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师招聘:宋词赏鉴之苏轼(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9:43:57
宋词赏鉴之苏轼(二)(2011-04-28 13:52:46)转载 标签:

宋词

鉴赏

苏轼

教育

分类: 推荐阅读

宋词鉴赏之苏轼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主要是在于: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他的词题材丰富,有怀古、感旧、记游、说理、抒情、咏物等等,古人云:“东坡词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二、提高了了词境,词风多样化,有婉约柔美,亦有奔放豪迈、倾荡磊落之作,这其中尤其重要的就是他始创了豪放词风;
    三、他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以诗为词,这是一大变革,这又主要表现在他用题序和用典故;
    四、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词变成了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词与音乐的关系历来也是词家研究的重点,词起源于唐代的燕乐、敦煌曲子词,本事和歌而唱的,自宋以降,士大夫文人视词为小道,也是因为这不过是人们闲暇之余消遣而填的音乐小调,苏轼的这一尝试是个很大的创新。

    更漏子·送孙巨源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  
  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  
  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苏轼词作鉴赏  
  此为送别词,为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月作者楚州别孙洙(字巨源)时所作。仕途上,作者与孙洙均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有着共同的政治遭遇。为了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解脱出来,二人皆乞外任。而今,孙洙即将回朝任起居注知制诰,这自然会引起作者的思想波动。词中,作者将仕途中的无穷忧患情思与自己的身世感慨融合一起,表达了极为复杂的心绪。 
  上片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洙。二疏叔侄皆东海(海州)人。广为太子太傅,受为少傅,官居要职而同时请退归乡里,得到世人景仰。孙洙曾知海州,故云二疏乡里。对海州来说,孙洙和二疏一样都是值得纪念的。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三句说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所钟,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后有孙洙,都为此水色山光增添异彩。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三句以二疏事说孙洙。二疏请归,宣帝赐黄金二十斤,太子赠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外,举行盛大欢送会。(《汉书。疏广传》)二字,将二疏与孙洙联系一起。点明词中说的却是眼前人。孙洙海州一任,白发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老友此邦留下的深恩厚义所致。 
  下片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博物志》载: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见海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天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这是传说中的故事,作者借以说孙洙,谓其即将浮海通天河,晋京任职。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照应上片之,将乘槎浮海故事与海州及孙洙联系一起。作者的想象中,当时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准时来到海上,人(孙洙)则未有归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说应召晋京,一方面以归期无定抒写不忍相别之情。其中有信不归,就把着眼点集中眼前人(孙洙)身上,突出送别。 
  此词妙用典故,先以两汉二疏故事赞颂孙洙,又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又抒发了作者自身的复杂心绪和深沉感慨,可谓形散而神不散,浑化天迹,大开大合,结构缜密。 

 

