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断玄关屏风鞋柜:遵义会议毛泽东领袖地位考 啉(?)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7:30:24
遵义会议毛泽东领袖地位考 啉(?)e?
  ?恐a?k
 作者   林苑竹 資$齊兤p訂
  譂"?G,B?
      由于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没有也不可能像中共七大那样明确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这就给学术争论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学术界引发了对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问题的争论。一方面,应该说历史的真实是客观存在的,学术上的争论有助于推动研究的深化,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实。另一方面,争论的演化过程也折射了这样的另一个历史侧面:从当年“新启蒙运动”兴起、倡导民主与启蒙及对历史的反思,到九十年代因在目标诉求/价值指向、知识背景/话语方式上,都存在理论背景的分化和各自知识场域的形成,因而产生了思想界的大裂变;统一的、可以进行有效对话的体系不复存在,原本就已经十分脆弱的同质性和同构性出现完全解体和重大断裂,变得完全不可通约。
 敻?豠
      一、官方对遵义会议上所确立的毛泽东领导地位的表述 錻剣?莙?
  v擇鄑ㄞ6Y?
      党的文献上对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最早提法,始于一九四五年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献的说法是:遵义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这是也是强调中央领导集体,同时突出毛泽东的个人作用的最早提法。 妐?騿{I?
      党的文件对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最直接、最肯定的表述,见于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遵义会议文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T(7?j?
      权威的党史论著对此的表述,大概有如下几种典型:(1)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2)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3)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4)“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及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珰"y?
      1989年,邓小平在关于领导集体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随后,一些权威的党史论著也开始采用类似提法,不再回应遵义会议是否“确立”或“事实上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问题,而在强调中央领导集体的同时,突出毛泽东的个人“为核心的”、“为首的”、或“为代表的”作用。认为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或者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其中的代表,可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为标尺。
 詩J眭M?
      二、学界对“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说的质疑 dtM皑b鄘$
  Ww豻七F[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不断有研究者对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问题提出质疑。有的研究者认为“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的表述不甚确切,认为“确立”意味着“稳固地建立或树立”,“毛泽东同志进入党中央执掌重要权力,遵义会议只是开始,而不是确立”。 理由是遵义会议所作的组织调整,并没有确定毛泽东同志担负中央工作的总责。有的研究者认为“遵义会议没有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理由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没有担任中央的主要领导职务,会后一段时间没有起到主要领导者的作用,会后领导地位没有立即为全党接受。有的研究者认为“不能说毛泽东通过遵义会议就已经确立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会后毛泽东只是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在党内的地位很脆弱,个人的权威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在胜利结束长征以及同张国焘分裂主义作斗争中,才确立了军事领袖的地位。有的研究者认为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只是进入党中央领导核心”,“但无论党的工作还是军事工作,毛泽东均非最主要的负责人”,“还不能说已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有的研究者认为“就遵义会议本身而言,还没有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为据说“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也值得商榷,掌握军权不能等同于掌握党权,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不能与党中央混为一谈。
. _`?缁 d?
      三、对“确立”、“领导地位”、“领袖”诸概念的界定 揃骖粆>圝
  魡5?瘚
      (一)何谓“确立”? ,祱M棿j鍙
      所谓确立,即牢固地建立或树立,《辞海》中的解释很简单明确,没有可以产生歧义的地方,这里就不议了。 ?1??~:
  泌鄐Ml??
