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往事曾九第一部:前亭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7:46:51
前亭镇

   

墟仔村 大社村 庄厝村 桥仔头村 过港村 崎沙村 田中央村 洛运村 江口村 后蔡村 刘下村 顶埕村 文山村    

 前亭镇位于漳浦县东北部沿海,南北长1887公里,东西宽1066公里,辖区总面积74.5平方公里。北隔老湖山与龙海市浮宫镇相连,隔赤兰溪水库与龙海市白水镇交界,东北隔风柜斗岭、 目 困牛山与龙海市港尾镇毗邻,东隔 目 困牛山余脉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为邻,西隔虎形山、美山与马坪镇接壤,南连井尾半岛,临佛昙湾、后蔡湾、江口湾海域。

自然环境

    前亭镇处于古生代滨海晚第二纪基性火山喷发地带,所遗留火山灰造成紫黑色的土壤。这里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终年无霜。年平均降雨量1338毫米。年日照2116小时。但季节降雨量不均匀,7~9月份多台风暴雨,10月至翌年2月雨量偏少。北半部丘陵地带山泉丰富,汇成刘下溪、洋尾溪(流入石过陂水库)及过港溪(流入江口湾)。中部有三条小溪,分别汇入佛昙湾和江口湾。井尾半岛无溪流。江口湾东边有江口湾和后蔡湾,有大片滩涂和浅海可供养殖。这就形成北半部以农业为主,南半部以水产为主的经济结构。
 

政区沿革
 

    明清时代属漳浦县二十三都。清代在前亭设后诞、姑垄、葛垄等保。民国初年属于以佛昙为中心的外东区(后改为第五自治区),当时实行里闾制度,具体不详。民国33年前亭属第三区管辖,实行保甲制度,在现在的前亭镇辖域内设文山、楼下、亭林、前亭、下尾(庄厝)、桥仔头、江口、青沙、过港、洛运、后内11保,分属楼下、前亭、江口3联保管辖。民国29年撤销联保,合并为前江乡,民国33年,前江乡与林东乡(林埭、东坂)及马坪乡合并为前坪乡,乡公所设马坪。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今前亭镇地方设前亭墟、庄厝、楼下、江口、田中央、文山6乡,属第五区(佛昙区)管辖。1956年10月,前亭墟与庄厝合并为前亭乡,文山合并于楼下。1958年3月,合并为前亭、桥港、刘下3乡。1958年9月公社化,属佛昙公社前亭管理区、桥港管理区、刘下管理区。1961年撤销管理区,成立前亭公社,辖大社、墟仔、庄厝、洛运、田中央、桥仔头、过港、崎沙、江口、后蔡、刘下、顶埕、文山13个生产大队。1984年9月,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行政村,1992年2月乡改为镇。2001年,全镇总人口30302人,其中农业人口29692人,非农业人口610人。
 

水利设施
 

    前亭沿海各村缺水易旱,新中国成立以来,县、乡兴修水利,得益于石过陂、赤兰溪两中型水库,引水到沿海各村,解决农业用水困难问题。下仓水库(小一型),址在过港溪上游,建成于1956年5月,库内淹没耕地220亩,迁移住民36人于顶埕。总库容181万立方米,总干渠长01公里,左干渠长5公里,右干渠长4公里。灌溉过港、洛运、田中央一带农田3600亩。
    新岭水库(小二型),址在刘下溪上游,建成于1964年12月,总库容11万立方米,灌溉刘下村农田600亩。
    石过陂水库(中型),县建,建成于1959年3月,总库容1530万立方米,库中心在马坪仙都,延伸到前亭镇刘下村,以渠道向大社、圩仔、庄厝、桥仔头等村供水。
    赤兰溪水库(中型),县建,建成于1966年11月,库中心在龙海白水镇郊边,延伸到文山村。渠道引水到大社、庄厝等村。
 

交通设施
 

    省道漳东线经过镇境。从前被称为“瓶颈”的风柜斗岭(在本镇境内)已经降坡拓宽,公路等级提高,水泥路面,正在全线铺设(风柜斗岭至佛昙水泥路面基本完成)。漳浦东北门户变成通途。漳东线在经前亭大社村处向东分出一条新路,经田中央入龙海隆教乡至岛美经济开发区。邮电、金融、电力设施35万伏变电站一座。电信楼一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6500门,已装机4695户。银行营业所及农村信用社各1家,与全省联网通汇,电子汇兑三天到达。教育、医疗设施
    全镇有初级中学3所,教学楼5座,教室56间,综合楼3座,学生1460人,教职员工121人。小学13所,学生3900人,教职员工227人。其中,大社小学为省农村示范小学。镇卫生院1所,住院部、门诊部用房各一幢,核定床位30张,卫生技术人员25人,其中医生5人,护士6人,药房人员3人,防疫人员3人。村卫生所13所。全镇已建成初级卫生保健网,镇卫生院通过省“爱婴医院”评审,省“初保”验收达标,“三项配套”达标。
 

