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圣1粤语高清优酷:母女二人三亚游/ 尹慧珉 康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1:01:33

母女三亚游

尹慧珉



2月25日至29日,我到三亚去玩了一趟,是和女儿同去的,她是保护者,领导。玩的时间是四天,加上车上飞机上的旅途,算五天。

年轻时不懂得旅游,更不懂可以借新闻采访的机会顺道饱览一番山水名胜,所以基本上不曾有过什么旅游,辜负了当时旺盛的精神体力。离休后,旅游成为社会时尚,这才开始了这项活动,大多是随团体去,倒是也游了不少地方,感受到祖国山川之美。那时六七十岁,虽说已是老人,体力还过得去,兴致也好,所在单位每年组织老干部出游,我都报名参加。75岁去武夷山,76岁去云南,登山,涉水,都做得到。可是到76岁这年却不行了,报名被拒,说是75岁以上就不收了,工作上有困难,这么多老同志参加,保证不了安全。这也是实情。我所在单位社科院老干部特多,精神好爱出游者也不在少数,单位的工作也算做得不错的了,哪里都照顾得过来呢。

就这样,在家一混八年,已经成为“耄耋”,自己也觉得体力日差,参加旅游团那种拉练式的活动是做不到了。中间虽也有过一次和老伴一起向贵州四川的进军,但那是在女儿女婿以及老朋友双保护的特殊优越条件下进行的,内心不安,哪能老是那样呢。。于是,基本上断了旅游的念头。

不想又来了这次向三亚的“短促出击”。这是在女儿的关心和怂恿下决定的。她事先做了周密的准备工作,我们并确定了一个“既定方针”:不搞拉练式而彻底消闲。只求在这中国最南边的城市里领略一下南国风光,每天在海边走走,享受海风、浪花、太阳和新鲜空气,放松一下而已。当然,话虽如此说,出门总不能是为了花钱发懒,每天总还得奔波一处。第一天在所住宾馆附近的大东海广场海边溜达,第二天去天涯海角,第三天去南山,第四天亚龙湾。我们控制时间比较好,一般是下午四、五点钟就“下班”,回到宾馆闲聊或看书,只有去天涯海角那天,跑得来了劲,回来腿肚子发起胀来,好在睡一夜便又精神如旧。

本来还想把老伴也裹胁了一同去,但这个天涯海角他早游过了,不愿做重复之游。另外,他虽然也已老迈,出门却总愿意动者恒动,不喜欢这种浪费光阴的休闲式,于是,只好留他在家守着心爱的电脑看门户。

三亚现在是个时髦旅游地,很多人都去过,没去过的人也大多知名并了解情况,我就不再做什么景点介绍,只说些自己有印象有兴趣的闲事。

太阳和云   这些年,飞机也坐过多次,但在飞机上往下观景,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只有一次,那是从北京到杭州,航程短,飞机小,起飞时正是中午,天气极晴朗,我又正坐在窗口,升高后凭窗俯看,一朵朵白云正托在机下浮游,那云一望无际,但每朵的大小、形状都差不多,轻轻地漂浮在青天上,被阳光照射得雪白晶亮,像蜡染土布上的花朵。在整个航程中我都凝视着它们,心里觉得温暖、柔和、宁静。记起小时候曾梦见飞到天上在云中翻滚,那是另一种野性童趣的快乐,想不到今天又以另一种心情进入了白云之中。

后来几次坐飞机就不那么幸运了。偶然也看到碧空一色有片片云彩飞过,大多数却都是灰蒙蒙。这次登机是在下午,女儿把窗口的位置让给我坐。可是天气不大好,云层很厚,一路上不是深灰就是浅灰,只好闭目养神。但是到了四小时航程的后半忽然起了些变化,从窗外的景色看显然是起了风,而且相当大,灰白色的云翻腾起来,从那铺天盖地的厚堆里一大团一大团地冲出,从机翼下朝后飞,奇怪的是并不立即飞散,仍旧凝聚在一起,那发源地的大厚堆也决不变小变薄,似乎掏不空,扯不尽,我疑心是风伯张起的大口袋。真是撕棉扯絮呀,可那决不是妇人小女子干的活儿,是大力士在大捆地撕棉扯絮。

