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早上几点考完:习得性无助和波比娃娃实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1:30:05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1975 年塞里格曼 (Seligman) 用人当受试者, 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实验方法
他们把大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 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 不给受试者听噪音。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 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 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 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 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
在原来的实验中, 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 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 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使噪音停止, 而第二组受试者,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 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 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为了证明 "习得性无助" 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 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 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 比如 ISOEN,DERRO, 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 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掌握 34251 这种排列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 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实验意义
人们在最初不受控制的环境中获得了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还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或者只要告诉人们不可能客服的一个严重困难或通过观察他人的无助,也能产生习得性无助。
例如老年人的幸福感以及抑郁等心理失调等。人们通常认为,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应当得到休息,退休制度就是为减少老年人日常操劳而建立的。敬老院或老年公寓等机构通过照顾老年人的饮食起居、安排其日常活动来达到减轻老年人负担的目的。实际上,老年公寓剥夺了老年人支配自己日常生活的权利,他们会吧这种无法控制事物的想法迁移并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许多老人表现出来的缺乏激情和活力状态,也许就是习得性无助感的表现。
例如抑郁的产生有时类似于习得性无助获得的方式。抑郁症患者总是不断反思导致自己抑郁的原因,于是,通过消极注视总是再次体验到诱发无助感的事件。而回忆甚至想象自己正处于一种不可控的情境中而使人产生习得性无助感,这种循环往复,使得抑郁症患者总是引发再次的抑郁。
例如学习障碍与习得性无助也有联系。学生经历了失败后产生的应激,可能会导致更进一步的失败,这会使他们索性放弃努力,停止尝试,习得了无助。
在行为科学家之中,一直处于攻击行为研究最前列的是社会心理学家。他们研究的重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提出: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攻击行为。纵观心理学的历史,人们已经提出很多理论假设来解释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一些理论认为,人在生理上有一种预设的攻击性程序。比如,长期形成的暴力冲动不断积累,最后终于爆发。另一些理论强调情境因素,比如多次受挫,是引起攻击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攻击行为是习得的。
心理学史上有一个非常有影响的实验,它阐述了儿童是怎样习得攻击行为的。这项研究是阿尔卡特·班杜拉和他的助手多萝西娅·罗斯以及希拉·罗斯于 1961 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的。

