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万人计划:第六三一卷——第六四0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0:11:36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三一卷)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这一会特别殊胜,有许许多多国家地区的同修来到图文巴的现场,参与华严这一会。这一会是「如来现相品」,第九段下方菩萨的偈颂: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法界普明慧,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这一段是说偈仪式,我们在这部大经里面读得很多。读的遍数多,显示出这一句经文非常重要,我们特别要留意学习。实在讲像这些地方,往往是我们最容易疏忽的地方,菩萨摩诃萨们跟我们不一样的,这些小地方他们特别留意,从来都不疏忽。经文上实在讲,就是两句八个字,『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这两句话显示了什么?我们这么多年来,跟诸位同学在一起学习,将世尊一代时教总结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经中这八个字就是这二十个字的落实,你就想到这一句话的重要性。「承佛威神」,表面上看好象是菩萨谦虚,实际上这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我们凡夫日常生活当中,是烦恼习气的现行,诸佛菩萨他是性德的圆满很自然的流露,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不能够不学习。圣人跟凡夫不一样地方,总在此处,样样不敢居功。说实在话,没有功,哪来的功?做得再好是应该的,是义务,一定要做好。做不好呢?做不好是我们的性德有欠缺、不圆满,这个意思深。

  圆满的性德显示在哪里?下面这一句「观察十方」,「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世界里头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菩萨常常在想,自己所作所为有没有利益到一切众生?也许初学的同学听了这句话很难理解,众生太多太多了,我们的所作所为怎么能够利益到一切众生?这个利益,是真实的利益还是我们假想当中?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给诸位说,利益是真实的,绝对不是想象的。我们要问,诸佛菩萨多,比我们地球上的人多得太多,诸佛菩萨对我的利益在哪里?那个利益是真在,非常可惜你自己没有能够觉察到。我这个讲法,诸位还很难理解,我做个比喻来说。譬如我们看电视,现在看电视是很普遍的事情,诸佛菩萨的频道确确实实传到你那个电视机,我们这个身体就像电视机一样,可惜的是什么?我们这个频道没有打开,好象没有收到,其实你收到或没有收到,就在那个按钮上,你轻轻按一下,你就收到,你不知道按这个按钮,你就收不到。

  诸佛菩萨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相好,实在讲无时无刻不显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今天就好象是愚痴的人,不知道去按这个频道,所以茫然无知,好象佛菩萨与我不相干。如果你要懂得的话,你的频道一按,你才晓得佛菩萨他修持的功德跟我是何等的密切!在佛法里头叫做感应道交。「感」就是按频道,「应」佛菩萨的画面显示出来,那对我们的帮助大了。哪些帮助?智慧的帮助,我们智慧开了;能力的帮助,无论学习什么东西,轻而易举;相好,我们也得到了。我们的色相,世间一般人讲光彩、体质,身体健康不生病,容光焕发,这是一切诸佛菩萨威神的加持。所以佛菩萨常常「观察十方」,对于十方一切众生,我们常讲九法界众生,上面是菩萨,下面是地狱众生,造作极重罪业的地狱众生,佛菩萨还是照顾他、还是关怀他,决定没有丝毫瞋恚、没有丝毫厌弃。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心?这是真心。我们要是瞋恨一个人、讨厌一个人,那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佛菩萨用真心,六道凡夫用妄心。妄心天天造业,真心天天长智慧、长能力、长相好,那怎么会一样?

  他是怎样帮助我们增长的?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会怀疑了。佛菩萨帮助我们的是增上缘,为什么?因为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是自性本来具足的,自性就是真心,是我们真心本来具足的。我们现在变成凡夫,怎么变成凡夫?把真心迷失了,诸位特别要记住这两个字「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好象电视机一样,频道在那里,你不会开关,这叫迷失,并不是它不起作用,你不会使用。迷失之后,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烦恼当家,烦恼作主。什么是烦恼?你们想想自私自利,我今天是不是自私自利当家?起心动念想到「我的利益」、「对我有没有好处」,这就是凡夫,你自性本具的般若德相丧失掉了。如果你要是觉悟了,你是佛菩萨,佛菩萨不会起这个念头,为什么?这个念头是妄心,是妄想、是分别、是执着,佛菩萨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要在这里学;如果还是妄想分别执着做了主、当了家,我们对于佛法的修学毫无长进。

  佛菩萨确确实实「观察十方」,我也在他观察之内。不要以为佛菩萨没有观察到我,那你就想错,佛菩萨观察到了。很可惜,你的频道按钮没打开,跟他的威神连接不上。如果连接上,你就晓得诸佛如来法身菩萨、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原来是一体的,这个时候就是中国宗门里面常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真正把宇宙人生真相明了了。这个明了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就作佛,凡夫就变成佛,就不再叫凡夫。所以说偈仪里面含的意思无量无边,无有穷尽,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法界原本是一真,真心也叫做一心,净土宗修行目的是一心不乱,一心是真心,二心就是妄心。二心是你起了念头,你这个念头是为自己,这是妄心。菩萨起不起念头?菩萨也起念头,菩萨起念头不是自己起的,自己决定不起念头,所以叫无念。菩萨的念头是因众生而起的,众生有迷惑有颠倒,造作一切罪业,在受苦受难,菩萨「观察十方」看到了,看到想去帮助他,所以他起心动念是被动的,凡夫起心动念是主动的。所以佛菩萨的念头经上常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不一样。如果众生没有感,佛菩萨决定没有念,佛菩萨的念是因众生感而起的,所以它叫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向下有十首偈颂,这十首偈颂是显示诸佛如来境界的大用、作用,菩萨能知能入。同时这十首偈也是现相答复,前面诸菩萨向佛提出的大问,其中有一个「云何是佛神通」,普明菩萨要为我们答复这个问题。诸位一定要知道,佛的神通就是我们自己自性本具的德能,佛有,我们也有,每一个人都有,大家都平等。为什么现在没有?你迷失了你的真性,你自己并不知道,你日夜还是生烦恼,还是生是非人我,念念当中没有舍弃贪瞋痴慢,佛经上常讲「可怜悯者」。觉悟了,你才真正肯发愤自强、勇猛精进。整个《大方广佛华严》里面讲的,讲的是我自己,不是别人。我自己原来有这样的圆满,现在怎么搞成这个样子?还有什么话好说?承佛威神加持,《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诸佛如来威神加持我们,我们依照这个经典上的理论方法来学习,我们的智慧、德能、相好三种圆满叫大圆满,我们全都能恢复。这才是正事,世间其他的事情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一顾的。什么人能入?这里讲「菩萨能入」。什么叫菩萨?觉悟的人叫菩萨。菩萨这个名词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玄奘大师翻作「觉有情」。有情就是你烦恼没断干净,但是你觉悟了,你明白了,你已经肯发心回头,回头是岸。

  在偈颂里面,诸位细细来看如来果地上那种德能、能力。现在人讲科学技术,在佛法称之为德能,德能比科技这个意思圆满,涵盖的丰富。先看前面两句:

  【如来微妙身,色相不思议。】

  这两句是总说,说它的体,两句话每一个字的含义都深广无尽。『如来微妙身』,我们无法理解,《华严》常说十种身,《华严》是用十代表圆满,所以说得比较多、比较详细;一般大乘经里面讲三种身,其实说三种、说十种,不增不减。三种是讲的纲领,把它归纳成三条;说十种,是把三种展开来讲。实际上给诸位说,那个身无量无边种,这个话很难懂,真的难懂。宗门教学的方法是教你自己去体悟,这个事情难,他不说穿,他叫你悟。现在即使参禅,也没有开悟的,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你没有办法悟入。教下是说出来,说出来把你的悟门障碍了,所以各有利弊。宗门是先悟,然后再学;教下是先学,学了以后,你慢慢再悟,这是两种教学迥然不同的方式。先悟后学对上上根人,先学后悟对中下根人。但是中下根人,给你说出来了,说出来你还是不会懂;说出来马上就懂,那你是上根人,你不是下根人。

  怎么说有无量无边身?身是什么?身是相,我们今天讲的色相。底下讲『色相不思议』,身是色相,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色相都是自己的身,你能相信吗?这句话说出来,大家就迷了,就疑惑了。我们无量劫来一个错误的想法、错误的执着,都是认为这个色相才叫做身,我这个色相之外其他的,那就不是我的身,佛说我们这个见解是错误的。我这个身是我,别人的身也是我,不但别人的身是我,所有一切动物的色相都是我;不但动物的色相是我,所有的植物色相也是我,山河大地也是我,虚空法界也是我。这个愈说愈糊涂了,愈说愈迷惑了,哪有这种事情?《华严经》下面会有细说,到「出现品」的时候,就把这个事实真相全都说出来了。

  现在,不但现在,古人也不例外,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他们所探讨的科目不管有多少,总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宇宙从哪里来的?虚空从哪里来的?这个空间里面,现在我们知道有许许多多的星球,这个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技术确实相当进步,知道空间不是这么单纯的,还有不同维次的空间。空间是重叠的,就好象我们看电视萤幕上的画面,美国电视的频道有一百多个,不同的频道就像不同维次的空间,所以它是重叠的。从理论上讲,空间维次是无限的,这个话是正确的。科学家已经证实,确确实实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存在。它从哪里来的?这是第一个大问题。第二个问题,生命从哪里来的?这个生命专门是指动物跟植物,我们今天讲生物,它从哪里来的?第三个大问题,神从哪里来的?现在有人讲,这个世界众生都是神造的,神从哪里来的?这三个问题要是解决了,智慧才叫圆满,才把宇宙之间事事物物这个疑问全部都解决了。

  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这三种东西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这是八个字的答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你要是对佛讲的这句话完全通达明了,「如来微妙身,色相不思议」,你就懂得了,你知道尽虚空遍法界原来是一个自己。你对这个人不满意,你是对你自己不满意,你对那个人讨厌,你是讨厌你自己,这就叫迷惑,这就叫做颠倒。这个事实真相谁懂?不但是六道凡夫没有人懂得,佛给你讲了,你还是不听。为什么?如果你要是听了,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就断掉了。你对这个人喜欢,对那个人讨厌,对这个事情爱好,对那个事情厌恶,你不懂。你如果懂了怎么样?懂了你对于一切众生,你的心是平等的,我们提出来讲,你的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现前了。你对于诸佛如来、对地狱众生,决定是一律平等。

  地狱众生是怎么回事情?整个宇宙好象我们一个身体,我们头就好象是佛菩萨,我们的身就好象是六道众生,我们的脚就好象是地狱,地狱众生现在麻木了,我们会给它揉揉、会给它按摩按摩,把它恢复正常,决定没有厌弃的道理。众生为什么会堕地狱?他迷惑颠倒,他不了解事实真相,做错了事情,不要去责怪他。要责怪谁?责怪自己,我自己没有做得好,让他麻木不仁。诸佛菩萨从来没有责怪过人,看到众生造罪业,责怪自己没有能够好好帮助他,这是圣人,这个在世间讲是真正的大学问。

  最近,我听说也有好几年了,在世界上有几所学校开了一个特别的课程,专门研究国际政治,促进和平,消弭冲突,这是好事情。和平能不能达到?肯定能达到。为什么?和平是事实真相。本来是和平的,为什么变成冲突?迷了就冲突,觉了就和平。我们看《华严经》华藏世界,人家是和平、幸福、美满,为什么?觉悟了。一切众生各个都觉悟,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觉悟了。迷了之后,他不承认虚空法界是己,他只承认这个身体是自己,于是与别的身体就发生冲突。好象我们这个身,我们这个身是多元文化,为什么?许许多多细胞组成的;细胞也不是单纯的,还是多元的,细胞是由分子、原子、电子、粒子组成的。这个细胞忘了整个身体是自己,它只认为这个细胞是自己,跟别的细胞就发生冲突了。这一冲突,我们这个地方生病了,这细胞坏了。

  我们的人身是一个小宇宙,虚空法界是个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完全相同。而且跟你说,这里头没有大小,大宇宙不大,我这个小宇宙也不小。《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能够证得、要能契入。契入这个境界,古德讲的「识得一」,你真正明了一了,「万事毕」。在佛法里面讲,你毕业了,你圆满成佛,你知道一了。你的心一了,你的身一了,整个虚空法界是自己,一是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哪来的差别?凡夫真的是可怜,天天打妄想,胡思乱想,事实真相毫无所知,真可怜!哪里知道所有一切色相都是自己的身,谁知道?今天我们读这一句经文,把这个消息透了一点给你,你相不相信?你肯定不相信。你不相信,我相信,所以我能够爱一切众生,我能够爱毁谤我的众生,我能够爱侮辱我的众生,我能够爱伤害我的众生,甚至于我能够爱毒害我的众生。为什么?他跟我是一体,我怎么会有敌意?如果跟众生有敌意,是你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你是凡夫,你在佛法里没有得丝毫受用。如果真正懂得佛法,明白佛陀的教诲,就是佛经里的意思你能懂得一些,你决定依教奉行,决定把你过去所有错误观念全都改正过来,不再自私自利,为一切众生,特别是为一切迷惑颠倒苦难的众生。

  我要怎样帮助他?自己修学圆满就是帮助他。刚才我们念的「承佛威神」,如果说得通俗一点,我们这些年来在国际上讲经弘法,用的总题目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可以做一切众生的榜样,可以做一切众生的模范。做得最圆满的是诸佛如来,做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是诸大菩萨。我们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至少要能做到百分之五、六十,我们才对得起佛祖,才对得起老师,才对得起自己。也许你要问我,我们在这一生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答案是肯定的。凭什么说答案是肯定的?就凭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是世间最好、最完备的教科书,我初学佛的时候,方东美先生把这部经介绍给我,我跟他学哲学,他说这部经是全世界哲学里最好的一部书。它有圆满的理论、有周详的方法,最难得的是后面还带表演,全世界编教科书没有这样编法的,他一生当中叹为希有。表演的部分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榜样给我们看,他一生圆满成佛,百分之百的做到,这是肯定的。

  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不肯放下自私自利,这是大障碍。这个障碍不是从外头来的,是自己本身的。起心动念就想到「我的利益」,就是为这个身的利益,不知道佛法里面讲「我」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所以佛法讲无我,无这个我,才有大我,你才把「我」真正找到,宗门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把你本来面目找到,那你就是佛,你就是如来。为什么起心动念照顾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无常,假的不是真的。把假的看得这么重,把真的完全疏忽掉。真的是真常,不生不灭。圆满的智慧没有生灭,圆满的德能没有生灭,圆满的相好也没有生灭,这些事实真相科学家逐渐逐渐接近这个境界。

  譬如他们讲的精神不灭、物质不灭,物质不灭就是这个身相不灭,精神不灭就是讲的智慧跟德能,确实它是永恒的。我们为什么见不到?见不到的原因就是迷于这个色身,见不到事实真相,起心动念都是错误的,都是迷邪染。我看你的色相,听你的言语,观察你的造作,都是迷邪染,染得很严重。学佛有人学了好几年,有人学了几十年,都没有觉悟,都没有回头。什么时候回头都来得及,回头是岸,然后你就能证得「如来微妙身」,「如来」是自己,不是别人。「色相不思议」,你就能够证得。

  普明菩萨偈颂第一首:

  【如来微妙身,色相不思议,见者生欢喜,恭敬信乐法。】

  这四句前面两句跟诸位说过了,这后面两句往下,总共有十句,都是说它的作用,身相的作用,不思议就从下面这十句显示出来了。『见者生欢喜,恭敬信乐法』,关键在「见」。我们今天不能入这个境界,什么原因?我们没有见。前面两句所讲的是法身,如果见法身,在佛法里面就称为法身菩萨、法身大士。我们没有见,所以我们对于一切法不能生欢喜心,不能生恭敬心。想想看,我们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恭敬心。如果真的见到法身,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决定是普贤十愿,自自然然没有丝毫勉强。不是说我要去学,本来就是这样的,决定不是学的。换句话说,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对什么样的人、对什么样的物,物就是说一切众生,对蚊虫、蚂蚁、蜎飞蠕动,对饿鬼、地狱众生,都是平等的恭敬。

  我们做不到,做不到是什么?没有见到『如来微妙身』,『色相不思议』,都没有,不了解,对这两句话完全不懂。这两句话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之后是什么样境界?什么样的一个气象?底下十句就说出来了。这两句很重要!你常生欢喜心,你的烦恼永远没有了。这个欢喜我们凡夫还是不懂,绝对不是我们凡夫概念里面的欢喜,这个欢喜是境界完全转过来,转烦恼成菩提,转凡成圣,转迷为悟,这生欢喜心。别教初地菩萨是欢喜地,是这个境界,所以他现的现象恭敬,普贤菩萨十愿圆圆满满的显露出来,在他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信」,这个时候是真信,「乐」是爱好,「法」是一切万法,没有不欢喜的。佛法欢喜,世间法也欢喜,佛陀教育教导欢喜,基督教也欢喜,伊斯兰教也欢喜,印度教也欢喜,没有一样不欢喜。为什么?你已经证得一法身,你知道全是性德的流露。圣贤的教育贵在信、解、行、证,证就是你入了境界,你跟他无二无别。第二首:

  【佛身一切相,悉现无量佛,普入十方界,一一微尘中。】

  这些经文句子,我们要熟悉、要消化。『佛身一切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切相。正报里面毛端、毛孔,依报里面微尘,诸位想想是不是一切相?『悉现无量佛』,从这个地方你就看到,世界是重复的、是多元的、是重叠的,虽然多元、虽然重叠,它一点都不混乱。像我们在前面用电视萤幕来做这个比喻,它有能力收到全世界放送几百种不同的频道,我们在这一个机器统统能接收。你转到哪个频道,影像就现前,清清楚楚,它不会跟其他频道形相混杂在一起,虽重叠而不妨碍,这叫「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是我们今天科学技术能力还非常有限,不能在一个萤幕同时看到各种不同频道而又不混杂。但是自性里面它能做到,这个不可思议,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我们没办法想象得到的,但是那是事实真相。

  今天有许多人问我,我们道场为什么要办温馨晚宴,欢欢喜喜的免费接待这些低收入的人来吃饭?很多人想不出这个道理,我们同一体。最近这四年我住在新加坡,我劝导李木源居士,新加坡居士林做得很成功,对于餐饮点心,二十四小时不断提供。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不缺,二十四小时都不缺,随便什么人、随便什么时候到居士林,想吃东西都有。除了三餐之外,上午、下午有点心,晚上也有点心,有馒头、有包子,有咖啡、有茶、有牛奶,冷的热的都有。为什么要这样做?佛在经典上教我们这样做,我们明白了,欢喜这样做。

  我们在此地,这个道场是在草创、在筹备期间,明年诸位到这个地方来,大概我们就小有规模,我们多用途的活动中心会建起来,我们的教室会建好,大概这些工程都要到今年十月。我们道场上轨道之后,我们的温馨晚宴也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不间断,每天晚上来。住在这个道场的同学,我们晚上都不吃饭,晚上我们招待外面这些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的居民、老人,我们招待他。我告诉常住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提供餐饮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要供养温馨。供养温馨,居士林没有做到,希望我们要真正做到。什么叫温馨?孝顺心!看到每一个老人进我们这个道场,我们要把他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年龄跟我们差不多的,我们看作自己的兄弟姊妹,小朋友看作自己的儿女,我们的亲人。你懂得吗?在经上就是这个意思,真的是亲人,不是比喻,不是假设,不是假想,是真的。诸佛如来如是,法身菩萨亦如是,我们今天懂得这个经典的教诲,我们要落实,我们亦如是。

  弥陀村我们想了多少年,将近三十年,没有法子落实。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可以说是相当的努力,这三、四年当中障碍重重,还是没有办法落实。所以现在只有把居士林还有一点点土地,建成一个七层大楼。他告诉我,建成之后大概有两百个房间,可以容纳四百多人。但是新加坡地方很小,对于移民限制很严,所以只能够供养新加坡的人,外面人没有法子。我们看看此地如果有缘分,很可能我们在这边做。我希望我们将来道场能够照顾一千个老人,退休的老人,我们要把这些老人都当作是自己的父母尊长来孝养,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不但照顾老人的物质生活,最重要的是要照顾他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在这个国家提倡的是多元文化的精神生活。我也常常在想,希望心想事成。将来我们在名称上不叫弥陀村,符合现代人的理念,我们做「多元文化和平村」。现在国际上已经在喊出我们要希求和平、我们要消弭冲突,所以我们建和平村,建立一个示范的模范的一个社区,让全世界的人有心之士到这儿参观参观,我们这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可以在一起生活,像一家人一样,不同宗教互相学习。

  我们这一个和平村里面,有佛教的教堂、有基督教的教堂、有天主教的教堂、有印度教的教堂,也有回教教堂,我们都建立在一起,互相学习。决定没有冲突,我们是一家人。佛法讲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样的身,这个话我们听懂了吗?所有一切不同的宗教是一个教,就像一个大学一样,你念的科系不一样,各个宗教是各个不同的院系,实在是一个大学。一个校长,这是宗教里面讲的「唯一的真神」,唯一的真神就是一个校长;各个科系的老师,那是真神的化身。底下这一句就说明了,「悉现无量佛」,「佛身一切相,悉现无量佛」,这个佛是广义的,大家不要在这里起执着,因为很多人看到「佛」都想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是没有想错,但是你也没有想对。为什么?如果佛变现成耶稣,那怎么办?你承认不承认他是佛?是佛,真的不是假的,应以耶稣身得度,佛就现耶稣身去度他;应以真主身得度,佛就现真主身去度他。佛在此的定义就是「圆满的觉悟者」,这个说法容易懂,圆满觉悟的人。耶稣是圆满觉悟的人,真主是圆满觉悟的人,圆满觉悟的人没有私心,决定没有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造福众生,特别是一些苦难众生。

  我们如果缘成熟,有这个力量,我们要照顾所有贫苦的老人,我们要照顾无依无靠的孤儿,好好的教导他,帮助他们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是佛陀教育,这是菩萨的事业。「悉现无量佛」,就是现无量无边智觉圆满的人。『普入十方界,一一微尘中』,「普入十方界」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一一微尘中」这里头的意思是说,无量无边不同维次的空间,这才叫大圆满,没有欠缺。佛说这些话,里面真正的含义是要我们证得,要我们也契入如来的境界。第三首偈:

  【十方国土海,无量无边佛,咸于念念中,各各现神通。】

  心量要大,中国古人常讲量大福大。什么人没有福?量小的人没有福,起心动念只有自己,他哪里会有福报!为什么没有福报?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世间有三种福田,三种福田第一个是父母,父母是恩田,父母对我有养育之恩,所以净业三福把孝养父母摆在第一,没有不孝养父母的佛菩萨。我们要学佛,如果不懂得孝养父母,你怎么能入佛门?不是说穿了这个衣服就入佛门,不见得!每天诵经拜佛叫入佛门,那也不见得,那是形象,那是外表样子,未必是真的。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象。章嘉大师这句话,几十年当中没有听别人说过,前年很难得,新加坡纳丹总统,我们在一起吃饭,他告诉我,他是印度教徒,他说:我一生最佩服、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了之后寒毛直竖,这是我听到第二个人讲的,纳丹总统内行,不是外行人。

  我们今天许许多多的佛弟子都重视外表,疏忽了实质,所以你没有成就,你学佛得不到法喜,你没有见到佛所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到你烦恼就没有了,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没有了,名闻利养的念头没有了,对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个念头没有了,贪瞋痴慢没有了。你的心纯净纯善,真心现前了,真心是纯善纯净的,那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量不能不大,如果我们想到孝养父母,把孝养父母的心、孝养父母的行为扩展到孝养我的家亲眷属,这就很不错了,能够照顾你的家人、照顾你的家族,还不够大!再扩大,孝养我的邻里乡党,我住的这个地区,这还不行。再扩大,我孝养我的国家,其他国家民族我就没有想到,你的心量还不够大。我孝养的对象是全世界一切众生,整个地球,够不够大?是算不错了,但是不大。

  你看看佛的这个心量,『十方国土海』,「海」是形容广大而没有边际,这是把我们讲的尽虚空遍法界,现在一般人讲的时空之内,时间、空间里面所有的星球全部都包括了,所有星球里面的众生,都是我孝养的对象。这够不够大?还不够大。为什么?你只讲一个平面,那个海里头还有深度,深度是讲什么?不同维次的世界,不同维次的空间,这样才讲到圆满。佛的心量是这么大!佛告诉我们,这样大的心量,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心量。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个沙是我们一般大乘经上比喻的恒河沙世界,数量之大用恒河沙比。《华严经》上我们没有看到恒河沙,为什么?数量太少了,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佛讲数量之多,他讲世界微尘数,不是讲恒河沙,恒河沙是常常在大小乘经上讲的。《华严》跟你讲真话,真话恒河沙不足以比喻,要以世界微尘数,你心量不大怎么行!什么人的福最大?佛的福最大,为什么?他心量大,真的叫量大福大,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没有量的人就是没有福的人,我们自己常常要反省、常常要思惟,自己为什么没有福报?量太小了,哪来的福报!

  『无量无边佛』,这是佛的化身,这些佛现的什么相?就像五十三参里面所说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论他是什么身分、无论他从事哪一个行业,只要是觉而不迷。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这是佛家的术语,要是用一般的讲法,就是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物质环境或者是怎样的人事环境当中,他都能保持觉悟,他不迷惑,都能保持正知正见,决定没有邪知见,没有邪思、没有邪见,决定保持身心清净而不受污染,这个人就叫做佛。不论他是什么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事物当中保持觉正净,他是佛。佛真的无量无边,佛在哪里?无所不在,可惜你不认识他,真的当面错过;如果你要认识他,你得的利益就无量无边。给你说老实话,佛不在外面,佛在你自己心里面。你的心如果是佛心,你所见到一切人事物,无一不是佛。

  『无量无边佛,咸于念念中,各各现神通』,这话是真话,一点都不错。谁见到了?给诸位说,善财童子见到了,你要是善财童子,你也见到了。善财童子是一个修学《华严》的代表人,什么人依照《华严经》的理论、方法、境界修学,这个人就叫做善财童子。诸位千万不要误会,听到善财童子,就想到观音菩萨旁边的一个小朋友,你就错了,那你完全着了相,你不懂得佛法重实质不重形象。「善」是说你有善根,「财」是说你有福德,学《华严》的人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所以称之为善财,童子是形容他纯真,没有被污染,是取这个意思。无论你多大年龄,八十岁、九十岁学《华严》,还叫善财童子,取这个意思。善财童子在老师文殊菩萨会下,讲会下大家不太好懂,换个话说,在老师课堂里面,成就戒定慧、成就觉正净,就于念念当中见无量无边佛。

  五十三参里面我们看到,凡夫学生我一个人,除我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人都是佛,一切物也是佛,一切境缘没有一样不是佛,善财成佛了。他时时刻刻一分一秒都没有中断,接受诸佛如来的教导。他的学业、他的德行、他的道业能圆满成就,怎么来的?这么学来的。我们今天在这个境界里头,无量无边诸佛境界里面迷失了自性,我们不认识。我们遇到一个人是冤家对头,找我的麻烦,我想做什么事情种种障碍,你是凡夫。你如果是善财,你会顶礼、你会恭敬、你会感恩,为什么?他成就你的忍辱波罗蜜。这是教我忍辱波罗蜜的佛,他不给我种种的侮辱,我怎么知道我忍辱功夫有多深?大家都念过《金刚经》,忍辱仙人在深山里面修行,遇到歌利王。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残暴没有德行的,我们中国称为暴君,把忍辱仙人凌迟处死。凌迟是用刀把身上肉一片一片割,割到你死为止。忍辱仙人眼睛当中那是什么人?是佛。他来考一考,看看你忍辱的程度功夫浅深,凌迟处死没有一丝毫不善的念头,他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毕业了,老师!佛来了!我们凡夫眼中,他是冤家对头,恨之入骨,还要来报复,那麻烦大了,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里面去搞报复。

  凡跟圣,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我用觉悟的心去看,他是圣人;我用迷惑的心去看,他是凡夫。我用觉悟的心看这个人,这个人是佛;我用迷惑的心看这个人,这个人是魔。给你讲老实话,外面境界「无佛亦无魔」,「无圣亦无凡」,佛魔、凡圣是从自己一念里面生出来的,你懂吗?再说得清楚一点、说得明白一点,你用佛心看外面境界,无一不是佛,所以「无量无边佛」,「咸于念念中,各各现神通」,这些神通对我们自己有大帮助、有大利益。总的来说,儒家也教人「三人行,必有我师」,跟佛这个意思非常接近,话说得不一样,意思相同。三人行,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一个是自己,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善人从正面教导我,我要跟他学习;恶人从反面教导我、提醒我,他做的种种恶业,我不能向他学习。像歌利王就是从反面来教,教什么?成就自己忍辱波罗蜜,决定不效法他那种强暴的行为,成就自己的忍辱、禅定、般若智慧。

  你能从这上面去观察、去体会,哪一个人不是我的老师?哪一个人不是在成就我的六度万行?万行不说了,就说六度这个纲领。我们看看许多人成就我的布施波罗蜜,断我悭贪的烦恼;哪些境缘当中成就我的持戒波罗蜜,我时时刻刻念念守法,它的法不管是邪是正,我都遵守。譬如澳洲的法欢迎多元文化,欢迎各个不同的宗教,我们遵守;有些国家地区对宗教有限制,我们也遵守。从这里面成就自己的平等心、清净心,都成就自己的德行。无论我们想做一桩什么好事,譬如我跟诸位提到,我想弥陀村想了将近三十年,念念不舍,等待机缘,忍辱波罗蜜,总有一天缘成熟,我们能兑现。禅定波罗蜜,一切时一切处自己有智慧、有主宰,不会被外面邪知邪见、谣言所动,佛法里面常讲八风吹不动,那是刚刚功夫得力,这个不深,很浅的功夫。我们要入甚深禅定,不为一切外境动摇,境缘当中成就我们的智慧。

  世出世间法都能够通达明了而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这叫真智慧;通达明了而有分别、有执着,叫做世智辩聪,不是圆满的智慧。智慧跟聪明,区别就在此地。聪明是你里面通达明了,你有分别有执着;智慧是通达明了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这一点差别。佛经上讲真实智慧、世智辩聪,你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们看这个世间形形色色各显神通,成就我的六波罗蜜,他怎么不是佛?「无量无边佛」,可惜你没有见到。你没有见到,我见到了。我学佛五十年,功夫没有间断,我才见到。你们要想见到,我相信不是难事情,你们的缘比我还要殊胜,问题就是你们自己肯不肯用功、肯不肯依教奉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三二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法界普明慧菩萨偈颂第四首:

  【大智诸菩萨,深入于法海,佛力所加持,能知此方便。】

  从第四首往下有七首偈颂,是说「菩萨能入」,入就是讲的入佛境界。第四跟第五这两首偈,是菩萨具备契入佛境界的条件,我们一般讲修行功夫达到这个水平了。『大智诸菩萨』,我们要特别注重「智」。修行求什么?求智慧。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我们要懂得。凡夫这个性德为什么不显?佛在经上讲得很多,烦恼习气障碍了,就是大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着。这里面最严重的是习气,为什么?习气是你自己不能觉察,已经养成习惯了,绝对不知道那是错误,自己不觉得,所以自己没有办法改进。自己不觉就是愚迷,愚迷到了极处,这个事情麻烦!菩萨跟一般人不一样,菩萨觉,觉而不迷,念念都能保持高度的警觉,所以他能成就智慧,累积智慧就变成大智,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凡夫累积的是烦恼,烦恼是什么?依照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着。凡夫起心动念念念所累积的,我们想想是不是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六道凡夫天天累积这些东西,无量劫来从来没有中断过,他怎么能成就?听经研教不能开悟,听多了死在字里行间,所谓是不开窍,劝导他都没有用处。为什么?他听不懂,讲得再白、再明显,还是听不懂。从这些地方我们才真正明白了,佛在经上常讲业障深重,我们对「深重」这两个字体会不到。什么叫深重?深重是什么样子?深重到什么程度?我们很难体会。实在讲如果你细心去观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周边许许多多人事物,你能看到。看到之后,最可贵的是回光返照,我自己是不是这样?这就得受用;如果不能回光返照,帮助你开智慧,但是你自己不得受用,你自己入不了佛境界。像此地讲『深入于法海』,这一句你做不到,一定要回光返照。孟夫子讲「反求诸己」,我们一般人讲反省、忏悔改过,自己得受用,消业障长菩提。

  消业障从哪里看?烦恼轻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少了,比从前少了,比去年少了,比上个月少了,比上个星期少了,那你就进步很快。可是我仔细观察,常常在我身边的同学,一丝毫的进步都没有。什么原因?他不懂得回光返照,虽然天天生活在一起,天天听我讲经,都没有用处,只可以说阿赖耶里种一点善根而已。古时候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是没有这个功夫、没有真学问,有真学问真功夫的人,这个缘已经尽了。就是不管你怎么讲,人家天天在你面前听,听了不开悟、听了不得真实利益,这是缘尽了。缘尽了怎么样?该走了。释迦牟尼佛八十岁入般涅盘,什么原因?缘尽了。古来祖师大德有实学、有真功夫的,皆是作如是示现。可是现代由于科技发达,有所谓远程教学,我听到从海外、从中国来的一些讯息,他们在网路、在电视机看录像带跟光碟,得受用。

  由此可知,修行证果要不要跟在老师的身边?要!跟在老师身边怎么跟法?不是身跟着。佛在经上曾经讲了一个小故事,佛家讲的是公案因缘。有两个出家人,发心亲近释迦牟尼佛,走在路上很渴没有水喝,好不容易遇到小溪有一点水。有一个出家人看到这小溪里有虫,没有经过过滤,不敢喝,这是遵守佛陀的教诫,不敢喝这个水,死了,渴死了。另外一个人他就不顾了,喝了水继续走路,到了释迦牟尼佛面前,释迦牟尼佛问他从哪里来,他说了。他说路上他的同伴因为不敢喝没有过滤的水,他渴死了。佛笑笑说,「你那个同伴见到我了,你没有见到。」你们想想佛说话这个意思,真正亲近佛陀、不离开佛陀的,是依教奉行;不能依教奉行,阳奉阴违,身体天天跟佛在一起,没有见到佛。你见到佛的肉身,没有见到佛的法身,没有见到佛的智身,没有见到佛的三昧身。《华严经》上讲的十种身,你见到的是肉身,其余九种身你没有见到。那个依教奉行的人,才见到佛的真身、才见到佛的圆满身,他能「深入于法海」。

  世尊当年在世教导学生,启蒙就是持戒。戒律里头最难持的是名、利、财、色,这四个字沾上一个字,去佛远之远矣!去善知识亦复如是。印光大师常常教诫人,这是菩萨再来,距离我们最近,对于现代人的毛病了解得最清楚、最透彻。他老人家曾说,「业海茫茫,难断无如色欲」,一个是财,一个是色,难断。「尘寰扰扰」,这是讲我们世间红尘这个社会,「易犯唯有邪淫」,最容易犯的。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最极普遍的,电视节目里头有黄色的、有灰色的,网路里面比电视还要严重。这些东西在教,教什么?教邪淫、教贪财、教争名逐利,天天在教你,多少人乐此不疲!这个社会哪有安定的日子?印祖在比喻里头讲得好,说拔山盖世的英雄因此而丧身亡国者很多,我们在历史上能看到。绣口锦心之士,这是讲有才华的文人、智士,因此而败节损名,「古今同窥,贤愚共辙」,同一条路。看看近代,印光大师说那个近代是六十年以前,欲念愈来愈滋长,淫念愈来愈狂妄,世界难免末日。这个风气不仅是弥漫整个社会,出家修道人也波及,也被它毁掉,多少善根深厚的青年才俊都因此而丧亡,多么可惜!

