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香蕉船好玩吗:[图集]伟人毛泽东图片(1953——196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3:15:59
2011年01月02日17:30 来源:红高粱说事—新浪博客
[图集]伟人毛泽东图片(1913——1946)
[图集]伟人毛泽东图片(1947——1952)
[图集]伟人毛泽东图片(1953——1961) [图集]伟人毛泽东图片(1962——1976)

1953年2月,毛泽东和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何香凝交谈。

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与水兵亲切交谈

1953年,毛泽东视察人民海军东海舰队。左一为罗瑞卿。

在中南海怀仁堂(1953年)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我作为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员,拍摄了这次会议。
中午会议结束,各位委员都在整理桌上的文件,陆续离开会场。这时我依然手握照相机时刻准备并紧紧盯着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动向。突然,周恩来总理从座位上站起来,手里拿着文件和铅笔,走到座位的另一面去找毛泽东主席,两人翻着文件亲切地议论着。见到这样一个感人的场面,我迅速地端起体积较大的新闻镜箱,扣上快门,拉开暗盒板,装上一次性闪光灯泡,选好角度,摄下了这一历史瞬间。作为摄影记者,在各种重要会议的现场,随时都要准备事先想像不到的事件发生,这就是时刻准备着……
毛泽东和周恩来长期并肩战斗,为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幅照片正是体现了两位领导人之间亲密无间的人格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永远的怀念。这幅照片在50年代广为流传。
使用斯皮格莱费克斯新闻镜箱,柯达100度3寸散页片,F11,1/60秒。(编辑 阮志峰)

毛泽东和彭德怀在一起(1953)

1953年,毛泽东主席亲切会见徐向前。

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观光时拥抱毛泽东(1953年)

毛泽东在武汉与小商贩交谈(1953年)

毛泽东与金日成热烈握手(1953-11)

毛泽东主席视察杭州萧山区农村(1954)

南方网讯 1954年5月28日,毛泽东等接见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代表。前排左起:徐特立、习仲勋、林伯渠、朱德、毛泽东、刘少奇、吴玉章、邓小平。(编辑 阮志峰)

1954年,毛泽东和女儿李纳(右一)、李敏(右二)、侄子毛远新在北戴河浴场

1954年10月1日,毛泽东、彭真等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


1954年10月1日,毛泽东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在国庆典礼上。

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颁发授予朱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

毛泽东主席授予贺龙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仪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给徐向前等授勋

彭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元帅军衔及勋章典礼上,宣读毛泽东主席授予元帅军衔的命令。

毛泽东参观全国美术展览(1955年)

1955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和贺龙一起观看中国同苏联列宁格勒“泽尼特”足球队的比赛,图为赛后接见全体运动员。(编辑 阮志峰)

1956年2月1日,毛泽东和年轻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在宴会上
南方网讯 1956年早春,也就是钱学森回国两三个月后,他被邀请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二届二次全体委员会,并被增补为委员。
2月1日,这是一个温馨和煦的春日。正在参加政协会议的钱学森收到一张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大红请柬。
当晚,钱学森应邀出席了毛泽东举办的宴会。    这是钱学森第一次与景仰已久的人民领袖畅怀交谈。
“来,来,学森同志,请到这里坐。”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热情地邀请钱学森同自己坐在一起。
毛泽东对他这个海外赤子的尊重与厚爱令钱学森异常感动。而这位一代伟人渊博的知识与谦逊的品质更使钱学森惊叹不已。(编辑 阮志峰)

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文艺界著名人士巴金(右一)、周信芳(右二)等

1956年,毛泽东和聂荣臻等观看空军飞行表演

图为1957年,徐建春给毛主席点烟的情景(摄影:洪克)

