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美荣:四子王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18:45:57

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北麓,地处北纬40°20′~42°40′、

四子王旗

东经110°20′~113°;北与蒙古国接壤,东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毗连,南、东南分别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为邻,西连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国境线长104公里,是乌兰察布市最北部的一个牧业旗。旗政府驻地乌兰花镇座落在旗境中南部,占地面积44平方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90公里,距二连口岸(二连浩特市)270公里,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S101省道由乌兰花镇穿城而过,纵贯全旗南北。四子王旗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及神舟七號的著陸處.

目录

·                                 • 历史发展

·                                 • 行政划分

·                                 • 人口概况

·                                 • 民族概况

·                                 • 自然特点

[显示全部]

四子王旗-历史发展

 

四子王旗

四子王旗地域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为匈奴地;秦汉时为雁门定襄郡之徼外地、匈奴中部单于庭辖地;魏晋南北朝时为跖跋氏据地,隶属抚冥镇;隋朝时为突厥族牧地;唐朝时属振武军兼大单于大都护府;辽代时期属丰州东北境,隶西京道;金属西京路;元朝时为净州路及西南境沙井总管府之各郡,中东西部皆为赵王传世食邑;明朝时为察哈尔部林丹汗右翼属地;清朝初期封给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称四子部落旗。
     四子王旗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胞弟哈卜图,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代孙脑音泰生有四子:长子僧格、尊号莫尔根忽少奇;次子索纳木、尊号达尔汗台吉;三子鄂木布、尊号布库台吉;四子伊尔扎木、尊号莫尔根台吉,游牧于呼伦贝尔。

17世纪30年代初归附后金,后因战事逐渐西迁于此。崇德元年(1636年),清朝皇帝赐鄂木布为达尔汗卓哩克图,授札萨克,统领四子部落。顺治六年(1649年),晋封为多罗郡王,

四子王旗

世袭罔替。民国3年(1914年),旗地受绥远特别行政区都统节制。民国17年(1928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为绥远省,旗地属绥远省乌兰察布盟领导。民国38年(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随着四子王旗的解放,封建王公世袭制及清朝盟旗制也随之而土崩瓦解了。解放初,旗地属绥远省乌兰察布盟领导。

1950年4月1日,四子王旗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乌兰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领导;1954年3月6日,绥远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四子王旗归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领导。1958年4月,乌兰察布盟人民委员会改为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四子王旗属乌盟行政公署领导。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乌兰察布盟建制设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属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领导。

四子王旗-行政划分

 

2000年,四子王旗辖1个镇、10个苏木、1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180568人,其中各乡镇苏木人口(人): 乌兰花镇 36645 供济堂乡 10879 吉庆乡 7733 吉生太乡 9324 大井坡乡 8005 巨巾号乡 13080 大黑河乡 7093 太平庄乡 5434 西河子乡 8267 东八号乡 7317 活福滩乡 7032 库伦图乡 5154 忽鸡图乡 6091 三元井乡 6135 朝克文都乡 6897 乌兰花乡 8312 查干补力格苏木 2404 乌兰哈达苏木 2799 自音朝克图苏木 6277 查干敖包苏木 2568 脑木更苏木 1932 卫境苏木 2871 自音敖包苏木 1838 白音花苏木 2925 红格尔苏木 2594 吉尔嘎郎图苏木 962
四子王旗行政区划一览:(可能是2001年或2002年资料。根据当时《内蒙古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四子王旗行政划分

