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华 自动化所央视:中西医结合中药方剂针灸_云海邹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8:25:00


 

 

 

 

 

 

 

 

 

 

针灸学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十五络脉: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十二经筋
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第二单元  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印堂至前发际  3
第7颈椎至后发际 3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
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  9
胸剑(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    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
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
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 12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 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 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 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

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

 


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
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
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十五络穴歌》

手三阴经列内通,手三阳经偏外支;足三阴经公蠡大,足三阳经丰光飞。任督二脉鸠尾长,脾之大络在大包。
十二经别作用:加强十二经脉内外联系。
六合: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别会合成六组,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阳经经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脑、冲脉、膻中、胃)。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经络生理功能: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抵抗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的病理变化:传注病邪,反映病候。
经穴学说的临床应用:按经选穴,分经辨证。

 

与肺相连的经脉:肺、大肠、肝、肾  手太阴肺经属肺,手阳明大肠经络肺,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足少阴肾经直者入肺中,足厥阴肝经上注肺,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经别也经过肺。
与牙相连的经脉:大肠,胃
与心相连的经脉:心、小肠、脾、肾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手太阳小肠经络心,足少阴肾经络心,足太阴脾经注心中。
通过(月耑)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下贯(月耑)内,足太阴脾经上(月耑)内,足少阴肾经以上(月耑)内。
与鼻相连的经脉:胃、小肠、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上挟鼻孔,手太阳小肠经抵鼻,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与喉咙相连的经脉:肝、胆、脾、胃、肾 手太阴脾经挟咽,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循喉咙,足阳明胃经循喉咙,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与咽喉相连的经脉:心、小肠、脾  手太阴脾经挟咽,手太阳小肠经循咽,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与舌相连的经脉:脾、肾  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与目内眦相连的经脉:手足太阳小肠、膀胱 手太阳小肠经至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与耳相连的经脉:(除手阳明之外的阳经都是) 手太阳小肠经却入耳部,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手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与巅顶相连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出巅入络脑,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与巅,督脉上巅。直上头顶的有:膀胱经,肝经,督脉
与胃相连的经脉:肝、肺、脾、胃、小肠 手太阴肺经还循胃口,手太阳小肠经抵胃,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手阳明胃经属胃络脾。
与阴器相连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过阴器,任脉起于中极之下,督脉起于中极之输。
与肝相连的经脉:足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足少阳胆经络肝。

腧穴又称: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痠痛阿氏穴,急救刺水沟。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主要部分。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阿是穴: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这类腧穴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始见于孙思邈的《千金方》;来源于内经的“以痛为腧”。
腧穴的治疗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针炙摘要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计309 穴. 
特定穴:十四经中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称特定穴。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

五输原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联;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涌泉然骨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连;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言;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阴经井穴为木,荥穴为火,输穴为土,经穴为金,合穴为水;阳经井穴为金,荥穴为水,输穴为木,经穴为火,合穴为土。

应用: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身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原穴络穴表:

手太阴肺经太渊列缺,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内关,手少阴心经神门通里,足太阴脾经太白公孙,足厥阴肝经太冲蠡沟,足少阴肾经太溪大钟,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偏历,手少阳三焦经阳池外关,手太阳小肠经腕骨支正,足阳明胃经冲阳丰隆,足少阳胆经丘墟光明,足太阳膀胱经京骨飞扬。

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俞穴:脏腑经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

募穴:脏腑经气输布于胸腹部的腧穴。

俞募穴表(先俞后募):

脏:肺肺俞中府,心包厥阴俞膻中,心心俞巨阙,肝肝俞期门,脾脾俞章门,肾肾俞京门。

腑:胃胃俞中脘,胆胆俞日月,膀胱膀胱俞中极,大肠大肠俞天枢,三焦三焦俞石门,小肠小肠俞关元。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肺三、心五、肝九、胆十、脾十一、胃十二胸椎脊突下平,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俞腰椎脊突下平,小肠、膀胱俞平第一、二骶后孔。

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中府肺,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日月胆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八脉交会穴:四肢部有八个腧穴通于奇经八脉,称--。(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照海--列缺)。

八脉交会穴表: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后溪督脉锐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八会穴表: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

郗穴:经脉气血深聚之处的腧穴16;大多肘膝关节下;(本经脏腑顽固性急性疾患);阴经郗穴治疗血症,阳经郗穴治疗痛症。

十六郄穴表:手太阴肺经孔最,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阴心经阴郄,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阴肾经水泉,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跷脉交信,阳跷脉跗阳。
十六郄穴歌
郄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
下合穴:六腑在下肢足三阳经的合穴(是腑不是经);小肠下巨虚,三焦委阳,大肠上巨虚,膀胱委中,胆阳陵泉,胃足三里。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十二井穴治疗特点:十二井穴主心下满,常用针刺放血用以开窍醒神清热作用。
少商:手太阴肺经神志病、发热病、局部麻木、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商阳:手阳明大肠经⒈神志病⒉咽喉肿痛(内热)。
厉兑:足阳明胃经神志病、热病。
隐白:足太阴脾经止血:便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神志病。
少冲:手少阴心经神志病。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⒈神志病、热病⒉少乳以及乳房胀痛。
至阴:足太阳膀胱经纠正胎位,治疗胎位不正。
涌泉:足少阴肾经⒈最痛的穴位,有很好的降压作用⒉十二井穴中开窍醒神作用最强⒊上病取下。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神志病、热病。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头痛、目赤、耳聋、喉痹、热病、昏厥、舌强不语、痄腮。
足窍阴:足少阳胆经神志病、热病。
大敦:足厥阴肝经⒈开窍醒神⒉善于治疗疝气。

 

腧穴定位方法: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取穴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俗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分类:固定的标志,活动的标志。固定的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迹、指(趾)甲、乳头、肚脐等。
一夫法: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带脉,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与脑连:督脉,膀胱
耳前穴位3个:听宫,听会,耳门

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
四关穴:合谷,太冲
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四弯穴:曲泽,委中
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
三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
前发迹上0.5寸6穴:神庭,眉冲,头临泣,曲差,本神,头维
任脉上特定穴:(木)中极膀胱募穴,关元小肠募穴,气海肓之原穴,石门三焦募穴,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巨阙心募穴,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提插捻转的补泻:

1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2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拔罐方法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灸法几类:直接灸、间接灸。
瘢痕灸定义: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溶液,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
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第三单元 主要腧穴
1、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 (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 (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 (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 (原穴)

手背第1、2掌骨间,约平第2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 (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

鼻翼外缘中点旁0.5寸,当鼻唇沟中点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天枢 (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归来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妇科病。
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
上巨虚 (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丰隆 (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内庭 (荥穴)
 足背第2、3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4、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隐白 (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阴陵泉 (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血海
 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5、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
少海 (合穴)
 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肘臂病。
通里 (络穴)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 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阴郄 (郄穴)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神门 (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少冲 (井穴)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6、手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
少泽 (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养老 (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7、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肝俞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肾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大肠俞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次髎
 第2骶后孔中
 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腘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承山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昆仑 (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申脉 (八脉交会穴能于阳蹻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至阴 (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8、足少阴肾经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涌泉 (井穴)
 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太溪 (输穴,原穴)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
照海 (八脉交会穴能于阴蹻脉)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复溜 (经穴)
 太溪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主治:水肿,汗证;腹胀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阴谷 (合穴)
 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癫狂;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膝股内痛
9、手厥阴心包经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曲泽 (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郄门 (郄穴)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胸病;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能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劳宫 (荥穴)
 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
10、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中渚 (输穴)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于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支沟 (经穴)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肩髎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丝竹空
 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齿痛。
11、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听会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等。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
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等。
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痒。
阳陵泉 (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丘墟 (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
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12、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大敦 (井穴)
 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痫,善寐。
行间 (荥穴)
 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妇科经带病;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胸胁满痛。
太冲 (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期门 (肝之募穴)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13、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目翳,鼻渊鼻衄
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14、任脉
腹、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
中极 (膀胱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
关元 (小肠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元气虚损证;少腹痛,疝气;肠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
气海 (肓之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病;泌尿病
神阙
 脐窝中央。
 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
中脘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膻中 (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噎膈、呃逆;乳少、乳痈、乳癖
廉泉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喉痹、口舌生疮等
承浆
 颏唇沟的正中凹陷。
 主治:口眼歪斜,齿龈肿痛,流涎等;暴喑,癫狂。
15、常用奇穴
四神聪
 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共4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印堂
 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太阳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夹脊
 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腹及下肢病。
四缝
 第2至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十宣
 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
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胆囊
 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阑尾
 小腿前侧上部,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第四单元 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一)、头痛
1、外感头痛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 列缺 太阳 风池
配穴:风寒:风门
风热:大椎 曲池
风湿:阴陵泉
阳明经痛:印堂 攒竹 合谷 内庭
太阳经痛:天柱 后溪 申脉
少阳经痛:率谷 外关 足临泣
厥阴经痛:四神聪 太冲 内关
2、内伤头痛
 (1)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阳亢:太冲 太溪 侠溪
痰浊:阴陵泉 丰隆 太阳
瘀血:阿是穴 血海 膈俞 内关
 (2)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血虚:三阴交 肝俞 脾俞
肾虚:肾俞太溪 悬钟
(二)落枕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阿是穴 外劳宫 肩井 后溪 悬钟
配穴 风寒:风池 合谷
   气血瘀滞:内关 阿是穴
   肩痛:肩髃 外关
   背痛:肩外俞 天宗
(三)漏肩风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肩前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外邪:合谷
   气滞血瘀:内关 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 气海
(四)腰痛
选经:阿是穴
主穴:阿是穴 委中 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五)痹证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 血海
   痛痹:肾俞 关元
   着痹:阴陵泉 足三里
   热痹:大椎 曲池