班杜拉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学派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这种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比如,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等重要人物强化某一行为而忽视或者惩罚其他行为。班杜拉所关心的是行为习得的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的习得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例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式学习和传统行为主义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式学习均属于这一类。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早期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很容易模仿作为榜样的成人的行为。在这项新研究中,班杜拉想探讨孩子是否会将这种模仿学习泛化到榜样不出现的情境中去。
理论假设
研究者计划让儿童分别观察两名成人,一名表现出攻击行为,另一名不表现出攻击行为,随后在没有榜样出现的新情境中对儿童进行测试,以了解儿童在多大程度上模仿他们观察到的成人攻击行为。依照这种实验操作,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作出了四种预测:
1. 观察到攻击行为的被试不论榜样是否在场,都会模仿成人作出类似的攻击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明显不同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或根本没有榜样的被试。
2. 对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的儿童,他们的攻击性不仅比观察到攻击行为的儿童更低,而且也明显低于无榜样的控制组儿童。换句话说,非攻击性榜样能起到抑制攻击行为的作用。
3. 因为儿童倾向于认同父母或与自己同性别的其他成人,被试“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远远超过异性榜样的行为”。
4. “由于在社会上,攻击行为主要是一种极典型的男性行为,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攻击行为,尤其是在给被试呈现男性榜样时差异更明显”
被试
研究者得到了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获得研究中所需要的被试。参加这项研究的被试由 36 名男孩和 36 名女孩组成,他们的年龄在 3 ~ 6 之间,平均年龄为 4 岁零 4 个月。
实验条件
24 名儿童被安排在控制组,他们将不接触任何榜样;其余的 48 名被试先被分成两组:一组接触攻击性榜样,另一组接受非攻击性榜样,另一半接触异性榜样。这样最终得到 8 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你可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某些儿童原先就比其他人更有攻击性怎么办?班杜拉通过事先获得每个被试的攻击性评定等级来克服这种潜在的问题。一名实验者和一名教师对这些儿童的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对物体的攻击行为进行评定。这些评定结果使实验者可以依据平均攻击水平对个组被试进行匹配。
实验程序
每个儿童分别接触不同的实验程序。首先,实验者把一名儿童带入一间活动室。在路上,实验者假装意外地遇到成人榜样,并邀请他过来“参加一个游戏”。儿童坐在房间的一角,面前的桌子上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有土豆印章,和一些贴纸,这些贴纸颜色非常鲜艳,还印有动物和花卉,儿童可以把它们贴在一块贴板上。随后,成人榜样被带到房间另一角落的一张桌子前,桌子上有一套儿童拼图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 1.5 米高的充气波比娃娃。实验者解释说这些玩具是给成人榜样玩的,然后便离开房间。
无论在攻击情境还是在非攻击情境中,榜样一开始都先装配拼图玩具。 1 分钟后,攻击性榜样便开始用暴力击打波比娃娃。对于在攻击条件下的所有被试,榜样攻击行为的顺序是完全一致的:
“ 榜样把波比娃娃放在地上,然后坐在它身上,并且反复击打它的鼻子。随后榜样把波比娃娃竖起来,捡起木槌击打它的头部,然后猛地把它抛向空中,并在房间里踢来踢去。这一攻击行为按以上顺序重复 3 次,中间伴有攻击性语言,比如‘打他的鼻子…',打倒他…,把他扔起来…,踢他…‘和两句没有攻击性的话:‘他还没受够',‘他真是个顽强的家伙'。
这样的情况持续将近 10 分钟,然后实验者回到房间里,向榜样告别后,把孩子带到另一间活动室。
在无攻击行为的情境中,榜样只是认真的玩 10 分钟拼图玩具,完全不理波比娃娃。班杜拉和他的同事们努力确保除要研究的因素――攻击性榜样对非攻击性榜样以及以及榜样性别――以外的所有实验因素对每一名被试都是一样的。
愤怒或挫折感的激发
10 分钟的游戏以后,在各种情境中的所有被试都被带到另一个房间,那里有非常吸引人的玩具,如救火车模型﹑喷气式飞机﹑包括多套衣服和玩具车在内的一套娃娃,等等。研究者相信,为了测试被试的攻击性反应,使儿童变得愤怒或有挫折感会令这些行为更可能发生。为了实现这种目的,他们先让被试玩这些有吸引力的玩具,不久以后告诉他这些玩具是为其他儿童准备的。并告诉被试,他可以到另一间房间里去玩别的玩具。
检测对攻击行为的模仿
在最后的实验房间内,有各种攻击性和非攻击性的玩具。攻击性玩具包括波比娃娃(当然会有)﹑一个木槌﹑两支掷镖枪和一个上面有人脸的绳球。非攻击性玩具包括一套茶具﹑各种蜡笔和纸﹑一个球﹑两个娃娃﹑小汽车和小卡车,以及塑料动物。允许每个被试在这个房间里玩 20 分钟,在这期间,评定者在单向玻璃后依据多条指标对每个被试行为的攻击性进行评定。
攻击行为的评定指标
总共评定了被试行为中的八种不同反应。为清楚起见,在此我们只概述四种最鲜明的反应。首先,研究者记录所有对榜样的攻击行为的模仿,包括坐在波比娃娃身上,击打它的鼻子,用木槌击打它,用脚踢它,把它抛向空中。第二,评定被试对攻击性语言的模仿,记录他重复“打他,打倒他”等的次数。第三,记录被试用木槌进行的其他攻击行为(也就是用木槌击打娃娃以外的其他东西)。第四,用列表的方式列出成人榜样未做出而被试自发做出的身体或语言的攻击行为。
实验结果
观察者把研究发现概括为表 3 。如果你仔细查看此表,就会发现这些结果支持了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在实验前提出的四种假设中的三种。
若被试看到榜样的攻击行为,他们也就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男性被试每人平均有 38.2 次,女性被试平均有 12.7 次模仿了榜样的身体攻击行为。此外,男性被试平均 17 次﹑女性被试平均 15.7 次模仿了榜样的言语攻击行为。这些特定的身体和言语攻击行为,在无攻击行为榜样组和控制控制组几乎没有发现。
表3 儿童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攻击反映的平均数
 
榜样类型
 
 
攻击性
 
非攻击性
 
攻击性
 
非攻击性
 
控制组
 
攻击类型
 
男性
 
男性
 
女性
 
女性
 
 
模式身体攻击
 
 
 
