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妾全文免费阅读:内生五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4:56:10


|字号 订阅

内生“五邪

转载自 楚德堂 

 通常外生“六淫”,我们都知道是指自热界中出现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候变化,当人体正气不足时,这六气异常所引起的外来邪气致病现象。
那什么是内生“五邪”?就是指我们体内同样会生成风、寒、湿、燥、火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由于体内脏器机能环境所生,而非外界季节变化所致。比如我们常见的女性来例假后会出现怕冷的反应。
内生 “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也就是说我们在外界感受到的物理现象,在人体内部也会产生。
你看为什么在广东很多人经常会感觉心里发热,为什么凉茶在广东卖得很红火?就是我们体内产生了热和火,为什么天凉也会感觉火气很大?这里就告诉大家是“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六淫的现象。就是说首先是由于我们内在脏腑出现异常了而导致的现象,这里要注意说的是“类似”六淫现象。
好象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怎么降火都降不下来,内里总是热,如大便干燥反复出现,怎么也降不了火。其实是因为没有去对照内生“五邪”的原理。其实这些症状是与脏气有直接关系的,内在脏气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内热还在继续发生。这就是为什么在调整病例过程中,为什么不能阻止一些症状反复出现的原因。
我们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往往在谈到风、寒、湿、燥、火,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外界的原因,其实人体内有五脏,在中医里,五脏就是五行,也是代表了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同时也代表五种季节变化,这些变化是我们体内的小宇宙所自然形成的。
过去讲过,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人是生存在宇宙之间,天、地、人叫三才,宇宙产生四季,宇宙是大世界,人体是小世界,也就是说人体相当于一个小宇宙,为什么现代科学还不能完全解释人体的原因就在这里,什么时候科学家把宇宙研究透了,才能真正了解人体的奥秘。在人体这个小宇宙内,五脏就是四季,也如同大自然会产生五邪。
“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句话很重要,为什么?给大家举个例子。
上个月我去深圳吃饭时,一个人来我们桌给我们一起吃饭的一个朋友敬酒,当时我就对我的朋友说:“这个人今后恐怕要安装心脏支架,他的心脏病已经到一定程度了。”昨天我这个朋友打电话来,那人刚做了两个支架。
大家要明白这个原理,现代人都光盯着病,但忽略了这个病的过程。什么叫过程?就是从症状到疾病的发展过程当中,人体会产生“五邪”的现象,这些现象告诉了我们,疾病的发展趋势。
中医为何说治“未病”?这个“未”字大家不要想得太狭隘,任何一个中医生,如果基础理论扎实,当经验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能推断病人将来会得什么病。所以中医基础理论对我们很重要,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几个字,它能判断的是未来。大家先不要学断人生死,首先学习推断病人将来会得什么病,如果我们基础扎实,这个判断就错不了。因为从这个“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你就会明白“五邪”症状发生后,未来的走向如何,从而知道病人今后会得什么病。
就象有的人总是感觉冷,穿很多衣服也感到寒,去医院检查也没什么病,就是冷。其实这就是内生“五邪”,是从症到病的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正常人应该能感觉到天气冷暖对人体产生的影响,该冷就会觉得冷,该热就感到热,但是生活中许多人是不知冷不知热。这就是将来形成疾病的过程中的一个征兆。尤其是在南方,大家对季节变化的感觉好象都不太明显,其实这是处于最容易产生疾病的过程当中,中医基础理论告诉我们,从对“五邪”的判断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有的人总是感觉口渴,就象糖尿病前期的病理:火大,其实是肺开始燥了,要从这种症状中找到问题出在哪里,以推断以后病情的发展,大家首先要学的不是治病,而是要学会诊断。