  我们同学当中,年轻的同学不少,有在家的、有出家的,你们很用功,晚上功课做到两三点钟、三四点钟,做的什么功课?网路上看黄色的色情,看这些东西,我清楚、我明白。我常常在劝导大家,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个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如果你是忍不过,转眼之间阿鼻地狱就现前,得不偿失。如果你能够晚上工作到三、四点钟,你在佛法上你亲近诸佛如来,你是在积功累德。你如果离不开这些色情、离不开名闻利养的诱惑,你是加速度的堕地狱。你们的状况我清楚、我明了,还有人告诉我,谁告诉我?鬼神告诉我。你们看看我的摄影棚,我摄影棚里面供的是九法界一切尊神,还供着有城隍菩萨。这些尊神常常给我一些讯息,一般人听起来这是迷信,不知道这是事实真相,他们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们在《华严经》「世主妙严品」里面看到,佛在华严会上所讲的宇宙,宇宙是重叠的,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现在科学家所讲多维次的空间。每一个不同维次空间里面都有生物,我们称这些生物为神灵。如果你具足真诚恭敬,心地清净不染,就能够跟这些神灵沟通。一切宗教典籍里面都讲到感应道交,我们有感,诸佛菩萨有应,一切神灵也有应。我们明白、清楚了,更应当勉励自己,自己前途一片光明。不能不真干,远离一切杂染。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句话要常记在心中。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念念都能提得起。只要是不善,我们决定远离。不但这些杀盗淫妄是不善,凡是对自己道业,这个道业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慈悲心,有障碍的都是不善,都应当远离。如何成就自己纯净纯善,这个重要。

  凡人修道,古今中外是一个道理,没有例外的,总不免魔来障碍。一个月前,达尔文有一位居士来看我,他修定,定中有许多境界,特别来告诉我,这个世间有灾难,这个世界百分之八十五都是妖魔。我告诉他,我清楚、我明了。百分之八十五是魔,这句话的意思很深,真正懂得的人不多。百分之八十五是怎么说法的?我们自己的身心,不是外头境界,我们自己的身心百分之八十五是魔,你懂吗?佛在《八大人觉经》上就说到五阴是魔,我们这个身是色受想行识五阴身;烦恼是魔,尘沙烦恼、见思烦恼、无明烦恼,烦恼是魔。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两大类占到我们整个身心的比例,不只百分之八十五。外面的魔是天魔,天魔是讲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也超过百分之八十五,修行难!你为什么会受诱惑?我听到这些讯息,一点都不感觉得奇怪,内魔跟外魔交感,自自然然你就堕落了。

  在现前这个时代能够不堕落,还能够勇猛精进,谈何容易?所以我们在古晋建个念佛堂,我请忍师到那边去负责,特别交代他,这个念佛堂如果真正有成就,就一个方法:进入这个道场就不说话。你进去,到那里去报到,发一个牌子给你,「止语」,下面写上你的名字。你在这里住一个月,一个月不说话,住一年,一年不说话,不跟任何人说话。这个道场没有电话、没有传真,没有报纸也没有电视,什么都没有,每天就是念佛。你在这里住一段时期,你心地清净,外缘全部隔绝,这是我们帮助一个真正发心想念佛成就的一个增上缘。我们非常乐意提供四事供养,你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我们愿意提供供养你。人只要不说话,他就不会起心动念,妄想就减少,道心就增长。杂心闲话你所有的功德都从口里流掉、漏失,你说多可怕!你怎么能「入于法海」?不要说深,一寸一分你都入不进去,哪里还能谈到深?这个深是心愈清净,慧愈增长,你才能入于法海。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海是形容。入是什么意思?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通达明了,这叫入。通达明了自自然然是你性德的起用,决定不是识心起用,识心是带着烦恼的。

  你们学过一些唯识,八识五十一心所每一个识、每一个心所都带烦恼,都带着习气。法相宗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是转识成智,实在讲也就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说的「舍识用根」。舍识用根的最初方便就是不说话,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最初方便,在这上用功夫,真功夫。晚上用功夜以继日这叫真精进,用什么功?依旧是念佛,口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没有第二句话,见一切人遇一切物,合掌阿弥陀佛。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总是一句阿弥陀佛,心口相应,心里是佛,口里是佛,不夹杂丝毫不净,不夹杂丝毫不善,你成就了。这个样子你才能「深入于法海」,这个样子你才能得『佛力所加持』,我们讲佛菩萨保佑。有人担心,「我这样学佛,那不是愈学愈愚痴吗?这个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什么我都不知道!」你起这个心、动这个念,你还是妄想在做主宰,你依旧是随顺烦恼习气,你何必来学佛?学佛就要遵从佛菩萨的教诲,就要把烦恼习气放下,我这佛才能学得好。学佛带着妄想分别这些烦恼习气,佛怎么能学得好?不但学不好,这根本不能成就,根本就不能入门,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

  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起心动念一切行为没有人知道,那你错了。《无量寿经》所说的,不要说阿弥陀佛了,西方世界诸大菩萨不必说了,单单说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些大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各个人都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他们都知道。尽虚空遍法界包括我们在内,包括我们地球,所有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没有不知道的,你能瞒得过谁?你能瞒的只是愚人而已,跟你一样愚痴,在这个世间真正有德行的人、有学问的人、有智慧的人,你都瞒不过,何况天地鬼神?诸位如果明白这些事实真相,你也能够体会到为什么我教导初学第一门功课不是佛法,《了凡四训》从头到尾读三百遍,我多少年来都是这样教人,我自己学佛就是这样入门的。朱镜宙老居士给我这一本《了凡四训》,我看了不只三百遍。这个书你要是读透,你才真正相信因果报应,你才真正会动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真心:我想改过自新。

  我从这个小册子知道善恶的标准,能够认清吉凶的征兆,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用这个来挽救今天的劫运。我们要把《了凡四训》当作经典来读,尊重它认真向它学习。现在为了帮助初学,我们把它制作成连续剧。早年这个连续剧是两个小时,实在讲两个小时很好,时间不长,每天看一遍,一年不要中断。如果有时间,看两遍、看三遍,看的遍数愈多愈好。为什么?长时熏修才能成为种子,强有力的种子。我们不被这些圣教熏习,决定就会被烦恼熏习。所以在一天当中二十四小时,我们想想我们接受烦恼熏习的时间是多少,接受圣教熏习的时间是多少,不成比例。纵然你们很发心,每天听我讲《华严经》,在电视机面前一天听四个小时;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四个小时听《华严经》,还有二十个小时被烦恼习气所熏习,这四个小时的《华严经》抵不过。

  你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我为什么要求净宗学院的同学们,无论是在家出家,为什么一天劝导你们听经八个小时、念佛八个小时,十六个小时的熏修。你得要认真,你不能够敷衍,这个熏习才能够产生力量,这个力量能够帮助你断烦恼。你要不肯这样作法,那就难了,太难了。佛法熏修有力,就得佛力加持;烦恼熏修有力,你就得妖魔鬼怪的加持,我跟同学们讲的都是事实。菩萨念念不离佛法,菩萨心里确确实实不夹杂毫分世间法,虽然应化在九法界,与九法界众生和光同尘,但是人家丝毫不染。像宗门所说的,这个身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百花丛中过是五欲六尘的社会,他到这地方来,片叶不沾身,所以他舍离得干干净净。为什么还要到百花丛中过?那是要广度有情众生。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他不会沾染。他为什么不会沾染?他很清楚,《八大人觉经》就讲得很明白,「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身是苦本,心是罪薮」,他明了,所以能够做到丝毫不沾染。凡夫无知,迷惑不觉,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所欺骗。菩萨『能知此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就是最适合的方法。最适合的方法那个意思很深很广,第一个对自己修学最方便,第二个教化众生最方便。这个最方便从哪儿来?从大智,从深入,佛力加持。在一首偈里头我们注重这六个字,「大智」、「深入」、「佛加」。

  普明慧菩萨偈颂第五首:

  【若有已安住,普贤诸行愿,见彼众国土,一切佛神力。】

  这一首偈颂说得好,前面一首说菩萨具备的大德是大智、是深入、是佛加。第二首安住普贤行愿。什么叫安住?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求见达摩祖师,为什么事情?心不安,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达摩祖师观察这个因缘成熟,于是手伸出来,「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这句话就点醒了,慧可回光返照,很久他说了一句话:「觅心了不可得」。你叫我把心拿出来给你看,我回过头来仔细去观察、去找,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于汝安心竟」。你不是要我替你安心吗?那我就把你的心安好了,心了不可得。慧可大师从这一句豁然大悟,这一念转过来就转凡成圣,法身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天台大师讲的分证位的佛果。传法是这个传的,不是传衣钵的,衣钵有什么用处?帮助你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了百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从此以后再没事了。三种圆满立刻就恢复,智慧、德能、相好一时具足,就安住了。

  我们今天安住在哪里?安住在烦恼习气,这个东西麻烦!起心动念无不是妄想分别执着,哪一天你才能把它舍掉?此地所说的都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法身大士,都是等觉菩萨。安是自自然然,丝毫没有勉强。我们念佛人如果能够安住在净宗法门,他肯定成就;如果他心里还想学习世出世间其他的法门,他没有安住,换句话说,我们肯定他净宗不能成就。他学再多的法门,也只是学一点佛法的皮毛常识,学得好,可以换取世间一点名闻利养,人家可以称你一个佛学博士、佛学家,混个头衔,名!聘请你去讲经说法,给你一点供养,利!你还能得什么?断烦恼、长智慧、了生死、证菩提,毫不相关。这种学佛,阿赖耶里种一点佛法种子,除此以外,你还能得到什么?

  听教、学法,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读过《大乘起信论》的人不少,谁懂得这个方法?谁能够运用这个方法?如果你真懂得这个方法,会用这个方法,你这一生当中能成无上道,不在慧可之下。非常可惜,这个论你是念了,你没有懂,你不会用,可惜!马鸣菩萨对得起你,你对不起马鸣菩萨。苦口婆心教你,对你怎么样?不起作用,你说多可惜!我们念佛人应当把心安住在《无量寿经》或者是安住在四十八愿,最简单的,安住在六字洪名,没有丝毫不净夹杂,这个人肯定成就,例子很多。我们常在讲席提起的谛闲老和尚的锅漏匠徒弟,他就是安住在六字洪名,三年成就了,永远脱离苦海,大英雄!真豪杰!什么人跟他相比?没有人能比!他一个字不认识,人生吃尽了苦头,那是他的增上缘。因为不认识字,所以不能学东西,把所有学东西的妄念放下了;认识几个字,这样想学、那样想学,糟蹋了。

  不认识字,好!在社会上没有谋生能力,吃尽了苦头,才真正想找出路,这就是他的善根。他的福德是老师给他的增上缘,他对老师有信心。对老师没有信心,他怎么会有成就?他对老师的信心真的是百分之百,一点折扣都没有。老师教他的方法我们听起来很平常,但是那是了不起的方法,教他放下万缘,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日夜不间断。这个方法好,对自己身心一点压力都没有,也没有什么仪规,什么规矩都不加,重实质不重形式,他就成功了。我们听到了,我们读到这种报导,心里无尽的感动。我也很想学,没有福报,怎么说没有福报?是因为我学了经教,学了经教有弘扬经教的使命任务,我不能把这个拋弃掉不干了。我也用三年功夫,我真能成就,我决定不在他之下。但是这一个使命是舍己为人,这是我的苦难。假如今天有人来弘法利生,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会向他磕响头,这个任务就交给他了,我就好退下来去学锅漏匠了。

  这就是印祖所讲的「敦伦尽分」,伦是类别。我今天入了出家的僧伦,僧伦里面我走进弘扬圣教的这一伦,伦中还有伦,我要敦伦尽分。从敦伦尽分里面学习闲邪存诚,邪是指邪知、邪见、邪行,闲是防止,自己知道防止,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常存一片真诚。我学佛五十年的心得,总结为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五十年的修学,四十四年的讲席,总不离这二十个字。由此可知,锅漏匠的福报比我大,我不如他,他那个路子走的是纯正,纯净纯善纯正。那么短的时间,有不思议的成就展现给我们,为我们作证,安住六字洪名。《华严》是大教,法身菩萨所修的,所以菩萨们『若有已安住,普贤诸行愿』。当然圆教初住以上都是已经安住普贤诸行愿,我们没有证得菩萨的果位,向菩萨学习。

  「礼敬诸佛」,要记住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三善道的众生是诸佛,三恶道的众生还是诸佛,我们要用清净心、平等心去修礼敬。从礼敬这个行为显示出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真诚清净平等是性德,你看看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今天虚伪染污,心有高下,自以为是,贡高我慢,这是烦恼、是习气。学佛决定不再随顺烦恼习气,决定要随顺性德,经教里头所说的全是性德。世出世间圣人教初学,都是从礼敬入门。儒家教人,《礼记》「曲礼」头一句:「曲礼曰,毋不敬」,普贤十愿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常在佛门许许多多仪规里面看到「一切恭敬,一心顶礼」,这些词句我们念得很熟,但是不解其义。这些道理太深了,不懂,不能落实,依旧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见到别人,总觉得自己比人家要高一等,错了!所以我们读这种经句,马上能想到我自己安住在烦恼习气里头,没有安住在圣教当中。

  普贤行愿第二条是「称赞如来」,我们什么时候肯称赞人?总是想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个念头是傲慢的念头,瞋恚烦恼里面的一分。这些错误,要不能把它修正过来,别说大乘佛法你不得其门而入,小乘你也没有分。你想想看,小乘初果须陀洹也得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念佛带着这些烦恼习气,不能往生。所以,为什么不认识字、什么能力什么知识都没有的那种老太婆老阿公,念佛容易成就?他自卑,他谦虚,他对人恭敬,他心念当中「我样样都不如人,哪个人都比我好」,他成就了,这个与性德相应。我们自以为是知识分子,了不起,念念与烦恼相应,不一样!

  普贤行愿第三条:「广修供养」,广修供养落实在孝养父母,这个「父母」意思要展开。《菩萨戒经》里面佛常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个我是谁?我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眼睛看一切众生是这样看法的,所以恭敬供养,财供养、法供养、无畏供养。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从出生、八相成道到示现入般涅盘,这一生八十年当中,确确实实他所作所为是在孝养父母,是在广修供养,他做到了。

  昨天我听说我们此地,有一个八十岁的老人非常难得,发心照顾重病的人,医院已经放弃医疗,他把他接回来照顾他、安慰他,希望他走的时候心情愉快、没有恐怖,这了不起!这样的心行,我们立刻就想到新加坡的许哲。他特地到我们学院来拜访,把他那些资料送到我们这个地方来,我现在还没看到他的资料。我们应当去拜访他,他有些什么困难,我们要帮助他,广修供养!垂危的这些病患,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开导。对于这些人,我们不能够学基督教,基督教遇到人临命终时,马上就给他受洗,就拉入是他的信徒。我们不可以,我们要问他他信不信神?他是学哪种宗教的?用他的宗教来帮助他,这才叫大慈大悲。你叫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固然是好,他对于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太陌生了,很难接受;他一生心目当中都是上帝、都是天堂,这也是好事情,劝他把心定下来,万缘放下,一心想上帝,一心想天堂。佛在经上常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要放下对这个世界上的贪恋,这个世间一切统统放下,没有丝毫贪恋,一心去想你的天主、想你的上帝、想你的天堂,肯定得生。

  教他忏悔,人在世间难免犯有过失,这个时候要真心忏悔,求神、求主原谅。中国谚语常讲「浪子回头金不换」,古圣先贤常说:「人之初,性本善」,他那个不善是他的习气、是他的烦恼在作祟,他的性是本善,他是本净。所以最后一念决定他的来生,最后一念是念上帝、是念天堂,他肯定得生。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去跟他交谈、去安慰他;有需要帮忙的,我们也非常乐意帮助他。给诸位说,这都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里面有法布施,你劝导他是法布施,带点礼物送给他财布施。这是什么?这叫行菩萨道,这叫落实普贤行愿。普贤行愿不是天天在佛堂里念念的,那个没有用处,要做到。我再过几天,要有时间我会去看看,我会去帮助他。

  行愿第四条:「忏除业障」。忏除业障要在念念之中、起心动念之处,一个念头错误,马上就要忏悔,这一个错误的念头马上放下。善念要增长,「三十七道品」里头四正勤,四正勤是真正忏除业障。已生的善念,要教它增长;没有生的善念,要帮助它生;已经生的恶念要断,立刻就要断;没生的恶念要叫它永远不生,这是真正的忏悔业障。所以功夫是在念头起处去用,功夫才能够得力。到已经现行,那迟了;现行觉察还不知道悔改,那就大错特错!下面我们就省略了。诸位同修要多想想,你看看法身菩萨安住普贤行愿,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安住普贤行愿。

  『见彼众国土,一切佛神力』,这两句话很难懂,很不容易体会到,要不读《华严经》,不能够「深入于法海」,你就没有办法体会这两句的境界。唯有真正落实普贤行愿的人,他见到了,他能够体会到。「一切佛神力」跟前面「佛力所加持」,前后相呼应。这一首偈关键在「见」字,见就是宗门里面讲的大彻大悟,你见到一切剎土里面的真相,器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第六首:

  【若人有信解,及以诸大愿,具足深智慧,通达一切法。】

  这些都是说菩萨具足的大德,这个地方的大德就是信、解、愿,我们统统没有。如果真正有信心,试问问你还有时间去贪恋世法吗?你还喜欢贪恋世法,还不能舍弃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虽然学佛,佛法在你生活当中所占时间比例不大,绝大部分的时间还是搞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你不信!你为什么不信?你不解。信是入佛门第一个条件,信了之后,他退心了。为什么会退心?他没有了解。所以有信心入佛门,这个信心要培养。信心入佛门,那个信心是属于善根,他对于佛法生欢喜心。遇到善知识,善知识有责任培养他,培养的方法决定不能离开经教。《三字经》上讲的「苟不教,性乃迁」,他就会被诱惑,名闻利养在诱惑你,五欲六尘在诱惑你,你禁不起诱惑就随他去了,是你不信佛法、不解佛法。

  我这一生给大家做了一个榜样,我没有被诱惑,我没有退心,靠什么?靠天天读经、天天讲经。昨天韩馆长往生五周年,我在纪念会上做了简短的报告,我感她的恩德,她督促我、成就我。早年我在她家住十七年,几乎她每天都不放过,我讲经她听,听了回来她要问。她没有懂的地方,她有疑惑的地方,天天问,十七年,我们真的是教学相长,她对于佛法是从那个时候奠定的根基。往后这十几年经营「华藏图书馆」,那是她的示现。世间人不懂,没有慧眼,是她的示现。那种喜怒哀乐,都在那里表演,明眼人清清楚楚;世俗人,才说「她对佛法有功,但是也有过,功过参半」,世俗人!俗眼所见。慧眼所见,她只有功,她没有过。

  我的佛法从老师那里学得的,是从她护持三十年成就的,没有这个有力的护持,天天督促你,天天找你麻烦,成就你六波罗蜜,你所学的没有用。你所学来的,完全是口头的,完全是表面的,你不能够契入。如果我禁不起折磨,那就惨败了。要禁得起折磨,从折磨当中成就自己戒定慧、成就自己的六波罗蜜,生起感恩之心!绝对不会有丝毫怨恨的念头,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个心情多愉快、多快乐,法喜充满。这种高度的精神生活,馆长帮助我、成就我的,谁懂?我要不说出来,没有人能懂。像李老师、章嘉大师这样的人能懂,普通的人不懂。

  修学说实在话,不是一个容易事情,自己没有深厚的善根,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你们跟着我,学习内典讲座,我在内典讲座里也有一篇心得报告,我的心得报告老师看过,「内典研学纲要」。我在纲要里面提出四点,第二点就是修学的心态。修学的成败,心态要占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顶多只能占百分之十。说个老实话,方法并不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是修学的心态,这是成败的关键。现代一般人修学的心态没有了,修学心态根本的教学就是《弟子规》,《弟子规》是教我们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怎样做一个好儿女。你拿那个展开来看一看、对一对,我们做到几条?几条没有做到?立刻就晓得了。那是一面镜子,照一照我是不是个好学生?我是不是一个好子弟?佛法修学有没有成就,根在这个地方。所以信了要求解,解又帮助你信,帮助你入正信,帮助你到真信。解了之后得要落实,如果不落实,你的解是空的,虚而不实。我真正了解多少,我就做多少,解帮助行,行帮助解,解跟行永远是相辅相成,一直到无上道。

  普萨对这桩事情真的叫乐此不疲,一分一秒都不会空过,他真干。『及以诸大愿』,这个地方讲的「大愿」就是普贤十大愿王。『具足深智慧,通达一切法』,「深智慧」是从解行当中得来的。清凉大师说得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一定要解行相应,解跟行相辅相成,这样才具足深智慧。智慧开了,就通达一切法,在一切法里面你就自在无碍。然后又具足像普贤菩萨的大愿,真正能够舍己为人,不求自己的安乐,常念众生的疾苦,这才是佛菩萨的弘愿、佛菩萨的弘业。念念行行无不是利益虚空法界一切苦难众生,这个苦难众生就是还没有觉悟的众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三三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普明慧菩萨偈颂第七首:

  【能于诸佛身,一一而观察,色声无所碍,了达于诸境。】

  以下三首,清凉大师跟我们说的是「知见成益」,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正知正见。『能于诸佛身,一一而观察』,诸佛这一句含义非常深广,就狭义方面来讲,就是毗卢遮那佛十种身相;如果就广义来说,毗卢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处,毗卢遮那可以说是一切佛的根本,大乘法里面常讲的清净法身佛。讲「如来微妙身,色相不思议」的时候,说得很多。广义的讲,无有一法不是佛法,无有一色相不是佛身,这个境界不可思议。「一一而观察」,成就真实圆满的正知正见。怎样观察才能与经教所说的相应?这一点不能不知道。往年李老师在台中办大专佛学讲座,他老人家主讲的是「佛学概要十四讲」,在开宗明义就教我们对于宇宙之间一切人事物的观察。说得是好,他讲得非常的简单明了,为什么?教初学,这些初学都是高等的知识分子、都是大学生。教他们观察有八个方面,首先观察它的体性,第二观察它的现相,第三观察它的作用,「体、相、用」。

  本经经题「大方广」,「大」就是讲的体,「方」是讲的相,「广」是讲的作用。老师教导我们对一切法的观察,其来有自,不是他自己的发明,你才能了解事实真相。体是本体,相是现相,这个现相是从什么地方生的?宇宙是现相,宇宙从哪里来的?万物是现相,生命是现相,佛菩萨是现相。这些现相从哪来的?总有个根源,这个根源就是体性。《华严经》上说得很好,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识变都是讲的体性。青莲法师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前面「五重玄义」,辨体他就讲「不思议性识为体」,这一句讲得好,讲得清楚明了。特别是对于初学佛法的人来讲,不思议性识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宇宙之间万事万法的根源,大是虚空法界,小到毛孔微尘,它的本体是一不是二。

  谁能看得见?你要是看见,好!看见就是你从相上见到性,那就是佛法当中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这个修行功夫到家了。这就是宗门大德常讲「你会么?」你会看吗?你会听吗?吃东西,你会尝吗?「会」这一个字妙极了!首先看它的体性,体性从哪里看?从相上看,然后转过头来看现相。相是什么?那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真懂得了,你才会赞叹释迦牟尼佛高明,讲得一点都没错。相虽然是虚幻的,但是它有作用。你再看这个幻相的作用,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它不是没有用,它有用。

  这个说法怕初学的同学还很难体会,我们简单举个比喻,比喻总是与事实要相差一截,但是总比喻到一个仿佛,从这仿佛里面你去领悟。我们把心性比作水,水有三种不同的现相,通常我们看到水是流动的液体,如果把它冷却在零度之下,它就结成冰,它的相就变了,变成固体。在液体它的作用很多,能够滋润万物,可以载舟;冰不能够滋润万物,障碍舟船。船在水里碰到冰山,走不动了,它就产生障碍;液体的时候,它没有障碍。第三个相,如果把它加热,就变成水蒸气,变成气体,早年火车就是靠水蒸气来推动的。这就说明相起了变化,作用就不一样。你要在这里头观察它的「体、相、用」,对于任何事物你一接触,你要观察这三方面,你会看。

  这三方面还不够,还要加「因、缘、果」,这是观察它的变化。事事物物这个现相它必有因,因里面就讲的亲因缘、所缘缘、增上缘,因是属于亲因缘。佛经上常讲四缘生法,亲因缘是因,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三个是缘,然后才现相,现相是果,你才真正了解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相、这些作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你才明了。这还不够,还得加两条,一切现相有「事」、有「理」。任何一法你要从八面观察,你才能得正知正见;最怕的是你看到片面,你没有看到另一面,你就会产生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知见。现代这个社会上,许多人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想法、看法起了很大的偏差,原因在哪里?他没有面面看到。老师教导我们对任何一法你观察八面,你不至于把事情看错了。这个八面实在讲是很浅,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如果八面没有观察到,你连事物表面都不能够理解,试问你有什么能力处事,处理这些事物?

  「一一而观察」,这「一一」两个字是双关语。第一个意思就是所有万事万物,一桩一桩你都要详细观察;另外一个意思很深,对于任何一法你要一层一层的去观察。这一层一层的观察,好了,我们讲这八面,八面里头每一面又有八面。譬如体,体里面有体相用,体的体相用,相里头有相的体相用,用里头有用的体相用;不但体里头有体的体相用,体里头有体的因缘果,有体之事、有体之理。这样一来,八八六十四,你能对一一法有六十四面的观察,你就深入一层,你的看法当然比别人高明。别人只看表层,你已经入了一分。比你更高明的时候,他再入一分,再入一分六十四。这六十四里面每一种又有八种,六十四再乘八,一层一层往下去,到最后给你说不可思议。所以诸佛如来观察一一法,彻法底源,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如来智慧。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如来智慧是一切众生本有的,我们把本能失掉了。我们今天连一一法这八面都疏忽了,往往只看相,着了相。这个相的体疏忽了,这个相的作用还勉强,看不完全,这个相的因缘果、事理,大多数都疏忽了。于是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自以为是,把事情做错了。他没看清楚、没看明白,他就下了决断,他就有了行动,结果带来的当然是灾难。这些道理,只有佛经上讲得清楚。

  你能这样的观察,『色声无所碍』,「色声」两个字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你在六尘境界里面就没有障碍了。没有障碍,入华严境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得大自在。这样的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示现教化众生,九法界示现就是宗门所说的「百花丛中过」,因为他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于一一法不能像诸佛如来彻法底源,他看的那个层次,我们凡夫怎么想都想不到。我们连表层八面我们都顾不过来,人家能看六十四面,深入一层;再深入一层,六十四再乘八。重重无尽!这就是经里面常讲的「微密观照」。大到虚空法界,小到毛孔微尘,你的慧眼开了,你的法眼开了,你的智眼开了,确确实实不是凡夫知见。你这样才能入无障碍的境界,你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真的看清楚了。

  『了达于诸境』,「境」是境界,「诸境」是讲六根对外面的六种境界,眼以色为境界,耳以声为境界,鼻以香就是气味为境界,舌以味为境界,身以触为境界,意以知为境界,这叫诸境。对于六尘境界你通达明了,一点都不迷惑,这应前面所说的「大智诸菩萨,深入于法海」。你没有这种微密的观察,你怎么能深入?由此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我们凡夫粗心大意,眼不会看,耳不会听,我们六根对六境,换句话说,不会!不会用六根。说不善用六根,那已经是恭维你了,根本就不会!为什么不会?没学过,没人教你,你没有受过这个训练。修学佛法,佛法真教你。第八首:

  【能于诸佛身,安住智所行,速入如来地,普摄于法界。】

  这一首偈所说的是事事无碍的法界。『能于诸佛身,安住智所行』,我们读这两句经文,实在讲感慨万千!为什么?我们今天不是「智所行」,我们今天是识所行,这个识是妄想分别执着。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安住智所行」?就像前面讲的安住普贤行愿。学佛所贵的就在学,学这个字怎么讲法?在中国《说文解字》里面,学是模仿的意思、效法的意思、觉悟的意思,它有这么多意思在。我们有没有学?如果你真正了解这个字的含义,我们今天学佛是假的,有名无实,根本就没有学。真的学从哪里学起?真的学跟诸位说,从沙弥律仪学起,从戒律学起,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无量劫来菩萨作佛都是走这条路,没有第二条路,我们舍弃了戒行,哪能成就?从来没听说过。你们在哪一部经典里面去看,不要持戒就能成就?你去找找看。就是净宗法门,祖师大德常常提示我们「持戒念佛」。无论是宗门教下、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共同遵守的修行原则是三皈五戒,我们有没有认真去学?有没有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学觉而不迷、学正而不邪、学净而不染?这三个是纲领,戒律是细目。

  觉正净怎么落实?戒律是教你落实。在戒经里面佛说得好,「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法不能躐等,一定要守规矩,要按照规矩去学习。我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程度,是在什么样的地位,自己要清楚、要明了。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就好象念书一样五十一个年级,我现在在几年级?你自己要知道。八十八品见惑断尽,初信位的菩萨,一年级。他断证的功夫等于小乘须陀洹,但是智慧不一样,大乘人的智慧高过须陀洹,在断烦恼大家是一样的。我们有没有到一年级?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入一年级?我们不会用六根,我们不懂得怎样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观察,因此起心动念依旧随顺烦恼习气。随顺烦恼习气就是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这样说法的时候,大家印象更清楚一点。

  我们的起心动念、所思所想都叫妄想,为什么?你要是这样问法,我答复你,因为你执着身是我,你有自私自利。只要有自私自利,你的思想就是妄想。什么时候破我执了,佛点头,你的想法不是妄想,你叫做正觉,阿罗汉得正觉。在菩萨这个正觉位是第七信的菩萨,七信位,这还在十信里面。十信第七信的菩萨,我执没有了,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我们常讲无我,真正证得无我是阿罗汉,在大乘是七信位的菩萨,无我。虽然没有我执,但是他还有法执,我执虽断,法执犹存,所以他不能见性。到什么时候才能见性?圆教初住菩萨。由此可知,七信、八信、九信、十信,这四个位次破所知障,十信前面六个位次是破烦恼障。烦恼障破了就是见思烦恼破了,证得七信位。七信再破所知障,也就是我们讲的破分别;七信以前破执着。执着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这两种就是我执、法执统统都断掉,也就是说分别执着没有了,你才能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是华严境界现前,你证得圆教初住菩萨果位。

  往后去就是破无明,无明就是妄想。佛在经上讲的头数是四十一品,无明的浅深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你所得的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十信位的菩萨称正觉,真正的正觉要从七信算起,就是十信位后面的四个位次:七信、八信、九信、十信,是正觉位。到圆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正等正觉,那是菩萨,升级了,这是菩萨,像读书一样有了学位。四十一品无明破尽,这是圆满了,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安住智所行」,对我们来讲太重要了!在我们现前这一个阶段,「安住智所行」应该怎么作法?经文上这两句,就我们的程度来说,「能于诸佛身」,具体而言,什么是佛身?经典是佛的法身舍利,我们可以说诸佛身就是佛经。这个意思就明显了,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经典的教诲,经典教诲是「智所行」。如果我们不依佛的经教,那你肯定就是依你的烦恼习气,依烦恼习气你所行,它不是智它是迷,愚迷,你是安住愚迷行。诸位想想这个问题严重不严重?我们学佛何以不成就?就是因为你安住愚迷行。

  怎样转愚迷为智觉?这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课题,怎样能转得过来?为什么你转不过来?真正要转过来,不靠圣贤教诲是决定做不到的。依靠圣贤教诲,头一个是信心,那就是从前李老师跟我讲的,你信不信佛?我跟诸位讲过很多遍,老师问我这个问题,是我学佛第九年。我学佛第七年出家,出家就教佛学院就讲经。教佛学院讲经两年我去受戒,我教佛学院的时候我还没有受戒。那个时候是受在家菩萨戒,因为我们要出去讲经,我跟李老师学佛的时候是在家居士,受了在家菩萨戒。受戒之后,佛门的规矩要去谢师,感谢老师栽培的恩德。老师一见面指着我:「你要信佛!」这真实教诲,他给我做详细的开示。有许许多多人,自古以来就有,现在更多了,出家一辈子到老死都不信佛。他不信佛这怎么出了家?我们会有这个疑问,老师给我们分析。虽然身出家,佛的教诲完全不懂,完全没有做到,那叫不信,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信的标准在此地。想想是有道理,老师对我们的教诲,老师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教诲就是经典,我们不读经,不相信经里所说的,不了解经里面所说的意思,不能够把经教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这当然叫不信。

  每一部经流通分上最后一句,「依教奉行,作礼而去」。我们有没有依教奉行?没有依教奉行什么原因?不信,你怎么能安住?唯有真信的人,一丝毫疑惑都没有的人,他才能安住。这种人在世间,古大德常常给我们说两种人,一种上智,一种下愚。上智的人聪明,一闻千悟,他明白了,所以他能依教奉行,他没有疑惑。另外一种是下愚,下愚之人是他有善根、他有福德,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深厚,虽然他没有听过经教,甚至于不认识字,也从来不会念经,教他一句阿弥陀佛,他真信,一点怀疑都没有;教他老实念,他能依教奉行,他能贯彻始终,他成就了。这两种人好度,佛度这两种人不费心、不操心。最难度的当中这一段,当中这些人占绝大多数。上智与下愚古人常讲的「不可多得」,真的是凤毛麟角,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像我们中等根性的人,那就完全靠经教的熏修。世出世间的圣贤教导学生、帮助学生成就,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三字经》里面讲的,「教之道,贵以专」,不专怎么能成就?专精是成就的秘诀,要专要精,精是精纯不杂,专是专一,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

  普明慧菩萨偈颂第八首:

  【能于诸佛身,安住智所行,速入如来地,普摄于法界。】

  这一首偈在前面已经跟诸位说得太多,因为它太重要了,关系到我们这一生修行有没有成就,就在『能于诸佛身,安住智所行』。「诸佛身」我把它讲作一切经论,我们今天讲的《大藏经》,《大藏经》里任何一部经论都行。诸位要记住,世尊在《般若经》上所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对于一切经要平等的尊重、要平等的赞叹。能不能成就?那真的就是「贵以专」,只要你功夫下得深,专攻,没有不成就的。前天悟道法师来,送我一本《推背图》,我略略的翻了一翻,看了前面几篇序文,序文里头有一篇是朱道长写的,朱鹤亭他跟我很熟。我看了序文之后才晓得,写这个注解的人在《推背图》这本书下了三十年的功夫,印证什么?「贵以专」。我们佛门这些同学们,几个人能以三十年的时间专攻一部经?能够有这样的专攻,哪有不会成就的道理!

