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美任厦门市委书记:猴王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0:25:01

猴王26--拉美经济简析(小组内部讨论稿)

(2011-08-13 10:24:58)

ZQ写于 2011年3月12日,于2011年3月23日修改

 

一,拉美的基本情况

 

1,拉美简介

 

拉美主要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有20多个独立国家和附属领地。其中最主要的几个国家是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智利.大多数国家使用源于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故被称为拉丁美洲.总面积2072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4%.人口约6亿,占世界人口8%左右. 其中混血种人占60%,白人占28%,印第安人占8%,黑人占4%. 拉美地区的种族构成极为复杂,基本上取决于洲际间人口迁移状况和种族融合的程度。欧洲移民为主要人口来源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哥斯达黎加等国,以白人为主,阿根廷白人占总人口的97%,乌拉圭白人占90%;吸收黑人奴隶较多的海地、牙买加等加勒比岛国,其居民以黑人为主,历史上的印第安人文化中心,如秘鲁、玻利维亚等国,居民仍以印第安人居多数,墨西哥和巴西等中美洲国家以各种混血种人为主,其比重高达80%~90%。

 

拉丁美洲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其中3/4地区属热带范围之内。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拉丁美洲全年气候温暖湿润,水量充沛,是世界上气候条件最好的洲,良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以阿根廷为例,该国的人口只有印度的4%,但土地面积则相当于印度的85%。占全国总面积1/4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拉丁美洲的主要农作物有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甘蔗,咖啡,香蕉,棉花.是全球农业主要出口地区。自然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主要有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石油,巴西的铁矿石,智利和秘鲁的铜矿.由于工业不发达,至今拉丁美洲对外出口的还是以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为主.

 

2,拉美的历史文化

 

美洲大陆在15世纪哥伦布带领欧洲人入侵之前.还是处于原始社会状态.随着更为强大的欧洲人对这片大陆的不断征服和占领,土著人和土著文化大多数被消灭.美洲形成了2块主要殖民地区.一个是以英国殖民地为主的北美地区,另外一块是以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为主的拉美地区.这些殖民地都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获得独立.所不同的是美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联邦制国家,后来彻底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经济控制,走上了工业化之路.成为世界强国.而拉美独立后则分散成很多个独立的国家.其中最大的国家巴西是从葡萄牙的殖民地独立而来,其余大多数是从西班牙的殖民地独立而来.这些国家从来没有形成过类似美国的联邦制,各个国家的政权也是极不稳定.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至今还是处于第三世界国家.

 

拉美地区的古代文明是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文明,随着欧洲人的入侵,基督教迅速成为社会主流宗教.与美国文化根源的不同之处在于,流传到拉美的基督教是欧洲传统的天主教派别.天主教中有着严格的教阶制度,强调的是教皇权威和权利维护,反对革新.所以他们敌视工商业,不想进行任何大规划的经济冒险。在天主教保守思想的影响下,拉美未能培养起一个代表冒险和创新的新兴资本阶层. 以土地为例,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大庄园、大种植园等土地垄断者,在拉美国家独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其对土地的霸占反而变得日益严重。中小地产所有者受到剥削和侵占,这种极不平衡的社会结构对其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制约.

 

而早期移民到美国的主要是欧洲基督教会改革中受到迫害的新教教徒. 他们主张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新教强调的是信徒与上帝直接沟通,主张破除教皇的绝对权威.相对天主教的保守主义,新教显得相对灵活和自由.宗教仪式简单得多.由新教倡导的社会文化中,鼓励人们进行冒险和创新获得个人财富.培养了勇于开拓,务实进取的新兴资产阶级,这些人成为美国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这也是拉美与美国社会发展之路完全不同的根本原因之一.

 

3,拉美国家的政治体制

 

拉美国家中除了古巴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其余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其政治体制大多采用了中央集权制.其中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是采取联邦制.由于独立后的拉美各国的政府相对软弱, 很多执政者为维持政局稳定而依靠军人.形成了“考迪罗”制(军人独裁政治).以阿根廷为例,阿根廷主要是欧洲移民后裔,从西班牙殖民地独立以后,沿用了欧洲发达国家流行的代议制,实行三权分立.阿根廷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是相当富有的国家,超过欧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远超过拉美的其他国家,但由于选择了错误的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政策.在经历几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这个国家的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经济停滞,社会矛盾突出.

 

二,拉美经济发展之路

 

最早在殖民地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把所属殖民地主要作为原材料基地,采取资源掠夺的殖民模式,所以从独立以后,这些国家都是比较落后的农业国,这点跟英国殖民地的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从19世纪初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独立,到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拉美地区的国家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二战以后,拉美国家开始走上工业化之路.起初在1950-1980年,由于与发达国家(美国)的工业技术相差很远,拉美国家选择了以进口来推动工业化的模式.这种内向型的模式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方面是强有力的国家主导,如政府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很大一部分,广泛的管制,日渐增多的国有企业等,另一方面是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表现为高额关税与非关税保护,及外汇管制。在这个进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模式中,农产品的出口是对其工业进口的关键支撑因素.在社会发展上,由政府主导快速城市化来刺激工业的发展.