      (二)何谓“领导地位”?       领导地位(leading position ):从词源上解释,有两种涵义:1. 领导的;领路的;带领的;2. 主要的;最重要的。后一种,与“领袖”的涵义基本相同了。 搼9N僥醶夬
  朶?M?絡
      (三)何谓“领袖”? ln肻p&爯
      《辞海》对“领袖”一词有两个解释:其一是“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等的最高领导人”;其二是“衣服的领和袖,借指为表率的人。”按照《辞海》释义,“领袖”一词泛指“主要领导者”或“领军人物”。 ??媱
      案“领袖”一词的本义,是指衣服的领和袖。《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仓头衣緑褠,领袖正白。”宋 苏轼《东川清丝寄鲁冀州戏赠》诗:“但放奇纹出领袖,吾髯虽老无人憎。”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跳月记》:“衫襟领袖,悉锦为缘。”引申义有三:一谓为人仪则,为他人作表率。《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故以暉映先达,领袖后进。” 吕向 注:“领袖,可为人之仪则。” 宋 杨万里 《题益公丞相天香堂》诗:“君不见君王殿后春第一,领袖众芳捧 尧 日。”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寰区万里,徧徵求窈窕,谁堪领袖嬪嬙?” 鲁迅 《热风•估<学衡>》:“原来做一篇序‘以尽其领袖后进之责’,便有这样的大罪案。”二指带领,率领。 黄中黄 《沉荩》第二章:“北方之 谭嗣同 ,南方之 唐才常 ,领袖戊戌、庚子两大役,此人所共知者也。”三是比喻同类人或物中之突出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胡毋彦国 吐佳言如屑,后进领袖。” 唐玄宗 《<孝经>序》:“ 韦昭 、 王肃 ,先儒之领袖。” 邢昺 疏:“此指言 韦王 所学,在先儒之中如衣之有领袖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唐玄宗 ﹞尤爱羯鼓横笛,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有一箇 马孟起 ,他是箇杀人的领袖。”《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谁知 卞福 老婆,是个拈酸的领袖,喫醋的班头。” 袰|{丂幵.
      “领袖”( leader)今义所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等的最高领导人”,是从西方近代政治学引进的外来语。在此语境下,领袖可以从其主要作用、类型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界定。从作用方面来界定,领袖是政党活动或军事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政党组织或军事组织的主要代表和象征,是政党政治或军事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从类型和特点方面来界定,根据政党领袖人数的多少,可分为个人领袖与集体领袖;根据政党领袖是否掌握实权,可分为名义领袖与实际领袖;根据政党领袖是否掌握政权,可分为执政领袖与在野领袖。等等。 F鵍AW>?
  塠???培
      (四)如果按照“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或“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一论断,结合以上述涵义的界定,毛泽东在当时的领导地位应该达到以下程度:第一,既然是“确立”,其领袖或领导地位应当是牢固、稳定的,全党全军都服从接受他的领导;第二,既然是处于“领袖地位”或“领导地位”,无论是组织形式或实际上都应是主要负责人,起核心作用;第三,这种领导应当是全方位的,从范围上讲,实现了对全党全军的领导;从内容上讲,应在军事、组织、政治、思想等方面都起领导作用;第四,从时间上讲,应当是在遵义会议或者至少是在会议结束后不久立即实现了这种领导。结合以下的史实分析,事实是遵义会议上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并没有达到上述程度。
. ?>8次ⅱ ?
      四、对一些有关史实的梳理 慳Q姟逦?
  ?熸絩?
      (一)毛泽东的前期任职情况 c?#壚#-
  沲荵?穚?
      毛泽东是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二大均是会议代表,二大时因记错会址而未能到会,也未能进入中央委会员;三大时毛泽东被选为中央局的五人成员之一,并兼任中央局秘书,协助总书记处理中央日常工作;1925年中共四大后落选中央委员,只担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五大上毛泽东被列为候补中央委员,“八七会议”上又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然而在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十一月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因暴动失败而被撤消了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1928年六大召开,毛泽东当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1月7日,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毛泽东任政治局候补委员;两年后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期间,从职务来看,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是上升的,然而,这期间同时又是毛泽东最受排斥和打击的时期。六届四中全会以后,王明控制了中共中央并处于领导地位,毛泽东虽然进入了中央政治局,但却倍受压制。由于王明和临时中央的种种指责,1931年11月的赣南会议毛泽东被撤消了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当时中央还决定,所有红军完全集中统一在中央军委的指挥统辖之下,11月25日,遂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取消了原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总政委名义及其组织,这样一来,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之职亦随之被取消,仅剩下一个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头衔,只负责查田一类的地方政府工作。 , 2H4
      1932年,周恩来以苏区中央局代表身份来到江西前方指挥作战,他一到前方,就力争恢复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一职。8月8日,中央局接受周恩来的提议,任命毛泽东为一方面军总政委。然而,在后方的中共苏区中央局,本来就不甚放心对国际路线有抵触情绪的毛泽东指挥军队,认为“由他在前方负责,正确行动方针的执行是没有保证的”。于是,在1932年10月召开的宁都会议上,以任弼时为首的后方中央局成员以临时中央关于行动方针的指示电为依据,集中火力批评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专去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提出把他召回后方,专做中央政府工作,前方由周恩来负作战指挥的总责。10月12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通令,由周恩来代理一方面军总政委之职,26日,临时中央正式宣布周恩来兼任一方面军总政委。毛泽东被批准去地方养病。1934年1月,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毛泽东虽然还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但在事关红军生存存亡的军事问题上,是被排斥在决策圈之外的,用毛泽东自己后来的话说,那时他成了“茅坑里的石头”,“连鬼都不上门”。 ?鉫v綬`pL
      从以上史实可以判断,这个时期的毛泽东,无论在名义上或者实际上,都谈不上是中共党或军事上的领袖,更谈不上是中国革命的领袖。
 ?ea魞\@?