     河满子  
  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

  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  
  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  
  东府三人最少,西山八国初平。  
  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  
  试问当垆人否,空教是处闻名。 
  唱著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作者即将由湖州调任密州时,是作者临行前为寄南州(四川省西部少数民族居住地)太守冯当世而作。词中直接对当时的人事安排发表意见,直接言及国事,并抒发个人情思和历史感慨。 
  词的上片主要写冯京守成都时的事功。起首见说岷峨凄怆,旋闻江汉澄清,谓动荡不安之岷、峨一带,已出现太平局面,如江汉澄清一般。见说旋闻,表明问题解决得很快,又宛然是远道听到家乡新闻的口气,透出一种亲切感。岷峨为四川的岷山和峨眉山,是东坡故乡的名山。但觉秋来归梦好,承上江汉澄清而来,又映带岷峨凄怆之时。 
  久客思乡,故有归梦;乱止忧除,故觉梦好。东坡之归梦好,是因为蜀中有能人镇守,即所谓西南自有长城。长城本义是古代北方为防备匈奴所筑的城墙,东西连绵长至万里,引申指国家所倚赖的能臣良将。南朝宋檀道济被文帝收捕,怒曰:乃坏汝万里长城!唐李绩守并州,突厥不敢南侵,唐太宗甚至夸他是贤长城远矣。词至此,以长城为喻,转入写冯京。东府三人最少,提到他任参知政事的时候,宰执中年纪最轻,意味着最有锐气。 
  冯京于熙宁三年六月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踏进政府最高层以此开端,东坡也不忘他参政任上推荐自己的一段因缘,所以提出这一点。西山八国初平,借用韦皋事以指冯京之安抚茂州诸蕃部。写其事功亦以称美其人。韦皋于唐德宗贞元九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出兵西山破吐蕃军,招抚原附吐蕃的西山羌族八个部落,处其众于维、霸、保等州,给以种粮、耕牛,咸乐生业(《旧唐书。东女传》)。韦、冯都是镇守西川,事实又相类,此句用典十分贴切,比之直写冯京茂州事,显得典雅有风致。 
  词的下片转而叙述西蜀的风土人情。结合冯京的知府兼安抚使身份,拟写他那里的公余游赏生活,和人民的关系,起到调剂词情的作用。莫负花溪纵赏,何妨药市微行花溪即浣花溪,成都城西郊。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载: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宴于杜子美草堂沧浪亭。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是盛于他时。 
  予客蜀数年,屡赴此集,未尝不晴。蜀人云:虽戴白之老,未尝见浣花日雨也。‘”这确是一个游赏的好去处。以遨头称州郡长官,意为嬉游队伍的首领。东坡有遨头要及浣花前的诗句。药市成都城南玉局观。《老学庵笔记》卷六谓成都药市以玉局化为最盛,用九月九日;其《汉宫春》词以重阳药市元夕灯山为对,其盛况也可以想见。  
  庄绰《鸡肋编》卷上记成都重九药市较详:于谯门外至玉局化五门,设肆以货百药,犀麝之类皆堆积。府尹、监司,武行(步行)以阅。又于五门之下设大尊,容数十斛,置杯勺,凡名道人者,皆恣饮。如是者五日。这两处游乐,都是群众性的盛集,且都有州郡长官参与。词以莫负何妨的敦劝口吻出之,期盼冯京与民同乐,委婉入情。接着试问当垆人否,空教是处闻名,提起有名的文君当垆故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成都人司马相如字长卿,临邛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保庸(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 
  词中只写到文君,当兼有相如内。这是一则文人才女的风流故事,历代被人津津乐道。如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诗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而他的另一首《寄蜀客》诗则云:君到临邛问酒垆,近来还有长卿无?东坡的试问当垆人否,立意与之相同,也是说这样的风浪人物不了,只有佳话留传。这意味着人文鼎盛的成都,应该还有特出的人材出现,这就期望着地方长官的教导和识拔了。结尾唱着子渊新曲,应须分外含情,便体现了这样的意思。这两句重点新曲二字,借王褒作诗教歌称美王襄事,转到歌颂冯京的意思上面。 
  这是指文治,与上片的颂其武功相呼应。应须分外含情,表示了东坡拳拳的情意,这内中应该有政治上志同道合的一份。  
  此词为《东坡乐府》中唯一的一首言事词,全词既抒发作者个人的情思,又穿插历史感慨,意境颇高,读来有大气磅礴之感。写作手法上,这首词述事、用典较多,写得较为平实,又多排偶句,但由于作者以诗为词,以诸多虚词斡旋其间,又多用于句首,两两呼应,读来颇觉流利,使全词气机不滞。

 

    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剧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明年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

 