  晚近大家知道,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周止庵居士在《般若心经》上差不多也用了四十年的时间,成就了!一生只攻一部经,成为权威。今天要研究《般若心经》,你就不能不看《心经诠注》,周止庵的。他那个注解是集古今中外《般若心经》注解之大乘,他有独到的见解,江味农居士亦复如是。今天要学《金刚经》、要讲《金刚经》,你就不能离开江味农居士的注解,这是权威。我们现在读的《华严经》,主要的参考资料是清凉大师的《疏钞》。清凉当年在世,讲这部经就讲了五十遍,「贵以专」!现在人所以不能成就,他心散乱,他样样都想学,到最后样样都不通,把一生的光阴浪费掉,非常可惜!就好比念大学一样,大学里面很多科系,他每一个科系都想学,今天是在这个系,明天在那个系,念四百年也毕不了业。那个专攻的人,念一个学系,四年就毕业了。我们自己要想想,错在哪里?你要是真的学经教,你能够「安住智所行」,你学一部经,不需要很长的时间,用现在人的话来讲,你有很满足的成就感。为什么?你学会了,意思懂了,也能讲了,上台头头是道,也能博得许多听众的赞叹,没有别的,专攻!

  我在李老师会下算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我具足学教的条件。第一个我有理解力,第二个我有记忆力,十年当中才学五部经,这是老师特别给我开例子,其他同学都是一部,「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部经,我第一部学的经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老师讲这部经用多少时间?给诸位说,五个小时。我最近将这个经讲了两遍,新加坡讲一遍,在台北台视摄影棚里讲了一遍,这是我启蒙的一部经典。这部经典学会了,我再学第二部《阿弥陀经》,第三部《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金刚经》,第五部《楞严经》,我在台中十年学这五部经,其他经论都没有学过。这么多年当中我所讲的经论是同修们要求的,找我来讲,我讲过几十部了。古大德常讲「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你不肯听、不肯相信,那有什么法子?

  从前有个例子,慧忍法师,跟我也非常之好,这个人聪明,我劝他到台中亲近李老师,他非常欢喜,我把他介绍给老师,我们在台中一起住了十个月。因为李老师那个时候正是讲《楞严经》,我学《楞严》,我劝他学小部经。我是真心想帮助他,他对我怀疑,说我学大经劝他学小经,好象我瞧不起他。我跟他讲:我今天学《楞严》,我前面学了多少部经的底子,你没有学过;等于说念书一样,我念到五年级,你才刚刚入学,你要从一年级念起。他不相信,天天在《楞严》上下功夫,真用功,晚上都搞到两三点。搞到十个月之后,身体不行了,眼睛看经典一片漆黑。他告诉我,没有办法学了,离开台中,到台北去搞经忏佛事。也不错,在经忏佛事里面储蓄了一笔钱,买了一个道场「法藏莲社」,在木栅。我到台北去的时候,他就把我找去,他现在有一个道场,他领众做佛事,请我去讲经。我到台北的缘,他是第一个因素。我在他那个道场里面讲经,认识韩馆长。韩馆长在那个时候是很忠实的听众,每一会必到。讲经失败了,那个时候他告诉我:我很后悔没有听你的话。他要能听我的劝告,他成功了,以他的聪明智慧,以他那种勇猛精进。所以学习要循序渐进,我的底子、条件,学习的条件,他还是比不上我。老师指导我的,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学起,不是一开头就教我学大经,没有这个道理,学习不能躐等。

  初学的人,那真的你有善根福德因缘,你要安住在老师的教诲,老师的教诲是「智所行」。你不能够百分之百的顺从老师教诲,老师不教你,为什么?没有办法教你。像个容器、杯子一样,你这里头是满的,我再想添,添不进去,漏出来了。应该怎样?你拿个空杯子,那我给你,你全部接受了。《书经》里面讲「满招损,谦受益」,空的那你就得利益,所以虚心才能接受教诲。你不虚心、你没有信心,你心里充满了疑惑,对这个老师、对圣教没有信心,你怎么能成就?《弟子规》、《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都非常好,这是我们初学的人「智所行」。如果我们把这个东西看贱了,没放在眼里,瞧不起它,我们这一生肯定不能成就,注定失败。像建房子一样,这是地基,没有地基,你怎么能盖高楼大厦?盖个小房子,我们晓得也要打地基;我们这个外面盖个小仓库,都要做个地基。不从基础上奠定功夫,你怎么可能成就?你的基础愈深愈厚,你的成就愈大。

  『速入如来地,普摄于法界』,这个「安住智所行」就不是初学的,「智所行」是文殊所行、普贤所行。普贤所行的是十大愿王,这是总纲领,文殊所行的是十波罗蜜。十波罗蜜第一个是布施,这个布施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烦恼断尽了。分别执着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是破烦恼障;分别跟无明,这里面就有所知障,二障断尽,菩提圆满了,这「速入如来地」。所以,普贤十愿、文殊十度不能够圆满的落实,你怎么能入如来地?如来地是一真法界,如来地是地上菩萨、华严会上的菩萨摩诃萨。「普摄于法界」,这些菩萨起心动念所含的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普摄于法界就是这两句话,「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里含的什么意思?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服务,那个「度」就是服务,四弘誓愿第一愿圆满落实了,「众生无边誓愿度」,才有这个能力。

  我们今天如果不懂得安住,也就是说不懂得随顺佛陀教诲,那就铸成大错大错!要知道你们今天依然不能安住,安住在名闻利养、安住在五欲六尘,甚至于安住在网路、电视黄色节目里头,你不堕地狱,谁堕地狱?你为什么会安住那里面?这是由于你无始劫的烦恼习气太重,你认为那里头有乐趣,你才欢喜看,经教里头的法味你一丝毫没有尝到;如果你尝到圣教里面的法味,这个世间五欲六尘这种东西骯脏污秽,你自自然然不会接近。摆在你面前,你也不屑一顾。为什么?你有大乐,决不是这个世间人间天上五欲之乐能相比;如果没有大乐,怎么有那么多菩萨来学这个法门?今天你们还会受诱惑,你们没有契入佛的境界,你没有理解经教里面的义趣,你在这里头没有得到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你没有。你所学习的,你皮毛都没有得到,学歪了、学扭了,你不是「速入如来地」,你是速入阿鼻地狱!你普摄的是妖魔鬼怪!我相信你也很聪明,你也知道,虽然知道,你无法自拔,堕落在这里面,你跳不出来。经文这个意思是讲得很深、讲得很高,我们从这个意思引申到初学,现在在我现前境界,我应该怎么作法?第九首:

  【佛剎微尘数,如是诸国土,能令一念中,一一尘中现。】

  这里头大乐!但是你要能入如来地,你要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有圆满的如来果地上的心量,这个心量就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心量。我们的心量原本是这样的,是包虚空周沙界的,然后是『佛剎微尘数,如是诸国土』。《华严经》上不讲恒沙世界,不讲恒河沙数,为什么?太少了,恒河沙太少了,《华严经》上讲这个数量,都是讲「佛剎微尘数」。佛剎微尘数海,还得要讲个「海」字,或者是世界海微尘数,这个比恒河沙数那不晓得超出多少倍!这都是真的,给你讲的是事实。「如是诸国土」,无量无边诸佛剎土。『能令一念中,一一尘中现』,「一念」是时间之短,也是真实。「一念」你才能见到,它才能现前,二念就不见。一念是觉,二念就迷了。

  我们念佛人,念佛人求的是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错,西方世界有没有把握?没有把握,为什么?《阿弥陀经》没有念懂,《阿弥陀经》如果念懂了,依教奉行,你就有把握了。《阿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一条你有没有具足?善根福德因缘是什么?是净业三福。怎么知道的?《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佛教导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是我们净宗修行人的代表,净宗法门是她启请的。她见到极乐世界,非常向往,希望能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什么方法才能去。释迦牟尼佛没有讲解方法之前,先讲「净业三福」,告诉她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才知道这是修行的根本,就是《阿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你要是不具足,你念佛不能往生。

  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跟《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开头佛讲「从明师受戒」,一个意思!「从明师受戒」那个戒是教诫,要听老师的指导,这个老师是高明的老师,不是知名度高,是真正有修有学。在古时候特别重视师承,他的学有来历。我跟李老师学的,李老师的老师是印光法师,有师承,不是自己在家里闭门造车。我们要问问他的老师是谁,对于我们自己修学就产生信心了。我们知道,他的老师是真善知识。李老师的教是跟梅光羲居士学的,这在民国初年是佛门当中的大德。《无量寿经》夏莲老会集本,前面很长的一篇序文是梅光羲写的,所以李老师得到这个本子,他有承传的使命,前面那么长的文章,老师介绍的。李老师是学生,学生一生当中不能够违背老师,违背老师是背师叛道,只要挂上这个罪名,你就一切都完了。我是李老的学生,他把这个东西交给我,这是师承,这是信物,在古时候这是传法。所以不认真的学习,不从根基上做起,念佛都不能往生。

  念佛的功夫在什么地方?《阿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能令一念中」,一念是一心。「一一尘中现」,一一尘中、一一毛孔现佛剎微尘数诸佛剎土,每一个剎土里面,你会见到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在那个地方教化众生,大转法轮,然后你能够真正看出这个世界是重叠的。从前方东美先生讲《华严》,他说这个世界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立体就是重叠的。这个重叠层次是没有边际,重重无尽!不是一次的重叠,重叠里头还有重叠,重重无尽!这个世界太美了,什么人能看到?一心的人能看到。

  你要是真正懂得这些道理,了解有这种事实真相,发心去追求。真发心追求,我们的时间不够用,哪有时间去看电视?哪有时间到外面去闲逛?没有时间了,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二十四小时在这里用功,感觉得时间不够。你真正功夫得力,给诸位说,就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讲「无有疲厌」,你的精神饱满,你不会厌倦,你不会疲劳。为什么?法喜充满,它里头真有乐趣。这个乐趣决不是世味能够相比的,世味比不上法味,可惜的是你没有尝到法味。我现在每天读经四个小时,讲经四个小时,人家问我:「法师,你读什么经?」我读《华严经》。现在讲《华严》,天天就读《华严》,我读的是欲罢不能。你们没有入法味,你们体会不到。第十首:

  【一切诸国土,及以神通事,悉现一剎中,菩萨力如是。】

  清凉大师说这一首偈是「结用速疾」,第九首跟第十首这两首是讲它的作用,作用太快速了。『一切诸国土』,「国土」是一一尘中现的国土,从这里看到重叠,看到像方先生讲的立体。『及以神通事』,「神通」就是诸佛如来教化众生。『悉现一剎中』,在这一个剎中,能够见十方所有一切佛剎,国土跟「剎」是一个意思。任何一个佛剎都见到一切佛剎,佛在一般大乘经上常常说这种境界,用大梵天的罗网来做比喻。大梵天罗网,这个网里面镶嵌无数的宝珠,经上讲的摩尼宝珠,这珠放光,像镜子一样,光光互照。每一粒珠子里面,你都见到所有罗网里面的珠子都在里头。再仔细观察这一个珠子里面,你再看里头罗网里面珠子,那一个珠子里头又含摄一切珠子,佛常用这个比喻。如果这个比喻你还难于体会,贤首国师从前也想出一个方法,讲周遍含容观。皇帝听了没有法子理解,他请皇帝做一个八角亭,皇帝造个亭子轻而易举,一句话吩咐下去,人家马上就盖好了。大师说,每一面安一个大的镜子,八面大的镜子,请皇帝到这个亭子当中站一站,他进去站就明白了。镜子对照,人站在那里面就看到无量无边身,数不尽,他就明了了。你走到那里面,你才看到世界是重叠的。

  今天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凡夫为什么见不到?只可以说粗心大意,在佛经讲你业障深重。业障深重大家听得耳熟,但是业障深重四个字的意思,能够明了的人太少了,含糊笼统。我们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本能。诸位要知道「一一尘中现,一切诸国土」,每一粒微尘都现,这讲依报;说到正报也一样,每一根毛孔。毛孔现、微尘现,微尘是依报,依报现依正,毛孔是正报现依正。佛身、菩萨身能现,众生身能不能现?能现,也能。要是不能的话,众生跟佛就不平等,众生跟佛就不一样,为什么佛又说「生佛平等、生佛不二」?生是众生,佛是诸佛如来。众生身上、众生的国土是现而不现,怎么说现而不现?他现我们不见,我们见不到,我们六根接触不到,他不是不现;诸佛菩萨来、法身大士来,他就见到了。

  这个世界是多元的,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不是单一,像镜子跟镜子互相照。我们凡夫怎么样?凡夫只执着这是一面镜子、这是一面镜子,这是单纯的,他没有见到镜子互照那个重叠的现相。这个境界是心灵的世界、精神的世界、心性的世界,世间人只看到那两面镜子,那是物质的世界。这里头的现相是精神世界没有离开物质世界,物质世界里面显示出无量无边不思议的精神境界,谁懂得?跟诸位说,清净心的人懂得,一心不乱的人见到了。人能到一念,这就见到了。所以念佛你要知道,祖师大德常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念纷飞,把一念失掉了。一念叫正念,一念叫真念,二念就是邪念,就偏、就邪。一念是中正,一念能见事实真相,二念就见不到了。佛给我们说,我们是听佛所说的。

  如何能证得?你要训练自己把妄念放下,恢复到一念。一念是本有的,跟诸位说,二念是本无的。一念是本觉,二念是不觉。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掉,断烦恼我们就有了信心;本觉本有,就是一念本有,本有决定可以恢复,我们对于证果有了信心。修行人最重要的,在我们分上来讲,就是要随顺佛陀教诲。不能不读经,不能不讲经,这一句话是从我的这个身分上说的,我这一生怎么成就?四十四年讲经,那个法味是从讲经里头得来的。这个法味的熏习,愈熏愈浓,愈熏愈有味,愈熏愈感觉到不但是人间五欲六尘,就是天上的五欲六尘我也不希罕。

  天上五欲之乐,那超过人间不晓得多少倍。古德记载里面讲师子觉,很难得,修行功夫也不错,成就了,生兜率天想亲近弥勒菩萨。到了兜率天外院,就被兜率天里面的欲乐迷住了,没有进内院。他的老弟无着菩萨,都是求生弥勒净土的;三兄弟,小弟是天亲菩萨,三个人都有成就,都约好了,谁往生到那里之后,回头来报个信。结果师子觉一去,没有讯息回来,到无着菩萨往生,回来报信,回来报信是三年了。天亲菩萨跟他讲:「我请你去了之后马上回来报信给我,怎么等了三年?」他说:「我到那里是跟弥勒菩萨见个面,立刻就回来。」人间跟兜率天时差不一样,我们晓得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所以他那里打个转立刻就回来,人间已经三年。他问他大哥师子觉到哪里去了?迷在外院,被那些天女迷住了。你才晓得难,不容易!

  这里面讲种种神通之事,「悉现一剎中,菩萨力如是」。菩萨大智之力、深入之力、佛加持之力,自自然然如是,这是我们非常向往的,很想得到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要把身心世界这些拉拉杂杂的染缘放下;不放下,自己吃亏太大。一定要记住「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个机会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了,这样空过了,非常非常可惜!再遇到不是容易事情。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三四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上方精进力菩萨赞颂:

  【尔时众中,复有菩萨摩诃萨,名精进力无碍慧,承佛威神,观察十方而说颂曰。】

  这一段是说偈仪。『菩萨摩诃萨』,我们读这一句就知道,这些菩萨众都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示现来教导我们的。就形相上来看,他们是等觉菩萨的身分,实际上是久远劫前都已经成佛,从这些地方我们能体会到佛家的事业。所以佛的事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没有休假、没有退休,从初发心勇猛精进,一直到如来地证得究竟圆满佛果之后,还要以种种不同的身分,那个「种种」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无量无边的身分、形象,帮助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觉悟,在这里看到佛陀真正的伟大,看到佛法不思议的境界。由此可知,贪着世间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的享受是愚痴,是没有智慧,他不懂得有真正的乐趣。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确确实实就像我们现在人所讲的吸毒、打吗啡,找一点外面的刺激,不是真乐,真乐在佛法之中。所谓佛法,彻底觉悟之法,唯有觉者才有真乐,「常乐我净」,不觉的人没有。「常乐我净」对不觉的人来说有名无实,对觉悟的人来讲无名有实。什么叫无名?觉悟的人远离一切分别执着,真正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无碍」就显示出圆融、和睦、大同的境界,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

  菩萨的德号叫『精进力无碍慧』,我们今天所缺乏的,严重的缺乏,就是「精进力无碍慧」。无碍的慧是从精进力而来的,你没有精进,哪能有圆满的智慧?智慧前面加个无碍,显示出圆满的实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实智慧。菩萨跟前面诸位一样,亦是『承佛威神,观察十方』,上求下化,上下同体,显示出这个境界的义趣无限的深广。他的十首颂,赞叹诸佛如来圆满音声、现身说法、作用自在,同时也是答前面大问里面所问的,「云何是佛无能摄取」问。偈颂里面为我们显示如来愿力周遍法界,广摄众生,真正显示出「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遍摄法界众生。众生现前还不能得度,原因是不信、不解,不能依教奉行,这些事实真相我们都应当要晓得。十首偈颂分为三段,第一段有三首,赞叹佛圆满音声为众生说法的大德。三首偈里面有十个意思,清凉《疏钞》里面为我们显示出来了。第一首:

  【佛演一妙音,周闻十方剎,众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

  偈颂里头确确实实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这一首一句就是一个意思,我们要学习。『佛演一妙音』,清凉大师注得非常好,「唯一妙音,一梵音故。」梵是什么意思?是清净的意思。人在世间,通常表现最多的无过于言语,我们常讲话多。人与人相处、人与一切众生相处,最多的确实是言语,言语真的是祸福之门。所以夫子教学四大科目之中,它排名第二;第一个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由此可知,夫子对于言语的重视。释迦世尊也不例外,在《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修行总纲领、总原则,「善护三业」。善护三业他也是把言语摆在第一位,「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言语多重要!言语是心声,我们的心不清净,言语当然就不清净、浊恶;心清净,言语自然就清净。这个地方我们要向佛学习,佛的音声是清净音,称之为梵音,称之为妙音。妙比梵的意思还要殊胜,梵是唯一清净,妙里面清净里头还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所以称之为妙音。诸佛如来不开口则已,开口都是妙音,字字句句都是利益一切众生,没有一字一句是废话,没有一字一句是不善,没有一字一句是不净,显示出纯净纯善,我们要知道学习。

  学习从哪里学?是不是从佛的语言上学?经典文字就是佛的语言,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要是这个学法,并不高明,这是从事相上学,当然也很重要。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会学的人从根本修。如何从根本修学?根本修学是心,心净出言自然清净,心善出言自然纯善。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得佛一样的妙音,我们先要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你的音声从这样的心发出来,当然是妙音。所以我们学佛务必要求自己,没有毫分的虚假,没有毫分的不净,没有毫分的高下,有高下就不平等,没有愚迷,没有自私自利,这是修学的大根大本。你在这上下功夫,你的言音自自然然就跟诸佛菩萨相应。

  『周闻十方剎』,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遍闻一切,称法性故。」注得简单,注得非常好。为什么他能够「周闻十方剎」?称性。它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晓得性没有障碍。识有障碍,性没有障碍。识里头有情,情是妄想,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有执着有分别,它就有界限,像我们现代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的空间,它有界限。像我们这个电视机,它有不同的频道,那个不同的频道就是界限。你要没有找到这个频道,你就看不到画面。但是佛的言音画面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换句话说,他没有界限,所以他能够「周闻十方剎」,尽虚空遍法界没有收不到的。但是现在我们这个电视机的接收系统出了故障,虽然电波就传达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是收看不到,原因是什么?我们的机器有了故障。诸佛如来妙音演法都在我们现前,我们今天的眼见不到、耳听不到,意也没有办法交通;就在面前,就像电视台发出的频道频率一样,就在我们面前。

  我们仔细要想想,我们这个身体,整个身体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每一个毛端,你说是不是与这个电波的频率相接触?确实是接触,接触怎么样?接触的时候不见色相、不闻音声。什么样的人他接触的时候他能闻音声、能见色相?没有障碍的人。这个障碍,佛学名词叫「业障」,没有业障的人能见、能闻。法界非常奇妙,所以经上常常用不思议,不思议法、不思议境界。为什么?它没有远近,它没有大小,那个奇妙!我们想怎么想也想不通。如果没有障碍,毗卢遮那佛在哪里?就在面前;阿弥陀佛在哪里?阿弥陀佛也在面前。我们今天用电视来做比喻,毕竟还是个比喻,总不能比得那么样的逼真、切实。电视画面上的人我看见他了,他没有看见我,我有问题问他,他不能为我解答,所以怎么比也只能比个仿佛,不能比得那么切实。但是佛法里面跟我们讲的事实真相,佛的法音、佛的形相是从自性流露出来,这个性的波动所现的相,你所听的声音,我们今天讲它是立体的,它不是平面的。你要是去掉障碍,你可以跟诸佛如来对话,你可以跟他握手,你可以跟他拥抱,跟这个电视画面不一样。这个境界在《华严经》里面字字句句都为我们圆满显示,所以「周闻十方剎」,这个境界不可思议。

  『众音悉具足』,佛以一音说法,众生听起来圆满具足。中国人听,佛讲道地的中国话;美国人听,佛讲的也是标准的美国话,不需要翻译。你说为什么?从自性流出来,理事圆融,理事无碍。清凉说:「此一即多,事理融故。」我们的言语,为什么别人听了有障碍,必须再通过翻译?通过翻译,那个意思说老实话要打很大的折扣,翻得再好,不是圆音、不是原意,翻译不容易。真正翻得正确,能保持原意,必须有亲证的功夫;有亲证,他也得少分圆音、圆满音,他翻译出来的跟佛所说的就没有两样。为什么?他的心跟佛的心是一不是二,佛是从心性流露出来的,他那个翻译也从心性流露出来的,那可以。

  古时候佛教传到中国翻经的这些大师,都是有修有证的菩萨、声闻、罗汉,不是凡夫,凡夫不可能做到。不要说翻经,我们就用会集来说,会集《无量寿经》的有王龙舒居士、魏默深居士,会集得算不错了,还有瑕疵。这什么原因?不是证果的圣人,证果的圣人那就没有瑕疵了。所以会集《无量寿经》,到夏莲居居士功德才圆满。夏老居士是凡夫吗?如果是凡夫,总免不了有瑕疵。他的会集在当时当代的佛门大德慧明老和尚给他印证,律宗的泰斗慈舟老法师给他做科判,用他的会集本为广大信徒讲解《无量寿经》。我们做的科判,是依慈舟法师科判做为我们的底本。今天《无量寿经》有科会、有讲义、有注解,这正是赵朴初老居士所说的,「这个经典完备了」,我将我们的《讲记》、《科会》送给他老人家,他老人家非常欢喜。所以夏老不是普通人,我们不能轻视。这个本子的会集,决定是普度末法时期九千年的有缘众生。诸位要仔细听我这一句话:普度有缘众生,什么叫有缘?能信、能解、能依教奉行者,这叫有缘众生。你要不信、你要不解,那就是没有缘。

  现在流通在世间,《无量寿经》有五种原译本、三种会集本、一种节校本,无论依哪个本子修行,都能成就。「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九种本子我们可以说度九种不同根性的众生,你喜欢哪个本子,用哪个本子修行,都能成就。夏老居士这个本子,我们推出来流通有十几年了,这十几年当中依照这个本子专修的人,为我们示现往生的瑞相,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最明显的在我们身边的,新加坡居士林的老林长陈光别老居士,他就是依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听我讲这个本子的录像带。他在生病的时候,每天听八个小时,一遍一遍重复的在听。他走的时候预知时至,三个月之前晓得八月初七往生。三个月之前,他在一张纸上写八月初七,写了十几个八月初七,家里人看到他写这些字,也不敢问他是什么意思,三个月之前。三个月之后,八月初七那一天他走了,家人才恍然大悟,三个月之前他晓得。

  走的时候瑞相希有,鬼神来给我们证明他往生了。他的冤亲债主,附在助念的法师身上到居士林。到居士林念佛堂里面,又附在杜美璇居士的身上,讲了一个多小时,称赞老林长往生,肯定他往生。这些冤亲债主看到都生欢喜心,到居士林来求皈依、来求听经。冤亲债主不是一个人,很多。这些灵鬼看到陈光别老居士往生,前嫌尽弃,欢喜赞叹,并没有障碍他。由此可知,他用的功夫之真之纯,才能感动他的冤亲债主不找麻烦;心地要不是纯净纯善,你的冤家对头不会饶过你,他来障碍。这是他晚年最后的四年,天天听经念佛,真的每天听经八小时,不听经就念佛,累了就休息。经听多了、听明白了,万缘放下,一心向道,他成就了。在这一句里面我们也能够体会得到,佛的神通不可思议,具足圆满音,这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

  『法雨皆充遍』,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跟我们说,「彼一一音,雨多法雨」;《钞》里面说,举个例子讲,「随前一音,即说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因果」诸多法门,诸多就是指我们今天所讲的一大藏教,一大藏教是从一音演出来的,清净妙音!由此可知,这个音确实奇妙,能随一切众生不同的根性。佛在那里说法,我想听《华严》,我听的就是《华严》,佛在那里讲《华严》;坐在我隔壁的这个人,他想听《法华》,他听佛在那里说法,果然是讲《法华》,妙!那边一个人想听《无量寿经》,他听的佛就是在那里讲《无量寿经》,一音遍演。不仅说佛一音,大家都听得懂,都听到是自己的语言,这还不足为奇,这一点现在科学技术能做到。我们看到国际会议用机器来做同步翻译,能做到,可以证实佛的圆音是一切众生都能听得懂,听自己的语言。但是一音所演,听自己想听的这个经教,这个现在科学技术做不到,这才叫妙极了。

  「佛演一妙音」,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根性,无论你是大乘根性、是小乘根性、是别教根性、是圆教根性,统统都适应。佛说了,这样奇妙的能力,一切众生统统有,告诉我们这种能力是一切众生的本能,你本性里本来具足,不是学来的;说老实话,学不来的,本来具足的。出现品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现在总算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出在妄想执着,我们有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教我们什么?教我们离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能恢复你的德能。你的德能,《华严经》上所说的,你自性里头、真心里头统统具足,你跟诸佛如来毫无差别。

  现在跟诸佛如来差一大截,差距太大了,这什么原因?这就是《三字经》上讲的「苟不教,性乃迁」,你违背了自性、迷失了自性,愈去愈远,就这么回事情。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帮助我们恢复自性而已。自性圆满的恢复,这就叫你做佛陀,就称为转凡成圣。有志者应当选择佛道,应当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不要再等来生。等来生这个念头肯定误事,那个耽误实在是太可怕了,损失太大太大了。如果我们肯在这一生当中咬紧牙根,决定不为贪瞋痴慢所迷,不为外面五欲六尘所诱,我们就成功了。要想做到不被烦恼所迷、不被外境诱惑,最好的方法是亲近善知识、不离善知识。善知识在哪里?善知识即是经本,我们每天跟经教为伍,念念不离经教,这个障难就消除。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才能证得圆满的成就,拿到理想的成绩。

  上方精进力菩萨偈颂第二首:

  【一切言词海,一切随类音,一切佛剎中,转于净法轮。】

   这一首偈讲得好,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第二首跟第一首一样,每一句是一个意思。『一切言词海』,清凉大师在《疏》里面告诉我们说,「彼法各具一切文词」,正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如果摒除一切障碍,真正得到明心见性,这个境界才会现前,你才真正体会得到。佛经典里面,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透一点消息,任何一句一字都含无量义。无量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可以说都含一切义。一切义你还不懂的话,再讲得明白一点,具足一切经教。我们今天念这一句「一切言词海」,你说这一句能不能把整个《大藏经》包括?想想是可以,「一切言词海」。能不能再大,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佛法,这一句能不能包括?是能包括。然后你自然就明白,「一经通,一切经通」。不要说一经通,一句通了,句句都通了;句句都通了,一切经教都通了。释迦牟尼佛的经教通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的经教全都通了。你要问为什么?称性。所以学佛不称性怎么行?称性的开端就是得见性,明心见性,所以明心见性是学佛首要的目标。