四子王旗辖1个镇、11个乡、11个苏木:乌兰花镇、供济堂乡、吉生太乡、大井坡乡、巨巾号乡、大黑河乡、西河子乡、东八号乡、活福滩乡、库伦图乡、忽鸡图乡、乌兰花乡、查干补力格苏木、乌兰哈达苏木、白音朝克图苏木、查干敖包苏木、脑木更苏木、卫井苏木、白音敖包苏木、白音花苏木、红格尔苏木、吉尔嘎郎图苏木、江岸苏木。
乌兰花镇:辖 南梁、乌兰路、文南路、文化路、富强路、团结路、广场路、解放路8个社区居委会;河北营村委会。
供济堂乡:辖 供济堂、阿莫吾素、六股、三股、黄羊城、陆合堂、厂汉此老、吉新、双井、大清河、乌兰淖、柯梅12个村委会。
吉生太乡:辖 中号、公合成、吉生太、前古营、糖坊卜、席边河6个村委会。
大井坡乡:辖 本坝、大白林地、老圈滩、于家壕、哈彦忽洞5个村委会。
巨巾号乡:辖 大清河、麻黄洼、大南坡、小东营、文都花、巨巾号、海卜子、阿力善图8个村委会。
大黑河乡:辖 大黑河、杨油坊、四十顷地、巨龙太、毛独亥、罗罗图、土格木、大设进、窑滩行9个村委会。
西河子乡:辖 韭菜沟、天顺永、栽生沟、西河子、海宽堂、北库伦6个村委会。
东八号乡:辖 白彦敖包、高家沟、梁底、东八号、石庄子5个村委会。
活福滩乡:辖 活福滩、三合泉、赛忽洞、英土、东卜子5个村委会。
库伦图乡:辖 库伦图、后卜洞、大新地、富贵、三元井、高台、头股、马安桥、朝克文都、东波力、红盘、韭菜滩、苏木加力格13个村委会。

四子王旗


忽鸡图乡:辖 庙后、闪丹、哈拉圪那、堂村4个村委会。
乌兰花乡:辖 东湖行、土城行、六犋牛、郑家滩、生盖营、古营子6个村委会。
查干补力格苏木:辖 格日乐图雅、巴音、山滩、查干补力格4个嘎查。
乌兰哈达苏木:辖 乌兰哈达、白音敖包、台吉敖包、山丹、白音朱日和5个嘎查。
白音朝克图苏木:辖 白音希勒、白音朝克图、新尼淖尔、伊克吾素4个嘎查。
查干敖包苏木:辖 白音补力格、白音乌拉、敖包图、山达来4个嘎查。
脑木更苏木:辖 乌兰希热、哈沙图、宝日花、江岸4个嘎查。
卫井苏木:辖 乌拉、布伦、额尔登、卫井4个嘎查。
白音敖包苏木:辖 夏布格、达赖、宝力格3个嘎查。
白音花苏木:辖 白音花、脑木更、海卜子3个嘎查。
红格尔苏木:辖 乌布里吾素、阿日德勒素、瀚乌拉、红格尔、达忽拉5个嘎查。
吉尔嘎郎图苏木:辖 丁吉、阿莫吾素2个嘎查。

四子王旗-人口概况

 

人口数量
四子王旗是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境牧业旗。至2004年,境内有蒙古、汉、回、满、达斡尔、锡伯、东乡、布依、裕固、土、瑶11个民族。
截至2004年,全旗总户数62 399户、204 996人,总人口中蒙古族16 739人,占总人口的8.17%;汉族186 288人,占总人口的90.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1969人,男性107 466人,占总人口的52.5%,女性97 530人,占总人口的47.5%。
人口分布
2004年我旗共有人口20.5万,其中农牧业人口17.01万人,城镇人口3.49万人。

四子王旗-民族概况

 

蒙古族

蒙古族


旗境内蒙古族大部源于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五代孙脑音泰敖特根四个儿子的后裔。他们原率部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史称阿鲁蒙古。后金天聪年间,脑音泰四子相继归附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清王朝赐封脑音泰三子鄂木布为达尔汗卓哩克图,俾统四子部落旗。顺治六年(1649年),晋封多罗郡王、世袭罔替。后因参加对明朝的战争迁来今旗境。清天聪八年(1634年),四子部落旗有正户2 000户,约1万左右人口。
1949年,境内有蒙古族3 762人,占全旗总人口的5.4%。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境内有蒙古族7 539人,占全旗总人口的5.4%。15年内增加3 777人。2004年,境内蒙古族人口达16 739人,占全旗总人口的8.17%。比1949年增加12 977人。主要分布在牧区11个苏木、农区巨巾号乡、大黑河乡、库伦图乡以及乌兰花镇。
汉族
清朝嘉庆年间,有山西、绥远、土默特等地农民零星流入旗地开荒种地。到咸丰、同治时期,迁入四子王旗境内的前山地区农民日益增多,并开始建房定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随着大规模官办垦务,大片牧地被开垦,内地大批农民流入旗境定居。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山西、陕西北部和大青山以南的前山地区农民又先后自由迁居。60年代,因灾荒有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流入定居。后又有上述地区的汉民投亲靠友迁入。汉族主要集中在11个农区乡、乌兰花镇、乌兰牧场和工矿企事业单位。 
1949年,境内汉族人口65 542人,占全旗总人口的94.3%。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汉族人口131 091人,占全旗总人口的93.98%。15年内增加65 549人。2002年,全旗汉族人口达185 828人,占全旗总人口的91.33%。比1949年增加120 282人。2004年,全旗汉族人口达186 288人,占全旗总人口的90.87%,比1949年增加120 742人。