二、内科病
(一)中风
1、中经络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
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2、中脏腑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
主穴:内关 水沟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 太冲 合谷
   脱证:关元 气海 神阙
(二)眩晕
1、实证
选经:足少阳经,手足厥阴经,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内关 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行间 侠溪 太溪
   痰湿中阻:头维 丰隆 中脘 阴陵泉
2、虚证
选经:足少阳经,背俞穴,督脉
主穴:风池 百会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配穴:气血虚:气海 脾俞 胃俞
   肾精亏虚:太溪 悬钟 三阴交
(三)面瘫
选经: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
主穴:攒竹 鱼腰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合谷 昆仑
配穴:风寒:风池
   风热:曲池
   恢复期:足三里
(四)不寐
选经: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督脉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行间 侠溪
   痰热内扰:丰隆 内庭 曲池
   心脾两虚:心俞 脾俞 足三里
   心胆气虚:丘墟 心俞 内关
   心肾不交:太溪 水泉 心俞 脾俞
     脾罷不和:太白 公孙 内关 足三里
(五)感冒
选经:手太阴,手阳明,督脉
主穴:列缺 合谷 大椎 太阳 风池
配穴:风寒:风门 肺俞
   风热:曲池 尺泽 鱼际
(六)哮喘
1、实证
选经:手太阴 背俞穴
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2、虚证:
选经:手太阴经,足少阴经,背俞穴
主穴: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七)胃痛
选经:足阳明经,手厥阴经,募穴
主穴:足三里 内关 中脘
配穴:寒证:胃俞
   饮停:下脘 梁门
   肝气犯胃:太冲
   气滞血瘀:膈俞
   脾胃虚寒:气涨 关元 脾俞 胃俞
   胃阴不足:三阴交 内庭
(八)呕吐
选经:手厥阴经,足阳明经,募穴
主穴:内关 足三里 中脘
(九)泄泻
选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
主穴:急性: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慢性:(任脉)神阙 天枢 足三里 公孙
(十)便秘
选经:足阳明经,手少阳经
主穴:天枢 支沟 水道 归来 丰隆
配穴:热秘:合谷 内庭
   气秘:太冲 中脘
   气虚秘:脾俞 气海
   血虚:足三里 三阴交
   阳虚:神阙 关元
三、妇儿科病
(一)痛经
1、实证
选经:足太阴经,任脉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寒湿:归来 地机
   气滞:太冲
   腹胀:天枢 气穴
   胁痛:阳陵泉 光明
2、虚证
选经:足太阴,足阳明经
主穴: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气血虚:脾俞 胃俞
   肝肾不足:太溪 肝俞 肾俞
   头晕耳鸣:悬钟
(二)崩漏
1、实证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
主穴:三阴交 关元 公孙 隐白
配穴:血热:血海
   湿热:阴陵泉
血瘀:地机
2、虚证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
主穴:气海 三阴交 足三里
(三)缺乳
选经:足阳明经,任脉
主穴:乳根 膻中 少泽
配穴:失血过多:肝俞 膈俞
   胸胁胀满:期门
   气血不足:足三里 脾俞 胃俞
(四)遗尿
选经:任脉,足太阴经,背俞穴
主穴: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脾肺气虚:气海 肺俞 足三里
   夜梦多:百会 神门
   肾阳虚:肾俞
四、皮外骨伤、五官科病
(一)瘾疹
选经:手阳明经,足太阴经
主穴:曲池 合谷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风邪:外关 风池
   胃肠积热:足三里 天枢
   湿邪重:阴陵泉 三阴交
   血虚风燥:足三里 三阴交
   呼吸困难:天突
   恶心呕吐:内关
(二)蛇串疮
选经:局部穴,夹脊穴
配穴:肝郁火盛:行间 大敦 阳陵泉
   脾胃湿热:血海 隐白 内庭
(三)扭伤  局部腧穴为主
配穴:腰: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踝:申脉 解溪 丘墟
   膝: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肩:肩髃 肩髎 肩贞
   肘: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阳溪 阳池 阳谷
   髋:环跳 秩连 承扶
(四)目赤肿痛
选经:手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阳经
主穴:合谷 太冲 风池 睛明 太阳
配穴:风热:少商 上星
   肝胆火盛:行间 侠溪
(五)耳聋、耳鸣
1、实证
选经:足少阳经,手少阴经
主穴:听会 翳风 侠溪 中渚
配穴:肝胆风火:太冲 丘墟
   外感:外关 合谷
2、虚证:
选经:足少阴经,手太阳经
主穴:听宫 太溪 照海
(六)牙痛
选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合谷 颊车 地仓
配穴:风火:外关 风池
   胃火:内庭 二间
   肾虚:太溪 行间
(七)咽喉肿痛
1、实热证
选经:手太阴经,手足阳明经
主穴:少商 合谷 尺泽 内庭 关冲
配穴:外感风热:风池 外关
   肺胃实热:厉兑 鱼际
2、虚热
选经:足少阴经
主穴:太溪 照海 鱼际
配穴:入夜发热:三阴交 复溜

 

 

 

 

 

 


 


 

 

 

 

 

 

 

 

 

 

 

 

 

 

 

 

 

方剂学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君)甘草 桂枝 杏仁

麻黄杏甘桂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三拗汤

宣肺解表

麻黄、杏仁、甘草

桂枝汤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防芷芩芎草地苍,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薷散

阴暑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阴暑

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苔白腻,脉浮

香薷 白扁豆 厚朴 酒

香薷酒扁豆厚朴。

小青龙汤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薄白,脉浮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

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桂夏(求饶)

止嗽散★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

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甘草、陈皮.

陈梗芥前百菀(买)止嗽草。

辛凉解表

银翘散★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

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

桑菊饮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

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都除掉)

麻杏石甘汤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

麻黄、石膏、杏仁、甘草.

柴葛解肌汤

解肌清热

柴胡 葛根 甘草 黄芩 羌活 白芷 芍药 桔梗 生姜 大枣.

升麻葛根汤★

解肌透疹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

扶正解表

败毒散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气虚外感证

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人参.

(败毒)前川羌荷壳,桔草独羌胡人茯

参苏饮★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紫苏叶、葛根、人参、半夏 前胡、茯苓、木香、枳壳、 桔梗、炙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葳蕤汤★

滋阴解表

葳蕤 葱白 淡豆豉 薄荷 白薇 桔梗 大枣 甘草.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

峻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

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苔黄厚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有力

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大硝积厚

大黄牡丹汤★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肠痈初起

少腹疼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舌苔黄脉,滑数

大黄、桃仁、丹皮、冬瓜子、芒硝.

黄牡丹芒硝冬瓜桃。

大黄附子汤★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附子、大黄、细辛.

温下

温脾汤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寒积腹痛

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脉沉弦

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

(温脾)附大人芒归草干姜

润下

济川煎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肾虚便秘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

肉苁蓉、当归、牛膝、泽泻、 升麻、枳壳.

(济川)牛当归,壳麻泽苁蓉。

麻子仁丸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脾约证

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麻子杏黄蜜药朴实。

黄龙汤★

攻下热结 益气养血

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甘草 人参 当归 生姜 大枣 桔梗.

