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师专:养生桩与禅定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9:49:03
张树新
站桩是武学中的内功修炼法,历代拳家把它视为至宝。自王芗斋先生公开授拳后,此道方广为传播。在大成拳(意拳)站桩功中,流传最广的是养生(健身)桩功法。此桩法老少皆宜,有病者治病,无病者健身;体弱者可强身壮体,体强者可防身自卫。用王芗斋先生的话说:"不用脑不费力,并不消磨好时日,行站坐卧都可练习,这里边蕴藏着精金美玉和无限的神思,钻研起来生天趣,有谁能体会到这自娱能支配虚空宇宙力。"
王芗斋先生曾与少林寺衡林和尚切磋拳理数月有余,这对王老后来创立意拳(大成拳),形成自己独特的拳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成拳以佛、道、儒学为本,在其功法理论中,佛学的禅宗思想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王老认为:"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两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所谓"拳拳服膺",是指拳学之道,本是服于心的学问,要由心胸来操持。另外,王老在《大成拳论》中还指出:"若从迹象比,老庄与佛释,班马古文风,右军钟张字,大李王维画,玄妙颇相似","其机其趣完成在于无形神似之间","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从王老的拳学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成拳学和禅学的空无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最高境界上都是殊途同归的。"武到极时是文,文到极时是武"。我们在研究大成拳学的同时,学习借鉴传统的佛学思想及禅宗的修行功法,触类旁通,能提高我们的拳学水平。
从功法上研究,佛家的根本排在禅定中要求:"把心集中于所定之境,观察集中的心境,而均等运用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功法中也提出:"吐纳灵源,体会功能"."收视听内,锻炼神经"。
禅定功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禅,其后则是二禅、三禅及四禅。在到达初样的阶段中,在功法上大体还有四五个阶段,或叫四五个层次的内容需要锻炼。第一层次可叫"粗住",第二层次可叫"细住",第三层次叫"欲界定",第四层次叫"未到地定",第五层次叫"色定"。首先,在第一层次《内炼密诀》中指出:"须要使身体端正、收心、调和气息。就是遇着音光以及其它的动心的机缘,心意也是毫不散乱,逐渐虚凝。这种情形,乃是将入定时最初的发相,是名'粗住'。"这一阶段,在大成一拳桩功中,是入静开始的初级也就是要放松入静,消除杂念。王老说:"默对向天空,虚灵须定意,洪炉大冶身,陶熔物不计,灵机自内变,调息听静嘘。"初学的人,要身心放松下来,呼吸要均匀慢细深,不努气,不闭气,横隔膜不能发紧,总之,要松静自然。
当养生桩功练至一定时间,能放松入静后,便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了第二层次。在禅定中叫"细住",即心的澄静安稳。外不缘内,内不缘外,此心愈凝愈细,头部非常轻畅,身体自然端直,恰似有物扶持自己的身体一般。心是十分收敛,心集中于一境而不散乱,亦不昏沉,继之现出澄净的状态。若住于定,便不疲倦,身体也没有痛苦,极为轻松。这种情形,名为"好持法"。若是练法不当,则是"恶持法",这时身体则极不自在,颈部坚凝,四肢感觉疼痛或是麻痹。在大成拳桩功中,出现这种情况,则是因为身心用力所至。王老说:"切记身心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
初排前的第二阶段,若从大成拳站桩功法中来看,是不难实现的。为了达到这一阶段,大成拳是通过许多意念诱导来实现的。"注意顶心如线系"。"似坐高凳靠竹竿"。"百骸撑均衡,曲折有面积。仿佛起云端,呼吸静长细。舒适更悠扬,敛神听微雨。满身空灵意,不容粘毫羽"。"神绵觉如醉,悠然水中宿"。在练功进入到第二阶段后,身体的感受是很强烈的。在气功中常管此叫"气感"。许多练养生桩的人,一般初练时,都是先从手部开始体会热胀麻的感受。练到一定的时间,这种手上的感受扩展到全身,就成了"好持法"。也就是说,当手臂上有了"气感"后,手臂就不会觉得疲劳了,无论手臂抬多高,抬多长时间,都会觉得似乎有物体在托着它,所以不觉累。(一般来讲,手的位置是,高不过眉,低不过脐,远不过尺,近不帖身)当上半身有了"气感"后,就会觉得上身似被空气粘住,大有"似坐高凳靠竹竿"的真实感受。当全身有了"气感"后,就会有似乎是在水中站立的切实感受,觉得周身被大气包裹,舒适无比。在这种状态下,有时间的人,会一下子站好几个钟头而不觉累。还一定要注意,此时不要以"气感"为目的,对"气感"的要求是,既不要抑制它,也不要追求和助长它,否则将会执着于己身,走上了功法的对立面,终成为"恶持法"。因为人的"气感"是在身心放松的前提下产生的,放松的心境是无欲无求的;而一追求"气感",无形中心神就会有所求,意念便会执着,一执着,身体的松静状态就会被破坏;而开始时,在无欲中得到的那些"气感"也会很快的随之而跑掉。所以,禅定功法及大成拳养生桩法初练时,在意念上均应"勿忘勿助长",再往后则需"不期然而然",得自然无意之意。而功法中出现的各种状态,其实都是乘载波之舟修行中的途中暂时景色,虽然美好,也不可留住于此。