经济状况
 

    全镇耕地24215亩,其中水田8854亩,农地15361亩,虾池1.1万亩。农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高梁、黄豆、旱麻籽、芦笋、蔬菜及荔枝、龙眼等果树,并有食用菌培植,新近引进生产苹果枣、水晶芭乐、番荔枝等水果种植。滩涂养殖以对虾、泥蚶、花蛤为主,并有育苗场多家。村民从事运输及其他服务行业和外出打工者不少,有的以劳务输出为渔工。2001年全镇人均纯收入4100元,工农业总产值82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1.1亿元,粮食产量13600吨,水产品产量8560吨,水果产量1030吨。
    三资企业有:百信实业有限公司、闽荣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江发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景新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丰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德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鸿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富食品有限公司、同富电脑有限公司、元新食品有限公司等。
 

旅游资源
 

    前亭镇地质地貌特殊,自然景观奇特,滨海旅游资源丰富。以林进屿为中心的古火山地带,其地质地貌有极高的科研、科教、旅游观赏价值。我国第一批(共11个)国家地质公园之一的漳州滨海火山地貌国家地质公园在前亭镇江口村附近陆海域,现正在建设整理之中。林进屿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海岸线长18公里,北起与龙海市交界的崎沙湾,经香山半岛、江口湾、烟墩山、后蔡湾至整尾半岛,其中有国家一级和国家特级滨海沙滩。前亭镇立足旅游景区中长期的发展要求,按照专家建议和“立足厦漳泉,面对港澳台,拓展中西部,推向全世界”的客源市场定位目标,拟将林进屿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项目以林进屿(火山岛)为主体,以江口湾海滨沙滩,江口皇后双乳峰、南碇岛及崎沙、香山等景点为腹地,建成集古火山地貌观赏、海滨风光游览、海滨浴场、旅游度假村等一体的旅游景区,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并多次聘请北京、广东、南京、厦门等地的地质专家进行论证,在第十六届全国地学研究会和地质年会上获得通过。2001年以来,前亭镇先后引进石狮市融盛企业集团及济南园林开发建设集团开发林进屿,计划分三期进行建设,首期投资1亿元,已完成一些项目。
 

前亭镇辖属一览表
 

    行 政 村 所辖自然村或居民点
    墟 仔 村 墟仔 大社村 前亭大社
    庄 厝 村 庄厝、高岑
    桥仔头村 上王、江厝、楼田、卓厝、桥仔头、谢厝、曾柄、后亭
    过 港 村 过港、何角头、后段、王厝尾
    崎 沙 村 崎沙
    田中央村 田中央、顶后坑、盐田尾、长北内
    洛 运 村 洛运、中山
    江 口 村 江口、西井、长北内场
    后 蔡 村 后蔡、许厝、内厝、上郑
    刘 下 村 刘下、洋尾、辕门、炉前、油车、老寮、峨山坪、墩上、上郑、白银树、刘坑、过安
    顶 埕 村 顶埕、南方楼、黄大坑、南方周、下仓
    文 山 村 文山、高枝坑、官路、石人头、过坑、倒桥 

 

墟仔村
 

    墟仔村是前亭镇政府和农贸市场所在地,东与桥仔头、过港二村接壤,西邻大社村,南邻庄厝村,北与白竹湖农场及顶埕村交界。一条2500米长的“前镇路”贯穿本村,与省道漳云线衔接。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前亭黄姓开基于明初洪武元年,开基祖是南宋在广东崖山败亡时护从闽冲郡王赵若和来到浦东(后改名浦西)的侍臣黄材的曾孙仁夫之子均禄(从黄材之父天从公算起第六世),隆庆元年(1572年)始建大宗祠“鄂华堂”。原来桥仔头附近有一座亭,黄姓再在岩山脚下庙前一大片梅林处再建一座亭,称梅亭,后来梅树都被台风刮倒,而亭子无损,乃称原来桥仔头的亭子为后亭,原来的梅亭为前亭,以至前亭、后亭皆成为地名。清初“迁界”村民迁走,“复界”后前亭人大都没有回居,以致人口甚少,所以前亭划属后诞(即后亭)保管辖。而自乾隆以后,墟仔和大社黄姓人口大量增长,墟仔又是商贸中心,因此,“前亭”于清代后期已成为这一带的总地名。民国23年设立属前亭联保管辖的前亭保,民国33年前亭与江口联保合并为前江乡,都是以前亭为中心(乡公所设在明末进士陈国器旧居),民国33年前江乡与马坪乡合并为前坪乡,前亭墟仍然不失为这一带的商贸中心地位。解放初,设立属第五区(佛昙区)管辖的前亭墟乡,1958年9月属佛昙公社前亭管理区的墟仔生产大队。1964年成立前亭公社,1984年改为乡,1992年改为镇。墟仔由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一直是公社、乡镇党委和政府所在地。现有647户,2438人。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墟仔村有耕地1876亩,其中水田997亩,农地879亩,虾池727亩。土地系火山灰黑土壤,农产品有水稻、番薯、高梁、花生、糖蔗、果蔗、黄豆、旱麻籽、枝豆、蔬菜等。几年来又发展了上千亩的龙眼、荔枝、李等果树。海产有鱼、虾、贝类。有两家民营食品小工厂。有机板车10部、柳州小汽车3部,客车3部从事运输,有建筑队4队,每队基本工4~ 6人 .全村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有电视机517部,普及率80%以上。安装电话机600部,普及率93%以上。90%以上人家以液化汽为燃料。村民饮用井水。建成200米长街道一条,沿街有日用品商店20多家,公私楼房30多幢。有村合作医疗所一处,私营药店5家。镇保健院、前亭中学、中心小学设在本村。前亭中学,校园面积39970平方米,校舍面积5203平方米,设12班,学生700人,教师41人。中心小学,校园面积5000平方米,校舍面积1382平方米,设12班,学生383人,教师30人。