    醉落魄·离京口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  
  家西南,常作东南别。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冬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词之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 
  上片写月色微微,云彩轻轻,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船家告诉他,船刚开。从船舱中往回望,只见孤城笼罩一片烟雾迷蒙之中。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景和情的和谐,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下片承上,描写醉后的形态。他头巾歪一边,扇子坠落舱板上,藤床分外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似的。巾偏扇坠藤床滑,短短七个字,就将醉态刻画得维妙维肖。词人终于记起来了,他刚才还真做了个梦。但天地之间,一叶小舟托着他的躯体迷蒙的江面上飘荡,朋友亲人们都已天各一方,向何人诉说呢?词人不禁有些愤慨了,这样飘荡不定的生活几时才能结束呢?最后两句,点明了词人心灵深处埋藏的思乡之情。但他究竟做了个什么样的梦,词中依然未明说。 
  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感伤之情寓于叙事之中,将醉酒醒后思乡的心境表现得委婉动人,使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

  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  
  泪珠不用罗巾浥,弹罗衫,图得见时说。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9月。时苏轼离杭州赴密州(今山东诸城),途经苏州时,有歌妓阊门为他设宴饯行,苏轼赋此词以为酬赠。这首赠妓词,摆脱了以往代他人抒情的框框,融注了作者个人的身世感慨。作者将歌妓视作自己沦落天涯时的知音,并通过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的对比,显出歌妓不趋炎附势的品德。整首词有天然去雕饰之美,读之令人神往。 
  上片先是直抒思乡之情,谓虽已甚颜华发,却是故山归计仍未决。以问句出之,见感慨更深。 
  作者此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导致了旧交新贵音书绝。而且眼前,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只有这位歌妓情意恳切,输肝沥胆,是可贵的知己。这首阊门留别词中,可以看到作者不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侍宴的歌妓,对她以及她们寄予深刻的同情,而且进一步把佳人当作可以推心置腹的知音,把自己的宦游漂泊与歌妓不幸的命运联系起来。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样有不幸的命运,临别之际,作者自然会触动真情。 
  下片写与佳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由殷勤别离亭欲去,意脉相连,过片自然。不同的是上片由己及人,下片由人到己,充分体现出双方意绪契合,情感交流。歌妓擅唱,以歌赠别属情理之中。但与自己最爱重的知音作别,就必然是未歌先凄咽,以至于泣不成声。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字说尽了佳人的海样情深。十月初冬,寒风袭人,但双方只觉得离愁如满天细雨,纷纷扬扬,无穷无尽,一时意忘了冷风吹泪脸。 
  结句用武则天《如意娘》诗之诗意: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作者用意则更进一层,劝佳人不用罗巾揾泪,任它洒满罗衫,等待再次相会时,以此作为相知贵心的见证。这既是劝慰佳人,也是自我宽解,今日洒泪相别,但愿后会有期。 
  纵观苏轼的一生,一直处于欲仕不能,欲隐不忍的矛盾中。自因反对新法而离京后,他郁郁不得志,思归故里之情更为迫切。此词即流露出上述思想。

 

    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翰苑。当是元佑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浣溪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苏轼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一起写,春天初晴,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呵手镊霜须。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当指苏轼。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苏州,只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联系前一首写的半夜银山上积苏涛江烟渚一时无的景象来看,又知徐君猷离去的当天夜晚,即由白天的微雪转为大雪。这样,万顷风涛不记苏,应为实写十二月二日夜酒醉后依稀听见风雪大作及苏醒时的情景,,似宜作苏醒解。依此可知,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值得一提的是,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总体来看,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遣词、用字的准确形象,也是这首词的特点。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烂樱珠,着一字,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

 