回族

回族
清朝嘉庆年间,河北、宁夏等地的少数回民逃荒来到旗境开荒种地维持生计。随后,呼和浩特等邻近地区的回民也陆续来旗境内,多数种地、以劳为生。在乌兰花定居的少数回民以经商或经营饮食业为主,境内回族人口逐渐增多。 
新中国成立初,境内回族人口200多人,到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旗有回族人口达711人。2002年,全旗有回族人口823人。比1949年增加600多人。主要聚居在乌兰花镇、大黑河乡。2004年,全旗回族人口899人,比1949年增加710多人。民国15年(1926年),在回族较集中的乌兰花镇建起了4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的清真寺,民国25年(1936年)扩建。1990年,重新维修扩建。
满族
旗境内满族居民,多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呼和浩特、察哈尔右翼中旗迁入定居的。主要聚居在乌兰花镇、供济堂乡、白音朝克图苏木、江岸苏木。1949年,全旗有满族人口7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到105人。2004年,全旗满族人口967人。比1965年增加855人。
其他民族
其他民族绝大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作需要从外地调来或学校毕业后工作分配以及婚配到该旗的。2004年,境内有达斡尔族、土族、布依族、东乡族、藏族、裕固族、锡伯族共68人。

四子王旗-自然特点

 

地形类型
四子王旗地形从南至北由阴山山脉北缘、乌兰察布丘陵和蒙古高原三部分组成。其中:山地占4.1%,丘陵占56.1%,高原占39.8%。统观地形趋势东南高而西北低。海拔高度为1 000~2 100米之间,相对高差1 100米。
旗境东南西河子、活福滩、忽鸡图、三元井地段属阴山山脉北坡。海拔2 000米左右的山峰约100余座。这些山峰均属中等切割或轻微切割,相对高程1 000米左右。中部乌兰哈达、供济堂、白音朝克图、查干敖包、查干补力格、吉尔嘎郎图、红格尔、大井坡低山丘陵地段,海拔1 500米左右的山峰约数百座。这些山峰均属轻微切割,相对高程500米左右。
气候
旗境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6℃,1月最冷,平均气温自北向南由-14℃递降到-17℃。极端最低气温-39℃,7月最热,平均气温自南向北由16℃递升到24℃。:极端最高气温35.7℃。
气温平均日较差13~14℃。平均年较差一般在34~37℃之间,其特点是春温骤升、秋温剧降、无霜期短。3~5月,月际间气温变化大,4月之后月升温幅度减缓。9月下旬气温开始下降,每5天下降2℃左右。全旗大部地区1
月较10月降温9~11℃,平均无霜期108天。全旗平均终霜日为5月27日。最早终霜日出现在1964年5月10日,最晚终霜日出现在1965年6月15日。平均初霜日为9月11日,最早初霜日出现在1972年8月30日,最晚初霜日出现在2000年9月30日。最短无霜期年份为1965年,仅78天,最长无霜期年份为2000年,142天。
历年平均降水量在110~350毫米之间。境内地下水资源年平均总量为4.24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0.16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1 721万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 651万立方米/年,水资源可开采量为13 372万立方米/年。
水文
旗境内地表水主要以塔布河流域为主,其它区域地表水资源贫乏且利用困难、经济效益低。全旗水资源总量为4.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平均径流量为3 649万立方米。 
四子王旗有呼和淖尔和查干淖尔两大湖泊。 
呼和淖尔是塔布河注入的主要内陆湖,位于旗境北部的卫境苏木和脑木更苏木境内,中心位置在北纬42°48′、东径111°05′。高程在955米以下,水面面积丰水年达20多平方公里,一般年份水深在2米左右;干旱年份也出现过干涸现象。水质矿化度大于5克/升,为咸水湖。
查干淖尔在呼和淖尔东南约4公里处,为塔布河注入的内陆湖,干旱年份时湖水干枯。当湖内水面超过955米时,即流入呼和淖尔。
自然资源

