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是怎么产生的图片:清代佛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5:15:31

 清代佛教


  清代佛教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共二百六十八年间清
朝一代的佛教。清朝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完全是继承明代的。首先在管理方面仿
照明代僧官制度,在京设立僧录司,所有僧官都经礼部考选,吏部委任。各州府
县僧官,则由各省布政司遴选,报送礼部受职。所有僧官的职别名称,都和明代
无异(康熙《大清会典》卷七十一)。

  清初对于寺庙僧尼悉有限制。顺治二年(1645)禁止京城内外擅造寺庙佛像,
造寺须经过礼部允许。已有寺庙佛像亦不许私自拆毁。也不许私度僧尼。对于僧
道,一律官给度牒。康熙四年(1665)以来,对于私立庵院及私度僧尼都有法律
规定。但自乾隆四年(1739)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私度僧尼人数也有增加,
一时难于查补给牒,因之从乾隆十九年(1754)起,通令取消官给度牒制度。此
项政令一直延续到清末。

  清初寺庙僧尼数字,据康熙六年(1667)礼部统计:各省官建大寺六千零七
十三处,小寺六千四百零九处;私建大寺八千四百五十八处,小寺五万八千六百
八十二处。僧众十一万零二百九十二人,尼众八千六百十五人。寺庙共七万九千
六百二十二处,僧尼合计十一万八千九百零七人(《大清会典》卷十五、“礼部
方伎”)。但自乾隆元年(1736 )至四年(1739)止,共颁发过各省度牒部照三
十四万零一百一十二纸,并令师徒相传,不必再发。其后私度的人渐多,乾隆十
九年(1754)便通令废止给牒。至清末时,全国僧尼约有八十万人(太虚《整理
僧伽制度论》)。

  清朝统治者最初接触到的佛教,是中国西藏地区所传的喇嘛教。当十七世纪
初起,已有喇嘛到关外传教,曾受到清太祖的礼遇。太宗时(1627—1643),盛
京(今沈阳)方面已开始和当时西藏的达赖喇嘛第五世(1617—1682 )建立关系。
世祖顺治九年(1652)达赖第五世应请入京,受清朝册封。世祖又好参禅,先召
京师海会寺憨璞性聪(1610—1666)说法。又召浙江玉林通琇(1614—1675 )、
木陈道忞(1596—1674)等入京说法。通琇弟子茚溪行森和道忞 的弟子旅庵本月、
山晓本晰相随入??,也各助传教。通琇后又入京,世祖命选僧一千五百人从他
受戒,尊为玉林国师,以表示他对汉地佛教的推崇(《普济玉林国师语录年谱》
卷下)。其次圣祖出巡南北,常住名山巨刹,赋诗题字,撰制碑文,对佛教也表
示接近。世宗常与禅僧往来,自号圆明居士,辑古德参禅语要,成《御选语录》
十九卷,以禅门宗匠自居。又从章嘉国师参学。清朝对于西藏地区的政教事务非
常重视,于雍正六年(1728)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政务。乾隆五十八年(1793)
制定章程二十九条(即《钦定章程》),确定了西藏地区政教合一的制度。所有
西藏地区寺庙和喇嘛都受清朝理蕃院管理。

  清代的译经,主要是国内各族文字的互译。雍正初年北京黄寺土观呼图克图
第一世奉命将藏文藏经甘珠尔部分译为蒙文。又乾隆六年到十四年(1741—1749
)译成蒙文丹珠尔全部。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五年(1773 —1790 )又译藏文大
藏为满文。乾隆七年(1742)工布查布在北京依藏文佛典译成汉文的有:《造像
量度经》、《造像量度经解》、附撰《造像量度经引》及《续补》各一卷;《弥
勒菩萨发愿王偈》、《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各一卷;稍后阿旺札什继译
《修药师仪轨布坛法》、《白救度佛母赞》各一卷;嘎卜楚萨木丹达尔吉译《极
乐愿文》一卷、萨穆丹达尔吉译《释迦佛赞》一卷。