  我往年在台中学佛的时候,出家了,我跟李老师一年三个月,离开台中到台北临济寺出家。出家之后,我每一个月都到台中去住一个星期,跟李老师学习。回到台中,台中同学找我,说老师教训他们,「你们大家跟我十年,什么也没学会,学会的人走了。」所以就来问我,「老师虽然没有点明,暗中的话还不就是说你?你到底学会了什么?你要教我们!」我给大家讲:老师没有秘密传授给我,老师上课我们大家不是一起来听吗?同时在学习吗?为什么说我学会了,你没学会?这可能里头有一个原因,什么原因?我到台中来作客,我学习的心理跟你们不一样,因为我的时间短,我必须全心全力认真的来学习。你们在学习情绪上松懈了,为什么?你们住在台中,老师也住在这里,今年学不会有明年,明年学不会有后年,可以慢慢来,我没有时间。这逼不得已,我做了一个心得报告。

  在台中一年三个月学些什么做了一个报告,我的报告是用表解画出来的,画了三张表解。当然主要的是一张,另外两张是补助的,等于是注解一样。主要的这个,到终极的目标我是往生净土、入佛知见,我送给老师看。老师看了之后,把我这个往生净土跟入佛知见后面这两个圆圈当中画了一个箭头。我明白了,他看了我的报告的时候,只加了一个箭头,告诉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为了入佛知见,把它连起来了。入佛知见就是明心见性,所以明心见性是大乘佛法修学的总目标。如果不是明心见性,那你还学什么?见性之后,《华严经》上字字句句全是自性的流露,你怎么会不懂?你怎么会有障碍?自性流露的那个受用,就是我们常讲佛菩萨的生活,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方老师确确实实不愧为一代的大哲学家,在这个大时代当中没有人能超过他。他的境界实实在在讲,在台湾的那些学佛的大德们,无论在家出家,很难跟他比。他读的是多,真用功,记忆力也好,晚年在辅大讲华严哲学,引经据典,随口而出,我们不能不佩服。他那个时候将近八十岁,有这么好的记忆力、这么好的理解力,我们真的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想想那什么原因?没有别的,佛家讲的清净心。尤其到晚年,最后的十年,他心里头全是大乘佛法,完全走向佛经哲学,或者是讲到佛教哲学。

  我跟他学习的时候,他才四十多岁,我那个时候二十六岁,他老人家大我二十岁的样子。跟我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在他晚年看到了。我在台北讲经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当中,每一个月我们总有两次到三次见面,在台北唯一亲近的就是他老人家。李老师跟我说过几次,你在台北很寂寞、很孤独,真的,只有方先生能够跟他谈谈,向他请教。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一些讯息,自自然然你就能够发愤精进,一心向无上道。我们要把握着自己一生有限的时光、有限的精力,来完成这一桩大事业。明心见性的大事业,这是真正的大事业。我想大家听到都会很欢喜,但是总免不了怀疑,我这一生能办到吗?我们依据《华严经》,肯定的答复你,你能做到;你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你不能放下。

  我比大家幸运一点,就是我学佛亲近出家人章嘉大师,头一天他就教我「看破、放下」,我这一生有这么一点成就,得力于章嘉大师第一次见面跟我讲的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那我要问你,你能不能把看电视放下?你能不能把不必要的这些应酬放下?能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杂心闲话放下?能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能不能把名闻利养放下?能不能把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这些东西全都是障碍,你把这些障碍统统都放下,你的心就明了,你的性就见了。经教里面教导我们,破烦恼障、破所知障就明心见性;它说的破,章嘉大师讲的放下就是破。儒家也是这个讲法,儒家讲的是格物致知。诚,诚意正心,诚意就是明心见性,正心就是自度度他,正心是菩提心。可是你要做到诚意正心,你前面要把障碍去掉。格物,物是物欲,就是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那个欲望,你要把这个东西断掉;你要不断掉,这个东西是障碍,障碍你的诚意、障碍你的正心,这是烦恼障。致知,那就是破所知障。跟佛法讲的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诚意正心就是佛家讲的大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是性德。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见性?为什么做不到诚意正心?我们的障碍不能去掉。你去掉障碍,你才晓得、你才真正懂得「一切言词海」,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门入,一切法门都入了。

  『一切随类音』,这是很具体的为我们说出来,能同各个一切众生的语言。与一切众生接触,语言的障碍没有了,我们今天所讲的,人类的语言没有障碍。禽兽的语言,我们还是有障碍;鬼神的语言呢?这愈说愈玄了。懂得禽兽语言的人,历史上记载不少,《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部经是安世高翻译的,《高僧传》记载他能通鸟兽的语言。鸟在那里叫,也是在那里聊天,他在旁边听了,完全懂得,他没有障碍。李通玄居士跟一些老虎谈话,老虎能听懂,意思完全能沟通。与鬼神沟通的,那更多。蜎飞蠕动极小的动物也有言语,蚊虫、苍蝇、蚂蚁都有它的言语。佛有能力「一切随类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九法界一个都不漏,都能听得懂。这样的能力,我们听了非常的羡慕,什么时候我们也有?佛给我们讲,这个能力是本能,我们本来具足,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现在这个能力丧失,不能现前,佛告诉我们不是真的失掉,为什么?性德怎么会丧失?只是暂时有了障碍,不能现前。所以佛经里面叫迷失,迷并没有失,因为迷了不起作用,好象是失掉了。

  《楞严经》上佛举了一个例子,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这种例子在日常生活当中很普遍。我们作学生的时候,常常都有这个笑话,抗战期间学生从小学,学校都有制服,穿制服戴帽子,紧急集合了,赶快把衣服穿好、帽子戴上,要去集合了。就有同学问大家:「你们有没有看到我的帽子?」慌慌张张到处去找帽子,别人指一下:「你的帽子不是戴在你头上吗?」他一摸头才晓得。帽子戴在头上,到处找帽子,这迷失,他不是真的失掉,人家一点醒,确实戴在头上。我们凡夫对于自己的性德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只要把你那个迷破掉,古人所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是这个意思。一觉悟,原来一切全是现成的,一丝毫勉强造作都没有。佛法没有别的,破迷开悟而已!这个破迷,你要晓得为什么迷,迷在哪里你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最严重的疑惑,就是贪瞋痴慢疑。疑是对圣教的怀疑,你学佛了,对大乘教半信半疑,对佛菩萨怀疑、对善知识怀疑,你怎么能够入门?所以我们跟诸佛如来一样的有随类音,这个境界我们留到后面说的机会还很多很多。

  『一切佛剎中,转于净法轮』,这第一句清凉大师讲「此音各各遍一切处」,末后这一句「转于净法轮」,是「所说各显性净之理」。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说,「一切佛剎中」,这一句说的是什么?佛的「一切随类音」、「一切言词海」普遍一切佛剎中,这个深广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一切佛剎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佛剎是重叠的,方东美先生所说的是立体的,它不是平面的,所以它有深、它有广,深广都是没有边际的。微尘剎土一一微尘、一一毛端毛孔,都显现无量无边诸佛剎土。你要问这是什道理?《华严经》里面给你讲的是称性,为什么?虚空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性现的,「唯心所现」,那个心是心性,真心、本性所现的。「唯识所变」,不管它怎么变法,它还是心现的,既然是心现的,就是平等的、就是不思议的、就是无障碍的。无障碍是讲这里头没有大小,虚空不大,微尘不小。大小不二,来去不二。这里头没有对立的,没有相对的,永远是圆融的、是和谐的,永远是一体的,不是差别的。虽说差别,还是一体。譬如我们说一个人,头跟手有差别,手跟足有差别,但是他是一体。一体就是差别当中无差别,无差别当中说差别,这才能见到宇宙之真相。《华严》把这个法界总归纳为三个:器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智正觉世间是把有情世间跟器世间融合成一个有机体,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佛的言音遍虚空法界,遍依正庄严。

  「转于净法轮」,这是讲它起的作用,「所说各显性净之理」。我们今天在这一句里头,特别着重这「净」字。转法轮的意思大家懂,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教学、上课、为众生说法,问题是清不清净?佛菩萨为一切众生所说之法是清净法,我们为一切众生说法清不清净?净土宗常说「心净则佛土净」,同样的道理,心净则转法轮净,心净则说法清净;心不清净,你的法怎么会清净?由此可知,清净心是多么的重要!什么是清净心?我们常讲:「不容毫分不净夹杂」,你的心就纯净纯善。所以,清净一定具足真诚、平等、正觉、慈悲。我讲的这十句,每一句必定含摄其他的九句,少一句你的清净不圆满。跟《华严经》讲的是一样,一即是多,任何一句都包含其他的九句。

  譬如真诚,什么是真诚?清净是真诚,平等是真诚,正觉是真诚,慈悲是真诚,乃至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统统具足真诚。什么是平等?也要具足其他九条,真诚是平等,清净是平等,正觉是平等,慈悲是平等,「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平等,少一个平等就欠缺,平等就不圆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任何一句就是圆满的十句。所以,我们的心虚伪就不清净,心不真是妄心,这就不清净;心里头不平等,跟一切众生还有高下,不清净;心里面还有迷、还有邪,不清净;心里头没有大慈大悲,还有自私自利,也不清净。什么时候我们能够「转于净法轮」?换句话说,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身心清净?这是真实法,重要!我们决定要修学,要修清净心、要修清净身,自然就生清净慧、清净德、清净的相好光明,这才能「转于净法轮」。下面这一首偈,第三首,讲两桩事情。

  【一切诸国土,悉见佛神变,听佛说法音,闻已趣菩提。】

  这一首偈前面三句说一桩事情,清凉大师讲的,「各令一切普得见闻」。『一切诸国土』,「诸国土」里头一切诸众生,一个都没有漏掉,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切众生都见到佛的神变,都听佛说法。佛的神变就是佛的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畜生道里头,应以蚂蚁身得度,佛就现蚂蚁身;应以狮子身得度,佛就现狮子身;应以鱼龙身得度,佛就现个鱼、就现个龙。哪一道里头、哪一类里头没有佛菩萨?统统都有。不但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没有不现身的、没有不说法的。现在的问题全都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真的是很糟糕,真的是很可怜,学佛确确实实对于教义、经教里头所说的义趣不能理解,或者解得很浅、理解得不够深入,因此伏不住烦恼,降不住习气。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依旧是烦恼习气做主宰,想随顺佛陀教诲而没有办法做到,这样的同修很多。也有人来问我怎么办?办法是有,问题是你肯不肯做?古来祖师大德确实有很好的对治方法,问题是你不肯做,你不能相信,这个方法对你就不能产生效用。方法之多,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你不相信、不能接受,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最殊胜的方法是禅定,禅定的修学是达摩、六祖所传的,六祖传的是依《金刚经》,这最普遍。《金刚经》上教我们如何修禅定?就是经上世尊教导须菩提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是禅宗修学的最高指导原则。不取于相就是外不着相,如如不动是内不动心,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处事待人接物,你都不违背这个原理原则,你是真的在修禅定。净宗法门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们想想净宗修学的纲领跟禅宗有什么差别?禅宗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净宗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不取于相,净念相继就是如如不动,方式不一样,方向目标完全相同。所以佛在《大集经》里面讲:「念佛是上上深妙禅」,不是假的。所以真正的关键,我们最初下手,楞严会上所讲的「最初方便」,确实章嘉大师教我的「看破、放下」。你要看不破、你要放不下,你就不得其门而入;如果你能看破、你能放下,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这一首偈还没讲完,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三五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精进力菩萨偈颂第三首:

  【一切诸国土,悉见佛神变,听佛说法音,闻已趣菩提。】

  在这一首里面,前面三句给诸位介绍过了,末后还有一句,『闻已趣菩提』。前面三句是所说的,诸佛如来称性的圆音周遍法界,能令一一剎土里面一切众生都能够见闻。闻佛说法得什么样的利益?这一句为我们说出来了,「闻已趣菩提」,这句话重要。清凉大师说:「各各皆得究竟之益」,这不是容易事情,不是得普通的利益。得初果、四果是小乘利益,得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利益,我们都感觉得不可思议,还不只,这是得究竟圆满的利益。我们把这个标准降到最低,讲得太真实我们凡夫不能接受、不敢相信,哪有这回事情?跟诸位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祖师大德们曾经跟我们说过,究竟利益是怎么得来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你免不了疑惑;你要是懂得,你就不疑惑了。所以隋唐许多大德肯定《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的引导,导归极乐。《无量寿经》是一乘当中的一乘,是不思议里面的不思议,究竟圆满殊胜的利益一生亲证。这个殊胜,懂得的人太少了,相信的人太少了。

  善导大师在《观经》里面说了一句话:「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句话不容易。在中国佛教传说当中,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以后永明延寿这大家都晓得的,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善导是第二代,二祖,与寒山、拾得同时的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些是暴露身分的。没有暴露身分的再来的佛菩萨很多很多,暴露身分是几个代表的人物,显示出这一桩事情不假,增长我们的信心。如果每一尊佛菩萨都暴露身分,效果就失掉,大家看惯了,无所谓,不足以为奇,度化众生的方便就失掉了。所以前面讲的『听佛说法音』,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说种种法门,到最后必定劝他念佛求生净土。本经末后一品「入法界品」,也叫做「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善财做修行大乘圆教的代表,他表演给我们看,他修什么法门?念佛法门。怎么知道?文殊、普贤在本经发愿求生净土,他的老师是文殊,他是文殊菩萨的传人,传法的弟子。

  我们想想老师传他什么法?肯定是念佛求生净土。仔细观察五十三参,没错!离开老师第一位参访的是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是修般舟三昧的,勇猛精进,不眠不休,没有睡眠、没有休息,日夜功夫不间断,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大势至菩萨讲的修学纲领,我们在德云比丘里看到了,就是吉祥云比丘,「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表演给善财童子看。告诉他,这个念佛法门包括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都是念佛法门,他表演的形象是般舟三昧。再看到最后第五十三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头一尾都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于是我们这才恍然大悟,文殊、普贤修的是念佛法门,善财童子修的也是念佛法门,这才一生圆证无上菩提,所以清凉大师这个注解没有错,「各各皆得究竟之益」。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我们的毛病出在哪里?不能不知道,我们的毛病出在本身的障碍,我们对于佛菩萨不信,这是实话;不解,对于经教的学习不感兴趣。佛经这里头的味道没有电视小说那么浓,障碍在此地。而实在讲,世味、这个世间的味道,哪里能比得上法味?非常可惜,法味你没有尝到、你没有领略到,你学佛念经学教,古人比喻所谓囫囵吞枣,什么味道?不知道。给你吃,一下就吞下去,没有去品尝它的滋味,所以你误以为法味比不上世味,你的错在此地,这是你不肯用心学习。哪一天你要是尝到法味,你自自然然把世味就放弃,法味确实比世味浓得太多,方东美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说实在的,现在真正能入法味是不容易,头一个难关就是文字障,这烦恼障我们这就不谈了,文字有障碍。

  我们知道经典的翻译,最晚是南宋,南宋以后就不再有经典的翻译,即使有,那个量就太少太少了。所以,佛经的文字可以说都是古文。翻经的大师非常慈悲,希望佛经能够广为流通利益众生,所以所用的文字是最浅显的。我们拿佛经跟《古文观止》的文章做一个比较,你就晓得,最浅显的文言文,在文学里面称为变文,也就是当时的一种白话文。可是流传到今天,即使南宋到今天,也有一千年了。现在人不学文言文、不念古书,于是佛教经典的文字成了障碍。晚近有人提倡要把经典再翻成白话文,我也看过几种,能不能翻得出来?不行。为什么?你想想,字字句句有无量义,翻成白话文就变成一个义。古德翻译的经文,活的!现在你把它翻成白话文就变成死的,真的味道没有了,法味没有了。由此可知,文言文不能不学,文言文是开启三藏经典、《四库全书》的一把钥匙。

  往年我有一个想法,现在也没有改变,我们有必要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每一个星期学一篇古文。可以从《古文观止》里面来选读,《古文观止》大概有三百篇,一个星期选读一篇,两年大概可以读一百篇。这一百篇古文要是熟读,这一把钥匙你拿到了,文字的障碍没有了;剩下来是烦恼习气的障碍,两种障碍都突破了,我相信你才能够体会到法味。正法的滋味不是邪法能够相比的,这个法味浓,法味纯正,这个法味没有副作用,纯净纯善,具足真善美慧,世法里头没有。世味里面弊病太多太多了,它含着有许许多多的毒素,贪图世味,日久天长哪有不中毒的道理?法味里面没有,所以闻法必趣无上菩提。

  清凉大师在这三首偈颂后面做了一个总结,他说:「上之十义,从一妙音,展转开之。具十无尽,方曰圆音,文处可见。」这个文就是指的偈颂,我们在这三首偈颂里头看到了。三首偈颂总共十二句,确确实实里面有十种意思,都跟诸位同修介绍出来了。这十义全是妙音辗转开出来的,换句话说,妙音里面圆圆满满的包括了。给你说十个意思,每一个意思都是无尽的,而且是交互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才叫圆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的说法永远没有中断,我们不见不闻,这是本身的障碍。本身障碍要排除,你要真正在日常生活当中把你的烦恼习气淘汰掉,渐渐你就契入佳境,你才能尝到法味,你才认识佛法。

  这就好比我们生病,病久了,现在真的遇到一个高明的大夫,他来给我们治疗。治疗我们一定要受一番痛苦,这个痛苦要是熬不过去、不接受,那就没有法子。古人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一点苦都不能受,你的习气毛病就断不了,所以佛才教导我们「以苦为师」。不怕吃苦、不怕折磨,要吃苦,要接受种种折磨、煎熬,才能把烦恼习气淘汰尽;然后你才知道,这些折磨你的人是真正善知识。凡夫不懂、不知道,以为那是冤家对头,还要生瞋恚心,还要生报复心。佛菩萨、善友看到你这样的态度,远离而去了。虽去了,他还会来,什么时候来?你能受得了折磨的时候,他就来了,你甘心情愿接受,他就来了,他来了对你有真利益。你们有许多同学,过去在「华藏图书馆」你看到我修学的情形,韩馆长折磨我,我不是走投无路;我要不愿意受她的折磨,我可以离开,我去处很多,法缘很盛,为什么我不离开?你们诸位想想,我要是离开她之后,谁来折磨我?没有!没有人,只有人恭维我,对我恭敬,看到我有过失,也不会当面说,顶多是背后说说。谁是真善知识?谁是真正的爱护我、成就我?自己要有慧眼。你自己没有慧眼,受不了,掉头而去,完了!机缘错过了。

  许许多多人跟我讲:「韩馆长这一生,对佛教有功也有过,功过参半。」这是世俗人眼睛里头看的,我眼睛里面看她只有功,她没有过。最后图书馆没有能够成立财团法人,把产权搞清楚,那是时间上没有掌握得好,她没有过失,她确实有这个心愿交出来,她哪有过失?时机上差了一点,时机上差了一点也是诸佛菩萨示现的,也是成就我们的。我是不是真的放下?名闻利养是不是真放下?从这里看,看出我们修行的功夫,我们的层次。许多人劝着那个要争回来,不能争!佛法里面没有相争的,佛法里面只有忍让。这么多年来修学的福慧,无论到什么地方,谚语讲你命里头有福,走到哪个地方都有福报。

  菩萨行里面头一条就是布施,人家要,布施给他嘛!我们相不相信佛的话?财物愈施愈多,你要不肯施,你的福报有底限的;你要是无止境的布施,欢喜布施供养,你的命里头财富是没止境的,没有底限的。谁懂得这个道理?谁肯相信?法布施得智慧,法宝像现在的经书、录音带、录相带、光碟,你要是不肯布施,你的果报是愚痴,吝法;欢喜法布施,果报是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是帮助一些苦难的人、病苦的人,老人没有子女照顾的、孤儿失去父母的,残障人士,你要以真诚爱心帮助他们,果报得健康长寿。佛在大小乘经论常说,说得太多太多,可惜没人相信,没人肯干。

  我这一生真的从启蒙,我的启蒙是章嘉大师,就把佛法里面这些道理、修行方法教给我了,我相信,我肯干。我所得到的成绩效果,你们大家都看到了。这个效果,物质上的受用不缺乏,智慧决定可以说年年增长,我不敢讲月月增长,年年增长,这是你们大家听我讲经,你可以做个比较。我今年讲的经跟去年讲的,你做比较。如果你要是细心的话,我这一个月所讲的跟前两个月所讲的,你去做个比较,不一样。无畏布施的效果是身体健康的状况,统统都看见了。我在年轻初学佛的时候,多少人看到我都非常感叹;现在念佛堂里面展览韩馆长的照片,我今天看了,有我刚刚出家时候的照片,你们看看那个时候我是什么样子,一点福报都没有,而且是个短命相。我没有忌讳,你们仔细去看,从出家到这么多年来讲经弘法,如果你细心观察,你就能看出成绩、看出效果,三种布施的效果。不肯财布施,你的果报是贫穷;不肯法布施,你的果报是愚痴;不能修无畏布施,你所得的果报是多病、短命,明显的我已经做出给你看了。佛家讲的三转法轮,这叫「作证转」,我这五十年修学,这个给你做证明。你听了、你看了,细心观察,应当相信。第四首:

  【法界诸国土,一一微尘中,如来解脱力,于彼普现身。】

  向下有四首偈,赞叹佛现身无碍的大德,这是四首偈里面的第一首,说「解脱力故,现处周细。」我们看经文,首先把示现的处所说出来了,『法界诸国土』,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佛剎,这一一佛剎里面有一一微尘之众,这个境界没有法子想象。『如来解脱力』,什么叫「解脱」?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解是动词,解是解开,解开烦恼业障,解是对这个来说的。中国人常常也说「心有千千结」,这个结如何把它解开?结就是佛经里面讲的烦恼,我们一般人所说的忧虑、牵挂、放不下,这叫结。你心里头牵挂的事情太多,忧虑的事情太多,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形?因为你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在这里面产生许许多多的误会,从误会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着。那个误会在佛经里面称为无明,就是迷惑,于是造业受报,无量劫来又被这些习气熏染,你的心当然没有办法打开。

  由于这些结使烦恼,变现出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本来没有的,从哪里来的?烦恼变现出来的。佛说,如果你能够把见思烦恼断了,这个断就是解开,你就脱离六道轮回。见思烦恼是六道轮回的因,因没有了,哪里会有果报?当然没有了。脱离六道,要不要脱?六道没有了,就好象你作梦一样,你从梦中醒过来了。所以脱,脱离六道轮回。如果你把尘沙烦恼解开、解除,现在中国人讲解放,都是一个意思,果然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也解开,不再有分别,那恭喜你,四圣法界也没有了,你就脱离四圣法界,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之后,是什么现相?一真法界现前了。一真法界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你就入佛境界,你跟诸佛如来过一样的生活。所以解是从因上讲的,脱是从果报上讲的。

  「如来解脱力」是究竟圆满,连无明烦恼也解除,所以他才能够『于彼普现身』。「彼」就是前面两句所说的,「法界诸国土,一一微尘中」。如来有能力普遍的现身,现什么样的身?你要懂得。它这个偈有个「普」字,佛没有念头,确确实实一念不生,我们讲一句老实话,应化在十法界里面还是一念不生,没有念头,真心显露。没有念头,释迦牟尼佛怎么能够为大众说这么多法?这是我们不懂的,我们要讲什么,总是先有念头,口的言语、身的动作总是要听意的支配;那要没有意思,怎么能说、怎么能动作?佛确实没有意思,他是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可思议。

  「于彼普现身」,总的来说就是一切时一切处,处是讲的虚空法界,一一剎土、一一微尘,无处不现身,这叫普。普是平等的,没有高下的,没有条件的。佛现什么样的身?佛是随类现身,众生有感,佛就有现;众生没有感,这个身就隐没,就没有了。不像我们凡夫,我们凡夫可怜,凡夫这个身是业报身,一点都不自在、都不自由,一生当中受业力支配。一生是小事,微不足道,什么是大事?生生世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都受业力支配,这才是佛在经上讲的「可怜悯者」,真可怜!你要是真正了解事实真相,还有什么骄傲的?果然明白了,你就晓得弘一大师讲的两句话,他晚年字号叫「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已老,一文不值何消说」。弘一大师示现给我们看,像他那样的大德、那样的行持,自己等于说是认真反省、检讨一下,一生一事无成,一文不值!

  现在人常讲值得骄傲,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这是凡夫。佛菩萨现身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什么样的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三参,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看到这些众生迷惑颠倒、造业受报,苦不堪言,只要众生有感,他就现身。他虽然现身,凡夫不认识他。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这个世间,菩提树下示现成正等觉,谁认识他?看到这么个年轻人,在树下打坐,如果没有人认识他,他就入般涅盘,他就走了、圆寂了。凡夫不认识,天人认识,净居天人看到了;净居天在第四禅,就是四禅的五不还天,这里面是圣人居住的,第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四禅有九天,有四个天是凡夫天,五种是三果圣人在那个地方修行的。他们看到了,看到世尊在示现成道,赶紧下来代一切众生启请,向释迦牟尼佛求法,佛就住世了。

  佛陀以后,真正的大善知识亦复如是,他住在这个地方要有人启请,要有人向他求教跟他学习,他住在这个世间的使命是教化众生。如果没有人启请,没有人跟他学,他住在这里干什么?毫无意义!他不是到世间来享受世味而来的,他不是受报;他是愿力来的,不是业报来的。所以如果看到不契机,立刻就走了。诸佛菩萨的现身,住世长短完全靠缘分,因为他不是业力,有缘则住,无缘则去。对于一切法,不要说是世间法,包括出世间法在内,毫无牵挂、毫无忧虑,他真放得下。他那个心是真心,像《坛经》上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人忧虑的事情很多,佛菩萨一个念头都不生。诸位要知道,一念不生则生智慧,若生念头,念头就是烦恼,你生烦恼。烦恼不生,便生智慧;不生智慧,定生烦恼,就这么回事情。所以我们要懂得佛是怎样现身的,看到这样的经文,就应当想到《普门品》里面所说的、《楞严经》上所说的,你就能懂得它的意思。第五首:

  【法身同虚空,无碍无差别,色形如影像,种种众相现。】

  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的是「法身力故,现相即虚。」法身就是现代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佛不执着这个相叫身相,佛以法为身,不是以这个为身。佛以智能证,佛以法为所证,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华严经》上常说的。说的遍数多,我们的印象自然就深,这是佛说法无尽的慈悲;意思就是说,你不必听很多遍,你只要听一遍,你就能记住。为什么?一遍经里头多次重复,你记住之后最重要的,能不能得受用?就是古人讲的「随文入观」,这句话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境界现前,你能提得起,你就会想到,那就起作用,就得受用。境界现前忘掉了,还是烦恼习气作主,那就没用处,你这个佛是白学了。学佛要有用场,这个用场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你要能想到。

  这一首偈的意思很深,『法身同虚空』,为什么说同?虚空没有障碍,虚空没有差别,法身也没有障碍,法身也没有差别,所以说「法身同虚空」。虚空与法身不一不异,法身与虚空不生不灭。说老实话,法身不生不灭,虚空还有生灭,为什么?虚空是法身变现出来的,法身能现,虚空是所现。所现境界里面,虚空跟法身在『无碍无差别』它是相同的。

  『色形如影像』,「色」是讲色彩,「形」是讲形状,这两个字用现代话来说,包含了我们所讲的物质的世界。物质的世界从哪里来的?从法身变现出来的。佛家常讲的,物质世界是器世间,精神的世界叫有情世间,统一的世界叫智正觉世间,都是法身所现、情识所变。法身我们要记住,它无碍无差别,它所现的形相、色形如影像。《金刚经》上跟我们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教导我们对于宇宙人生这样看法就正确,这个看法是正知正见。

  一切的现相包括我们今天的身在内,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全是有为法。《楞严经》说得更多,还加一个七大,统统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真实的只有法身,能现能生,这是真实的;所现所生都是「梦幻泡影」,它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如电」,电是闪电。佛经里面常讲的剎那际,存在的时间太短太短了,我们粗心大意,以为这个形相真的存在一段时期。那个存在一段时期是剎那剎那的相续相,实际上剎那剎那都不一样。这桩事情,我在讲席当中也曾经说过多次。你们有没有从照片上看到这首偈的真相?色形如影像。『种种众相现』,你有没有看到?从相片上就应当觉悟「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世间人讲要留个纪念,留个纪念给你讲真的,是个错误的观念。为什么?留不住,时间剎那剎那过去,怎么会留得住?纵然你这个照片留个几十年,留个一、两百年,好象回味回味,那是「如露」,事实的真相是「如电」。

  你要在这一切现实的境界里面,用真实智慧看出它的真相。佛在经上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话讲得好,这个话才是真理!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人在世间要做好人,要真正懂得修养,一生当中身心没有丝毫污点。过去无知,没有接触佛法,不懂,做了许许多多错事,没有关系!那个错事也不是真的,「梦幻泡影」,从今而后改过自新,把身心的污点统统洗刷干净。能不能洗刷掉?能!为什么?那些污点是假的。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讲的,「不觉本无」,烦恼习气种种恶业本来无,一觉它就没有了。佛在经上很多比喻,其中有个比喻说,「譬如千年暗室」,这个房间很暗,没有窗户,里面是漆黑的,黑了一千年,这时间太长了,只要点一盏灯就照亮了。那一盏灯比喻觉。你迷,迷得久,不怕!迷得深,也不怕!一觉,迷就没有了。那一盏灯就譬如觉悟,一觉就没有了。觉是真的,不是假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关键就在你觉与不觉。你要是不觉,你要受黑暗之苦,你还要继续去受。

  我们凡夫怎样才能够觉悟?要不依靠善知识,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这是真的。不依善知识,自己觉悟,不是没有,太少了。那是什么人?在佛法里面叫独觉,是缘觉的一种,过去生中修行修得好,见惑断尽,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将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断尽,这个时候他在人间,人间没有佛出世,他也能觉悟,这个觉悟叫独觉。他觉悟的那个程度跟阿罗汉相等,阿罗汉就是天上人间七次往来,遇到有佛出世,听佛讲经说法,豁然大悟,所以叫做声闻。他们有同样的功夫、有同等的道行,一个是生在有佛之世,一个是出生在无佛之世,总而言之一句话根底深厚,生生世世修行,这个世间五欲六尘他自然不染着,他对这个没兴趣。如果对于财色名食睡还有兴趣,你自己要提高警觉,你的烦恼习气很重,你要没有高度的觉悟,要不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你这一生就空过,你不能成就,你不知道这是个假相。

  人生纵然活到一百岁,活一百岁的人毕竟不多,一百岁实际上也是一剎那。自己常常静坐,细心去想想、去观察,我们少年的时代、童年的时代,回想起来就像昨天一样,岂不是像作梦一样吗?人生如梦,世间如梦,佛菩萨、祖师大德跟你讲的话,句句是真实话,作梦何必造业?既然作梦都是假的,为什么不能造业?造业继续做恶梦,就这么回事情。修善可以醒过来,造恶业永远醒不过来,道理在此地。所以不能不修善,佛菩萨教导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你们出家同学受过三坛大戒,戒坛里面引礼师父有没有教你吃饭?你有没有依教奉行?供养完毕,端起饭碗,不是先吃菜,先吃三口饭。这三口饭有三个观想,第一口饭愿断一切恶,第二口饭愿修一切善,第三口饭愿度一切众生,这才夹菜。每天吃饭有没有想到这三句话?我们再想想,古来祖师大德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每天不能不吃饭,吃饭的时候就叫你想着,加深你的印象,提高你的警觉,用意在此地。让你念念当中,都会想到断恶修善、度众生。

  度众生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想想我们所学的,能够给别人做师表吗?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能够给一切大众做模范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能,那你就不能想、你就不能说、你就不能做,这叫断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能!那你就应当想、应当说、应当做,那是修善。佛教大众善巧方便太多了,只要我们自己明白、信得过,能理解、依教奉行,就能得益。这一首偈你能够参透,你自自然然就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还放不下,这一首偈你没懂;你要懂了的话,自然放下。知道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把虚妄的幻影放在心上,岂不是错了吗?那把什么放在心上?我们是凡夫,最好的方法是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昼夜不离,净念相续,无有间断,这是无比殊胜的妙法!《大方广佛华严》到最后,亦归到这一法,「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从这一首偈,我们又会想起世尊为我们制定的标志,外国人称为MARK。我们的标志是什么?法轮。法轮所显示的是个圆,圆怎么成的?决定有个圆心,圆心是能现、是能生。我们用个圆规画一个圆,一定先有一个圆心,然后依这个圆心等距离移动,就成一个圆。圆心有没有?圆心肯定有,圆心在哪里?不可得!为什么?它没有相。佛用这个来做为标志,让我们天天看、天天观察,从这里头觉悟。我们这个身就是个轮相,心要空,心要虚,心里头不能有东西;心里面有东西,你的心坏了。你心里头有忧虑的、有牵挂的,你的心坏了;你还有思、还有想,都错了。思是胡思,想是妄想,本来无一物,你怎么能把它安一物上去?本来无一物,安上一物,岂不是错了吗?自己不晓得,迷了嘛!觉悟了就知道。所以应当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得自在。

