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城区实验小学陆春玲:老家的最后晚餐——一个南水北调移民家庭的搬迁前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1:43:24
2011年08月25日 17:01:25 来源: 新华网



8月24日晚,在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移民赵建国一家在老房子前吃饭。这是他们在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老家所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8月24日晚,在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移民赵天如在老房子前吃饭。这是他们家在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老家所吃的最后一顿晚餐。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新华网郑州8月25日电(记者张兴军、李鹏)24日18时,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蹲在一片烂砖碎瓦的废墟上,赵建国端着一碗水煮方便面,慢条斯理地“吸溜”着。太阳悄悄地躲到了山的后面,暮色四合。
矿泉水、火腿肠、方便面,这是一顿极其普通的晚餐,但对于这个8口人的移民家庭而言,也是他们在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老家所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25日一早,包括他们在内的全村312户、1192人将乘坐移民大巴,整体迁往数百里之外的河南省襄城县移民新村。随着这最后一批移民告别家园,也标志着河南省南水北调库区农村移民16.2万人的集中搬迁工作基本结束,“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如期实现。
“金坑银坑不如自己的穷坑。”谈起对搬迁的看法,赵建国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但他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舍小家顾大家,应该。”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赵建国一家先后移民多次。先是从丹江河对岸移到这边,在水位不断上涨的过程中,又逐渐后靠移民。此番因南水北调工程移民正好是第5次。他相信,这是全家人最后一次移民了。
不久前,赵建国以1000元的价格卖掉了三间砖瓦房。早在4天前,这座建于1985年的老屋被拆除,留下一片瓦砾,几乎找不到一块完整的砖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旁边的厨房却保留完好。
在土坯垒砌的灶台边,邻居单改侠正在翻炒着一口大锅里的土豆片,另一口大锅里则装着半锅绿豆汤。地上胡乱堆放着一些衣物、半箱啤酒,墙上挂着半塑料袋馒头。在周边废墟的映衬下,更加凸显这间小屋里的生活气息。
    8月24日晚,在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一户移民在厨房里做晚饭。这是他们在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老家所吃的最后一顿晚餐。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我家就在隔壁,但是房子全部拆完了,今晚吃饭只能借用在这里。”说话间隙,单改侠变戏法似的拿出几个煮鸡蛋,分发给两家的孩子,“这些都是提前准备好的,这一天迟早要来。”
一群记者过来采访,围住了赵建国4岁的孙子赵家超。当着大家的面,这个头顶“一撮毛”的孩子放下饭碗,抱着啤酒喝了起来,满脸欢笑的他并无丝毫的离愁别绪。
和“不识愁滋味”的孩童相比,大人们已经开始谋划新的生活。赵建国表示,到了新家收拾妥当后就立马出去打工。和种地相比,每年每人2万多元的务工收入已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这边都是淤泥地,土肥,随便种都是好庄稼,但是不保险,一涨水一片明,一季收成就没了。”赵建国说,“到了新家,地更少了,投资还得加大,总之都要出去想法挣钱。”
夜幕渐渐降临,周围响起了虫鸣。不知不觉,不远处的丹江化成了一条白色的带子,静静地从山脚下绕过。
赵建国站起身,扬了扬手中的空碗说:“今晚没人睡觉,像年三十熬夜一样,各家人都会守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除了祭祖上坟和走亲访友,再回来的机会很少了。”

8月24日,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移民潘海波家在装车搬迁。8月25日,随着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312户1192人搬离库区,踏上前往许昌市襄城县王洛镇张庄移民新村之路,河南省正式对外宣布:该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农村移民的集中搬迁任务基本完成。新华社记者赵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