 

文物古迹
 

    村东北部狮帽山与螃蟹广山之间有一座“石鼓亭”(碑亭),亭内有石碑、镌文纪念明代石鼓社人、明崇祯七年进士、刑部主事陈国器为民办好事的功德。今完好无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而石鼓社已废。
    梅水宫,祀明代英贤黄道周及同时殉难的四位学生。左偏殿祀从石鼓慈济宫移入的三尊保生大帝,分别为红、黑、白三种脸容。
 

新中国人物
 

    杨毅波,漳浦县人民法院副主任科员。
    黄家瑞,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副教授。
    黄闽婷,新加坡留学,博士。
    黄闽姗,新加坡留学,硕士。
    黄锐达,龙文区交通局局长。
    黄   海,厦门市医院党委书记、内科主任医师。
    黄日发,深圳地区漳浦同乡会副会长,创办松岗福安线厂。

 

大社村
 

    大社村位于前亭镇西部,东邻墟仔村,西隔虎形山、居美山与马坪镇文安村、仙都村交界,北与白竹湖农场毗邻,南临佛昙湾。省道漳东线公路通过本村,在本村设有车站。姓氏源流与政区沿革同墟仔村,1956年9月公社化时始从前亭乡分设大社、墟仔二生产大队,即后来的大社、墟仔行政村。现本村人口有929户,3796人。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本村有耕地2890亩,其中水田1676亩,农地1214亩。耕地属古火山爆发遗留的火山灰造成的紫黑色土壤,但从前水源缺乏,有“天公三天不下雨,农民走无路”的俗谚。解放后靠石过陂、赤兰溪水库以渠道灌溉,基本做到旱涝保收。1962年就海滩涂地围垦东、西二埭,造田近千亩。1994年,由县主持,在花林、庄厝二村之间建成千米长堤,围垦“花厝垦区”3千亩,位于本村南边,使本村又增加了养殖基地。现以鱼虾混养、虾蟹混养、虾蛤混养等多种生产方式,发展养殖业,使村民收入大增。输电线路已实现农村电网改造,用电正常。有线电视及电话普及率93%。1999年建一条2公里长的村级水泥公路。解放初期,大社、墟仔二村共用一所小学,现在有前亭中心小学、大社小学。大社小学于1982年建教学大楼1182平方米。现设14个班级,学生543人,教师29人。

历史事件

    1945年,日本“南支派遣军”德本光信联队从上海调驻广东,以战船运载,在海上受盟国空军袭击,残部逃往金门、厦门,由于补给困难,只得从陆路逃窜往广东日占区,于7月初在港尾白坑登陆,7日到漳浦县境,住前亭大社和墟仔,分兵四出抢劫,蹂躏民众。
 

古代人物
 

    陈国器,石鼓社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官刑部主事。
 

新中国人物

    黄开发,漳浦县人大常委、华侨民族委员会主任。
    黄建龙,马坪镇党委副书记。
    黄森财,漳浦县国税局副主任科员。
    黄顺和,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教务长、副教授。
    黄国惠,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黄荣勋,漳州市电信局市话股股长。
    黄德根,龙岩市中国银行行长。
    黄振雄,中学高级教师。
    黄进为,中学高级教师。
    黄天爵,中学高级教师。
    黄炳林,副主任医师。
    黄义胜,漳浦县农资公司人员(离休)。

 

庄厝村
 

    庄厝村位于前亭镇南部,有高岑、霞美两个自然村,为避免与别处霞美同名,把庄姓聚居地霞美改为庄厝,高岑社比较小,也是庄姓聚居地,民国时期与庄厝同属一保,解放后同属一村,统称庄厝。庄厝村北隔坑内山,食角山与墟仔村交界,西、南临佛昙湾,东邻桥仔头村。发源于前亭墟北的石鼓小溪流至庄厝汇入佛昙湾。
 

政区沿革
 

    庄厝政区沿革自明清至民国初年同墟仔村,民国23年设霞美保,属前亭联保,民国29年前亭联保与江口联保合为前江乡,民国33年霞美保改名庄厝保,属由前江、林东、马坪3乡合并的前坪乡管辖。新中国初期,庄厝属第五区(佛昙区)江口乡所辖。1958年9月,在生产社的基础上成立属佛昙公社前亭管理区的庄厝大队,1964年9月,属前亭公社,后改公社为乡(镇),改大队为行政村,庄厝村仍辖庄厝、高岑二自然村。现总人口834户,3331人。二自然村均是庄姓聚居地,源流不详。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有耕地2031亩,其中水田908亩,农地1123亩。种芦笋、番薯、花生、高梁、蔬菜等。有大片滩涂,解放后围垦埭田1200亩,种稻,粮食自给。后又建盐场一处。改革开放后又围海建虾池2000多亩,经济迅速发展。1985年架设输电线路,并增自来水设施。1990年通程控电话,现安装720部。电视已普及。庄厝小学已建新校舍,校园面积1050平方米,建筑面积666平方米,设14班级,学生484人,教师20人。1994年,马来西亚华侨庄万发捐资人民币10万元设奖学基金。
 