  圆周要动,它要不动,它就死了,它就不起作用。这个现相,最简单、最明显的表示在钟表里面。世间人用钟表用得最多,一般人现在连小学生都戴手表,不过现在有很多手表是电子手表,它是用阿拉伯字显示的,那个看不出来,要看有指针的。戴指针的,里面是齿轮的最容易显示,所以这个圆周一定要动。再不然还有一个现相最普遍的,车,你看车轮,车轮是圆周;车轮那个圆有个心,心不能动,心一动,这个车就出问题,肯定要出车祸。轮周要动,轮的心不能动。回头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不想动,想舒舒服服,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念纷飞,坏了!不该动的偏偏在动,应该要动的它偏偏不动,这是走上了死路。要知道,起心动念也是在造业,起一个不善的念头,你造恶业。我也没有说话,我身体也没有动作,我怎么造业?起心动念在造业。打一个妄想,造业!起一个恶念,造业!起一个善念,造的是三善业;起一个恶念,造的是三恶业,凡夫哪有不造业的道理?所以《地藏经》上讲得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

  所以佛教我们,起心动念都是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佛教给我们一条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的绝妙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唯此独胜,可惜的是没人相信。难得谛闲老和尚那个徒弟锅漏匠给我们示现,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人了不起,一生圆满成佛,表演给我们看。会修行的人以此为主修,其他的不关紧要。《大方广佛华严经》重不重要?对正法久住它重要,对利益这个世间一切众生来讲,它重要;要是对我个人修行来讲,它不重要。不善修学《华严》的人,他所得到的是一点佛学皮毛常识而已,与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证菩提不相干。《华严经》对我的功德圆满了,我不必要再学《华严》。《华严经》对我圆满功德是什么?我从《华严经》上对净土产生信心,这是《华严》对我。我初学佛的时候,忏云法师劝我念佛,李炳南老居士劝我念佛,我没有接受,我还是喜欢研究教,不喜欢念佛。还有一个错误见解,认为念佛是老太婆的法门,「我们是知识分子,怎么会去修这个法门?」有这样错误的误会,不能接受。

  到民国六十年,我开讲《华严经》,这个经前后一共讲了十七年,《八十》、《四十》同时启讲。我在这部经里面看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善财童子,看他们的修行修的什么法门,才恍然大悟。我们最敬佩、最仰慕的普贤、文殊,他们都发愿求生净土,净土必定是不思议的法门,我对净土从这个地方坚定了信心,再也不会变动了,一心希求。所以这么多年来,你们诸位仔细去听,我无论讲什么经论,全是讲的净土法门。我学佛五十年,总结世尊一代时教,我写了二十个字,也是结归到净土法门,所以《华严》对我功德圆满了。我们在这个地方得到真正的启示,了解究竟的事相,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放下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部经,我跟同学们说过,目的是为了帮助正法久住,不是为我自己修行。大家要知道,这是为报佛恩而说的,是为利他而说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三六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精进力菩萨偈颂第六首:

  【影像无方所,如空无体性,智慧广大人,了达其平等。】

  偈颂里面都是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唯有真相彻底明了的人,才能够过真正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是什么人?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的心正常、念正常、思惟正常、身正常、一切造作正常;换句话说,九法界的众生都不正常。那个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欠了解、不明了,不明之人随顺自己的妄想烦恼习气造业受报,无量劫来过的生活都不正常。如果我们对于这一方面稍稍有一些认识,这才晓得佛法之可贵,佛菩萨是我们唯一的依靠,这样才死心塌地向佛学习,永远不会再离开佛菩萨的教诲。如果没有这个认知,退堕那是在所不免。

  影像,前面讲「色形如影像,种种众相现」,「种种」就是大乘经里面常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种种众相现。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人常常说的宇宙生命、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就是此地讲的「种种众相现」。诸位要晓得这个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果没有唯识,这个心现的那叫一真法界。识是什么?识是一切众生的妄想分别执着,就把一真法界变现出无量无边的法界;而且无量无边的法界,还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它是重叠、是立体的,是非常复杂的。你要问,它为什么复杂?众生的妄想太复杂了。不要说许多众生了,自己一个人也是众生,我们从早到晚打多少妄想?从正月初一腊月三十这一年当中,你打多少妄想?每一个妄想变出一个境界,妄想里面还有妄想;我们的心不够细密,觉察不出来,这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分别里面有分别,执着里头有执着,这样就变现出不同维次的空间,我们看到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这么来的。佛给我们说真相,依正庄严是「梦幻泡影」。

  『影像无方所,如空无体性』,说明影像是虚幻的,决定不是真实的。「方所」,「方」是讲方向,「所」是讲所在,它是不是真的有方向、真的有所在?没有。《楞严经》上讲得好,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相,真相究竟是什么?佛说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哪来的方所?所以「方所」是不相应行法。在《百法明门论》里面,它是属于二十四个不相应的。所谓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就是抽象的概念,决定没有事实,它比心法、心所法、色法还要虚妄。这些道理不难懂,佛在经上讲得都很多。我们一定要了解事实真相,你再也不会起妄想分别执着了。佛说经真正目的就在此地,要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

  「如空无体性」,《般若心经》上说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个色就是色相,就是影像。包括我们这个身体,包括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如空无体性」。这些事情都摆在我们眼前,实在说我们迷了,六根全迷在六尘境界之中,以为六根是真有,以为六尘境界也是真有。我们从剎那生灭来讲,来思惟、来观察,剎那生灭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生灭那个速度之快,几乎让我们误以为生灭同时。说生就灭了,说灭又生了,生灭确实是同时,所以佛说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怎么讲法?就是佛法常讲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为什么说因果不空?因果里面显示出不生不灭,那就是我们把生灭换成因果来讲,你就容易懂得。因果相续不空,生灭相续不空;因果转变不空,生灭也是转变不空;因果循环不空,生灭也是循环不空,所以说不生不灭。

  佛讲生灭、讲不生不灭都有道理,这里面有没有差别?跟诸位说,毫无差别。生灭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生灭。佛所说的话不一不异,异是两样,没有两样。这里头你要细心去参究,参透了你就见性。什么叫见性?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就叫做见性。真搞清楚、搞明白,宗门讲「万事毕」,我们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所修学的一切毕业了,没有事了,再也不会起一个妄念。换句话说,你还有妄念生灭,你悟这个境界你没有入,我们常讲你是解悟,不是证悟。这个境界很微细,我们学佛不能产生误会,没有入自己以为入了,这个也不是妄语,佛家里面讲增上慢。这是误会,不是别人的误会,是自己的误会,没有入以为入了。这个误会会起作用,起什么作用?障碍你悟入,你没有入以为入了。

  譬如我们旅行,到达这个目的地,误以为中途休息那个地方就是自己的目的地,这就错了,这是误会。所以误会对修行人会产生严重的障碍,你把这个中途站误以为是目的。怎样能够觉察到我还没有入这个境界?你还有妄想,没有入。你还有分别、执着,你连解悟都没有,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理解;真正理解,解悟,分别、执着没有了;证悟是妄想没有了,再不会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会起心动念,为什么?根尘「如空无体性」,他起这种念头了。六祖惠能大师有这个境界,他在《坛经》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是入这个境界,这两句话讲不出来的。我们从这个地方要能体会得到,要能够理解。

  下面这两句话说得好,『智慧广大人,了达其平等』,你们诸位想想,这个「其」就是讲的「种种众相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平等的。智慧广大的人,这是什么人?这个人是诸佛如来、是法身菩萨。九法界众生不行,还做不到,法身菩萨他们的境界真的平等了。这个真平等,我们凡夫也可以修,叫大心凡夫,《华严经》上的当机者。《华严》是法身大士当机的,凡夫里头有没有?有!凡夫里面有一种叫大心凡夫,这个大心是中国人常讲「量大福大」,与华严境界相应,他能学。为什么他能学?他能信、他能解。能信能解,所欠的就是入,他学了如果能够落实,就契入,这是「智慧广大人」。「了达其平等」,他明了、他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平等的。你说哪个法比哪个法高,这都是妄想、都是分别、都是执着。哪个法是真、哪个法是假?哪个法是邪、哪个法是正?全都是妄想分别执着,平等法里头一念不生。

  在这个状况之下,没有悟的人我们讲六道凡夫、九法界众生,他们的生活是识心作主,这个识心就是烦恼习气。烦恼习气当家作主,它不是真性,它是习性。习性里面,有真假、有邪正、有是非、有善恶。一切法全是相对的,现代科学家讲相对论,相对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生出来的;离妄想分别执着,连「绝对」都没有,哪来的相对?那才叫真平等。现在问题来了,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示现在九法界,怎样来处理冲突的问题?什么冲突?平等与不平等的冲突。昆士兰大学现在建立一个中心,专门来研究这个问题:怎样消弭冲突、促进和平?这个命题《华严经》上处处都有答案,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他们已经入了这个境界。示现在九法界,九法界里头不平等,有真有妄,有是有非,他怎么处理?在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智慧广大人」,能体会到他们的真实智慧、善巧方便。不但从理论上我们去体会他,还要从事实里面去观察,事实就是从他种种示现。

  我们在经典里面观察佛陀怎样处理这些事务、菩萨如何处理这些事务,我们就开智慧了。我们学佛菩萨学得不像,那是什么原因?我们学他的迹象、学他那个样子,没有具足他的精神,所以怎么学也学不像;这个精神就是经上讲的智慧、德能。我们不具足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所以从外表上这个样子来学,纵然学得很像,不能产生跟经典上所说同样的效果,于是我们就产生怀疑,「佛说的不灵」;在佛法里面讲,生起这个疑心是很重的罪过。大乘经上讲,「疑为菩萨最严重的障碍」,他怀疑。这些事自古以来很多,不是少数人,我们自己如果不能够深入经藏,不能够透彻了解,我们自己也会怀疑,「为什么我依教奉行,我得不到经上所讲的这殊胜的果报?」这个地方你一定要反省,你一定要仔细的去观察,我外表做得跟佛一样,里面不一样;或者是我只有解悟,我没有证悟,实在讲没有入佛境界。真正入佛境界的人,心地清净,决定不染。什么叫不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还会起心动念、你还生贪瞋痴慢,染了。从这个地方勘验自己的功夫,测验自己,自己是不是真的入境界?果然真入,《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这个花花世界能不能接触?能接触。接触怎么样?决定不起贪瞋痴这个念头,换句话说,顺境里面决定不生贪念,逆境里面决定不生瞋恚,你的心永远是清净平等觉,那就对了,那就没有障碍,你就晓得你已经入境界了。这个境界《华严经》上还有个别名,叫「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也叫做极乐世界,名称很多,是一桩事情、一个境界。我们修行,修行历事练心,善财童子历事练心。现在可不可以练?现在不能练,现在一练就退转,就堕落了。什么时候练?解悟之后。解悟之后,于历事练心还差一截。解悟之后,这个意思咱们得说清楚,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这是解悟;能不能历事练心?还不能。历事练心到什么时候?再往上提升一层,「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历事练心,「事事无碍」,你已经是法身菩萨。《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善财童子没有到这个境界,不能离开老师,他的老师是文殊师利菩萨;达到这个境界,文殊菩萨劝他去参学,不要再在他身边。参学成就后得智,在老师会下成就的是根本智,着重在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断掉的时候,根本智现前。

  根本智是什么?《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诸位要知道,根本智是无知。我们天天在求知,这个事情很麻烦,怎么说麻烦?佛在《楞严经》上讲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怎么知道这些道理?古人教学、求学,真的是如法,今人教学、学习不如法,所以学多少年都不能开悟。为什么?方法错了。古人修学那个方法,为什么说不错?古人方法特别是禅宗用的那个手段,不准你有知见,换句话说,决定不许你有妄想,要把你妄想打掉。种种手段一个目的:逼到你一念不生。禅堂里面,那个堂主都是开悟的人,没有开悟不能当堂主。禅堂里面坐香,堂主拿着香板供养大众,你起妄念打你,打妄念;不起妄念也打你,打无明。禅堂里头哪一个没有挨过香板的?起心动念打你,不起心动念也打你,他都有道理,你没觉悟。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讲得好,他老人家讲「有解无行,增长邪见」,你天天在研究教理,在读经、在研究、在讲经,你没有落实,你做不到,肯定增长邪见,自以为是;「有行无解,增长无明」。这是教下大德所说的,对一般中下根性的人讲,要解行相应,你才有入处;解行不相应,你学一百年,你也不得其门而入。古时候那些老师们,对学生严格的督促,学生能接受,现在师道没有了,学生也没有了。你们去读《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你就明了,佛在这个经上讲作老师的要具备哪些条件?作学生的要具备哪些条件?你拿来一对比,现在这个社会真的是古人所讲的,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怎么能契入?现在社会真的有大灾难,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师不师,学生不像学生,你说有什么法子?所以我们同学有缘能在一起,我常常劝勉大家,我们生在这一个时代,总算是有善根、有福德,缘分也不错,得人身、闻佛法。佛法里面你能闻到正法,不容易!应当珍惜这希有难得的缘分,要放下身心世界。

  放下身是什么意思?身不贪图五欲的享受;放下心,心是妄想习气,随顺佛陀教诲;世界是讲外缘,不要被外面境界诱惑。祖师大德常常叮咛「放下身心世界」,我们也听得耳熟,怎么放下不知道!眼贪色,耳贪声,鼻贪嗅,舌贪味,「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我们六根贪染六尘境界,头一个要放下的,贪要放下。瞋要放下,瞋是什么?讨厌的,眼遇到不喜欢的色,就生瞋恚、厌恶;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这两个极端统统都要放下。愚痴是对于根、境,就是六尘境界,不了解它的真相,痴当然就迷,痴迷。六道凡夫都是这样的,只是轻重差别。四圣法界并没有脱离,但是他们决定轻,不像六道凡夫这么严重,严重造罪业。

  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对自己的修行,自己究竟到什么样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断要把自己向上提升,永无止境的提升,你就对了。大乘经上常讲,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到如来的果地,不断向上提升,这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经上常讲无量劫、三大阿僧祇劫。所以决定不能得少为足,决定不能有贡高我慢、自以为是,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个念头一起,立刻就往下坠落。诸佛如来六根对六尘境界,永远住在清净平等。为什么?因为根尘无一不是真性,「唯心所现」,那个心是自性、是真性。宗门里面讲明心见性,性在哪里?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性是体,体它会现相,现的什么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它现的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性空寂,「如空无体性」,体性如空。能现的体性既然是空寂,所现的一切相、依正庄严,怎么不是空寂的?六百卷《大般若》给我们说的什么?实在讲起来只说三句话,十法界依正庄严「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这三句话你懂不懂?你如果懂了,恭喜你,你是法身菩萨。真懂得之后,肯定你一念不生,你根尘相接触的时候,决定没有妄想。没有妄想,你现的是清净平等觉。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是清净平等觉,就是六祖对五祖讲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不生烦恼。不生烦恼就是他六根对六尘境界不生妄想分别执着,生什么?生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智慧,我们今天在前面又加了两条,「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统统都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就是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讲的。我们是不是?不是!为什么不是?这就是我们修学的关键,为什么不是?这「为什么不是」就是我们现前的病根。

  今天昆大有一位教授想研究经教,问我从哪里入门?我介绍他《大方广佛华严经》。他是高级知识分子,仔细观察,确实他有善根福德因缘。缘成熟了,弘一大师介绍《华严经》,方东美先生也介绍《华严经》。我们今天这《华严经》已经讲了一千多个小时,从这入门是正确的。

  诸位同学,刚才讲到我劝导这些教授们学佛从《华严》学起,在过去弘一大师是这样劝导这些高等的知识分子,方东美先生也是这样劝导知识分子。他们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华严》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特别是受过高等的人文教育,而不是学科技的,他对于德行、学问有相当的修养,从这个经入门是好。为什么?《华严》正如方东美先生所说,它是佛法的概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概要。古大德称这部书叫做「根本法轮」,其余的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总的介绍那就是这部经。可是佛在戒经上又给我们说:「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我们这样介绍的话,跟佛这个话是不是有冲突?给诸位说,没有冲突;我们是介绍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认识佛法、了解佛法、欢喜赞叹佛法,他不是佛弟子。如果他要真正修学,还是要从基本行门学起。基本是什么?净业三福,要从三福、三学、戒定慧学起。为什么不直接用这些方法来教他们?不契机。如果直接用这个方法教他们,有些人认为是老生常谈,这些东西我学它干什么?所以介绍佛法这有大学问在,你要懂得观机。

  机有种种,不仅是含糊笼统讲的上中下三根,佛说上中下三根,这是方便说。上等里面又有上中下,中根里头又有上中下,下根里头还有上中下,这就变成九品;九品每一品里头还是有上中下,你才晓得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我们对哪一种人,介绍哪一个法门、哪一部经典,务必要契机,他才能生欢喜心。但是西方人要学佛法,我们晓得大乘经保存在今天,最完整的是汉文汉译的,其次是藏译的,梵文原本丧失了、没有了。你要想学大乘佛法,汉文就比什么都重要。要直接读汉文,从汉文再翻译成其他的文字,太难太难了!你们有一些同学听我讲《华严经》,听了两三年,你应该明白每一字每一句里头含的意思太多,太深太广了,怎么能翻得出来?中国古时候译经的大德,可以说这是中国人有福,祖宗有德,感应这些翻经的法师都是证果的人。从前李老师常跟我们讲,参与翻经的至少都是三果以上的。我们不要说以上,就单单以三果来讲,三果的圣人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所以他的见解正确,他没有邪见。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也断得差不多,这样的人参与译经,现在到哪里找?

  烦恼断尽,智慧就生;烦恼不尽,这个经的意思摆在你面前,你看不出来。如果单单翻文字,那没有不错误的,古德常讲「依文解义,三世佛怨」。佛法里面的难处,难在什么?意在言外。李老师以前教导我们,你必须要懂得弦外之音,你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利益,你才能得法喜,才能得法乐。你要不懂得弦外之音,也就是你不懂得文字外面的意思,这个味道你怎么能尝得到?这怎么能翻得出来?这是中国人得天独厚,老祖宗给我们发明的这方块的文字,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这个符号是充满了智慧。翻经的时候,中国固有的这个文字还不够用,又新造了不少。新造的字,都离不开古时候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我们讲的「六书」,六个原则。很难翻,不要说是翻成外国文,你们不妨自己试试看,你们把文言文翻成白话文,你翻翻看。

  台湾这些年做得不少,国语日报《古今文选》,那是翻的古文,不是长篇,是短篇的。你们把翻译的白话文跟它的原文仔细去对比,你就晓得,味道不一样!所以今天要能深入大乘,一定要学中文的古文,我们一般称汉文。这不是简体字、繁体字,要学文言文。文言文的修学没有别的,一定要背诵古文。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我在台中住了十年,听李老师讲了一部《古文观止》。他一个星期讲一次,大概用了八年的时间,《古文观止》讲圆满。讲的时候并没有按照秩序,选讲的,八年以后全部都选完了。老师教导我们要熟读、要深解,能熟读深解五十篇,《大藏经》跟《四库全书》的钥匙就拿到了,你有能力读文言文。如果能够熟背、能够深解一百篇文言文,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现在我们没地方学,可是自己如果要发愤努力,这个事情不难。为什么?国语日报的《古今文选》里面,选《古文观止》里面的东西在一百篇以上,不在以下,而且它注音注得很好,注解也注得好。你自己真正肯用功,一个礼拜学一篇,花一年的时间、两年的时间把这个基础打好。我们道场书架上这些书,你在文字上障碍就没有了。你能读诵,你能欣赏。

  这么多希有难得的典籍,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没有能力阅读,你说多可惜!我们的图书并不多,《大藏经》只有十种不同版本的,这里面有一套完整的《四库全书》、完整的《荟要》,不是摆在这里好看的,是供养诸位同学的。你们不好好的在文言文上奠定基础,这些供养你们丝毫都尝不到,不用功怎么行?加倍的发愤努力,夜以继日,白天时间不够用,晚上还得拼命赶。我们同学当中能有二、三人有这个成就,那就是我们整个学院的成就,将来你们可以开班教学。这些典籍都是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结晶,是全人类智慧的宝藏,我们要认识,我们要明了。

  如何能够深解义趣?世法跟佛法原理原则是共同的,是没有差异的,开智慧。智慧开了,古德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果然你大开圆解了,无论你讲什么,都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你才恍然大悟,你才真正懂得无有一法不是大华严!这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的入佛境界。修行还是要依规矩来修,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断无明烦恼,破我执、破法执,智慧现前了,世出世法都没有障碍了。你们同学,现在这个年龄发愤努力来得及。第七首:

  【佛身不可取,无生无起作,应物普现前,平等如虚空。】

  前面我举出总结《大般若》的教诲,这个地方跟《大般若经》上讲的无二无别。『佛身不可取』,有没有身?有身。「不可取」的意思就是不可得,如果你有一个得的念头,你就错了。为什么?有得一定有一个失误,你才能得到。佛身是无所有、毕竟空,你怎么可以得到?这个取跟十二因缘里头「爱取有」那个取是一个意思,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要希求得到。佛对初学方便讲,你修行将来会证果,你会得道;到高级的佛法给你讲真话,你是不是得道?是得道了,得道无所得。大乘经上佛常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那你是真的得到了,得到什么?圆满的觉悟。圆满的觉悟叫菩提,大乘经上称大菩提,大菩提是圆满的觉悟;也叫觉性,圆满觉悟就是自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确确实实不可取!我们要是知道一切法不可取,你六道轮回就超越了。缘觉的成就比阿罗汉高,阿罗汉是修四谛成就的,缘觉是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真正能修的只有三条:爱、取、有。你知道一切诸法不可取,把取舍(取舍就是得失)这个念头断掉了,证辟支佛果。「佛身不可取」,我们这个身可不可取?我身、佛身没有差别,一个道理!

  佛的身,为什么不可取?『无生无起作』。我们就《楞严经》上所讲的,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九法界,像释迦牟尼佛这三千年前示现八相成道,在我们这个世间、在北印度,「无生无起作」。法身无生无起作,给诸位说,报身也是无生无起作;无量无边的应化身,我们在《梵网经》里面读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应化身也是无生无起作。我们再回过头来要问,我这个身有没有生?有没有起作?跟诸位说,也没有生,也没有起作。那我这个身从哪来的?老实给你讲,业报来的。业力使我们受这个身,虽受这个身,这个身还是无生无起作。为什么?这个身是「梦幻泡影」。佛身、生身无二无别,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给你讲真相,只是佛菩萨现的身是愿力,我们是业力,现身的这个因不相同。相,相的理没有两样,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

  凡夫贪恋这个身体,他不了解事实真相,换句话说,他也不懂得养生之道。真正养生之道,那是儒家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这一句话说得好,佛法亦复如是。佛法不讲中庸,讲中道,真的是极高明而行中道。中道,大乘法里面还加一个「第一义」,其实第一义那就是极高明。所以我们要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我们的身相。你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对于这个相、所有一切相分,都没有得失的念头。我常常劝勉同学,对于一切人事物,我说得浅显,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因为你有控制的念头、有占有的念头,都是属于「取」,都是属于「得」,你错了。取、得是不相应行法,你为什么会有这妄想分别执着?是因为你不懂得这一切现相是「无生无起作」。

  无生无起作何以又会现相?下面一句话出来了,『应物普现前』,那个物,他不说人。如果说人,十法界里只有人道,不能包括其他道;说物,物包括人。物,那在九法界里面讲菩萨、缘觉、声闻、诸天、修罗、人、鬼、畜生、地狱,用一个「物」全都包括;如果讲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包括在里头。这些物有感,佛就有应。佛身是怎么现前的?感应现前的。何以感应能现前?这是一般人很不容易体会,佛就方便说,这是愿力现相。我们九法界众生这个依正庄严,是业力的现相,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但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示现在九法界,他是「唯心所现」,没有「唯识所变」,这一点不一样,我们叫他乘愿再来,他们已经转识成智;换句话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做主,完全是智慧。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是这样现身的。「应物普现前」,众生有感,佛有应。「普」这个字用得好,清净平等!虽然现前现相,为众生表演、为众生说法,永远是清净平等觉,一丝毫都不染着,「普」这一个字。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这凡夫,凡夫麻烦在哪里?离不开妄想分别执着,麻烦在这里。一天到晚是妄念纷飞,贪瞋痴慢烦恼习气剎那都不停,所以感得的身心世界是业报。诸位仔细去体会、去观察,我们跟佛菩萨不同的地方究竟在哪里?总在用心不同。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古来祖师大德教学人,为什么常常讲「从根本修」,会修的人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根本是心,我们要用真心,不要再用妄心。九法界众生是用妄心,六道凡夫像我们现在,差不多用的是极其严重错误的妄心。极其严重错误的妄心是什么?贪、瞋、痴、慢、疑、恶见,《百法明门论》里面讲的六个根本烦恼,我们今天用的是这个心。疑是对圣教怀疑,对佛菩萨怀疑,对善知识怀疑,那怎么能成就?这是对人;对善事怀疑,对真理怀疑,麻烦大了!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回头?古德常说回头是岸,什么时候你能回头?回头从哪里回?就是从根本烦恼回过头来。回头决定就依六波罗蜜,我常讲的随顺佛陀教诲。佛陀的教诲落实在生活里面是四摄六度,这样一来,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虽然跟凡夫大众在一起,你有能力和光同尘,在染而不染,你有这个能力。跟一些贪瞋痴慢的人一起生活,自己心地清净,没有丝毫贪瞋痴慢,就是不染;跟这些染污众生在一起是在染,在染自己要不染,念念都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用心不一样!觉心可以随顺不觉,这是菩萨;妄心要随顺觉,那叫学佛。我们凡夫真正学佛,我的妄心要随顺觉心,具体讲是随顺经教,经教是佛陀的教诲,你是真的学佛,确确实实转境界。佛家叫转境界,儒家讲变化气质,儒跟佛名词用的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是一桩事情,就看我们有没有转变。转凡心为佛心,就是转妄心为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我讲得很简单,真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心就是这个样子。妄心跟这个完全相反,妄心是虚伪的,不是真诚的,我们常讲虚情假意;妄心是染污的,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是染污;妄心是高下的,它不是平等的,不是贡高我慢就是自卑;妄心是迷惑的,不是正觉;妄心是自私自利,不是大慈大悲。

  回头,到底从哪里回头?要懂!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怎么修法?也要懂。我们怎么学习?开头学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念要利益众生、利益社会,从这里下手,最初方便!决定不能够想利益自己。我们多少学佛同修,我看到了,他也很认真、也很努力、也很精进,为什么境界转不过来?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就是念佛,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你这个念头没转过来,起心动念还是为自私自利。这样念佛,那真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情执太重,也就是讲烦恼习气太重,与性德完全违背,一分都不相应,哪能有成就?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真搞明白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变了。《无量寿经》上佛讲的,教给我们修行的基本原则: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就做到了,不要勉强。「善护身业,不犯律仪」,这一句话意思深广,你这个身的形象,决定是给社会所有一切大众做最好的榜样。「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你真的在行菩萨道,你真的是在度众生。度众生才是真正度自己,念念都为自己,你不利于众生,你也害了你自己,你自己的烦恼习气断不了。

  我们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习气?习气很重很重!这是我们修行,不要说证果,修行得有一点悟处都成了障碍;你要没有障碍,你肯定有悟处。所以有小悟、有大悟,你常常有悟处,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成大彻大悟。为什么我们今天小悟都没有?那个心不清净到极处,自私自利的念头、贪瞋痴慢的念头太严重,佛法怎么熏修都不能够醒悟过来,你才晓得这个病的严重性。有人想学的,那是真的想学不是假的,他就学不成功,什么原因?烦恼习气不肯放下,不能成就。真正要成就的人,还是古人一句老话:「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不放下,你这一生别想成就;你要想成就,你非放下不可。这不是假话,这是真话。放下之后,你就能悟,你就能入。悟入之后,那看缘分,如果与这个世间众生有缘,放下之后提起;提起不是恢复自己的原形,提起是度众生,为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为什么?要度众生不能离开形相,不能离开形相就不能离开物质,我们世间讲的福报。诸佛菩萨的福报绝对不是自己享的,是给一切众生享的。

  我们从这个地方明白了,如果你放不下,不但是智没有,福也没有,福慧都没有。就跟《般若经》上所说的,根本智是「般若无知」,起作用「无所不知」,你们想想这两句话的味道!一切都放下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你统统得到了,你得到的是大圆满。你怎么得到的?你恢复了自性。你自性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统统得到了;你要是不肯放下,那是障碍,就这么一个事情。所以要学佛『平等如虚空』,这是什么?这是提起也「平等如虚空」,为什么知道他提起?「应物普现前」。以福慧、以无量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他的心是平等的,跟虚空一样平等,虚空没有差别。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三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精进力菩萨偈颂第八首:

  【十方所有佛,尽入一毛孔,各各现神通,智眼能观见。】

  在没有讲这首偈之前,前面第七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说得很多、说得非常好,非常值得我们做参考。他在《疏》里面讲:「言如空者,不可取等故,故虽现形,犹如水月,平等如空。」大师很慈悲,怕我们读这几句话还是很难体会到里面的意思,所以再加以注解,这个注解就是《钞》。这首偈《钞》里面讲,它有五个意思,「五义如空」。第一个是「不可取」,为什么不可取?实在讲「无物可取」,也就是没有东西可取,没有一样是实实在在之物。所以我们常常要想到《金刚经》上佛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是虚妄,哪有可取的?哪有可得的?必须要有广大智慧人,他才能看得出,迷惑颠倒的人看不出事实真相。大智慧人,他能看出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这个事实我们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法是例外的。为什么?《金刚经》末后四句偈总都包括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都是虚妄的,可以说皆是虚妄,不可取。《般若经》上讲「无所有,毕竟空」,所以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此地讲的不可取。为什么?它有相无性。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是缘生缘灭。实在讲,缘也不可得,这第一个意思说如空。

  第二个讲「无生,非从无之有故」。我们常讲有从哪里来的?有从无生的,无中生有,佛在经上也常常这么说法。但是要晓得,这是佛的方便说,是教初学不得已,绝对不是真实说。佛这个说法是不是妄语?不是的,佛是教学的一种手法,我们今天讲的手段,一步一步的引导你彻悟事实真相。所以这是佛的权说,权巧方便,我们不能执着,执着权巧方便那就错了,你不解如来真实义。马鸣菩萨讲:「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才真正懂得如来所说义,不简单。但是这绝对不是初学能做到的,初学还是学佛的方便法,依照方便法修学,决定有好处、有利益。利益是什么?小的利益出不了三界,不堕三恶道,这是小利益;大的利益,藉这个方便能够契入真实,用方便入真实,这是大利益、殊胜的利益。这也是修学佛法的难处。

  无生,为什么说不是从无中生有?你们想想无中生有,你还有两个实在东西,还有一个「无」、还有一个「有」;「本来无一物」,你心里头有个无、有个有,你就有了二物,不是一物,换句话说,你的自性清净心已经动了、已经迷了。自性清净心里头,一法不立;有一法那就是无明的根。所以在契入自性状况之中,有没有言说?给诸位说,没有言说,不但没有言说,念头都没有。这个心不得已给它说一个名词:寂静,或者经上讲寂灭、圆寂。圆寂是圆满的寂灭相,这是真心,如来圆满的证得,我们一般讲恢复了。菩萨是分证,这个菩萨是法身菩萨,他是证得了,但是不究竟、不圆满。既证得了,他的受用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告诉你真的,这个相「无生」。无生怎么会有这么多相?这么多相还是无生,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佛这样重复几遍,你有没有明了?你有没有觉悟?所以佛讲到最后,告诉你「法尔如是」,法尔跟自然相似,但是不是自然。为什么?自然跟因缘是相对的。法尔是什么?自然跟因缘两边都离开了,这两边都不执着了,法尔的义趣深邃。这讲无生,无生如虚空,如空不可取。

  第三个「无起作」,清凉大师讲「非新成故」。起作是新成立的,这个意思我们很难懂,如果有新成,就真的有生灭了。这个意思是愈讲愈深,愈讲愈不容易体会,讲得最好、讲得最究竟、最圆满的就是「法尔如是」这四个字。但这四个字很不好懂,比较接近一点的,我们现在人讲的自然现象,跟法尔如是比较接近,但是还不是法尔如是。那你要问,怎么样才能体会到?佛法里面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就会了,你就体会到了。由此可知,这个事实真相是言语说不出的,言语的能力有限,达不到这个境界。言语达不到,我们的思惟能不能达到?思惟也达不到。思惟能达到的,法相宗里面讲的阿赖耶识,思惟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功能最大,内可以缘到阿赖耶,外可以缘到虚空法界。为什么它不行?因为这是自性,它能缘到阿赖耶,它缘不到自性,真如本性它缘不到。所以用这个方法也不行,所以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什么境界?寂灭的境界。这不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吗?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真相大白了,事实真相你就见到了。你才真正晓得「不可取」、「无生」、「无起作」,佛讲的话一点没错。

  如空不可取第四个意思,「应物现前」,清凉大师注解「无有一物不对空故,随器大小孔隙之异故。」这一句话,在唐朝时候说出来不容易,现在要说的话,我们不感觉得奇怪。器是物质,不管物质大小,都与空相应。现在科学技术发达,把这个事情为我们解开了,不要说是一般的这些物质,就是以密度最大的金属,金属的密度最大;像黄金我们知道,这世间人认为七宝之一,它的密度大,所以体积很小它就有很重的重量。但是在高倍的显微镜之下,它跟空就相应,它像网一样,许多孔隙。佛法里面讲最小的物质,都把它说作尘。金尘能够在金属孔隙自由通过,没有障碍。为什么?显微镜之下,发现金属里头很多孔隙,那个很小的物质就在孔隙里头走来走去,一点障碍都没有。所以现在讲我们好懂,唐朝那个时候讲这话,很奇妙,他怎么晓得?所以再坚牢的物质挡不住空,科学家到近代才发现,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就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这是应物而现的深义。诸佛菩萨随类化身,随类化身也不可取。佛的随类化身不可取,我们的身相也不可取,我们的身相,皮肤、骨胳、脑髓在显微镜之下,那个空隙不晓得有多大,微生物在里面毫无障碍,这个意思说得深!