南方网讯 认识徐建春的人都知道,她最珍爱的一样东西,是和毛主席的合影。
1957年,徐建春进京参加团代会。毛主席来到团代表们中间,和他们亲切交谈。谈话间,主席掏出一支香烟。徐建春见到桌上有一盒火柴,就上前给主席点烟。主席笑了,大家都笑了。这个温馨的瞬间被《中国青年报》记者拍下来,成为一张流传久远的照片。
1950年,徐建春高小毕业回到家乡。这个当时只有15岁的小姑娘,被大家推选为互助组组长,领导大家搞生产。以后,她又成了初级社社长,管理过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当过劳模。作为扎根农村的青年典型,徐建春的事迹在当时被广为宣传,鼓舞了许多在基层工作的年轻人。
“我这一生,10年在基层,10年干共青团工作,还有10年干人大工作。”从70年代后期起,徐建春当过团山东省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在虽然退休在家,但是只要听说有共青团和青少年的活动,即使身体不好,她也坚持参加。
“我和共青团的感情太深厚了,我忘不了,是党和共青团培养了我。我每次参加共青团的活动,都有不同的感受。我看到活动办得越来越好,团的干部越来越年轻,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作为老团干,我是打心眼里高兴。”
“我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没有上够学。我高小毕业就工作了,以后虽然也参加了很多学习,但总还是感到知识不够用,有的时候只能靠经验来弥补。”
徐建春家里请过好几个小保姆,都是从农村来的小姑娘,为了供家里的男孩上学,她们很早就到城市里来打工。徐建春对此特别痛心。她说,现在农村的教育比城市差多了,农村青年的文化素质大多也不如城市青年。可是没有文化就谈不上建设。有的农村青年重视赚钱,不重视文化,在女青年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有的女孩子能上完小学就很不错了。这也是一种悲哀。
徐建春自己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深知没有文化的苦处。她参加年轻人的活动,总是和他们说,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素质。
说起现在的年轻干部,徐建春显得很兴奋:“他们都是有知识、有学历、有朝气的青年人。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很多事都不会,但是没关系,大家一起学。每天晚上,我给大家念报纸,学浸种、学发芽、学选种。群众认为合理的,我们就做。如果做错了,就改。这也算是走‘群众路线’吧。看到有的领导干部脱离群众,我特别生气。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不能搞贪污腐败。我常说,共产党给的钱足够用了,还要别人的干嘛?”
在徐建春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老徐特别正直、特别认真。徐建春常教育他们,一个人光想着自己的利益,不管群众的疾苦,是不行的。(编辑 阮志峰)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期间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中国留学生、实习生,他语重心长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编辑 阮志峰)

1958年3月20日,毛泽东主席乘“三峡”轮视察长江三峡

毛泽东主席1958年3月30日乘江峡轮视察三峡

1958年,毛主席在河南农村视察

毛主席和陈毅在一起(1958年)

1958年,毛泽东主席接见全国学联主席、北大团委书记胡启立等北大团委负责人

1959年,毛泽东主席与美国友人、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伊斯和美国女作家斯特朗在一起。