      (二)从长征开始到遵义会议 '?ez?
  模`XgL8Y
      第五次反“围剿”后期及失败后战略转移过程中,毛泽东在党中央和军队的地位开始有所提高。湘江之战后,原计划去是奔向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从电讯侦知,国民党军已在通往湘西的路上布置了重兵,若按很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危急关头,毛泽东打破了自宁都会议以来的沉默,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在争取得到张闻天、王稼祥,特别是周恩来的支持后,1934年12月12日的通道会议由周恩来召集中央紧急会议,否定了李德、博古坚持去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意见,决定采纳毛泽东的意见,改道西进贵州。有了这个开端, 12月17日、18日在黎平召开、仍由周恩来主持的政治局会议,“决定采纳毛泽东的意见,西进渡乌江北上”。 会议还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毛泽东的意见为政治局所正式认可。根据黎平会议确定的战略方向,红军直扑乌江,进军遵义,12月底到达离乌江不远的瓮安县小镇猴场。1935年元旦在这里召开政治局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精神并作出《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再次强调,必须渡过乌江,“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
. ?配?-
      (三)在遵义会议上 皾?D頻V扃
  ??%O爯
      遵义会议上,博古、李德、凯丰等“左”倾路线的代表不服毛泽东的领导。主持会议的博古作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为“左”倾错误进行了辩解。据伍修权回忆,当时会议“斗争很激烈”;聂荣臻回忆,会前和会议中,凯丰“三番两次找我谈话,一谈就是半天,要我在会上支持博古。”“凯丰甚至狂妄地反对毛泽东同志讲:‘你懂得什么是马列主义?你顶多是看了些《孙子兵法》!’并且对会议表示保留意见。”博古虽然后来作了检讨,但没有彻底承认错误。他在中共七大上发言时回忆说:“在遵义会议上,我个人是不认识错误的,同时不了解错误,我只承认在苏区工作的政策上有个别的错误,在军事指导上,有个别政策的错误,不承认是路线的错误.不承认军事领导的错误。……我不但在遵义会议没有承认这个错误。而且我继续坚持这个错误,保持这个‘左’倾机会主义的观点、路线,直到1935年底1936年初瓦窑堡会议。”李德在会议上经常一言不发,只是一个劲的抽烟,情绪十分低落,但对大会上对他的批评,一概不予承认,态度十分顽固。林彪当时“并不是积极的,是同别人说牢骚话的”,说什么“对路线错误的批判,我还是接受不了,中央的大印不能就这样交出去”。 ?>a63逽Z
      会议讨论了三天,经过激烈的争辩,才通过《决议》。会议决定:“(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概括来看,此次会议基本否定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初步解决了军事指挥权问题。但是,遵义会议并没有解决政治路线问题和组织领导问题。在遵义会议上,既未提出撤换中央的最高负责人,也未规定常委要“适当分工”的具体内容,只是提出“必须彻底纠正过去军事领导上所犯的错误,并改善军委领导方式。”并且遵义会议是在强调“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是正确的”、“党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对于我党的整个路线说来,不过是部分的错误”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会议在进行组织调整时,对贯彻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临时中央和军委,在整体上也是肯定的,突出的表现是中央领导班子的转换并未实现。陈云在当时所写的遵义会议《传达提纲》中所说的,“博古同志没有完全彻底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凯丰同志不同意毛、张、王的意见,A同志(指李德)完全坚决地不同意对于他的批评”。李德也讲到,博古是“经过长时间的犹豫,他才同意将他的职位让给洛甫的”。 Q=or折抓伡
      从以上史实可以看出,在这种人员不全、争论激烈的情况下,连意见都不能取得完全的一致,更不用说在短时间内能得到全党全军的拥护和实现对全党全军的领导了。
 r鄸e?q=?
