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铁龙c3xr和长安cs75:明朝内阁制度能不能演变为中国式的民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3:32:07
来自:三品小衲  或许很多人都了解过明朝的内阁制度,而且发现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的内阁有些地方很类似,这里只谈明朝的内阁制度,不谈清朝,清朝因为雍正设立的军机处而把内阁架空了,没可比性。明朝的内阁不仅有票拟权,还有封驳权,就是把认为不合理的圣旨封起来驳回去,虽然说有这个权利,不过内阁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用,毕竟在封建王朝,大臣一般都会选择性的避免与皇帝发生冲突!

先不多说,先来了解下明朝的内阁的历史,明朝内阁,为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

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悉数罢免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此后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明成祖即位后,召解缙、胡广、杨荣等人直入文渊阁,参与机务,内阁制度至此建立。然而,当时进入内阁的成员均来自翰林院编修、检讨与试读等官职,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而九卿等官员上奏,亦不得向内阁通知。

洪熙年间,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于是从明仁宗起,内阁逐渐受到重视。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后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嘉靖以后,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之上。

明朝内阁在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按大明祖制,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大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后人猜测:明宣宗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让太监牵制内阁的权力。久而久之,一种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现了。

 我们发现明朝内廷、外廷的机构完全对称。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而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这样,内廷、外廷相互制约,才能确保皇帝的决策地位。但是,这也造成了内外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权夺利。通过以上内阁的历史我们发现,内阁其实就是把丞相的权利给继承了下来,不同的是变成了一群人、一个机构,而内阁里面的“票拟”也有了民主的雏形,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内阁民主”,与现在的民主有很大区别,但是总算有了投票,虽然这个投票有众多的因素,但是总比没有强吧。而内阁的封驳权,我们可以把它认为是对皇权限制的一种方法,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内阁总算可以跟皇权叫板一下了,内阁制度在封建社会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不过由于没有像英国那样的大宪章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也就决定了内阁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首先,虽然内阁对皇权有了一定的限制,但是这个权利不过是从一个人转移到了一个机构,虽然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机构还手由人构成,而机构人的选拔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只不过是代代相传的传统,所以无法保证内阁人才,而且无法限制内阁人的权利,出现严嵩一类的奸臣也就很好理解了。其次,由于内阁票拟出来的意见,要呈交给皇帝,然后由皇帝批红,这样相当于相互制约,对于皇权的限制也就没那么大了,其实这个机制感觉起来还是皇帝的秘书,不过就是皇帝不参与讨论,但是最后定下来还是要皇帝决定,所以无法对与皇帝的权利有实质性的限制。当然,内阁也有好的一面,中晚明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再怎么潇洒都无所谓! 大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其实这已经有了责任内阁的雏形,只不过没有法律约束,所以不确定性很大。至于明朝内阁能不能演变成中国式的民主制度,小衲认为,直接演变的可能性比较小,这取决于当时的环境以及其他的因素,首先,内阁人员的选定是通过考试产生的,与选举无关,如果政治清明,那么考试为国家选取人才的还是优秀的,这也保证了内阁人员的质量,但是如果政治腐败,那么科举产生的人才都是走关系得来的,那么肯定会对后来内阁造成影响。万历朝以后,明朝就进入了内忧外患时期,所以政治发展就陷入了停滞,因为要解决眼前问题,如果那个时候的明朝能够加入大航海时代,吸收更多的文明以及思想,说不定还有可能产生中国式的民主,但是历史没有如果,所以,按照历史的思路往下发展,明朝内阁制度是不可能产生中国式民主制度的,至多可能会成为封建社会的责任内阁。而这一切都归根于并没有制度没有形成法律,法律没有能很好的执行,中国最多还是人治而不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