由于这种模式的内在逻辑是以破坏环境来透支农业生产,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发展工业,而政府推动的超前城市化运动又为工业发展提供市场.这个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点在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速度需要超过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速度,否则就是不可持续的.

事实上农业的生产效率进入远落后于工业和城市化进程,在70年代中期拉美这种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开始陷入困境.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外债,最后在70年代2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债务问题已经无法持续,资金开始抽逃,在80年代初拉美地区债务危机陆续爆发.国际和国内的压力迫使这些国家进行经济革.而这个所谓的改革核心点就是接受债权国所要求的”经济自由化”,具体措施包括贸易自由化,开放外汇和资本管制,全部私有化等. 1985—1995年10年间,拉美平均关税税率从44.6%降至13.1%,拉美国家私有化案例694起,金额590亿美元。有些国家连机场、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也租让出去了,金融领域,国有银行也被卖出去.农业和基础资源领域也基本被外资所控制。

这些改革大大削弱了国家力量,增强了市场的作用,形成自由竞争局面,而拉美除了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国内资金极度缺乏,产品和技术根本没有竞争力。这样一来,国外资本基本上完成了对拉美经济社会的实际控制.

整个80年代,拉美地区一直饱受恶性通货膨胀问题困扰,经济萧条,社会矛盾突出.到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阿根廷和巴西的通货膨胀率都曾到达2000%以上. 在诸多改革措施都无法见效的情况下,1991年4月阿根廷推出<自由兑换法>,巴西1994年7月巴西推出”雷亚尔计划”,采取了把本国货币直接与美元挂钩的措施,才平息了恶性通胀的问题.但这些国家的财政赤字这个根本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收支始终无法平衡,货币挂靠美元的模式使得政府不能通过直接印钞的方式来解决赤字问题.只能通过借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最后造成债务不断增长.以阿根廷为例,到1999年,外债累计已经达到1440亿美元.几乎占GDP的50%.在外资持续流入的时候经济尚能平稳发展,当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当投资人预期该国无法偿付到期债务时.必然会形成资本抽逃,由于缺乏金融管制,演变成债务支付危机,本国货币不得不放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大幅度贬值,最终造成货币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的同步发生.原来日渐兴旺的新兴市场在资本的大进大出之间,成为全球化游戏中的牺牲品.1994年墨西哥经济危机,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经济危机.基本上都是复制了这个模式.

未能选择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道路和严重的债务问题.使得拉美这篇富饶的土地未能带给拉美人民幸福的生活.政变频繁,两极分化严重,贫困人口持续增加,经济失去自主权.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始终挥之不去.在2003年,整个拉美地区的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0%以上.在阿根廷.外资控制其90%以上的出口和60%以上的进口.到2003年,阿根廷的外汇储备是100亿美元,到期需偿还的债务为130亿美元,公共债务累计为1500亿美元.

从2003年开始,由于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国外资本流入加上对外出口的强劲增长,拉美经济体进入了一轮增长期,其中阿根廷的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8.5%,到2009年四季度,阿根廷中央政府公共债务余额为5590.54亿阿根廷比索,约占全年GDP的48.8%,其中外债余额为1238.07亿美元,约占GDP的40%。巴西在2003年到2008年的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4%,到2008年,外汇储备达到2000亿美元,成为外汇储备全球第7的国家,外债占GDP比重从1999年的45.4%下降到2008年的14.7%,偿债率也从116.6%下降到20%。虽然受到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拉美地区最近2年的经济还是在继续增长,巴西正在成为令人瞩目的发展中国家。

 

三,80年代的拉美债务问题

 

从二战后的工业化初始阶段,拉美国家主要采取进口替代和国家干预的经济发展策略。国际贸易的收支失衡,政府对内大幅举债弥补赤字和国民的超前消费成为拉美债务的根源所在。

进口替代与外向出口相反,是以进口工业品的内向型模式,对外以农产品出口来获得外汇收入。这种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受保护的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产品质次价高,没有国际竞争力,工业品进口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以阿根廷为例,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阿根廷的劳动生产率几乎没有增长,全国共有13家汽车生产厂,最大的一家年产量也不足6万辆。进口占GDP的比重在1958年为6%,到1988年已经升至17%。在国际收支上,由于农产品的出口增速无法跟上工业品的进口增速,形成长期的贸易逆差,积累了大量的外债。

而拉美国家对内大多采用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以超前的城市化步伐刺激工业消费和经济发展,以扩张性的财政支出(直接印钞)来弥补公共债务和赤字。

1950-1980年,拉美地区总人口增长了1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4倍。80年代初,拉美已经是城市占主导地位的地区。80年代末,除中美洲的少数国家外,主要拉美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都超过一半。不仅如此,拉美还成为发展中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1980年拉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4%,1990年占71.9%,1997年占77.7%。城市化的速度远超过工业化的速度,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也忽视了农村的发展,造成了农业部门的衰弱。