胡杨

四子王旗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藏有40余种,尤以铜、镍、金、锰、铅、锌、铁、钨、萤石、石膏、芒硝、石灰岩、珍珠岩、电气石、煤、石英等储量丰富,品位较高,极具开采价值。
截止2005年,全旗共建各类矿山企业21家,矿业工业年产值达1.74亿元,矿产加工业正逐步成为全旗的支柱产业。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最近发现储量为33亿吨的褐煤田。四子王旗政府勘测出三处煤田,其中德日存呼都格煤田储有二号褐煤,总储量达到28亿吨,另两处储量为5亿吨。据悉,这三处煤田是德日存呼都格煤田、白乃庙煤田和供济堂煤田。其中德日存呼都格煤田位于四子王旗江岸苏木境内,占地面积138.68平方公里,见煤深度最深为442.22米,最浅为114.34米,煤层最厚39.03米,最薄2.96米,可采煤层三层,总厚度13米
野生植物有45科,225种。其中以禾本科、菊科最多,豆科、藜科、蔷薇科、百合科次之,单科单种的有18种。天然乔木有:白桦、胡杨、黄榆、山杨等,其中胡杨为世界珍稀树种。药用植物产量较高的有:黄芪、知母、甘草、锁阳、柴胡、麻黄、百合、大黄、秦艽、远志、杏仁、枸杞、龙胆、车前子、蒲公英、黄芩、防风、益母草、苁蓉等。优良牧草19种,分布广、产草量高的有羊草、冰草、花苜蓿、山野豌豆、针茅属、冷蒿、三裂亚菊、寸草苔、细中苔、碱蓬、马蔺、多根葱等。在各种植物中,有不少山肴野蔌,如发菜、厥菜、黄花(金针)、野磨、蒙古葱、山葱、山韭菜、田苣菜等。有毒植物主要有狼毒、野罂粟、天仙子(薰牙籽)、荨麻等。有数量较多的野生动物是野鸟、野鼠、野兔、狐狸、刺猬等。近年,狼的数量有所回升。

四子王旗-宗教概况

 

喇嘛教
喇嘛教是藏传佛教的一支。自16世纪中叶传入蒙古各地以后,四子王旗蒙古族开始信仰喇嘛教,凡有男孩的人家,选其最聪慧的儿子进庙当喇嘛。清朝统治者利用宗教信仰,从精神上束缚蒙古民族,因而达到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目的,大力提倡和鼓励在蒙古地区兴建喇嘛召庙。

喇嘛教


从明万历二十七年(1600年)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旗境内已修建的喇嘛教大小庙宇多达30多座,小型的诵经处(忽拉尔)8处。众多庙宇中玛尼图庙、沙井图查干敖包庙、苏力图庙、查干营庙、阿日雅巴鲁庙和艾日格音查干敖包庙在清朝末民国初自行损毁。境内蒙古族人口的三分之一当了喇嘛。据史料记载,30年代,四子部落旗蒙古族人口6 600人,其中喇嘛2 877人,占蒙古族人口的32%。
到1949年,全旗共有1 348名喇嘛。24座召庙中,锡拉木伦庙是该旗境内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庙。在清朝理藩院备案并有度牒的有格根庙、力图庙、满达拉庙、察其庙、浩特音高勒庙、锡拉木伦庙、哈达阿日善图庙、补力太庙等8座寺庙。各寺庙活佛中,朝廷赐法号“呼特格图”的活佛是格根庙活佛和锡拉木伦庙活佛。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教育等活动的开展和科学文化的普及,大部分喇嘛还俗。到“文化大革命”前,因多年无人管理和修缮,一部分寺庙自然毁损严重,境内仅留存16座庙,300多名喇嘛。“文化大革命”中,各寺庙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喇嘛被批判,迫使还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喇嘛教活动也逐渐恢复。先后修缮了锡拉木伦庙两座独贡和王府庙一座独贡,开放为全旗喇嘛教活动场所,并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旗财政每年拔款39 000元,做为喇嘛生活费。2004年,全旗有喇嘛150多名,其中常住庙喇嘛35名,喇嘛教信教群众有1万多人。
伊斯兰教
四子王旗境内回族群众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入始于清同治年间。起初因人数少且居住分散,没有

