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音房设计:毁誉之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6:45:21
  齐威王是战国时期很了不起的一位国君,他有许多纳谏用能、励志图强的事迹,但最令人感叹的,还是那一则小故事:

    当年的齐国有两个干部,一个是即墨大夫,一个是阿城大夫,两人的“美誉度”却差得很远。即墨大夫经常被举报,许多人讲他劣迹斑斑;阿城大夫经常被称颂,许多人为他翘大拇指。社会评价和群众基础真是天壤之别。可以想见,即墨大夫的仕途将暗淡无光,而阿城大夫的提拔将指日可待。齐威王听到了多方面的反映,但他没吭声,打算亲自了解一下,便专门派人实地看看。这一看,真看出了问题。在现山东省平度市东南的即墨地区,田野生机勃勃,人民生活富庶,官府没有积压待办之事,一派祥和景象;而在现山东省阳谷县东北的阿城地区,田地荒芜狼籍,人民贫困饥饿,估计要饭、流浪的不在少数。考察组另外还掌握了一些情况,以前赵国攻打鄄地,阿城大夫袖手旁观;卫国夺取薛陵,阿城大夫置若罔闻……

    为什么一位业绩出色的同志被流言蜚语,而一位工作糟糕的同志却好评如潮?这引起齐威王的深思,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即墨大夫为人正直,一心扑在事业上,却不善结交近臣,所以引来毁言谤语;阿城大夫根本不干事,却整天四处钻营、花钱打点,赢得一片喝彩。齐威王于是作了决定,他给即墨大夫加封万户赏赐,对阿城大夫当即处以烹刑。不仅如此,他还将左右说阿城大夫好话的人,也一并用锅煮了。这一招太厉害!齐国上下震动、群臣耸惧,人人不敢再隐过饰非。《史记》记载:“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於充二十馀年。”

    齐威王这一招,说不寻常也寻常,但古来君王真能做到,确是凤毛麟角。正因为齐威王没有“偏听”,并且循名责实,才避免了即墨大夫被穿“小鞋”、阿城大夫无功受禄;正因为齐威王强化激励,并且赏罚分明,才避免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唱戏”不如“看戏”的。齐威王搞得不是形式主义,他的规则设计十分严明,绝不允许你混饭吃。像即墨大夫那般干得好的,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又丰收”;像阿城大夫那般干得糟的,不仅立马罢官,甚至立马丢命。并且齐威王绝不杀鸡给猴看,连猴也一并惩处了,不让人存有侥幸、恃宠的心理。齐威王实质是借此立威、立标尺,既树“红榜样”,又树“黑典型”,让百官打心里知道应该怎么做。

    当然,齐威王那一套无疑是“人治”的招数,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距甚远,但几千年前的典故对今天仍不无启迪。“用不才之士,才臣不来;赏无功之人,功臣不劝。”这是一句古语,但道理古今相通。假如即墨大夫与阿城大夫生活在今天,我们的考评体系是否一定能分出好坏?当即墨大夫屡次被举报信所困扰,我们是否有一套科学的核查机制?当阿城大夫被“圈子里”的要员频频举荐,他被提拔的概率是否会超过许多真正干出业绩的官员?

    毫无疑问,我们不可能再按齐威王的办法对症下药,但确实又需那样的眼光和魄力,对一整套制度进行革新与完善。假如有一天,当我们建立的制度,促成《史记》所说的“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那将进一步形成怎样的“大治”局面?我们有信心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