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恒大置业有限公司:期待有生命的书,飞进心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19:38:43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一位任左史官职的大臣,因能熟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的书,而被国王表扬,其它臣子很不以为然。
之所以这样,有两种可能:其一,先秦书籍匮乏的年代,人们好读书,熟读上述著作是常事,不足为怪;其二,在别人眼里,熟知典籍是一个左史的本分之事。
总之,故事与书息息相关。如果说这种读书还带有某种目的的话,那么陶渊明的读书则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
然而如今,一盏灯和一本朴素的书,到底还有多少人愿意享受这份宁静的愉悦呢?《环球时报》转载的一份读书调查报告显示,现代生活中,有百分之三十九点六的人一个月内基本不读书,其中称自己“没有时间”的为百分之三十七点八。一个月,并不是短时间。
不可否认,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发达,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书越来越多。而我们读的书却越来越少,网络、视听读物,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新东西挤兑着我们有限的读书时间。忙碌的物质时代,我们的脚步紊乱不堪。因此有人预言,“书虫”将是二十一世纪又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
另一方面,我们能读的书也越来越少。一本书影响一代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也许,大多数人都做过同样的一个梦:手捧一本书像面对一只秋鹭,纯白、皎洁,如一轮清辉的月,悄无声息地在我们心灵里飞翔。
那是一种期待——对一本好书的期待。卡夫卡曾说,一本书出来以后,它的全部生命得靠书本自己说话。而现在的书,未走向大众时已面目全非,被强加进各种信息。去年很多人在网上鼓吹一本模仿王小波的选集,其实,不客气地说,书本里堆积的无非是些低级趣味、脏话粗词和所谓的叛逆生活,仅此而已。假如这也算文字的风格,那么确确实实把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里所强调的“明智”和“有趣”等旨趣给误解了,或者甚至可以说是糟蹋了。这是前辈著作者无法预料的悲哀,也是现世读书人的无奈。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读书的心情已时移势易。如今奢望两耳不闻窗外事式的读书,或许已不现实。但是,即使将读书作为一种单纯消遣的人,恐怕也不能说大有人在。
人们与书接触,更多的是“读”以“致用”,将一切书奉为“指南”和“数据卡片”。翻开一本书,哗哗啦啦,急于寻找“有用”的东西,为自己的论文、演说词、网聊等添光加彩。书中好词句构成的感情脉络、优美意境被一眼带过。“学以致用”被过分强调的情况下,大多数的书,便成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