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静:【青州昭德古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0:04:21
  每天,在青州老城的昭德古街区里,最早醒来的总是一间间店铺。吱吱呀呀的木板门开启声,是古街最优美的晨曲。      经营传统清真糕点的福禄寿就是这里的一家老字号。他的创始人丁祖铭今年已近九十高龄 。如今,生意上的事情已经主要交给大儿子丁洪森和他的两个兄弟打理。与往常一样,每天早晨,当丁洪森将炉子的火捅开时,他也启封了一天的辛劳与快乐。      此时,丁家的大儿媳妇,正在熙熙攘攘的早市上采买一天的所需。早市位于古街西隅的一片空地上。每天早晨,古街的居民都会来这里购买新鲜的蔬菜、水果、牛羊肉……他们之间互相熟悉,甚至认识彼此的家人和孩子,更在每日互相的攀谈中编织着古街上的生活。      青州,为历史上的古九州之一。据《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因地处海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这里是原始文明中东夷文化的发源地 。东夷文化从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东夷人所创造出来的不同阶段的文化。      在漫长的史前阶段,东夷人靠他们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早在距今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就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      由于地处交通枢纽,在春秋时期,这里就已经有了和西域的通商往来,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很快,集市在这里成形。到元朝时,诸多来自西域的回族商人移居青州,在当时青州城内的东关一带形成聚居区。围绕着熙熙攘攘的集市,他们修建起清真寺,定居了下来。      经营福禄寿糕点的丁家就是回民,他们祖辈居住在这条街上。今天,他们制作的清真糕点,已经是古街居民每日生活的必需品。      字号的创始人丁祖铭自儿时起,就跟传统的清真糕点制作手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幼年时,他曾在古街上的另外一家老字号隆盛糕点学徒。      如今,隆盛糕点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而丁家祖孙经营的福禄寿糕点,还依然坚持着以纯手工的制作工艺,吸引着属于自己的老主顾。 时近中午,全家人正坐在一起紧张地工作。老人也用心指点着去年起刚开始学做糕点的孙子尚不纯熟的手艺。      我们今天看到的昭德古街由东门街、东关街、昭德街、北阁街、粮市街及其两侧的街巷组成,全长3000多米。它们南北相通,东西相连,形成了一组“连线成片”的古建筑群。街的两边多为老店铺,青砖小瓦,古式的木质小插板门,依稀可见当年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古老的民居和商铺错落有致,出檐的梁柱和弯脖的斗拱,古老的窗棂和斑驳陆离的木门,在不经意间暴露了古街的古老与沧桑。      古街边的老房子都排排相对,一家的院门对着另一家的院门,像对偶一般格律整齐。如今,这里保留下来的房子大多建于明清两代。      与大部分的中国北方民居一样,这里的建筑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主要以茅草、木材为建筑材料,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和形状组合在一起。这种建筑结构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      由于木质材料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庭院是建筑的基本单位,它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可以俯植花草树木,仰观风云日月,成为古人“天人合一”观念的又一表现,也体现了中国人既含蓄内敛,又开拓进取的民族性格。稍大一些的建筑则是由若干个庭院组成的群落,单个建筑物和庭院沿一定走向布置,有主有次,有高潮和过渡,成为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呈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整体美和深邃美。      正午时分,古街迎来了一天中难得的忙碌。传统的小吃摊旁渐渐聚集起了一圈圈的人,翘首期盼着各色美食的出锅待售。一旁的手工香油作坊里,芝麻的浓香也在此时弥漫在古街安详而宁静的空气里。      此时,福禄寿的老掌柜丁祖铭正穿戴整齐,准备前往古街里的真教寺做礼拜。      位于古街深处的真教寺,是青州伊斯兰教最大、最古老的寺院。据寺内碑记载,该寺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是当时全国三大真教寺之一。后经历代修葺,规模不断扩大。它融汇了中外建筑之精华,既有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特色,又明显地带有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      真教寺坐西朝东,教众礼拜时,面部正对着圣地麦加的“天房”。