伊斯兰教

固定的活动场所。随着回族人口在该旗逐渐增多,乌兰花和包力板申等回族群众较聚居的地区开始出现了伊斯兰教活动。
民国15年(1926年),乌兰花镇北街建起了一座4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清真寺。民国24年(1935年),王魁真阿訇又在北街买下约3000平方米的空地,建起了规模较大的清真寺,成为全旗伊斯兰教的活动场所。1949年,全旗的伊斯兰教徒189人,其中乌兰花镇内有87人。50年代,在回族商人经常拉骆驼落脚的包力板申建了一处45平方米的土木结构清真寺,做为当地回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场所。从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境内回族信教群众发展到758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伊斯兰教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伊斯兰教活动也逐渐恢复。1989年,对年久失修的乌兰花清真寺进行了翻修,建成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阿拉伯式砖瓦结构清真寺,院内还设有殿堂6间、住房6间和澡房2间。2004年,境内有伊斯兰教活动场所2处,回族信教群众800多人,教职人员2名,主要分布在乌兰花镇、大黑河乡包力板申村和东八号乡白音敖包村。
天主教
天主教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开始传入四子王旗境内。当时属内蒙古教区管辖。

天主教

初始信教群众少,主要分布于乌尔图沟、六道沟,现归察右中旗管辖的铁圪旦沟、什卜台等地。四子王旗各天主教堂归绥远教区管辖。旗境内共有库伦图、三元井、古营子、壕赖山(现归武川县)、乌尔图沟(现称堂村)、乌兰淖、三股等7座天主堂和堂村圣母圣衣堂。最早修建的乌尔图沟天主教堂,于清光绪十四年(1898年)建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该旗出兵200人,协助义和团绿营兵攻打该教堂,并焚烧了教堂,处死了外国传教士。“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教堂被拆毁,后于1985年重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内天主教信教群众6 400人,到“文化大革命”前发展到7 800多人。“文化大革命”中,境内所有堂口都停止了宗教活动。1979年以后,天主教活动逐渐恢复,被毁堂点陆续修复或重建。2004年,全旗有库伦图、三元井、堂村、乌兰淖、三股、古营子、苏计、小六股8个天主教堂点,信教群众达15 000人,主要分布于库伦图、供济堂、忽鸡图、乌兰花等6个乡。天主教每个堂点都设有育儿园,收养一些被遗弃的婴儿以及无人供养的老人。
耶稣教
民国17年(1928年),归绥基督教北堂派传教士到后山地区传教。民国26年(1937年),耶稣教传入乌兰花及周边农区。 
1949年,外籍传教士撤走,由当地教徒主持本旗耶稣教活动。“文化大革命”中,耶稣教活动被禁止,固定聚会点取消。 1980年以后,耶稣教活动逐渐恢复,教徒增多。1995年,全旗共有耶稣教徒260余名。因无教堂,教徒们诵《圣经》、上早晚课等活动都在教徒家中进行。
萨满教
萨满教是蒙古民族早期的宗教形式,当地蒙古族称“博”教。喇嘛教传入旗境以前,萨满教广为流传于蒙古族群众中。今蒙古族群众中流传的祭敖包、崇拜苍天大地、面对大山大河祷告、祭火等以自然界为主要祭祀对象的古老的传统习俗,大都来源于萨满教的教仪。明、清时期,喇嘛教兴起,其影响势力逐渐代替了萨满教的地位,萨满教日渐衰败。到50年代,旗内蒙古族再无信奉萨满教者。

四子王旗-旅游景点

 

天堂草原——格根塔拉
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位于我市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在呼和浩特北约150公里处。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旅

