅天;最后是风灾,坏灭三禅天,称为界坏、外器坏。唯四禅天不为三大灾所坏,就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经过八万大劫,仍归坏灭。空劫: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的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的空虚中。待世界又成,又是一个成住坏空的大劫。宇宙就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覆生灭,每一周期大约要十二亿八千万年。要之,佛教对世界的成、住、坏、空有详尽的说明,实非目前科技所能证知的。

十方佛土——吾人所在的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佛土,三恶五趣杂居,众生于其中堪能忍受,故娑婆有堪忍的意思。佛陀曾显现与娑婆秽土迥异,清净光明的内证境界,也不断提到他方佛土的清净庄严,鼓励人们发愿往生他方世界。凡此,皆证明佛教对宇宙时空的了知超越现代科学的研究。《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彼国黄金铺地,七宝楼阁,无三恶道,皆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大家耳熟能详的《药师经》说,东方药师如来的琉璃世界,民生物质丰富,一切随心所欲,人民善良敦厚,充分说明他方世界的存在。佛教介绍清净安乐的佛国净土,目的是希望让娑婆世界苦难的众生发坚固愿,或施善修行往生,或生信心勇于度众。因为国土世间乃有情众生业缘所招感的依报,唯有身口意的清净行善,才能改善器世间的环境。因此,佛教的宗旨是在令有情发心立愿,建构即心即佛的“唯心净土”,转娑婆秽土而成人间净土。综而观之,佛教讲说的佛国净土,在时间上是“竖穷三际”,在空间上则“横遍十方”,非科学所能测度。

色空不二的宇宙观——佛教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如同圆环,没有起点与终点,因此无所谓宇宙的起源与创造之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宇宙的真理——缘起,即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万事万物莫不是在因缘和合之下产生、消长乃至灭亡,而宇宙运转的法则,佛教提出六因、四缘、五果的因果论以为阐述。至于宇宙的缘起,佛教小乘诸宗派主张“业感缘起”,说明有情众生所行善恶事将招感现世或来世相应的果报,其中又有正报和依报之分。正报是指众生本身的美丑、智愚,依报则是外在环境的差别。因此,宇宙世间的形成与转变,有情与无情有相当密切的相互关系。法相宗的唯识说,进一步提出“赖耶缘起”,主张万法皆由业感受报的主体阿赖耶识所变现。由于阿赖耶识含藏各种种子,遇缘起现行,现行又回薰种子,受薰的种子遇缘又起现行,如此周而复始。因此,宇宙万象不过是阿赖耶识所变现。主张“真如缘起”者,则依据《楞伽经》、《密严经》所载,叙说有情如来藏中的自性清净心,才是万法生起的根源,由于真心被杂染蒙蔽,产生阿赖耶识,而使众生生生世世轮回不已。由是,佛教对宇宙的诠释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说,每一个有情众生,依着自己迷悟的深浅,而能显现出不同的世界。华严宗主张宇宙中的任何一法可成一切法,另一方面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种万事万物互为缘起而成一体的论说,即法界缘起。法界缘起的宇宙观强调唯心所起的法界互为缘起,乃依据华藏世界从整个宇宙的成立状况来叙说万事万物的形成原理。

以上各种宇宙缘起之说都离不开有情心识的造作,只要觉悟此心即佛,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会和我们一起成佛,造就出清净的佛国净土。从缘起论,我们对宇宙的现象有了全盘的概念,然而宇宙的森罗万象,其本体究竟如何?关于这个问题,佛弟子曾作过深入的研究,从早期的“三世实有,法体恒存”到大乘初期的“缘起性空”产生空有之争,而渐渐汇归两家成“真空妙有”,发展至“即空、即假、即中”的色空相融说,亦即现象不离本体,本体即是现象。因此,吾人不必向心外去探讨世界,要向心内追求,把宇宙纳于胸中,对宇宙万物便可以了然,因为法界只在当下一念。一念证悟本体,宇宙万象无不豁朗分明。自古以来,人类就不断地探讨宇宙的奥秘。在科学不发达的上古时代,人们不知道来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风等各种变化究竟是从何而来,以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世界各民族都发展出他们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亚的阿拉、欧洲的上帝,多神教更赋予自然界神格,如日神、月神、水神、风神等。佛教认为宇宙乃缘起,一切事物皆在因缘和合下产生。因缘际会时,一切现象的生起,是那么真实确切;因缘变化时,昔日情景随之灰飞烟灭。宇宙世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没有恒常不变的存在,所以佛教说“无我”、“空”、“真如”、“妙有”,不论说空说有,不外希望人类能从缘起中道的真理,印证宇宙实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心能生万法,因此,唯有从修心出发,才能证知宇宙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