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尼哪张专辑最好听:国外皇宫定制品:海外元代青花瓷 d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3:58:35
国外皇宫定制品:海外元代青花瓷     今年夏天,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元代青花瓷展览,展出元青花珍品达73件之多。引人关注的是,这些珍品还包括了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的6件元青花。  700年来,被尊为“中华瓷魂”的元青花以各种形式流向海外。根据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全世界元青花整器的存世量仅为400件左右,散落在海外的就约200余件。
  土耳其:盘子数量最多  据了解,海外的元青花珍品分别藏于伊朗、土耳其、日本、英国、法国等国的博物馆里。其中,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秘藏着40件令世人惊艳的中国元青花瓷器,是元青花在海外数量最多的收藏地。  伊斯坦布尔曾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从隋唐开始,中国销往西亚、欧洲的各种货物都要在这里转运。元代的青花瓷受到王公贵族普遍喜爱。  托布卡普宫博物馆馆藏的元青花有盘、碗、梅瓶等多种,其中盘子数量最多。
  当年,元青花瓷器多被用作土耳其皇宫餐具。与国内的元青花瓷器相比,土耳其馆藏品器型硕大、色彩鲜艳,纹饰更为密集,多采用通体满绘、多层次不留地的装饰方法。出口土耳其的元青花是特别烧制的外销瓷,多采用了伊斯兰装饰风格。
  这40件馆藏品中有世界仅存的高达70厘米的牡丹纹葫芦瓶、传世最大的蓝地留白盘麒麟飞雉双凤盘、最高的一对多棱葫芦瓶等。元青花孔雀牡丹纹圆口大盘也是难得一见的精品,盘体制作精美华贵,有三层纹饰。盘上绘有一只回首挺立的孔雀,两侧各一枝牡丹,上悬一花枝。它的盘壁是象征吉祥富贵的牡丹纹。这样的纹饰极为少见。
   伊朗:秘不示人的宝物  伊朗国家博物馆现收藏有28件元青花瓷器,是世界上保存完好元青花的第二大收藏国。元青花瓷器被伊朗国家博物馆视为宝物,极少展示,多数时间独立存放。
  出于对青花瓷的喜爱,伊朗历代王室贵族都大量订购中国瓷器。一部分商人随使团来华,也会根据伊朗当地的需求订购瓷器。为适应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出口到伊朗的元青花器型硕大,盘子直径基本都在40厘米以上。
  现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凤凰杂宝纹大盘直径达57.3厘米。  元青花存世的珍品中,绘有汉字的现象不多见。伊朗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鱼藻纹春字大盘因此显得非常珍贵。这件盘子的直径为40.6厘米,大盘中央绘有水草、浮萍和大嘴鲤鱼鳜鱼。盘子绘制精细,鱼鳍、鱼尾、鱼目、牙齿清晰可见。鱼的背部赫然写着一个象征着幸福吉祥的“春”字。
  青花蕉叶瓜果纹圆口折沿盘、三爪云龙纹圆口盘、麒麟牡丹纹大罐都是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器中的佼佼者。尤其是三爪云龙纹圆口盘,蓝地白花,俗称反青花。元青花瓷中反青花的数量非常稀少,三爪云龙纹圆口盘可以称得上元青花中的极品。
  英国:至正瓶举世闻名  英国所收藏的元青花瓷器主要集中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埃尔拔脱美术馆、伦敦大学大维德基金会。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收藏有10件左右元青花瓷器。其中,带盖龙纹梅瓶、缠枝牡丹及杂宝灵兽高颈罐以及孔雀牡丹罐都十分出色。
  不过,最知名的还是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这对瓶均高63.6厘米,盘口,长颈,溜肩,长圆腹,深圈足。装饰八层青花纹饰,依次为缠枝菊、蕉叶、云凤、缠枝莲、云龙、海水、缠枝牡丹和覆莲瓣纹等。几乎所有元青花瓷器的典型纹饰都可以在这对象耳瓶上寻获。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吕成龙先生接受《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说起元青花,留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这对象耳瓶原是北京智化寺供品,上世纪初被一位商人带到英国。  吕成龙说,元青花象耳大瓶传世仅此一对。这两件大瓶的颈部均署有60多字的青花楷体供养铭文。铭文中有“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四月良辰谨记”字样。正是这一纪年,改变了“元代无青花”这一论断。美国学者波普关于这对象耳瓶的解读揭开了元青花研究的序幕,这对象耳瓶也成为举世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断代的标准器。
  吕成龙说,带有明确纪年的元青花瓷器极为少见。国内曾发现一个用青花料写的带有“至正七年”字样的白釉罐子,但没有图案。上述象耳瓶是目前发现的带图案、有明确纪年的元青花瓷器。
  专家解读  国宝错当“赝品”外流  作为国宝级文物,中国的元青花瓷器为何会大量流落海外?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许青松认为,长期以来,国人对元青花的价值认识不够,错将国宝当赝品是元青花外流的主要原因。
  1929年现身伦敦的一对青花云龙象耳瓶引起了英国学者霍布森的注意,他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一文,介绍这对带有元“至正十一年”纪年的珍贵瓷器。可是,当时的古玩界普遍认为“元代无青花”,霍布森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普博士发表《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和《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两篇论文,元青花才在国内受到重视。  中国博物馆学会秘书长袁南征对《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说,海外拥有数量堪羡的元青花,也是古代中外交流的文化遗产。元代制瓷工艺高超,瓷器一度成为中国的象征,西亚和欧洲很多国家的皇室贵族都把中国瓷器视为宝物。元代的航海能力及对外贸易十分发达,也使得中外文化互动频繁。  袁南征认为,战争掠夺也是造成元青花流失的原因之一。而现在国家文物部门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防止元青花流失海外,保护我国的文物安全。