经典照片为媒成就中国第一幸运伉俪
毛主席回到离别32年的韶山,和少先队员们一起拍了一张照片,毛主席脖子上系着一条红领巾。这张被诗人臧克家称之为“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曾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后被选入小学课本。毛主席逝世时,全国各地,随处可见这幅经典照片。谁也不曾想到,这张照片成就了一双美好姻缘——偎依在毛主席身旁一左一右的男孩、女孩,永结同心,被重庆一书法家称为:“中国第一幸运伉俪”。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少先队里高大的人,
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
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
“峥嵘岁月”成过去,
故乡山河一片新,
斗争历史作背景,
方才知道这笑意深。
……
这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题照诗《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被诗人称为“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的照片,是毛主席1959年阔别故乡——韶山32年后,与韶山学校师生的合影照片。照片上,毛主席一左一右偎依着一男一女两个少先队员,他们像吃了蜜糖一般,笑得甜极了。
小姑娘叫彭淑清,小男孩叫蒋含宇,他们不仅是一双幸运的“金童玉女”,而且12年后,喜结连理,永结同心,被重庆一书法家称为几千年来第一幸运伉俪。
■经典照片的前前后后
40年前,蒋含宇还是个天真烂熳的少年郎,彭淑清也是个扎着羊角小辫、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两人都出生于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冲的小村里。
也许是韶山的人杰地灵,也许是他们孜孜不倦努力学习的结果,两人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14岁的蒋含宇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彭淑清担任少先队大队委员。
1959年6月25日下午5点多钟,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把蒋含宇、彭淑清叫到大队部,告诉两人:“有个重要首长要来咱们韶山学校,学校经认真研究,指定你们两个代表韶山少年儿童给首长献花。”辅导员还特意嘱咐身为学校迎宾团团长的蒋含宇,让他给首长赠送红领巾。
“重要首长会是谁呢?”蒋含宇、彭淑清两人想。看着辅导员喜不自胜的表情,他们想这儿是主席的故乡,又是杨开慧办私塾的地方,肯定是毛主席要来韶山学校了。
想起毛主席,两人就激动不已。
按照辅导员的安排,他们像两只欢快的小鹿奔回大队部准备去了。
哪儿的花最香最艳?反手给主席戴红领巾,怎样才能更熟练?蒋含宇不停地练习,彭淑清四处寻找鲜艳的花儿。
全校700多名师生,指定他们两人给主席敬献鲜花,戴红领巾,这是何等的幸福和荣耀,由于过于激动,两人一夜没睡。
26日上午,毛主席从他的旧居向着韶山学校方向来了。
韶山学校师生听说了,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蒋含宇、彭淑清怕花蔫了,一直没摘,他们打算把最艳的鲜花敬献给主席,听说毛主席来了,彭淑清放下饭碗(正在吃饭),跑到校园花圃中采来夹竹桃、月季红扎成两束。
等主席在人群中穿行,离学校越来越近,眼看着主席即将走上通往学校的儿童桥,彭淑清、蒋含宇像两只雀跃的小鸟飞到主席面前,把两束带着露珠、满含韶山人民爱戴的鲜花献给了毛主席。
接过鲜花,闻着故乡的芬芳,主席微笑着问他们:“几岁了?上几年级?”
蒋含宇、彭淑清告诉老人家,他们14岁了,刚上初中二年级。
沿坡而上,主席一左一右亲切地拥着两个孩子,一一与学校的师生握手。
站在韶山学校的大门口,凝视着自己亲手题写的校名,主席感慨道:“学校变样了。”
主席与教师们边走边聊,兴趣盎然,人们簇拥着主席走到小学至初中的斜坡上——主席要与全校师生在此合影。蒋含宇从容解下自己鲜红的红领巾,敬献给毛主席,帮他佩戴在胸前。
主席高兴地问:“你这红领巾还要不?”
蒋含宇爽快地说:“送给您老人家了。”
主席开怀大笑:“我现在变年轻了,成了少先队员啦。”
掌声雷动,全校师生开心地笑出声来。
毛主席的摄影秘书,我国著名摄影家侯波,捕捉到这感人的瞬间,轻按快门,“咔嚓”—一幅“仿佛听出声音”的场面被定格啦。
很快,这幅“能听出声音”的照片被《人民日报》刊发,这幅照片被许多报纸、画报刊用,后来又被选编在小学课本中。
