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马哈r25:鹤翔庄气功教学之一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2:08:12

鹤翔庄气功教学

 

一、气功发展简史与中国鹤翔庄气功

 

气功学与其它医学科学一样,也是在人类与疾病的长期斗争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有了气功,那时被称作“行气”、“导引”、“吐纳”、“坐禅”、“静坐”、“站桩”、“行功”、“卧功”┄┄。唐尧时期,就已用形式如舞的“导引”疗法来强身祛病了。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远在陶唐氏(尧所属的氏族部落)之始,天多阴雨,河水泛滥,潮湿阴冷,引起人们气滞血淤,筋骨蜷缩不舒,“故作舞以宣导之”。这就是古代“导引”的最初形式。因此,气功是远古人与大自然恶劣环境和自身疾病作斗争的产物。

出土的战国初期的文物――《行气玉佩铭》(文字刻在十二面体的玉柱上)记载:“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庄在上,地几庄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证明了战国时期就已对气功有了丰富的经验。对于《行气玉佩铭》的解释,一种认为铭文是一种真气运行法;另一种则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认为铭文所讲的是一种深呼吸法。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解释这段的大意是:“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另外,老子《道德经》指出:“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等等,都是指练功时,心情安静,呼吸柔和,细长深匀,精神内守,想到腹部下丹田部位,把“意”和“气”结合起来进行锻炼。《庄子·刻意篇》有:“吹xu(口字加句字)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传说彭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练气功而长寿者)。这是认为“吐纳”与“导引”可以益寿。

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对气功也有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补遗·刺法论》说得更具体了:“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后世练功中的“调神”、“调息”、“运气”、“入静”等等,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总之,《黄帝内经》一书,对气功的记载是详细的,并且,非常重视用气功防病治病。

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两件重要气功文献:一是《导引图》,一是《却食谷气》,同载在一卷帛书上。据近人唐兰考证,认为这是西汉早期的写本,是根据战国时流传下来的一种古佚书抄写的。从其残缺文字中,可以看到它的功法有许多特点,它提出了怎样按照季节、选择环境进行“食气”的练功方法,这对后人要注意四时及地点、方向练功,有一定的启发。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记有:“四肢九窍,才觉重滞,尚未闭塞,即导引、吐纳、针灸、按摩,亦可愈也。”可见当时已把导引、吐纳等气功做为重要的防病治病手段。另外,《后汉书·王真传》《太平经》等,都有关于气功的记载。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也提出了“或屈身、或俯仰、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等多样化的导引方法。他说:“明吐纳之道者,可以难老矣。”此外,许逊的《灵剑子》,嵇康的《养生论》,隋代的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智(岂字加页字)的《六妙法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元时代赵自化的《四时养颐录》,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等许多名医的著作中,都有养生与气功方面的论述。

明代张景岳也提倡气功,《类经》中记载:“此道以多为贵,以久为功,但能于日夜行得一两度,久之耳目聪明,精气充固,体健身轻,百病消矣。”这是练功的经验之谈。徐春甫的《古今医统》指出:“摄生之要,莫大乎存想”,认识到了“意守”的重要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内景遂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这指出了由于“意守”体内,提高了内感受性以后的体验。

清代对于气功的研究,在过去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如汪昂《勿药元诠》中说:“调息之法,不拘时候,随便而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缓带,务令调适,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鼻中微微纳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下,叩齿数通。”这短短几句,就把练功的原则和方法讲得很清楚。清代徐世芳著的《寿世传真》,较全面地介绍了养生的各种主要方法,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气功的重要资料。

到了现代,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刘贵珍的《气功疗法实践》、胡耀贞的《气功》、秦重三的《实用气功疗法讲义》、李少波的《真气运行法》等等,都是通俗地介绍气功的著作。

近几年来,气功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功法,如杨梅君的“大雁功”、郭林的“新气功疗法”、马礼堂的“六字诀”、梁士丰的“自发五禽戏”、王玉芳的“意拳站桩”和赵金香创编的“中国鹤翔庄气功”(简称为“鹤功”)等等。