现在很多中医生都忽略了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里头最根本的就是“阴阳”,阴阳是什么?天和地。天地出现后就有了四象,这是易经的说法。在中医里,四象就是四季,然后生出的八卦就是四季中的阴阳。四季也分阴阳,如春天的头和尾有不同的节气。现在人们喜欢研究易经八卦、六十四卦,其实都无外乎阴阳,都是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现代人都在追求细节变化,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已经把细节问题回归原点上来,学习中医要从阴阳中去学,先把基础学会了,可是人们往往只着眼于结果,只看末梢,都在追求某种病怎么治,而不去了解分析它的成因。象大便干燥,随便下点番茄叶,喝完就拉,好象是解决了当时拉大便的症状,但是否真正解决了根本问题?脏腑的机能没有恢复,过一段时间还是要复发,继续发展还会演变成肠道问题。但是大家追求的都是眼前的东西,大夫也没有办法。
《黄帝内经》中真正讲的两个字是――养生,生命是靠养的,可是现代人都只想治病。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开始关心症了,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所谓的保健。大家都会关心身体出什么症状了,出现了很多的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其实真正的中医最高境界是养生而不是预防。
生命为什么要养?因为这是符合天地的规律,这叫大自然之气。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才之道是宇宙世间万事万物变化发展规律的体现。天、地、养生这就是三才,养生、保健、治病也是三才。可是现在很多人都只停留在治病阶段,光盯者病了。《黄帝内经》告诉大家:“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祖国的传统医学为什么叫“中医”?――“中医治人”!
人怎么治?治什么?――心神,就是我们的思想,如何能将病理形成的过程告诉病人,把理论基础贯彻到实践中,才真正进入到中医。
我们不要总是停留在下医阶段,要真正理解中医的概念,要知道怎样将疾病形成的过程原理灌输到病人的思想中。能够在与病人沟通时,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对方,告诉他这个病是如何形成的,说出他病发以前的问题,年轻时是怎样的,现在又是怎样情况,根据现状推断出以前,用最短的话把病人一生的经历讲明白,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中医。
大家不要老是盯着病,你医术再高,也不能包治百病,总会遇到瓶颈,发现有治不了的病,为什么到了一定时候,医术再也提高不上去,因为你给自己的定位错了,你只是想着高中毕业,根本没有想到要上大学,过后当你想要上大学的时候,还得重新再来。
我们不要去想当上医治国,人都治不了你根本治不了国,但上不去高层,起码要进入中层。就象在生活中,不能总是在低层呆着,起码要进入中产阶级,如同我们的国家也要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现状社会上很多所谓神医,专治某一科,别的病不治,看起来好象很厉害,可实际上是钻进了死胡同,再也出不来了。因为人体是五脏六腑经脉气血是相连相互作用的,不可能完全分割。
我们将来不要走入下医,起码要做个中医,真正的中医关注的是什么?――病理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不是简单不变的,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忽视基础理论。现在很多人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很贪,恨不得多学几样,什么书都要看,什么东西都去猎取。这就象你要盖大楼,地基都没打好,就想着盖200层,能不塌吗?你打的是20层的地基就只能盖20层楼,打的10层地基就只能盖10层,不可能打10层地基盖20层楼,总有一天要塌的。
病理形成也是一个过程,学中医的人一定要记住。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由于病起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因此,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的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这里明确指出了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的原因,而是由于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异常所出现的症状。
 