  清代的刻经事业,在顺治、康熙(1644 —1722)年间,民间各地所刻的僧传、
语录等都集中于嘉兴楞严寺,当时发行的有《续藏经》九十函,二百三十七部,
《又续藏经》四十三函,一百八十九部(见1920年北京刻《嘉兴藏》目录),都
是清初所刻而附于明版《嘉兴藏》的典籍。此外,如福州鼓山清初所刻的有《华
严经》、《华严疏论纂要》、《憨山梦游集》等(《福州鼓山庋藏经目录》)。
清代官版藏经之刊行,始于世宗时代。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特开藏经馆,
延请博通教义的僧人于北京贤良寺校阅编稿。正式开刊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
二月,至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完成,前后历时四年,称为《龙藏》。内容系
据明刻《北藏》本而增入经论义疏及禅宗语录等,凡七百二十四函,一千六百七
十部,七千二百四十卷;嗣于乾隆中,撤去其中五种七十三卷。总理藏经事务者
为和硕庄亲王允禄,参加监造、校阅人员共七十余人(《大清三藏圣教目录》)。
版本形式为梵夹本,国内名山大刹多请置,并建藏经楼贮藏。全部经版,现保存
于北京柏林寺。康熙二十二年(1683)命刊藏文藏经甘珠尔(乾隆初略有修补)。
雍正二年(1724)又刊丹珠尔,即今之北京版《西藏大藏经》。乾隆中又刊《蒙
文大藏经》。后又续成《满文藏经》。全藏共一百零八函,六百九十九部,二千
四百六十六卷。经版于1900年毁于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之手。

  清代从道光以后,国势衰落,佛教也不振。佛徒多致力于经典的校刻与流通,
有助于佛教的传播。先是郑学川(1826—1880 )于同治五年(1866)在扬州成立
江北刻经处,他自己即在这一年出家,法号妙空。以后他又创立苏州、常熟、杭
州、如皋四个刻经处,前后十五年间,所刊佛经近三千卷。杨文会(1837—1911)
字仁山,初时对郑学川在扬州的刻经事业,极力护持,并募财相助。后在南京自
创金陵刻经处,从事校刊佛典。光绪四年(1878)他随曾纪泽到过英法,于伦敦
认识日僧南条文雄(1849 —1927),知道中国唐宋间散佚的佛典章疏,尚多保存
于日本。归国以后,即托南条在日本搜购古逸经论撰述二百余种。前后刻成经典
三千余卷,并图像多种。到了清末宣统元年(1909),金山宗仰(1865 —1921)
得罗迦陵之助,与黎端甫、汪德渊等在上海依日本弘教书院《缩刷大藏经》加以
校印,全藏共四十函,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四百十六卷,由频伽精舍刊行,号
《频伽大藏经》。

  清代佛教宗派,继承着明末的遗绪,仍以禅宗为最盛,净土次之,天台、华
严,律宗、法相等又次之。

  清初禅宗,有临济的天童、磬山二系和曹洞的寿昌、云门二系相对峙。天童
密云一系,以汉月法藏(1537—1635 )、费隐通容(1593 —1661 )、木陈道忞
(1596 —1674)、破山海明(1597 —1665)四支为最蕃衍。法藏开法三峰(江
苏常熟),门徒最盛,后继者有杭州灵隐具德弘礼(1600—1667)、苏州灵岩继
起弘储等。弘礼门下,出有晦山戒显、硕揆原志等,各传禅道于吴楚。弘储历主
浙江大刹,广受缁素皈依。他的门下金赋原直住南岳和德山(湖南常德),楚奕
原豫住潭州云盖山,灵岩之道,遂大行于湖南。通容历主福严(浙江石门)、黄
檗(福建福清)诸大刹,他的法系传入福建,门下出有隐元隆琦和亘信行弥。隐
元(1592—1673 )晚年应请东渡日本,成为日本黄檗宗的开祖。亘信(1603 —
1659)历主雪峰和南山,大扇宗风于闽南。其徒如幻超弘(1605 —1678)住泉
州小雪峰,被称为一方宗匠。道(忞)继密云主持天童,应召入京说法,受清世祖
礼遇。海明门下出有丈雪通醉,其法系盛行于四川、贵州,至今传承不绝。磬山
天隐门下一系,出有箬庵通问与玉林通琇等。通问开法杭州理安寺,后主镇江金
山,成为清初以后禅宗最盛一系。通琇自武康报恩寺应请入京传戒后,名重朝野。
晚年开法浙江西天目山,所居号禅源寺,一时称为法窟。