中国鹤翔庄气功问世六年来,经过反复实践,已被证明是一种动静相兼、调养性情、养气柔体的功法。它具有动作简明、易学易练、得气快、疏通经络快、治病见效快等特点。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鹤功有它独特的优点,也会有一定的局限。就目前来说,正如《练功须知》限定的那样,对它来讲还有一些禁忌症,这些禁忌证的患者,暂不宜练动功和站桩功,但我们的医疗功法将为禁忌证患者带来希望。

 

二、中国鹤翔庄气功的治病机理及理论依据

 

中国鹤翔庄气功同其它气功一样,涉及多种学科,需要很多学科的理论指导,在医疗方面特别是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自古以来,气功和中医就是一家,气功的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和组成部分,中医理论又指导气功实践。中医认为,气功通过“调神”(也就是“调心”),意守丹田,可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维持阴阳动态平衡,达到清心养神的目的。意守丹田,又使心火下温脾土,有助脾的运化。脾为后天之本,调节脾脏,对改善身体功能有很大的作用。通过“调息”,吐故纳新,以养肺气。肺能辅佐心来调理内脏功能,肺的肃降可制约肝阳升发太过。同时,“气贯丹田”,又滋养了肾水,保护了阴精,这样,可促进肝的正常疏泄,使气机调畅,升降正常,又有助脾的运化和胃的受纳。脾主肌肉和四肢,肝主筋。通过“调身”可以使肌肉筋骨得以运动,这样也有助于肝气疏泄和脾胃升降运动,因此,练气功后,最明显的效果是食欲增加,睡眠改善,精力充沛。总之,“调心”、“调息”、“调身”是气功锻炼中的三个重要手段和要素,但各家功法中的侧重不同,也有单用其中一种来达到治病健身目的的。

鹤功是以中医理论、仿生学、力学等多学科理论为依据,通过“调 神”、“调息”、“调身”来达到祛病健身之目的。它模仿了仙鹤的动作,并注重意识的锻炼,在动作中配合正确的意念,以更好地疏经活络、通调气血、健身治病的作用。

“调神”对大脑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对人体脏腑功能的改善也很重要。“调神”又必须联系到“精”和“气”,因为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精、气、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古来就有:“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的说法,也说明了“精”和“气”对于人体同样重要的道理。

“精”包括先天元精和后天水谷之精两部分。人出生之前,受父母之精华生成己身;出生以后,先天之精藏于肾,它赖于后天水谷之精的濡(rú,(1)沾湿;沾上:(2)停留;迟滞。濡养,养育、培养)养。只有精充足,才能化气,使气也充足。“气”又有先、后天的区分。元气称为先天之气,呼吸和饮食水谷之气,称为后天之气。元气即“真气”或:“正气”,生于先天之精,藏于人体命门。《勿药元诠》中说:“积神生气,积气生精,此自无而之有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此自有而之无也。”这是古人对物质转化过程的认识。锻炼精、气、神不是孤立存在,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互相转化的。精、气的充足与否,可以影响到神是否旺盛,而神也体现着人的精、气如何。所以,练气功要练得精满、气足、神旺。

鹤功抓住了“调神”这一关键,通过锻炼人的意识,开发智慧,使精、气、神得以充足,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作。

有人说,这种“外动”是诱导的而不是自发的。我想借助“西维累尔摆”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一实验由十九世纪澳大利亚化学家西维累尔所做,日本坂本保之公的《提高记忆力的奥秘》曾有介绍:准备一条长25-30厘米的细线,下端垂挂一枚中心带孔的硬币,组成一个物理学实验中用的单摆。实验者将细线上端绕在食指上,又用拇指轻轻捏住绕线处,然后安详地坐在桌子前,身体放松,捏线那只手的肘部搁在桌面上,心中默想单摆作前后摆动的形象,不久,手中的单摆果真前后摆动起来;反之,要使单摆停下来,只要心中默想单摆振幅逐渐减小,直至静止,也会成功。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使单摆作左右摆动,或水平圆周运动。上述实验表明:驱动硬币的动因不是外部的诱因,而是在于本人意识的集中和联系形成的大脑皮层局部兴奋所引起的手部自发运动的结果。