风终于慢慢停了,云也静下来,横凝成几条深色的粗杠杠,像栅栏一样,中间露出几条青天,太阳也出来了,一时金光四射,刺得人眼不敢正视。不过这只是一刹那间,它很快就变成一个红黄色热熔熔的大鸭蛋黄似的东西,不安地颤动着,轻轻下坠,落入第二条云栅栏中,一会儿又从下面一条青天露出脸来,终于消失。天不久就黑下来。我们母女俩都看得目瞪口呆,醒悟过来才明白:现在正是黄昏时分,这是落日呀!都高兴地说:“值!值!就算三亚没别的可看,光是这一景,这一趟就没白来!”

我曾多次想看日出日落,登泰山,海船上,天黑沉沉时就起床,都没见到。这太阳可真吝啬啊,没想到今天得之于无意之中。

水帘洞洞府   到三亚已是晚上七点多,天已全黑,为乘大巴等待和行车的时间又费去将近两个小时。宾馆是预定的,当时电话上告诉我们它建在半山腰上,须走一段缓坡上去,这当然无所谓。谁知到达时却发现它的门是稀疏黯淡的街灯下的一个小山洞口,正好前几天我正在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这时突然就想起那个巧设杀人机关的恐怖山洞,就对女儿说:“哎呀!希望里面不是杀人的机关,要是七个小矮人才好!”还好,这洞很小,迎面就是电梯,升上两层就是大堂,办事人员和服务人员都笑容可掬,殷勤周到。这宾馆的建筑确也有些奇巧,当服务员领我们去房间的时候,回廊、电梯。接着又是回廊、电梯,几经周转,加上廊外山坡上的花草树木和极浓极甜的花香,使人真有进入迷宫之感。后来才知道,这里实际是四座楼,中间回廊相通,因为是建在山上,各楼的底层不在一个平面,例如大堂在三号楼,它所在的五层高度却是我们所住的四号楼的二层。所以电梯也是各楼一座,曲折相通,而不是我过去习惯的直升到顶的那种。不过这样曲曲弯弯,倒也别有情趣。

第二天出门又有新发现,原来我们居住的“洞府”并不是只有一个洞口,是两个,即双侧门,中间还有一个大洞口,应当算是大门。不过这正门人们是进不了的,那儿有一道人工瀑布哗哗流着挡路。啊,一道水帘,原来我们是住进了孙大圣花果山的水帘洞府。可惜这些精心的设计我们昨夜急于进府都没有看见。门前街上也很热闹,不像昨夜感觉的那么惨淡。

浪潮、沙滩、阳光、色彩    宾馆所在的大东海本身就是一个景点。出洞走十几分钟就可到海边,这就是我来此处的主要目的。海浪、沙滩,也算是老友重逢吧,隔别多少年了啊!当年在北戴河、大连棒槌岛曾和同去休假的女同事们在海边踏浪而行,挑选石子,拾贝;在威海曾驾租来的小舟划双桨在海浪上颠簸,把出租小舟的老板娘吓得大声叫唤要我返岸(其实海上很平稳,并不可怕,何况还有我的老伴在附近游泳,可以保驾壮胆呢),那时我们这些人也都六十多岁算得老人了,可和现在相比,都那么年轻活跃!现在这些事好像都不敢做了,在沙滩上漫步已是享受。