      (四)改组中央,会议内容在部队的传达 NO|:!;!?lt;
  ?*<,mFBu
      事关全局的首要问题——组织领导权问题的彻底解决是在遵义会议的半个月后。“2月5日,到了鸡鸣三省这个地方,常委决定闻天同志在党中央负总的责任。这是在当时条件下党的集体意志作出的选择。”博古“把象征‘权’的几副装有中央重要文件、记录、印章的挑子交给了闻天”。 就这样,博古结束了自1931年9月下旬起的三年零四个月的中央领导地位,张闻天成为中共中央总负责人(一说为总书记)。 ?R0?€;&
      当时,有些同志曾推举毛泽东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毛泽东未同意。周恩来回忆说:“当时博古再继续领导是困难的,再领导没有人服了。本来理所当然归毛主席领导,没有问题。洛甫那个时候提出要变换领导,他说博古不行。我记得很清楚。毛主席把我找去说,洛甫现在要变换领导。我们当时说,当然是毛主席,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说,不对,应该让洛甫做一个时期。毛主席硬是让洛甫做一做看。人总是要帮嘛,说服了大家,当时就让洛甫做了。” I?榥>嫬
      周恩来是如此回忆,我们需要再参照其他亲历者的记述以作考证。据李维汉回忆,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参加遵义会议回去后就说:“谁正确,谁错误,走着瞧吧!”聂荣臻在回忆中也说,“遵义会议以后,教条宗派主义者们并不服气,暗中还有不少活动。”典型的就是毛泽东的好学生林彪,不单在会议上出言顶撞,在实际行动上也极力抵制毛泽东的指挥。为要调动红一军团到扎西地区,从2月3日至8日,中央军委前后6天给林彪下达8次命令,林彪才不得不带领部队向指定地区集中。 鞴FQk朌?f
      1935年2月8日,“洛甫落脚大河滩后,即将毛泽东、周恩来、博古、陈云、朱德、王稼祥通知到他下榻的小屋开会”,这次会议主要讨论通过了洛甫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随后,中央常委马上进行了适当的分工,决定“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镄X駦??
      正是在2月8日会议后,中央书记处才为贯彻遵义会议精神,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粉碎五次“围剿”战争中经验教训决议大纲》。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张闻天、陈云等才陆续到军委纵队和各军团干部会议上传达决议。由于处于军事紧急状态,会议精神传达也是通过电报和个别告诉的形式进行的,在红军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后才在中央召开的军团负责人以上的会议上传达。我们还留意到,正如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提到的两个事实:1936年斯诺在保安同毛泽东和其他共产党领导人的长篇谈话中,没有人提起过遵义会议;1936年2月,陈云在共产国际的杂志上发表了《英勇的西征》的文章,也没有提到遵义会议的情况。从这些情况看,遵义会议在当时并没有立即在全党全军产生我们今天能认识到的巨大影响。既如此,又谈何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袖地位或领导地位呢?