格根塔拉草原

游中心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级景区,距旗政府所在地乌兰花30公里。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是国家旅游局首批命名的4A级景区,是我市及自治区主要草原旅游景点之一。“格根塔拉”是蒙古语,意为“夏日营盘”(夏季放牧的地方),这里地形南高北低,平坦开阔,水草丰美,自古以来便是天然的牧场。游人可以漫游大草原,观看赛马、赛骆驼、摔跤表演,还可以骑马、乘驼、射箭等,意兴盎然。夏秋之际,这里绿草如茵,景色迷人。250多种花草植物竞相开放,10余类野生动物经常出没,蒙古马矫健彪悍,蒙古族风情浓郁,构成了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草原旅游区。按照总体布局,在现有基础上正在逐步完善建设综合服务区、民族工艺品制作观览区、观光游览区、游牧民俗博览园、草原竞技区、王府游览区、祭祀文化区、民俗风情园九大园区。同时也是神舟飞船返回舱的降落地。
王府补龙河
补龙河位于四子王府西约1公里处,雨水充足时常年蓄水,干旱时也有清泉流淌。芦苇、树木环绕,景色宜人。相传此河过去是季节性河,从建造王府之后就有了这股清泉流淌,并在春秋雨过天晴之时,常有海市蜃楼出现。据说当地牧民们曾多次看见河上有两条青龙盘腾,因此当地人给此河起名为补龙河。
白音敖包会盟遗址
今东八号乡白音敖包村北山上建有大型敖包(遗址尚存),高约4米,底座直径约8米,

白音敖包会盟遗址

系火山岩和花岗岩堆砌而成。敲击岩石便会发出异样声音,为敖包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敖包上有两块白色巨石,天气晴朗时从远方眺望,似两匹白色骏马飞奔,把依山傍水、牧场宽阔、水草茂盛的白音敖包周围映衬得十分壮观。传说此地为乌兰察布盟四子部、茂明安部、乌拉特部、喀尔喀右翼部首次会盟之风水宝地。
杜尔伯特广场
杜尔伯特广场位于乌兰花镇中心,2003年5月开工建设,由天津绿茵景观工程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施工,广场占地面积26900平方米,其中硬化面积17600平方米,绿化面积9300平方米。
广场设置雕塑、喷泉、廊架、灯光等景观设施。工程总造价650万元,2003年完成投资255万元,2004年8月5日前全部竣工。该工程是四子王旗撤盟设市庆典献礼工程之一,也是乌镇人民休闲娱乐的理想活动场所。
乌兰花生态公园
乌兰花生态公园位于乌兰花镇东粱,亦称东山生态公园,占地面积31.5万平方米,投资总额670万元。乌兰花水库、烈士陵园纪念碑均在规划区内,2004年开始建设,当年建成混凝土仿古牌楼一座、凉亭一座、石阶路70多米,水池一处。
2003年4月始,园内共铺设草坪1250平方米,种植杜松、云杉等9个品种的树木5792株,其中杜松1105株,云杉1015株,桧柏55株、红叶小檗55株、柳树100株、国槐4株,玫瑰、榆叶梅、丁香等共4358株。为保证树木成活率,同时还修建了80平方米的蓄水池2个,安装了提水设备,埋设输水管道400米。东山生态公园的建设,既改善了环境,又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锻炼的场所。
脑木更山
脑木更山座落在旗西北部,位于脑木更苏术所在地东北45公里处。山势南北走向呈长方形,山顶较为平整。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这里虽然屑无水草场,但雨季牧草茂盛,常有季节性水淖,是天然草场。山顶上

脑木更山

有数个敖包,其中最高的“乌罕特音勃尔和图敖包”,海拔1129.9米,山地特产“发菜” ,闻名中外。因土质发红,也称大红山。山顶平整,草场优良,好似一个天然的动物园。世界上已经罕见的动物一盘羊,在这里也能见到;黄羊、狐狸等其它野生动物经常出没。
脑木更山下,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夏季水草丰美、牛羊遍地,百灵鸟呜叫,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景象。到了冬天,这里白雪皑皑,一望无际,一派北国风光。高大美丽富饶的脑木更山,好似一匹骏马在奔驰。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母子俩靠放牧和狩猎为生。母亲善良虔诚,儿子勇敢正直。一天,母亲对儿子说:“孩子,你已长大成人,应早些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承接圣火啊!”儿子对母亲言听计从,非常孝顺。第二天,儿子放牧归来后,便带着弓箭、骑着雪青马向西南方向出发了。儿子走后,数年杳无音信。母盼儿心切,眼泪竟聚成一泓湖水,人们称之为“乌兰淖尔”(红湖),其身驱在30里外的西南梁上化作一尊遥望远方的巨石。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仁慈的母亲,将一块块石头背上山顶,垒成敖包,开始了祭祀活动。每当祭敖包赛马时,都以西南梁宝日陶力盖(亦称骇子梁)为起点,收马在脑木更敖包脚下,以示母子团聚。
敖包北侧有一眼泉井,当地人称“查布其尔井”(刨井)。相传,四子部落祖先鄂木布带领人马西征来到此地时人困马乏,干渴万分。正当官兵难耐之际,首领的坐骑发出一阵长嘶,并在北山脚下奋蹄刨了数下,一眼泉井顿时喷出,部落的人马得救了。之后,人们就将此泉称为“查布其尔宝力格”。
元代净州路
净州路在元朝时隶属中书省管辖,辖领1个天山县。于明洪武年间废弃。
净州路古城座落在今吉生太乡城卜子村东侧的冲击平原上。古城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地势开阔平坦。锡拉木伦河上游的塔布河水由南向北从古城东侧流过。古城西墙外侧有石羊、石狮、文武石人各一对,