增液承气汤★

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

攻补兼施

十枣汤

攻逐水饮

1.悬饮,2.水肿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革更,干呕短气,水肿,二便不利,头痛目眩,苔滑,脉沉弦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十)枣戟遂芫,(胸胁饮悬)。

 

和解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 2妇人热入血室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小柴胡芩人半甘姜枣。

蒿芩清胆汤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少阳湿热证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疼,小便短少,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舌红苔白腻,脉数弦滑

青蒿、黄芩、淡竹茹、姜半夏、赤茯苓、生枳壳、广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蒿芩夏苓,竹陈枳黛滑草。

四逆散★

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柴胡、炙干草、枳实、芍药

调和肝脾

逍遥散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肝郁血虚脾弱证

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烧生姜、薄荷

(逍遥)胡姜荷草,药归术苓。

痛泻要方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痛泻

腹痛,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炒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痛泻要方),陈药术防。

调和寒热

半夏泻心汤

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寒热互结之痞证

心下痞满,满而不痛,呕吐,肠鸣下痢,舌苔腻而微黄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炙草

半夏(泻心),三人连芩。

表里双解

大柴胡汤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黄、生姜、大枣

姜芍药枣夏川军,枳实(为了)大柴胡。

葛根芩连汤

解表清里

协热下利证

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

防风通圣散

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

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数有力.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

麻黄、荆芥、防风、薄荷、大黄、芒硝、滑石、黑山栀、连翘、川芎、当归、白芍、白术、石膏、黄芩、桔梗、甘草

(通圣)将军石荷栀芩术草防,芒桔川白麻归荆石姜翘。

 

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清热生津

阳明气分热盛证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白虎)粳石母甘

竹叶石膏汤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口干,舌红少津,脉虚数

石膏、竹叶、半夏、麦门冬 人参、炙甘草、粳米

竹叶石膏夏人麦甘米

清营涼血

清营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神烦少寐,谵语目喜开,或闭不一,斑疹隐隐,舌绛干,脉数

犀角(水牛角代)、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淸营)翘黄地竹犀丹麦银元。

普济消毒饮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大头瘟

恶寒发热,咽喉不利,舌燥口渴,头面红肿痛,目不能开,舌红苔黃,脉浮数有力

黄芩、黄连、陈皮、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普济)荷(坤)参芩翘马,蓝胡陈梗连甘蚕牛。

黃连解毒汤

泻火解毒

三焦火毒热盛证

大热烦躁,错语不眠,口燥咽干,吐衄,发斑,痈肿疔毒,舌紅苔黃,脉數有力

黄连 栀子 黄芩 黄柏

黄连芩栀柏。

 

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犀角、生地、芍药、丹皮

凉膈散★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连翘、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仁、薄荷、黄芩、竹叶、蜜

清热解毒

仙方活命饮

清热解毒,消肿潰堅,活血止痛

痈疡肿毒初起

红肿焮痛,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黃,脉数有力

金银花、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制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陈皮

银风芷药贝草天,当甲没乳角陈酒(仙方)

清脏腑热

导赤散

清心利水养阴

心经火热证

心胸烦热,面赤口渴,口舌生疮,小便淋痛,舌红脉数

木通、生地、生甘草、竹叶

(导赤)竹甘通地。

龙胆泻肝汤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1.肝胆实火上炎证 2.肝胆湿热下注证

头痛目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力,胁痛 口苦,耳聋 耳肿,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带下黄臭

龙胆草 柴胡 泽泻 木通 黄芩 栀子 当归 生地 生甘草

胡归生龙子,芩山草朩泻。

左金丸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黄连、吴茱萸 (6:1)

泻白散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肺热喘咳证

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黃

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粳米

泻白骨粳桑白草

葶苈大枣泻肺汤

泻肺行水,下气平喘

葶苈 大枣

苇茎汤★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苇茎、薏苡仁、冬瓜、桃仁

清胃散

清胃凉血

胃火牙痛

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唇舌颊腮肿痛,牙龈腐烂等,舌红苔黄,脉滑数

黄连、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升麻

(清胃)当地连升丹。

玉女煎

清胃热,滋肾阴

胃热阴虚证

头痛,牙痛,牙龈出血,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

石膏 熟地 麦冬 知母 牛膝

玉女膏熟地麦母牛。

芍药汤★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湿热痢疾

下痢脓血,赤白相兼,或白多赤少,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黃腻

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

芩香莲当官,大草药榔

白头翁汤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热毒痢疾

便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白头翁连柏秦。

清热祛暑

六一散

清暑利湿

暑湿证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泄泻

滑石、甘草

(六一儿童玩)滑甘

桂苓甘露饮★

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滑石、茯苓、甘草、白术 泽泻、官桂、石膏、寒水石、猪苓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暑热气津两伤证

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西洋参、西瓜翠衣、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

(清暑)西斛荷叶翠,麦草知粳连。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养阴透热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甲母地青丹

清骨散★

清虚热,退骨蒸

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

当归六黄汤★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阴虚火旺盗汗

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当归、生地黄、熟地黃、黄芩、黄连、黄柏、黄芪

当归三黄芪二地。

 

温里剂

温中祛寒

理中丸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脾胃虚寒证

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

干姜、人参、炙甘草、白术

(理中)人姜术甘。

小建中汤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虚劳里急证

腹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虚烦心悸,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脉细弦

饴糖、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

三(小建中)糖药桂。

大建中汤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蜀椒、干姜、人参、胶饴

吴茱萸汤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虚寒呕吐证

食谷欲呕,畏寒喜热,或胃脘痛,吞酸嘈杂,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吴茱萸 人参 大枣 生姜

吴萸人姜枣。

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回阳救逆

少阴病

四肢厥逆,恶寒倦卧,腹痛下利,舌淡苔白,脉微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四逆附子草干姜。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肢体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通枣草药,桂当细辛。

黄芪桂枝五物汤★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阳和汤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阴疽属于阳虚寒凝证

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白芥子、炮姜、生甘草

(阳和)麻熟地姜芥草鹿肉。

小金丹

化痰除湿,祛瘀通络

寒湿痰瘀

寒湿痰瘀所致的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蟮拱头。初起皮肤不便,肿硬作痛者

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土鳖、乳香、没药、当归、麝香、黑炭

三香灵龙鳖药归(小金丹)墨乌。

犀黄丸

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瘰疬,流注等

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

牛黄 麝香 乳香 没药

(犀黄)牛没乳,(吃)米饭香

 

补益剂

补气

四君子汤

益气健脾

脾胃气虚证

面色恍白,语音低微 ,气短乏力,食少便溏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参苓术草(四君子)。

参苓白术散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脾虚挟湿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满,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人参、白术、白茯苓、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甘草、山药、大枣

参苓术草秸连豆砂薏山药。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 ,面色恍白,大便稀溏.脱肛,子宫脱垂,久泄久痢,崩漏,气短乏力.身热,自汗,渴喜热饮 ,气短乏力

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补中益气)甘胡,皮人芪麻当术。

玉屏风散★

益气固表止汗

表虚自汗

汗出恶风,面色恍白

黄芪、防风、白术

玉屏风,芪术防。

生脉散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

人参、麦冬、五味子

生脉人参麦五味, 热伤气阴此方治

人参蛤蚧散★

补肺益肾,止咳定喘

蛤蚧、人参、甘草、杏仁、茯苓、贝母、桑白皮、知母

补血

四物汤

补血和血

营血虚滞证

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

熟地、当归、川芎、白芍

当地(四物)药芎。

当归补血汤

补气生血

血虚发热证

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 ,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黄芪、当归

当归(补血)芪,(生血又补气)。

归脾汤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黄,体倦食少,盗汗虚热

黄芪、龙眼肉、白术、茯神、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

(归脾)四君枣芪归,远志龙眼香。

补阴

炙甘草汤,复脉汤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虚劳肺痿证

心动悸,脉结代,虚羸少气,舌光少苔,质干瘦 ,咳嗽,咳痰不多,涎唾多 ,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大便干结,脉虚数,咽干舌燥

生地、炙甘草、生姜、人参、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

(复脉)胶参麦草地,麻桂大人姜酒。

八珍汤★

益气补血

人参、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

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牙齿动摇,足膝作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牙齿动摇,足膝作痛 ,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

熟地 山萸肉 山药 泽泻 丹皮 茯苓

苓山地黄,牡丹茱萸泻。

左归丸★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熟地 山药 枸杞 山萸肉 菟丝子 鹿角胶 龟板胶 牛膝

大补阴丸★

滋阴降火

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

一贯煎

滋阴疏肝

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 ,口咽干燥,舌红少苔 ,疝气瘕聚

生地、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川楝子

当地一贯杀狗卖金鍊

百合固金汤

滋阴保肺,止咳化痰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咳嗽气喘,咽喉燥痛,痰中带血,头晕目眩,午后潮热

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白芍、当归、贝母、生甘草、元参、桔梗

地地麦草药,百元皆归母(固金)

补肺阿胶汤★

养阴补肺,清热止血

阿胶、牛蒡子、炙甘草、马兜铃、杏仁、糯米

补阳

肾气丸

补肾助阳

肾阳不足证

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泻,痰饮,水肿,化液,水饮内停,脚气,转胞,消渴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肾气)附桂牡(吃)黄萸药茯泻。

右归丸★

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菟丝子、杜仲、当归

阴阳并补

地黄饮子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暗痱

舌强,不能言 ,足废,不能用 ,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

熟地黄、肉苁蓉、巴戟天、山茱萸、石斛、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冬、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

地荷附官苁远冬茯斛,菖姜枣巴萸味。

龟鹿二仙胶★

滋阴填精,益气壮阳

鹿角胶 龟版胶 人参 枸杞子

七宝美髯丹★

补益肝肾,乌发壮骨

赤、白何首乌 赤、白茯苓 牛膝 当归 枸杞子 菟丝子 补骨脂

 