一、风气内动
在讲过脑栓塞的病理形成过程,人如果老是肝火旺爱发脾气,旺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风。也就是说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的天气原理一样。
 
风气内动,即是“内风”。由于“内风”与赶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为肝风。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五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应,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
中医讲到肝和肾的关系,就是说肾为水,肝为木,因为阳盛了,木就容易着火了。或者因为肾不好,阴虚,水浇不到木头,同样易着火,引起肝风内动。
在生活中,六、七十岁的人容易出现脑栓塞,而三、四十岁的人也会得脑栓塞,其实这里面是两个病理。
老年人是因为阴虚易上火,阴虚不能制阳。
年轻人是因为阳盛老发脾气所引起的脑栓塞。为什么劝大家尽量少发脾气,阳总是过盛就会引起“内风”。老是生气发脾气,阳没有制约了,就容易出现面瘫、中风、脑栓塞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风掉弦,皆属于肝。”
只要生气,都属于肝,早晚要发展成病。为什么我总是告诉大家少发脾气,发脾气的根源在哪?是在思想,因为你看任何事情都是看反面,坏的一面,而不去看正面的因素,看正面的你就不会生气,不会老发脾气,是不是这样?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论,你只看坏的方面就容易生气。
当任何事情出来,人往往都会先看坏的一面,不去看好的一面,就容易肝风内动,这种人后期得肝病只是时间问题。为什么会抱怨?因为都是在找别人哪里没做好,为什么不找找自己哪里没做好?老是看别人不顺眼,这也不顺,那也不对,这时内风就启动了。我们学中医首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思想,掌控情绪。
什么是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提倡和谐社会?你看别人都不好的时候,反过来,是不是别人看你也是都不好?当你认为大伙都不好只有你好的时候,实际情况是大伙都好只有你不好,是不是这样?这就是中医的辩证,《伤寒论》最大的特点就是辩证,其实治病跟做人做事是同样的道理,中医在现代中国发展不起来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学中医到一定层次,你看一些老中医,性格变得与世无争,没什么太多的欲望,这是一种精神境界,看什么都是看好的一面,整天乐呵呵的,不喜欢和人争辩,即使遇到误会也不做过多解释,反倒使世人更不了解中医。
“诸暴”,指看到所有的事情都不顺眼,生气而引起内动生风,从而埋下了脑血栓的隐机。
 
即指明了这些临床表现,不仅与风邪为病同类,而且亦指出了与肝有关。
这说明调理要做什么?――疏肝理气。方向就这样出来了,下药很简单,关键是要明白病理形成的过程。
 
“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抗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临症指南》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体内阳气之变动有多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阴虚风动”与“血虚生风”的病理差不多,下面会详细讲解。
 
1、 肝阳化风
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替,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轻则可见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眼斜,或为半身不遂。甚至血随气逆而发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筋惕肉瞤:是指青筋暴跳,尤其是脖子和眼珠这一块,筋都露出来了。
脱厥:就是虚脱而亡,脑栓塞有时就是这样死亡的。
这一段就把脑栓塞的轻重缓急症状整个说了一遍,其实无外乎肝阳化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为什么说老板最易得这病?操劳过度,劳累伤肝。操劳过度还包括熬夜、晚上不睡觉白天睡不醒,坐哪都困,坐下就打盹,这也是肝风内动。生活中出现的细节,都意味着将来的毛病。
 
2 、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其筋脉失其濡养,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如中暑,过度地在高温的地方呆着,大量出汗,汗液过量流出,人体中60-70%是水分,大量失水,再热,就容易把人耗干了,血液中95%是水分,水分蒸发过度,血就会浆,就象是把肝经放在热锅里炒,同样也会形成栓子。
 
3 、阴虚风动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临床可见筋惕肉瞤,手足蠕动。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别的。
这里的筋惕肉瞤,是指人因为瘦得厉害,青筋外露,象可以剔出来似的。
手足蠕动:是指抽筋。
阴虚风动最大的特点是“久病耗伤,阴液大亏”,如老年朋友肾虚长期盗汗、造成体内液体长期耗伤,引起各种慢性疾病。
 
4 、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神。
“拘挛不神”,指胳膊腿老是感觉伸展不开,筋紧了,血不养筋,也会生风。
 
此外,尚有血燥生风,此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其病机是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动而生风。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
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也容易得脑栓塞(病理与“阴虚风动”相同)。
皮肤常年干燥的人主要是缺乏津液濡养了,而不见得是缺血。在日常生活中,老年朋友最常见皮肤干燥、瘙痒,一些岁数大的老人家,脸上皮肤常出现一块块鱼鳞状,这是因为津液亏得太厉害了。这种情况一调理起来,很快就会发现老年斑少了,其实这些不是老年斑,而是体内津液太少,皮肤干了没有水分,而出现的干枯斑点。
肌肤甲错:这个甲就象古代士兵的盔甲,这是阴虚,津枯血少,肌肤失于濡养,由于内里津血太少,供养不到皮肤。很多人五十岁刚过,就出现老年斑,这是不正常的,正常应在八十岁以上才长老人斑,一旦五、六十岁就长老人斑的都是气血太亏的表现。

