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美鑫 电厂 亏损:对越反击战中军队大量伤亡原因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6:55:50
中国对越反击战中军队大量伤亡原因分析

 2004-10-13 11:07:35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正式开战两个多星期,从2月17日到3月5日,共十多天,中
国就损失了两三万士兵,平均一天就死了两三千人。这样的代价,在现代战争里,是一个
天文数字的,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打,竟然要付出这样的代价?中国应该思考,为什么我
们打赢了,但代价却是那么大。中国比越南大很多啊,军队庞大很多啊,我们每人吐一口
唾液都可以淹死他们,但这一仗,我们赢了,但赢得很丢脸,用牛刀,还费了好大力气,
才杀了一只鸡。从各方面的原因分析,是由以下这些原因造成的:
     从中国军队方面看,文化大革(和)命时期,中国军队是政治挂帅,不注重科技练兵,战斗
力很差,军队过分突出政治学习,使得军事荒疏战斗力严重下降,文(和)革的动乱波动到
了军队,一大批有能力的人才被打倒,军队一片混乱,只剩下表面的稳定,加上中国已经
二十多年没有打过大仗了,军队缺乏磨练。军事技术不过硬,战场上伤亡越是多。广州军
区某军标兵团尖兵营有一次遭遇越方9人游击队(属于民兵)骚扰性伏击,300余人居然以
密集队形暴露在越方火力之下造成严重伤亡损失,这看得出军队的军事素质。精神装备毕
竟硬不过实实在在的硬装备。中国人(和)民解放军在对越作战中使用的是50、60年代的技
术和已被实践证明不适用的苏式装备。以前为了帮助越南,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新式常规武
器,先前已经大部分给了越南,自己都不用或很少用,可以这样说,越南军队是中国军队
一手训练和装备起来的,毛XX的军事思想和游击战术,越南人得到了真传,这场战争,是
徒弟打老师。中国军队后勤供应不足,机动性能差,可能与缺少运送军需品和人员的卡车
有关,还有中越边境恶劣的地理条件大大限制后勤补给了。假如中国人装备有进行反击所
必需的现代化自行火炮或远程大炮,越军火炮造成的威胁无疑会大大减小。据战后统计,
中国军队的伤亡80%多的敌人炮火导致的。中国人(和)民解放军士兵平时训练的重点是拼刺
刀和投弹等基本军事技能。他们的训练同其他各项活动一样,都是为适应步兵战术和游击
战开展的。中国军队训练的目的是培养战士而不是指挥员,当时的对指挥官的训练侧重于
政治而非军事。虽然中国在1979年以前就有军事院校,但它们作为训练机构的作用却由于
“文化大革(和)命”而受到严重削弱。中国军队缺乏训练是在这次战争中暴露的主要问题
之一。还有,本次战争中,中国还大量使用了新兵参战,有些士兵从参军到牺牲都不到一
个月的时间。俺有个亲人就是1979年2月19日为国光荣的,听说当时是坐在坦克上乘搭坦克
冲锋开进时被炮弹击中而牺牲的,他还是个新兵,参军还不够一个月,从广东茂名出发,
这拨那调的,去到战场也得好几天啊,还没有得到怎么训练,枪还怎么会用啊,瞄准、投
弹、刺杀,这些战场基本技能都不会,一个天天跟锄头打交道的农村青年,跟训练有素的
越军作战,牺牲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此外,自抗美援朝以后,中国已经二十多年没有打
大仗了,打的只是几场小战役,对于和平惯了的中国人来说,对这场战争也缺乏充分的思
想准备,显得很仓促。

       从越南方面看,当时的越军呢?他们的军队整整打了一百年战争,二战以后,打败了法国
、美国(固然有中国等的支持),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战斗人员和国民的素质得到了很
大的锻炼、提高,装备也比中国军队好。这是真的,因为他们当时打败美军后,缴获了很
多美军的精良装备。但就中国此前对它的援助来看,在援越抗美时越南得到了中国支援的
很多装备,中国对越的军援是巨大而无私的,越南抗美战争期间,中国新生产出的大型武
器装备,许多都供应了越南,中国人(和)民解放军换装需要的坦克和一部分大口径火炮都
很少得到补充,储备数量也很少。许多新型装备研制成功后,人(和)民解放军常常尚没有
配备使用,就优先大量向越南提供,以保证越南抗美救国之急需。中国对越军援的无私性
还表现在:当越南提出的要求超过中国的生产能力时,人(和)民解放军不仅动用库存,甚
至抽调现役装备满足越南的急需。1975年5月1日,越南南方完全解放。由于形势的变化,
中国逐步减少、停止了对越军支援。但中国援建的鱼雷快艇修理厂、轻重机枪厂、高射机
枪厂以及枪械厂扩建、枪弹厂扩建等工程仍在继续进行中,其后来产生的作用是不容低估
也是难以估量的。战争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越南人是吃着中国的大米,穿着中国
的衣服,用中国的枪支大炮,反过来打中国人。
      当时,越南宣称自己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就是说他们认为,除了美国,苏联,就
是它了。的确,在人员素质、装备、士气等方面,越军要略高于中国人(和)民解放军。况
且,当时他们还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