固涩剂

牡蛎散★

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牡蛎、黄芪、麻黄根、小麦

九仙散★

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罂粟壳、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 乌梅、贝母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涩肠止泻,温中补虚

久泻久痢

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迟细

罂粟壳、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木香、诃子

(真)人诃朩桂罌药当术草寇。

四神丸

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肾泄

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少不化或腹痛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大枣、生姜)  

(四神)枣姜骨肉咮萸

金锁固精丸★

补肾涩精

沙苑子、芡实、莲须、龙骨、牡蛎

桑螵蛸散★

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

固冲汤★

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白术 生黄芪 龙骨 牡蛎 萸肉 杭芍 海螵蛸 茜草 棕边炭 五倍子

易黄汤★

补肾清热,祛湿止带

炒山药 炒芡实 黄柏 车前子 白果

 

安神剂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重镇安神,清心泻火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失眠多梦,怔忡惊悸,心神烦乱,舌红,脉细数

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当归

朱砂甘当黄地。

酸枣仁汤★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滋养安神

天王补心丹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心悸失眠,神疲健忘,梦遗虚烦,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生地、人参、丹参、元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朱砂

(天王补心)味丹麦柏枣,

人桔地苓远天砂归元。

 

开窍剂

涼开

安宫牛黄丸

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邪热内陷心包证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干舌燥,痰涎壅盛,舌红或绛,脉数。小儿惊厥,中风昏迷

牛黄、麝香、郁金、犀角、黄连、黄芩、山栀、朱砂、雄黄、梅片、珍珠、金箔衣

(安宫)牛金辰连冰,芩麝栀郁珍犀雄。

紫雪

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热邪内陷心包,热盛动风证

高热 ,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痉厥,斑疹吐衄,口渴引饮,唇焦齿燥,便秘尿赤,舌红绛苔干黄,脉数有力或弦。小儿惊厥

犀角屑(水牛角代)、羚羊角屑、麝香、生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青木香、沉香、玄参、升麻、炙甘草、丁香、朴硝、硝石、朱砂、黄金

硝二麻用四石元二角,(把)四香金砂草。

至宝丹

清热开窍,化浊解毒

痰热内闭心包证

身热烦燥,神昏谵语,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而腻, 脉滑数,及中风中暑,小儿惊厥

生乌犀角、麝香、朱砂、雄黄、生玳瑁屑、琥珀、龙脑、金箔、银箔、牛黄、安息香

龙琥朱牛玳(至宝),金银麝雄(得)安犀。

温开

苏合香丸

芳香开窍,行气温中

寒闭证

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心腹卒痛,甚则昏厥,亦治中风,中气及感受时行瘴疠之气见有上述症状者

苏合香、麝香、冰片、安息香末(无灰酒熬膏)、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黎勒、檀香、沉香、丁香、荜茇、乳香

九香犀柯(来),砂术荜茇冰。酒香稀客(来),杀猪荜茇病。

 

理气剂

行气

越鞠丸

行气解郁

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恶心呕吐,嗳腐吞酸

香附、苍术、川芎、神曲、栀子

(越鞠)栀曲芎,香附术。

瓜蔞薤白白酒汤

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胸痹

胸中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弦沉或紧

瓜蒌实 薤白 白酒

瓜蔞薤白白酒(汤,胸痹疼痛急煎尝)。

柴胡疏肝散★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柴胡、陈皮、川芎、香附、 枳壳、芍药、炙甘草

四磨汤★

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天台乌药、人参、槟榔、沉香

半夏厚朴汤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苔白润,脉弦滑弦缓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梅核气)夏厚姜茯苏。

厚朴温中汤★

行气温中,燥湿除满

厚朴、沉香、炙甘草、茯苓、草豆蔻仁、木香、干姜、生姜

金铃子散★

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金铃子、玄胡

天台乌药散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寒疝证(小肠疝气)

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 苔白脉弦

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

巴金茴香(在天台),木乌青槟(喝)高良酒

枳实消痞丸,失笑丸

行气消痞,健脾和胃

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

心下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大便失调

枳实、干生姜、炙甘草、麦芽曲、茯苓、白术、半夏曲、人参、厚朴、黄连

半夏实厚,四君姜麦黄连(消痞)。

暖肝煎★

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小茴香、肉桂、当归、枸杞、乌药、沉香、茯苓

降气

苏子降气汤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实喘

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痰多稀白,或呼多吸少,腰疼脚软,或肢体浮肿,苔白滑,脉弦滑

紫苏子、半夏、川当归、炙甘草、前胡、厚朴、肉桂、生姜、大枣

苏子归厚胡,官桂半苏三。

定喘汤★

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麻黄、白果、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

旋覆代赭汤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证

心下痞硬,噫气频作,呕吐,呃逆,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弦而虚

旋覆花、代赭石、人参、生姜、炙甘草、半夏、大枣

旋覆代赭夏三人。

 

理血剂

桃核承气汤

破血下瘀

下焦蓄血证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至夜发热,谵语烦躁,其人如狂,或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

桃仁、大黄、桂枝、炙甘草、芒硝

桃核(承气)桂调胃。

桃核(承气)贵调胃。

血府逐瘀汤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胸中血瘀证

胸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急躁易怒,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潮热,头痛,呃逆日久不止,舌紫暗或瘀斑,脉涩或弦紧

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生地、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血府逐瘀甘枳牛,桃红四物桔柴(有)

补阳还五汤

补气活血通络

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遗尿不禁,小便频数,舌黯淡苔白,脉缓

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芎芪红尾赤龙桃,(补阳还五此方司)。

复元活血汤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

瘀血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

大黄、柴胡、天花粉、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桃仁

复元红军归山曱,桃仁柴草(插)天花。

温经汤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漏下不止,月经不调,久不受孕,唇口干燥,入暮发热,手心烦热,月经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崩中漏下,月经后期,不至甚或经停

桂枝、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人参、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芎皮桂,吴人药,冬姜夏,草当胶。

生化汤

化瘀生新,温经止痛

产后瘀血腹痛.  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恶露不行,少腹冷痛

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甘草(童便、黄酒)

童便酒姜草(生花),桃芎当归(家)。

桂枝茯苓丸★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

失笑散★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五灵脂(酒研) 、蒲黄炒香

鳖甲煎丸★

行气活血,祛湿化痰,软坚消癥

鳖甲( 煅下灰,、乌扇炮、黄芩、鼠妇、干姜、厚朴、瞿麦、紫葳、阿胶 柴胡、蜣螂、芍药、牡丹 蟅虫、蜂窠炙、赤硝桃仁、葶苈、大黄、桂枝、石苇 人参、半夏

止血

十灰散

凉血止血

血热妄行

吐血,咯血,嗽血,衄血

大蓟、小蓟、荷叶、茜草、侧柏叶、白茅根、山栀子、大黄、丹皮、棕榈皮

黄山侧柏棕茅茜,大蓟小蓟荷牡丹。

咳血方

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肝火犯肺之咳血证

(咳血)栀诃青海蜜瓜姜。

青黛、山栀子、瓜蒌仁、海浮石、诃子

(咳血)栀诃青海蜜瓜姜。

小蓟饮子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血淋、尿血

尿中带血,或尿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生地、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竹叶、当归、栀子、炙甘草

地滑,木通蒲竹草,节小蓟栀子归。

槐花散

清肠凉血,疏风行气

肠风脏毒下血

便前,后出血,粪中带血,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

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枳壳

芥柏枳槐花(止血)。

黄土汤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阳虚便血证

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灶心黄土、甘草、生地、白术、附子、阿胶、黄芩

黄土地胶术草芩炮附。

 

治风剂

疏散外风

川芎茶调散

疏风止痛

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

草芎(戴)辛芥芷,羌风(喝) 薄荷茶。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膝腰疼痛,麻木不仁,肢体屈伸不利,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独活 桑寄生 秦艽 防风 细辛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牛膝 杜仲 茯苓 桂心 人参 芍药 甘草

辛防独艽膝仲寄,八珍去术用桂心。

小活络丹★

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川乌、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陈酒

消风散★

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风疹,湿疹

皮肤疹出,色红,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苍术、石膏、甘草、木通、当归、生地

荆防蝉牛通苍苦,石母草地归胡妈。

平熄内风

羚角钩藤汤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肝热生风证

高热不退,烦闷燥扰,甚则神昏,手足抽搐,发为痉厥,舌绛而干,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羚角片、双钩藤、霜桑叶、草川贝、鲜生地、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白茹草地桑母,羚角钩藤神花。

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类中风

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时常噫气,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或肢体不利,半身不遂,脉弦长而有力

怀牛膝、生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天芽芍草牡龙棟,熄风牛龟赭茵元。

天麻钩藤饮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头痛,眩晕,多梦,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天麻、钩藤(后下)、右决明(先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天麻钩藤交决寄,朱神芩牛仲栀意。