同时,我们的实践进一步证明:在站桩时想到尾闾(lǘ,1.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2. 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 3. 汇聚:尾~(水~汇聚之处,泄水的处所))和尾闾下垂的重锤,能很快地启动真气,调整督脉。此时,即使不想重锤的前后摆动,只是意守尾闾,也同样能很快地出现自发动作。

从几年的实践来看,“自发外动”是自发的。但不同于上述实验中的机械运动。“自发外动”,是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易到难,总之由低潮向高潮发展;随着经络的不断疏通,痢疾好转或痊愈,又由高潮转身低潮,最终达到外静内动的阶段。

总之,静与动是对立的统一,内与外也是对立的统一,它们可以互相转化,互相促进。对静与动,内与外的相互关系,我们不应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对“外动”要有科学的认识,既不要怕,也不要追求。

鹤功的五节动功与站桩功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在练站桩功的同时,要加练五节动功,这样才能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治病健身之目的。

气功的修练是无止境的。在“中国鹤翔庄气功”中,五节动功和站桩功都属于一步功(严格地讲,站桩已属静功范畴,应归入“自在功法”;但考虑到多数练功者治病健身的需要,特将其提前,与动功同练,以提高疗效),此外还有二步功(自在功法)、三步功(秘法内功)┄┄这些功法,将随着练功的深入和实际的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传授。

 

 

二、功德篇

 

气功锻炼是我国传统的一项健身方法。它既可祛病强身,又可陶冶性情、开发智慧。因而,它又是一项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精神文明活动。历代不少思想家、学问家和医学家,如老子、庄子、华佗、张仲景、张景岳等,在他们的著作中,对气功锻炼都有过精辟的论述。许多人还是具有很深造诣的气功大师。

前人练功有成就者,都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历来就有“信为功本、德为功母”,“功从德上来、德为功之源”之说。古人认为,“道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是指整个宇宙自然界而言,是指宇宙大自然的最精微的原始物质及其固有的能力与运动规律。狭义的“道德”是指人的行为规范。

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首”是一种原始物质,宇宙里的一切具体物质,都由“道”这种原始物质组成,在每一具体事物中,“道”又是维持该事物平衡(一阴一阳)与变化的内在力量。它遍布宇宙,无处不有。

“德”是“道”之本性的一种体现,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道德经》宇宙万物,莫不是物质在按一定的规律运动,所以,“道德”寄存于人的身体当中,它与自然界中的道息息相通,决定着人体的生命运动,形成了人体与自然界相适应的“天人统一观”。正如《素问》所说:‘阴阳四进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狭义的“道德”指的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也就是“社会道德”。它不仅受社会性质、阶级利益的影响,而且受人们习惯势力和民族传统影响。不同的社会、阶级、民族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她屡遭强敌而不灭,历尽沧桑而不衰,以自己特有的民族气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爱家,自强不息,勤劳纯朴,正直善良,忠、孝、仁、义、礼、信、谦、恭是我国传统的民风。今天,我们在挖掘和继承祖国灿烂文化遗产――气功事业的同时,尤要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精神。

练气功为什么要强调道德修养呢?这是由气功锻炼的特殊规律决定的。凡是练气功,不论练哪种功法,最首要的一条都是“入静,放松”。因为只有入静,排除各种私心杂念,才能利于真气的运行。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从生理学角度看,入静可以使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从而使大脑皮层皮质下核的控制放松。这样,原有病区兴奋灶积郁的信息和能量就得以缓解和消除,打破原有的病理循环,进行自我调整,直到病灶消除。也只有入静得好,才能显现真意,练出真工; (因为入静得越深,后天意识消退得越净,那种人体固有的先天意识,也就是我们要练的真意,才能显现,才能焕发出一种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功能)。功能出现之后,还需要一个很好的内在精神环境去维持保护。所以,如果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涵养,那就很难入静,即使暂时入静,也难持之心恒,当然也就谈不上气功锻炼了。

所以道德修养不仅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而且也为我们气功修练所必须。怎样结合练功进行道德修养呢?我提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要无私,忘我。

古人强调要“清静无为,清心寡欲”,把“酒、色、财、气、昏、嗔”称为“六戒”。我们则讲“大公无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之中,把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追求名利、地位,更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天下为怀。这样,就能胸襟坦荡,而无戚戚之心。

