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和亚运村妇儿怎么样:不要偷换概念——驳“‘旧中国’真是一穷二白吗?”一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15:23:08

不要偷换概念——驳“‘旧中国’真是一穷二白吗?”一文

 

    凤凰网历史频道于2011年4月18日发表了题为“教科书以外的真相:‘旧中国’真是一穷二白吗?”的第1期专题(以下简称“旧”文)

 

    文章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行教材提及这段历史时存在着问题——在‘新中国’工业起步之前,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吗?”文章列举了中国自洋务运动到解放前的种种“成就”,比如甲午战争前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平远”号炮舰、甲午战争前后江南制造局制造的120mm、150mm口径舰炮、1919年8月制造的中国第一架双翼水上飞机“甲型一号”、1920年江南造船所“万吨级”蒸汽轮、1931年奉天制造的“民生”牌汽车等以及“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实业家周学熙等等,来说明“旧中国”并非一穷二白,并以毛泽东定调“一穷二白”为由,武断的提出中国的“工业成就由政治需要决定”这样的结论,这样的所谓“揭示真相”,其实完全是偷换概念的误导。“旧”文上述提到的所谓“成就”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生产根本就是两回事,根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本文以“工业化生产”的概念,来驳斥“旧”文的谬误。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叫“工业”(industry)。我还是给出“百度”上的说明:“工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经过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在古代社会,手工业只是农业的副业,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工业是指采集原料,并把它们在工厂中生产成产品的工作和过程。”这样的描述比《词海》、《现代汉语词典》中“工业”条目中的解释更加清晰准确,因为这样的描述把过去只是农业中副业的“手工业”与现代的工业化生产的“工业”区分开来了,也方便大家查证。自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后,由原来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逐步转变为机器大工业,这样使得工业最终成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而且,工业化生产并不是有几个或几十个人甚至更多的人,买一些机器组织生产就是了,而是要有充分的计划组织和系统管理,进行按照工业化生产规律的系统生产,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这样的生产才叫做“工业化生产”。事实上,解放前中国民族工业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还没有完全脱离手工业生产模式进入到工业化生产的模式,“旧”文中所列举的例子就已经说明了这些问题。

 

    从我从事近40年工业化的生产和研究的角度来看,也从我对父辈、前辈亲身经历的叙述了解上看,我认为毛泽东先生所说的“现在,我国又不富,也不强,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我国是个大国,但不是富国,也不是强国。飞机也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车也不能造,精密机器也不能造,许多东西我们都不能造,现在才开始学习制造”的表述是准确的,这里毛泽东先生是站在当时的工业化生产和建设一个工业化国家的战略高度来看待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旧”文中提到的小学政治教材、初中历史教材、高中历史教材等的描述也是准确的,不存在任何误导和掩盖。这里的“飞机也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车也不能造,精密机器也不能造,许多东西我们都不能造”,是从工业化生产的角度来说的,“现在才开始学习制造”,也是说现在才开始学习工业化生产制造。其实“旧”文的作者就是在偷换这样的概念进行诡辩。

 

    事实上,我们从来不否认“旧中国”能够制造许多东西,比如能生产火柴、肥皂、毛巾、汗衫、味精等日用品,能纺织棉纱、洋布(这里还是用“洋布”,说明是用西洋机器纺织布匹,以区别中国农村用手工织布机纺织的土布)等,可以炼钢和生产玻璃以及某些化工原料等,可以制造锅炉、皮带车床、牛头刨床等工业设备,甚至可以制造一些枪支和弹药等,比如“汉阳造”、“中正式”步枪等都是旧中国仿制国外的产品,而且在上世纪30、40年代,诸如上海的民精车床、三角牌毛巾、冠生园食品等品牌已经在东南亚享有声誉。事实上,中小学教材上也并没有否认这些事实,也提到了解放前的中国民族工业,我查阅了“旧”文中提到的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上面也给出了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平远”号炮舰的照片,并说明是福州马尾福州船政局制造的。

 