    浣溪沙 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狙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皆可参证。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好一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而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浣溪沙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篟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苏轼词作鉴赏  
  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里是前三首。第一首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首句写到潭鱼。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由于刚下过雨,潭水增多,大约也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鱼之婉然若现,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与大旱时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茏葱,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三句转笔写人。儿童黄发,老人白首,故称黄童白叟,这是聚观谢雨的人群中的一部分。睢盱二字俱从,张目仰视貌,兼有喜悦之义。《易经。豫卦》盱豫,《疏》:盱谓睢盱。睢盱者,喜悦之貌。这里还暗用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呀句意。从童叟之乐见出众人之乐,也寄寓了作者乐人之乐的情怀。 
  接着,下片写谢雨的盛会,打破了林潭的寂静。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了。而喜庆的鼓声却招来了顽皮的猿猱虽未惯不须呼相映成趣,两种情态,各各逼真。颇有助于表现和平熙乐的气氛。山村的老人纯朴木讷,初见知州不免有几分未惯,孩童则活泼好动,听到祭神仪式开始的鼓声,则争先恐后,若类皮猿之不欢呼。他们回家必得要兴奋地追说一天的见闻,说给那些未能目睹盛况的采桑姑们了。归来说与采桑姑,这节外生枝一笔,妙趣横生。 
  词写到日、村、潭、树等自然景物,鱼、鸟、猿、鹿等各类动物,黄童、白叟、采桑姑等各色人物及其活动,织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图。上片连用深红绿暗等色彩字,交错使用,画面生动悦目。下片则赋而兼比。全词虽未铺写谢雨,但无往而非喜雨、谢雨的情事。这正表现出作手取舍经营的匠心。前五句是实写,末一句是虚写,虚实相生,词意玩味不尽。 
  第二首写谢雨途中见闻。上片写自己进村之后出现的一个热闹场景。首句写村姑匆忙地梳妆打扮一番去见太守。旋抹刻画出少女第一次得见州官的急切、兴奋心情。接下来二句,写村姑们争看太守,连心爱的茜罗裙被拥挤的人群踏破也顾不得了。这样写既烘染出场面的热烈,又表现出围观少女精神的集中。 
  上片短短数语就刻画出一幅极风趣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他们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来馋嘴的乌鸢,村头盘旋不下。这两个细节都表现出喜雨带来的欢欣。结句则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道边。这与前两句形成忙与闲,众与寡,远景与特写的对比。但它同样富于典型性。酩酊大醉是欢饮的结果,它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喜悦心情。词中的使君虽只是个陪衬角色,但其与民同乐的心情也洋溢纸上。 
  第三首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上片写农事活动。首句写地头的作物。(音倾)即寈麻,是麻的一种。麻叶层层是写作物茂盛,叶光是说叶片滋润有光泽,二语互文见义,是雨后庄稼实况。从具体经济作物又见出时值初夏,正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时节。于是村中有煮茧事。煮茧的气味很大,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嗅来才全然是一股清香。未到农舍,村头先嗅茧香,谁家煮茧云云,传达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实际上煮茧络丝何止一家。一村香之语倍有情味。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了。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即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这里转用来指蚕妇,便觉诗意盎然,味甚隽永。此处虽然只写了煮茧缫丝这样一种农事活动,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雨后农民的喜悦之情。 
  下片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采访,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捋青)炒干后捣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软饥肠。这里的,本字为,有送食之义,见《广韵》。两句可见村中生活仍有困难,流露出作者的关切之情。简单的一问,含蕴不尽。 
  这几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两三个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

 

    浣溪沙  春情

  道字娇讹语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姑娘白天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浣溪沙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给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 
  这首词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也与一般同类词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词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 
  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纪游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物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浣溪沙