  第五个意思,「平等」,如空,「十方虚空皆不可量,三际虚空同一相故。」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虚空、现在的虚空、未来的虚空,那个相是相同的。十方虚空这是讲量,皆不可量,广大而无边际,都是在说明不可取,佛身不可取。

  大师后面又跟我们讲,如来也有五义,这些意思真正是博大精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前面讲「如来解脱力」,如来五个意思:第一个「离相故」,第二个「真常故」,第三个「湛寂故」,这三个合起来寂然不动,这是讲的真心,也是讲的真性。真的身是法身,真心是本性,佛经上也常称为法性,或者称为佛性。

  我们如果懂得「离相」,就跟真心相应;着相就相背,背道而驰。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一样现的这个身,父母所生之身。释迦牟尼佛就是个例子,一样穿衣吃饭,一样在一同共同生活,那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从相上看不出来。从心行上,那就不一样。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佛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凡夫着相,佛不着相;凡夫攀缘,佛不攀缘,佛随缘;凡夫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无所知,佛菩萨他是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这里不一样。所以凡夫的生活,说实实在在话,就是生到天上做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唯苦无乐!这个意思很深,一般人听不懂。只有苦没有乐,何况人间?又何况三途?

  佛在经上把苦说为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天有二十八层,也分为三大类:欲界有六层天,这三种苦统统有,比我们人间稍微淡薄一点;色界天里面,没有苦苦,它有坏苦、有行苦,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天,坏苦也没有,它有行苦,所以佛说三界统苦。唯有广大智慧人,他清楚、他明白。六道众生觉悟的少,迷惑的多;真正觉悟,自然就发心出离,发心学道。迷惑颠倒的人,从来没有想到出离六道轮回的念头。我们之所以晓得,是遇到佛法、读到佛经,从佛经里面知道释迦牟尼佛说过,我们从他这个地方才知道、才明了。我们到底是真的明了还是假的?说实在话,多分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我没有悟;如果我觉悟了,释迦牟尼佛引导我,为我开示,我接受他的引导、接受他的开示,恍然大悟,那这个觉悟是真实的,这种契入不是假的。闻法要能够悟入,不是一桩容易事情,难在哪里?难在我们的心境不空,不知道心境是湛然空寂的。我们不能够离相,念念粘在相上;不要说着了,粘在相上,拔都拔不开,你说有什么法子?

  所以我们跟如来,经上讲如来就是我们的性德,相背!总而言之,要常常提醒自己,要能够觉察到,真心离相、妄心着相。用真心是诸佛如来、是法身菩萨,用妄心是六道凡夫。我们想继续当六道凡夫还是想作菩萨?如果要继续当凡夫,那你可以随顺你的烦恼习气;不想当凡夫,我在这一生当中希求出离,出离六道轮回、出离十法界,那你必须放下烦恼习气,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要随顺佛菩萨的教诲,要离相。一切时一切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要学不着相,这叫真学佛。什么时候我们像善财童子一样,看到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给我示现,这你要记住:给我示现,给我一个人,不是给别人;你用这种心态去学佛,你肯定跟善财童子一样,一生当中成无上道。这个修行的理论跟方法,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你要会了,那就值得诸佛如来赞叹,法身菩萨向你贺喜;你要不会,那只能说这一生当中,阿赖耶识里面种个善根,什么时候开花结果很难讲。至于怎么修学法,各人自己去参,佛在经上讲得太多太多。离相是头一个,与性德相应。

  第二个「真常」,这两个字我们都要学。「真」,一切搞真的,不能搞假的;「常」是永远保持。真常是什么?我们单讲那个「真」,我学佛五十年总结佛陀的教诲,我写了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是真;你能够永远保持,那就是常。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念念相应,我们用真心、用诚意,没有一丝毫虚假掺杂,永远如是,那就是常。心像虚空一样,心决定没有成见,所以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就是真常,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历代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的;再跟诸位说,我们没有学《华严》不知道,学了《华严》这晓得了,所有一切众生都是给我们示现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你要会了,给诸位说,当下就解脱了。迷悟真的是一念之间,一念觉悟就入华严境界;一念迷惑,这就是六凡三途。

  第三个「湛寂」,湛寂就是我们讲的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到极处就是湛寂,寂然不动。这个不动诸位要知道,不是身不动,身一天到晚都在动,为什么?为众生服务。什么不动?心不动。什么心不动?真诚心不动,清净心不动,平等心不动,正觉心不动,慈悲心不动,这个说法你才能懂得一点意思。不动,就是常。真诚平等的爱心,绝不因为众生对我有误会,我们就动摇,我们就退转了,这不是菩萨。绝对不因为众生对我毁谤、众生对我陷害,我的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就退回来了,就不再向他了,这是大错特错!那你还是有分别执着。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叫大慈大悲。众生伤害我,众生杀害我,我对他的慈悲心没有丝毫动摇,没有丝毫增减,大慈悲心没有减一分。如同太阳光一样,你对于太阳尊敬,太阳照你;你对于太阳怨恨,太阳还照你,绝对不会说,你尊敬它,它多照你一分;你毁谤、侮辱、不敬它,它少照你一分,没有!平等的普照。这是如来的意思,这叫寂然不动,我们这二十个字念念相应。一念相应,念念相应,那是寂然不动。

  第四个意思「感而遂通」,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其实感应的意思很深很深,我们都体会不到,我们体会的是很粗浅的。我们举个比喻,从比喻当中细心去思惟、去体会,像我们敲鼓,鼓槌敲上去它就响,敲得重它声音大,敲得轻它声音小。我要问:不敲的时候有没有声音?我们敲是感,鼓的声音是应,我不敲的时候,我这里没有感,没有感它有没有应?我们细心去思惟这个问题。实实在在讲,不敲它也应,这是真的。不敲它以什么应?无声应,无声之声这个微妙!你敲击它的时候有声应,不敲它的时候无心应,那个无心周遍法界!然后你就懂得,「无」周遍法界,「空」周遍法界;无中生有,「有」也周遍法界。但是,有周遍法界是缘起的,是有为的;无周遍法界,它不是缘起的,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是性德。

  第五个意思:「体相用等,佛佛相望,平等无二故。」体相用等,「等」的含义无限的深广,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佛与佛知道,完全平等;众生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好象看到不平等,那个不平等是你错误的见解、是你错误的观察。诸佛如来境界不如是,平等平等!清凉大师在第七首偈里的含义,这样的开示,确实帮助我们悟处,无量的功德。

  精进力菩萨偈颂第八首:

  【十方所有佛,尽入一毛孔,各各现神通,智眼能观见。】

  末后这三首偈,赞叹佛神变自在德,德就是它的作用。这一首是赞叹「毛孔广容」,真的现大自在。『十方所有佛,尽入一毛孔』,前面我们讲到的是微尘,微尘容十方剎土,这是依报入依报;这个地方是说正报入正报,毛孔是正报最小的,「十方所有佛」是正报里头最广大的。「十方所有佛,尽入一毛孔」,一毛孔里头不是一尊佛,无量无边佛,每一尊佛『各各现神通』。现什么样神通?各各展现八相成道,转法轮度众生,展现自性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十法界依正庄严,佛在那里变现出来的。谁能见到?『智眼能观见』,如来十种眼的智眼。《金刚经》上讲的五种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圆明能看见。华严境界决定不是二乘、大乘,二乘、大乘没这个境界。小乘经、大乘经里面佛讲数量之多,都是用恒河沙数,我们今天看到一乘圆教,没有说到恒河沙数,这个经上讲「十方所有佛」,恒河沙不能形容,恒河沙是有数量的,「十方所有佛」是没有数量的,恒河沙这个数量太小了。佛讲世界,世界海微尘数。「各各现神通」,神通我们不要说别的,就是讲他随类化身、随机说法,这两个大的项目给众生无尽的恩德,八相成道都是表演,都在演戏。

  佛从什么地方下来?从兜率天下降。为什么从兜率天下降?兜率是梵语,翻成华语的意思是「知足」。由此可知,人如果一切都能知足,你就是兜率天人,兜率天是知足天。凡夫不知足,古大德常讲知足常乐,不知足你就常苦,苦于不知足。乐从哪里来?乐从知足。你看看佛从哪里来的?佛从知足常乐来的,我们有没有体会到这个意思?这是佛在这里现神通。佛可以无中生有,他不!他还要从兜率天;所以,处处你想他的那个意思。我们要学佛,头一条要学佛的知足。知足到什么程度?可以过最简单的生活。佛示现这样的知足,你看看他一生为我们示现的日中一食、三衣一钵、树下一宿,做榜样给我们看。他示现出生在王宫,就是世间最有权势、第一富贵之家,全都做样子给我们看。世间人所追求的荣华富贵,梦寐以求,佛给我们示现的,荣华富贵现成的,一切都具足,舍掉!过最简单的生活。我们学佛的人明了,佛是二足尊,「二」是什么?足就是满足、圆满,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智慧、福德圆满之相是什么?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福慧圆满之相。

  我们天天在读佛经,佛所现相的义趣,我们茫然不觉,真的是无知。现在建的庙宇就跟皇宫一样,宫殿楼阁富丽堂皇,当中供释迦牟尼佛的像,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在世,一天也没住过。他做给我们看的,提醒我们,真正福慧具足,决定是这个样子的。那我们要问,这个形相里头怎么能看得出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我们从经典里面去观察,在当时印度并没有统一,那个时候中国也没有统一,中国的统一是秦始皇;以前中国这个地区大大小小的国家很多,这诸侯。在印度大国,小国就不提了,十六大国王都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受到帝王大臣、一切人民的尊敬,这是福德、这是智慧。教化一切众生,从帝王到庶民,没有不尊敬佛的,没有不听佛教诲的。佛教导大家平等对待,印度是有四姓阶级,学佛同修都晓得很不平等;佛陀在极不平等的地方,示现平等,感化社会大众,教导大家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相尊敬、互助合作。这些是佛陀教学的内容,我们要在这些地方体会,要在这些地方学习,佛在表演。

  中国古人常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高,古人常讲的是清高,高人;凡是高人,古今中外物质生活都非常简单,叫清贫。出家人称为贫道,清贫浊富,这些名词里面所含的义趣,我们要懂。唯有清高,才能够不着相,才能离相,才能够解脱。如果贪恋世间五欲六尘,出离之志自然就腐蚀掉,哪里还有出离的修行?诸佛如来给我们的示现,是真实教诲。后世学佛的弟子们应当晓得,印光大师这些祖师大德们著作里面我们常常看到,现在我们所过的物质生活,比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真正是大幅度的提升,不知道用功,没有惭愧心,怎么能出离?人生在世最殊胜的利益是什么?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你对于六道、十法界还有贪恋,你怎么能出离?佛做出这个样子,一丝毫贪恋都没有。做出这个样子来给我们看,不是单单口说,如果释迦牟尼佛天天劝导我们要放下,还过这种富裕的生活,像现在出家人一样,讲经谁相信?谁听你的?谁会尊重你?我们并不是求人尊重,尊师重道,他对老师的尊敬没有别的,他对道重视。怎么晓得他对道重不重视?看他对老师尊不尊敬,他对老师有一分尊敬,他还有一分尊重道的念头;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他对道就有十分敬仰之心。从这里看,从这个地方来考察。老师考察学生,从这儿来看。

  古时候老师教学生,学生十分恭敬,你教他九分,你对不起他。为什么?他能接受十分,你教九分的时候,你吝法,对不起学生。学生只有一分恭敬心,老师教他两分,老师错了。为什么?他只能接受一分,你教他两分,你不叫白费口舌吗?浪费你自己的时间、精力。这些话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老师教学首先观机,你能接受多少,我教你多少;你不能接受,那见面欢欢喜喜、恭恭敬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教,教你不能接受。这个事情李老师给我们做出榜样,我在台中跟他十年,他老人家确实是如此,身边的学生很多,有的真教,有的很马虎,有的一切随他去。为什么有这么多分别?老师是不是有分别心?我们问他,他给我们说出这些道理,我们这才明了。那个不能接受的人、贪图世间五欲六尘享受的人、根本不能舍弃的人,怎么劝他都不能够回头的,不必再劝,劝了人起反感,随顺他。真正有心想学,想在这一生出离的人,你要是不帮助他,你对不起他。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第一桩事情是观机,要认识人,这些都是在现神通。

  我们再看佛的求学,出家、修道、苦行,不怕苦,所以世尊在末后留给后世的学生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你不能持戒,你不能吃苦,你怎么能成就?不能持戒什么?不愿意守规矩,用现在的话就是要作特权阶级,一定要与众不同。纵然有条件,允许你这样做,可是你的损失很大。为什么?别人当面不敢讲你,背后批评你,亏还是自己吃了。你那个特权失掉之后,没有一个人理你。享受特权是享受福报,把你多生多劫的福报统统享尽,到后来没有福报,没有人理会。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聪明的人,有特权也不享受,我一定跟大众完全一样,和光同尘,与众生广结法缘。人人尊敬你,人人欢喜你,你永远得到一切大众的帮助,这是你成功之道。你要晓得享受特权招惹嫉妒,那个嫉妒障碍的严重,不仅是现在,自古以来都不例外。中国、外国你看看古时候历史上,享受特权,那个特权一下失掉之后,下场的悲惨,可怜!在我们现前也不例外。读书人、明理人、学佛的人懂得,不干这个事情,热心为大众服务,你准得利益,准得好处。

  儒跟佛都教导我们谦卑,你看看孔老夫子、看看释迦牟尼佛,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记载。夫子,学生们对他的赞叹,恭敬的话;如果说得不客气的话,学生对老师的批评,这是我们现代人讲的话。古时候人讲的是赞叹,夫子日常生活「温良恭俭让」,学生们都看到的,夫子表演给学生看的,温和温厚、善良、恭慎,对人对事对物恭敬小心谨慎,恭敬,节俭,换句话说,一丝毫不浪费;后面礼让,今天我们讲忍让,样样都能让别人。所以他得到天下人的尊敬,得到后世人的尊敬,一直到今天,中国人心目当中,还是仰慕夫子、尊敬夫子。释迦牟尼佛的大德,表现在六和里头;不遵守六和,那就是特权阶级。所以马祖、百丈这两位大德,在中国发起佛教的一个改革运动,要用现在的名词来讲,就是佛教革命,提倡丛林,提倡共修。也就是说把从前释迦牟尼佛教学的方法,世尊教学方法跟孔老夫子的教学方法,都是私塾教学法,没有建立一个什么制度,没有;丛林就有制度,定了规矩,有了制度,就是学校正规的学校。那个时候叫丛林,现在称为大学,正规的教学,走向了学校。

  丛林里面纲领执事,纲领执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重要的组织,有教务、有训导、有总务。现在的学校,学校的最高领导人是校长,校长下面有这三个主要的单位。丛林也是这样的,丛林称主席,就是校长;或者称方丈,那是谦虚,他住的寮房是一丈;后世人也称为住持,住持实际就是主席的意思。他下面三个单位,首座是管教学的,就是教务;维那管训导的,监院管总务的,跟现在学校没有两样。这三个大单位,每一个单位里面它又设几个小的单位来办事。所以,佛教教学制度化是从马祖、百丈开始。这两人都是禅宗的祖师,是六祖惠能的徒孙,惠能是第六代,马祖跟百丈是第八代。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从前方东美先生非常赞叹,他多次提醒我,如果真正要恢复佛教,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这个意思是什么?一定要把佛教拉回教育,丛林就是大学。我们今天在此地建净宗学院,因为我们人少,还不够这个规模,但是这个理念我们要懂得,我们从小慢慢来做起,希望将来发展成为一个大学。

  我们今天在这边学习《华严经》,将来要发展成为一个大学,这个大学名称可以用华严。华严包括了全部的佛教,希望将来中国大小乘总共八个宗派,八个宗派就成立八个学院。这八个宗派没有包括小乘,所以小乘我们也可以建一个「阿含学院」,这九个学院了。除这个之外还有一个,要培养护法人才的,就是培养这些执事。所以将来希望能有十个学院,其中有一个学院专门培养各个寺院管理的人才;有专门学习教学的,有专门学习管理的,担任常住各个部门工作的,这就非常圆满的一个大学,都是神通。教学的方法各个不相同,总的来说就是宗门教下。宗门完全从悟入下手,你不开悟,不准你读经,也不准你听讲,是要悟后起修。没有开悟之前,在禅堂里面至多听听堂主讲一点开示、勉励的话,不讲经的,这是一个非常的教学方法。

  但是教下就不一样,跟普通学校一样,有教科书,经典就是教科书。佛法的内容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森罗万象,决定不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能学得完的。就像一个大学一样,大学里面开了许许多多科系,每一个科系修学期间都是四年,你要念十个科系就是四十年,你要念一百个科系就四百年,你哪有那么长的时间?所以我看现代有一些人读两个科系,三个科系还有,再以上我们就看不到了。佛法也分科系,你看看分宗,宗是大分,所以每一个宗将来可以建立一个学院,每一个学院可以开很多学系。就以净土宗,这是最少的,也能开十几个学系;从经教上五经一论,这六个学系,除这个之外,还可以专门研究莲池大师的,也有人专门研究蕅益大师的,或者是专门研究印光大师的,都可以成为一个学系,每一个宗派都如是。华严那就更丰富,华严前面五位祖师,他们的思想、见解、智慧都了不起,都非常伟大;就《华严》本经来说,每一个单元都可以成为一个学系。清凉大师分判本经,信解行证是四大分,每一分里头有不少大的单元,都非常值得爱好的同学们深入去研究,深解义趣,然后把它落实到我们生活当中,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总的纲领、总的原则就是一切大众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我们看到华藏世界。

  今天我们的社会产生最严重的病态,不是小病,大病,要命的病!这个病是什么?冲突不和。你看看人与人的相争,族群与族群之相争,现在学校称为冲突,宗教与宗教的冲突,国家与国家的冲突,这还得了吗?我们读《华严》、看《华严》,《华严》是一片祥和,我们读了生无限的向往、仰慕之心。为什么人家这个社会那么祥和?人人有智慧,人人有德行,人人都知道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礼让、互助合作。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要向它学习,这里面有圆满的智慧启发我们,有精细的方法,无论是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都妙不可言,令人叹为观止!又何况到末后,还以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友表演给我们看。

  所以我读《华严》之后,我就想到中国儒家有一部《四书》,《四书》是宋朝朱熹编的,朱熹跟佛法缘分也很深,我想他编《四书》的灵感,很可能是得自于《华严经》。为什么?它很像《华严经》。《华严经》有理论,《四书》有理论,《中庸》是讲道理的;《华严》有方法,《四书》里也有方法,《大学》是讲方法的;《华严》有表演,《四书》也有表演,《论语》是孔子表演,也就是说,怎样把理论、方法落实在自己生活上,孔夫子做到了。孔夫子一生所行的那个道理,没有离开《中庸》,我们佛法讲中道,儒家讲《中庸》。夫子一生表现出来的这个方法,没有离开《大学》,三纲八目。三纲就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实在讲就是佛家讲的三学:戒、定、慧。

  你们想想看,明德是定学,亲民是慧学,止于至善是戒学。戒律是定慧的落实,儒家讲的八目。「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这是讲功夫的造诣,然后再讲到这八目。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夫子做到了。这些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华严经》上称「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释迦牟尼佛做给我们看。所以,孟子是贤人,做个榜样给我们看;夫子是圣人,做个榜样,两个人都表演,举这两个例子。所以他那个编辑跟《华严经》可以说是一模一样,所以我很怀疑是朱夫子从《华严经》上得到的灵感、得到的启示,编这一部《四书》,这是儒家的精华。《华严》是佛法的精华,《四书》是儒家的精华,不能不重视,不能不在这下功夫。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三八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精进力菩萨偈第九首:

  【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

  这还是赞叹佛神变自在的德能,前面第八首讲的是「毛孔广容」,这一首讲的是「愿能普遍」。毗卢遮那是法身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理体,像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一般世人对于宇宙的观察,我们常常讲宇宙观跟人生观,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把人生跟宇宙分开了,所以实际的这个真相很不容易明了。人生的问题、宇宙的问题,人生跟宇宙的问题,千万年来总是得不到一个妥善的解决,这个解决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和平与冲突。《华严》确实是高明,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宇宙跟人生是一不是二。《华严》讲四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事法界。讲三世间:器世间,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的世间,有情世间讲生命的世间,智正觉世间就是生命世间跟器世间的调和,融成一体,它是不能够分隔的。生命的世间离不开器世间,器是物质,我们这个肉身就是物质,物质里面它有精神,如果精神离开这个物质,这个物质是死的,这个物质就没有生命了。

  这个现相我们知道,精神在佛法里面讲的是法性,法性在万法里面,所以万法都是有生命的。有情众生有生命,无情众生也有生命,花草树木有生命。不但花草树木有生命,微尘有生命,能现十方剎土,能现无量诸佛。微尘有生命,我们就晓得山河大地、泥土沙石统统都有生命,这话是真的。在中国过去典故里面,大家所熟悉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石头它有灵性。我们在前面读到的「杂神类」说了二十九类,里面有山神、有水神、有地神;树神、草木之神那就不必说了,大家知道这个东西是生物。我们总以为石头哪里是生物?土地哪里是生物?水哪里是生物?水有水神,有河神、有江神、有海神。由此可知,整个宇宙是活生生的,活活泼泼的,不是死的。我们学《华严》的人懂得,它为什么会有生命?它有法性。佛说了,有情众生说它作佛性,无情的众生说它作法性,就是单纯物质这一边的说它作法性。我们现在区分,科学里的分类为动物、植物、矿物,在动物称为佛性,在植物跟矿物都称为法性。

  但是佛里面讲的包括的范围,比现在科学家分类的还要广,因为佛的器世间把虚空、把所有一切的现象都包括在其中,云、雾、闪电、云层这些现象全都包括在其中,空有主空神;这些科学家讲动物、植物、矿物,还没有把虚空包括进去,还没有把虚空里面所有一切自然现象包括进去。《华严经》上有,《华严》的宇宙观充满了真善美慧,这个事情是真的吗?我们要相信如来的智慧,佛教导我们不妄语,《金刚经》上说的:「如来是实语者,真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对他要有信心,不能有疑惑。

  有一位同学送我一部书,台湾翻译出版的《旷野的声音》,里面写的是澳洲的土著,他们许多概念、行为跟《华严经》讲的很类似。在他们心目当中,花草树木这些大地都有灵性,这个灵性就是我们讲的佛性跟法性。佛在经上讲,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法性的总代名词就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不是一个人,毗卢遮那是梵语,佛也是梵语,毗卢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处。诸位要晓得,遍一切处也就遍一切时,用现在的话来说,毗卢遮那这个名称,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时间与空间,时空里面所有一切都包括在其中。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时空以及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有觉性,佛是觉性。所以,毗卢遮那佛是宇宙、众生、万物的本体。宇宙、众生、万物从哪里来的?毗卢遮那所现。这一句的意思你要是不懂,下面你就没有法子理解。

  『愿力周法界』,「周」者周遍,正报小的是毛孔,依报小的是微尘,小到微尘,大到虚空法界。这个愿力是不是我们今天讲我们要发个愿?不是的!这个愿力从哪里来的?法尔如是,自性本具。你听的时候,「这个我听不懂」,或者「这个我不相信」,那我们举个例子来说。现在我们面孔这个地方有点痒痒的,这个手马上给它搔一搔,这手为什么要去给它搔痒?手有没有这个愿力?它没有这个愿力,它怎么去帮它去搔这个痒?它什么时候发的愿?整个身是一体的,从毗卢遮那看,整个宇宙是一体的,整个宇宙是一个有机体!这一桩事在佛法里面唯独《华严》讲得究竟圆满,一般大乘经都没有讲得这么详细。所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与我是一体;既然是一体,众生有苦难需要帮助的时候,还得要人说吗?就像刚才的比喻,脸上有点痒,手去帮它搔痒,还要要求?还要去说?哪有这种道理!这个愿力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因地上初发心修行,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到了成佛的时候要以行来践愿,这对凡夫讲的,对初学讲的,这是不了义,这是方便说。为什么?这个说法初学的人懂,毗卢遮那佛这个愿力,初学的人不懂。所以入华严境界之后,果然入华严世界,就是入毗卢遮那的境界。人观念不一样了,他看到宇宙一切众生是自己。说是自己,显示不出你的性德;性德是什么?性德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全体,如果从纲领上来讲就是圆满的戒定慧三学。诸位要记住,我讲的是圆满的戒定慧三学、究竟的戒定慧三学。世间人讲气质变了,不一样,他对于宇宙万物点点滴滴有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具足圆满智慧的爱心,肯定是这个样子。如果不是这个样子,没有入境界。入境界必定是这个样子,没有条件,没有理由,真的就是一体!花跟我一体,树跟我是一体,山河大地跟我是一体,云雾跟我是一体,日月星辰跟我是一体,确实是这个样子。你们想想看,哪里有什么冲突?人与人怎么会冲突?不可能!

  冲突是什么?我这一体里头这一部分生病,这一部分麻木不仁了。麻木不仁你虽然照顾他,他没有知觉,这是比喻知觉转变成烦恼了。迷失了自性就是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他不知道,所以他才产生冲突。所以冲突的根是什么?迷悟的冲突,这才是冲突的根本。觉与不觉的冲突,本性跟习性的冲突。本性是觉,习性不觉;本性是善,习性不善,那个根本在这里。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常教人,「从根本修」。哪是根本?我们逐渐逐渐明白,逐渐逐渐我们的境界好了。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就教我、勉励我努力潜修,渐入佳境。他老人家教导我的,我是渐渐的证明了,我对老师感恩。我能够证明他老人家的教导,那个方法是依教奉行。我跟老师,我知道老师爱护我,老师即使是喝斥我、责备我,都是爱护我;他要是不爱护的话,不管你的闲事。尤其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绝对不会得罪人,我在章嘉大师、在李老师那里看到的,看得很清楚。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跟李老师十年,那是讲在学。学成之后,在各个地方弘法,念念不忘老师。每一次回到台湾,第一个就要到台中去看老师,向老师回报在海外弘法的状况,顺便向老师请教,尽做弟子之道。

  所以,这个地方的愿力是自然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要发愿?那个自然的愿力忘得干干净净,迷了!迷失了自性,现在要发,发的时候把自性里头那个本愿引发出来。阿弥陀佛教我们发四十八愿,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发四弘誓愿,普贤菩萨教我们发十大愿,实在讲佛菩萨教我们发愿的头数有广略不同,内容确实没有两样。四十八愿是四弘誓愿的展开、细说,四弘誓愿是四十八愿的归纳、略说;从数目上看,四弘誓愿这四条,四十八愿比它多出四十四条,实质上内容无二无别。佛教初学,初学总是希望愈简单、愈方便,说四弘誓愿简单,容易记,时时刻刻便于提醒。四弘誓愿实际上就是一愿,有一个主愿,哪一个是主?「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此地讲的『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这一愿是主。用现代的话来说,为虚空法界剎土众生全心全力的服务。

  毛泽东讲为人民服务,他的范围只限于中国人民,外国人民没有包括在里头。人民是人类,十法界里面只有人法界,人法界里面还那么小,小范围,其他的九法界没有包括。释迦牟尼佛教我们,要为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服务,这就是毗卢遮那佛的「愿力周法界」,这样的发愿是自性里面的本愿。我们要发,才能把自性的本愿、自性的德行引发出来,恢复过来。这个大愿是自性本具的,真的是《楞严经》上的话,「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所得的全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无量的智慧,我们常讲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现在还要加一条:无量的愿力,本有的德能。所以一切觉悟的人,「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只要是真正觉悟的人,哪有不教化众生的道理?如果不肯教化众生,又与他的性德、自性的本愿相违背,相违背是不觉。这一首偈意思深,很深!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不是九法界众生的境界。

  所以觉悟的人,这个觉悟的人是指圆教初住以上,我们称他作觉悟,在佛法里面称为正等正觉。还不是正觉位,正觉位是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依靠的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确实是依靠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没有跟自性里面的本愿合而为一。如果是发的四弘誓愿跟自性本具的这个愿力合成一个,他就是初住菩萨,他就是法身大士,他就超越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毗卢遮那佛,身土不二,这是我们没有法子理解的。「一切国土中」,这个范围大了,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剎土,我们今天晓得,在《华严经》上读到了,世界是重叠的,用现在的话,世界是多元的。每一粒微尘、每一个毛孔都能现一切佛国土,都能现十方所有佛,这个境界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讲的多维次的空间。近代科学、哲学里面才讲多维次空间,释迦牟尼佛至少是二千五百年前,他就说得这么详细、说得这么清楚、说得这么明白。

  他怎么能说得出来?佛说了,他是如语者。所谓如语者就是跟事实真相完全相应,我看到什么,我给你说什么,我也不多说一点,我也不少说一点,最忠实的报导,叫如语者。这个境界是世尊亲证的境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验的,哪里是假的?凡人心目之中不可思议,所以佛也说,这个境界叫「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原来就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就是一真法界,毗卢遮那佛就是极乐世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一法身也就是毗卢遮那佛。除非你不觉,你要是真正觉悟,你也一定是在十方一切诸佛剎土当中现身说法,各显神通,帮助那些还在迷而不觉的众生,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归自性,帮助他恢复性德。没觉悟的时候,自己努力修学,到觉悟的时候,肯定是这个样子,永远没有疲厌,跟毗卢遮那合为一体,具足毗卢遮那无量的德相。自自然然随类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形;应说什么法,完全随顺众生根性,自自然然就说什么法,决定没有丝毫作意。

  作意是什么?我想跟你说什么,那一想就错了。这一想,落在意识里头。他没有思,他没有想。没有思没有想,诸位要晓得,他用的是真心,纯净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夹杂毫分不净;没有毫分不真诚,没有毫分不清净,没有毫分不平等,没有毫分不觉,没有毫分不慈悲。这个境界实在是很难体会,可是学佛的同学,我们的期望是希望大家都能入这个境界。当然你要入这个境界,需要如理如法的学习,我们佛法讲修行,如理如法的修行,功夫不能间断。我跟诸位同学说,我在第一次讲《华严经》,这一次是第二次,第一次讲在三十年前,跟同学说,我没入境界。我要给你讲《华严经》,我事先要准备,要预备参考资料。怎么准备、怎么参考,也不懂得里头意思,「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

  从第一次讲,那一次连连续续讲了十七年,没讲完,《八十华严》讲了一半,讲到「十回向品」,《四十华严》也讲了一半。这一次跟诸位讲,我自己的境界跟上一次大不相同。老同学这已经是很难了,因为我上一次启讲《华严》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自己的道场,在哪里讲?在台北「志莲精舍」,曹居士他家里面房子很大,拿出一层楼做一个精舍,在那边启请的。曹居士夫妇跟馆长夫妇,他们四个人启请的,三十年前。以后我们有「景美图书馆」,在图书馆也续讲这个经。世尊讲这部经七会九处,我们讲这个经也搬了不少家。这么多年来锲而不舍,我讲经四十四年没有中断过,除了旅行之外,天天都在讲。世缘放下了,才入这个境界。经文摆在面前,我才能看得懂,我才能懂这里头的意思。「恒转无上轮」,不是普通的法,「无上轮」在这部经里面专指《华严》,一切经典当中这个经典是无上轮。要想契入,没有根基,那就难了。

  根基是什么?三福、六和、三学、六度,然后才能提升到普贤十愿,普贤十愿就入华严境界。所以你要没有三福、六和、三学、六度的根基,入不了这个境界。我是这么多年,学佛五十年了,老师指导我这一条路,我一直遵守,不敢违背。你们许多同学看到我,你没有看到老师在的时候,我是什么样态度对老师。我三个老师都不在了,你看我自己修持、我自己教学,乃至于在摄影棚里面,我都供养老师、护法的照片,如同目前,念念不忘。老师的身形不在了,老师的精神跟我永远结合在一体,这是我跟你们大家可能是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的成就当然也就有差别,这些很值得诸位做参考。我的老师对他的老师亦复如是,我们从年轻时候天天看到,他不仅是言教,以身作则,做给我们看,我们也真正学到了。

  精进力菩萨赞颂第十首:

  【一毛现神变,一切佛同说,经于无量劫,不得其边际。】

  这一首是赞叹佛神变自在之中,「举少况多」,也就是世尊为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事实真相。『一毛现神变』,前面讲的毛孔,「十方所有佛,尽入一毛孔」,这个地方讲「一毛现神变」。神变无穷无尽,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变化出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海会,变现出『一切佛同说』。我们要记住,这在一毛孔中。同说什么?前一首偈讲「恒转无上轮」,同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我这个说法大家肯定听不懂,为什么?你听说我讲一切诸佛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你就以为是这个经本,那就错了。这个经本是什么?是《华严经》的题目纲要,就像我们中国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你没见过,你见到什么?《四库全书》目录提要。我们现在这一本《华严经》是目录提要,真正的《华严经》在哪里?确实就在你面前,可惜你不认识。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大乘法里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里头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相分、一切性分、一切因果,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大方广佛华严!你能不能从这几句话里面体会到什么叫佛法?根性利的,听我这几句话,你应当明白了;根性迟钝的,听我这几句话依旧是叫莫名其妙,你不懂得。

  这一品经叫「现相品」,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所现的种种相状,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有机体,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不是经本。所以一切诸佛在一毛孔中现神变,每一个毛孔都具足剎土众生诸佛菩萨,重重无尽!所以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的「举少」,一毛现神变是少,然后你要联想到所有毛孔亦复如是,再要联想到所有微尘亦复如是,你才真正体会到、认识到,什么叫做大方广佛华严、什么叫做无上轮。不是一尊佛说,是一切佛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切佛所说决定没有两个样子,佛佛道同。为什么?诸佛如来所说的,都是真语、实语、如语,那当然就相同了。每一尊佛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体会到的完全相同,他所说的怎么会不同?菩萨所说也许是大同小异,诸佛所说完全相同,小异都没有。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

  底下两句是从时间上来讲,『经于无量劫,不得其边际』。我们要学佛,说订上期限,那行吗?好象现在我们世间求学,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这有期限的;诸佛如来讲经说法广度众生没有期限,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哪有期限的?学习没有期限,教化没有期限,一般人要听到这个话,就吓倒了,「你这个学校我不要上」,为什么?没有期限的。现代人没有耐心,总希望学习的时间愈短愈好;时间长了,他没有耐心,他日常工作繁忙,身心压力很大,所谓是分秒必争,他要不竞争,好象在这个世间就活不下去。特别是现代教育,西方提出竞争,东方现在也受到影响了。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讲,「此法本无诤,诤则失道意」,怎么能诤?这一诤就错了,错到底了。可是今天人迷在这个错误见解之中,看到别人都在争,自己好象不争不行,一定要跟人竞争。他不了解事实真相,他要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他就不争了。

  学佛的同学们,许多人都念过《了凡四训》,最近有人把《了凡四训》做成连续剧,这个光碟我看了很多遍。去年北京有一些同学,发起重新来拍《了凡四训》的这个剧本,我非常赞成。他们请我作顾问,我看了他们的剧本,早年这个连续剧只有两个小时,现在他们演的是六个小时,内容比第一次充实了不少。大家真正能了解《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命运、因果,你就不会争了。为什么?争也争不到。如果争,果然能够争得到,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都会去竞争了,争不到。凡人没有能超凡入圣,都没有办法逃出命数,换句话说,你命中注定的,你没有办法改变。「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一生当中有多少福报,你能够做多少的事业,你能达到哪一个阶层地位,你一生能享受多少俸禄,我们现在讲的,你一生能够拥有多少财富,全是你命里头注定的,与争不争毫不相关。你怎么争,还是得这么多,不争也得这么多,何必去操那个冤枉心?何必去造那些业?