寺门分大门、二门。大门为单檐歇山式,砖石结构,门洞拱券式,门面通宽30余米,上嵌砖雕龙凤等吉祥物,正面门额为石刻“真教寺”三个大字。二门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檐下施斗拱,砖雕伊斯兰教经文及图案,工艺精湛,花纹精美。墙壁上有碑文,记载真教寺创建始末。二门后,迎面是一座碑亭宽3米、高4米,砖石结构,顶覆琉璃瓦,碑的两面分别镌刻明朝皇帝朱元璋御制《至圣百字赞》和“圣谕”,内容为赞颂伊斯兰教的教化功德。      据介绍:这个碑叫百字赞碑,碑文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撰写的,一共用了100个字来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赞颂了穆罕默德圣文。明朝的皇帝之所以对伊斯兰教这么尊崇有加,是因为当时的开国功臣有很多的回族将军,像常遇春、胡大海、穆英、兰玉(音),丁德兴(音),这些为明朝的建立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皇帝一是为了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沟通感情,二是尊重他们的信仰。      在真教寺大礼拜殿的正门北侧墙上,挂着一块写满了时间的小黑板,时刻提醒着教众一天中做礼拜的时辰      中午的礼拜在一天中是最重要的。此时,居住在老街上的教众纷纷来到这里完成庄严的仪式。      对于丁祖铭来说,由于身体的原因,步入礼拜殿完成正式的仪式已经难以做到了。但是每天中午,他还是会选择来到寺里走一走,坐一坐,任由旧日的记忆在时光里缓缓流过,伴随着曾经穿行过无数次的老街,渐渐老去。 旧日时光的讯息在此时凝固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那些永远飘着香味的香油磨坊,不时传出叮叮当当响动的铁匠铺,坐在小马扎上晒太阳的老太太,在街巷中嬉戏的孩子们,与老街一起陈列在那里,等待着时间的检阅。     在古街里,像丁祖铭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住在过去的生活里,很少出来。一辈子经营着东关街上的程记洪炉的程光就是一位。今天,这种纯手工的铁匠作坊已经少之又少了。对于一名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这种纯粹的体力劳动也显得过于沉重了。 虽然曾经的老主顾已经越来越难得上门,然而,每当有活计找到他时,程光还是会生起几十年的老炉子,抡起沉重的铁锤,在火光的映衬下挥汗如雨。对于老人来说,门口的老街,也正在这一下下的敲砸中,浇铸成永恒的记忆。      老人们都说,古街是有生命的。灰砖青瓦,飞檐翘角,是它沧桑又慈祥的面容,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街巷,是它清晰可变的筋脉和血管。古街才是一位真正饱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看惯了人世间的冷暖寒凉,因为悟透了生活的精髓,因此显得超然而达观。当历史的风云和岁月的辉煌终于远去,古街以最自然朴实的状态,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生活。      对于老街的居民来说,他们的饮食起居在这里,他们的休闲娱乐也在这里。      古街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康熙风格的人造园林,这就是冯家的私家花园——偶园。这里原是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冯溥的私人花园,所以当地俗称为“冯家花园”。这座花园规模并不大,由于它是现存稀有的康熙风格园林建筑,所以便有着很高的建筑文化价值。园内依旧保存完好的假山、绿竹、翠柏、清泉和长满青苔的石阶,都让人不由联想到当年这里曾经的清雅和风致。      今天,这里是老街的居民锻炼与休闲的场所。武术,京剧与花毽都是居住在这里的回族居民喜闻乐见的娱乐与健身的方式。每天早晚,他们都会聚集在这里,享受一天中难得的安逸。      花毽,是另外一种青州的回族群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与健身活动。花毽发源于青州,自春秋战国时起就已经出现。到唐宋时期,花毽的踢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从一人踢、双人踢到多人围踢。其踢的花样也逐渐增多。那时,妇女也参加了进来,妇女受封建礼教约束,缠成尖尖小脚,其直踢、蹦跳等动作就受到了限制,于是,她们发明了用脚内侧踢(盘踢),有人一次竟然可以踢到 6000多个。今天,老街上的居民,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至咿呀学语的儿童,几乎都能踢上两脚。      福禄寿糕点正经历着闭店前最后的忙碌。每天在这个时候,丁祖铭都会来到柜上坐一坐,听一听麦穗制成的包装纸包裹点心的声音。老人说,他再听几十年也听不腻。      西下的夕阳,带领着人们在古街上凝固的时光里穿行。而此时远在千里之外,对于古街的保护规划项目即将孕育出炉。 古街的生活日复一日,古街的故事源远流长,古街的神韵久久回味。古街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沧桑岁月的见证。如今,在历史的流淌中闲庭信步了几百年的昭德古街,在这一天的入暮时分,正静静地等待着新的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