  送梅庭老 赴上党学官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苏轼词作鉴赏  
  《浣溪沙》词调,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题记为: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门外东风雪洒裾,是写送别的时间与景象。尽管春已来临,但因春雪,而气候尚很寒冷。这时有雪洒裾(衣襟),而不言泪沾衣,颇具豪爽气概。次句即有一较大跳跃,由眼前写到别后,想象梅庭老别去途中,于山头回首望三吴,对故园依依不舍。这里作者不是强调三吴可恋,而是写一种人之常情。第三句再进一层,谓不应弹铗为无鱼。这句用战国齐人冯谖事,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视,弹铗(宝剑)作歌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此句意谓梅庭老做了学官,不必唱归来了。同时又似乎是说,尽管上党地方艰苦,亦不必计较个人待遇,弹铗使气。 
  过片音调转高亢:上党从来天下脊。意谓勿嫌上党边远,其地势实险要。盖秦曾置上党郡,因其地势高,故有与天为党之说。先生元是古之儒,此称许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意谓勿以学官而自卑。笔力豪迈,高唱警挺,足以壮友人行色。末句补说,时平不用鲁连书。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曾游赵《史记》给他很高评价。因上党是赵地,当时宋辽早已议和,故云时代承平,梅庭老即有鲁连奇策,亦无所用之。此句既有劝勉梅庭者随遇而安之意,又有对其生未逢时不得重用之遭的同情。 
  这首词里,作者用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去影响朋友,出语洒脱却发自肺腑,真挚动人。

 

    减字木兰花

  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  
  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  
  翠颭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苏轼词作鉴赏  
  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其中透露出禅机。词前有小序,来介绍这种创作背景。  
  双龙对起,起笔峭拔。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烟雨中飞腾。词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风雨中翻腾。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极易使人产生烟雨的错觉,故此语似奇幻实真切。 
  疏影句写词人从幻景中清醒过来。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一片墨绿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个和尚,躺浓荫下的竹床上,正沉睡。意境悠然,引人神往。如此幽静的环境中,一点声响都会特别明显。 
  作者接下来写: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此处实乃以动衬静,喜鹊争噪并没有破坏清幽之境,因为人世的纷争更能显出佛门的超脱,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境界的幽静。 
  最后一句写景细致入微,静妙传神。只见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浓绿的枝叶之中,忽然一点金红,轻飘飘、慢悠悠地离开枝蔓,缓缓而下,渐落渐近,安然无声。过了好一会儿,又是一点金红,缓缓而下。好一个物我两忘的恬淡世界!读来只觉禅意涤胸。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对立意象的互生共振。首先是古松和凌霄花。前者是阳刚之美,后者是阴柔之美。而凌霄花是描写的重点,双龙对起的劲健气势被疏影微香湖风清软所软化,作为一种陪衬,统一阴柔之美中。其次是动与静的对立,对起的飞腾激烈的动势和疏影微香幽人昼梦静态成对比。鹊的和凌霄花无言的形成对比。就是这种对立的和谐之中,词人创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

 

    减字木兰花

  维熊佳梦,释氏老君亲抱送。  
  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  
  犀钱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  
  多谢无功,此事如何着得侬!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与老友应酬之作,有戏谑之意,但也能见出作者性格中开朗而诙谐的一面。  
  起首两句,化用杜甫《徐卿二子歌》中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的诗句,但把杜诗吉梦字面的来历维熊佳梦四字,以字叶字。这样原本烂熟的典故,却也锤炼得别有一番风味。三、四两句,以夸诞大言,善颂善祷。气横秋字面本于孔稚圭《北山移文》霜气横秋,结合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诗的子虽躯干小,老气横九州,而改用一字,切合小儿特点。第四句本出于《尸子》:虎豹之驹,虽未成文,已有食牛之气。但这里主要仍然是翻用杜甫《徐卿二子歌》中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的句子。上片四句,大多是从杜诗中借来,但一经作者熔铸,语言更觉矫健挺拔。 
  下片第一、二两句犀钱玉果,利市平分沾四座描写的是古时三朝洗儿的热闹场面。三朝洗儿,古时习俗,富有人家,一般都要大会宾客,作汤饼之宴。席上散发喜钱喜果,叫作利市。喜钱用之于汤饼宴上者俗称洗儿钱。据说唐明皇曾赐给杨贵妃洗儿钱,又见于唐王建的《宫词》,可见这个习俗,由来已久了。三、四两句才转入调笑戏谑。题下作者自注引秘阁《古笑林》说:晋元帝生子,宴百官,赐束帛,殷羡谢曰:臣等无功受赏。帝曰:此事岂容卿有功乎!同舍每以为笑。作者把这个笑话,隐括成为多谢无功,此事如何着得侬,把晋元帝、殷羡两人的对话变成自己的独白,把第二人称的字换成第一人称的(我)字,意思是多谢,多谢,我是无功受赏了,这件事情,怎么可以该着我有功呢?语言幽默风趣,谑而不虐,结果此语一出举坐皆绝倒。 
  这首词语言典雅得体,笔法娴熟老练,化用前人诗句而不着痕迹,充分显示作者的语言技巧。