 ,k橸Q?塖
      (五)撤职风波与新“三人团” Τ倭妝 6
  讽鶂茽喫
      1935年1月19日的土城之战,是毛泽东进入中共最高领导层后的第一仗,“这场战斗是由毛泽东提议而经红军总部决定的”,虽然集中了红三、红五两个军团来打,但由于“敌情不确”、“地形不利”,红军与占优势的国民党军展开恶战,敌军“步步向土城镇进逼,一直打到镇东面白马山军委指挥部前沿”。仅余3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再次损折4千多人。“当晚,毛泽东提议召集中央政治局几个领导人开会”“决定迅速撤出战斗,渡赤水河西进”。而在先机已失的情况下红军仍作渡江打算,一渡赤水,使红军遭到湘江之战以来又一次严重失利并再次陷入强敌重围之中。博古嘲讽说:“看来狭隘经验者指挥也不成。”事后,毛泽东起码有两次提到了土城之战的失误。 I?H.      二渡赤水后不久,红军取得了桐遵之战的大胜。这次胜仗来自于毛泽东的正确决策:“(毛)提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的主张。他的理由是,应该利用敌人错觉,寻找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发扬红军运动战的特长,主动地消灭敌人。” M*)鄭啽^-?
      1935年3月4日,根据洛甫的提议,中央军委决定“特设前敌司令部,委托朱德同志为前敌司令员,毛泽东同志为前敌政治委员。”这一职务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所获得的军事指挥上的实权职务。3月5日,朱德、毛泽东在鸭溪发布作战命令,这是1932年宁都会议取消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后,毛泽东第一次以明确的军内职务签署作战命令,表明他重新取得了公开的对红军的直接领导权。对于毛泽东的指挥,当时在中央领导人中即有一些不同议论:“经常要求中央开会”,说明前敌司令部的成立,只是解决了部队的具体的指挥问题,并未改变中央最高领导层对军事问题的领导方式,中央仍要经常开会研究军事问题, ?愱?瑙(
      3月5日至11日,红军先后撤离遵义城,开进西南方向之鸭溪、枫香、苟坝、白腊坎、长干山一带地域。蒋介石发觉后,迅速调集中央军,川、滇、黔军,采用“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聚歼我军于遵义之西南地区。3月10日子夜,林彪等于急电红军总部:“建议野战军应向打鼓新场、三重堰前进,消灭西安寨、新场、三重堰之敌。”于是中央负责人连夜开会,由张闻天主持研究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毛泽东认为打鼓新场不但驻有兵力较强的黔军,而且滇军主力正向其地运动,如果硬要去攻那个堡垒,我军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应在运动战中去消灭敌人。因此,毛泽东一人力排众议,说: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总指挥了,你们既要我负这个责,又不听我的,我不干啦! 有人发言说:“少数服从多数,不干就不干。”结果竟然弄假成真,与会者通过表决撤消了毛泽东刚担任的前敌司令部政委的职务,由彭德怀暂代。会后,毛泽东焦躁不安,放心不下,在当天半夜提着马灯来到周恩来住处,叫周“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周恩来说,你来得正好,我正想去找你呢,刚才我收到几封情报,黔军一个旅,滇军三个旅正向打鼓新场前进,你考虑得对,红军不能攻打鼓新场。毛泽东和周恩来、朱德商量后,第二天一早又开会,把大家说服了,最后放弃了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关于这件事,周恩来后来回忆:“从遵义一出发,遇到敌人一个师守在打鼓新场那个地方。大家开会都说要打,硬要去攻那个堡垒。只有毛主席一个人说不能打,打又是啃硬的,损失了更不应该,我们应该在运动战中去消灭敌人嘛。但别人一致通过要打,毛主席那样高的威信还是不听,他只好服从。但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觉得这样不对,半夜里提马灯又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一早再开会议,把大家说服了。”张闻天则说,当时对毛泽东的信任“还是不坚定的”。 ?镾*惪俢
      为克服妨碍军事指挥临机决断的分散倾向,3月12日在贵州鸭溪、苟坝一带,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又成立了由周恩来、王稼祥、毛泽东组成的新“三人团”,作为全军的最高领导核心,受政治局委托,全权指挥军事行动(史称“苟坝会议”)。毛泽东虽然是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一员,作为中央常委开始参与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但他只是“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对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是周恩来。也就是说,毛泽东此时还是作为周恩来的副手参与指挥军事,最后仍要由周恩来拍板定夺。这一点,毛泽东本人也毫不讳言,他在日后谈起这段历史时这样说:“后来搞了个‘三人团’,团长是周恩来,团员一个是我,一个是王稼祥。”
 谆朄舍?嵐
      (六)“换将”风潮与威信树立 馊i鯀泴*
  G繂别H擇\?