大定风珠

滋阴熄风

阴虚动风证

神倦契瘲,脉气虚弱,舌绛少苔,时时欲脱

鸡子黄、阿胶、生龟板、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鳖甲、生白芍

大定风珠,五仁麦蛎甘当胶地板,鳖鸡

 

治燥剂

轻宣外燥

杏苏散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外感凉燥证

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杏仁、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橘皮、大枣

杏苏(散),二陈三,梗枳前。

桑杏汤

轻宣温燥

外感温燥证

头痛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皮、梨皮

桑杏沙参,栀豆贝梨

清燥救肺汤★

清燥润肺

温燥伤肺证

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胸膈满闷,舌乾少苔,脉虚大而数

冬桑叶、石膏、人参、甘草、胡麻仁、真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

清燺桑杏麦草膏,杷麻胶人(尝)。

滋阴润燥

麦门冬汤★

润肺益胃,降逆下气

肺痿

咳唾涎沫,短气喘促,咽喉干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人枣麦草夏米。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白喉

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鼻干唇燥,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

大生地、麦冬、生甘草、玄参、贝母、丹皮、薄荷、炒白芍

增液丹芍荷贝草,(养阴清肺少了)

百合固金汤★

滋阴保肺,止咳化痰

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白芍、当归、贝母、生甘草、元参、桔梗

增液汤★

增液润燥

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便秘,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沈而无力

玄参、麦冬、细生地

玄麦地(增液)。

 

祛湿剂

化湿和胃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引食,常多自利,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草(船)苍朴栆陈姜。

藿香正气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恶寒发热头痛,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舌苔白腻

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炙甘草

霍(元甲)半叶三梗芷岺陈(真)朴大腹术。

清热袪湿

茵陈蒿汤

清热利湿退黄

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短赤,腹微满,口渴,苔黄腻,脉沉数

茵陈、栀子、大黄

茵陈栀黄

八正散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尿色浑赤,口燥舌干,苔黄腻,脉滑数

木通、滑石、瞿麦、扁蓄、车前子、栀子、炙甘草、大黄

黄山萹瞿灯六一通车

三仁汤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面色淡黄,苔白不渴,

杏仁、生薏苡仁、白寇仁、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

三仁厚半叶通滑。

甘露消毒丹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湿温时疫

发热倦怠,肢酸,颐肿咽肿,口渴,胸闷腹胀,泄泻,淋浊,小便短赤,身目发黄,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

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

芩香连飞石射陈,石菖蒲薄豆贝通。

连朴饮★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芦根、厚朴、黄连、石菖蒲、制半夏、豆豉、焦山栀

当归拈痛汤★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茵陈、羌活、白术、人参、 苦参、升麻、葛根、苍术、 防风、知母、泽泻、黄芩、 猪苓、当归身、炙甘草

二妙散★

清热燥湿

黄柏 苍术

利水渗湿

五苓散★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1蓄水证 2水湿内停 3痰饮

小便不利,头痛身热,口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成"水逆证"水肿,泄泻,霍乱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短气而咳舌苔白,脉浮

泽泻、猪苓、白术、茯苓、桂枝

(五)苓桂茯泽白术。

猪苓汤

利水清热养阴

水热互结证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心烦不寐,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猪苓茯泻滑胶。

防己黄芪汤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水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防己、黄芪、甘草、白术、生姜、大枣

防已黄芪三白术,(风水风湿表不固)。

五皮散★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

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痰饮

胸胁支满,短气而咳,心悸目眩,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滑

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苓桂术甘(温化痰)。

真武汤

温阳利水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太阳病发汗阳虚水泛

四肢沉重疼痛,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腹痛下利,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苔白不渴,脉沉

炮附子、茯苓、白芍、白术、生姜

(真武)芍姜术茯炮附。

实脾散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阳虚水肿

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大便溏薄,胸腹胀满,舌苔白腻,脉沉弦迟

附子、干姜、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白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

(实脾)三炮姜附(加),香槟果朴白苓瓜。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独活 桑寄生 秦艽 防风 细辛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牛膝 杜仲 茯苓 桂心 人参 芍药 甘草

萆解分清饮★

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川荜解、益智仁、石菖蒲、乌药

完带汤★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

 

祛痰剂

燥湿化痰

二陈汤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咳嗽

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乌梅、生姜

(二)陈夏茯草梅姜。

温胆汤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

陈茹三夏枳茯(温胆汤)。(二陈汤+枳实、竹茹)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痰热咳嗽

痰稠色黄,咯之不爽,胸膈痞闷,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胆南星、瓜蒌仁、陈皮、黄芩、杏仁、枳实、茯苓、制半夏(姜汁)

星杏夏姜(咳),芩实瓜皮茯。

小陷胸汤★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瓜蒌实、黄连、半夏

滚痰丸★

泻火逐痰 礞石、大黄、黄芩、沉香

苓甘五味姜辛汤★

温肺化饮

干姜、茯苓、甘草、细辛、五味子

三子养亲汤

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白芥子 苏子 莱菔子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燥痰咳嗽

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

贝母、瓜蒌、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陈梗(得)天花,茯贝母瓜蒌(散)。

化痰熄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三夏天术红茯。(二陈汤+天麻、白术、大枣-乌梅)

定痫丸★

涤痰熄风

竹沥、胆南星、明天麻、川贝母、半夏、茯苓、茯神石菖蒲、全蝎、僵蚕、真琥珀、橘红、远志、丹参、麦冬、辰砂、姜汁、甘草、灯心制

 

消食剂

消食化滞

保和丸

消食和胃

食积

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大便泄泻,恶食呕吐,舌苔厚腻,脉滑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萝卜子

翘皮山神夏苓莱。

枳实导滞丸

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湿热食积

脘腹胀痛,大便秘结,下痢泄泻,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

茯军泽术芩,(导)枳连神曲。

健脾消食

健脾丸★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脾虚停食证

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脘腹痞闷,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木香、黄连、神曲、陈皮、砂仁、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

四君三仙药陈香莲砂蔻

驱虫剂

乌梅丸

温脏安蛔

蛔阙证

心烦呕吐,腹痛使作,常自吐蛔,手足阙冷,时发时止,久泻久痢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苦酒)

归连蜀柏姜,细梅桂附人。

涌吐剂

瓜蒂散★

涌吐痰涎宿食

瓜蒂 赤小豆 香豉 


 


 

 

 

 

 

 

 

 

 

 

 

 

 

 

 

 

 

中药学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丸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十九畏歌: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佗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梭、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妊娠服药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梭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庶虫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

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

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

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

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

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清热除烦、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

清热、凉血解毒。(血热妄行吐血)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

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

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辛平,归肺经。

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 疣。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

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

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

凉血退蒸,清泻肺热。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

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

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泻下软坚,清热。

芦荟:甘寒,归肝大肠经。

泻下清肝,杀虫。

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

泻下导滞。

润下药:

火麻仁:甘平,归脾、大肠经。

润肠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归大肠、小肠经。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峻下逐水药:

甘逐:苦甘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牵牛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泻下逐水,祛积杀虫。

大戟: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辛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巴豆: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

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祛风湿药:

独活:辛苦,微温。归肝膀胱经。

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

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消骨鲠。

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祛风活络,定惊。

木瓜:酸温。归肝脾经。

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秦艽:苦辛微寒,归肝胃胆经。

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

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

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稀签草:苦寒,归肝肾经。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絡石藤:苦微寒,归心肝经。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芳香化湿药: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

燥湿健脾,祛风湿。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化湿解暑止呕。

砂仁:辛温,归脾胃经。

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果:辛温,归脾胃经。

燥湿、温中、截疟。

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

化湿解暑。

 

利水渗湿药: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泻热。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

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

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

利水通淋,清解暑热,祛湿敛疮。

海金砂:甘寒,归膀胱小肠经。

利尿通淋。

石韦: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

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毕解:苦微寒,归肝胃经。

利湿去浊,祛风除湿。

扁蓄:苦微寒,归膀胱经。

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瞿麦: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茵陈蒿: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除湿退黄,利水通淋,解毒消肿。

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利水通淋,泻热通乳。

通草:甘淡微寒,归肺胃经。

清热利水,止痒。

地肤子:苦寒,归膀胱经。

清热利水,止痒。

 

温里药:

附子:辛甘热,归心肾脾经,有毒。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亡阳症,脾肾阳虚,寒湿痹证)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寒侵脾胃或脾胃虚寒、亡阳症,寒饮犯肺)

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心腹疼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及瘀滞经闭痛经)

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小毒。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寒滞肝脉致寒疝腹痛及头痛。中焦虚寒,呕吐泛酸及脘腹冷痛。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细辛:辛温。归肺肾心经。

温肺化饮,祛风散寒,止痛,宣通鼻窍。

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散寒止痛,理气和中。(寒疝腹痛,脾胃虚寒)

高良姜:辛热,归脾胃经。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花椒:辛热,归脾胃肾经。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丁香:辛温,归脾胃经。