  寿昌(在江西新城今黎川县)、云门(在浙江绍兴)二寺,在明末并称为曹
洞中兴道场。入清以后,寿昌慧经的法嗣无异元来、永觉元贤、晦台元镜等,各
振一方。元来住江西博山,其道大行。门下出宗宝道独、栖壑道丘、星朗道雄等,
分传曹洞禅法于岭南和江北。道独门下出剩人函可(1611—1659 )、与天然函昰
(1608 —1685)等。函可以弘法罹难,充配沈阳,开法于千山。天然为广东一大
宗匠,明朝亡后,遗民士子多从他披剃。道丘(1586—1658)开山鼎湖,其法系
在掺弘赞、迹删成鹫等,皆一时名德。道雄(1598—1673)住安徽庐江冶父寺,
鼓扬洞上宗风,著有《教外直指》。元贤(1578—1657)重兴福州鼓山,法嗣为
霖、道霈继之,讲学刻经,颇为曹洞生色。元镜弘禅于建阳东苑,门下出觉浪道
盛,开法于南京天界寺,其法系颇为繁荣。

  绍兴云门一系,自湛然圆澄以后,其势力颇足与临济的天童一系相颉颃。圆
澄门下出石雨明方、三宜明盂、瑞白明雪,在清初均为有名宗匠。明方门下的远
门净柱、位中净符,明盂门下的俍亭净挺、西遁净超,明雪门下的百愚净斯等,
都是很有名的禅宿。

  太平天国以后,金山、高旻、天童、天宁,号为禅宗四大丛林。道华清澄的
法嗣月溪显谛与观心显慧(许樾身《观心大师塔铭》)先后重兴镇江金山。其后,
大定密源(1824—190)、常静密传、性莲密法、隐儒密藏,相继整肃禅规,宗风
大振。金山遂成为中国的禅宗首刹。扬州高旻寺,自清初天慧实彻(?—1735)
经昭月了贞、宝林达珍至楚泉全振(1861—?),其禅规整肃,与金山齐名。常
州天宁寺,清初原为律宗道场,自大晓实彻(1685—1757 )改为禅宗,至冶开清
镕(1850 —1920)继主法席,宗风大盛。冶开与宜兴海会寺妙参清虚、南京香林
寺济南清然、扬州高旻寺楚泉全振、苏州西园寺广慧圆德,同称为清末江南宗门
五老。重兴宁波天童寺的寄禅以及湖南衡阳岐山仁瑞寺的恒志(1811—1875 )、
江苏句容赤山真如寺的法忍(1845 —1905)都是清末著名的禅僧(寄禅:《恒志
和尚道状》、《法忍禅师塔铭》)。

  明代以来各派禅僧竞撰灯录、世谱。紫柏以《传灯》未续,为他出世一大负,
因此能文缁素,都发愿有所著述。此种风气,在清代尤为流行。清代所撰的传灯
僧史,有道忞《禅灯世谱》九卷,通容《五灯严统?范寰?通问《续灯存稿》
十二卷,本晰《宗门宝积录》九十三卷,通醉《锦江禅灯》二十卷,如纯《黔商
会灯录》八卷,性统《续灯正统》四十二卷,超永《五灯全书》一百二十卷,净
符《祖灯大统》十八卷,弘储《南岳单传记》一卷,纪荫《宗统遍年》三十二卷,
自新、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十五卷,心圆、火莲居士《揞黑豆集》九卷,
聂先居士《续指月录》二十卷,达珍《正源略集》十六卷等。

  清初风气,凡是开堂说法宗师,寂后常由门人辑录其机缘法语付版。因之,
当时续刻的《嘉兴藏》以语录为最多。临济宗如天童密云门下的通容、道忞等十
二弟子;磬山天隐门下的通问、通忞;三峰汉月门下的灵岩弘储、灵隐弘礼及其弟
子等;曹洞宗如博山一系的道独、函昰、函可、今无、今释、今辩等;鼓山一系
的元贤、道霈;东苑元镜门下的道盛及其弟子等;云门圆澄一系的明盂、净柱、
净挺、净斯、智操等,都有语录行世。

