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培官网招聘信息:烹禅煮佛:还你一窗明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4:23:28
烹禅煮佛:还你一窗明月       还你一窗明月

  释契禅师化缘归来,已是深夜。当他经过一个村头的一家住户时,忽然听到屋内有个男子在哭泣,哭得特别伤心。释契禅师就敲起那扇门,可是任凭禅师怎么敲,里面就是没有反应。禅师感到不妙,就用力去推门,里面牢牢地插上了,怎么也推不开。再推窗户,也牢牢地从里面插上了。释契禅师就灵机一动,大声对里面的人说:“请施主开门,老衲借点东西,急着用啊!”

  里面哭泣的男子终于回话了,他非常哀伤、非常气馁地说:“我已是家破人亡,什么都没有了,你到别处借去吧。”

  释契禅师说:“你有,我分明看到了。你就借我一用吧,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急着用啊,不然,没法赶路。”

  哭泣的男子就勉强地打开屋门,不耐烦而又是真诚地对释契禅师说:“你进来看看吧,我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我父母相继病故之后,妻子又患病西归。我已经走投无路了,正想随父母、妻子而去呢,你可真会找人家借东西。”

  释契禅师说:“我当然会找人家啦,我不会看错人家的,你就要否极泰来、重振家业了!”他说着,伸手打开主人紧闭的窗扇。

  这时,明月当空、微风习习,一帘银白的月色透过窗口照进屋来。释契禅师走到窗内的月光下,和颜悦色地对男子说:“家有不幸时,总得有人挺着,你再寻了短见,连给逝者扫墓的人都没了,这哪儿成呢。谁说你一无所有了?你看这半屋的月色!我借你一窗月色,还得赶路,你好自为之吧。”

  男子似有所悟,马上作揖行礼道:“谢谢活佛开示,我还真得生活下去。”

  释契禅师终于放心地走了,飘然消失在无边的月色里。

  几年之后,那个曾经遭受不幸的男子,经过一番刻苦努力,真的重振家业,发家致富并续了家室。后妻聪明贤惠,勤劳节俭,还为他生了个胖儿子。而这一切,有心的男子一直感念着释契禅师当年的开导和挽救,他一度与释契禅师成了莫逆之交。

  可是,随着家业的扩大,该男子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一念之差,他终于在生意场上翻了跟头,蹲了班房。当男子的后妻受他的嘱咐找到释契禅师时,释契禅师已是风烛残年、奄奄一息了。

  听了那夫人的诉说,释契禅师语重心长地说:“他当年遇如此大难还能自救,如今不慎失足更能重获新生。我正好欠他一窗明月,你赶紧给他捎回去吧……”说罢,老禅师就安祥圆寂了。 ·禅林撷露·

  明月就好比人们心灵窗口的智慧和希望,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性,也是一种颠扑不破的因果法则。圆亏有度,亘古长明。谁失去了那窗明月,谁就遭受心灵的黑暗。谁拥有了那窗明月,谁就享受心灵的光明。

禅师的椅子丢了

  一位教书先生在父母双亡后,因分家产与兄弟姐妹产生了分歧和怨隙。他在心绪难平、困惑愁闷之际来到禅林寺院,拜访一粟禅师,想请老禅师开导一下。

  教书先生与一粟禅师有过一面之交,说起话来自然随意了许多,他向老禅师诉说了一通后,自我表白说:“‘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道理我也不是不懂,可是,面对祖上遗产、面对亲兄弟姐妹们的无理之争,我还是有些于心不宁。”

  老禅师听后,也唉声叹气起来,他愁眉不展地对教书先生说:“谁又没有烦心事呢?我也正闷闷不乐呢!”

  “你为什么闷闷不乐呢?”教书先生惊讶而关切地问。

  “我刚刚丢了一把椅子,一把黄花梨的太师椅!”老禅师非常认真、非常痛苦地说。

  “禅院里也会丢东西?”教书先生诧异地说,“这里本是清净之地,又有这么多的武林高手,小偷的胆子也太大了!”

  “小偷的胆子着实大啊,”老禅师一本正经地说,“光天化日之下,他就登门入室,强抢他人财物啊!”

  “这还了得?岂不反了?”教书先生不无气愤地说,“这样的小偷,还不赶紧拿下?送交官府?”

  “小偷也有不开心的事儿,也正烦着哪!”老禅师忽然笑了起来,忍俊不禁地说,“你这老偷,你这不是贼喊捉贼吗?”

  “你!”教书先生豁地站起身,既吃惊又不免愠怒地说,“你……你怎么这样?常言说僧不戏言,你这不是血口喷人吗?!”

  “你刚才就是偷了我的椅子,强占了我的椅子嘛。”老禅师不紧不慢地说,“你及时地归还了,还算好人,值得赞许!”

  教书先生这才转过弯来,变怒为笑,然后又坐下来,好奇地问老禅师:“坐坐你的椅子,就算偷啊?”

  “坐坐我的椅子,与偷我的椅子有何两样呢?”老禅师开导说,“我有两把椅子,可我只能坐一把,另外的那把本是我的椅子,你却来到就坐,别人也是来到就坐,这还是我的椅子吗?我看快成你们的了……”

  教书先生一拍脑瓜,幡然醒悟。他谢过老禅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禅林撷露·

  禅师的话头,开释了得与失、物与人的辩证关系。万物于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既是眼下,也没谁对身外之物绝对拥有。谁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谁的心就变得沉重,甚至囵于桎梏;谁把身外之物看得清淡,谁反而释然常乐,得以解脱。----本文摘自《烹禅煮佛》 纪广洋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