当人进入到"好持法"状态后,虽然在功法上,人的悟性各有不同,然而,早则经过一二小时,迟则经过一二个月,便会心地豁然开朗,而有灵静的感觉。这时候,返观自身却似云影一般,不能看出自身的轮廓,心不困境而动,充满极爽快的心情,但是尚未能忘却身心,这种情形便是初禅前的第三层次,名为"欲界定"。这种境界,王老在大成拳站桩歌要中指出:"内空洞,外清虚。""锻炼的愉快难比喻,飘飘荡荡随他去"。"遍体轻松如泥,慧眼默察细胞系,如疯如颠,如醉如迷"。
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之上,再经过一二个月或一二年,便可达到第四层次,即"未到地定"。功法在第四个阶段,心境茫茫漫漫,没有边际,身心混混虚豁,忽失欲界之身。在第三层次"欲界定"中,还尚未忘记身首衣服床具等物,而到了第四层次,则把一切之物完全忘却,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自身独在天地之外一般,似有千百个太阳照着其心,非常空明灵净,而且安稳。这种情形,正是将入禅而未入禅的阶段,所以叫未到地。这种境界在大成拳桩法中算是较高的境界了。王老在站桩歌要中指出:"海阔天空涤万虑,哪管日月星球都转移。"坐时要"坐下无椅",躺时要"身下无床"。"有形似流水,无形如大气"。在第四层次"未到地定"基础上,再经过一日以至成年累月,若是其定不坏,便可进入到第五层次,也就是进入到"色定"的境界。一到"色定"阶段,便可进入"初禅"了。在第五层次,身体会有八触及十功德的感受。所谓八触,就是:动、痒、凉、暖、轻、重、涩、滑。其动、轻的感受,如同在清风中站立。"身体有如过堂风"。"又如风中旗,唯风力适应"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小动、微动为正。躁、动、大动为邪。轻以轻松舒心为正,以轻而晕眩为邪。其痒、暖的感受,如同冬天烧火取暖一般。从大成拳角度来讲,则是如置身于温水浴中。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痒是以痒的舒适为正。以奇痒难忍为邻。暖的温和惬意为正,暖的燥热为邪。其凉、滑的感受,如同在水中站立。用大成拳对应,则应如"渊中鱼"舒适为正。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凉以舒适为正,以凛冽刺骨为邪。滑以润为正,以飘浮无力为那。其重、涩如泥土中的感受。从大成拳角度来讲,其重应如大树生根,坚不可摧。其涩如感知空气阻力,沉稳凝重,但若重的僵滞,涩的干硬则为邪相。八触之外,复有八触。为掉、椅、冷、热、浮、沉、坚、软。与前八触略似,但层次不同,合为十六触。总之,以上各触,由四大因缘而合,不一定非有先后次序。其四大因缘即是前文所谈的地、水、火、风。地中四者,沉重坚涩。水中四者,冷冻软滑。火中四者,暖热奇痒。风中四者,动掉轻浮。
伴随着八触,每一触都有十功德、即: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合为八十功德。若加其复有八触,则合为一百六十功德。其中"定心地全空,逍遥而不感觉障碍即为正,若全无知觉为邪。"明",似被日光照着,以白光为正,以光色变幻的彩光为邪。因白光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的总合,是光的最大能量。若执着于彩光的任何一种或几种光,都是片面。如雨后之彩虹,虽然绚丽,但却是转眼即逝的折射影象,永恒的依旧是白光。追幻觉只会导致精神失常。"定",一心安稳,毫不散动为正,若心似顽石毫不活动为邪"智",离昏迷而得睿智之明为正,妄想为邪。其它正邪之法,可依此类推。
进入初禅以后,再往上的功法是二禅、三禅、四禅。到了第四禅,出入之息,几乎断绝。四禅之上,还有五个境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尽一切想与受处,即涅架之境,超出轮回生死。
在大成拳功法中,王老指出:"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意是真意。""有形有意都是假,无形无意始为真"。"要在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诚与老庄佛释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一切学理多称谨似。" 大成拳的"无意之意"与禅定的"无念之念"在功法上很相似。
禅定功在初禅及初排前的阶段,可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若欲开发人体特异功能,则还需功法进入到初禅以后。在大成拳功法中,则需桩法上有了很深的造诣时方可。诸如天眼通(可透视),天耳通(可遥感),他心通(可预测)等,在佛学里均非奇事。佛祖释边牟尼曾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总之,大成拳与佛学有极深的渊源,在功法上有许多相通相似这处,作为一种文化,佛学可以成为大成拳的理论指南。
补充日期: 2004-08-23 10: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