 

     减字木兰花

    已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作者《儋耳》诗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古代诗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作者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作者偏偏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全词八句,共用七个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字,两个字。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寄给其弟苏辙的作品。词中由景入情,由今入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上阕一开篇,作者便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别具一番景象,但行人为了早日与弟弟联床夜话,畅叙别情,他对于眼前一切,已无心观赏。此时,作者凭征鞍无语,进入沉思,感叹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为此,便引出了一大通议论来。作者追忆:他们兄弟俩,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长安,代指宋都汴京。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吴亡后,二陆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时年只二十余岁,词里用来比自己和弟弟苏辙。当年,他们兄弟俩俱有远大抱负,决心象伊尹那样,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孟子》中语);象杜甫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实现其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上神宗皇帝书》)的政治理想。而且,他们兄弟俩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对于致君尧舜这一伟大功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抚今追昔,作者深感他们兄弟俩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为了相互宽慰,作者将《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家语》优哉游哉,可以卒岁,以及牛僧孺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身诗句,化入词中,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结尾数句,作者表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下,要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姑且保全身体,饮酒作乐,悠闲度日。整首词,除了开头几句形象描述之外,其余大多是议论、成为一篇直抒胸臆的言志抒情之作。 
  这首词的议论、抒怀部分,遣词命意无拘无束,经史子集信拈来,汪洋恣肆,显示出作者横放杰出的才华。词中多处用典: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四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三句,优游卒岁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鲁国大夫叔向被囚后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话:且斗尊前,化用杜甫《漫兴》中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的诗句。作者将上述典故灵活运用,推陈出新,生动地传达出自已的志向与情怀。 
  这首词脉络清晰,层次井然,回环往复,波澜起伏,上片的早行图与下片的议论浑然一体,贯穿一气,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头几句写景,以等字眼传神地渲染出早行途中孤寂、凄清的环境和心境。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一句,由自然景色转入现实人生。其后,词作由景物描写而转入追忆往事。用舍由时,行藏我,由往事回到现实。结拍数句表明作者已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慰安。全词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融诗、文、经、史于一炉,体现了卓绝的才情。

 