古代人物
 

    庄士元,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官涞水知县。
    庄登丰,士元子,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举人。
 

新中国人物
 

    庄朝坤,漳浦县公安局副主任科员。
    庄亚山,漳浦县规划办主任、县政协常委、土木建筑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庄锦茂,赤岭公社党委委员。
    庄银辉,漳州市委组织部副主任科员。

 

桥仔头村
 

    桥仔头村位于前亭镇东南部,是去井尾半岛的必经之道。北靠大寨山,南邻江口村,东临镇村水产养殖场,西邻庄厝村。
 

政区沿革及姓氏源流
 

    清代属二十三都后诞保。民国23年设立桥仔头保,属江口联保所辖,民国29年属前江乡,民国33年属桥港保,属前坪乡所辖。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江口乡,1955年9月属佛昙公社桥仔头生产大队,1984年9月,属前亭乡(1992年2月改为镇)的桥仔头行政村,辖上王、江厝、楼田(包括楼仔、田仔)、卓厝、桥仔头,谢厝、曾柄、后亭8社(自然村)。全村人口713户,2888人。
 

姓氏源流及人口
 

    江   厝,为江姓聚居地(有少数别姓),源自龙海港尾石埠,现62户,382人。
    卓   厝,为卓姓聚居地(有少数别姓),来源不详,现51户,204人。
    桥仔头,为杨姓聚居地(有少数别姓),源自龙海白塘湖西(白塘湖西杨姓属佛昙杨姓第四房)。
    谢   厝,为谢姓聚居地(有少数别姓),来源不详。
    上   王,为王姓聚居地(有少数别姓),源自田中央,现976户,382人。
    楼   田,为王姓聚居地(有少数别姓),源自田中央,现83户,338人。
    曾   柄,为曾姓聚居地(有少数别姓),源自龙海东园厚境,现145户,626人。
    后   亭,为杨姓聚居地(有少数别姓),源自龙海白塘湖西,现201户,766人。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2494亩,其中水田615亩,农地1879亩,并有可种果树的山坡地。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番薯、高梁等。2000年将一些低产埭田改为虾池,现全村有虾池600亩。外出打工者200多人,劳务输出从事捕鱼者100多人。村中有拖拉机10架从事运输。20世纪80年代已通输电线路,2000年完成电网改造,现电视普及率95%,电话机普及率70%。小学创办于1984年,现校园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11班级,学生382人,教师19人。2000年建老人活动室3处。
 

名胜古迹及风俗
 

    大寨山,海拔135米,以有一座古石寨得名,始建年代不详。
    村民信奉“关帝”(三国蜀将关羽),除曾柄、上王二社外,其他各社都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帝庆寿诞。
 

古代人物
 

    江环,号缙云,江厝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官平湖知县,选试御史。
 

新中国人物
 

    杨进通,漳浦县公安局副主任科员。
    杨荣福,漳浦县公安局政工科长。
    杨国英,民营企业家,漳浦县前亭镇桥仔头海产养殖场场长。

 

过港村
 

    过港村北邻洛运村,东邻田中央村,南临江口湾,西隔大寨山与墟仔村交界。早前与田中央之间隔一条港道,往来需过渡或涉水。今港道已不存在,镇海——前亭的公路连接两村。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清代属二十三都沙澳保。民国初年属以佛昙为中心的外东区。民国23年属桥仔头保辖,民国33年属前坪乡桥港保辖。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田中央乡辖,1956年10月成立过乡。1958年9月成立过港生产大队,属佛昙公社前亭管理区,1961年属前亭公社管辖,1984年9月,属前亭乡(1992年2月改为镇)辖。村辖过港、何角头、后段、王厝尾4社(自然村)。现总人口392户,1694人。
    过港社,后靠小山,前临鱼埭,有“前鱼池,后果园”的美誉。村民以王姓为主,源自田中央社,开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左右,有祠二座。现有230户,976人。
    何角头,从前可能为何姓所居,现是王姓聚居地,一部分从过港分衍,一部分从从田中央分衍,各有祖祠一座。现共有122户,556人。
    王厝尾,王姓聚居地,田中央所分衍,现13户,56人。
    后段,王姓聚居地,分别由田中央及过港分衍,现25户,110人。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1691亩,其中水田530亩,大都种稻。农地1611亩,种芦笋300亩,其余种番薯、花生等。山地约一千亩,高处造林,山坡种荔枝、龙眼等果树600多亩。还有滩涂围垦养鱼等。有手扶拖拉机10架,机板车1架,小汽车一架从事运输。外出打工者300人。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现电视基本普及,程控电话机250部,部分村民有手机,摩托车户户皆有。有小学1所,校园面积4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20平方米,6个班级,学生214人,教师10名。
 