  这是世间许许多多人不知道因果报应的原理与事实真相,《了凡四训》这一本书就是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说明因果的道理与因果事实真相。这个连续剧的光碟,现在流通得很广,好事!劝人不要竞争。应该要怎么样?要断恶修善。因为命运不是天给你注定的,命运确实有,不是佛菩萨给你注定的,也不是上帝给你注定的,也不是阎王给你注定的。谁给你决定的?你自己决定的。你过去生中造善业,这一生得善报;你造恶业,这一生得不善报,所以一个人一生的际遇是自作自受。佛菩萨这些人大慈大悲,我们迷而不觉,他们觉而不迷,他示现在这个世间教导我们,让我们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就能够改造命运,这是正确的。

  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之后,接受云谷大师的开导,他觉悟了,真正发心断恶修善,发愿行三千桩好事。他所讲的十年圆满,十年行三千桩好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日行一善,效果非常显著,那个命运真的改变了。他去参加考试,考试的名次向前提升了,所得的俸禄增加了,官阶也提升了,跟孔先生给他算的那个命不一样了。这十年他的转变,让他生起很大的信心,于是更加努力,从前一日行一善,现在一天要行好几桩善事,他说有的时候一天做十几桩善事,转变得快。这些实际上讲,都是诸佛菩萨所现的神变,变给我们看,让我们在这里面醒悟过来。世间人所希求的福报,福报里头特别希求的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了凡先生依照云谷大师开示,真正去做,这三种他都得到了,原来命里头没有。

  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这本书,我是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楞严经》的时候看到的。我是一学佛我就读《了凡四训》,但是没有晓得印光大师一生全心全力的提倡。七七年我在香港才知道祖师一生极力提倡三样东西:《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我那个时候深受感动,回到台湾后,我讲过《了凡四训》、《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真好!果然能信能解,依教奉行,果报能快速现前,真正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现在社会上一般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盲目的在希求、在追求,盲目的在竞争,到一生都无是处。不但求不到,折损自己的福报,你说多可惜!我们看起来多冤枉!

  从这些地方,我们就想到圣贤人教诲之可贵。「一切佛同说」,从这一句我们能引申,一切菩萨同说,一切觉悟的人同说,一切圣贤同说,一切神圣同说。我们看看世间许许多多的宗教,你看宗教的典籍,你看到宗教创教的那个人,他的门徒、他的传人,哪一个不是劝人断恶修善?哪一个不是劝人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我们从这些地方要省悟过来。你再深入观察,你智慧就能开。芸芸众生,我们观察世间人,观察觉悟的人,观察迷惑的人,不看别的,看他的行业果报,我们就得智慧。孔子、释迦牟尼佛是最好的代表,这两位觉悟的人,可以说是圆满觉悟的人,大智大觉。当时在世,你看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物质生活?这是现在人提起来都不愿意过那种清苦的物质生活,都要享受,要享受五欲六尘之乐。为什么他们两个不享受?他们这个显示告诉我们,你享受五欲六尘之乐,你要晓得你付出多少代价,那个帐要算一算,不值得!付出的代价太高太高了!

  最明显的代价是什么?失人身之后不能再得人身,其他的不说,就这一点,这还得了吗?五欲六尘享受是增长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是三途的业因。孔子跟释迦为我们所示现的知足常乐,他精神生活多么丰富,世间人不能跟他相比。他快乐,贫而乐那个乐是真乐,不是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学是圣学,学是觉,学的意思是觉的意思。学第二个意思是仿效圣贤,把所学的统统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不亦悦乎」,那是喜悦,内心里面生出来的。这是一般人没有法子想象的,一般人的乐是找五欲六尘的刺激,那不是真乐。那像我们现在讲的吸毒、打吗啡,那是不正常的刺激,你可以乐的时间很短,你付出的代价很重。不但你的钱财受损失,你的精神受损失,你的身体受戕害。长期服毒,寿命缩短,许许多多的病痛来了,他不是一个正常人。

  孔子、世尊示现的是正常人,正常快乐人!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他们的生活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能说得出这一句话的人不多,他要不入这个境界,他就说不出。方老先生一生也是贫而乐,他的物质生活相当清苦,《大藏经》刚刚出来的时候,想买一套都没有钱。一生靠学校一点薪资过生活,住的房子是学校的,自己没有房子,学校配给他的宿舍。一生教学,精神生活非常丰富。晚年完全投入《华严经》,所以我看他的《华严哲学》,要用佛法来说,虽然不能说是证悟,解悟那是一点都不错。要是谈《华严》,恐怕连出家人、在家的这些学佛居士大德,没有人能超过他。但是他是不是能入华严境界?我们从他晚年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去观察,他接近了。我们不敢说他契入,契入那是圆教初住菩萨,靠得很近,非常难得!所以他走,我非常感到惋惜。为什么?那个时候我就讲,如果方先生能够多活十年,肯定入华严境界。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魔障,他这个魔是死魔。再假以数年,他就能契入。还没有契入,到了门前,还没有进去,寿命到了。如果真的要是入了,寿命可以延长,修短自在,方先生在这个地方就差了这么一点。入境界,生死自在。

  这是说「一切佛同说」,我也是把这个意思跟诸位透出来了。我说到一切神圣同说,再往深处看,一切众生同说;这一切众生里面包括山河大地、树木花草,就像前面我们在第一品里面见到的诸天、八部鬼神,还看到许许多多的杂神众。那些杂神众是代表,许多代表器世间,无有一法不说。毛孔在说法,微尘在说法,都说的是无上轮。无上轮就是指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于无量劫」,现在没有中断。我们有眼不见,有耳不闻,有心不知,你说冤不冤枉?清凉大师注解说:「又上略配十句,其中具有四十句意,不能繁指。」那十义是什么?就是前面所讲的「唯一妙音」,我只要把这个温习一下就行了。「遍闻一切」、「一即是多」、「雨多法雨」、「各具一切文词」、「各同一切众生之音」、「音遍一切处」、「所说各显性净之理」、「令一切普得见闻」、「各各皆得究竟之益」。清凉大师说,这十义「从一妙音,展转开之,具十无尽,方曰圆音。」这十个意思,句句之中都具足。所以毗卢遮那佛演说《大方广佛华严》,周遍法界,无有穷尽。我们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要有闻一知十的能力,你才能体会得到。

  菩萨的赞颂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是这一分里面的流通分,「第六大科结通无穷」。请看经文:

  【如此四天下道场中,以佛神力,十方各有一亿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众而来集会。】

  先说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四天下道场中』,「四天下」是指我们这一个单位世界。佛在经上讲这个单位世界,顶是初禅天,同一个日月所环绕,就像我们今天讲的太阳系一样。在过去我们总以为佛经上讲的单位世界是太阳系,黄念祖老居士的讲法不一样,他说佛经上讲的单位世界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银河系,他讲的是很有道理。为什么?银河系环绕着银河中心运行的,跟佛经上讲的是相应。这个单位世界的天顶,不在我们地球上。中国天文里面讲的黄极,黄极是说这个银河系的轴心,银河系是个动的,顶端是初禅天。在这个大星系的四方,是四天王居住的所在,这叫「四天下」,这是说我们这个单位世界。『四天下道场中,以佛神力,十方各有一亿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众而来集会』,这个数字是讲来参加法会的人数,不是恒河沙数,是「一亿世界海微尘数」,这个数字之大我们没有法子想象,来参加华严法会的。这是举一个。

  【应知一切世界海,一一四天下。】

  『一切世界海』,我们没法子想象。每一个「世界海」里头有多少四天下?佛在经上讲一个小千世界就有一千个四天下,一千个单位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合起来成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千世界。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亿!一个大千世界是十亿个四天下,那是一个世界。「一切世界海」这还得了吗?怎么算也算不出来!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诸佛剎土,所有剎土当中,「一四天下诸道场中」,都像我们这个单位世界一样,「有一亿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众而来集会」。我们想想,佛这个话有没有夸大其词?如果是夸大其词,那释迦牟尼佛就妄语了。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语完全说的是事实。

  清凉大师注解说「应知下」,就是「应知一切世界海,一一四天下」这一句文,「言四天下者,意在阎浮。」说这个话用意是讲我们阎浮提,讲阎浮提是我们现在居住在阎浮提、生活在阎浮提,特别的亲切。「言总意别」,意外有意。「既以结通菩萨云集,尤显上叹,是彼十方」,前面所讲诸菩萨的赞叹,清凉大师说这是十方诸菩萨来集会的这些人的赞叹。「远方便竟」,这一品是讲的远方便,前面在讲品题的时候跟诸位介绍过。下面一品「普贤三昧品」,是讲近方便。这一品经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告一个段落。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三九卷)

  诸位同学,请看《华严经·普贤三昧品》第三:

  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这一品经,方式跟前面一样,先说来意。「来意者,前众既集,光示法主,今将说法,是故法主,入定受加,为近方便,故次来也」。为什么说这一品经,说「三昧品」?清凉大师把这个因缘为我们说出。前面毗卢遮那佛放光集众,从齿间放光,这个光是从口当中放出来的。放光遍照十方法界,我们在前一品「现相品」里面见过。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菩萨都到华藏世界来集会,这些菩萨数量没有法子计算,不是恒河沙数,是世界海微尘数,来参与华严法会。来的这些人不是普通人,都是法身大士;还不是一般的法身菩萨,是等觉菩萨,我们看到一般经上讲的菩萨摩诃萨。称摩诃萨,最低水平都是初地才称摩诃萨。经上我们看到代表的人物,全是等觉菩萨,摩诃萨里面的上首。人数这么多,来参加一个华严海会。这个海会可以说是宇宙的学术会议,宇宙的佛教教学会议、佛陀的教育会议,我们世间人无法想象。

  「光示法主」,佛放光,不用说话,智慧的光明,这放一道光,这个光摄到法主,法主是普贤菩萨,后面会有介绍。普贤菩萨是大会主席,「今将说法」,大众都集会了,集会以后要说法,要提出报告。这个说法就是现在讲的报告,大会的主席报告,大会的总干事要提出报告。「是故法主入定受加」,法主是普贤菩萨,在这个时候,这是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记住,我们真的要学习。愈是大场面,心、这个心情愈要稳定下来,这入定,决定没有丝毫浮躁的气象,身心都静下来。《楞严经》上讲得好,「净极光通达」,心清净到极处就放光,那个光就是,智慧就生起来了,这能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此地讲的诸佛如来就是毗卢遮那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来加持你,这叫「近方便」。所以这一品经接着「现相品」就来了,「现相品」是远方便,「三昧品」是近方便,这是把来意交代了。

  下面这要解释品名,「普贤三昧品」要解释品名,清凉大师说:「释名者,普贤明说法主,以说普法故。」普贤菩萨说什么法?为什么他叫普贤?他给我们说普法,普是什么意思?跟诸位说,普是平等的意思,普是圆融的意思,普是自他不二的意思;普说到最极处,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来说普法。普法具体而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圆教,圆是圆满,没有一点欠缺,是普法,是平等法,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普贤简单介绍到此地。

  下面讲三昧,「三昧是业用」,业是造作,用是德用。「以非证不宣故」,你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不能说。为什么?说了没用处,说了你也不懂,所以是非证不宣。宣说的人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证得,参加与会的大众每一个人也证得,这个时候可以说了。如果普贤菩萨证得,说法的人证得,听法的人没有证得,你说这个法不契机。现在我们这些人没入佛的境界,我们怎么会有缘听到?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有答案,《华严经》被一切众生根机,我们不是《华严》的当机者,《华严》当机者是法身大士,程度最低的是圆教初住菩萨。凡夫能不能听?也能。哪一种凡夫?大心凡夫。我们中国人常说量大福大,那个心量大的人、福大的人,行!他可以听,听了有受用,能够启发他的悟性;心量小的人不行,小的人听这个经,疑问都来了。心量小的人听《华严经》,听什么?听故事、听神话、听寓言、听小说,把它当作一种文学作品来看,像中国的《西游记》、《封神榜》一样。大心凡夫则不然,他听了能契入义趣,他听得懂。所以说非证不宣。

  「此则人法合举」,人是普贤,法是三昧,「普贤之三昧」。「亦此三昧,是普贤所有」,普贤菩萨所证得的,所以称为普贤三昧。从普贤菩萨的德号,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三昧是平等三昧,自己证得平等,平等利益众生,也能令一切众生入此平等三昧。所以普贤菩萨不是通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普贤法门,凡是修学普贤法门的人都称为普贤菩萨。普贤法门的总纲领有十条,佛法里面通常称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能够将这十大纲领与自己的心行完全相应,也就是说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这十条相应,我们就是普贤菩萨。为什么?我们修的是普贤法门,我们在普贤菩萨里面是最低阶的,初发心的普贤菩萨。真正落实,诸位要知道,真正落实,你的见思烦恼自然就没有了,为什么?心转变过来了。烦恼的根是迷而不觉,菩萨的根是觉而不迷,你转过来了。转过来之后,起心动念跟普贤菩萨一样,念念都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决定不为自己。

  我们今天学佛,说老实话,还常常想到自己,起心动念没有把自己忘掉。我们常常讲、劝导大众,学佛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形象,这一句话有不少人听错了,「法师,你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形象!」他说这个话是从自私自利心里头生出来的,让社会大家尊重你。话是说得没错,用心错了!这个形象是什么?形象果报是名闻利养,这就不相应,跟普贤法完全不相应,普贤法没有自己!我们自己要示现一个好的形象是为众生,是给众生做榜样的,是觉悟众生的一个工具,是觉悟众生的一种方法,哪里是为自己?有丝毫不善夹杂,就全盘都破坏了。不能有毫分不净夹杂,不能有毫分不善夹杂。起心动念还想到「我的利益」、「我的形象」,依旧是迷而不觉。我们表演一个最好的形象:众生的形象、正法的形象、断恶修善的形象、破迷开悟的形象、转凡成圣的形象、善因善果的形象;不是我的形象,不是法师的形象,这样才能够跟普贤法相应。

  相应里头的根,我们讲根本是三昧。什么叫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是接受,正是正常,正没有一丝毫偏邪。有丝毫的偏差不正,有丝毫的邪念不正。普贤要求的是纯正,换句话说,是纯净纯善,这种享受是普贤三昧。所以普贤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入定,特别为我们显示纯净纯善,这样才能得毗卢遮那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毗卢遮那一切诸佛如来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圆满性德,自他不二。前一品末后昨天跟诸位所说的,现相品的总结,精进力菩萨为我们的开示。前一会我们看到菩萨的赞颂,十方菩萨推一个代表来赞颂,赞扬大会的殊胜,赞扬大会主席。现在主席要提出报告,报告之前,你看看他也在示相、也在现相。我们上讲台,站在讲台上几秒钟的时间,这个时间不会超过一分钟,大概二、三十秒的时间,心情整个稳定下来,观察在场的一切大众,我们这个目光都要看到,这就是遍观十方。心情定下来的时候,一个妄念都没有,这是求佛加持,然后这才能提出报告。普贤菩萨在此地就表演给我们看,他的报告才如法,才显示出无比的精彩。

  下面又说了,「三昧境界,名为普贤,一切如来藏身为普贤故。此则普贤即三昧,拣余定也。」普贤是人名,普贤也是法名,法门的名称,普贤也是三昧的名称,这个三昧的境界叫普贤。这什么意思?「一切如来藏身为普贤故」,这一句话意思很深。一切如来藏身,什么叫如来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好比我们现在讲的仓库,这个仓库里头收藏什么?收藏着如来,如来就藏在这里面。一切如来藏身,「一切」两个字怎么讲?虚空法界一切无量无边世界海微尘数剎土,这是佛国土;一一剎土又有世界海微尘数的众生。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无情众生皆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一个性;性即是如来。《金刚经》上解释如来这个字的意思:「如来者,诸法如义」,这句话讲得好。诸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是从相上讲的,如来是从性上讲的。如来在哪里?如来就含藏在一切法里面。哪一法不是如来?法法皆是,只是迷的人不知道。经上又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句话说明真如自性遍一切时空、遍一切法界,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中观论》上用八个不来形容它。它是永恒的,它是真实的,能生万法。

  虚空法界剎土众生「唯心所现」,这个心就是自性、就是如来,它能现;虚空法界剎土众生是所现所变的,能所是一不是二。讲「如来藏身为普贤故」,这里头含的深义是平等、是清净、是和谐、是圆融、是一体。体虽然是一,相有差别。我们一定要懂得,差别就是无差别,无差别当中生差别,这个意思也不好懂,所以古大德用比喻来跟我们说明。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到银楼去参观、到金铺去参观,你看看黄金做的首饰最多,有项链、有手镯、有戒指、有耳环、有璎珞,我曾经参观过。我们学佛同学里面陈大川居士,他就是经营这个行业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样样都不相同,差别;全是黄金做成的,无差别。你从金上看就没有差别,从质料上看没有差别,完全一样,从形状上看完全不相同。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差别里面有无差别,相有差别,这个质没有差别。所以差别里头有无差别,无差别里面现差别。无差别是金,都是黄金,无差别;现差别的是,它做出来的形状不一样。你要是明白这个意思,十法界依正庄严,它的体质是真心、是如来,如来就是真如,没有差别;但是现相,这个相依正庄严有无量无边的差别,这个意思你能听懂吗?

  要再听不懂,我们举一个更容易体会的例子。我们这一个人自己,不要说别人,自己,自己这一个身没有差别,但是你仔细去观察,你从小长大,如果你还保留着你的一些照片,你自己看看有没有差别?有!「那是年轻,这是少壮,那是老头!」还是一个人,这一个人没有差别,变的这个相分有差别。再说,一天当中都有很多差别相,你快乐的时候,你面孔笑咪咪的;你不高兴的时候,你面孔很呆板,它怎么没有差别?有差别!剎那剎那在变化。相在变,性没有变;相是虚妄的,性是真实的。真跟妄怎么讲法?什么叫真、什么叫妄?佛法里面讲凡是会变化的叫妄,凡是不变的叫真。性不变,如来不变;相会变,所以佛会变,如来不会变。我们在经上有的时候看到佛,有的时候看到如来,为什么常常换名词?说佛是从相上说的,说如来是从性上说的。说佛,佛有法身、报身、应化身,这个差别就很大;说如来,是从性上讲的,从佛性上讲的。法身、报身、应化身,性永远不变。不但在佛的三身上如来不变,在我们众生身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个佛性就是如来藏,如来含藏在我们这个相分之中。我们这个相会变,六道轮回身相不一样,会变;我们的佛性不变,永远不变。

  什么是普贤?不变的真性是普贤,这个意思我们清楚了。我们要学的是什么?我们要得到的是什么?这个得就是证得,我们希求证得的是什么?不变的自性。那个不变的性是什么样子?我们怎么能够觉察得出来?《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为我们展示出来了,如果你不能完全记下来,你就抓住它的纲领,纲领就是十大愿王、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十度、十愿是永恒的,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都不可能有改变,那就是自性德行的现相。我们佛经许多忏仪里面,诸位常常念的「一切恭敬」,一切恭敬就是普贤第一愿「礼敬诸佛」,这个礼敬是永恒的,剎那之间都不会间断的。称赞是永恒的,供养是永恒的,忏除业障是永恒的;这个十愿,愿愿都是永恒的,性德!它不是修德。我们今天做不到,一条都没有,所以我们觉得学佛非常困难。自己以为很用功、很努力,真的无量劫一直到今天,佛法讯息都没有得到。

  譬如我们修净土,你对于净土往生有把握吗?凭良心讲没有把握,讯息都没有得到。这是什么原因?没有依教奉行,根本不懂得佛说法的义趣,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句我们没有做到。如来在面前天天给你讲,还是不懂,还是迷惑、还是颠倒,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离不开自己的烦恼习气,坚固的执着不肯放下,念念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太重!说得再明显一点,我们一般世间人讲什么?面子,面子看得很重,面子是自私自利。觉悟的人没有,觉悟的人无我。什么时候你真正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才算是觉悟,《金刚经》是什么境界?我们仔细去观察,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刚刚入佛门。刚刚入佛门这个标准是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这个菩萨已经超越十法界。四相只要有一个相,四相就具足。

  大乘入门跟小乘不一样,小乘入门是须陀洹,大乘入门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藏教、通教是小乘,没有入大乘之门,我们要清楚、要明了。藏教初果入四圣法界,藏通;别教初地、圆教初住,这是出了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普贤三昧这是大乘圆教,「拣余定也」,跟其他三昧不一样;换句话说,三昧当中甚深三昧、纯真三昧,没有夹杂丝毫不善不净。这就说明其他的三昧里面还夹杂着毫分不善不净;这个毫分不善不净,我执破了,法执还没破,那就是夹杂着毫分不善不净。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华严经?普贤三昧品》第三:

  前面跟诸位介绍过这一品的来意、品名的大意,接着跟诸位介绍本经的「宗趣」,它的宗旨,它的旨趣、归趣。清凉大师说:「入法界定,法界佛加为宗,令法界众,成法界德为趣。望于后品,亦说世界海为趣。」这一段的意思我们要略微介绍一下,不但一部经有一部经的宗趣,每一品经有每一品经的宗趣,乃至于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都有它的宗旨归趣。如是读经,我们才真正得到受用。宗是讲的修行方法,趣、归趣是讲我真实的利益,就像五重玄义里面所说的「明宗论用」。

  这一品是「入法界定,法界佛加为宗」。宗旨,主要修学的纲领:入法界定,法界定就是普贤三昧,普贤三昧是法界定。这样讲法我们还是听不懂,什么叫法界定?我们换句话来讲,尽虚空遍法界你统统都放下了,放下就定了;没有放下,心里头还有,那哪来的定?必须要做到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本来无一物」,尽虚空遍法界本来无一物,六祖能大师入的普贤三昧,所以他显示出来有那样大的智慧。那个智慧现前就是讲的「趣」,智慧能令一切众生得利益。再回头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分别执着无量无边,牵肠挂肚恒沙头数,样样放不下,自己不知道;觉悟的人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如果自己晓得了,自己晓得,在佛法里面叫做开悟,你觉悟了,这个觉悟是解悟,也就是讲你已经看破;看破之后能够放下,你功夫就圆满了。放下是证悟,看破是解悟。看破不能放下,那不是真的,那是假的,你没有放下;换句话说,佛法修学殊胜的功德利益,你没有得到,这个非常可惜!

  「法界佛加为宗」,法界佛是毗卢遮那佛,如果你真正入法界定,你肯定得法界佛的加持。法界佛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加持你,这就是惠能大师跟五祖说的那一句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得法界佛加持。眼见色得佛加持,生智慧;耳闻声,生智慧;鼻嗅香、生智慧;舌尝味,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不生烦恼,这叫做得法界佛的加持。我们就明白了,法界佛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依正庄严统统是法界佛。我们接触除自己本身之外,所有一切人都是佛。为什么?我跟他接触的时候,长我的智慧,灭我的烦恼。法界佛天天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法界佛一剎那都没有离开过,凡夫不认识。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懂不懂这个意思?用佛法来讲,这就是法界佛。

  你从这一句话里体会,三人行,三人:有我一个,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这叫三人。善人长我的智慧,教导我,我向他学习;恶人也长我的智慧,我也向他学习,都是善知识。善人从正面教导我,恶人从反面教导我,示现的恶因恶报让我反省,我有没有造他那样的恶?如果有,赶快改,他在那里示现这个不善的因、不善的果报给我看,我在这里觉悟,省悟过来了。善人是善因善果,恶人是恶因恶报,都在教我,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都是法界佛,你懂吗?不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包括所有的自然现象,什么时候离开过我?所以,一个明白人、一个觉悟的人、一个心地清净的人,他受益,无时无刻不是沐浴在诸佛如来真实教诲之中。为什么我们凡夫不会?真的那个关键就是宗门大德常讲的「你会么?」你会,你觉悟;你不会,你是凡夫,你还要搞生死轮回。你要是会了,恭喜你!你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你这个身在这个世间叫最后身,下一次如果再来的话,乘愿再来了,不是业报身,下次再来是佛身,你当下就转凡成圣,所以你得法界佛加持。这是这一品修行的宗旨。

  「趣」可以说是作用,我修这个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处?「令法界众,成法界德」,我这样修行,我所示现的是正面的,种善因得善果,我示现的是正面的;还有许许多多迷而不觉的众生,看到我这个样子,他觉悟、他明白、他回头了。根利的众生,一看他就明白;根钝的众生,有的人要看三、五年才明了,有的人要看十年、二十年才明了,甚至于有人要看三十年、四十年才明了,才觉悟。释迦牟尼佛当年就示现这个样子,须菩提尊者,这是最早跟释迦牟尼佛的,是佛的大弟子,在金刚般若会上才开悟。我们从释迦牟尼佛一生历史当中,须菩提亲近释迦牟尼佛,至少是二十多年。你看看佛最初讲阿含、讲方等,阿含、方等加起来二十年,再讲般若。《金刚般若》是《大般若经》的第十六会,从这个地方来观察,差不多应当是三十年,他才看出门道,那是菩萨为我们做的示现。从这个地方我们能看到,世尊帮助大众那种耐心,值得我们学习。

  众生烦恼习气重,哪有一下就能回头?哪有这么简单?这么简单,那众生好度不难度,为什么《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真的有一生都不能觉悟的,放不下。当然这里头真正的因是过去生中你所修的善根福德,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容易觉悟;善根福德少,很难觉悟。其次在缘,缘是你遇到真善知识,遇到好老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佛教导我们,要亲近明师,那是缘,非常重要的缘。因缘聚会,果德就现前,你这才真正能有悟处,真正能入佛境界。因不是一生当中成就的,过去生中多生多劫;缘也不是容易遇到的,古德常讲可遇不可求。虽然是可遇不可求,关键你能够认识机缘、能够掌握着机缘,能得大利,要有智慧去拣别、去判断。

  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我亲近方老师,在当年我认识的这些有名的教授十几位,我都听过他们教诲。利用空闲的时间去拜访、去亲近,向他们请教。这么多教授里面,细心选择与自己根性相应,最投缘的,专心跟他学习。怎么认识这么多人?这个也得靠自己,我是跟他们写信,都不认识,打听跟他们写信,自己一个渴求知识的心愿。但是学校的机会、上学念书的机会没有了,自己必须工作养活自己,没有时间到学校读书。但是非常渴望求知,求知欲非常强烈,希望这些老师能够慈悲指导。几乎我每一次写信都没有落空,这些教授们都给我回信,都约我面谈。面谈的时候他观察我,我也观察他,最后选择跟方东美先生学,专靠一个老师。学佛当年敏亲王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我就决心跟着一个老师学。这个老师一见面,就很有缘分,我看他老人家的容貌、举止,就是他的形相,见到之后真的是五体投地。他的气质跟一般人确实不一样,有幸能够亲近这样的大善知识,依教奉行。心要有主宰,如果心里没有主宰,到处去攀缘,什么都想学,那你只能学一点皮毛常识,你的一生一无所成,你怎么会成就?

  方先生告诉我佛法好,特别介绍《华严经》。我遵循他的指导,一门深入。我从《华严》、《法华》、《楞严》,从这三部大经入净土的,认识净土法门。早年忏云法师介绍我净土法门,李老师介绍我净土法门,我对它不怀疑,但是还没有决心修学。直到民国六十年,我开始讲《华严经》,讲了十年,有一天忽然想到文殊、普贤,这是华严会上两位主导的菩萨,普贤尤其是大会主席,他学什么法门?善财是文殊的得意门生,传法的弟子,他学什么法门?仔细一观察,他们全都是修净土法门,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给我很大的震撼,使我对于净宗法门才重新评估。细心的观察,才知道这法门殊胜,才知道这个法门契我的机,我应当要专修这个法门,宁愿把《华严经》放下。那是看到彭际清居士所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才毫无疑惑的把大华严放下,我修中本华严。这一次《华严经》的兴起,是「华藏图书馆」韩馆长往生之前向我要求的,她有个很恳切的愿望,希望我把《华严经》讲一遍。实在讲这个讲一遍是回向给她,希望我留一套录相带或是录音带给后学做参考,我接受了,这是这一次讲这个大经的因缘。有因没有缘,不能结果;有缘没有因,也不能结果,一定要因缘具足。

  普贤菩萨主持这一次法会,做修学成就究竟圆满果位这种学习报告,这个报告就是这部经。其目的是帮助法界众生,法界众生多!法界有情众生、法界无情众生,法界还有智正觉众生,智正觉众生就是九法界里面四圣法界的众生,成就法界德。法界德是什么?是自己真心本具的性德,不是从外来的。普贤菩萨、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做增上缘而已,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有因,那个因是什么?如来藏是因,佛性就是因,法性就是因,因统统有。在因上讲的时候,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不平等的是什么?迷悟不平等,我们讲的善根厚薄。迷得轻一点的,善根厚;迷得重一点的,善根薄,迷悟不平等。

  遇缘不平等,你在这一生当中,你所遇到的老师、你所遇到的同学、你所遇到的修学环境不平等。如果缘都殊胜,没有不成就的。所以我们对于一个因缘具足的人,要全心全力帮助他成就,那个功德无量无边!为什么?他成就之后,他度化许许多多众生。所以帮助他的人,我们常讲护法、护持的,护持的人功德跟菩萨一样大,他有多大成就、有多大功德,护持的人跟他一样大。决定不能障碍,决定不可以嫉妒,嫉妒、障碍那是无量的罪业,那就错了!在此地成就法界德,法界德就本经教义来讲,法界德就是十大愿王、十波罗蜜。诸位要晓得,十大愿王跟十波罗蜜就是究竟圆满的戒定慧三学,真正是纯净纯善。我们看到华严会是宇宙和平会议,整个宇宙的!整个宇宙的佛教教学的会议,方先生把它称为是宇宙的哲学会议、宇宙的佛教哲学会议,或者称为宇宙的宗教哲学会议、宗教教学会议。方先生说了好多个名词,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见到了!