温中止呕,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理气药:

橘皮:辛苦温,归脾肺经。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枳实:苦辛微寒,归 脾胃大肠经。

破气化痰,除痞消积。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

行气止痛。

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经。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川楝子:苦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有小毒。

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乌药: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荔枝核:辛微苦,温。归肝胃经。

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

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薤白: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青木香:辛苦微寒,归肝胃经。

行气止痛,解毒辟秽,消肿。

柿蒂:苦平,归胃经。

降气止呃。

 

消食药:

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消食化积,活血化瘀。

神曲:甘辛温,归脾胃经。

消食和中。

麦芽:甘平,归脾胃肝经。

消食和中,回乳消胀。

谷芽:甘平,归脾胃经。

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莱菔子:辛甘平,归脾胃肺经。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消食健胃,固精止遗。

 

驱虫药:

使君子:甘温,归脾胃经。

驱虫消积。

苦谏皮:苦寒,归肝脾胃经。有毒。

杀虫疗癣。

槟榔: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驱虫消积,行气利水。

雷丸:苦寒,归胃大肠经,有小毒。

杀虫。

榧子:甘平,归肺胃大肠经。

杀虫消积,通便润肺。

贯众:苦微寒,归肝脾经,有小毒。

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止血药:

大蓟:苦甘凉,归心肝经。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小蓟:苦甘凉,归心肝经。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地榆:苦酸畏寒,归肝胃大肠经。

凉血止血,解读敛疮。

槐花: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侧柏叶:苦涩,微寒,归肺大肠经。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茜草:苦寒,归肝经。

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蒲黄:甘平,归肝心经。

收敛止血,祛瘀止痛。

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苦涩平,归肺肝脾经。

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棕榈炭:苦涩平。归肝肺大肠经。

收敛止血。

血余炭:苦涩平,归肝胃膀胱经。

收敛止血,化淤利尿。

炮姜:苦涩温,归脾肝经。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艾叶:苦辛温,归肝脾肾经。

温经止血,散寒调经。

活血祛瘀药: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心经。

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活血行气止痛,清心开窍,利胆退黄,凉血止血。

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乳香:辛苦温,归肝心脾经。

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苦辛平,归心肝脾经。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五灵脂:苦咸甘温,归肝经。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

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安神。

虎杖:苦寒,归肝胆肺经。

活血止痛,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祛痰止咳。

红花:辛温,归心肝经。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有小毒。

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益母草: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

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

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鸡血藤:苦甘温,归肝经。行血补血,舒经活络。

蛰虫:咸寒,归肝经,有小毒。

破血逐瘀,续经接骨。

砒石:0.002-0.004

雄黄:0.05-0.1

巴豆:0.1-0.3

甘遂:0.5-1

鸦胆子:0.5-2

川乌:1.5-3

雷公藤:10-25(煎)

雷丸:6-15

牛黄 入丸散 0.2—0.5克

麝香 入丸散 0.06—0.1克 不宜入煎剂

朱砂 入丸散或研末冲服 0.3—1克 忌火煅

羚羊角 磨汁或研粉服 0.3—0.6克,煎服 1—3克

巴豆内服剂量0.1-0.3g;

甘遂入丸散剂0.5-1g

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  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  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  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  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  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  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  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  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  白芷  、  细辛  、  辛夷  、  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  桑叶  、  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  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菊花  、  羚羊角  、  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  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  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  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  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  石决明  、  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  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  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  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  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  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  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  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  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  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  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  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  槟榔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  紫苏  
   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  黄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  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  、  杜仲  、  续断  
   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  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  黄芩    苎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  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  白术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  麝香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
         
(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  贯众  
   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  芦荟  
   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  牵牛子  
   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  花椒  
   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  川楝子  、  苦楝皮  
   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  川楝子  
   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  槟榔  
   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  百部

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  郁李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  决明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  当归  、  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  瓜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  杏仁  、  苏子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  肉苁蓉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  当归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  生首乌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  肉苁蓉  、  硫黄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  当归  、  桃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  柏子仁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  麦冬

 

 

 

 

 

 

 

 

 

 



 

 

 

 

 

 

 

 

 

 

中医内科学

感冒

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咳嗽

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痰湿蕴肺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肺痈

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哮证发

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喘证

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浊壅肺:涤痰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
4)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5)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肺痨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痰饮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4)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血证

1.鼻出血

1)邪热犯肺:清热泄肺、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3.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4.便血

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

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5.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不寐

实证

1)肝郁化火:清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六味地黄丸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厥证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食厥 和中消导-神术散合保和丸

4痰厥 行气豁痰-导痰汤郁证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疏肝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癫狂

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热: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丹栀逍遥散

5)胃阴亏虚:滋养胃阴、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6)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沙参麦冬汤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补气运脾汤或右归丸

 

呕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6)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呃逆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降逆止呃-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泄泻

1)感受寒湿: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

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5)脾胃虚弱:益气健脾化湿-参苓白术散

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痢疾

湿热痢:清热解毒、清肠化湿、调气行血-芍药汤

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寒湿痢:温中化湿、调和气血-胃苓汤

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或合真人养脏汤

阴虚痢:凉血滋阴清肠-驻车丸

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腹痛

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饮食积滞: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

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便秘

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气秘:顺气导滞通便-六磨汤

虚秘: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大黄附子汤

 

胁痛

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瘀血停着: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黄疸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或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积聚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5)正虚瘀结:补益气血、化瘀消积-八珍汤、化积丸

 

鼓胀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

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气血虚头痛:气血双补-八珍汤

7)痰浊头痛:健脾化痰、降逆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中风

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中脏腑

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并用羚羊角汤

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并用涤痰汤

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后遗症

1)       半身不遂

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

2)       语言不利

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3)       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缓急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

4)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

5)疟母:软坚散结,祛瘀化痰 鳖甲煎丸

 

水肿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6)肾气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韦散

4)气淋:实证:利气宣导-沉香散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5)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6)膏淋: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

虚证:补虚固涩-膏淋汤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5)中气不足:升清降浊、化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济生肾气丸

 

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加味二妙散

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4)肾虚腰痛: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消渴

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痹证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痿证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虚劳

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3)肾气虚-大补元煎

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月经病,多违期,量色质,变常序。致病因,主次理:寒热湿,外邪欺;忧思怒,内伤里,房室累,劳倦疲。经早至;多属热;渐迟至,多寒邪;错杂至,肝郁结。实量多,虚淡色,热紫红,寒纯黑;瘀为患,血块泻。

经先期,热与虚。补中汤,气虚与。阳盛热,清经散;肝郁热,黑逍遥;阴虚热,两地汤。经后期,寒虚滞。温经汤,实寒休;暖宫丸,虚寒求;补元煎,血虚救;乌药汤,气滞疏。经愆期,气血伤。逍遥散,肝郁畅,固阴煎,肾虚商。期延长,瘀虚热。桃四物,合失笑,祛血瘀,能活血;两地汤,二至丸,养阴液,退虚热。
一、月经先期
1. 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
2. 血热型
  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大补元煎
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
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
4)气滞型-乌药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型-逍遥散
2)肾虚型-固阴煎

经量多,虚与热。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升固摄。血热者,红紫色;保阴煎,清凉折。若血瘀,紫黑色;失笑散,化活血。经量少,虚与痰。滋血汤,血虚予。桃四物,血瘀逐。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举元煎
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
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归肾丸
2)血虚型-滋血汤
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
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

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肝郁火,胁胀疼;引经汤,血下行。肺阴虚,潮热咳;滋肺肾,顺经汤。经行泻,脾肾虚,治求本,调经辅。谷不化,参苓术。五更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间期血,精元充,阳内动,血妄动;肾阴虚,滋阴血,二至丸,两地合;湿热蕴,清湿热,清肝淋,加减成;瘀血留,化淤血,逐瘀汤,止血良。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
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
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崩漏病,本一症;淋沥漏,注下崩;热虚瘀,冲任损;急治标,缓图本;漏养血,崩固升。血热者,分虚实;滋虚热,保阴煎;清实热,用固经。肾虚者,分阴阳;左右归,快煎尝。脾虚漏,益气摄;宜固本,止崩汤。血瘀者,小腹痛;四物予,失笑散。
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
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
        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

九、闭经

经闭症,分虚实;虚血枯,实邪隔;妊亦闭,细辩之。肝肾亏,腰腿酸;归肾丸,细调养。气血虚,面色苍;养荣汤,甚堪尝。虚血燥,五烦潮;一阴煎,养阴调。气血瘀,胁腹胀;府逐瘀,气滞商。痰湿阻,胁满闷;导痰丸,合佛手。
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十、痛经

经行痛,称痛经;腹与身,两处分;经前发,为实证;经后作,虚证明。气血滞,胸胁胀;宜运行,膈逐汤。阴虚寒,热痛减,便清长,温经商。寒湿凝,冷痛凉;经色暗,腹逐汤。湿热注,腹灼痛,连腰骶,清调尝。气血虚,疠痛长;调补养,圣愈良。肝肾亏,腰狻胀,脉沉细,凋肝场
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
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
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