■照片作媒,两人喜结连理
彭淑清、蒋含宇两个偎在毛主席身旁的“金童玉女”,暗暗下定决心更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毛主席老人家的期望,将来考上北京的大学,“呆在”主席的“身边”。
后来韶山学校停办中学,两人又因学习优异被送到湘潭市一中。在湘潭市一中读书,两人同一年级,虽然不在一个班里,但他们你赶我超,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始终都是班委会和团支部委员。
蒋含宇热心为大家服务,办事积极认真,在彭淑清的心目中,始终有着良好的印象。彭淑清学习优秀,一个女孩子在工作上、学习上一点不服输的上进心,很让蒋含宇折服。两人一起从韶山冲出来,工作上相互支持,学习上相互鼓励,加上同为毛主席身边的“金童玉女”共同有着进北京的奋斗目标,两人成了难得的一对好朋友。
1963年,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没有靠任何政治资本,蒋含宇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彭淑清考入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攻读炼油机械。
两人终于圆了北京求学梦。他们那一届韶山学校出来的学生,仅有几个人考取大学,两人能够凭优异学习成绩跨进北京高校的大门,应该说与那幅经典照片不无关系,是它给了他们不尽的力量去学习、去拼搏。
大学生活是忙碌而充实的,尽管两人功课都很繁重,但老乡、同窗、好友的浓浓真情,却使两人越走越近。朦朦胧胧中,两人都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心里有什么事都想和对方诉说。那个年月虽然不如现在开放、浪漫,但大学生活的自由愉快,又为两人提供了许多相聚的机会。日积月累,一种极美好的情愫,在两人心目中日渐清晰——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们相恋了。
1968年,5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蒋含宇、彭淑清均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并且都分配到辽宁省工作。蒋含宇先在凌源县农村劳动锻炼了一段时间,随后被调往县教育局任干事;彭淑清被分配到锦西石油五厂,成了一名石油战线的科技新兵。
虽然同省,可两人工作地点相距200多公里,由于路途遥远,只能靠鸿雁传书,诉说着相互的思念。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扑在工作上,从学校毕业分到辽宁到结婚,两年半的时间,他们才见了3次面。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相恋了四五年时间,两人决定把恋爱情感绾个结,好好过那种牛郎织女般的相思生活。
大喜的日子订在1971年的元月。没房、没床,彭淑清从锦西来到蒋含宇的单位,利用一个军人家属探亲的空当,借这位军人的家暂作新房。彭淑清一双新单鞋、蒋含宇一双新棉布鞋,外加一床新床单、一个新枕头,这就是他们新婚的全部家当。
新婚日,由单位领导在会议室主持仪式,花生、糖果一散,彭淑清就成了蒋含宇的新娘了。
■苦难岁月也不给主席抹黑
蜜月没过完,彭淑清就惦记着厂里的工作返回锦西,9月份,湖北省荆门炼油厂筹建,需要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力量,彭淑清不顾几个月身孕,毅然报名参加。
如果此事成行,两个人一个辽宁,一个湖北,从此,将真的天各一方。蒋含宇单位领导想把她调到凌源县。可那儿没有石油,党培养自己上大学五年,这样岂不是让国家白白遭受损失,自己也白白搭上五年的青春?彭淑清未予答应。她单位的领导认为蒋含宇是学政治的,到哪儿都可以,可以调过来。
荆门炼油厂的职工,一大批是部队复员战士,彭淑清是作为一部分技术骨干调来的,这儿原是一片荒野,没有厂房、没有宿舍,没有道路,甚至连买菜都要到三四里外去买,住的是芦席搭成的干打垒(上面芦席下边是黄土搭的房子)。
彭淑清由于路上奔波,儿子早产。孩子刚满40天,彭淑清就抱着刚满月的孩子,提着小木箱,带着母亲赶往工地报到。
彭淑清不愿因个人生活拖单位后腿,可是来到工地,单位连芦席棚都没有了。领导给她暂时安排到招待所,单位领导很感动,但是考虑到她的情况,丈夫又不在身边,一个人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孩子,就劝她:“鉴于你目前情况,干脆回湖南休产假,我们工资给您照发。”
她与蒋含宇都曾表示,决不能辜负主席的厚望,领导的好心,被她拒绝。第二年5月份,蒋含宇才从辽宁调到荆门。