但是一到海边,看到那许多嬉闹活泼的游客,心情马上就变了。孩子们最欢乐,在水里互相捣乱,在沙滩上挖出很深的洞,又垒成许多小堡垒;有的大男人游泳过后躺在沙滩上叫人把晒得热烘烘的沙子厚厚地堆在他胸上肚上,显出舒服满足的神色。外国游客很多,他们穿的泳衣最节省布料,最多一二尺足矣。全身裸露的皮肤晒得乌油油的,很美,我想起《围城》中的鲍小姐,钱锺书用“腊肉”来比方她真是用词绝妙。有的带着孩子来的游客告诉我,他们就是奔着这海水和沙子来的,就想整天泡在这儿,并不在乎什么景点。确实,就在这儿笑眯眯看孩子玩或和他们一起玩,是多么难得的自然乐趣啊。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当年就很少享受过这种乐趣。原先还好,大人工作、孩子学习之余还可以上公园走走,到文革更不行,父母挨批斗,孩子们都不大愿意出门,脸上很少绽开像今天海滩上孩子们那种毫无忌惮、乐不可支的笑容。

虽然有这些讨厌的联想和回忆,海滩上的情景却仍然让人心怀爽朗。我年轻起来,不再满足于干鞋净袜,脱鞋卷裤,踢着朝自己奔来的浪潮向前走,尽可能地走远。

原来同是海水和沙子,细辨起来也是各各不同的。棒槌岛近岸的水在我去那年已经有油污,出水得先洗脚;北戴河的海水接待我时像淑女般清洁宁静;这里的水却在清洁之外还显得热烈,在我踢着它前进时它打在腿上很有劲儿,使我感到须得有一点“反潮流”精神才行。沙子也不一样,北戴河的沙子够细的了,这里的沙更细,而且雪白厚实,你在那上面走可不要停步过久,否则就会感到自己在往下陷,脚跟下出现一个大坑。离岸较远的地方沙子积得特厚,孩子们在这里挖沙坑、搭碉堡最相宜,人们散步却愿意拣近水边的湿沙,更清凉,更好走。当然,如果说找石头和拾贝,那就得数棒槌岛的收获最丰。清早赶海,还能拣到鲍鱼哩。

海是亲切的。我们后来几天的旅程,去天涯海角,去南山和亚龙湾,也都满眼是海,浑身都是海的气息。白天“下班”,晚饭后还要去海边走走坐坐。黑暗中坐下凝视着海,心思能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飞回很长很长的时间。

除了海浪、沙滩,我们到三亚还为的是奔灿烂的阳光。可是我们只想到阳光的灿烂,却忘了它的威力。临行时女儿也提醒过,旅行包里也放着一把伞。可是我从年轻时起就从不以避阳光为意,甚至看到打把阳伞在街上走也不喜欢,觉得那是娇小姐的姿态,至于什么防晒霜之类,更是用也没有用过。因此,这次那把伞就没拿出包,阳光下也不觉得有什么难受。不料第二天从天涯海角回来,在洗手间镜子里看见自己,竟吓了一跳,向女儿惊呼:“快来快来,这里出了一个印第安人!”红,原是好看的颜色,“红光满面”,更是个赞美词,可是我这红实在太“彻里彻外”,太怕人了。而且第二天就爆皮,从额头上起一片片裂开,回到北京后十来天还没有掉完。但红色终于变成黑色,看上去正常多了。

印象最深的还是三亚的鲜艳色彩,使人忘记了这是在冬季。花树多多,我几乎都叫不出名字来。只有三角梅是我熟悉的。但是我见过的三角梅大多是紫红色矮矮如盆景的那一种,在这里它却显得变化无穷了:颜色除紫红之外还有浅红甚至纯白,各色的花并不分开,常常是一簇簇丛生在一个枝干上,真如古人所说的“杂花生树”。论高矮,矮矮的灌木形的虽然居多,也有不少高高缠爬在屋顶或树梢的,更有几株干脆就像乔木一样,树干长到椰子树那么高,干上光光地并无花叶,直到最上层才长出团团一大簇花来,细看确是三角梅。这花在此如此千姿百态,怪不得三亚人要把它定为自己的市花了。