名胜古迹与风俗
 

    过港与何角头二自然村之间原为荒埔,有小庙祀“万应公”。“万应公”是那些无主鬼魂,村人为其立祠庙祭祀。过港村村后小山上有一块天然大石,村民称“大石公”。有清末光绪十八年(1892年)荷属东印度(今印尼)甲必丹(荷兰殖民者委派管理一个区域的华人的首领)王加乐所建四合院大厝一座,今保管完好,有王加乐神牌,一面标“大和(荷)国甲必丹王(“王”是姓,不是王位),一面标“商会会长”。
 

民国时期人物
 

    王锡钧(王加乐的长孙),黄埔军校毕业,曾任陆军第七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兼军校训导处处长。


新中国人物
 

    王汉清,漳浦县发展计划局副局长。
    王丁辉,前亭公社社长。
    王东文,前亭公社副社长。

 

崎沙村
 

    崎沙村位于前亭镇东部,是漳浦县海线起点,也是漳浦县沿海东北起点第一村。东隔一座小山丘,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白塘村交界,北邻田中央村,西、南临江口湾,湾内是天然避风良港,有镇办万亩虾池,管理处设在崎沙村境内。
 

政区沿革及姓氏源流
 

    明清时代属二十三都,清代设沙澳保。民国初年属以佛昙为中心的外东区管辖。民国23年设青沙保,民国29年属前江乡辖,民国33年属前坪乡辖。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田中央乡(1956年10月改为过港乡)辖,1958年9月,属佛昙公社田中央管理区崎沙大队,1964年属前亭公社,1984年9月改为前亭乡(1992年2月改为镇)崎沙村,以一个自然村为行政村,人口204户,873人。崎沙为杨姓聚居地,与江口、后蔡同是自龙海白塘湖西分衍,属佛昙杨姓总祖第四房后裔。


经济状况
 

    崎沙处沿海丘陵地带,淡水缺乏,农业以旱作物为主,全村有耕地770亩,其中水田40亩,农地730亩,除种芦笋200多亩以外,以种植花生、番薯为主。山地2500亩,以造防护林为主,山坡也种龙眼树100多亩。海滩围垦虾池80亩,有近海捕捞渔船50艘。劳务输出台轮渔工及为龙海浯屿雇用渔工80人,外出打工100人。有手扶拖拉机2架,“东风”货车1架从事运输。有外来户经营的股份制对虾育苗场6家。
    1985年已架设输电线路,2000年完成电网改造。现电视和电话已普及,摩托车户户皆有。
    1984年用片石铺设村道长600米,2000年12月改铺水泥混凝土路面400米。小区新村已建楼房30多幢。
    1987年建崎沙小学新校舍,校园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设6班级,学生141人,教师10人。
 

新中国人物
 

    杨和枝,广州远洋运输公司船长。

 

田中央村
 

    田中央村位于前亭镇东部,东隔 目 困牛山余脉与龙海隆畲族乡白塘村交界,北隔小溪与洛运村为邻,西邻过港村,南邻崎沙村。
 

政区沿革及姓氏源流
 

    田中央别称青田,明清时代属二十三都,清代设青沙保(包括崎沙)。民国初年属以佛昙为中心的外东区辖,民国23年设青沙保,属江口联保,民国29年属前江乡辖,民国33年属前坪乡辖。解放初属第五区(佛昙区)辖的田中央乡,1956年10月合并于过港乡,1958年9月属佛昙公社桥港管理区的田中央生产大队,1961年7月,属前亭公社辖,1984年9月改为属前亭乡(1992年2月改为镇)的田中央村,村辖田中央、顶后坑、盐田尾、长北内4社(自然村)。现有702户,2823人。随着住区的扩展,盐田尾、顶后坑、田中央三社已连成一片。全村以王姓为主,祖上来自港尾青洋社,约开基于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有祖祠一座(青洋王姓是宋初居漳州的五代闽王王审知之子延政后裔)。田中央王姓分传于本行政村内4社及附近的过港、中山、吴山坪、上王、桥仔头、田仔、楼仔等社和赤土乡下云等处。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全村耕地2659亩,其中水田766亩,主要种稻,农地1893多亩,其中1200亩于1997年租给台胞开发高优农业,种植台湾苹果枣、莲雾、芭乐等果树。其余主要种花生、高梁、番薯、枝豆、空心菜等。有虾池400多亩。山地造林300多亩。
有手扶拖拉机20多架,机板车6架,小汽车2架从事运输。外出打工600多人。1986年架设输电线路,2000年完成电网改造。1994年开通程控电话,2000年漳浦移动电话公司及联通公司各在本村建发射塔1座。现全村安装电话机380多部,有手机100多部。有线电视入户280多户,基本普及。村民新建楼房100多座。
    有中学、小学各一所。小学创办于解放初,已建新校舍,校园面积约6亩,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设14个班级,学生400多人,教师21人。中学创办于1973年,校园面积10320平方米,基建面积3576平方米,设有12个班级,学生602人,教师40人。
 