在身边没有丈夫的日子里,彭淑清拖老带小,硬是撑了过来。有几次,雪花飘飞,芦席棚被寒风吹掉,开了天窗,她和母亲自己动手将房修好。这段极为艰苦的日子,彭淑清从没感到过苦,诉说过累。在他们心里,国家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后来九江要建炼油厂(今日的九江石化总厂),他们又服从需要来到九江。
■举案齐眉,一个美满幸福家庭
夫妻在一起的日子是幸福、平静的。两人的老家都在湖南农村,双方父母亲都健在。早些年,工资不多,他们每月总要从紧巴的生活中抽出些钱寄给家里,后来,他们又常常把双亲接来住一段日子。
有着在毛主席身边“金童玉女”的荣耀,蒋含宇和彭淑清却从不张扬,从不以此作为资本,去谋取个人私利。毛主席与他们合影的照片及底版,他们一直珍藏在相册里,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张照片铺天盖地覆盖了全国,人们才知道,这对“金童玉女”原来就在他们身边。
蒋含宇在九江炼油厂先后担任教育科干事、副科长,该厂成立教育中心,被任命为主任。他一边工作,一边潜心职工教育研究,他和同事合作编著的《职工教育常用词典》曾获中国石化总公司职工教育优秀成果奖;与他人合作编写的《思想修养》一书被江西省电大指定为必修教材。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并被授予中国石化总公司职工教育先进工作者和江西省新时期职工教育优秀管理者称号。1991年调任石化总厂党委任宣传部长,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先后撰写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被评为省、市、石化系统优秀论文;1997年他又以最高票数当选为总厂党委委员并兼任组织部长,两年多过去了,他的工作得到广大职工干部一致肯定。
彭淑清是位技术人才,她的工作成绩不逊于丈夫。作为石化总厂设计部一名高工,多年来潜心钻研,除完成该厂设备设计、改造等大量工作外,还担任几位大学毕业生的导师,为培养青年科技人员尽心尽责。
他们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儿子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分配到广东顺德市邮电局从事计算机通讯工作;女儿中学毕业后在九江石化总厂职工学校任打字员,两个孩子都努力进取,蒋含宇夫妻都十分满意。
爸爸在厂里也是个权力不小的官,尽管做事公正廉洁,女儿还要经常提醒爸爸:“咱可不要做违法的事啊!”
在这个幸福的家里,蒋含宇、彭淑清夫妻俩有个默契的分工。妻子彭淑清对蒋含宇说:“你学政治,从政,你就往外多跑点;我搞技术,多负责家里。”蒋含宇由于工作关系,整日忙得没个礼拜天,妻子理解,把个家收拾得干净整洁,一尘不染,连做饭、干家务都不让他插手。他们家被厂里评为“五好家庭”,夫妻俩举案齐眉,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第一伉俪与他们的媒人情结
作为摄影家侯波来说,数十年过去了,极想知道,她作品中的人物如今怎么样了。1992年,当她知道她在韶山拍摄的那张经典作品中的两个主人翁,如今在江西并且幸福地喜结连理,非常高兴,她很希望能再次见到照片中的两个孩子。经过辗转打听终于找到了蒋含宇、彭淑清的确切地址。实际上蒋含宇、彭淑清多年来也在打听,她这位红娘的下落。
1992年7月1日,蒋含宇敲响了侯波家的门。“都长这么大了”,侯波把他让进屋里,感慨道。弹指间33年过去了,在她心目中,他们总还是很小很小的孩子,侯波高兴得合不拢嘴。
蒋含宇落座后,她忙不迭地问这问那,语重心长地告诉蒋含宇:“你们一定要给毛主席争气,你们不仅要对得起韶山儿童,也要对得起全国少年儿童”。
蒋含宇要走了,她拿出丝巾、被面及1959年他们夫妇和毛主席的合影,作为一个红娘捎给“小彭”和他们家的礼物。一幅照片,撮合一桩美好姻缘,侯波从心眼里高兴。
自此,他们一去北京必看望这位红娘。
蒋含宇、彭淑清应该有两个媒人,一个是摄影家侯波,另一个则是毛主席了。从有了那段与主席合影的光荣历史,蒋含宇夫妇一心痴迷上有关毛主席的书籍、画册、字画的收集,凡是与毛泽东主席有关的,他们都一一买回珍藏。目前他们已收集到全国各界名流包括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儿媳韶华、孙儿毛新宇给他们的题字题诗。许多人称赞他们的千年良缘,摄影家吕厚民送他们一幅条幅,题为:“幸福时刻,结成良缘”;重庆书法家杨昌永称他们为:“春秋数度,蒋彭喜结连理,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第一对幸运伉俪”。
一幅经典照片,演绎一曲人间幸福良缘,千古难觅!(编辑 阮志峰)