二、 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其病机有如下几方面:
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从而表现为阳热不足,温煦失职,虚寒内生;或血脉收缩,血行减慢等“收引”症状。如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这主要与脾肾阳虚不足有关。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故脾肾气虚衰,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寒从中生:这个中,是指人体内部。
筋脉拘挛:是指筋脉总是感觉发紧,伸展不开。
肢节痹痛:是四肢关节发麻。
这里要我们把五脏的表格串起来理解,老是感觉冷的人,是“寒”,肾虚了,主要起因是“脾肾阳虚”,不用问,脾胃功能肯定不好。有的人说自己很能吃,但关键要看是否消化得了。我们判断病理的时候要用相对论,记住这个总纲领:“诸寒收引,皆属于肾”。都是肾引起的,可是治疗的时候却不是要治肾,要看肾的这个毛病是怎么引起来的?――实际上是脾的问题,是消化吸收不了。很多人遇到这种病例,往往都去治肾,这就走进了西医的套路:哪出毛病治哪,而没有真正去找出病根在哪里。这里明确告诉我们,起因是“脾肾阳虚”,我们一定要理解这个原理。
 
阳气虚衰,则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阳不化阴,代谢活动障碍或减退,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
阴寒性病理产物:大家要清楚是指阴寒性质一类的病,往往这种阴寒出现是很可怕的。
象盆腔炎,西医是从消炎的角度去治疗,却发现怎么也治不好,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病因。
中医认为,盆腔炎的形成,是人体内的寒气太重,引起身体代谢活动障碍。因为寒邪之性是喜聚集向下的,易凝聚在腹腔当中,整个盆腔正好是位于大腹和小腹之间,腹腔内阴寒太盛,盆腔就会因为太寒而出现生理收缩,这时要化寒很难。这种在肚腹内的阴寒,它会产生积聚或停滞,寒长期停聚在一个点上,力量很大,很难化开。由阴寒凝滞所引发的病症,只去消炎而不驱寒,不能根治,而且患者往往疼痛难忍。当这些阴寒长期凝聚不散,就会造成子宫内膜移位。到了这个阶段,例假时经血不能正常往下流出,改道向上从口中喷出,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
西医治疗长期患有子宫内膜移位的病人,到了后期,会建议做子宫切除手术,因为一旦出现吐血,病人会马上死亡。
患者痛起来死去活来,但西医没法治,后期还很容易引起子宫内膜移位,很多人在治疗子宫内膜移位的时候,往往都忽略了盆腔炎的关系。
 
如水湿、痰饮之类。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临床多见尿频清长,涕唾痰延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水肿等,此多由阳气不足,蒸化无权,津液不能化气所致。
诸病水湿,澄澈清冷:这是指小便白色如清水,这是有寒症,正常小便是有点混浊的,小便清澈的人,寒证很大。
尿频清长,涕唾痰延稀薄清冷:有的人经常会吐白色不成块的痰,或小便清长而尿多,还有流清鼻水(不是鼻涕)的症状,都是内寒。
“此多由阳气不足,蒸化无权,津液不能化气所致”,因为寒气凝滞,造成气血流动缓慢,阳气就出现不足了。
 