经行泄泻
1)脾虚-参苓白术散
2)肾虚-健固汤

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经行乳房胀痛
肝气郁结: 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
肝肾亏虚: 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

经行头痛
肝火证: 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 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 八珍汤+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
风寒: 荆穗四物汤
风热: 桑菊饮
邪入少阳: 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
血虚: 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 趁痛散

经行浮肿
脾肾阳虚: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 八物汤+泽泻益母草

十一、绝经前后诸症

经断期,诸症异;易烦怒,昏眩悸;手心热,腰痛戚。因肾虚,辨阴阳,左右归,亦煎尝。
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
2)肾阳虚-右归丸
3) 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十二、经断复来
脾虚肝郁证:安老汤
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
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带下病,任带损;湿为患,内外分;因外感,或内生;脾失运,肾失固。脾虚者,白带淋;完带汤,健且升。肾阳虚,带清冷;内补丸,下元温。肾阴虚,带赤白;柏地黄,虚火滋。湿热侵,带浊浑;止带方,湿热清。有热毒,带腐臭;味毒饮,毒热解。
带下过多
1)脾虚证-完带汤
2)肾阳虚-内补丸
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  
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
5)湿热下注-止带方

带下过少
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病

难产者,有多样;生理异,手术良;胎不正,早查防;气血乖,调和量。虚弱者,微痛胀,面苍白,难产方。若瘀滞,剧痛样,催生饮,行则昌。

一、妊娠恶阻

恶阻发,孕之初;头眩晕,食即吐;胃气逆,冲脉究。若胃虚,脘闷胀,倦思睡,六君良。因肝热,酸水长,胸胁满,苏连汤;痰滞者,心悸漾,呕痰涎,夏苓汤。
  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
  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

二、妊娠腹痛
1血虚:当归芍药散
2气滞:逍遥散
3虚寒:胶艾汤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手术为主

胎不安,漏下频,小腹坠,腰俊甚;调气血,固冲任。若肾虚,尿频遗,寿胎丸,强腰膝;固冲丸,滑胎宜。若气虚,神委糜,血色淡,举元益。固益汤,漏下止;磐石散,坠胎安。因血热,色红鲜,烦且渴,保阴煎;止胞漏,阿胶加。若血虚,黄肿颐;苎麻汤,坠下已。因外伤,跌仆闪,胎气损,圣愈痊。素徽痼,瘀胞阻;摄养失,桂茯丸。
三、胎漏胎动不安
1)肾虚:寿胎丸
2)血热:保阴煎
3)气血虚弱:胎元饮
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四、滑胎
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
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
肾精亏损:育阴汤
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
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五、子肿

子肿病,气水辨,察肤色,视凹陷,温脾肾  行气先。脾虚者,大便溏,白术散,健脾阳。肾虚者,腰酸恙,下肢冷,真武汤。气滞者,胸闷胀,天仙藤,为散尝。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子淋

于淋病,小便频,点滴下,疼痛甚;气不化,水不行,勿大利,宜清润。阴虚者,两颧红,烦不寐,知柏祟。实热者,尿热痛,口渴苦,导赤宗。湿热注,尿黄赤,渴不饮,加五淋。
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
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产后晕,眩晕昏,或呕吐,或口噤;虚与瘀,两病因;速急救,促清醒;可针灸,可醋熏。属血虚,恶寒多,面苍白,冷汗作;补血加,独参妥。属血瘀,恶露少,腹拒按,喘促貌;夺命散,补兼消。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
  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

产后热,阴血亏;阳浮散,腠理脆,邪易侵,虚瘀随;调气血,和营卫。因血虚,身热微,眩晕悸,八珍类。因血瘀,腹痛胀,下血块,生化汤。因外感,头痛强,用四物,加荆防。染邪毒,寒热战,施解毒,活血汤。
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
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
4)血瘀:生化汤  

产后痛,称儿枕;运行滞,疼痛生。因血虚,朽痛吟,且喜按,耳中鸣;肠宁汤,建中增。因血瘀,小腹痛,多拒按,得热松;生化汤,祛瘀通。又身痛,寒与虚;风寒痛,独寄生;血虚痛,芪桂五;肾虚痛,壮肾汤。
三、产后腹痛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

四、产后身痛
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
2)风寒:独活寄生汤
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
4) 肾虚: 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

五、产后恶露不绝

恶露淋,责冲任;热虚瘀,三病因。气虚者,色淡红,多而稀,益气宗。血热者,色红鲜,稠且臭,保阴煎。血瘀者,色紫黯,少腹痛,生化汤。
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2)血热:保阴煎
3)血瘀:生化汤

缺乳
气血虚弱: 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
肝郁气滞: 下乳涌泉散
痰湿阻滞: 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妇科杂病
一、癥瘕

徽瘕病,结块生;妇易患,瘀滞成;徽坚硬,瘕无形;辨气血,论久新。气滞者,时聚散,无定处,香棱丸。血瘀者,痛拒按;桂苓先,縻虫丸。痰湿者,脘痞闷;二陈汤,开郁良。
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
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湿热瘀阻: 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
肾虚血瘀: 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急性盆腔炎
热毒炽盛: 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湿热瘀结: 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
慢性盆腔炎
湿热瘀结: 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气滞血瘀: 膈下逐瘀汤
寒湿瘀结: 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 理冲汤

二、不孕症

不孕症,责肝肾,气血乖,冲任寻。因肾阳,小便清,腰腿软,毓麟温。因肾阴,面萎黄,经量少,养精汤。因肝郁,乳房胀,经愆期,开郁汤。因痰湿,形肥胖,白带多,启宫方。因瘀血,经后期;小腹痛,腹逐汤。
1)肾虚:
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
3)瘀滞胞宫: 少腹/膈下逐瘀汤
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三、阴痒

阴痒者,甚或痛,出黄水,白带凶;湿热蕴,染病虫;渗湿汤,龙胆从;肝肾阴,虚为痒;柏地黄;滋止痊。外熏洗,效更宏;蛇床方,损痒宗。
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
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四、阴疮
热毒: 龙胆泻肝汤
寒湿: 阳和汤/托里消毒散

五、子宫脱垂
气虚: 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
肾虚: 大补元煎+黄芪

方剂索引:
1.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
2.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
3.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
4. 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
5.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6.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7. 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柴胡.车前子. 黑芥穗
8.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
9.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
10.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木瓜.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11.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
12. 解毒活血汤: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红花. 桃仁. 甘草
13.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鹿角霜. 杜仲. 川椒
14.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神曲. 陈皮. 川芎.
15. 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床子. 狼毒.
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部

妇科方剂 :
清经熟地地骨皮、丹芍蒿柏与茯苓。

两地汤中用熟地、玄麦胶芍地骨皮。

顺经归地与茯苓、芍药荆芥牡丹皮。

寿胎续寄菟丝胶、胎动不安肾虚妙 。 
胎元参归芍草炙、杜仲熟地术陈襄。

圣愈四物益参芪、跌仆劳损服后愈。
清热调血用桃红、四物黄连与莪术、

益以丹皮延胡索、调血清热入香附。
启宫芎夏陈茯苓、苍术香附神曲随。

归肾六味去丹泽、菟丝归杞杜仲连。
毓麟八珍鹿霜胶、菟丝杜仲合用妙。

宫外一号桃芍丹、二号三梭莪术加

 

 

 

 

 

 

 

 

 

 

 

 

 

 

 

 

 

 

 

 

 

 

 

 

 


 

 

 

 

 


中医儿科学 
一、咳嗽:

1、风寒;金沸草散。(风寒兼湿);杏苏散加厚朴、白术。(风寒挟热);三拗汤加黄芩。

2、风热;桑菊饮。(风热兼湿)加苡仁、半夏、茯苓。
3、痰热;清宁散。

4、痰湿;二陈汤。

5、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
6、肺虚久咳;六君子汤。

7、食积;曲麦二陈汤。

8、气阴两虚;生脉散。  
二、肺炎咳嗽:

1、风寒闭肺;三拗汤合葱鼓汤或华盖散。

2、风热闭肺;(轻证)银翘散。(重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4、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

5、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变证;(心阳虚);参附龙牡救逆汤。(气阴两虚);生脉散。(内陷厥阴);羚角钩藤汤、牛黄清心丸
三、哮喘:

发作期;

1、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2、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缓解期;

1、肺虚;玉屏风散。

2、 脾虚;六君子汤。
3、肾虚;金匮肾气丸。(肾阴虚);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
四、鹅口疮:

1、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五、口疮:

1、脾胃积热;凉膈散。

2、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

4、脾肾火虚;理中汤加肉桂。
六、呕吐:

1、伤食;保和丸。(伤乳)消乳丸。

2、胃热;加味温胆汤。
3、胃寒;丁萸理中汤。

4、肝气犯胃;解肝煎。

5、惊恐;定吐丸。                       
七、泄泻:

1、伤食;保和丸。

2、风寒;藿香正气散。

3、湿热;葛根黄连黄芩汤。
4、 脾虚;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偏肾阳虚)四神丸。
变证;

1、伤阴;连梅汤。

2、伤阳;参附龙牡救逆汤。 
八、腹痛:

1、腹部中寒;养脏散。

2、乳食积滞;香砂平胃散。
3、脏腑虚冷;小建中汤合芍药汤。

4、气滞血瘀;少腹逐瘀汤。   
九、厌食:

1、脾运失健;曲麦枳术丸。

2、胃阴不足;养胃增液汤。
3、脾胃气虚;参苓白术散。         
十、积滞:

1、乳食内积;消乳丸或木香大安丸。

2、脾虚夹积;健脾丸。
3、脾虚不运;香砂六君子汤 。
十一、疳证:

1、疳气;资生健脾丸。

2、疳积;疳积散。

3、干疳;八珍汤。
(眼疳)石斛夜光丸。(心疳)泻心导赤汤。(疳肿胀)五苓散合皮饮 。(肾气不固)金匮肾气丸。
十二、惊风:

外感

1、感受风邪;银翘散。

2、感受暑邪;清温败毒饮。
3、感受疫邪;(气营两燔);白虎汤合紫雪丹。(湿热)黄连解毒汤。(痰食惊风);玉枢丹合保和丸。(惊恐惊风)抱龙丸、安神丸。
慢惊风;

1、土虚木亢;缓肝理脾汤。(寒湿);附子理中汤。                  
2、脾肾阳衰;固真汤、逐寒荡惊汤。3、阴虚动风;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三甲复脉汤。
十三 、痫证;

1、惊痫;镇惊丸。心血虚、养心汤。愈后疲倦用大补元煎。
2、风痫;定痫丸。

3、痰痫;涤痰汤。

4、瘀血痫;通窍活血汤。

十四、小儿水肿:

1、风水相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湿热内浸 ;三妙丸合导赤散。
3、肺脾气虚;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4。脾肾两虚;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丸。(肿甚)五苓散、五皮饮。

6、水气上凌心肺;已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7、邪陷心肝;龙胆泻肝汤 。

8、水毒内闭;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时行疾病:
一、感冒:

1、风寒;葱鼓汤、杏苏散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银翘散或桑菊饮。
3、暑湿;新加香薷饮。挟痰;(偏风寒)三拗汤加苏子。(偏风热)黛哈散加桑白皮。(挟滞)解表药加保和丸或消食导滞之品。挟惊;解表药加蝉衣、钩藤、僵蚕或小儿回春丹
二、麻疹:

初热期(疹前期)宣毒发表汤。

2、见形期(出疹期)清解透表汤。
3、恢复期;沙参麦冬汤。

逆证;

1、麻毒闭肺;麻杏石甘汤。
2、热毒攻喉;清咽下痰汤、六神丸。

3、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三、风痧:

1、邪郁肺卫;银翘散。

2、邪热炽盛;透疹凉解汤。   
四、丹痧:

1、邪侵肺卫;解肌透痧汤。

2、毒在气营;凉营清气汤。
3、疹后伤阴;沙参麦冬汤。         
五、水痘:

1、风热轻证;银翘散。

2、毒热重证;清胃解毒汤。
六、痄腮:

1、温毒在表;银翘散。腮肿加夏枯草、喉痛去荆芥加马勃、板蓝根。
2、热毒蕴结;普济消毒饮。腮肿硬加夏枯草、海燥、昆布。热毒盛便秘加大黄、玄明粉。
3、邪毒内陷;龙胆泻肝汤。外用;青黛散醋调敷或如意金黄散水调敷。或鲜蒲公英、马齿苋、芙蓉花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            
七、顿咳:

1、初咳期;风热轻证、桑菊饮。热邪偏重、麻杏石甘汤。风寒轻证、杏苏散。寒邪偏重、华盖散。

2、痉咳期;桑白皮汤。

3、恢复期;沙参麦门冬汤、人参五味子汤。  
八、白喉:

1、风热疫毒;银翘散。

2、阴虚燥热;养阴清肺汤。

3、疫毒攻喉;黄连解毒汤
九、小儿暑温:

1、邪在卫气;新加香薷饮或白虎汤。2、邪在气营;清温败毒饮。
3、邪在营血;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

4、邪恋正虚;(余热未尽)青蒿鳖甲汤或桂枝汤。(痰蒙神窍)苏合香丸、龙胆泻肝汤、黄连阿胶汤。(内风扰动);止痉散或大定风珠。
十、小儿麻痹证:

1、邪郁肺胃;葛根黄芩黄连汤。

2、邪注经络;羌活胜湿汤
3、气虚血滞;补阳还五汤。

4、肝肾亏损;虎潜丸或加味金刚丸。
十一、疫毒痢:

1、毒邪内闭;黄连解毒汤。

2、内闭外脱;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
十二、疰夏:

1、湿困脾胃;藿朴夏苓汤。

2、脾胃虚弱;清暑益气汤去黄柏、青皮。
十三、夏季热:

1、暑伤肺胃;王氏清暑益气汤。

2、上盛下虚;温下清上汤。

小儿杂病:   
一、五迟、五软:

1、五迟;(肝肾不足);加味六味地黄丸。(偏行迟);虎骨散。(齿迟)汤氏芎黄散。心血不足;菖蒲丸。(发迟)苣胜丹或苁蓉丸。
2、五软;(脾肾两亏);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气血虚弱);八珍汤。
智力迟钝明显;调元散。

二、五硬:

1、阳气虚衰;参附汤。

2、寒凝血脉;当归四逆汤。
三、解颅:

1、肝肾亏损;补肾地黄丸。

2、肾虚肝亢;知柏地黄汤合三甲复脉汤
3、脾虚水泛;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

4、热毒壅滞;犀地清络饮兼营服化毒丹。
四、尿频:

1、湿热下注;八正散。

2、脾肾气虚;缩泉丸。

3、湿热留恋;肾阴偏伤;知柏地黄丸。      
五、遗尿:

1、下元虚寒;菟丝子散。

2、脾肺气虚;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3、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六、紫癜:

1、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

2、气不摄血;归脾汤或人参养荣汤。
3、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七、汗证:

1、表虚不固;玉屏风散合牡蛎散。

2、营卫不和;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虚弱;生脉散。
八、夜啼:

1、脾脏虚寒;乌药散。

2、心经积热;导赤散。
3、暴受惊恐:朱砂安神丸或琥珀抱龙丸。
新生儿疾病:     
一、胎黄:

1、湿热熏蒸;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茵陈理中汤。
3、瘀积发黄;血府逐瘀汤。
二、赤游丹:

1、风火热毒;犀角解毒饮。

2、邪毒入营;神犀丹。
3、热毒炽盛、气血两燔;清瘟败毒饮。
三、脐风:撮风散。
四、脐部疾患:

1、脐湿;龙骨散外撒、肿者金黄散外敷。

2、脐疮;犀角消毒饮。外治用防风、银花、菊花煎洗、金黄散外敷。

3、脐血;(胎热内盛)葛根散。(脾不统血);归脾汤加血余炭、侧柏叶。(气随血脱)独参汤或生脉散。龙骨散外敷局部。
4、脐突;二豆散外敷。哭闹腹痛用木香、白芍磨汁内服。 
虫证:

1、蛔虫证;使君子散。亦可用使君子仁文火炒黄嚼服、小儿每岁1--2粒、最大剂量不得超过20粒,连服用2--3天,晨起空腹服。或用驱虫粉(使君子肉8份生大黄粉1份和匀,剂量为年龄加0、6克,饭前1小时服,连服3天。蛔厥证;乌梅丸。痛剧用陈米醋20--30毫升、隔1小时服一次,可连服3--5次以使痛解。  
2、蛲虫病;驱虫粉。(用法同蛔虫证)日总量不得超过12克,疗程7--10天,
外用植物油擦肛门、或百部30克浓煎至30毫升,于夜间11时保留灌肠,10--12天一疗程
3、姜片虫病:驱虫;槟榔30克打碎,清水500毫升浸泡一夜、浓煎一小时、早晨一次空腹服,连服2--3天。或槟榔10克、黑白丑各15克为细末,空腹糖水冲服,连服3--5天。或槟榔30克(打碎)、榧子30克(打碎)、大黄5克、广木香5克水煎服。
健脾益气用异功散、便稀舌淡腹痛加熟附、炮姜、恶心加干姜、半夏。

 4、钩虫病;驱虫;贯众汤,或1、苦楝根皮30克、槟榔10克、煎汤睡前服、连服3--5天或2、使君子30克、槟榔30克、雷丸10克、水泛为丸,清晨空腹服5克、连服3天。
调理脾胃用香砂六君子汤,补气益血用十全大补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