新中国人物
 

    王电辉,旧镇镇党委副书记。
    王越忠,三明高专党办副主任。
    王瑞发,漳州市水利局水质科科长。
    王小鹏,广东省军区预备役师参谋。
    王阿法,中学高级教师。

 

洛运村
 

    洛运村位于前亭镇东北部,南邻过港、田中央二村,西邻顶埕村及白竹湖农场,东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毗连,北隔 目 困牛山与龙海市港尾镇交界。源自 目 困牛山及白竹湖农场顶埕作业区的洛运溪流经村境,至田中央与过港之间汇入江口湾。
 

政区沿革
 

    清代属二十三都沙澳保辖,民国初年属外东区辖,民国23年,设立洛运保,属前亭联保辖,民国29年,属前江乡洛运保,民国33年,属前坪乡青沙保。解放初,洛运属第五区(佛昙区)田中央乡(1956年10月改为过港乡)辖,1958年9月属佛昙公社洛运大队,1964年9月改属前亭公社辖,1989年,改为前亭乡(1992年改为镇)洛运村,村辖洛运、中山二社(自然村)。现总人口407户,1482人。
 

姓氏源流
 

    洛运社,为徐姓聚居地,现256户,1058人。徐姓于明末自镇海卫前来开基,传说为明 开国元勋徐达的后裔,并传说,“洛运”社名是因为祖上为洛阳人。而据《明史·徐达传》,徐达是濠州(即安徽凤阳)人,明太祖的同乡。洛运徐姓应从镇海卫传衍而来。《镇海卫志》及旧《漳浦县志》均记载:“徐文,江都(江苏扬州)人,祖徐兴,洪武年间累功升指挥佥事,徐文于成化年间调任镇海,传至徐麟,以功升指挥同知,世袭。”中山社,为王姓聚居地,现126户,5113人,有少数别姓。王姓源自田中央社。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1596亩,其中水田490多亩,农地1106亩,土地都是古火山灰形成的黑土壤,比较肥沃,山上造林,山坡种果栽竹。龙眼果和竹笋以品质较好。农地大都培植旱麻籽,销江南江北。水田种水稻和香蕉。1986年架设输电线路,现电视基本普及。1993年开通程控电话,现也基本普及。摩托车家家皆有。村民多建新房,一部分是楼房。中山社清末曾设墟市,清代古民居甚为壮观,至今完好。 从村部所在地的洛运社建一条25公里长的可行机动车村道通到中山社与省道漳东线公路衔接。
    洛运小学创办于1956年,现校园面积3千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设6班级,学生121人,教师12人。
 

名胜古迹

 

    村西有古刹瑞云寺,今尚存,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庆祝佛诞。许坑(地名)有关帝庙,农历五月十三日庆祝关帝诞辰。洛运社有开漳圣王庙及徐氏祠堂。
 

新中国人物

 

    徐振标,漳浦县总工会副主任科员。

 

江口村
 

    江口村位于前亭镇东南部,地处沿海突出部,漳州滨海火山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的一部分在该村境内。北邻桥仔头村,南邻后蔡村,西临佛昙湾,东临江口湾,与林进屿、南碇屿相望。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清代属二十三都后诞保。民国初年属外东区。民国23年设江口保,民国29年,属前江乡,民国33年属前坪乡。新中国初期属第五区(佛昙区)江口乡,1958年9月属佛昙公社桥港管理区的江口大队,1961年9月属前亭公社辖,至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行政村,隶属不变。村辖江口、西井2个自然村,现总人口706户,2980人。2自然村皆杨姓聚居地,源自龙海隆教乡白塘湖西,是佛昙杨姓总祖第四房后裔。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有耕地1938亩,其中水田340亩,农地1598亩,种芦笋、番薯、花生、旱麻籽等。浅海滩涂已建虾池420亩。有育苗场12家。1983年开通从前亭经江口、后蔡至井尾乡村公路,江口为客车停靠站之一。1984年架通输电线路,现电视已普及。家用电器和摩托车为家常用具。江口中学,校园面积17626平方米,校舍面积3466平方米,设14班,学生652人,教师46人。 江口小学创办于1930年,现校园面积392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设12班级,学生386人,教师17人。
    1999年建农民公园,包括老人活动中心,范围30亩。铺设35公里长村主干道路水泥路面。2001年引进外资建江口湾及岛屿,发展旅游事业。
 

古代人物
 

    杨 烈,明万历十九年举人,官曲阜县令、郁林知州。
    杨梦鲤,字尚化,号碧沙,江口社人。未第儒生,终生以教书为业,进士赵范、江环都是他的学生。他死后,赵范为其题墓碑文,江环为其刊刻手稿《诗经衍义》。
 

新中国人物
 

    杨开生,漳浦县政协副主席。
    杨银辉,漳浦县水利局副局长。
    杨松惠,赤湖镇党委副书记。
    杨国水,白竹湖农场党委书记。
    杨国友,赤土乡人大主席。
    杨亚贵,南浦乡党委委员。
    杨坤元,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司司长。
    孟玉明,美国纽约国际机场中方经理。
    杨荣忠,漳州市农业局副局长。
    杨元忠,漳州市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
    杨银义,厦门市公安局政治指导员。
    杨仁全,厦门市检察院行政处副处长。
    杨元顺,民营企业家,漳州元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后蔡村
 