      因鲁班场等几次战斗没有打好,加上四渡赤水、转着圈子调动敌人,部队整日行军、作战,相当疲惫,当时红军中的一些高级将领对毛泽东的指挥有不满情绪。杨尚昆回忆当时的情形说,“那时军情紧急,下个命令要走就得走,下大雨也要走。同样,下个命令要后退就得后退,没有人说要问问为什么。当时,行动的目的不仅是师一级的干部不知道,我那时是军团政治委员,也不完全知道。”“那时候迂回曲折走得很苦.两条腿都走痛了,有的人连爬都爬不动了。这段时间,红军的情绪是不高的,四渡赤水,今天过去,明天过来,部队里骂娘骂得很厉害。”周恩来也说这个时期“是相当艰难困苦的一个时期,走‘之’字路,四渡赤水河。”林彪公开否认毛泽东的指挥,认为“这样会把部队拖垮的,象他这样领导指挥还行!?”他给中央军委写信,提出“请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林彪还给彭德怀打电话,说“现在的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我们服从你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彭德怀批评林彪说:“遵义会议才改变领导,这时又提出改变前敌总指挥是不妥当的;特别提出我,则更不适当。”林彪的言行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干部的心理。聂荣臻回忆说,当时“在中央红军领导层中,泛起一股小小的风潮。” 騙T甴逬H热
      5月12日,中共中央在会理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在会上批评了林彪,也批评了彭德怀等其他几位领导同志。而彭则在会议上“作了自我批评,说:因鲁班场和习水两战未打好,有些烦闷,想要如何才能打好仗,才能摆脱被动局面。”可见,遵义会议后的一段时间内,党内和军内许多领导干部对毛泽东的指挥还抱着怀疑的态度,还没有完全接受他的领导。 玛m?臥篨
      在随后的一系列战事中,毛泽东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四渡赤水、二占遵义,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大踏步的机动作战取得了不少的胜利,保存了有生力量,最后红军于5月初巧渡金沙江,终于跳出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滇、黔的阴谋。这一系列的重大胜利,证明了毛泽东指挥的正确性,极大地提高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权威,他的指挥才能由此为党中央领导人和中央红军所折服。
. ]U'z毮庇
      (七)草地斗争与“毛主周辅”军事领导体制的确立 惙庫l]0烖
  唓伋_#??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后,张国焘看到中央红军在长途转战中大量减员、装备简陋,自恃人多枪多,公然向党争权。张国焘向李富春提出解决“组织问题”,“徐(向前)为总司令,陈(昌浩)为总政委,军委设常委,决定战略问题”!。他还策动陈昌浩等人向中央提出改组中央军委和总司令部,要求由他任军委主席。7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周恩来提出辞去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决定由张国焘任红军总政治委员并为中央军委的“总负责者”,并规定“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一切军队均由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总政委直接统率指挥,仍以中央军委主席朱德同志兼总司令,并任张国焘同志为总政治委员”。至此,苟坝会议上成立的军事指挥新“三人团”无形中消失了。中央当时已明显察觉到张国焘的个人野心,为防止他抓到全部军权,会议决定“由周恩来暂时帮助”他。并且不久又重组了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周恩来任司令员兼政委。 蒟+晾碩9!