女儿让我细看那些松树的叶端,果然,别处所见松针都是剑拔弩张,刚劲有力,这里的松针尖端却有些低垂,好像疲倦了。女儿告诉我:三亚已属热带,只分干湿两季,现在是干季,树叶都显得有些干涸,咱们为赶着春节后天不那么热机票又降价的时候来,若在湿季来就能看到更滋润的树和草了。原来如此,美中不足。不过在回京刚下机便看到熟悉的灰蒙蒙景色,这时我便释然,觉得干季三亚的绿也够十足美丽的了。

寿谷、斋菜、雕像   天涯海角和南山是我们这次出游的重要景点,在那里跑来跑去跑得最欢,用的时间最长,摄影也最多。这些都留在影集中,现在只讲几件偶有兴趣的事。

到南山刚下车便见一处标着“寿谷”二字,有一条缓坡可以漫步而上,这是大景点中的一个小景点。迎面是一块大石碑,上面篆刻一个鲜红的“寿”字,游人大抵在碑前摄影留念。我们没有赶这个热闹,先转向碑后探幽,原来这里有一个收拾得很整齐的幽谷。循石阶小路缓步而上,路旁立着许多小木牌,上面镌刻着与寿有关的一些知识。原来人到六十始可称寿,七十为古稀,八十、九十为耄耋,还有什么米寿、茶寿、白寿等等。白寿我从未听说过,现在知道是九十大寿,因“白”比“百”少一横,故得此称号。还有些石碑上刻的寿字都不相同,红彤彤的很好看,除了篆字勉强可辨,其他我都不认得,倒得了一些知识。

有一块大石和后面那些立着的碑不同,是横躺在大碑前侧的,上镌着“仁者寿”三字。对这几个字和石头的姿态我都非常喜欢,就在旁摄了一影,事后想想,未免唐突。寿,当之无愧。但“仁者”,这标准是很高的,回顾自己一生数十年,也做过许多错事,有的愚不可及,有的悔之无及,怎么能以仁者自居?但又想,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没有整过人,没有违心批过人,更绝无投井下石之举,与人相处,除了口角锋芒有时太过以外,也还算是宽厚的吧。如此,也就忝颜把这张照片留在影集中了。

南山在三亚是佛教胜地,有寺庙,其中斋菜颇有名气。我们进去品尝,按朋友的介绍,点了一个梅菜扣肉。果然做得精致,肉片当然是豆制品作的,但一层瘦一层肥再加一层皮,衔接得竟那么好,足可以假乱真。味道也很鲜美。不过在品尝之余,不免又产生了些多余的想法。现在有些人持素食主义,是从健身为目的,如果效果好,可以赞同。但是佛家素食并不是为健身,为的是慈悲为怀,不杀生。既如此,却作出些仿生的精致食品来引人饕餮,岂不是矛盾得近乎虚伪吗。

看过天涯海角那些那些或挺拔壁立或圆柔平躺的礁岩以后,在出口路上,有一个雕塑群,这也游人较少的地方,在这里,我特别为三座雕像所吸引。首先是两位伏波将军,战马腾跃,宝刀在手,威风凛凛。以前我只知道有一位伏波将军马援,桂林穿山村山顶有一个两边穿透的大洞,传说就是被马伏波一箭射穿的。我曾在穿山脚下读中学,经常从洞中看见山那边大片的天,所以对这位将军之名很熟,现在才知道原来有两位,都是东汉时期的。官封伏波,是因为开拓海疆有功,所以立在三亚。

两位将军身后林中幽暗处又有一座雕像,看样子也是一位官员,但是文职,他坐着,垂头,面容忧郁凄切,铜像颜色深暗。我感到吃惊。像这样的雕像很少见啊。他是谁?谁把他雕成了这个样子?凝视良久,上前看牌子上的说明。原来是南宋的赵鼎。原先也当过高官,因主张抗金,和权臣秦桧政见不合被贬,先贬到潮州,再贬到三亚,愤懑不食而死。我明白了,三亚人对这忠耿不幸的人很有情义。我很想知道这位雕塑家是谁,为什么能如此入神地把所雕者的心表现出来。或许也有两心相通之处吧。