    沁园春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凝眸。悔上层楼。  
  谩惹起新愁压旧愁。  
  向彩笺写遍,相思字了,重重封卷,密寄书邮。  
  料到伊行,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  
  须知道,这般病染,两处心头。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婉转言情,以铺叙手法写相思。这是苏东坡学柳永作词的一个明征,当为作者早期作品。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起调是一组并列对句,以连环、流水为比,说此、此不断无休。接着以一组扇面对句,说相思的具体情状。依律,这组扇面对句,当以一领格字提起,此处连用两个字,用以铺排叙说,一曰瘦,有如宛约一般,腰围减损,再曰鬓发斑白,有如潘岳一般,因见二毛而发愁。总是二句,却以散句入词,接下句,均为直说,点明上文所说的原因,是好事教人不自由好事,当指男女间欢会等情事。因为时时刻刻惦记着这许多情事,无法自主,所以才有这无穷无尽的。最后,词进一步点明,主人公所追想好事就是前欢后会,前欢已是杳无踪迹,不可追寻,而后会又遥遥无期,难以预卜。杳杳悠悠,与连环流水相呼应,将所谓更加具体化。上片说的全是主人公一方面的相思情况。 
  下片变换了角度与方位,既写主人公一方,又写对方,并将双方合一起写。凝眸。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是过片。一方面承接上片所说相思情景,谓怕上层楼,即害怕追想往事,惹起旧愁;一方面启下,转说当前的相思情景,新愁与旧愁交织一起。词作说当前的相思情景,先说主人公一方,说主人公如何写情书,写好情书如何密封,封好以后如何秘密投寄。写遍字了,谓其如何倾诉衷情,将天下所有用来诉说相思的字眼都用光了。 
  重重,谓其密封程度,,既有秘密之意,又表明数量之多,一封接一封,相距甚密。同时,词作说相思,还兼顾对方,料想对方接到情书,当如何时时开看,一看一回和泪收字明谓假设。主人公从自身的相思,设想对方的相思,写了对方的相思,反过来,更加增添了自身的相思。这般病染,两处心头说,这种相思要不得,两处挂心,将更加难以开解,道出了双方的共同心病。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已尽而味有余。 
  这首词善铺叙,常常有条理、有层次的铺陈之后,突然插入一笔,由一方设想另一方,构成错落多致之意韵,婉转传情。

 

    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哀婉悱恻,柔情似水,其风致不输于花间婉约派词家之作。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紧接着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谓情缘突然被割断,好梦既破,所有美好的向往都成泡影了。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古云梦泽中,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梦与巫山神女相遇。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写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恰如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 
  那日绣帘相见处,忆写相会的时间与地点。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一个字,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字,传出钟情于他的心底秘密。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活动,她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无情,实出于害羞。可愈是如此,愈见出其纯真。全词活泼而有分寸,细腻而有余味。 
  此词结构错落有致。上片写爱情的好梦惊回,下片写甜蜜的欢会,用的是倒叙。单就上片说,从初会写到破裂,再写到无穷尽的思念,自然又是顺叙。如此交叉往复,使词曲折生情,曳生姿,同时,此词以相见之欢反衬相离之苦。下片集中笔墨将勾魂摄魄的欢会详加描述,就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失恋的痛苦。

 

       蝶恋花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上片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些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自然,蝶、莺本来不见得慵懒,但从这位少女的眼光看来,不免有些无精打采了。发端写景,下了等字,就使周围景物蒙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隐约地透露了主人公的心境。以下写人: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分明使人感到主人公情懒意慵,神倦魂销。无一语言及伤春,而伤春意绪却宛然目。 
  下片由写少女的外形象,过渡到写内心世界,点出伤春的底蕴。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是说触处皆能生愁,无人可为排解。字统括一切,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则心绪之烦乱,襟怀之孤寂,可以想见。到此已把愁情推向高潮。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杨花似花非花,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它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

 

    点绛唇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  
  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苏轼词作鉴赏  
  这是一种相思怀人之作,写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见东坡豪放而外,别有一番情怀。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万紫千红之春光,数红杏、柳烟最具有特征性,故词中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上柳如烟之名句。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香,着一字,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写翠柳,状之以含烟,继之以拖轻缕,既能写出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其垂丝拂拂之姿。这里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下边二句,遂由景及人。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朱户、临水,透出一种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黄昏雨,隐然喻说着一个愁字。冠一尽字,犹言总是,实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无可奈何之情。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来,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帘。伤春绪即相思情,一枕,言总是愁卧,悉绪满怀,相思成疾矣。此句又与上片尽卷黄昏雨相映照。上写伊人卷帘愁望黄昏之雨,此写自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遂以虚摹与写实,造成共时之奇境。归不去,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满之恨事。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凤楼朱户归不去。唯有长存于心的瞩望而已。何处二字,问得凄然。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互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词人以芳草萋萋的旧典象喻之。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无法越过。着一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长地远之恨,跃然纸上。 
  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凄迷。此词造诣之妙,还于意境之空灵。红杏柳烟,属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画。芳草归路,似喻人间阻绝,亦具凄美之感。此词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其二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如见其痴满纸云烟,水墨迷离,醉后写风雨,便有云动风来, 真是酣畅淋漓,泼墨写意。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 春风初起,春意未浓时节,已是生机吐露,一片欣喜。句句都饱含春意,不是浓墨丹青,却是细笔点染,轻俏间已带出初春神髓尤为空灵可爱。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之一)