元代净州路

保留至今。净州古城西南山岗是当时守卫古城的驻军营地。从军事地理位置看,此处一则不易被敌发现,二则可居高临下阻击敌人。附近有一座人工堆砌的“U”形土围。土围南边两角各有两座圆锥形土台,为士兵站岗处。土围东西两边各有两个小土包,分别座落在“U”形土围的边上,北面呈南高北低的缓坡地形,中央座落着两座“斗”形土台,应为点将台。
古城遗址常有生活和建筑用品出土,尤以瓷片、陶片、粗沙黄绿釉瓷片、钧窑、龙泉窑等瓷片、金黄色琉璃瓦和金元时期的长条砖较多。
北魏抚冥镇
北魏天兴五年(402年),柔然首领杜仑统一漠北,北渡沙漠,穷瀚海,南临大碛,建立了柔然汗国。今乌兰察布市北部包括四子王旗北部戈壁瀚海尽属柔然汗国势力范围。北魏武皇帝跖跋珪屯田戍边时北伐柔然,征战不断。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从今河北省赤城至包头修筑长城(魏长城),又修建了著名的六军镇驻兵防御柔然。六军镇之一的抚冥镇在今乌兰花镇西南土城子村,建于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其它5镇为沃野镇(今五原县北)、怀朔镇(今固阳县白灵淖乡)、武川镇(今武川县土城村)、柔玄镇(今兴和县台基庙东北)、怀荒镇(今河北省张北县境)。
毕齐格图岩画
毕齐格图,蒙语即有字的地方,座落在乌兰哈达苏木东南部丘陵地带一条小峡谷中。峡谷自西向东延伸,峡谷一带清泉常流,怪石瞬峋,石壁多系黑色花岗岩,坚硬光滑。岩画在小峡谷的尽头,由于南壁坡度低缓,且受西北风的剥蚀,石质松散,而北壁陡峭,岩画多凿刻在北壁岩石上。岩画有牛、马、猪、狗、人像等,线条粗犷、形象,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生活特征。岩画中也有不同时期凿刻的薰文、藏文、印度文佛号“阿弥陀佛”等。


查干哈萨图岩画
查干哈萨图岩画位于卫境苏木西北约50公里处的查干哈萨图,距中蒙边境15公里。以岩画所在地为中心,东面是较平坦的丘陵草原,约15公里处有通往边境额尔登的公路;南面约10公里有一座无名的敖包,西面为一条狭长的丘陵,北面约3公里是旗锰矿所在地。岩画遗址座落在一个台地西侧的斜坡上,斜坡东南高,西北低,坡面倾斜度为40度左右。岩石的色泽为灰白色,石质略粗,石面较为平滑。这些岩石的分布情况基本呈弧形片状,岩画主要勾勒在一些东南高、西北低的岩石上.表现的题材,大多为奇蹄类动物蹄印,最多的一块岩石上有10多幅岩画。查干哈萨图岩画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艺术典型,也是蒙古民族原始的世界观和精神生活的实物资料。
锡拉穆伦庙
锡拉穆伦庙(大庙)位于乌兰花镇西北62公里处的红格尔苏木驻地,是全旗最大的喇嘛教召庙,建筑布局合理精巧,建筑群东西约2公里,南北约1公里,形成了气势宏大的塞北佛教圣地,它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有较大影响,也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召庙之一,号称“恩格日明嘎”(意为山阳坡有千名喇嘛的庙宇)。 
锡拉穆伦庙是本旗贵族出身的丹巴拉布吉修建的。整座召庙占地约1平方公里,其建筑均为藏式石木结构,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环山临水,景色宜人,全庙共建有五座独贡(喇嘛颂经处)、