我学历史很粗,以前也不知道有这位赵鼎,但从这座雕像自然就联想到我所知道的韩愈。想到他曾被伟人贬为“儒家”的代表,想到他“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诗句后面的隐痛,同时推古及今,又想到当代史中那些曾为人民或为当年的革命尽过力最后蒙冤而死的人们。他们中很多人现在已经“平反”,但当年批斗定罪时大张旗鼓、家喻户晓,平反时静悄悄,至今仍有许多人不知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被定罪者有的据说现在已有了塑像,我没有见过,料想如有也必是威武神烈,如当年作战或工作时那样气度不凡。这原是我国宣传工作的惯例。有哪位艺术家能把他们当年那种愤懑悲苦、甚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形象描绘或塑造出来么?还有群像。抗战时期丁聪的《流民图》至今仍深在人心,今天能再见一幅这样的流民(不许“流”之民)的图么?

拉拉杂杂,写了以上这些,这是因为枯坐斗室、久不出门,忽然能出去看看新鲜风景,就有了一些感想的结果。既已写出,就作为亲友之间的通信,向诸位作一个生活汇报吧。   2008-3-15

三亚自由行
康敏



久欲陪母亲游海南,拖延至今,母亲已八十四岁高龄,终于成行。

飞机起飞,穿过地面的薄雾,钻出云层。我往下看,只见白茫茫一片,平平的似雪后的大平原,好像一切都已凝固,不觉有了睡意。蒙胧中又扫了一眼窗外,似有山峰,还早呢,怎么就看见地面了?啊,是太阳和云在开玩笑,光线藏在云背后,让云变得黑黑的,就像地面的山了,更远处还有些云形成一个圆圈,中间凹下去,很像月球上的环形山。又过了许久,飞机开始降低高度,钻进云层,这下可不一样了,那些云千变万化,有的壁立千仞,有的轻柔圆润,夕阳的余晖给它镶了金边,格外显眼,让我因独自携老母远游的忐忑不见了,随着云卷云舒,我心飞扬。

乘大巴到酒店,这是座倚山而建的迷宫样的建筑物,从街上走到大堂要乘两次电梯,每次只上一两层,院里的小路旁都是植物,到处是绿色,也有花,黑影里看不大清楚,大堂是四面敞开的,办入住手续时就闻到扑鼻的花香,母亲好奇四处张望,接待员告诉她是外面传来的,往房间走去才发现走廊外面的灌木丛中有许多夜来香,浓浓的香气令人陶醉。清晨,我悄悄走到阳台上,想再熟悉一下照相机,外面的景色和空气让人不由得兴奋起来,远处是三亚河口,停泊了许多船只,眼前游泳池碧蓝碧蓝的水映着白云的倒影,池边是许多我不认识的植物,虽然是干季,可照样油绿油绿的,就在阳台下,三棵高大的乔木亭亭玉立,叶子很像椰树,但树皮很白,不知是什么树,这么挺拔、秀丽。沿着阳台的外沿,是吊在那的三角梅,听说是三亚的市花,在这里到处可见,千姿百态。

