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飞狐苗若兰被:中医如何治疗汗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5:29:26

中医如何治疗汗证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证。汗证包括自汗与盗汗。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

    一、治疗原则

    治疗本病当辨证施治,分清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泄之。自汗多因营卫不和、肺脾气虚、热淫于内等引起,在治疗上应分别给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清里泄热之法。盗汗多由于阴虚火旺、心血不足所致,治疗应予滋阴降火、补血养心之法。在各法治疗基础上辅以敛汗固表之品,则止汗之力更著,疗效颇佳。

    二、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汗出恶风,动则汗出,可见半身汗出半身无汗,或局部汗出,体弱易感,周身乏力,面色无华,舌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2.心血不足自汗或盗汗,心悸少眠,睡则汗出,气短神疲,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治法补血养心、益气敛汗。方药:柏子仁汤加味。

    3.阴虚火旺夜寐盗汗,或有自汗,虚烦少眠,形体消瘦,骨蒸潮热,五心潮热,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固表止汗。方药:当归六黄汤加减。

    4.邪热蒸迫蒸蒸汗出,汗黏且易染黄衣服,面赤发热,气粗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治法清泄里热、化湿和营。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

    三、常用的中成药

    1. 玉屏风丸(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口服,1次6克,一日3次。功效:益气固表。适用于表虚不固之自汗者。

    2.黄芪止汗冲剂(由黄芪、党参、麻黄根、炒白术、煅牡蛎、五味子组成)开水冲服,5岁以下儿童1次20克,1日2次;5岁至12岁1次20克,1日3次;成人1次40克,1日2次。功效:益气敛汗。适用于气虚证之自汗者。

    3. 知柏地黄丸(由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等组成)口服,1次6克,1日2次。功效:滋阴清热。适用于阴虚证之潮热盗汗的治疗。

    4. 虚汗停颗粒(由黄芪、浮小麦、大枣、粳稻根、牡蛎等组成)开水冲服,4周岁以下儿童,1次5克,1日2次;4周岁以上儿童,1次5克,1日3次;成人1次10克,1日3次。功效:益气养阴、固表敛汗。用于气阴不足自汗、盗汗及小儿盗汗。

    5. 参芪膏(由党参、黄芪、冰糖组成)口服,1次10克,1日2次。功效:补脾益肺。用于脾肺气虚之自汗。

    6. 大补阴丸(由熟地、龟板、知母、黄柏、蜂蜜等组成)口服,大蜜丸1次1丸,1日2次。功效: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之潮热盗汗。

    四、外治疗法

    1.轻粉方:川芎、白芷、藁本各30克,米粉90克,上药为末,用棉包裹,扑于身上。用于自汗。

    2.红粉方:麻黄根、煅牡蛎各30克,赤石脂、龙骨各15克,上药为末,以绢袋盛贮,如扑粉用之。用于自汗。

    3.五倍子为末,以唾液调,填脐中,外用纱布固定之。用于盗汗。

    4.白矾、葛根各20克,煎水洗手足,1日数次,治手足汗多。

    五、预防与调摄

    首先应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从而达到表卫腠理得固、营卫调和的目标。另外,平素还应做到劳逸适度,不可过于烦劳;饮食有节,尽量少食肥甘辛辣的食物;起居有常,坚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及保持精神愉悦。如果出现汗出过多,藩篱不固,则较易感受外邪,这时要注意及时揩干汗水,更换干燥衣服,居于温室,躲避风寒,以防感冒。(文章只做参考,治疗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