    但是,“旧中国”能够制造的东西,和新中国能制造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炼钢,其实炼钢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会了。春秋战国时期,“钢”(这里还是用“钢”,以区别“生铁”,不是概念错误或笔误)制的兵器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达到了上百万人使用的规模,难道我们能说中国在2000多年前已经有了“炼钢工业”吗?不能!尽管在清末中国已经成立了诸如汉阳铁厂这样的炼钢企业,但和解放初期世界上大工业生产的炼钢企业相比,那只能算作是“作坊”,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咱不说“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又如民生牌汽车和解放牌汽车的生产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40年代美国的“福特模式”开创了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模式,民生牌汽车的生产仅是在一般零件的制造和手工组装上,没有跳出手工业生产的模式,而解放牌汽车的生产已经基本达到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水平,因此称它为中国第一辆(工业化生产意义上的)汽车是准确的,不存在任何误导。

 

    这样的理解其实是很平常的。就是现在,我们将一些主要的汽车或轿车零部件交给某个汽车修理厂,请它协助制造些一般的零件,照样可以制造出一辆像样的汽车或轿车出来,这样的工厂我们能称它为汽车制造厂吗?这样过程我们能称为汽车生产吗?不能!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再如“旧”文提到了1920年上海江南造船所建造的“官府”号(Mandarin)等“万吨级”蒸汽轮、1958年大连造船厂建造的“跃进”号万吨级货轮和1960年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东风”号,并以此为例,来说明中国的“工业成就由政治需要决定”,这样的说法完全是毫无根据的凭空臆测。从“旧”文的表述来看,当时中国大陆媒体称“跃进”号为中国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东风”号为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旧”文只强调了“官府”号和 “跃进”号、“东风”号的吨位,而故意遗漏了它们之间在性能上的巨大差别。据《江南造船所纪要》记载,“官府”号等四艘轮船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欧战正处剧烈之时,美国政府缺乏运送舰船,来不及制造,又因中国为协约国之一,要求出力代为赶造,以尽协同助战义务。当时制造的图纸、材料、制造方法等均由美国提供,原计划在1919年3月安装龙骨,但由于运送钢料的美舰延期,且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方不急于中方交船,故“官府”号拖至1920年6月才下水。而且当时世界上已经开始建造柴油机轮,“官府”号等四艘仍均为蒸汽机轮,其它的机械化、自动化控制程度不详。尽管《江南造船所纪要》称“本所自承造美舰工程后,营业日见畅旺,各处商轮来所定造、定修者陆续不绝,如美国运轮部太平洋公司、提督公司、大来洋行,凡商轮开驶来华,遇有应行维修之处,必向本所估修。此足见本所营业前途大有日渐发达之趋势也。”但自“东方”号(Oriental)于1921年12月21日竣工后,江南造船所再也没有制造过“万吨级”货轮,直到1960年它的“后身”——江南造船厂才开始制造万吨远洋货轮。难道在这之后的30多年里世界上或中国不需要万吨级货轮吗?!!

 

    而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是由前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大连造船厂建造的,采用当时最新的技术装备,动力采用13000匹马力的柴油机,每小时18.5海里,船上装备全套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设备,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是真正意义上制造的万吨级货轮。从船台铺底,到船体建成下水,只用短短58天时间,其船台周期记录是世界的创举。从此中国步入了万吨级货轮正常化生产的过程,之后中国制造的万吨级及以上的远洋货轮源源不断地被中国各造船厂制造出来,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造船大国,因此称“跃进”号为中国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东风”号为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并不为之为过。如果我们不论船的制造水平和性能,仅看船的载重量的话,那么明代郑和下西洋用的“宝船”,才是中国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完全自行设计制造),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不止4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比“官府”号的长130.76米、宽16.76米更长更宽,根据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来看,郑和“宝船”的载重量肯定超过“官府”号。由于当时没有“载重量”的概念,我们无法知道该船确切的吨位。

 

    下面再谈谈“甲型一号”飞机。“甲型一号”为双桴双翼水上飞机,即以双桴为撑体,通过水面滑行而升空的飞机。机身为木质铁架结构,发动机购自美国,飞机总重量1055公斤。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试飞高度为3米),当时莱特兄弟等三人就能制造出一架飞机,而中国曾经生产的十几架飞机和莱特兄弟制造的原始飞机性质几乎是一样的,最高时速只有180公里(见福建省情资料库·地方志之窗·马尾区志),这样的“轰炸机”,除了对付红军外,根本没有其它用途。自上世纪40年代,飞机进入了喷气式时代,飞机制造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到1949年时的飞机和“甲型一号”飞机根本就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回事!“旧”文作者不要故意混淆!所以说“飞机也不能造”是恰当的。