  净土为清初以来佛教各宗的共同信仰。最致力弘扬者以行策、省庵、彻悟、
瑞安、悟开、古昆、印光等为代表人物。行策(1628 —1682)字截流,住常熟普
仁院,创七日念佛法,著有《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为清代“打念佛七”
的滥觞。省庵(1686 —1734 )名实贤,住杭州梵天寺,结社专修净业。所著
《劝发菩提心文》,广为缁素传诵。净土宗徒称他为莲宗第九祖。彭际清辑有
《省庵禅师语录》二卷。彻悟(1741 —1810 )号梦东,初从北京广通寺粹如参
禅,后继主法席,为道俗所归仰。嘉庆五年(1800 )居京郊怀柔红螺山资福寺,
倡导念佛,依从者甚众,遂成北方著名净土道场。有《彻悟禅师语录》二卷(体
宽《彻悟禅师行略》)。

  瑞安(?—1864 )字悟和,住红螺山,专修净土。魏源在京时曾从他问法,
后应魏源请至高邮弘法,信者极众。仁和许息庵延住扬州藏经院,受院主观如所
归敬。其后遍历南京、苏州、泰州、通州诸地,到处弘传净土(程兆鸾《悟和法
师传略》)。悟开(?—1830 )字豁然,号水云道人,住苏州灵岩山下宝藏寺。
通达经论,而专以净土接众。著有《莲宗九祖传略》、《净土知津》、《念佛百
问》各一卷(江沅《念佛百问序》)。古昆(?—1892 )号玉峰,光绪四年(1
878 )住杭州弥陀寺,摩崖刻大字《阿弥陀经》。光绪十五年(1889 )卓锡慈溪
西方寺,盛倡念佛。著有《莲宗必读》、《西方径路》、《净土自警》、《念佛
要诀》等书。其弟子芳慧著有《净土承恩集》,照莹著有《净土业痛策》,都继
承他倡导净土(沈善登《报恩论》卷下)。

  印光(1861 —1940 )名圣量,号常惭。初学净土于北京红螺山。光绪十九
年(1893 )南游,居普陀山法雨寺专修。时人辑他所撰文章为《印光法师文钞》。
晚年移居苏州灵岩山,寂后门弟子尊他为莲宗第十三祖。

  天台宗自明末百松真觉再兴,称为重兴天台教观第一世,幽溪传灯为第二世;
以后,藕益智旭、苍辉受晟、警修灵明被继尊为第三、四、五世。天溪受登与受
晟为同门、受登弟子灵耀与灵明继绍弘扬台教。受登(1607 —1675 )住杭州天
溪大觉寺专弘天台三十余年。受登的弟子灵乘,字遐运,著有《地藏菩萨本愿经
纶贯》及《科注》各一卷。灵耀,字全彰,随侍受登二十余年,康熙初(1662 )
住嘉兴楞严寺,对《嘉兴藏》的补刻流通很有劳绩。著有《楞严经观心定解》十
卷、《法华经释签缘起序指明》一卷、《四教仪集注节义》一卷、《随缘集》四
卷等。

  清代中叶以后,天台的学者有观竺、广昱、隆范、幻人、寻源、通智、敏曦、
定宗祖印、古虚谛闲等。观竺弘教于上海龙华寺,与天童广昱、金陵妙空、杭州
玉峰、嘉兴济延五人,同被称为当时法门龙象(《报恩论》卷四)。幻人(1828
—1910 )名隆范、字献纯。初参大须于焦山,继至天童从广昱听《法华》,众
推为天童首座。常讲经于南京及普陀山,与杨文会通信论学,累数万言。著有
《法华经性理会解》一卷、《穿珠集》(禅宗语录)二卷(《天童寺续志》卷下
《献纯首座塔铭》、杨文会《等不等观杂录》卷五)。通智名寻源,同治十三年
(1874 )从北京龙泉寺本然出家,得法于浙江普陀佛顶山信真,屡讲《法华经》
于宁波天童、南京古林、扬州万寿诸寺,于《楞严》尤有心得,著有《楞严开蒙》
十卷(印光《通智法师公堂序》)。