      1935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研究了如何同张国焘进行斗争的问题,并作出加强军事领导的重要决定。因为周恩来患肝脓疡突然病倒,会上重新研究常委分工,决定由毛泽东取代周恩分工负责军事工作。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由毛泽东首先作报告,表明军事上的主要负责人已是毛泽东。至此,毛泽东军事最高领导人的地位有了组织上的依据。此后,毛泽东开始从组织上履行职责,相继在政治局会议上代表中央作有关军事问题的报告和结论。9月上旬,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报告了同张国焘争论的经过和今后的行动方针。会议并决定将红一、三军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同时决定以彭德怀、林彪、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为“五人团”,全权负责处理军中大事。11月3日,中央政治局最终决定,在军事工作方面,成立军委,由毛泽东任主席,并兼第一方面军政委。当天,还正式成立了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任副主席。从此以后,中央军委一直是毛泽东任主席,周恩来任副主席,毛泽东正式成为红军最高统帅,“毛主周辅”的军事领导体制终告确立。
. B囅嚂?昻
      (八)昆仑山下来“神仙”,毛泽东命令“不出窑洞” a据蜤{?
  g37 ;拫M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在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上,毛泽东与中央高层的不少领导人存在严重分歧。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利用抗战时机全力发展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八路军不采取与日军正面对抗态势,而以游击战为其主要作战方式、将军队主要力量用于开辟敌后根据地等一系列主张。这无疑是极具战略远见的主张,而且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中国革命的成败,但这一系列正确主张并没取得中央大多数领导人及高级将领的认可,周恩来带头对毛泽东的主张表示异议,前线实际上的军事最高指挥官彭德怀和刘伯承等高级将领也不认可。 燰栦?杝?
      1937年11月29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政治书记处候补书记王明从苏联回到延安。王明回国后,以共产国际代表、党的领袖和天子门生自居,传达斯大林要求中共全力加强与国民党合作的新方针,对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所制定的国共统一战线政策表示不满。12月9日至14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王明在会上作了《如何继续全国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呢?》的报告,批评洛川会议过分强调独立自主和民主民生问题,认为“今夭的中心问题是一切为了抗日”,主张“一切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会后,他到武汉任长江局书记。在武汉,王明不把中共中央放在眼里,独断专行,另搞一套。他不经请示,擅自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宣言,发指示,不但不执行中央的决定,反而要中央服从他,实际上把长江局变成了“第二中央”。在当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完全摆脱共产国际的控制,全党上下还深受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的情况下,王明事实上受到党内许多同志的一致拥戴。周恩来在1938年2月政治局会议上,就曾批评党把独立自主提得太高,而没有实行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则。面对来自莫斯科的巨大压力和党内要求抗日高于一切的主张,毛泽东一方面为了维护党内的团结,对王明的新方针随声附和,甚至还少有的对王明吹捧几句,将其誉为“从昆仑山下来的‘神仙’”;但在另一方面,毛泽东始终坚持自己的战略主张,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教条主义给党和军队造成的损失。王明回国在党内造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不仅在组织上而且在思想上给党造成严重混乱。从“十二月会议”到六届六中全会召开这段时间内,毛泽东一度处在少数甚至孤立的地位。毛泽东自称,在这段时间“鬼都不上门”,当时还对李维汉说过:“我的命令不出这个窑洞”。
. 媉??瓯
      五、再论列宁主义政党的理论权威与政治威权 蝏置缀Nl昪
  袷鐉薯F闊
      (一)从组织体制上分析 6譊VGD2J
  Zq颧\笸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在战争状态下发生的变化,对毛泽东领导地位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中共中央在瑞金时期曾效仿苏联体制,建立起以党为中心的党、政、军三套相对独立的系统,在这三个系统中,党权处于核心地位。博古作为党的总书记同时也是党在军事上的最高领导人,军事领导人周恩来等均拥护博古的领导。长征前夕,战事千变万化,形势十分危急,为了适应战略大转移的需要,党和政府系统全部并入军队,所有权力完全集中于博古、李德、周恩来的最高“三人团”。 1935年元旦召开的猴场会议,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这个决定改变了军事工作由博古、李德包办的状况”。遵义会议后,虽然取消了最高“三人团”,但在1935年3月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重新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三人团”,以周恩来为团长。然而,新“三人团”的体制却不同于老“三人团”,党内负总责的张闻天并不在新“三人团”之列,新“三人团”之首的周恩来又不是党内总负责人。遵义会议后党的领导格局,实际上又恢复到了宁都会议以前的状况,党权与军权分离。 峖恞節{祇?