阳虚阴盛之寒从中生,与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所引起的寒证,即“内寒”与“外寒”之间,不仅有所区别,而且还有联系。其区别是,“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则主要是以寒为主,或许亦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但仍以寒为主。
例如运动完了,出了大汗后喝冷饮,造成内寒,洗冷水澡又引起风寒入侵,内外寒交织,身体免疫力会启动驱散寒邪,就会出现发烧,这个时候需要补充气血能量,提高免疫力,帮助驱散寒邪。可是西医一般会采用打吊瓶消炎的方法,因为吊瓶中的药液最高不超过16℃,而人体在发烧时体温是在38℃以上,温差达20多℃,这样低温的药液直接进入血管又加重了体内的寒,如果病人体质不够强壮,就很容易引发肾功能指标衰竭,这就是因为寒邪伤阳所出现的虚象。
所以学习中,我们真正看懂了一句话,在判断病理时就能救一批人。中医的博大精深就在这里。有的病人死得冤枉,最近在山东的一个朋友的家人,出差回来感冒了,31岁打了两天半的吊瓶就死了,这种类似的病例太多太多了,就是因为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判断错误所致。
这种寒中致寒的情况我们要非常注意,尤其是爱出汗的病人,因为这种误解而采用了错误的治疗方法,最后致死的人很多。年轻人往往最不注意寒的问题,总认为自己身体强,本钱多,这种本钱要花起来是很快的。
 
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气,而最终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
三、湿浊内生 
提到“湿”,无论是在六淫还是五邪中,湿都是最难去除的,尤其在南方象广东地区,湿邪很重,但饮食口味又比较清淡,很容易在体内滋生湿邪,对这方面的因素,大家要引起重视。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动化水谷和水湿)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
大家要知道,湿容易生痰,湿是怎么来的?是因为吃肉过多,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体内就会产生湿气,这些湿气积聚成痰。大家可以发现,现在湿热的人比较多,就是因为饮食中肉类过多的原故。
 
内湿的产生,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所致。
脾不能生化津液,这里主要是指不能生化胃液,消化就开始出现问题了。
 
于是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什么是肿满?
不是胖,也不是水肿,简单讲就是人老感觉肚子胀,如小孩的食积,停食,大人也会有。你可以在早晨起床后空腹,用双手顺着肚皮捋,如果听到一溜水声,就是停积了。或者用一个手掌盖在肚皮上,用另一个的手指去敲这个手背,可以听到水声或着实声、空声,声音都不一样。水声是停水了,实声是停食了。
留而为饮是什么意思?
这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现,好象有的母亲会说:“孩子特别能吃。”但是仔细观察,孩子脸上又一个个的小白圈,那是不消化、停食的症状,这就是留而为饮。饮就是多吃的意思,很能吃,这种人不是胖就是瘦。
积而成水:我一再告诉大家,胖的是水,很多胖子想减肥,只要一去水积,就很快瘦下来。
这一段告诉大家,饮食决定着“湿”的产生。
在广东地区,很多人都认为外邪湿气比较重,其实内湿也很重要,尤其是广东人的饮食习惯,“吃在广州”,这些饮食的因素影响着脾的运化。
广东人饮食中还有一个习惯――饭前喝汤。我为什么反对饭前喝汤?
空腹时一碗汤水下去,马上就冲淡了胃液,胃液要多分泌,就会感觉饿。老是想吃零食、茶点什么的,这个时候消化就开始出问题了,脾的工作量大了,长期下来就虚了,脾虚运化失职,湿就出来了。
积而成水:当食积多了就会化成水。在调理的时候,如果病人出现拉水的情况,就知道这是长期消化不良,积而成水了。
有的人平常大便干燥,几付药下来,怎么变成拉水了?而且拉得稀里哗啦,其实这是内湿出来了,居室食积已经化为水了,所以这样的人会胖。大家看人发胖都是先胖哪里?都是先胖肚子,一敲还梆梆响,这也是化食成水,形成内湿了。
 
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因此,内湿不仅是脾阳虚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且与肾有密切关系。肾主水液,肾阳为诸阳之本,故在肾阳虚衰时,亦必然影响及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反之,由于湿为阴邪,湿胜则可伤阳气,因之湿浊内困,久之必损及脾阳肾阳,而致阳虚湿盛之证。
人体中长期化解不开的东西积而成水,湿浊内生,湿邪伤脾、伤肾。
 