  敏曦(1827 —1899 )字日种,初从温岭明因寺永智受教。历讲《法华经》
于嘉兴楞严、上海龙华、杭州天龙诸寺。曾与海盐张常惺同游日本,考察佛教。
晚年重兴苏州报恩寺,辑有《苏州报恩塔寺志》(敏曦《苏州报恩塔寺志》)。
祖印(1852 —1922 )名定宗,出家于湖北当阳玉泉寺,后从敏曦、广昱学天台
教义,与诗僧寄禅友善。光绪七年(1881 )回玉泉寺从香山受法,盛弘天台于湖
北荆宜间。光绪二十五年(1899)再游江浙,所至频开讲席(太虚《玉泉祖印宗
法师塔铭》)。谛闲(1858 —1932 )名古虚,号卓三,初于嘉兴楞严寺从敏曦
听《法华》,后掩关慈溪圣果寺,专究天台。晚年重兴宁波观宗寺,设弘法研究
社。生平讲席遍于各地,为晚近天台宗名家。遗著有《谛闲大师全集》。

  清代华严宗的法系,正传旁出,极为纷歧。清初雪浪一系的苍雪、含光等,
盛讲《华严》于苏州。杭州方面则以柏亭续法为代表人物。同时北方宝通贤首一
派,也出有知名学者多人。苍雪(1588 —1656 )专讲《华严大疏》,但他好诗,
其学为诗名所掩。含光(1599 —?)为汰如(明河)弟子,亦弘《华严》。康熙
时(1662---1722 )雪浪三世孙佛闲(勗六)住南京普德寺,盛讲《华严》、
《法华》,时称为华严宗中兴名家??《法华经科拾》卷七后跋)。

  柏亭(1641 —1728 )名续法,从明源学《华严》教义,为明末祩宏五世法
孙。他在杭州弘扬《华严》五十多年,著书二十余种,达六百余卷。他的主要著
作有《贤首五教仪》六卷、《贤首五教仪科注》四十八卷、《华严宗佛祖传》十
四卷、《般若心经事理解》一卷(吴永芳《般若心经事理解序》)。

  宝通贤首一派,创始于不夜照灯。照灯为颛愚观衡弟子,北游开法于通州宝
通寺,门下出玉符印颗,遂开宝通一派。印颗(1633 —1726 )于康熙十三年
(1674 )继席宝通,为贤首第二十八世。他的弟子耀宗圆亮、滨如性洪、波然海
旺、有章元焕等,分别传法于河北,称为宝通四支(《宝通贤首传灯录》)。元
焕的法嗣通理(1701 —1782 )字达天,是清代中期有名《华严》学者。通理于
雍正十一年(1733 )奉召入圆明园校勘藏经,因得研《华严大疏》;后至永祥寺
从元焕传《华严》宗旨,遂嗣其法(《宝通贤首传灯录》卷下《有章元焕传》)。
乾隆十八年(1753 )通理任职僧录司,其后清字经馆成立,他又助章嘉国师校译
满文藏经。乾隆四十五年(1780 )班禅六世入京,通理奉命和他谈论佛法,被封
为阐教禅师。著有《法华指掌疏》七卷、《楞严经指掌疏》十卷、《圆觉经析义
疏》四卷等(《新续高僧传》卷十《通理传》)。

  清末《华严》学者,以月霞为最后代表人物。月霞(1858 —1917 )名显珠,
为常州天宁寺冶开法嗣。初学天台不契,继至金山、高旻参禅,后隐终南山,始
专究《华严》。他弘法数十年,足迹远至日本、暹罗诸国。晚年创办华严大学于
上海,后迁杭州海潮寺,造就人才不少。著有《维摩经讲义》等(持松《月霞法
师传》)。