    后蔡村位于前亭镇南部的井尾半岛北部,北隔烟墩山与江口村交界(皇后奶山有两峰,一名烟墩山,一名烟楼山,有明代烽火台);南与佛昙镇的整美村交界;东临后蔡湾,西临佛昙湾,与庄厝、花林等村隔海湾相望。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明清时代至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同江口村。新中国初期为江口乡所辖,1858年9月属佛昙公社桥港管理区后蔡大队,1961年属前亭公社辖,以后,公社改为乡(又改为镇),大队改为行政村,隶属不变。村辖后蔡、许厝、内厝、上郑4社,现总人口440户,2110人:
    后蔡社, 原为蔡姓聚居地,现为杨姓所居,祖先源自江口。现有180户,900人。
    许厝社,40户,210人,大都杨姓。
   内厝社,130户,600人,大都杨姓,祖源江口。
    上郑社,90户,400人,大都曾姓,部分姓杨。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全村耕地1560亩,其中水田30亩,农地1530亩,多山坡旱地,淡水缺乏,制约农业生产发展。有山地和浅海滩涂。山地造防护林。农地大都种芦笋,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滩涂建虾池1100多亩,虾蚶混养,年产值200多万元,并有育苗场6家,年产值500万元。另有台资育苗场。有手扶拖样机7架,机板车3架,三轮车4架从事运输。外出打工者300人。
    后蔡小学创办于1950年,已新建校舍,校园面积9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6平方米。设10班级,学生310人,教师15人。
    1983年开通自后蔡至前亭公路。1984年架设输电线路,电视基本普及。安装电话机100多部。
    1998年被县定为新村建设示范点之一,已拆旧房改建楼房3区80幢。
 

名胜古迹
 

    皇后乳山一带系古火山口地貌,有明代烽火台(又称烟墩山),后江边有一座“五王爷庙”。
 

新中国人物
 

    杨亚知,前亭镇党委委员。现任村党支部书记。
    杨志文,霞美镇党委宣委。
   王东曦,福建省立医院教授。
    王希贞,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主任医师。
    王希韫,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
    杨万全,副主任医师。

 

刘下村
 

    刘下村位于前亭镇北部,全村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北与文山村为邻,并隔风柜斗岭与龙海市港尾镇东坑村交界,西与白竹湖农场文溪社相邻,西南隔龟山与马坪镇仙都村交界,南与白竹湖农场白竹湖作业区相邻,东与顶埕村相邻。源自蒙界山(风柜斗岭的山峰)的新岭溪流过村境,上郑、墩上、老寮、炉前、辕门、油车、洋尾、过安等自然村都在溪边。省道漳东线也从这些村庄经过。溪水汇入石过陂水库,丰水期水位涨到刘下和峨山坪自然村村边。
 

政区沿革
 

    明清属漳浦县二十三都,民国初年属外东区,具体里甲不详。民国23年设楼下保,属前江乡,民国29年属前坪乡辖。解放初设楼下乡,属第五区(佛昙区)辖。1958年9月属佛昙公社楼下管理区的楼下大队,1961年撤销管理区,楼下大队属前亭公社辖。1984年9月公社改乡(1992年2月改为镇)刘下村,隶属不变。(当时将“楼下”写作“刘下”,今延用)。今村辖刘下、洋尾、辕门、炉前、油车、老寮、峨山坪、墩上、上郑、白银树、刘坑、过安12社(自然村)。总人口有695户,2798人。
 

姓氏源流
 

    刘下(楼下)社为蔡姓聚居地,祖源赤岭乡蔡坑,蔡坑始祖蔡元鼎(号蒙斋)为著名理学家,是唐开漳刺史陈元光部下中垒校尉蔡长眉的后裔,初居云霄之西,于唐末乾符年间避乱迁居漳浦北境大帽山下,著书讲学,传裔蔡坑,又传裔漳州、漳浦几处地方。刘下蔡姓开基于宋建炎元年,始祖蔡煜是蔡坑祖蔡元鼎十世孙。
    洋尾社曾有吴姓聚居,称下厝吴,明万历十一年出进士吴华,任南京通政使,归休后居漳州,传裔漳州,下厝吴社今仅存遗迹。现洋尾社为杨姓所居,开基已26世,现有95户,443人。其祖和龙公,源自江口杨姓第二房。
    老寮(鲁寮)社为许姓聚居地,源自文山村,文山村由海澄溪尾村分衍。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2361亩,其中水田1319亩,大都种稻,有新岭水库及溪流灌溉,旱涝保收;农地1042亩,种果及一些杂粮;山地大部分已开发种果。刘下距厦门对岸的屿仔尾和漳州港都5公里,距后石电厂11公里,距太武山下的厦门大学漳州分校10公里。各自然村都在省道漳东线公路边,自风柜斗岭于1998年降坡扩宽改造后,交通十分利便。刘下的经济结构向农、工、贸多样化转变。刘下小学设11班级,学生352人,教师14人。
 

历史人物

 