 

    关于“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龙号’”,2006年已有网友提出异议,大家可以自己去查阅,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以节省篇幅和大家的视力。

 

    关于“晚清与民国:可造枪支大炮军舰飞机”、“抗战时国民党武器自给”我也不多说了。晚清制造的仿德国的毛瑟枪,不但质量差而且比进口的还贵,造船也是同样,造1艘船花的钱可以买世界上2艘多最先进的船,至于“江南制造局就成功量产了120mm、150mm口径舰炮”,到底“量产”的年产量多少,“旧”文并没有说明。而抗战时国民党武器完全靠美国和爱国华侨的支援,大家是知道的。美国支援这件事,宋美龄功不可抹!后面的“还造出半自动步枪、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等装备”,完全是在胡说八道!文中一机部部长赵尔陆的话又是误导,这并不说明阎锡山的兵工厂能生产冲锋枪,且质量好,只说明当时我们兵工厂生产的冲锋枪击针质量不好,打十几发子弹就断了(说不定阎锡山兵工厂生产的步枪打二十几发子弹就断了)。

 

    我认为,“旧”文中提到的小学政治教材——《品德与社会》6年级上册中的“在旧中国,我国的工业相当落后,很多东西我们都不能自己制造,只能用外国人制造的产品,甚至连火柴、铁钉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在这些物品的名称前面都加了一个‘洋’字”说法也是基本恰当的。“旧”文自己也承认刘鸿生创办的“鸿生火柴公司”1930年时年产销量才占全国的22%,1934年又兼并了长江沿岸7家火柴厂,成立了大中华火柴公司,年产火柴15万箱,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火柴公司。按这样的产量计算,当时中国人年平均只有0.000375箱,每箱1000盒火柴,那每2.6人一年才能用一盒火柴,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因此说“甚至连火柴都要从外国进口”并没有错。

 

    文章还提到解放前共产党也能造枪造炮。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被称为“中国的保尔”——吴运铎先生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其中就讲述了共产党造枪造炮的过程。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制造的枪弹、手榴弹、枪榴弹、枪榴筒,定时、踏火等各种地雷,甚至37毫米平射炮,都是通过手工或自制的土设备制造的,定时装置也是采用土方法,完全就是手工作坊的制作。而东北的军事工业是日本二战时遗留的,共产党也缺少管理和制造的经验,因此,毛泽东说“开始学习制造”,是对的。

 

    “旧”文导语称:事实上,在中小学课本上,我们就曾读到这样的内容:“旧中国”一穷二白,工业落后,连火柴、铁钉都要从国外进口。那么,“旧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工人阶级究竟在做什么?

 

    这样的问题回答其实很简单:“旧中国”虽然有数以百万计的工人阶级,他们不是外国人开的工厂里工作,就是在现在看来如同作坊或修理厂一般的中国民族工业工厂中工作,由于旧中国机械化程度低下,还有更多的工人干得是苦力等体力或手工劳动。从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角度来看,尽管这些人也是工人,但和西方机械化生产工业的工人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而有技能的工人十分稀少,如凤毛麟角,根本无法满足工业化社会的需求。

 

    从“旧”文的口气来看,决不像是愤青一类的人写的,完全像自喻了解西方,“爱学习又不自以为是”,时常“教导”别人学习西方的自由派一类的人写的。令我十分困惑不解的是,照道理自由派完全应该比其他人更清楚西方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生产方式,更清楚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和成果,更不会将旧中国那还没有完全脱离手工业生产方式误解为工业化生产,更应该知道旧中国确实是一穷二白,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逐步步入了工业化生产的进程,而决不会写出像“旧”文那样完全违背科学定义,违背事实的颠倒黑白的文章。而且,从我收集的材料看,作者确实打着“真相”的旗号,采取了模糊构造、性能,回避生产方式和产量,偷换定义和时代背景等手法,给读者错觉和误导。事实上“旧”文的作者才真正是在以政治需要决定“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