二、要实事求是,以乐排忧。

办事情、想问题,都要善于从客观实际出发。要知足常乐,能吃亏让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不可能没有忧烦怒怨和矛盾纠纷,重要的是能够正确对待,正确处理。要能冷静听取对方的意见,自己说服自己,多做自我批评。多克已为人,善助人为乐。久病缠身之人,也不要悲观、烦躁,“既来之,则安之”,积极治疗,静心养病,配合气功锻炼,补充真气,病体就会慢慢康复。悲观、烦躁会给身体输入坏的信息,对养病健身不利。

三、要与人为善,树立正念。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都要互相关心,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助人之心应常在,害人之心不可有;助人者常乐,无愧者自在。而这种“常乐”、“自在”,正是练功者所需要的内在精神环境。

练功者要有正念。正念出正气,正气出正功。古人提倡练正气,所谓浩然之气,充塞天地。有了正念,邪不可侵,出现恶性幻觉时,只要树起正念,幻觉自退。我们练功,就是要为振兴中华而练,为强健身心而练,什么个人怨都不放在心里,精神豪放,神情自爽,出功就高。树正念,必须消除杂念、邪念。实践证明,练功到了一定程度,意念就是力量,好的意念作用于人,使人舒服,可以为人解除痛苦;恶的念头可以给人带来不适和疾病。所以,树什么念头,是衡量一个人功德好坏的重要标准。我们进行功德修养,要特别强调这一点。

四、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辅导员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要当好老师,必须先做好学生。学员学功,也要心诚。心不诚,三心二意,或别有他图,都不会把功练好。

过去,气功门里的师徒关系很严格。由于气功讲究“心传口授”、“六耳不传”,因此,认师、择徒都有严格的条件。历来有非真人不传,宁可失传,也不误传之说。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彼此是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的。而气功老师又与一般的老师不同,他不仅要传授气功知识,而且还要治病救人,帮人解除病苦。所以,只要把功学到家,在各方面做出表率,就会得到学功者发自内心的爱戴和尊敬。气功辅导员就是老师,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因为气功这门学问,不是人人都可以练出高层次功夫的,有人浅尝辄止,便去教人;有人一知半解,便以为无师自通,另搞一套。这不仅不利于气功的研究,有损气功的名誉,而且也容易出偏。

辅导员不但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也还要不断向自己的学员学习,想让学生尊重自己,必须首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在学气功的人中,多数是成年人,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人都有。有革命几十年的老同志,党、政、军各级的领导,也有专家学者,还有一般干部和家庭妇女。他们为了治病健身才学习气功。从医者对待患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体贴关心他们,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从社会道德风尚的角度来讲,对长者应当尊重,待人谦虚诚恳,使人觉得和蔼可亲。在这些方面,我们广大辅导员队伍中有许多感人事迹。如有的不仅教功,还想方设法帮助病人解决困难;学员发功时下起雨来,辅导员在一旁给学员打伞,直至收功;有的自己家人有病,仍不误教功;有的遇到危急病人,便不顾个人身体,以自己的生命信息去抢救。他们称得起是以自己的心血和实际行动创造精神文明的人,他们是鹤功学员中的优秀代表,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其次,要处理好同道关系。各气功门派之间是兄弟关系,应彼此尊重,互相支持。在学术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自独立发展,互相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促进气功事业的繁荣。明代医学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一书中写道:“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长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谦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倍和为贵也。”讲得很有道理。这些封建时代的仁人志士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今天更应该做好。

过去,我们在培训中国鹤翔庄气功辅导员和学员时,十分强调处理好同道的关系,强调要尊重兄弟功法。这一条很普通,很实在,很得人心,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扬。现在,我们又把功德教育放在教学中国鹤翔庄气功的首位,强调虚心向其他门派学习,我们相信一定会对整修气功界的团结起到促进的作用。我们不但要这么说,更重要的是要这么做。事实上,我们广大的辅导员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成绩,我们有的辅导员已多次应邀做为鹤功的代表出席兄弟功法的会议,共同探讨气功强身治病的效能。这既密切了兄弟门派之间的关系,也为鹤功赢得了荣誉。