    余生欲老南海村,帝遣巫阳召我魂。

    杳杳天低鹊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赏析: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注释:招我魂:引典,《楚辞-招魂》上说,上帝可怜屈原的灵魂脱离了他的躯壳,叫巫阳(古代女巫名)把他招回。

 

    哨遍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

   归去来,谁不遣君归?

   觉从前皆非今是。

    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 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

   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

   云出无心,鸟倦知返,本非有意。

   噫!

   归去来兮, 我今忘我兼忘世。

   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

   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

   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

   念寓形宇内复几时?

   不自觉皇皇欲何之?

   委吾心、去留谁计?

   神仙知在何处? 富贵非吾志。

   但知临水登山啸咏, 自引壶觞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

   且乘流、遇坎还止。

    赏析: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既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钺)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青玉案

    三年枕上吴中路,谴黄犬,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会湿西湖雨。

    注释:伯固:苏坚,字伯固,作者的友人。呼小渡:招呼小船摆渡。四桥:在苏州。老子:苏轼自称。辋川图:辋川在陕西兰田,王维曾隐居于此,并曾在寺壁绘辋川图。右丞:王维曾任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高人:指伯固。小蛮:白居易的歌妓。白居易有歌妓樊素、小蛮。此借指苏轼爱妾朝云。

    赏析:这首词写送别挚友伯固吴中,抒发作者自己思乡盼归之情。

 

 

苏轼《洗儿诗》

    人皆有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儿孙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是苏轼在官贬黄州期间,为其爱妾朝云生子时写下的《洗儿》诗,寥寥二十八字,极为辛辣地写出了“望聪明”“误一生”的无比激愤,抒发了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极度不满。苏轼少怀壮志,聪明过人,忠正贤良,才情横溢,但并没有为当局所器重。而是历遭贬斥,穷愁潦倒,仕途坎坷。相反,那些不学无术,酒囊饭袋的愚鲁之辈,却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无灾无难地到达公卿位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人才使用上的贤愚不分和良莠倒挂呢?苏轼一言以蔽之:就是因为自己太聪明了,且为聪明所误。事情正是这样,他点击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因为一切统治者都是以是否有利于保持本阶级统治地位和既得利益作为用人标准的,重利而不重才。明乎此,那种聪明见弃,愚鲁当道,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苏轼传》中说苏轼“嬉笑怒骂之词,皆书而诵之”,而《洗儿》诗不仅是嬉笑怒骂之词,也是对用人不合理的有力抨击。在今天,《洗儿》诗仍有其不可忽视的思想价值,它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黑暗,为我们在选拨人才上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当然,今天的社会制度和苏轼生活的时代有着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苏轼讲的那种人才使用上的不合理现象是依然存在的。比如,一个背景,一种关系,或一吹一拍,就有可能到达官位升迁的彼岸,而某些无背景无关系,品格高超,具有真才实学的有识之士,却往往倍受冷落,报效无门。因此,在今天仍然可以听到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叹息,看到各类文学作品反映怀才不遇题材的描述。现在已经有了为改变这种状况而提出的各项政策和办法,如改革制度,遏制腐败,建立人才机制等,这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人才问题终归要靠人去解决,如果解决人才问题的人本身不是人才,那么,愚鲁重愚鲁,惺惺惜惺惺的现象只能是历史重现,循环不已。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