珍藏异国的中国瑰宝 看土耳其馆藏的元代青花瓷
和英文中的China带有中国和陶瓷双重含义一样,土耳其语中的cini也带有这两种解释。然而,和西方博物馆中中国瓷器大多是掠夺而来的不同,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托普卡比皇宫,则用丝绸之路贸易而来的馆藏数量世界第一的元代青花瓷诠释了土耳其人对于中国陶瓷的珍爱。  青花瓷是在元代中后期的景德镇开始大量出现的,并迅速取代了青瓷的统领地位。然而,进入明代后,元青花独特的形制和纹饰便神秘地消失了,此后500年间,人们几乎对它一无所知。到了1956年,美国学者波普发现了土耳其托普卡比皇宫藏有元代青花瓷器40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第一。而在他的结论出现后,人们便都不禁要问,为什么现存于世最精美的元青花不见于它的烧造国中国,而是出现在遥远的伊斯兰国家的皇宫中?

解答这个问题成为了中国陶瓷界三代人的心愿。中国古代陶瓷研究会前会长冯先铭生前曾说,研究中国陶瓷不去看土耳其馆藏的中国瓷器,对一名陶瓷学家来讲是一件死不瞑目的事。 先生的老师、著名陶瓷学 家陈万里先生也表达过类似观点。现为牛津大学考 古系博士的 蒋奇栖女士则继承了这两位老先生的遗志,用了八年时间促成了二十一世纪初一场历史性的考察。

如今那场考察已经过去了八年,但 女士仍然记得当时在北京召开“赴土耳其考察论证会”时的场景:“当时著名陶瓷专 家李辉柄先生代表大家总结发言时就说,不去土耳其我们死不瞑目。当时大家都很激动,特别是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北京市文物局的梅局长也被感动了,很快就决定来实现我们的夙愿。”

那是在 2001年3月29日的清晨,考察团一行踏上了伊斯坦布尔的土地,当他们来到托普卡比皇宫时,刚刚还是游人如织的陶瓷馆,立刻因为中国专家的到来而关闭了。原来,馆长莎曼女士特意为中国专家闭馆三天,并将40件元青花藏品一一调出。在幽静的馆内,专家们不时发出惊呼和议论:中国的古瓷研究终于补上了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这一课。 女士还向笔者介绍了考察中一个小细节:“本来双方约定只能土方人员拿瓷器,中方人员不能上手。但当馆长莎曼女士亲自捧出第一件中国元代青花大盘时,全场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人们太激动了,能够有机会将它们抱在手里是我们每个陶瓷研究者的最高梦想!莎曼女士微笑默许了,于是每位专家都开始亲手抚摸这些瓷器。”

在这次考察中,这些元青花实物也让专家们大跌眼镜。 女士介绍说,本来元青花鉴定标准为釉是深蓝的和瓷器底部有火石红,然而土耳其的元青花却没有这两点——釉是像清代乾隆时期青花瓷一样又淡又亮的,底部也没有火石红。

另外,这些青花瓷都是专门为出口贸易所设计的,因此带有中西结合的特色。“唐代到元代统治者都很喜欢单色釉,元代宫廷用瓷也是以单色瓷为主,而元代青花瓷很多是为了伊斯兰文化而特别设计的。” 女士谈道。比如,一件花卉图案的大盘没有韵散,便是用了“撒蓝”的技法——在画完了纹饰以后,又把钴料喷洒在上面,所以可以感觉到这个器物上面朦朦胧胧有一层蓝色;再如,整个的青花瓷它的装饰很满,器形也较大,这些都很符合当时的伊斯兰文化,表现了他们对青蓝的喜好。

和英美博物馆那些专门用来观赏的青花瓷不同,这里的元青花是作为实用器皿在奥斯曼皇宫里使用的,陶瓷馆的前身甚至就是皇宫的厨房。“它们是吃饭时用的,人们围着青花大盘吃手抓饭。” 女士解释道。  考察组一位专家的文章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这次考察的注脚:历史是这样的公平——当中国的精美元代艺术品在战乱中近乎绝灭时,它却由于机缘奇迹般地完好地保存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茫茫沙漠和涛涛海疆都没有阻挡它们的生存绵延,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也许是有灵性的,它是这么美,以至于历史上出现的任何邪恶都无法彻底毁灭它们。
  • 伦敦苏富比举槌 清官窑青花瓷瓶拍得70万英...
  • 釉下青花广州风情(图)
  • 流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绝世文物
  • 鉴宝--明代青花花卉纹盘
  • 图解明代瓷器 [46P] - 博古藏今 - 江海互....
  • 馆藏瓷器珍品
  • 明永乐青花一束莲盘
  • 捡漏珍稀名瓷机会渺茫 不少品种已成孤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