锡拉穆伦庙

四大拉布仁(藏语;活佛寝宫)和四个庙仓(存放和掌管财物之处)以及360余处喇嘛住宅。五座独贡即赛胡勒森独贡(神殿)、朝格庆独贡(大型颂经活动处)、珠得布独贡、却热音独贡(佛教理论颂经处)、乃登独贡。其中朝格庆独贡鼍大,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四个拉布仁即葛根拉布仁、巴润拉布仁、汉斯日拉布仁、准拉布仁;四个庙仓即依和吉寺仓,却热音仓、珠得布仓、甘珠日仓。每个独贡都有地毯、柱毯,挂面和壁画,还有相当数量由上等木材雕刻而成的供桌和无数供灯。 
锡拉穆伦庙是乌兰察布市辖区内最大的喇嘛寺庙。住庙喇嘛在兴盛时期曾达1500名左右。解放前,美、日等国宗教界人士也多次在此进行佛事活动,是一座中外享有盛名的草原古刹。每年夏、秋两季来大庙进香,礼佛和观光游人络绎不绝。登临北山,可见抗日战争时遗留下的战场、碉堡、弹痕,再向西北行4公里 可一览金长城风采。向西南行1公里,锡拉木伦河西侧的半坡上有金元时期兴盛的“砂井总管府”遗址。向南行约5公里处可领略敖德其沟的自然风光。 
传说,当年负责选庙址的喇嘛,一天清晨行至锡拉穆伦河畔,看到一位妇女不慎将刚挤满桶的牛奶洒在了草地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青青草尖上角挂满了晶莹洁白的珍珠,闪烁着耀眼而美丽的光芒。这位喇嘛顿时悟觉道:“此乃圣地之兆,可建庙矣。”住在此处的3户牧民听说要在这里建庙,都主动让出牧场。第一座独贡建成后,就起用3户牧民的名字“江布拉”、“若希”、“班如布”为该庙名,这就是当初“江布拉若希班如希庙”的来历。之后,起藏名为“诺喜潘迪灵”。后因庙建在锡拉穆伦河畔称锡拉穆伦庙,亦称大庙,取其规模宏大之意。清嘉庆帝曾赐该庙名“公宁灵”。

四子王旗-经济发展

 

四子王旗风能区巴音敖包风电场中外合资49.5MW风力发电项目,由(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和雄亚(维尔京)有限公司合资兴建。项目建设规模为49.5MW,总投资43843万元。年发电量为17752.1万KW.h,年发电销售收入为6194万元,年税金352万元。该风电场每年可以为国家节约标煤40463.5t,同时减少了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此外还可以节约用水约6419.85t/a。该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善当地以火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保障华北特别是北京等地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四子王旗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畜牧业。年内将重点实施马铃薯喷灌圈建设工程3万—3.5万亩;新建示范性高标准日光温室100座,蔬菜大棚150座;完成马铃薯示范园区1个、蔬菜示范园区1个、肉羊养殖小区3个、肉牛养殖小区6个的建设;同时完成马铃薯组培室建设一处,从根本上解决我旗不能生产马铃薯脱毒苗的问题,继续巩固现有的378个网室马铃薯网室建设,抓好马铃薯良种繁育。

四子王旗-城镇建设

 

四子王旗城镇建设的目标是,扩大城镇规模,健全城镇功能,进而提高城镇品位。

四子王旗

在扩大城镇规模上,重点是解决了“城中村”和“城边村”的问题,将乌兰花镇内外的18个自然村划归城镇,使城镇人口由过去的3.5万人增加到4.5万人,城区面积由过去的9.7平方公里增加到44平方公里。在健全城镇功能上,采取开发商垫资的办法,投资609万元,改造了新华街,形成了文化一条街。通过居民自拆自建的办法,改造了解放路,形成了商业一条街。完成了东山公园和休闲广场的建设,为城镇居民的休闲娱乐开辟了两大领地。保证了教学园区续建工程的按期完工,加快了新区建设。在提高城镇品位上,一方面聘请天津规划设计院完成了高起点的城镇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在建筑风格上,突出体现传统的、民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