    从国际形势上看,妨碍中国打击越南的,不是国际舆论,主要是苏联牵制了中国。70年代
,是中苏关系最恶化的时期,苏联扶越反华,牵制中国,把越南当作南北夹击中国的一个
棋子,苏越签订了《苏越合作条约》。战争前,苏联一再叫嚣:“假如中国对越南动武,
苏联决不会坐视不理”,为越南人壮胆、打气。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不时恐吓,随
时有入侵的可能,中国很怕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那样的话,中国将很被动,很艰难。战
争期间,苏联的航空母舰“明斯克”号以“访问”越南港口的名义,抵达越南,并“借道
”中国南海,威胁中国,舰上的飞机随时待命起飞,准备袭击中国的军队及物资集结地,
舰上的导弹一度对准中国。在北部边境,苏联加大了威胁的力度。所以,在对越作战的前
、战时,中国都得把主要的精锐部队防守北边,毕竟这只北极熊比小越南要厉害很多,苏
联很大程度吸引了中国军队的注意力,使它不能够全副精神对付越南。中国军队虽然庞大
,却像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教训一下这个捣乱的小孩子的时候,但又担心这个孩子的父母
会来帮孩子,反过来打自己。在一边和越南开战的同时,中央军委命令,华北、东北、西
北的军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准备抵御苏联入侵。苏联虽然没动手,但拖住了中国的
手脚。

     从作战策略上看,中国军队是各军区派部队轮战,各军区派部队临时组成兵团对越作战,
这有必要,但也有很多弊端。深层次地分析,这是由于中国军队情况、国内形势和今后的
发展需要决定的。对于中国军队遭受重大损失,当时高层决策者是明知如此而有意为之。
除了中越一战是无法选择的选择之外,邓小平也有意要让中国军队受一下挫折,碰一碰石
头,吃点苦头。坦率地直说,当时,邓小平对军队并不抱有好感。完全有理由相信,军队
在文(和)革中所扮演的那种角色,令他当时对军队十分不满。军队在文(和)革中的特殊地
位和表现,使全军上下有一种优越的飘然感。此外大批高干纨绔子弟为逃避上山下乡流入
军队,也给军队造成非常不良的风气影响,这种情况在《高山下的花环》小说中也得到了
如实的再现。邓小平是个卓越的军事家,很年轻就开始搞革(和)命,戎马几十载,当然也
知道,当时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的战斗力,怕连当年他领导下的八路军也比不上(事实证
明,就是当年八路军、新四军这样弱小的力量,打骁勇善战、不怕死的日本人,伤亡比例
也没这样大)。让这种素质的军队突然要去流血打仗,无疑是在“整”军,也是掂军队的
份量,用时髦的话讲就是“接受考验”。作为一个军事家,他想利用这个机会灭一灭军队
在文(和)革中养成的盲目自大的傲气和文(和)革养成的官僚习气,中国人往往都这样,没
有沉痛的教训,就往往会沉睡下去,不知道觉醒,这次机会可以重新整顿、锻炼一下这支
庞大(当时陆军近400万,是世界最庞大的军队)却笨重的军队,激发他们的危机意识,同
时又排除军队对今后改革开放可能会有的阻碍作用。总之,他的策略可谓是一箭双雕。表
面上看,各军区部队轮战,为了让各个军区的部队都得到锻炼(当然,这也很有必要),
按中央军委的部署,各军区都有部队参战,这种临时组合上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科学的
,协同上有一定困难的,是不够默契的。而且,北方的军队根本就不熟悉南方的山地环境
和气候,水土不服,曹*的赤壁之败就是例子,军队本来是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的,但比
较仓促,战斗力就打了折扣。邓小平当然知道这一点,当然想到这一点。但主要的是,邓
小平是为了让各个军区都有血的教训,让各大军区的领导们知道自己安于目前这样的情况
真是很危险的,军队的危机是很大的,必须进行马上进行改革、整顿,不整顿,就是死路
一条,军队的数量代替不了质量,各军区的参战部队都有很大的损失,惨痛的教训,这足
以让那批沉睡于老一套思想的高层官员们惊醒。所以,他不让只是一两个军区受到重大损
失,而是要个个军区都有血的教训。邓小平这样做,也为了最深刻最灵活最巧妙地教育了
党政军的高层。这样,对他下一步实行的改革开放,阻力就自然小很多。由于中国与资本
主义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和封锁,又和苏联关系恶化,加上十年动乱,在当时国内不管是高
层还是人(和)民思想都陷入相当僵化的情况里,面对一帮习惯于空着肚子大谈政治的人来
说,改革那是洪水猛兽,在天天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养成的思维,很难接受这个这样
陌生、这样大胆的名词的。邓小平知道他提出的改革开放,阻力可能会有多大。他认识到
,没有高层的统一和人(和)民的支持,就会一事无成,什么也做不了,他太熟悉在中国实
行政治改革的难度了。要让大家惊醒,血的教训最有效。只有付出代价,别无他法,这叫
做投资。战争后,邓小平马上就宣布裁撤100万军队,没有手下留情,对军队大刀阔斧地进
行改革。他的改革开放,也得到了很大支持,因为很多人从战争的结果看到,不改变现状
,继续闭关锁国,我们就会和清政府一样没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战争是中国20世纪
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闭到走向世界、由衰而盛的转折点。