 
 
 
男孩
 
25.8
 
1.5
 
12.4
 
0.2
 
1.2
 
女孩
 
7.2
 
0.0
 
55
 
2.5
 
2.0
模仿语言攻击
 
 
 
 
 
 
男孩
 
12.7
 
0.0
 
43
 
1.1
 
1.7
 
女孩
 
2.0
 
0.0
 
13.7
 
0.3
 
0.7
 
用木槌攻击
 
 
 
 
 
 
男孩
 
28.8
 
6.7
 
15.5
 
18.7
 
13.5
 
女孩
 
18.7
 
0.5
 
17.2
 
0.5
 
13.1
 
自发攻击行为
 
 
 
 
 
 
男孩
 
36.7
 
22.3
 
16.2
 
26.1
 
24.6
 
女孩
 
8.4
 
1.4
 
21.3
 
7.2
 
6.1
 
班杜拉和他的助手曾预测,无攻击行为的榜样能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为了支持这种假设,结果应该显示被试在无攻击条件下攻击行为的平均数明显低于没有榜样的控制组。在表 3 中,如果你对比一下非攻击性榜样组的数字和控制组的数字,你会发现结果是混杂的。比如,在用木槌攻击行为中,观察无攻击行为的男性榜样的男孩和女孩榜样的男孩表现出的攻击明显低于控制组;而观察无攻击行为女性榜样的男孩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却远远高于控制组。这种矛盾性结果不能说明无攻击榜样能对攻击行为产生抑制作用。
实验假设中提到的性别差异却受到实验结果的明显支持。很显然,男孩受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榜样的影响明显超过同样条件下的女性榜样。观察男性榜样的攻击行为后,男孩平均每人共表现出 104 次攻击行为,而观察女性榜样后,平均只有 48.4 次。另一方面,女孩的行为虽然不太一致,但观察女性榜样的攻击行为后,平均出现 57.7 次攻击行为,而观察男性榜样后,只有 36.3 次表现出这种行为。作者指出,在同性别模仿下,女孩更多地模仿语言攻击,而男孩更多地模仿身体攻击。最后,几乎在所有条件下,男孩比女孩都更明显地表现出身体攻击的倾向。
实验意义

班杜拉和他的助手们宣称,他们已经证明特定行为(这里指暴力行为)是怎样通过观察和模仿而习得,即使其中不给榜样或观察者以任何强化物。他们的结论是: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便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他们指出,当儿童以后遇到挫折时,他们可能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研究者同时探讨了为什么攻击性的男性榜样对男孩的影响明显大于女性榜样对女孩的影响。他们解释说,在美国的文化中,也是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文化中,攻击行为被看成是典型的男性行为,而不是女性行为。换句话说,它是一种男性化的行为。所以,攻击性的男性榜样行带有更大的社会认可度;因此,可能对观察者的影响更大。
习得性无助和波比娃娃实验 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行为 拖延的成因之一:习得性无助 拖延的成因之一:习得性无助 鸟笼逻辑-、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霍桑效应、习得性无助实验-、证人的记忆-、罗森塔尔效应、虚假同感偏差 自我效能感与习得性无助感2 拖延的成因之一:习得性无助 - GTD Life | 让我们一起成长 | Google 网... 【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1、鸟笼逻辑 2、破窗效应 3、责任分散效应 4、帕金森定律 5、晕轮效应 6、霍桑效应 7、习得性无助实验 8、证人的记忆 9、罗森塔尔效应 10、虚假同感偏差 【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1、鸟笼逻辑 2、破窗效应 3、责任分散效应 4、帕金森定律 5、晕轮效应 6、霍桑效应 7、习得性无助实验 8、证人的记忆 9、罗森塔尔效应 10、虚假同感偏差 感悟和习得 娃娃和发型 外语的习得和语感的形成2 比人還驚艷!揭秘美日法充氣娃娃 【日本充气娃娃和国产充气娃娃的对比】坑爹啊这是! 一个博士的绝望和无助:明天出路在哪里 令你瞬间证悟空性!串习得三身任运成就! 充气娃娃制作和使用全过程 断邪淫和正淫直至心淫,除淫习得验相确保解脱 高中化学主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80例 高中化学主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80例 无助?无奈?? 碘盐和碘片不一样 服用碘盐无助预防辐射-搜狐新闻 在你迷茫和无助的时候,它会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