  律宗自明末古心如馨传戒于南京古林寺,三昧寂光(1580 —1645 )继之,
分灯于宝华山,其后遂分为古林、宝华二派。古林一派,清初以来,海华(1608
—1679 )、寂鼎、普璠、本修等相继,至清末辅仁(1862—?)传戒不绝(
《律门祖庭汇志》)。寂光重兴宝华山,不久圆寂,门下出香雪戒润与见月读体。
戒润弘律于常州天宁寺,见月(1601 —1679 )继主宝华,发扬光大,遂成律宗
著名道场。他著有《传戒正范》四卷,又自述《一梦漫言》,记其生平参学及重
兴宝华山始末。他的弟子定庵德基,继主宝华。宜洁书玉(1645 —1721 ),分
席杭州昭庆寺,都继承宝华山的规范。又四传至文海福聚(1686 —1765 ),应
请入京传戒,成为北京法源寺第一代律祖。著有《南山宗统》十卷,记载南山律
宗世系传承。

  与见月同时的有福州鼓山元贤、道霈,广东鼎湖山道丘、弘赞等,均致力于
戒律之弘传。弘赞著有《四分律如释》十二卷、《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乾
隆时北京潭柘寺源谅(1705 —1772 )亦盛传戒法,著有《律宗灯谱》二卷。湖
南方面,先龄长松以各地传戒戒科不一,撰《戒科删补集要》,盛传于湘鄂。太
平天国以后,金山的观心、焦山的大须,天台的敏曦等,都倡传戒律于江浙。光
绪二十三年(1897 )发朗重建杭州昭庆寺戒坛,时称为律宗中兴(俞樾《昭庆寺
重建戒坛记》)。

  慈恩一宗,自明末昭觉广承于杭州莲居庵讲《唯识》,其弟子灵源大惠、古
德大贤、新伊大真等继之,入清传承不绝,时称莲居派。大惠曾讲《唯识》于京
师及苏杭等地,著有《唯识自考录》。大贤弘法云栖,智旭曾从他听《唯识》。
大贤的法嗣玉庵、法孙忍庵,也都传承此学。大真继主莲居,精研戒律,曾讲
《唯识》,亦为智旭所师事,著有《成唯识论合响》。其弟子本全、圣先,相次
继席,讲学不替。同时内衡亦讲《唯识》于杭州,为钱谦益所称道,是清初有数
的慈恩学者。其后钻研《楞严》者多,《唯识》之学遂渐趋沉寂。

  清末松岩、默庵,亦颇研究《唯识》,讲授学徒。松岩于光绪间(1875 —1
908 )住南京清凉山,穷治相宗。尝谓唐代俱舍法相诸论,实为佛教梯航。时
《天演论》、《民约论》相继传来,他曾以唯识理论加以评价。但他早年入寂,
著述不传(汪德渊《频伽大藏经序》)。默庵(名果仁,1839 —1902 )居南岳
福严寺,精究三藏,常为四众讲《唯识》
著有《唯识劝学篇》、《阅藏日记》等
书。道阶、佛乘等为其高足。道阶(1865 —1934 )弘法南北,时讲唯识之学。
佛乘(1872 —1922)创办僧学于南岳,亦常以唯识授学人(罗杰《南岳默庵禅师
传》)。

  清代居士之弘传佛学,成为近世佛教的支柱。清初著名的居士有宋文森、毕
破、周梦颜、彭绍升四人。与彭同时的有罗有高、汪缙。清代中叶,有钱伊庵、
江沅、裕恩、张师诚等;清末有杨文会、沈善登等,都是热心研究佛教的学者。

  宋文森(?—1702 )字世隆,习禅学,曾受天竺行珍付嘱。毕破(?—170
8 )号紫岚,从马首山醒愚学禅,有《别传录》八卷行世(《居士传》卷五十五)。
周梦颜(1656 —1739 )字安士,学通经藏,深信净土,著《西归直指》二卷。
其所撰述后编成《安士全书》行世(《西归直指》卷首本传)。彭绍升(1740 —
1796 )法名际清,出身于苏州儒士家。初学道教不契,后读《紫柏全集》始归心
佛法。他深信净土,自号知归子。著有《居士传》、《一行居集》、《二林居集》
等行世。其侄彭希涑也深信净土,编有《净土圣贤录》九卷。

