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音效果好的耳机头戴:当下审美教育需准确定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3:00:08
当下审美教育需准确定位   正是基于审美教育承载着对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其教育方式和手段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突破技能训练的束缚,准确定位,潜移默化,理性回归,使审美教育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 

  通过一定的审美教育手段对审美对象施加影响,使审美对象在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体验、审美追求中对美的认识和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是当代审美教育所应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由于美学学科为西方所原创,审美教育往往会出现“以西解中”的现象。在以西方强势文化为尊的当代社会背景之下,异质文化艺术解构东方文化艺术的力度不断增强。审美不再是一元的、单向度的、唯美的,而是美丑并举、善恶相对、哀乐共生,由古典艺术所创立的“真实和优美”的审美标准也逐步被稀释,直至被彻底放弃。

  对于包括社会舆论在内的他人的审美引导是必要和必须的,但引导不能等同于帮办,无法最终替代审美对象的审美选择。当下,一些传媒以娱乐消费为主旨,为了迎合市场需要,注重表象,迷信技术,淡化精神,甚至淡忘作为“把关人”的社会责任,操控大众审美需求,在舆论上出现偏离或远离大众审美的导向。

  正是基于审美教育承载着对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其教育方式和手段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突破技能训练的束缚,准确定位,潜移默化,理性回归,使审美教育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

  形象塑造要具体实在。毫无疑问,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美,都是以其具体形象来唤起欣赏者的美感的。只有通过客观真实、具体形象化的内容才能够影响和干预审美者的内心体验,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要从审美对象的身心特点及发展需要出发,既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尽可能多地开设一些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欣赏课,以及绘画、摄影等艺术类欣赏课,又充分搭建平台,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多种通道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提升审美情趣。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如美术馆、博物馆等包容性极强的美育载体,以及名胜古迹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不断丰富审美教育的形式,拓展审美教育的视野。

  情感表达需丰富细腻。审美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和文化的栖息地,如果“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现代社会物质财富竞相涌流,人的理性在不断强化和发展的同时,其非理性及情感的要求却越来越受到挤压。美学就不是或者主要不是求知之学,人不是为了求知才需要美学,而是为了自由才需要美学。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把人的喜、怒、哀、乐充分激发和释放出来,生命个体才能够超越现实的束缚,才能获得一定的精神和情感的满足,最终使人的内心世界更广阔,始终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斗志。

  高雅旨趣应鲜明突出。鲁迅先生曾批评过猫的媚态,在当下的一系列的选秀或娱乐类节目中,这种病态审美和审美感觉的病态比比皆是。一个社会应有其主流审美价值取向,而社会的主流审美价值更是一个社会审美潮流发展的内驱力。这种审美应当能够辨别是非和美丑,走出庸俗和猥琐,抵制诱惑和腐朽,在培养人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笔者以为,高雅旨趣要既高且雅,一方面在价值取向上是高尚和向上的,是有别于晦涩与模糊暧昧的。二是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上是雅致与深刻的,而非感官刺激和玩世不恭的。高雅的旨趣是人类精神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我们倡导和弘扬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唯其如此,审美理想才能得以安居。

  人格涵养为终极目标。不得不承认,所有的教化手段都属于引导和教育受众追求内心美好的范畴,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受能力,以健全高尚人格、完美理想人性为终极追求。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康德认为,美是一座桥梁,一端连着知识的学问,另一端连着信仰,需要美学为二者提供一种启示,才能进入自由的天宇。在孔子眼里,对一个君子的培养,不仅要通过学习诗歌等文学作品得到知识的启发,更要通过礼仪制度的学习塑造人格品性。通过专注于审美观照之中,摆脱狭隘功利的诱惑和羁绊,懂得美,创造美,享受美,由美的情感唤起善的觉悟,自然而然地形成追求人生最高理想的自觉要求。 2011年8月23日《中国教育报》3版 ■张北坪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