各个功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但基本原理则是相通的,互相渗透的。对别的功法,我们不仅要了解,还要认真研究,取其所长。实践证明;对别的功法了解得越多,对气功的基本道理知道得越多,就越能加深对鹤功功理、功法的理解,同时,也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才有利于功法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总之,一个气功造诣很深的人,也应当是一个心灵美、言行美、表里如一的人,是一个具有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的人,是一个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待人以礼、助人为乐的人。

随着气功事业的发展,练功的人越来越多。社会上成千上万的练功者如果都能加强道德涵养,注意精神文明,那么,不仅可以提高练功效果,而且可以对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撰写《功德篇》目的之所在。

 

 

练 功 须 知

 

一、正确的练功目的是取得良好功效的保证。我们练功应以防病祛病、养心健身、延年益寿、为社会多做贡献为目的,那种为了猎奇或谋取私利而练功的动机是不可取的。

二、练功最根本的条件是“入静”。要保证能够入静,必须加强道德涵养,必须大公无私,胸怀坦荡,豁达大度。只有这样,才能经常保持精神愉快、情绪安泰,有效地避免七情六欲的干扰。

三、要严格按照功法要领和要求练功。本功法的每一动作和意念,都有特定的涵义和作用,练功者对其掌握的程度如何,与功效和疗效关系极大。正确的动作和意念,有助于疏通经络;错误的动作和意念,则可使经络受阻。因此,练功者应细心领会,反复实践,力求按照功法要求,把动作和意念搞准确。认真掌握动功“意带形动,气随意行,意、气、形统一”的原则,站桩功“松静自然,任其自然”(自发功时,对下丹田仍“似守非守”,动作过大时,可加意念使其“小一点,缓一点”)的原则,以及整个鹤功(动作圆活)、(意念要远,但放出去的意念必须收回来)、(动作要柔软)、(动作和意念要连贯。每个动作之间不要停顿过久)、(动作要缓慢。只有慢,意、气、形才容易统一)(似笑非笑才能放松入静和产生津液)的要领。

四、练功环境与场地要求清静(避免外界干扰和受惊)、空气新鲜(最好在松、柏、梧桐等具有良性反应的树林附近);练功最好面向南方;气候恶劣(雨雾、大风、雷电等)时不宜在露天场地练功。

五、本功法对于练功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能够定时更好,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妥善安排。一般地说,每天可练动功一至二次(五节动功连贯练一遍约需半小时),自发功次数与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每天一次,每次不超过半小时),应听取辅导员意见,以舒适为度。

六、为保证练功时能放松、入静,练功前应使衣著的宽紧和冷暖适度,除去眼镜、手表、帽子等物,宜穿平底布鞋,排净二便,不过饥、过饱,等。

七、练功不能意识过重,每天练功次数时间不宜过多、过长;不可刻意追求自发功,否则会对健身治病不利,甚至会导致出偏。

八、练功属养范生范畴,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练养结合,做到起居有常,营养与劳逸适度。

九、坚定信心和决心,并能持之以恒。实验证明: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影响生理活动。特别是练气功者的意念活动,更是一种载有特种信息的能量。因此,练功要强调意念的作用。如为治疗疾病,更应振作精神,坚信气功可以战胜疾病,下定决心,坚持锻炼,养成习惯。特别是气冲病灶出现反应时,也能坚持练功,反复一次,病情就会有所减轻,持之以恒,就能最后治愈。

十、练功禁忌:

1、患有精神分裂症、癔症、或有该病史与家庭病史的人,大出血病人,急性危重病人,严重神经官能症患者以及胆子特别小的人,暂不宜练本功法的动功和站桩功;急性肝炎传染期和肺结核开放期的患者,不宜参加集体练功。

2、过度疲劳、大悲大怒及情绪不稳定时不宜练功。

3、女子经期与妊娠期不宜练功。

4、无持有本功法辅导员证的正式辅导员指导,不宜自学本功,特别是站桩功。

5、练功者应节制房事;在练功治病期间和练百日基础功阶段,应禁止房事。

6、不能同时练两种以上的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