    在战术方面,指挥高层也出现问题。1971年邓小平向毛XX建议的为防止出现军阀割据局面
而实行的进行了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的策略,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但这种弱将强兵
策略的副作用倒是渐渐充分显露了出来。南京调来不久的许世友将军根本不熟悉两广的部
队和中越边境的地形、气候,虽然许将军还是有一番非同寻常的表演,但最后还是于事无
补。怎么不在我们南方的军区(广东、广西、四川或云南)派本地的将领指挥?我们熟悉
中越边境的环境和气候啊。不但如此,怎么不找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点的人来指挥?当时在
军中,的确打过仗的高级将领没有几个了,死的死了,老的老了,青黄不接,但一定要找
一个打过仗的人才能够打赢越南吗?我看不见得,初生牛犊不怕虎,后生可畏,长江后浪
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敢打敢干,果断,灵活,不像一个七老八十的老人来指挥,廖
锡龙就是个不错的将才。战场瞬息万变,一个老人怎么行?最后是秦基伟将军勉强维持了
局面。不过瘦死骆驼比马大,尽管付出惨重代价,还好,最后还是算完成了任务。一开始
的实行的人海战术,死了很多人。

从初期的战场态势来看,这十多天里,中国军队打的都是反击的攻坚战,收复敌人先前占
领的阵地,都是人家摆好了阵势,我们的大部队就对着人家的炮弹、枪口和地雷阵冲锋,
怎么能够不死那么多人?搞人海战术,在中越边境这样的山地,注定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往往一个山头,一个阵地,只要上面有几个人,有足够的枪炮弹药,修好掩体和工事,
还在阵地前沿埋设了地雷,没几百人,可能你就拿不下来,你会玩“抢滩登陆”的游戏的
话,就可以亲身体验一下这种境况。结果中国军人被人家像割韭菜一样,一排又一排地倒
下。

因此,在战场上,应该充分发挥我军轻便灵活的游击战术和突然袭击的优势,以大兵团(
当时参战的有17个师,约计20万人)在后稳健推进,步步为营(赢),小部队在前袭击敌
人,侦察敌人阵地、兵力集结和后勤补给的情报,给炮兵长眼睛,先拔钉子,再扫地,扫
得干干净净,戒急戒躁,减少我军人员损失,一步一步地把敌人压出去。在敌后方,可以
采取宣传攻势及其他非常规手段(特别在经济及交通方面),破坏敌人,瓦解敌人,拖住
敌人后退。前打后拖,使越南无还手之力。