  对后面这一品,后面这一品是「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如果对这后面这两品经来看,「亦说世界海为趣」,普贤菩萨三昧品归到世界成就、华藏成就。世界成就跟华藏成就,就是法界德,那就讲得很具体,成就整个宇宙这个大世界的和谐。所以今天昆士兰大学建立一个「国际政治促进和平消弭冲突研究中心」,很像!很像《华严经》。学校建立这个中心目的是希望消除世界上种种冲突,促进全世界的和平,《华严经》是对全宇宙,也是消除全宇宙的冲突,而达到整个宇宙的和谐。我们在「世主妙严品」里面看到,你看到和谐,不同的族类,我们不讲族群,族类,尽虚空遍法界不同的族类,不同的佛国土、不同的色身,人身跟畜生身不一样,畜生身跟饿鬼身不一样,不同的身形无量无边,都能够和睦相处,很值得我们参考。现在研究国际和平问题的,非常值得他们参考。所以《华严经》确实是最好的教材,总共三十九品,依照这个顺序来修学,宇宙和平都可以达到,宇宙之间的冲突都能够化解,何况小小的地球?这是大事因缘,不是小事。

  我们用的这个本子是《疏论纂要》,清朝道霈禅师把《疏》跟《论》汇集起来,以《疏》为主,以《论》做补充,这个编排的方式非常好。在《论》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我们不必全读,我们可以选读。在解释品题,他说:「理智无边」,这是「普」的意思;「智随根益」,这是「贤」的意思,他讲的也很有道理。理跟智,智是能证,理是所证,理无边,智也无边,所以称为普。智随一切众生根器不同,但是一切众生遇到佛法都得利益,根利的人得大利益,中根的人得中利益,下根的人得小利益。没有根性的人也得利益,得什么利益?阿赖耶识里头种下金刚种子,所以没有不得利益的。清凉大师在前面讲《华严经》的当机就有十种根机,可以说没有不得利益的。他解释普贤两个意思,这叫贤,能令一切众生、各个不同根性的众生都得利益,这是贤。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那就是说我们的智要跟理相应,理是什么?理是真如本性,是性德。性德,我们又没有见性,这又怎么办?佛告诉我们,什么是性德?戒定慧三学是性德,如果我们能够随顺戒定慧三学,这就对了,这就与理相应。再说得细一点,三学讲得太笼统,细一点,我在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帮助众生选择五个修学科目,那就是性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随顺而不违背,这就是普贤。你能做多少,你就得多少利益,得利益大小浅深,随根器不同。

  「三昧」,三翻成中国意思是正,昧翻作中国意思是定,三昧翻作正定,也翻作正受,也翻作等持,正定、正受常讲。等持是什么意思?就是用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对待诸佛,跟对待众生、对待蜎飞蠕动,对待饿鬼、地狱,是一个平等心,就是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对诸佛如来用这个心,对地狱众生也是用这个心,对一切人事物统统用这个心,这叫等持。诸位要知道,用这个经来看的时候,这就叫普贤三昧。普贤三昧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是不是用这个心?果然用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正定、正受、等持。

  长者还有解释,「正定能发生正慧,等持诸法」,落实在平等对待一切诸法。又说普贤是续佛慧命的弟子、万行遍周法界的一个好学生,是真正如来传法之人。这一品也答前面三十七问当中,「云何一切菩萨行海、出离海、神通海、波罗蜜海、世界海等,故须入定。」这也就是现这个相,教我们,那你不入定怎么行?不入定得不到佛加持,你哪有能力解答这些问题?所以这种示现告诉我们正定生正慧,正慧才能够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知道。普贤菩萨哪里还要出定入定,这个意思要懂得,示现做给我们看的,所以他还是需要做这样的表演。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四0卷)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

  前面介绍过来意、释名、宗趣。在宗趣里面,李通玄长者说得很好,普贤是等觉菩萨,实际上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所现的形相。清凉在介绍普贤的时候,跟我们说过三种普贤菩萨,有当位的普贤菩萨,这是正说;有道后的普贤菩萨,道后是成道之后,是诸佛示现的普贤菩萨,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倒驾慈航,以菩萨身分来广度众生的,是诸佛如来示现的。第三种是位前菩萨,就是等觉以前修普贤行的,这些人都叫做位前菩萨,因为普贤的位次、正位是等觉。说实在话,不要说是如来示现了,就是当位,或者我们讲深位,深位就是经上常讲的菩萨摩诃萨,我们一般人称为大菩萨、地上菩萨,他们的心,定散两边都离了。实在讲,定散两边皆离,圆教初住已经开始离了,功夫不深。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再登地,那个功夫很深很深,哪里还要入定?为什么普贤菩萨还要示现这个样子,要入个定?教初学,舞台上表演教初学,这个意思我们总要懂得。

   释迦牟尼佛久远劫就已经成佛,在《梵网经》上他老人家给我们说,这一次示现八相成道,在我们这个世间是第八千次。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不断在舞台上重复给我们表演。每一次的表演,肯定有一部分的人得度。根熟的众生来到这个世间,佛就作斯示现,普贤菩萨在华藏会上亦复如是。所以,这是教化众生修行的一种法则,一种方法、一种原则,我们不能不知道。初学的人,像我们这些博地凡夫,菩萨要不做这种示现,我们真的不得其门而入。菩萨做这样的示现,我们能不能成就?我们还是不能成就。为什么原因?不懂修定的重要。什么叫定?简单的说,我初学佛头一天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得破,放得下」,那就是正受,那就是正定。看得破就不取于相,放得下就如如不动,《金刚经》上世尊教须菩提的。我们都念得很熟,没做!没去落实。现在说老实话,时间不多了,再要不认真努力真干,真的使人感觉到有来不及的迫切感。

  许多人都知道有灾难,我也从许多方面得到这些讯息。今天中午,几位当地的居民,到我们这边来访问,午餐之后也谈了一些问题。他们证实精神病院里面不少的病患有魔鬼附身,他们相信,也有传递这些的讯息,说有灾难的讯息。他们也问我,这灾难能不能化解?他今天曾经问过我。我告诉他,理论上讲是可以化解的,但是事实上不容易做到。他们听了立刻就点头同意,说:「人心要悔改、要回头,办不到!」我说的话他完全懂得了,我没有详细加以解释。然后问我,我们个人怎么办?因为当地基督教徒很多,我以为他们是基督教徒,我说如果你家里面供养耶稣的圣像,常常读《圣经》,放下自私自利的念头,多为社会服务,多照顾苦难众生,养成自己一片纯净纯善的心,就能化解自己的灾难,共业里头有不共业。他懂得,看样子他不是基督教徒,他说他家里还供的有佛像。我说:这太好了!这更好了!我们可以尽量的来帮助你。人心正、行正,心善、行善,魔也尊重你、也佩服你,换句话说,他也不会伤害你。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邪不胜正,这个话他也懂,他也得懂邪不胜正。问题自己要正!我们跟邪恶相处,我们要影响他,帮助他改邪为正,我们不能受他的影响,我们不能够舍正就邪,那就错了,这大错特错了!

   佛弟子为什么会堕落?今天这个社会,上个月达尔文那个居士来访问,我们这边同修都见到了。他告诉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头百分之八十五是魔。我听了告诉他,这个事情我很清楚、很明了。我们如何能像普贤菩萨一样,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定中?换句话说,就是三皈依所传的教诲: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都能够做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就在三昧中,你就得正受。你跟这些邪魔相处,不受他的影响,你就有能力影响他。他诱惑不了你,他佩服你,你真的有定功、有智慧,确实有觉正净,妖魔鬼怪都尊敬你。你要看到他们那些诱惑动了心,被他牵着走,说老实话,他瞧不起你,他可以任意捉弄你,往后你的日子就有得受。

  普贤菩萨在这个地方,这是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所接触的大众最低限度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们,还要示现入定,然后再说法,你就想到这个用意多深!这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长者讲:「意明初入法,须加定业,以显真门。」这话讲得好。我们今天想学佛、想消灾免难、想成就菩提,你不修定怎么行?可是诸位必须要记住,定是佛法修学的总枢纽,怎样才能得定?因戒得定。所以持戒,持戒为的是什么?持戒为的就是得定。祖师大德常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往古至今没有例外的;你要不按照这个顺序去走,你不能成就,所谓是「不依规矩,不成方圆」。戒定慧三学是基础,我劝同学们紧紧抓住《沙弥律仪》,我劝大家,这个水平不高,最低的水平。《弟子规》,《弟子规》讲什么?孝亲尊师,在家做好子弟,在学做好学生,这本书内容是如此,起步!大家都疏忽、大意了,没有把它看在眼里。不管你学什么法门,世出世间法你没有根底,你的根坏了,所以怎么修都修不成功。装得再像,假的!没有根,像什么?花瓶里面的花一样,装饰得再漂亮,死的!假花不是真的。你才晓得《弟子规》是多么重要!

  陈弘谋《五种遗规》的第一种「童蒙养正」,那个内容比《弟子规》丰富得多,我不取那个,取《弟子规》,最简单的;如果你进一步想把根扎深、扎牢,「童蒙养正」你不能不学。我们现在不是童蒙,许多同修都已经到四十出头,但是你前面的根没有,现在他补习,古人讲亡羊补牢,还不算晚。现在不从头干起,干一辈子都不能成就,你说多可惜!学愚学不来,你不要看谛闲法师那个锅漏匠的徒弟,往年哈尔滨极乐寺的修无师,那种人是古人常讲的「愚不可及」。这是往年我亲近李老师,老师很诚恳的跟我谈过,他想学愚,学不像、学不来。自己对自己要认识,人贵自知之明。要认识自己,要知道抉择法门,决定选择哪一个法门,一门深入,始终不懈,这一生才会有成就。

  不依照规矩、不依照方法,不行!方法、规矩的根就是《弟子规》、《十善业道经》、《太上感应篇》、《沙弥律仪》。我们很简单的跟诸位介绍这四种,要克定时间完成功课,你才有成绩表现。这四样东西我在一年当中把它落实,你要订时间表;不订时间表,你不会有成就的。因循苟且,年复一年,到老死都没有做到,我们今天学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在此。我常常感叹的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他这一生差不多路走完了,快要跟这个世间告辞了,心地真正慈悲。为什么?他没有什么利益好图了,行将就木,还有什么好图的?这个时候除非是有老人痴呆症,如果没有老人痴呆症,这时头脑清醒、一切正常,决定为来生打算,不重视这一生。这一生已经过去了,就不重视了,所以对一切人真心,真正慈悲,决定没有骗人的。老人言我们常讲苦口婆心,老太婆的心!都是劝导后人,自己这个路走完了,一片真诚!我们对于这些人的教诲还要疑惑、还不能接受,那是自己真正没有善根,是自己真正的过失。没有遇到那就不谈,遇到而当面错过,这是不应该的。

  李长者他在这一段最后有几句话劝导我们,「智随一切众生想念」,这就是我们普贤菩萨常讲的「恒顺众生」。不是感情随众生的想念,智慧、真实智慧随一切众生想念,你就知根,你就了解众生的根性,「应根接物方是」。诸位要记住,这是行菩萨道,这不是初学,初学的人没有这个能力。初学的人尤其在现前社会,你自己没有定功、没有德行,我们今天讲德行就是戒行,你没有戒行、你没有定功,你一接触,就被人度走了。不是你度他,他把你度跑了,你随着他的节拍就跟他去跳舞去了。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办?回避、不接触,尽量少接触。今天最容易接触的是电视、是网路,电视网路里面说老实话,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魔在那里乱舞,群魔乱舞!你要常常接触,你会跟着他一起跳舞,你完了!你的佛性逐渐逐渐隐没掉了,你的习性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损人利已,随着魔的舞蹈天天在增长,灾难来的时候,你不受难谁受难?自度尚且不能,你拿什么去度别人?长者讲:「修道者应如是知」,智慧是从定中成就的,所以说到根本,戒定慧三学非常重要。

  下面开始解释经文,「释文」。解释经文清凉大师将这一品经分为六个大段落,第一个是三昧分,第二个是加持分,第三个是起定分,第四个是作证分,第五个是毛光赞德分,第六个是大众偈请分。你看这六个大段,你就晓得这一品经的内容。现在请看经文,经文里面这是第一段三昧分。三昧分有两段,第一段说明「此界入定」,第二段「类通十方」。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前面跟诸位说过,这都是为我们做榜样。古时候讲经说法的大德,在升座的时候先入定,然后再出定讲经,这有仪规,有仪式、有规矩的。现在我们把这个省略掉,为什么?现在人受不了,他来是想来听你讲演的,如果你不讲演,先在那里入定,叫他静坐,坐上半个钟点,他跑了,他没有耐心。所以现代教学跟古时候不能一样,真正得利益还是古时候那个方法。跟诸位说,我受过这个教诲,早年跟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真的是我们在经上读到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没有法子体会。那伽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龙或者是象,龙我们没见过,象见过。你看那个大象,确实看它那个样子是在入定的样子,它站着也好、走着也好,慢慢的,非常稳重,好象在定中。佛用这个来比喻修行人,就像龙象一样,时时刻刻心都在定中。

  章嘉大师给我们显示的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这个地方有一张章嘉大师的照片,他照相是这个样子,他平常也是这个样子,无论在什么时候看到他,他都是这个样子,我们敬佩!我们一般人照相要装模作样一下,跟平常不一样,他就是这样的。说话呢?我向他请教提出一个问题问他,他不是立刻就给你讲、滔滔不绝跟你讲,不是的,他在定中,他不说话。我头一次跟他见面,说老实话,我还行,真有这个耐心;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好、佛法殊胜,请教大师有没有方法教我们很快的就契入?他听了之后,差不多半个小时一句话不说,眼睛看着我的眼睛,看了半个小时,才说了一个字:「有」。一个字说了之后,又不说话了,这个时候我们真的耳朵竖起来来听,全部精神贯注。五分钟之后,慢吞吞的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没有我讲得这么快,定中!我跟他第一次见面,我才体会到佛家什么叫入定。两个小时只讲了几句话,这几句话你一生都不会忘记,效果好!请教别的这些长者大德们,他们都滔滔不绝,但是怎么样?印象不深,时间久了就都忘掉了。像章嘉大师,我想到当年第一次跟他见面,句句话我都记在心里,这种教学才真正收到效果。但是我们用他这个方法来教学,学生都跑光了,哪里能找到有这样耐心的学生来听?

  所以我很幸运,我非常感激。跟他三年当中,至少提过十几次,「戒律重要」,真善知识!他没有传授我密法,他特别提醒我「戒律重要」。密宗修学证果大致的情形他跟我说过,所以我对于密宗不外行,我才知道密法是佛法里面最高级的佛法,不是普通人能修的,它是佛教里面的博士班。我们知道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过,禅是接引上上根人的,不是大乘,是上上根人;跟诸位说,密亦复如是,密的根性比禅还要高,上上根里面的上上根。在觉正净三门,我们净土宗是从净门,修清净心;密宗也是修清净心,密宗的清净是真清净、纯清净。净宗修学我们讲修清净心,我们是回避污染来培养自己的清净心。密是已得清净,在染而不染,这个高明,所以密宗真正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自在随缘。我们哪能做到?我们随缘不自在,自在就不能随缘。密宗五欲六尘不离,五欲六尘不染,什么境界?《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的境界。那要问,我们有没有到事事无碍?没有到事事无碍,你入事事无碍的境界,准堕地狱!所以密宗是两条路,往上是成佛,往下是阿鼻地狱,没有当中这个阶段。不像净土,净土的修学、认真修学,纵然不能往生,人天福报是肯定保住的,绝对不会堕三途,它有中间路线,密没有中间的。这些常识我们都要有,都要懂得。

  经文『尔时』,「尔时」是什么时候?「现相品」精进力菩萨说偈圆满的时候,紧接着就在那个时候。『普贤菩萨摩诃萨』,这是把在大会做报告的这个人提出来了,这是主。大会报告的主席不是佛,是普贤菩萨。这什么意思?华严会上佛不说法,佛是代表理体、代表本体,本体没有言说,也没有思惟,不思议的本体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普贤是从体起用,显示出毗卢遮那如来的圆满德性,所以普贤菩萨出来。普贤菩萨就是毗卢遮那,毗卢遮那的起用,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下面一句第三句,『于如来前』,这是讲他入定的处所。诸位要记住,「于如来前」,不是于佛前。如来是什么?真心、本性。在大乘经里面讲,如来是称法身的,法身没有形相,法身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于如来前」,这就是依自性本定。『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清凉大师说这一句是「所依座」,「座」是一个定相,是一个不动的相,尤其是我们平常讲盘腿,双盘跏趺坐,这样坐下来之后,确实他完全都像在定中,如如不动。这个坐相天魔、外道、鬼神都尊重,你要是用这种姿态每天打坐,打坐的时候心地清净,万缘放下,我们凡夫不必用禅宗的那些方法,我们用一句佛号,不要念出声,心里头默念,鬼神都尊敬你。

  所以念佛堂,西方人讲那磁场无比的殊胜。我们现在这一个讲堂,所有的人进入都生欢喜心,这磁场殊胜!三宝具足!这么好的修行场所,到哪里去找?这样好的修行场所,真正叫想修行的人见到,舍不得离开。我现在也急着等这个宿舍盖好之后,我除了这四个小时录相的时间,我都会在这个念佛堂、在这个讲堂,我也得要享受这一点气氛,不然的话,真对不起自己。如果不懂得这个,不知道利用,那真的叫人在福中不知福,多少人梦寐希求而求不到!我们就在眼前,不知道利用,你说多可惜!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经文,「普贤三昧品」的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这一段经文总共有六桩事情,我们前面讲到第三桩,就是「处」,『于如来前』,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下面这一句是『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是「所依座」。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引用《大集经》上的一段经文,《大集经》云:「菩萨得莲华陀罗尼,故说法处,皆有莲华。表所入三昧,自性无染,含果法故。」清凉大师引用的这一段,说得非常之好。菩萨得陀罗尼,这个陀罗尼的名字叫莲华。实在讲莲华是比喻,我们知道佛所说一切经,取名是三个原则:人、法、喻,陀罗尼是法,莲华是比喻。莲华比喻的意思很多、很广、很深,莲华的相让我们看到它出污泥而不染,清净无染的相,三宝里头净而不染,莲华很明显的显示出这个意思。第二个意思莲华是表因果同时,它跟其他的植物不一样,其他的植物是先开花后结果,因果不同时,因果有转变;莲华是因果同时,有花的时候,那里面就结莲子,花成熟的时候,莲子就成熟了,华果同时。这个意思很深,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真相,因果是同时的。

   我们凡夫不能觉察,种善因得善果,大概这一世行善,果报在来世,现在行善,果报在后来,总是认为是这样的,不知道因果同时。你造恶的因,那个恶报因果也同时,跟莲华一样。当你造因的时候、起心动念的时候,就有果报。这一层道理与事实真相很少人知道,所以众生胆大妄为,他敢造恶业。经上常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同时,他为什么不怕果?因为那个果还没有成熟。果有没有?有!己经在了。就像莲华一样,莲刚刚有个花苞,里面就有子,那个子没成熟,随着花在开,那个子随着花开渐渐成熟,果报的事实真相确实如是!果报在哪里?在起心动念之处。这个事情诸佛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人不能有一念不善的心,不可以有一个不善的念头。为什么?念头才起,果报就跟着,同时的!伤天害理的事情不但不能做,不能想!损人利己的事情不能做、不能想。

  今天中午澳洲几位来访问的,我给他谈,他们能够理解。怎样才能够消除业障?《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灾消福来,这是果报。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果报,灾消福来?要心善、要行善,要心净、要行净,我说的他懂,难得!这人有善根。我们只要在这上下功夫,务必要做到不容毫分不净夹杂、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再大的灾难你也能够避免,你不会受。自己能够避免、能够不受,你才有能力帮助别人。修行修的什么?就是修这个,没有别的,莲华具足显示这个事实真相。陀罗尼是印度话,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总持。「总持」一般人听了不能够理解,我们换个话来说,就是纲领,这大家容易懂,总持就是现在人所讲的总纲领、总原则。莲华陀罗尼就是清净的总纲领,用现代话来说,抓到清净的总纲领。我们要问,这清净的总纲领如何落实?给诸位说,最明显的就是三皈依。三皈依一定要用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说法:皈依觉、皈依净、皈依正,觉正净一而三、三而一。心地清净,净而不染,他会迷吗?不会!染了才会迷,不染他就不迷,不迷就觉。觉正净这三个字,一个得到,其余两个一定都得到;一体的三面,一个得到,统统得到了。从净来说,那就是莲华藏陀罗尼。

  所以,普贤菩萨是我们净宗的初祖,我在讲席里面多次的介绍,净宗的发起。释迦牟尼佛第一部讲经是讲《华严经》,菩提树下二七日中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在定中讲的。我们一般人只看到释迦牟尼佛在那里打坐,坐得很久,两三个星期都没有起来,哪里知道他老人家在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十方无量无边菩萨参与这个法会,我们不知道。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提倡净土法门,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娑婆世界净宗初祖是普贤菩萨。中国的初祖是慧远大师,娑婆世界的初祖是普贤菩萨,我们要知道。修净宗的人不认识初祖,那成什么话?还有一位初祖,比普贤菩萨还要早的,那是什么人?大势至菩萨。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他老人家早了,久远劫之前就倡导这个法门,「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讲这个法门的殊胜、果德的殊胜。方法很简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以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初祖,尽虚空遍法界头一个提倡净土法门;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头一个提倡的,我们称初祖;慧远大师是在中国第一个提倡的。

  我们在夏莲居老居士注疏里面读到,他给我们说出的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我看到这一句非常喜欢,我完全赞同,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他在《净修捷要》里头讲的,《净修捷要》是最方便的修学方法,总共是三十二拜,对于一般工作繁忙的人来说非常理想,他这个方法是模仿《往生论》里面所行的方法。事相上来说,佛在大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就是一切的现象是从心想生的。所以菩萨得的这个法门叫「莲华陀罗尼」,因此菩萨说法之处自自然然就有莲华出现。我去年在中国,看到卢江打佛七的一卷录相带,录相带放出来之后,确确实实很明显的莲华,大大小小很多朵,华瓣、莲蓬看得清清楚楚,很多种颜色,录相里面看出来的,透明的。大家看了之后,不可思议,这个录相带绝对不是人伪造的。现在用科学技术要来造这个形相,那是毫无问题的,可以造得出来的,我们相信不是用一种技术来造来骗人的,不可思议的感应!这些感应显示出菩萨所入的三昧「自性无染,含果法故」,它因果同时。我们看到这些瑞相,这些瑞相给我们作证,作证转。这是普贤菩萨入定所依,他是在这个宝座上入定的。

  第五『承佛神力』,清凉大师说这一句是「所依因,谓所入深广,要承力故。」这就是佛力加持,你入的这个定无尽的深广,他的身分是菩萨,他所入的定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大定。普贤三昧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一切如来藏身为普贤故」,所以普贤即是三昧,三昧即是普贤。若不得如来加持,没有办法入这样深的大定;没有这么深的大定,就没有这样深的智慧;没有深广的智慧,就不能解决菩萨所问的这些问题。普贤菩萨在这一会要说法、要报告、要答复大众的疑问,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内容。总共在这部经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问题是三百一十个,前面四十问叫大问。这也教给我们,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世间人讲的学问,什么是学问?能帮助一切众生解决困难疑问的,那就是学问。一切众生面临的疑惑、困苦艰难无量无边,你有能力帮他解决吗?说实在话,本身的疑难就多得不得了,自己都没有办法解决,怎么能帮别人解决?

  我们在此地看,诸佛如来、菩萨用什么方式帮助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不是普通众生。这是大菩萨,大菩萨不见得是他自己的问题,他代别人问的,代九法界众生问的。他们这些人已经入一真法界,无功用道,那是最高妙的修行方法,还有什么疑惑?所提的这些疑惑,我们一看都是我们的问题,九界有情的疑惑。菩萨在此地为我们显示,怎样才能够为他们解答?戒定慧三学。换句话说,如何能够解决我们自己现前的问题,也是戒定慧三学。离开戒定慧三学,就不是佛法。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问题就解决了。我们现在想求智慧,不要戒定,这个慧佛在经上也有说,叫狂慧、叫邪慧,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带来灾难。为什么?你这个智慧里面含藏的是迷邪染,它不是觉正净,我们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不懂得怎样学佛;你要知道了,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晓得如何学佛。你会,会学了。

  说老实话现在学佛的人很多,真正会的人不多,太少太少了。我们自己回过头来认真反省一下,我自己会吗?我自己修行如法吗?你不反省你不知道,这一反省你就发现,发现在佛法里面讲叫始觉,你开始觉悟了。这个因好,你要继续保持,不能把它失掉。如何保持?天天反省,天天改过,天天自新,你才有出路。如果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过,你这一生的学佛是白学了,与你的生死轮回一点都帮不上忙,李老师常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说得好听一点,当然也是事实,只是在阿赖耶识种一点善根,除此以外,佛法真正殊胜的功德利益你没有分。你为什么没分?你根本就没有修,你没有认真的学习。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还是随顺烦恼习气,念念之中依旧是贪瞋痴慢做主宰,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还是损人利己,这怎么能成就?我们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道理果然清楚明白了,自己要不奋发努力、回头是岸,这一生空过了。

  觉悟的人念念利益众生,知道利益众生才是真正的利益自己,自他不二。利益自己,不知道利益众生,这个人自私自利,决定损害自己,自己的迷执永远不能破。破迷执唯一的方法、最好的方法,佛菩萨教给我们: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佛法。佛法是纯正教人觉悟的大法,在这个世间没有别的事情,就是弘护正法,把正法做出样子来给人看。第一个样子,我们这个身体,这是形象,这就是个样子,一定要把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个身体把它做出来,在生活当中表演出来,在工作里面显示出来,处事待人接物里面显示出来,这就是示现、现相。佛法是活活泼泼的,不在言说,要在行为。修布施度,欢欢喜喜的帮助别人,要把一切众生看作是诸佛如来、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欢欢喜喜供养,这修布施,决定没有一丝毫吝啬。我们正在吃饭的时候,看到别人来了,想想我们的饭菜还有多余的,立刻就请他来,不要犹豫,没有什么考虑的,欢欢喜喜的请他来。

  我们如果有能力、有这个财力、有人手,我希望我能够在此地做到每天晚餐供养低收入的大众,欢迎他们到我这里来吃晚餐,我们的晚餐叫温馨晚宴。请他吃一顿饭,这很平常,这个没有什么,最重要的是布施他、供养他的温馨。我们以纯净纯善的心对他,以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对他,让他心里得到温暖。这种在精神上的供养、布施,远远超过物质。所以财、法、无畏三种布施供养,在此地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修学的机会,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个机会放过。常住里面,你们同学们都要注意到,对人要亲切、要有礼,礼节还要多多请教当地的人,他们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我们要随顺他们。把中国的礼搬过来,精神上没有问题,事相方面可能就有问题。

  譬如我前天来,听到同学们告诉我,今年农历年的时候,我们这里也举行温馨晚会。中国农历年,在礼貌上小朋友都送一个红包,此地不作兴,此地的礼俗是欢迎你买一些小礼物送给他,不可以送钱。我们这一点疏忽了,没有注意到,没有事先打听一下此地的风俗习惯。我们这样做,他们对我们就提出抗议,破坏他们的风俗习惯,那到以后逢年过节,他们也都要送红包?那你带出这个,这是一个很不好的样子。所以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了解当地的习俗,我们好心,做了恶事。我们以餐饮接待他们,这个他们高兴欢迎,不能用金钱给他们,不可以送红包,要懂得规矩。要懂得每一个地方的人情风俗习惯,他们这个地方的传统道德的概念,一切要尊重别人,不可以随自己意思去做。

  前天我们在大学午餐会上,平师在分发我们的一些小纪念品,这是失礼。因为大家在吃饭,大家在谈话当中是讨论问题,不是分发礼物的时候。尤其像这种礼物,我们要懂得人家喜不喜欢接受。应该怎么送法?送给他的团体,他们自己欢喜自己去拿,放在一边,不必每一个人去送,样样要学。孔夫子「入太庙,每事问」,要学着问,那很有道理。我们新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礼俗,这里是多元文化,许许多多的族群,每一个族群礼俗都不一样,不是学了一样,在澳洲都可以通用,不是!要跟宗教接触,澳洲宗教有几十种,每一个宗教有它每一个宗教的礼节、规矩,都要问。访问一个地方,就要问那个访问的单位,这是中国古礼上都讲,你要到一个人家去的时候,入门先要「问讳」,他们忌讳什么我们不能说,这都是属于礼节。中国外国过去未来,原理原则上都没有两样。人都好礼,不讲礼的人你以礼对待他,他也很高兴。这些事情不是小事,样样都要学,时时刻刻不要忘记了。

  佛法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学无止境,不是说活到老学到老,来生还继续不断学。你看看成了佛,普贤菩萨还要装出学的样子,入定给我们看,岂不是没有止境!自己没有成佛之前,自行化他自他两利;成佛之后,那要处处表演,完全是利他。处处表演,时时表演,义务的表演,表演里头没有名闻利养,义务的!还这么认真、这么用心去表演,什么原因?法尔如是!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没有理由的。菩萨所作所为,回过头来对我们来讲,我们如果学菩萨的所作所为,这就真正讲行菩萨道、学菩萨,一定得诸佛如来的加持。不求加也得加持,何况你还有心去求?如果我们的心行不像佛菩萨,自私自利求佛菩萨保佑我升官发财,我发了一百万,我供养你一万,这个跟佛菩萨谈条件,拿一点小利去贿赂佛菩萨,你造罪业,「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把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行行小贿、送送小礼,我就得大利益了;我发大财,我供养你一点,成什么话?哪有这种道理!经教里所说,我们真的要细读深思,你才能够明了佛菩萨真实的教诲,你才知道怎样做,才能够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一般讲的所谓是如理如法,我们中国人讲合情、合理、合法。凡是纯是为众生、纯是为善法,必得众神保佑;纯是为自己,纯是自私自利,必定感召得妖魔鬼怪,利害得失总在这一念。

  末后这一句『入于三昧』,承佛神力,普贤菩萨入了三昧。清凉大师在这一句注解的是,「正入三昧,心境冥故。」冥是什么意思?就是寂灭。《仁王经》上讲的五忍菩萨,忍就是定,入定浅深有五个等级,最高的是诸佛如来所入的「寂灭忍」;七地、八地、九地这三个位次菩萨所入的定,叫「无生法忍」,那很高了,无生法忍是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比无生法忍还要高一层、还要深一层,心境寂灭,寂是寂静,灭是灭念头,这个境界里头真正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我们很难懂,因为我们所意识到的念头很粗,不知道还有很微细的念头,我们完全不知道。认为粗念不生,我现在就一念不生了,哪里知道那个微细的念头!你完全不知道。

  微细到什么程度?《仁王经》上举了一个比喻,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这是我们平常讲经常常举这个例子。我们弹指弹得快,我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有多少念头?有二十一万六千个念头,你怎么能觉察?这样微细的念头都没有、都不生了。但是《仁王经》这个说法,我说过是如来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比这个还要微细。我们讲这个经前面跟诸位说过,极其微细的念头都没有了,这样才是寂灭忍的境界。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个念头,不算什么!从这个地方我们才能体会到我们自己的妄想,所以无明妄想为什么难断,你不知道。阿赖耶里极其微细的念头,什么人才能发现?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他才能见到阿赖耶识里的念头。我们今天知道的念头是什么?第六意识的念头,阿赖耶的念头我们怎么会晓得?不是佛说,我们作梦都想不到。普贤菩萨承佛威神的加持,入了大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