南方网讯 11月26日下午,当我们再次来到韶山时,发现毛泽东故居对面的毛家饭店不见了,门口的两口水塘也正在清理淤泥,准备恢复主席少年时的原貌。韶山市委领导表示,为了韶山经济的长远发展,拆除故居周围的破坏整体人文景致的建筑,体现了韶山旅游以人为本的方向,这些成本花得值!
1959年,毛泽东同志回韶山时,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挥笔写下了“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优美诗句。但十多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故居周围越来越多的建筑破坏了景区的整体风貌,故居门口水田种上了经济作物,省、市一些政协委员曾多次进行专题调查,认为这里的一些人工建筑物“现代味”太浓,缺乏整体规划,必须尽快整改。政协委员们建议将故居周围恢复到1959年主席回家乡时的风貌,拆除搬迁毛家饭店和故居周围居民。建议引起了韶山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经过精心调研规划,故居周边环境整治方案获得上级批准。11月底,毛家饭店已经被全部拆除,南岸后山居住的几户村民也全部安置到其他地方。搬迁到毛泽东纪念园一侧的毛家饭店文化村老板汤瑞仁说,虽然饭店暂时在经济上受到一定影响,但慕名前来的游客照样络绎不绝,还带动了毛泽东纪念园的发展。

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回到韶山与乡亲同聚一堂(左一为汤瑞仁女士,怀中的小孩为毛命军)
背景资料:毛家饭店简介
毛家饭店,源自主席故里的著名餐饮文化品牌。
一次特别的行程,留下一段永恒和珍贵的回忆。1959年,毛主席回到故乡韶山,来到近邻家中,与分别已久的乡亲共叙乡情、亲情、离别之情。看到汤瑞仁,与之亲切交谈了一番,并伸手抱过汤瑞仁当时三岁的儿子毛命军。亲切地说:“祖恩贻泽远,依辈份,他还是我的叔叔呢!”由此,留下一张名扬四海的照片。
1987年,汤瑞仁女士为了接待好来韶山参观的客人,创办了毛家饭店。毛家饭店以主席生前爱吃的、已在韶山沿袭多年自成一体的毛家菜为食谱,通过多年挖掘整理创新,逐渐形成了从用料、烹调方法到风味特点较完整的烹饪体系。并以韶山为文化平台,构建了浓郁独特的毛家餐饮文化体系。风味地道、纯正,地方特色浓郁的美食佳肴和大众化的价格,赢得了八方宾客的赞誉。十多年来,饭店共接待中外宾客近百万人,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三十多位。许多到韶山的客人,都慕名到毛家饭店就餐。
作为源自韶山的文化餐饮品牌,毛家饭店向消费者奉献的不仅仅是特色鲜明、美味可口的毛家菜、还有让人思念一段历史、回忆一个时代的毛家文化。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毛家饭店的文化和美味,1999年,经工商部门批准,韶山毛家饭店发展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并代理与毛家饭店有关的商标使用许可,业务咨询及开发和管理特许连锁经营业务。(编辑 阮志峰)

1959年10月,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贺龙接见受阅部队代表


1959年,毛泽东和亚非拉各国青年朋友在一起

毛泽东和儿童(1959年)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一起

1960年,毛泽东会见文艺家老舍(右一)、梅兰芳(右二)、田汉(右三)

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一起(1960)
1960年5月27日,毛泽东在上海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

毛泽东在庐山(1961年)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推荐给朋友
此文来自  事如破竹  的文件夹  [历史]
上一篇:[图集]伟人毛泽东图片(1947——1952)
下一篇:[图集]伟人毛泽东图片(1962——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