早饭后,我和母亲一起,坐酒店的沙滩车到了海边,我们是住在大东海地区,这开发早,离市区近,游客很多。不只是国内的,还有国外的,好像最多的是俄罗斯的。一大早,海边上就满是游泳的人,我们还穿着长袖衬衫,别人都下了水了。母亲曾走过不少地方,大连、威海、北戴河、舟山都去过,可她说哪的沙子也没有三亚的好,她不能下水游泳,就和我一起脱了鞋光脚踩进水里,开始还有些凉,一会儿就适应了,踩着那细细的白沙,被轻轻的浪推涌着,拍打着,让人全身都放松了。水面上穿着各色各式游泳衣的游泳者,摩托艇载着的穿橘黄色救生衣的冲浪者,还有那只火红的脸谱风筝,五颜六色衬托着蓝天、白云、碧海、白沙,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图。沙滩上有上来晒太阳的游泳者,有专心致志修建城堡的小孩,也有一些老年游客和我们一样沿着海边慢慢地走着,看着。整个海滩,显得那么悠闲,自在。

中午去市里吃饭,公交车上很空,每站停车时,司机师傅都很从容。中途又上来一位司机,两位闲聊了几句,没到站车就停了,原先开车的师傅下了车,走进一小巷,大约是他下班回家了。这也只有这小城里能这样,要在北京,乘客不早就嚷开了。我们乘的4路车沿线大都是老城区,街面上有一些卖日用杂货的小铺,随便走进一家,摆放的竹编的小篮子、果盘精致得像工艺品。我们走进一家福建沙县的小吃店,桌子、地面都干干净净,要了两碗馄饨,皮薄得能透出里面的肉馅,吃在嘴里口感也很特别,好像是潮州的牛肉丸,有一种筋道的感觉,配上绿绿的生菜,格外爽口。又在旁边一家尝了当地的特色小吃——抱罗粉。这大概也是自由行的好处之一,可以随意品尝美味。

接下来两天我们去了天涯海角和南山。我曾随团到过天涯海角,但来去匆匆,不尽兴。这次陪着母亲也怕老人走不动,想随便看看也就算了,偏母亲也喜欢这里,我跑上跑下地拍照,让她坐着休息,她却跟着我走,还时不时帮我选景,为她拍的照片别提多精神了。如果说大东海、亚龙湾洁白的沙滩是代表三亚温柔的一面,这里星罗棋布的花岗岩礁石就是三亚刚烈的一面了,它们有的高大,有的浑圆,有的似柱,有的似花,但有一个共同点,都很完整,没有被浪花咬出小洞,像在对大海*。三亚人在海边立起了两根高高的石柱和两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塑像,纪念汉朝的两位伏波将军,他们都是当年开拓海疆的英雄,这里的礁石正好是他们的陪衬。

南山的主题是佛教和长寿,对佛教我和母亲都没什么研究,也就不大想看,可听说这的斋菜很棒,还有一个长寿谷。老母亲八十四了,还能出来玩,算是个健康长寿的老人了,该陪她去看看。去了长寿谷才发现,真的不虚此行。很多游客只在景点口上的四世同堂龟和仁者寿的大石前照个相就走了,其实谷里才真有意思,那谷幽静、阴凉,各种植物遮天蔽日,石板路旁立了许多小牌子,解释传统文化中对各个年龄段的称谓,博学的母亲在这纠正了自己的一个错误,茶寿是一百零八岁而不是一百二十八,我在这也长了见识,知道九十岁称白寿,原因是百字减去一横为白。品尝了斋菜真的很好,梅菜扣肉以假乱真,碧绿笋尖色香味俱全,素包子馅香皮软,和母亲一起大快朵颐。

到三亚还有一样避不开的景象,那就是满眼的热带植物。高的有椰子、木瓜、油棕,矮的有地毯似的小草,最好看的是中间的,代表就是三角梅,它是三亚的市花,从颜色说有深紫、浅紫、粉红、纯白;从姿态看有爬成墙的,有顶成树的,更多的是作为沿着街道进行装饰的灌木丛,看得我到了也没明白它的常态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它和火红的太阳一起代表了三亚的热情。

三亚的风景并不奇特,无非是大海、沙滩和植物,如果你跟着旅行社进行什么几日游之类,你是感受不到真正的三亚。只有自己自由自在地走一趟,才能发现它独特的魅力和味道。

五柳村2008年3月17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