    吴华,洋尾下厝吴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历官太仆寺少卿、南京通政使。父吴流川,赠太仆寺少卿,因而在漳州府城南街立“父子少卿”坊表。
    吴长盛,吴华子,,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举人。
 

新中国人物
 

    蔡耀明,漳州市财政局副局长。

 

顶埕村
 

    顶埕村位于前亭镇北部丘陵地带,海拔100米,北隔 牛山(海拔352米)与龙海市港尾镇上午村交界,西邻刘下村,东邻洛运村,南邻白竹湖农场顶埕作业区。
 

政区沿革及姓氏源流
 

    顶埕自历代至解放初期都是楼下(今作刘下)乡村基层行政单位的一部分,1958年9月属佛昙公社顶埕大队,1961年后属前亭公社顶埕大队1984年9月公社改乡(1992年2月乡改镇),隶属不变。今村辖顶埕、南方楼、黄大坑、南方周、下仓5个自然村。全村人口271户,1091人。
    顶埕,100户,470人,以涂、王二姓为主。王姓源自田中央,原居下仓,因建下仓水库迁到顶埕。涂姓是顶埕老住民,源自镇海,镇海涂姓祖祠已废,顶埕涂姓祖祠尚存。
    南 方 楼, 160户230人,以刘姓为主,祖祠尚存。南方楼应是“南方刘”的方言同音异写,习惯成自然。
   黄 大 坑, 45户,185人,以蔡姓为主。   
    南方周社, 55户,207人。以蔡姓为主,祖祠尚存。
    下 仓 社, 5户,24人,王姓,源自田中央。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1154亩,其中水田487亩,主要种植水稻、高梁、番薯。年产量约1500吨;农地760亩,种植荔枝、龙眼及其他果树,2000年开始收益,年产量50吨左右。有手扶拖拉机3架、机板车6架从事运输,不固定的外出打工者(有时回乡耕作)约300人。顶埕小学创办于1957年,现校园面积2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设6班级,学生164人,教师10人。
    1996年通程控电话,现已安装电话机200多部。同时架设输电线路,现在,电器、摩托车为家常用具。部分村民建新房。
    1997年拓宽自顶埕至白竹湖岭公路,宽10米。
 

文物古迹
 

    许良彬墓,位于下仓水库后。许良彬,海澄(今属龙海市)浮宫港边人,清雍乾间,任福建水师提督。
 

古代人物

 

    涂一榛,原马坪倒头溪人,后定居顶埕社。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左通政。涂伯案,一榛长子,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
涂仲吉,一榛次子,太学生。闻黄道周下诏狱,不远千里,至京上表申救,受杖刑,不屈,亦下诏狱,后赦归。隆武时,授御史。

 

文山村
 

    文山村位于前亭镇北部风柜斗岭西边,是漳浦县东北部最边远的山村,东隔风柜斗岭与龙海市港尾镇东坑村交界,北隔老湖山与龙海市浮宫镇八坑村接壤,西隔陈仓岭与龙海市白水镇郊边村为邻,南隔石过陂水库与马坪镇仙都村相望,东南邻本镇刘下村。全村处在丘陵地带,赤兰溪水库延伸到本村的官路自然村。有乡村公路与省道漳东线相接。
 

政区沿革与姓氏源流
 

    明清时代属二十三都,民国初期属外东区,具体里甲不详。民国23年起属楼下保辖,随着政区的屡次编并,楼下保先后属前亭联保、林前乡、前坪乡辖。新中国初期,属第五区(佛昙区)的文山乡,1952年合并于楼下乡,农业合作化后组成文山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属佛昙公社楼下管理区的文山大队,1961年7月属前亭公社辖,公社改乡(镇),隶属关系不变。现村辖文 山、高枝坑、官路、石人头、过坑、倒桥6社(自然村),总人口284户,1208人。
    文山是许姓聚居地,先是于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年)开基文山社,后分传成本村6社,在文山社建祖祠“崇报堂”,其祖源自海澄溪尾村。溪尾许姓源自江西吉安,分传到本镇刘下村的鲁寮社及龙海港尾镇的后坑、侯厝、大庙等社及台湾、金门等地。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623亩,其中水田556亩,种稻,农地67亩,种番薯等杂粮,千亩山坡地大部分开发种植杨梅、龙眼、荔枝等果树,宜林的造林,生态环境较好。全村50%左右的劳力外出打工,10%的劳力从事采石和运输。
    倒桥社地处全行政村的中心点,交通比较便利。1966年建赤兰溪水库时,官路社部分村民迁移到倒桥建新村,随后,村部、小学都移设于倒桥。1990年架设输电线路。1991年重建小学新校舍12间,建筑面积360平方米,设7班级(包括学前幼儿1班),学生170人,教职员工10人。1993年就旧校址改建村部办公楼。1996年通程控电话。现电话和电视及摩托车普及率70%。
 

名胜古迹
 

    大安楼,圆形,俗称雨伞楼,在官路社,清嘉庆七年(1802年)许文臣建,全部用条石砌筑,几遍錾凿,清水石墙,由于构件准确,楼墙坚固,今尚存。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寨,为从前村人的御寇建筑,今尚存3座。官路社后小山上的有古松树数株,造型美观。
 

新中国人物
 

    许祥瑞,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