湿行重浊粘滞,多阻遏气机,故其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我们会发现,在调理很多病人的时候,会出现大便粘乎乎的,粘在马桶上,这就是湿邪开始往下走了。湿邪为什么最难去掉,就如同家里的抽油烟机上所粘的污垢,“重浊粘滞”。
它最大的弊病是阻止人体的气机,使身体气血循环不过来,出现眩晕、浑身无力的症状。有的人总是感觉没劲,你认为他是虚,不对,这种人一旦进补还不行,一定要先泄,要把这种湿给拉出来,才能让气血正常运行。
头闷重如裹:指脑袋象被裹住似的闷重。
肢体重着:是四肢身体老发沉。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告示我们凡是脖子发硬,发梗、都是湿的原因。象颈椎病,基本都属于湿。
 
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 
这里是把湿犯三焦的情况都说了。
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很多人在经常会干咳,胸闷、吐不出痰,这种情况是被湿邪所压,一吐出痰来就好了,湿邪出来了。为什么有的病人在调理的时候会咳,就是要把这些痰湿咳出来。
口腻:是不想吃,开始偏食,喜欢吃肉。
口甜:是喜欢吃甜味,这也是偏食。
 
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滥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
很多人出现水肿,不能只是考虑肾的问题,还有湿重也会造成水肿。
 
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湿浊虽可阻滞与机体上、中、下三焦任和部位,但以湿阻中焦脾胃为主,因此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证。
湿邪的厉害就在这里,可以阻滞任何部位。其中湿阻中焦的情况最为普遍,是由于饮食造成的。
尤其在南方广州地区,开始调理为什么要先化食?必须先把脾胃打开才能吸收,而不是一味地进补。以前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现代人营养这么好,身体却这么虚弱?其实人体就象家庭里的抽油烟机,油腻太多,都被堵住了,不管吃进去多好的东西都不能吸收了,所以首先要化掉这些食积。现代中国人已经不是考虑温饱问题,而是出现过剩,过多不能消化的东西堆积在身体中,再好的东西不消化都会成为垃圾,逐步形成所谓的病变。尤其广东地区因为吃所形成的湿太可怕了。
 
此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在形成方面虽然有所区别,但二者亦常相互影响。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则滋生内湿。故临床所见,脾失健运,内湿素盛之体,亦每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说明有内湿就容易以前外湿,外湿主要在四肢,内湿主要在上、中、下三焦,湿邪于人体中无处不在,形成后很可怕,就如同沥青,很难去除,防治的关键在于我们日常的饮食控制。
 四、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养,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因为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精少,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的热邪伤阴或湿邪化燥等所致。由于津液亏少,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从而燥热便由内而生,故临床多见干燥不润等病变。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大下:是指大量泄泻。
亡血:是指例假、崩漏等大量出血的情况。
失精:是房事过度。
刚开始出现的是燥,到一定程度就变成干了。
 
一般来说,阴津亏损,可产生内燥。而实热伤津亦可导致燥热内生。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内燥病变,临床多见津液枯涸的阴虚内热之证,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燥热之象。如以肺燥为主,还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时,则胃阴虚,可伴见舌光红无苔;若系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故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说:“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
这里的阴津指的是血液。
津液枯涸就是体内津液干到底了。
肌肤干燥不泽:皮肤没有光泽,干燥。
起皮脱屑:皮屑。很多人治头皮屑,光用洗头水,开始有的作用,过一段时间就不管事了,为什么?因为真正的原因是里面干燥,已经伤到肺了。
舌上无津:嘴里没有唾液。
光红龟裂:舌上有裂纹,证明体内太热了。
爪甲脆折,指甲比较脆,易折断。
干咳无痰,甚则咯血:老是干咳,咳久了把毛细血管咳破了,出血。
舌光红无苔:舌头光滑,很红,没有舌苔,这是胃阴虚的表现。
干劲皲揭:皮肤都干得起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