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鸿邦制药有限公司: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实现信息富农惠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3:22:57
索 引 号:530323-008137-20110424-0004 发文日期:2011-4-24 23:09:58
发布机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曲靖市师宗县人民政府师宗县工业经贸和科技信息化局 发布人:李林波
主 题 词:

——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情况介绍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重大突破正在全面更新企业生产方式、社会管理模式、公共服务形式和人类生活模式,成为人、自然、环境相互适应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也应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成果,我们不应忽视也没有理由把农村排除在信息化领域之外。在多部门、多地区的共同努力下,农村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善,主要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扩散和应用取得明显成效,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信息意识日益提高,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模式转变和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农业农村信息化概述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公共管理服务及农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实现普及应用的程度和过程。它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村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整合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以及农民培训等几个方面。通过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等性能系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构建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公共服务、政务管理及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实现普及应用的程度和过程。
二、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成就斐然。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普及,农村信息服务站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化水平日渐提升,基层电子商务建设加速向乡镇延伸。各地、各部门面向“三农”实际,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和典型,信息化在开拓农村生产经营活动、转移剩余劳动力、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名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然而,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将信息化转化为农村改革发展新动力和新活力的需求迫在眉睫。
三、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效
1、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普及。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截止2009年底,我国99.8%的行政村和93.4%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广播、电视网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31%和97.23%;97%的乡镇通宽带,91%行政村通互联网;农村网民人数达1.0681亿,规模首次超过一亿;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7189万,占农村网民的67.3%;日均访问农业网站的农村网民约35万人;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日益规范,依托现有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科技、商务等现有基础,利用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截止目前,共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约70万个,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并在全国组建起了一支25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涉农网站数已超过31000家。
2、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各地纷纷建立省级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取得新的进展。截至2009年底,“三电合一”信息服务项目在全国409个涉农部门陆续开展,先后搭建了19个省级、78个地级和346个县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惠及全国大约1/3的农户。此外,农业部正在搭建“12316”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各地还探索建立起了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如广东的“农信通”和视频点播系统、浙江的“新农村热线”、宁夏的“三农”呼叫中心、吉林的“新农村热线”、上海的“一站通”等,都在农村深得农民群众的欢迎。
3、基层电子政务建设加速向乡镇延伸。随着“金农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已完成建设任务,农业检测预警系统、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已投入使用。面向农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业的疾控信息系统、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等多个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正不断建设运行中,农村社会事业信息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电子政务也在向基层不断延伸,各地纷纷加速建立城乡一体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进乡村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信技术,拓宽了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良种、种苗、农药、肥料、饲料等农资产品管理信息公开和市场信息发布,使农民快速了解实时信息,实现了信息富农惠农。农业农村电子政务的推进,大大增强了涉农部门工作的开放性、透明度和效率,提高了部门决策、管理和服务“三农”的能力与水平。
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效果良好。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逐步扩大,不断改造传统农药。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一大批先进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园艺农业、畜牧养殖、渔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已初步应用,这些先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促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新典型和新模式。在“三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农业方面,信息化为农业资源整合提供手段,增强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产品流通服务的组织;农民方面,通过信息化培训和造就新型农民,挺高农民自身素养和信息利用能力,以及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方面,信息化为农村提供丰富、生动、健康的科教、文化信息,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拓宽了招商引资渠道。
5、农业电子商务稳步发展。通过围绕农产品,我国已建立了一批跨地区、专业化的特色网站和交易网络,支持流通渠道的信息化改造,发展现代物流,支撑订单农药、物流配送的需求,促进了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发展。如农业部建立的“一站通”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网上展厅等网络服务平台,为农民和企业提供网上营销服务。目前,“一站通”全国注册会员已超过35万,年信息发布量超过70万条,日均点击量约100万次,通过该平台达成的农产品交易额每年超过50亿元以上。我国大陆涉农网站已有6千多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十名以内。另外,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全国已有一批大型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成功试行了电子商务贸易。如被誉为深圳市最大的“菜篮子”的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中农网公司的帮助下,通过使用电子商务手段完成采购、配送等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实惠的同时,也缓解了市场在秩序、交通等方面的压力。
6、三网融合实现农村突破。早在2007年,泉州就成为国内首批打破三网融合障碍的城市,率先享受了三网融合的好处。通过泉州市科技局和泉州电信公司的努力,泉州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正式启动,地处偏远的村镇,借着一根光缆,实现了“宽带互联网+机顶盒+电视机”的模式,让科技服务信息真正“进村入户”,实现互联网、电视网、通信网资源整合,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这样初步具备“三网融合”雏形的尝试,在山西、宁夏等一些偏远农村也有成功的试点。不仅节约了这些地区的资源,还实现了数据、声音、图像这三种业务共用一个网络、一种平台进行服务,为业务创新提供了空间,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经过多年探索,中国在农业农村信息化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信息化发展道路。
1、制定政策,出台措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与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组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各级政府的重视力度、统一规划与有效管理是其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7年锁定“三农”问题,农业农村信息化被多次提及。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务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战略部署等,都明确指出发挥信息化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统筹规划,联合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是一个涉及多部门行动的综合工作,近几年来,农村信息化建设受到多个部门的广泛重视,多头并进、多措并举为信息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和文化部联合制定发布了《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为各地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以及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指明了方向。
3、转变职能,提高效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可大大提高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例如,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和建立健全生产经营监测系统,政府部门可以及时、准确地汇集、处理和分析农业生产运行动态和经济信息,并制定出科学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措施。国内外的成功经验都证明,在农业农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促其不断地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
4、转变方式,创新体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重大转型,转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是重点之一。在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中,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有助于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从而有效地改造传统农业,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同时,通过创新农业发展体制和机制,可提高农业的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程度,最终实现转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
5、发展科技,改造传统。大力发展农业信息科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农村生产中各种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可大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改造传统农业。例如:利用遥感技术,精确估测作物产量、及时监测自然灾害状况,进而根据需要运用专家咨询和诊断系统,提供作物管理措施,或进行动植物的生产技术咨询和病害诊断等。农业农村信息化有力地带动和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6、强化培训,注重应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基础。加强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有助于农民及时掌握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实行科学化生产经营;有助于实行农产品产销对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增强依法维权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适应时代要求、充当现代农业建设主力军的新型农民。同时,在全国大力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站点,免费提供电脑上网等服务供农村群众使用。
7、多方助力,共同参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部门互动、政企互动,才能真正利用好现有资源,取得建设实效。如充分调动各大运营商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国电信启动千乡万村的信息示范工程,推出面向农村的客户品牌“信息田园”;中国移动联合政府部门,推出“农信通”业务,通过语音、短信、互联网等方式,帮助农民获取政策法规、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农业科技等几乎囊括一切的信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另外,由企业捐助的信息大篷车在我国农村地区流动开展信息化培训和宣传活动,使农民群众能够近距离接触信息化,接受培训学习和上网体验等。
五、农村信息化建设方向
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宽带普及工程,推进农村三网融合试点示范,实施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普及工程。进一步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建设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建设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向基层延伸。推动电子政务向乡村延伸,完善农村社会事业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信息科技。完善农业生产和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农业电子商务工程,实施农村休闲农业电子商务工程。继续开展农民信息化培训工作。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提升农民信息能力,加强面向农民工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