    从战地环境看,中越边境自然条件很恶劣,多山,崎岖不堪,根本不利于大部队和机械化
部队(当然,当时中国军队也算不得机械化部队,但多山、交通不便却给后勤补给、支援
带来很大困难)展开作战,春夏季多雨(二、三月在南方正是初春常常下牛毛雨的季节)
,常常大雾蔽日,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湿热(即古书说的毒气、瘴气),多毒虫、毒蛇,
严重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唐朝的韩愈对南方边地的环境、气候是竭尽全力来形容其恶劣
的。我是南方山区人,在这种环境时候了二十年,对这种自然环境非常熟悉。这样的环境
,给侦察、行军、战斗、支援、补给都带来很大困难。 从多方面看,在这场战争中,中国
军队付出惨重代价,这是必然的。中国古代,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这场战争中,
中国军队占有的都不多。有些本来是可以占有的,但尤其自己这方面那方面的原因,没有
把握住,或者虽然把握住了机会但没有发挥好优势。

 
文章的大致思路不错,着眼点也很好
但是有几点事实需要商榷
1、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伤亡情况没有公开,所有这些网上的数据都是根据一些流
失出来当时各军区的统计资料私人整理的,并没有权威性。而本文的这些伤亡数据我
不知道是否又是“内部”战史或者资料,还是也引用的这些网上的资料。
2、 请注意“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正式开战两个多星期,从2月17日到3
月5日,共十多天,中国就损失了两三万士兵,平均一天就死了两三千人”
首先我军从越南全境撤出是16日,由于通讯、指挥等等的原因,部分部队回撤途中
的损失也不小
作者这里玩了一点花样,28天损失了两三万士兵,这个数字根据上面我说的一些流
失出来的内部资料来看所差不远,没有进一步资料之前姑且认为是准确的,但是损
失是包括伤、亡、俘、失踪甚至包括重病,而在这里马上就被作者变成了平均一天
死亡两三千人,也就是说这个两三万损失全部算作阵亡还不够,因为一共打了近30
天。
3、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以昆明和广州军区军队为主体分别组建西、东两个集团,
抽调了成都军区的部队加强昆明军区,同时抽调了作为全军战略预备队的武汉军区
两个军又一个师,历时不到三十天。并没有抽调各军区部队轮战,轮战是在84年收
复两山以后的事。参战部队西集团为11、13、14和50军149师共计10个师,东集团为
41、42、43、54、55军全部和50军主力,以20军58师作为全军预备队,一共投入步
兵师28个、炮兵师3个和大量坦克、高炮等特种兵部队,参战人数超过30万人,所
谓17个师20万人,仅仅是东线集团的兵力。
4、71年邓小平还在江西劳改,不可能向毛泽东建议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另外,很重要的原因,是部队新兵比例太多,

        据我在靖西看到的情况,牺牲的烈士多为刚入伍2、3个月的新兵,

        足可见当时战争准备其实是比较仓促的,

        不排除以战争手段配合国内形势。

        后勤保障不利,

        特别是受地形限制,伤员后送困难,

        伤员死亡率很高,

        对比后来两山的情况,就可以看出了。

        再就是部队战斗经验不足,

        众所周知的,步兵搭载坦克时用背包带把自己绑在车上的战例。

        装备方面,步兵班是以56半为主,班用机枪一挺,40火箭筒一支,

        56冲两支(正副班长),排加强有喷火器和无座力炮。

        其实,本来应当是单兵配备63自动步枪,

        但是由于63质量问题,被迫改用56半,

        而不是共军战术思想落后,实属无奈,

        根据一些回忆文章,

        参战后应急换了56冲。

        初期,是以广西、云南两省军区的地方部队为主,

        后才投入正规野战部队,

        似乎根据我掌握的资料,装甲兵一直投入的是省军区属装甲团。


整个进入越南的战役伤亡2-3万人还是比较可信的
以前遇到一个人参加过对越作战的
一个村子参军的6个人死了4个,伤残一个,至少他们部队的伤亡比率非常高
总的数字会慢慢解密,也许会有出入,但是不会很低
解放军在那次战争表现得没有以前历次战争好也是事实
一个是装备不适应
中远程炮兵火力不够强(初期),
空军没有发挥作用,
步兵武器笨重不适应机动而且火力弱,
一个雨衣淋了雨竟然重达8kg
装甲输送车缺乏,步兵只能搭载坦克
另一个是人的因素
初期基层官兵没有经验,训练比较差
包括许在内的高层军官战术意识比较陈旧,战法单调,越南人比较熟悉
第三个是组织不合理
没有军衔制度
军兵种协同比较差
后勤不得力(还在搞民工抢运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