  罗有高(1734 —1779 )字台山,因与彭绍升交游,遂信佛法,从扬州高旻
寺昭月了贞参禅。他出入儒释,有《尊闻居士集》八卷。汪缙(1725 —1792 )
字大绅,与彭绍升、罗有高三人结为法友,从事佛学研究。他为《居士传》作有
评语,杨文会称他具宗匠手眼(《等不等观察录》卷三),著有《汪子遗书》十
卷(彭绍升《汪大绅述》)。

  钱伊庵(?—1837 )深入禅学,辑有《宗范》二卷。书中括引古德参禅方法,
与戒显《禅门锻炼说》,为清代禅学名作。江沅,字铁君,曾与龚自珍共同校刊
《圆觉经略疏》,为自珍所师事。他为悟开《念佛百问》作序,自称净业学人,
其思想似倾向于净土(龚自珍《重刊圆觉经略疏后序》)。

  裕恩,号容斋居士,为满清贵族。好读佛典,通达额纳特阿克、西洋、藏、
蒙、回及满汉等文字。曾校读大藏,凡佛典有新旧数译者,或校归一是,或并存
之(龚自珍《己亥杂诗》自注)。校刊有新译《金刚经》一卷(从藏文本译出)
行世。他又精通密宗布坛法仪及佛相方位,刻有《药师七佛供养仪轨经》一卷
(阿旺查什《重刻药师七佛供养仪轨经序》)。张师诚(?—1829 ),号兰渚,
曾任江苏、福建巡抚,号一西居士。抄录古来有关净土的善信、立愿、励行等语
要,取祩宏所说“持名一法是经中之经”的意义,编成《径中径又径》四卷。

  杨文会(1837 —1911 )字仁山,他一生以流通佛经为务,创金陵刻经处于
南京,对清末佛教文化的复兴起了很大作用。他著述颇多,今已编为全集刊行。
沈善登,名谷成,法号觉尘,清末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四年(1878 )杭州弥陀寺
所刻摩崖大字《阿弥陀经》,即出于他的手笔。著有《报恩论》四卷。

  清初,明末遗民出家为僧的颇多。其知名的有戒显、澹归、药地、蘖庵、担
当、大错等。这些人物都以诗文为世所重。而八大山人、石涛、石溪、渐江以擅
画,被称为清代四大画僧。

  八大山人,俗名朱耷,为明朝宗室,明亡出家,久居南昌,擅画山水、花鸟、
木石,不泥成法,画笔以简劲胜。石涛,名道济,亦明宗室贵族,俗名朱若极,
号大涤子、苦瓜和尚等。善画山水、花果、兰竹,王麓台称他为清代江南第一画
家,郑板桥亦极推重他的兰竹。石溪,名髡残,自号残道人,受觉浪道盛衣钵,
住金陵牛首山,每以笔墨作佛事,所画山水,有破逸风格。渐江,名弘仁,善山
水,好画黄山松石,晚学倪云林笔法,自成一家。这些人的画风,在清代四王、
吴、恽六大家之外,各别树一帜,为艺术家所重视。此外,如扬州的虚谷,焦山
的大须,上海的竹禅等,都是清代有名的画僧。

  清代的诗僧也不少,比较知名的有苍雪、天然、借庵、练塘、笠云、寄禅等。
苍雪(1587 —1656 )名读彻,云南人,著有《南来堂诗集》八卷,吴梅村很推
重其诗(《梅村诗话》)。天然(1608 —1685 )名函昰,番禺人,著有《天然
和尚诗集》(一称《瞎堂诗集》)二十卷。借庵(1757 —1836 )名清恒,字巨
超,浙江海宁人,为乾隆道光间(1736 —1850 )焦山寺僧,诗名甚盛,著有
《借庵诗钞》十二卷。练塘为南京栖霞寺僧,与借庵齐名,寂后洪稚存题其墓碣,
称之为“江左诗僧”,著有《旃檀阁诗集》。笠云(1837 —1908 )名芳圃,湖
南人,长沙麓山寺僧,诗书俱佳。王闿运、俞曲园等都推重他。著有《听香禅室
诗集》八卷、《东游记》(日本纪行诗)一卷。寄禅(1851 —1912 )名敬安,
别号八指头陀,为清末著名爱国诗僧,著有《八指头陀诗集》正续共十八卷。

(林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