拉美国家的工业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为了寻求民众支持,阿根廷的庇隆主义(用国家财政来提高工人工资和社会福利水平)一度流行,第三世界的经济模式,却享受欧洲社会的高福利,必然导致政府债台高筑。1978到1982年间,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三个主要债务国的财政赤字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增加了一倍多。货币的超发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阿根廷为例,整个60年代,平均通货膨胀率高达30%,从1967年开始,阿根廷政府实施了8个经济稳定计划,将比索跟美元挂靠,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阿根廷的经济稳定计划和货币危机

计划名称

开始时间

货币危机发生时间

外汇储备损失(%)

贬值幅度(%)

Vasena

1967.3

1970.6

na

14

Gelbard

1973.5

1975.3

56

100

Tablita

1978.12

1981.4

45

34

Alemann

1981.12

1982.7

17

148

Austral

1985.6

1987.9

75

16

Primavera

1988.8

1989.4

62

387

BB

1987.7

1990.2

58

220

Convertibility

1991.4

1995.3

41

0

 

跟亚洲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大部分拉美国家的人民从不习惯于储蓄。拉美地区流行的天主教文化的特点之一是鼓励消费,以1998年为例,拉美的平均储蓄水平为19%,阿根廷为17.4%,巴西为18.6%,墨西哥为22.4%,而相对应的亚洲的韩国是33.8%。

不管是个人和国家,都陷于沉重的债务负担中。这样的经济模式在面对外围的经济波动中显得尤为脆弱。到1983年,外债总额相当于哥斯达黎加国内生产总值的120%,智利相当于103%,秘鲁相当于76%,阿根廷相当于66%,乌拉圭相当于63%,委内瑞拉相当于47%,墨西哥和巴西都相当于44%。而债务的偿还情况更加不容乐观,1982年巴西货物和劳务出口的89%需要用于支付外债;阿根廷则需要68%;厄瓜多尔需要69%;智利需要65%;而墨西哥需要57%。即使假定债务本金不需按规定偿还,但却要重新筹措资金,形势还是很严重的。在1983年阿根廷需要将货物和劳务出口的54%专用于支付外债利息;巴西需要40%;墨西哥需要35%;智利和秘鲁大约各需要33%。

受上世纪70年代的2次石油危机影响,西方经济体一度陷入困境,拉美国家极度依赖外资的国家,由于借到的新债已经不足以偿还旧债,造成大量资金逃离拉美地区,于是形成了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三,拉美问题的内因和外因

 

拉美主要传承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文化,其以农业为主经济体系和以土地垄断者主导的社会体系在后面的独立运动中.并没有遭受到严重破坏,相反,由于天主教派的文化影响.其主要农场主和贵族阶级在后面的100多年中得到了壮大和发展.这种垄断局面限制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商业阶层的兴起.也限制了底层无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对生产力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制约.而这种内在的严重的贫富和社会差距使得社会结构极不稳定.国家的经济主要集中在少数权贵阶层的手上。贪污腐败盛行,基督天主教的阶级观念和保守主义的文化使其民主制度成为摆设。

在工业化的道路上,拉美选择了进口工业品和国家经济干预的道路。没有能够及时调整,培养出真正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国有企业,造成严重依赖贸易失衡的局面。政府持续扩大国内财政赤字,对内印钞补赤字,对外借新债还旧债,不论是国家还是民众,都在过着先享受后还债的生活。享受得是发达国家的福利,但国民创造财富的能力和国家统治者的领导力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亚洲(韩国,台湾)国家。

拉美地区的文化和人种的多样性,无法像美国那样形成一个强大而统一的联邦.这样就容易出现严重的内耗.而无法跟他们的邻居想抗衡.一些小国家大多采用的是中央集权体系.更多的是独裁主义.而几个相对大一些的国家(巴西,阿根廷,墨西哥)虽然采用跟美国类似的联邦制.但只是学到了美国外在的体制模式.但缺乏自己核心的文化体系和社会主流文化观念. 由于离美国非常近,这些国家的人民逐渐接受了更加强势的美国文化.甚至出现巴西的国民不认为自己是拉美人. 整个地区的主流文化都已经是别国的了.这些国家的统治者虽然领导着自己的国民,但已经无法控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从外因来看,美国从来不希望在他旁边有一个独立和强大的联盟出现,以美国的军事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可以完全统一这些地区.变成一个面积最大的国家.但美国的要求是获得经济利益.从拉美地区由于债务危机,被迫实行经济自由化以来.拉美的国民经济和政治已经基本上受控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所以现阶段政治上一盘散沙,经济上完全受控于美国资本的拉美地区是美国所想要的结果.一个现实的例子.1993年墨西哥曾经全民公投.要求成为美国的一个州.结果被美国人拒绝了.

所以,拉美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但在世界发展中一直起起落落,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始终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发达地区。

 

四,拉美地区的未来猜想

 

1,这个地区的文化将逐步美国化,最终成为美国的文化和经济附属地,在全球化游戏中,成为美国调配全球资源的一颗棋子。

2,这个地区在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成为农产品和基础资源的提供地,并会承接一部分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接下来的一波全球危机后,由于农业和低端制造业的发展,自然资源丰富的拉美地区会进入一波新的经济增长。

3,由于社会文化和国民特性,地缘政治因素,只要美国人还是世界老大,拉美地区的国家不会真正进入发达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