      毛泽东这个时期在党务上受张闻天管辖,军事上则要听周恩来最后定夺。除此之外,在张闻天之上,还有一个可以对临时中央发号施令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权威人物王明;在周恩来之外,还有一个控制着红军50%以上的红四方面军军事首脑张国焘。在这种情况下,要说当时的毛泽东已经确立了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史实上是站不住脚的,硬要称为领袖则更是荒谬。
. C?(秏?
      (二)从意识形态上分析 <暭N缺h勆\
  缀垕Ke?闀
      虽说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长期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严重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苏共垄断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中国早期革命的失败与共产国际和苏共的错误领导分不开。遵义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虽然中断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但共产国际在意识形态的解释权和领导权并没有马上消失。受此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内,好像谁获得对马列经典的解释权,谁就控制了党的意识形态。换言之,即使拥有军权和党权,若无意识形态解释权的支持,对党和军权的控制也难持久。当时,党还没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更遑论“毛泽东思想”,党内和军内并没把理论家的名号与毛泽东联系在一起,都认为毛泽东只不过读过些传统兵法善于打仗而已,留俄派甚至轻蔑地称毛泽东是“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相反,党内的知识分子(如张闻天)被认为是党内的理论家,王明回国后更是以理论导师自居,标榜自己是莫斯科的正宗嫡传,用一些不切实际的俄化理论大肆宣传,使意识形态上俄化概念在中国共产党内形成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浓厚的亲苏气氛,王明等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沽沾自喜,并凭籍这种氛围扶摇直上。毛泽东在他们眼中是旁门左道,只是离经叛道的“狭隘经验主义”,简直就是难登马列之堂的“野路子”,毛泽东也曾经一度“踏不进党校的大门”。这也是为什么毛泽东后来要搞延安整风,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这严重影响了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R!e資輞?<
      (三)政治、组织和思想、理论的“双重批判” 笨??紘
  懱F蒺狁蔴?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传统,以及列宁斯大林主义的组织传统语境下,“革命”和“革命党”具有特定的意义。一套套党的理论的不断演化,与党内一次次的路线斗争相伴相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0o碙?
      作为中共来说,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重大人事更替,大都是以批判方式进行的。我前面讲过很多次,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个鲜明的特点,党的领袖即是理论上的权威,理论权威与政治威权交替作用又互为补充。在中共党内,对前任领导人的批判既包括政治上、组织上的否定定性(“XX主义”、“XX路线”),同时进行着的还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上的批判。正是这种双重的否定和批判,导致中共关于革命(比如民主革命)、国家、政权等方面的理论和政策缺乏某种前后继承的连贯性。在“党的理论”这个大框架内,可以视作理论上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结合政治学和组织学的层面、从相对微观的层面来分析,称谓相同的名词的外表下所包含的不同实质、不同含义,实际上代表着一次次政治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进程。
. = ?旟!僸j
      六、结论 v3腐壹百绑
  翷O3*n嵮i?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主要缔造者和中国共产党最大一块根据地——中央苏区的开辟者,在中央红军中拥有广泛的干部基础。同时,他还是参与建党的元老,是硕果仅存的几位中共一大代表之一,其在党内历史之长,在军中基础之深厚,除张国焘之外其他中共领导层中的任何人都无法与之相比。他完全可以依靠其在党内的资历和地位,就党的全局性的方针政策和其他非军事性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合力作用,毛泽东在从长征以来的中共中央领导层中越来越处于最有实力、最具影响力的地位。但由于列宁主义政党理论权威与政治威权高度统一的“道统”,以及中共属于共产国际所辖支部、党的领袖需要得到国际认可的法统,所以就算是到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受大家的拥戴,中央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领袖的氛围,首次代表中共中央在全会上作政治报告,但由于在理论上还没有取得话语权,组织上也没有获得共产国际的总书记任命,毛泽东还不是中共名义上或者实际上真正的领袖。经过延安整风,在组织上形成了高度的统一,意识形态上基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这才真正成为中共的领袖、确立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因此,用不着等到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即获得了“最后决定权”。 叴N麆?
  d?`巠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